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的故事讲好

  在2012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上,我策划并主持了一场中国官方议程,邀请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纳斯达克CEO罗伯特·格雷费尔德出席,主题是“让中国的万亿资金发挥作用”,谈的是中国资本向海外输出问题,继而引申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问题。

  当前中国有着超过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未来还将源源不断将资本投向其他国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遇到了各种问题和阻碍,并非所有人都欢迎来自中国的资本;相反,我们向海外输出的资本被看做“傻钱”,只是让别人用来填洞的工具,甚至我们的海外投资行为,被称为“新殖民主义”。

  我在论坛上总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在于我们自己的“Narrative”(讲述)——关于中国的故事讲得不够好,才招致重重的误解。换句话说,从经济体量上看,我们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国,但从文化意义上讲,我们并不被视为主流——两者结合,就成了世界对中国的定义:一个“有钱的另类”。

  西方人看中国人

  2012年春节,我因工作在欧洲度过,半个多月里走过了十几个城市。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真的被当成全世界的“煤老板”了。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是一个欧洲人,面临着国家经济衰退、失业,本国生产的好东西全都买不起,却有中国人如潮水般涌进来,疯狂抢购,一副老子有钱老子怕谁的劲头,可能我也会对中国人羡慕嫉妒恨。更何况中国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非西方式民主国家”,岂容你如此张扬。那些排华、反华的极端事件,也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

  在此特别提醒移民欧洲和赴欧旅行的中国人,注意安全。不要因为那些喜欢炫富的中国人的个人行为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二胡与提琴的协奏

  今天的西方媒体所呈现的中国,与我们希望世界看到的中国,形象上有很大差距。

  首先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伦理主张,因此常常被误读。在西方媒体的描述中,中国就是一个不讲理的暴发户,身强体壮,穿金戴银,不敢轻易得罪,否则后果很严重。他的“不讲理”在于地球上谁有咱家需要的东西,咱就跟谁做生意,至于卖东西这家是不是民主是不是自由,是不是平等是不是博爱,咱管不着。

  “中国是一个从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国家。”从西方报章的这类措辞中,总能读出一丝不便挑明又不言而喻的意味。

  目前西方世界通行的外交准则约定,各国不应干涉他国内政,但在发生人道主义危机的情况下,其他国家有责任进行人道主义干涉。中国外交政策被认为“缺乏国际正义”,当然这其中有他们的偏见和双重立场。

  几年前,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一些学者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在“坚决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基础之上,提出“创造性介入国际事务”这一概念。我个人非常赞同这种外交理论上的探讨创新。中国从既贫又弱的封建国家进入到社会主义国家,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再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上一阶段成就了发展的原则和做法,也许会成为下一阶段实现跨越的桎梏锁链。

  我在达沃斯遇到过一个瑞士人,他问我中国是不是借海外投资搞“新殖民主义”。我的回答是:“恰恰相反。‘殖民’意味着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介入,我们介入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所以有时反而被动。”中国如何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决定了我们能否继续向前走,成为一个更强大更稳定、真正为世人尊重和仰视的大国。

  当然,一个国家仅凭自身默默的努力,就想获得外界的客观解读,经济大国要继而进化为政治大国、战略大国,谈何容易。

  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曾经感慨过一句话:“中国人做人也蛮难的。”没有参与一些国际事务时,会被指没有尽到责任;参与其中时,又会冒出“中国威胁论”的声音;还有些时候躺着也中枪,明明是正常的对外宣传,却被看做传递了某种“别有用心”的信息。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曾经说过:“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真实地对外表达自己时,必须用国际上能理解的方式才能收到理想效果。中国公共外交在传递和发表意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让国外受众听进去。”战争和对立的根源是彼此误会,对外传播的目的是达成相互理解,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国际交流中,用西方人熟悉的语言、角度、幽默和逻辑,讲好中国的故事,而不是一厢情愿,闭门造车。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遇到的阻碍,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把自己的故事讲好。比如我们在拉美和非洲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的合作开发,他们那些欧美“前宗主国”本来就不情愿,觉得中国动了他们的奶酪,再加上当地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在当地也未必总能百分百尊重人家的风俗,必然会产生误会与摩擦。

  记得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跟一位乌兹别克斯坦的同学巴克蒂尔闹过一场误会。他住在我隔壁,可能是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缘故,我们关系非常好。一天他邀请我去他家吃晚饭,我比约定时间提前了一会儿,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他太太。因为我的同学出去买东西了,太太以为敲门的是他,便披散着头发迎出来,看到我站在门口,尖叫一声就往回跑。我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她已经用黑色头巾把头发包好,再次出现在我面前。

  晚饭以后,巴克蒂尔严肃地和我谈起这件事。他说,作为虔诚的穆斯林,妇女的头发若被其他男子看到,意味着奇耻大辱。所以,下次你再到我们家来做客,敲门以后最好先背转身去。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会忘记我接受过的所有教育,甚至可能捅你一刀!

  汉族社会世俗化程度比较高,所以人们往往很难理解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是怎样一种心灵状态,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别人。这些由信仰引发的冲突特别危险,虽然始于无意,一旦被西方媒体放大,中国的海外投资行为就成了某些人所说的“新殖民主义”。

  2011年冬天,应王雪红夫妇之邀,我在北京音乐厅聆听了一场“二胡与柏林爱乐室内乐五重奏”。作为普通的欣赏者,我听得颇为享受,但是我有几个搞音乐的朋友却认为,二胡这种中国民族乐器,无论通过怎样的作品改编和技法创新,也很难与西洋乐器产生和谐交响。   由此我联想到中国与西方的对话,好像二胡与提琴的协奏。两种乐器有着不同的外形和构造,不同的发声原理和演奏技巧,一个音高而细腻,一个音低而醇厚,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表达。中国人认为二胡的琴声很美很性感,西方人则嫌这两根弦的乐器太粗糙,更喜欢提琴的厚重悠扬。

  当了一回美国人的“教父”

  2002年,我在“美中杰出青年论坛”上结识了一位拥有中校军衔的年轻人Paul。加州别后不久,他就来到北京,成为美国驻华使馆的一名武官,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叫“韩磊”。他主动打来电话,说他一打开电视就看见了我,这就算在北京接上头了。

  要是在冷战时期,美国驻华武官基本上就是“间谍”的代名词,所以我一直对“韩磊中校”怀有一丝提防。有一年我过生日,他骑着摩托车来看我,送给我一瓶好酒,还有一件特殊的礼物——他参军第一天从部队领到的军刀,尽管历经时日却光亮如新。这把刀对于一名军人,有着很重要的纪念意义,但是Paul却毫不含糊地送给了我,哥们儿情谊天地可鉴。

  出于党员的政治觉悟,我虽然激动地收下了礼物,却总是不放心,晚上一个人在家找出放大镜、镊子和钩子,在灯下掏了半天,唯恐这刀子里装了窃听器。结果当然什么也没有,我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家拿我当兄弟,我怀疑人家想统战我。而且我显然高估了自己,一个媒体人,别人能希图我传递什么特殊情报呢?

  这件事之后,我和Paul往来频繁起来。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的观点极不统一,各自站在祖国的立场上,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彼此畅所欲言,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中国、我对美国,又多了很多真实的了解。

  在北京工作了两年多,他调回美国,成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重要工作人员,在五角大楼上班。此后不久去了白宫,做时任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后来又做时任国务卿赖斯的行政助理。再后来,他在白宫多了一重身份——中国事务主任。听上去级别不算太高,却是制定对华政策的核心官员之一,直接对总统负责。小布什每天早上看到的有关全球重要安全问题的文件,都是Paul负责起草。总统出行,他也坐在“空军一号”上陪同,参与各种会见与谈判。Paul的妻子则是时任副总统切尼的秘书。

  Paul的中文说得很好,也有很多中国朋友,我只是其中之一。小布什在任8年间,虽然背了不少骂名,但从中国政府、民间的角度看,他在处理中美关系上的做法相对更加符合两国共同利益。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父亲就和中国渊源很深,同时外交部做出了很多努力,很多中国官员也与布什家族有着良好的私人友谊。另一方面,也因为在他身边有像Paul这样的“中国通”,可能只是轻描淡写几句话,就会对决策者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小布什卸任后,Paul和妻子又回到中国,当上了清华卡耐基中国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们夫妇俩在白宫工作的时候,忙得没空生孩子,到中国以后才有了他们的儿子韩拓。我还当上了韩拓的干爹,在英文里对应的词是“God Father”,再翻译成中文就成了神秘兮兮的“教父”。

  其实媒体外交和民间外交,都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有句诗叫“高处不胜寒”,真正做到了很高级别的领导人,能够走近他的人很少,他能够接触到的信息也就十分有限。媒体报道的消息,又往往会有一些煽动性的文字。这时候私人友谊甚至情感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良性影响,会通过他放大、延伸到他所处的环境,又继续影响这个环境里的其他人。把中国的故事讲好,把我们对他人的善意不断向外辐射,就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善意,国与国的“共识”。共识正是在这样一波接一波善意的辐射中逐渐产生。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间,说不定就改变了历史。

  (摘自《虚实之间》)

  在2012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上,我策划并主持了一场中国官方议程,邀请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纳斯达克CEO罗伯特·格雷费尔德出席,主题是“让中国的万亿资金发挥作用”,谈的是中国资本向海外输出问题,继而引申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问题。

  当前中国有着超过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未来还将源源不断将资本投向其他国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遇到了各种问题和阻碍,并非所有人都欢迎来自中国的资本;相反,我们向海外输出的资本被看做“傻钱”,只是让别人用来填洞的工具,甚至我们的海外投资行为,被称为“新殖民主义”。

  我在论坛上总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在于我们自己的“Narrative”(讲述)——关于中国的故事讲得不够好,才招致重重的误解。换句话说,从经济体量上看,我们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国,但从文化意义上讲,我们并不被视为主流——两者结合,就成了世界对中国的定义:一个“有钱的另类”。

  西方人看中国人

  2012年春节,我因工作在欧洲度过,半个多月里走过了十几个城市。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真的被当成全世界的“煤老板”了。

  有时候我想如果我是一个欧洲人,面临着国家经济衰退、失业,本国生产的好东西全都买不起,却有中国人如潮水般涌进来,疯狂抢购,一副老子有钱老子怕谁的劲头,可能我也会对中国人羡慕嫉妒恨。更何况中国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非西方式民主国家”,岂容你如此张扬。那些排华、反华的极端事件,也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

  在此特别提醒移民欧洲和赴欧旅行的中国人,注意安全。不要因为那些喜欢炫富的中国人的个人行为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二胡与提琴的协奏

  今天的西方媒体所呈现的中国,与我们希望世界看到的中国,形象上有很大差距。

  首先在国际关系方面,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伦理主张,因此常常被误读。在西方媒体的描述中,中国就是一个不讲理的暴发户,身强体壮,穿金戴银,不敢轻易得罪,否则后果很严重。他的“不讲理”在于地球上谁有咱家需要的东西,咱就跟谁做生意,至于卖东西这家是不是民主是不是自由,是不是平等是不是博爱,咱管不着。

  “中国是一个从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国家。”从西方报章的这类措辞中,总能读出一丝不便挑明又不言而喻的意味。

  目前西方世界通行的外交准则约定,各国不应干涉他国内政,但在发生人道主义危机的情况下,其他国家有责任进行人道主义干涉。中国外交政策被认为“缺乏国际正义”,当然这其中有他们的偏见和双重立场。

  几年前,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一些学者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在“坚决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基础之上,提出“创造性介入国际事务”这一概念。我个人非常赞同这种外交理论上的探讨创新。中国从既贫又弱的封建国家进入到社会主义国家,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再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上一阶段成就了发展的原则和做法,也许会成为下一阶段实现跨越的桎梏锁链。

  我在达沃斯遇到过一个瑞士人,他问我中国是不是借海外投资搞“新殖民主义”。我的回答是:“恰恰相反。‘殖民’意味着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介入,我们介入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所以有时反而被动。”中国如何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决定了我们能否继续向前走,成为一个更强大更稳定、真正为世人尊重和仰视的大国。

  当然,一个国家仅凭自身默默的努力,就想获得外界的客观解读,经济大国要继而进化为政治大国、战略大国,谈何容易。

  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曾经感慨过一句话:“中国人做人也蛮难的。”没有参与一些国际事务时,会被指没有尽到责任;参与其中时,又会冒出“中国威胁论”的声音;还有些时候躺着也中枪,明明是正常的对外宣传,却被看做传递了某种“别有用心”的信息。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曾经说过:“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真实地对外表达自己时,必须用国际上能理解的方式才能收到理想效果。中国公共外交在传递和发表意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让国外受众听进去。”战争和对立的根源是彼此误会,对外传播的目的是达成相互理解,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国际交流中,用西方人熟悉的语言、角度、幽默和逻辑,讲好中国的故事,而不是一厢情愿,闭门造车。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遇到的阻碍,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把自己的故事讲好。比如我们在拉美和非洲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的合作开发,他们那些欧美“前宗主国”本来就不情愿,觉得中国动了他们的奶酪,再加上当地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在当地也未必总能百分百尊重人家的风俗,必然会产生误会与摩擦。

  记得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跟一位乌兹别克斯坦的同学巴克蒂尔闹过一场误会。他住在我隔壁,可能是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缘故,我们关系非常好。一天他邀请我去他家吃晚饭,我比约定时间提前了一会儿,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他太太。因为我的同学出去买东西了,太太以为敲门的是他,便披散着头发迎出来,看到我站在门口,尖叫一声就往回跑。我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呢,她已经用黑色头巾把头发包好,再次出现在我面前。

  晚饭以后,巴克蒂尔严肃地和我谈起这件事。他说,作为虔诚的穆斯林,妇女的头发若被其他男子看到,意味着奇耻大辱。所以,下次你再到我们家来做客,敲门以后最好先背转身去。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我会忘记我接受过的所有教育,甚至可能捅你一刀!

  汉族社会世俗化程度比较高,所以人们往往很难理解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是怎样一种心灵状态,不经意间就伤害了别人。这些由信仰引发的冲突特别危险,虽然始于无意,一旦被西方媒体放大,中国的海外投资行为就成了某些人所说的“新殖民主义”。

  2011年冬天,应王雪红夫妇之邀,我在北京音乐厅聆听了一场“二胡与柏林爱乐室内乐五重奏”。作为普通的欣赏者,我听得颇为享受,但是我有几个搞音乐的朋友却认为,二胡这种中国民族乐器,无论通过怎样的作品改编和技法创新,也很难与西洋乐器产生和谐交响。   由此我联想到中国与西方的对话,好像二胡与提琴的协奏。两种乐器有着不同的外形和构造,不同的发声原理和演奏技巧,一个音高而细腻,一个音低而醇厚,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表达。中国人认为二胡的琴声很美很性感,西方人则嫌这两根弦的乐器太粗糙,更喜欢提琴的厚重悠扬。

  当了一回美国人的“教父”

  2002年,我在“美中杰出青年论坛”上结识了一位拥有中校军衔的年轻人Paul。加州别后不久,他就来到北京,成为美国驻华使馆的一名武官,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叫“韩磊”。他主动打来电话,说他一打开电视就看见了我,这就算在北京接上头了。

  要是在冷战时期,美国驻华武官基本上就是“间谍”的代名词,所以我一直对“韩磊中校”怀有一丝提防。有一年我过生日,他骑着摩托车来看我,送给我一瓶好酒,还有一件特殊的礼物——他参军第一天从部队领到的军刀,尽管历经时日却光亮如新。这把刀对于一名军人,有着很重要的纪念意义,但是Paul却毫不含糊地送给了我,哥们儿情谊天地可鉴。

  出于党员的政治觉悟,我虽然激动地收下了礼物,却总是不放心,晚上一个人在家找出放大镜、镊子和钩子,在灯下掏了半天,唯恐这刀子里装了窃听器。结果当然什么也没有,我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家拿我当兄弟,我怀疑人家想统战我。而且我显然高估了自己,一个媒体人,别人能希图我传递什么特殊情报呢?

  这件事之后,我和Paul往来频繁起来。在很多问题上,我们的观点极不统一,各自站在祖国的立场上,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彼此畅所欲言,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中国、我对美国,又多了很多真实的了解。

  在北京工作了两年多,他调回美国,成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重要工作人员,在五角大楼上班。此后不久去了白宫,做时任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后来又做时任国务卿赖斯的行政助理。再后来,他在白宫多了一重身份——中国事务主任。听上去级别不算太高,却是制定对华政策的核心官员之一,直接对总统负责。小布什每天早上看到的有关全球重要安全问题的文件,都是Paul负责起草。总统出行,他也坐在“空军一号”上陪同,参与各种会见与谈判。Paul的妻子则是时任副总统切尼的秘书。

  Paul的中文说得很好,也有很多中国朋友,我只是其中之一。小布什在任8年间,虽然背了不少骂名,但从中国政府、民间的角度看,他在处理中美关系上的做法相对更加符合两国共同利益。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父亲就和中国渊源很深,同时外交部做出了很多努力,很多中国官员也与布什家族有着良好的私人友谊。另一方面,也因为在他身边有像Paul这样的“中国通”,可能只是轻描淡写几句话,就会对决策者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小布什卸任后,Paul和妻子又回到中国,当上了清华卡耐基中国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们夫妇俩在白宫工作的时候,忙得没空生孩子,到中国以后才有了他们的儿子韩拓。我还当上了韩拓的干爹,在英文里对应的词是“God Father”,再翻译成中文就成了神秘兮兮的“教父”。

  其实媒体外交和民间外交,都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有句诗叫“高处不胜寒”,真正做到了很高级别的领导人,能够走近他的人很少,他能够接触到的信息也就十分有限。媒体报道的消息,又往往会有一些煽动性的文字。这时候私人友谊甚至情感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良性影响,会通过他放大、延伸到他所处的环境,又继续影响这个环境里的其他人。把中国的故事讲好,把我们对他人的善意不断向外辐射,就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善意,国与国的“共识”。共识正是在这样一波接一波善意的辐射中逐渐产生。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间,说不定就改变了历史。

  (摘自《虚实之间》)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 第(1-5)编
  •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一)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二)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三)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四)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五)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 ...查看


  • 沪版连环画 4(501)
  • (2009-01-11 18:08:29) 转载▼ 标签:沪版连环画 文化 分类:连环画收藏 1.东周 伐子都 2.东周 齐桓称霸 3.东周 一鼓作气 4.东周 城濮交战 5.东周 蹇叔哭叔 6.东周 智退秦兵 7.东周 屠赵仇 8.东周 ...查看


  • 2017,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新的想象力
  • 又一次,我们祝福新年!又一次,我们感恩时间! 无论你在过去的一年,经历了怎样的喧嚣与挑战,我们都祝福你在新年能开启自己的梦想之旅.没有什么能改变时间,它会校正谬误,它会积聚热情,它会彰显真理,它会慰藉苦难.无论你身处何处,都请接受时间的祝福 ...查看


  • 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群文阅读
  • 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 梳理情节,发现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情节特点. 2. 比较阅读,探究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创作特点及原因. 3. 批判阅读,讨论现代爱情价值观.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阅读材料50份,PPT,遥控 ...查看


  • 中国名人故事
  • 中国名人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朱德 所属分类:中国名人故事 | 来源:成功励志网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 四川仪陇人.1909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 中国名人 ...查看


  • "求好运":谈中国民间故事的魅力
  • "求好运":谈中国民间故事的魅力 刘守华 2012-10-24 11:31:39 来源:<光明日报> 曾刊载钟敬文先生<中国民谭型式>一文的<民俗>杂志 从五四时期顾颉刚研究<孟 ...查看


  •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必读推荐)
  • 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 一年级推荐的书目 学习阅读浅近的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重点训练是"晨读十分钟"精美诗歌.儿歌的诵读,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 <儿童大世界><宇宙圣斗士><学儿歌>& ...查看


  • 讲好中国故事
  • 讲好中国故事 更好沟通世界(望海楼) 熊 建 2016年02月20日06: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原标题:讲好中国故事 更好沟通世界(望海楼) 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 ...查看


  • [中国地名故事·广东省卷]呈送审批方案好888
  • <中国地名故事·广东省卷> 演艺人才选拔暨地名形象代表大赛(广州赛区) 番禺分赛区 招商方案 中国.广州.番禺 2009年6月15日-10月 赛事概况: <中国地名故事>组织机构 联合主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查看


  • 关于对中国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探究
  •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媒体时代,激烈的竞争已经在各个媒体之间已经广泛的展开,每个媒体为了使其自身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想方设法的去办好自己的节目.近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