1第1课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下册85到8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中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的联系。

2.在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观察、想象、推理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学生: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盒、橡皮泥等一些立体图形。 教师:长方体的框架、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选择分类,导入新课。

(一)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有关立体图形的物品盒、教师准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模具,挑选出自己认识的立体图形,并说出他们的名称。(立体图形里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椎体和一些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等。这是初步唤起学生有关立体图形认知的过程。)

(二)从这些立体图形中选出长方体、正方体。并说一说为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认识。) 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有的面是长方形,有的面是正方形。 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特别针对学生有争议的图形,导出新课。(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特征

(一) 做一个长方体。

1.讨论怎样做:思考—汇报—评价—质疑—解疑—完善。

师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同学都准备了橡皮泥,用你们手中的橡皮泥,能不能

做一个长方体的模型?打算怎样做?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会有:

第一种:用橡皮泥直接捏出一个长方体。

第二种:用橡皮泥捏出任意一个形状,再用小刀切割成长方体。

第三种:把橡皮泥塞进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盒子里,压实,再倒出来。 ······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余学生质疑---评价,汇报的学生解疑。 例如用橡皮泥捏的方法:怎样才能做到每个面都是平的?要想做得更规范,需要注意些什么等等,让学生的制作方案更完善。

2.学生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1)要求:可以自己单独做,可以合作。制作时间:3分钟。

(2)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教师用闹钟播放时间,滴答滴答的声响,不用教师督促, 学生也一定会争分夺秒的抓紧时间进行。

(3)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教师只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做法及表现就可以,不要做任何提示。为下面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习特征积累素材。

(二)对比学习,探究特征。

1.初步探究。

学生把自己做的长方体模型和规范的长方体模型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归纳出长方体特征。

共同点:都有六个面、 12条棱、8个顶点。

2.深入探究

(1)规范认识面、棱、顶点。

①认识面:教师拿出一个学生制作的不是很规范的长方体,用小刀切一刀,学生看到切出一个平整的面,用手摸一摸,平平的,这就是一个面。(板书:平平的 面)

②认识棱:再切一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是怎样切的?(垂直于刚才的面切。)再观察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两个面相交的边 棱)

③认识顶点:再切一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是怎样切的?(垂直于刚才的 两个面切。)现在有几个面?有几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就是顶点。(板书:

三条棱相交的点 顶点)

教师再继续切,切出一个长方体。

(2)面的特点。

① 思考:从哪些方面整理?怎样整理?有没有需要注意的事项?

②学生自己整理,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总。

学生汇报交流:长方体有6个面(个数),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形状)。相对的面形状大小都相等。(大小)

③教师在关键点引导学生思考。

 怎样才能有条理的数出有几个面?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相对的面。 (把长方体固定在一处,按照方位分别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

有特殊的,例如右图:左右两个面就是正方形。

但是只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怎样验证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相等?

学生可能会想到:

第一种:把一个面在纸上描画下来,再和相对那个面比较。

第二种:在一个面上贴上大小一样的纸片,再把这个纸片和相对的另一个面比较。······

④总结完善:面的特点:

我们从4个方面整理长方体面的特点:个数、形状、大小、特殊情况。 具体是: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一般情况,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最多只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3)棱的特点

①结合面的特点学习,想想怎样整理?

②学生自己整理,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总。

学生汇报交流。总体上是从以下几方面汇报的:

 条数:长方体有12条棱。

 数的方法:分组数。例如右图所示

红色的有4条,蓝色的有4条,黑色的有4条,共2条。

 长短关系:每一组长短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知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学生可能想到:一是用尺子量。二是根据相对的面形状大小一样来判断。 ③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评价,并再次强调有条理数的方法及优点。

④讲解相对的棱:长、宽、高。

像红色一组是相对的棱,蓝色一组也是相对的棱,黑色一组也是相对的棱。 在一个长方体中,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一般情况下,底面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的叫做高。

一个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

④总结完善 棱的特点:

我们从2个方面整理长方体棱的特点:条数、 长短关系。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4)顶点

学生自己数出就可以:8个顶点。

注意数的方法:

第一种:上下面数,上面4个,下面4个,共8个。

第二种:左右面数,左面4个,右面4个,共8个。

第三种:前后面数,前面4个,后面4个,共8个。

(5)总结:用表格的形式整理长方体的特点

思考:怎样把长方体的特点完整的整理出来?

(6)学生闭上眼睛,回顾长方体特征整理的过程及结果。

(7)结合掌握的长方体特征,把自己刚开始做的作品修改完善。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正方体:

2.结合长方体特征的学习,学生自己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整理表格。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1.思考:

第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第二: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联系?

2.总结(红色:相同点;绿色:不同点)

联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所有棱长或者面都相等的长方体。

(五)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图

1.教师随机找出学具中的一个长方体,在黑板上画出它的立体图形。

2.引导观察:实物和立体图形的在形状上的不同。

学生可能会想到:

(1)长方体物体有6个面,而画出来的只有3个面。

(2)长方体物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而画出来却有平行四边形。

······

3.质疑:是这样吗?

(1)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物体,从一个固定的角度边观察边思考。

(2)教师把一个长方体模型放在讲台中间,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从自己的角度观察:看到了几个面?什么形状?

三组学生分别观察到的是:

一组:看到了一个面,长方形。

二组:看到了两个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组:看到了三个面,一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

4.解疑:为什么会是这样?

(1)学生先自己思考。

(2)教师把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只用12条棱做成的),放在成像镜与屏幕之间,在屏幕上会投出一个画出来的长方体图形。

师:前面看上去是长方形,投出来时长方形,右面和上面看上去是平行四边形,投出来时也是平行四边形,但是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为什么刚才只观察到三个面,因为有三个面被遮住了看不见。但是在立体图形上我们可以用虚线画出来被遮住的三条棱。投影出完整的长方体图形。

5.学生闭上眼睛再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题。

1.(1)判断上课开始时,判断不准的立体图形到底是什么图形?

(2)举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2.判断下面哪些立体图形是长方体?为什么?

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于画出来的长方体图形的辨析:有一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

3.数学书87页第一题。

这一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有关长方体面的知识:

(1)能够准确判断每个面的形状.

(2)相对的面

(3

) 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4.量出身边熟悉的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二)提高题

(1)思考:如果要想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为什么?

生回答:只要量出一组长、宽、高就可以。因为长方体的棱长分为3组,有

4条长,4条宽,4条高。

(2)学生量出教师统一发放的一个长方体学具的长宽高,然后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有的是:长4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有的是:长4厘米,宽1厘米,高2厘米。

有的是:长2厘米,宽1厘米,高4厘米。

······

发现了什么?结果为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由于每个同学,把学具摆放的位置和方向不同,它的长宽高是可以相互换的。

(三)综合题(根据时间可以课下完成)

数学书87页第4题

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关于长方体的

(1)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所以1和7是相对的面,5和6是相对的面,2和3是相对的面。

(2)空间观念:怎样拼摆?为什么?怎样知道的?有多少种摆法?

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最大特点:

(1) 在操作的过程中由浅入深,认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2)在比较的过程中,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3)演示投影,真切的了解了长方体的直观图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需要说明的方面:

关于制作一个长方体过程,看似耽误时间,其实,教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为学生设计对比的物体,而且这个对比的长方体,还是学生自己亲手做的,学习兴趣会更高。在知道了长方体特征后,不合格的长方体再去修改,会更认真。如果教师怕耽误时间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前做完,上课时带来使用。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下册85到8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中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的联系。

2.在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观察、想象、推理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学生: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盒、橡皮泥等一些立体图形。 教师:长方体的框架、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选择分类,导入新课。

(一)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有关立体图形的物品盒、教师准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模具,挑选出自己认识的立体图形,并说出他们的名称。(立体图形里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椎体和一些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等。这是初步唤起学生有关立体图形认知的过程。)

(二)从这些立体图形中选出长方体、正方体。并说一说为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简单认识。) 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有的面是长方形,有的面是正方形。 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特别针对学生有争议的图形,导出新课。(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特征

(一) 做一个长方体。

1.讨论怎样做:思考—汇报—评价—质疑—解疑—完善。

师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同学都准备了橡皮泥,用你们手中的橡皮泥,能不能

做一个长方体的模型?打算怎样做?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会有:

第一种:用橡皮泥直接捏出一个长方体。

第二种:用橡皮泥捏出任意一个形状,再用小刀切割成长方体。

第三种:把橡皮泥塞进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盒子里,压实,再倒出来。 ······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和其余学生质疑---评价,汇报的学生解疑。 例如用橡皮泥捏的方法:怎样才能做到每个面都是平的?要想做得更规范,需要注意些什么等等,让学生的制作方案更完善。

2.学生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1)要求:可以自己单独做,可以合作。制作时间:3分钟。

(2)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教师用闹钟播放时间,滴答滴答的声响,不用教师督促, 学生也一定会争分夺秒的抓紧时间进行。

(3)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教师只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做法及表现就可以,不要做任何提示。为下面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习特征积累素材。

(二)对比学习,探究特征。

1.初步探究。

学生把自己做的长方体模型和规范的长方体模型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归纳出长方体特征。

共同点:都有六个面、 12条棱、8个顶点。

2.深入探究

(1)规范认识面、棱、顶点。

①认识面:教师拿出一个学生制作的不是很规范的长方体,用小刀切一刀,学生看到切出一个平整的面,用手摸一摸,平平的,这就是一个面。(板书:平平的 面)

②认识棱:再切一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是怎样切的?(垂直于刚才的面切。)再观察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两个面相交的边 棱)

③认识顶点:再切一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是怎样切的?(垂直于刚才的 两个面切。)现在有几个面?有几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就是顶点。(板书:

三条棱相交的点 顶点)

教师再继续切,切出一个长方体。

(2)面的特点。

① 思考:从哪些方面整理?怎样整理?有没有需要注意的事项?

②学生自己整理,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总。

学生汇报交流:长方体有6个面(个数),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形状)。相对的面形状大小都相等。(大小)

③教师在关键点引导学生思考。

 怎样才能有条理的数出有几个面?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相对的面。 (把长方体固定在一处,按照方位分别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

有特殊的,例如右图:左右两个面就是正方形。

但是只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怎样验证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相等?

学生可能会想到:

第一种:把一个面在纸上描画下来,再和相对那个面比较。

第二种:在一个面上贴上大小一样的纸片,再把这个纸片和相对的另一个面比较。······

④总结完善:面的特点:

我们从4个方面整理长方体面的特点:个数、形状、大小、特殊情况。 具体是: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大小形状完全一样。一般情况,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的也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最多只有一组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3)棱的特点

①结合面的特点学习,想想怎样整理?

②学生自己整理,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总。

学生汇报交流。总体上是从以下几方面汇报的:

 条数:长方体有12条棱。

 数的方法:分组数。例如右图所示

红色的有4条,蓝色的有4条,黑色的有4条,共2条。

 长短关系:每一组长短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知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学生可能想到:一是用尺子量。二是根据相对的面形状大小一样来判断。 ③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评价,并再次强调有条理数的方法及优点。

④讲解相对的棱:长、宽、高。

像红色一组是相对的棱,蓝色一组也是相对的棱,黑色一组也是相对的棱。 在一个长方体中,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一般情况下,底面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的叫做高。

一个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

④总结完善 棱的特点:

我们从2个方面整理长方体棱的特点:条数、 长短关系。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4)顶点

学生自己数出就可以:8个顶点。

注意数的方法:

第一种:上下面数,上面4个,下面4个,共8个。

第二种:左右面数,左面4个,右面4个,共8个。

第三种:前后面数,前面4个,后面4个,共8个。

(5)总结:用表格的形式整理长方体的特点

思考:怎样把长方体的特点完整的整理出来?

(6)学生闭上眼睛,回顾长方体特征整理的过程及结果。

(7)结合掌握的长方体特征,把自己刚开始做的作品修改完善。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正方体:

2.结合长方体特征的学习,学生自己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整理表格。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1.思考:

第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第二: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联系?

2.总结(红色:相同点;绿色:不同点)

联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所有棱长或者面都相等的长方体。

(五)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图

1.教师随机找出学具中的一个长方体,在黑板上画出它的立体图形。

2.引导观察:实物和立体图形的在形状上的不同。

学生可能会想到:

(1)长方体物体有6个面,而画出来的只有3个面。

(2)长方体物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而画出来却有平行四边形。

······

3.质疑:是这样吗?

(1)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物体,从一个固定的角度边观察边思考。

(2)教师把一个长方体模型放在讲台中间,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从自己的角度观察:看到了几个面?什么形状?

三组学生分别观察到的是:

一组:看到了一个面,长方形。

二组:看到了两个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组:看到了三个面,一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

4.解疑:为什么会是这样?

(1)学生先自己思考。

(2)教师把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只用12条棱做成的),放在成像镜与屏幕之间,在屏幕上会投出一个画出来的长方体图形。

师:前面看上去是长方形,投出来时长方形,右面和上面看上去是平行四边形,投出来时也是平行四边形,但是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为什么刚才只观察到三个面,因为有三个面被遮住了看不见。但是在立体图形上我们可以用虚线画出来被遮住的三条棱。投影出完整的长方体图形。

5.学生闭上眼睛再想一想。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题。

1.(1)判断上课开始时,判断不准的立体图形到底是什么图形?

(2)举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2.判断下面哪些立体图形是长方体?为什么?

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于画出来的长方体图形的辨析:有一个长方形,两个平行四边形。

3.数学书87页第一题。

这一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有关长方体面的知识:

(1)能够准确判断每个面的形状.

(2)相对的面

(3

) 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4.量出身边熟悉的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二)提高题

(1)思考:如果要想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为什么?

生回答:只要量出一组长、宽、高就可以。因为长方体的棱长分为3组,有

4条长,4条宽,4条高。

(2)学生量出教师统一发放的一个长方体学具的长宽高,然后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有的是:长4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有的是:长4厘米,宽1厘米,高2厘米。

有的是:长2厘米,宽1厘米,高4厘米。

······

发现了什么?结果为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由于每个同学,把学具摆放的位置和方向不同,它的长宽高是可以相互换的。

(三)综合题(根据时间可以课下完成)

数学书87页第4题

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关于长方体的

(1)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所以1和7是相对的面,5和6是相对的面,2和3是相对的面。

(2)空间观念:怎样拼摆?为什么?怎样知道的?有多少种摆法?

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最大特点:

(1) 在操作的过程中由浅入深,认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2)在比较的过程中,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3)演示投影,真切的了解了长方体的直观图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需要说明的方面:

关于制作一个长方体过程,看似耽误时间,其实,教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为学生设计对比的物体,而且这个对比的长方体,还是学生自己亲手做的,学习兴趣会更高。在知道了长方体特征后,不合格的长方体再去修改,会更认真。如果教师怕耽误时间的话,可以让学生课前做完,上课时带来使用。


相关文章

  • 因数与倍数分析
  • <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属于整数知识范畴<数的整除>版块.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 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查看


  • 五年级下教学工作计划
  • 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吴起县第二小学 宗晓霞 一.基本情况 五年级三班和四班现有学生 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 ...查看


  • 数学模板:[长方体的认识]
  • <长方体的认识>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教学主题:<长方体的认识>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周军红 郑州市郑东新区 ...查看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 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 ...查看


  •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目录
  •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 ...查看


  • 最新201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备课
  • 一年级下册全册备课 <课程标准>对本学段(1-3年级)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经历直观认识简单 ...查看


  • 单元教学目标
  •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 ...查看


  •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 <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第一课时. 首先,我对这一课时的教材和学生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 ...查看


  • [物体分类]
  •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广东省 学校:顺德伦教小学 姓名:梁洪枝 职称:小学一级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①预习教材68-69页的立体图形的相关内容. ②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小物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