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

23*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九个生字,了解“极昼、毛骨悚然、苔藓、残骸”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在南极的所见、所闻,写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语言亲切自然。

信的正文部分共八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了作者到达南极的时间和所增长的见识。开宗明义,简明扼要,概括性强。暗示:课文的其它段落将介绍作者在南极的“见识”。

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疑问的句式开头,犹如在和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感到和蔼可亲。接着告诉读者:南极一年分为夏冬两季以及夏季的天气特点。

“经常刮风、风大、常有暴风雪”是南极的气候特点。这是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为了突出南极的风很大,作者先讲听到的声音——发出野兽般的吼声,再讲听到声音后的感受——感到毛骨悚然。

第四自然段用较长的篇幅介绍了地衣和苔藓两种植物,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首先,从类别、生存位置、颜色和生长速度四个方面介绍了地衣这种植物,为了说明它生长速度“极慢”,作者采用了“列举数字”的方法,而且一组的两个数字相差悬殊——每长一厘米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有的品种长一厘米需要一千年。如此具体地描述足以让读者想到“长得极慢”。然后,向读者介绍苔藓生长的位置、颜色和样子。为了凸现苔藓“茂盛”,作者着墨较多,不仅写出了作者远望的“颜色”,还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寂寞”与“生机”、“银白”与“色彩”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自然段介绍了长城站所在半岛的名称与面积、岛上各国的考察站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最后三个自然段叙述了作者在南极的生活情况以及回国的时间。

文章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首尾两段相互呼应,形成对照。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让学生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件,激发兴趣。

教师课前可准备一些介绍南极景观的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制成课件,帮助学生了解南极的气候、地理等特点,为学生学文创设一种氛围。还可找几名同学谈谈对南极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学习情景。

二、自由读文,理清脉络,把握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南极哪些内容呢?

3.组织学生围绕思考题和不懂的问题展开探讨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课文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作者在南极的见闻和感受。这些内容分别是:南极的气候,南极的植物,长城站所在岛的面积和岛上各国考察站之间的关系,还有作者在南极工作、生活情况的介绍等。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举例说明,也可让学生读出相关的语句来。把课文各段落的内容弄清楚。

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教学时应以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为主,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理清叙述顺序,在读中把握课文内容。

三、潜心读书,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1.学生潜心读书,提出问题。在学生读书前,教师可以引导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每人提出一个问题来,并从书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看谁的问题最有价值,最精彩,然后大家一起回答你的问题。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做大案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2.在小组内出示各自的问题,互问互答。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去,参与讨论交流,认真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了解学情。

3.选择重点问题,集体讨论。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供全班同学讨论。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研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重点理解“地衣生长慢”和“苔藓长得茂盛”两个句子。让学生领会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的方法。并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4.探讨学习书信的写法。在教学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书信一般要有六部分组成:①称呼,②问候语,③正文,④祝愿的语言,⑤署名,⑥写信日期。二是体会书信语言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收信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

四、搜集资料,课外延伸,开阔视野。

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南极的资料,办一期以南极为主题的手抄报,或召开一次交流会。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结合课后第一题要求,让学生给本文作者齐彭涛写一封回信,要注意写信的格式和信封的写法。

五、识字。

“凌”字要读成“líng”,不能读成“lín”。

“菌”字的声调是一声,不要误读为二声。

六、建议本课教学一至二课时。

[参考资料]

南极洲:南极洲在世界七大洲中,是人类发现最晚的大陆,也是地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面积为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2.47万千米。南极洲另有约158.2万平方千米的冰架。南极洲的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一

个半中国大。

长城站:我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以世界著名的中国长城命名,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北京距离17501.949千米。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23*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九个生字,了解“极昼、毛骨悚然、苔藓、残骸”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在南极的所见、所闻,写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文章结构层次清楚,语言亲切自然。

信的正文部分共八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了作者到达南极的时间和所增长的见识。开宗明义,简明扼要,概括性强。暗示:课文的其它段落将介绍作者在南极的“见识”。

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疑问的句式开头,犹如在和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感到和蔼可亲。接着告诉读者:南极一年分为夏冬两季以及夏季的天气特点。

“经常刮风、风大、常有暴风雪”是南极的气候特点。这是第三自然段的内容。为了突出南极的风很大,作者先讲听到的声音——发出野兽般的吼声,再讲听到声音后的感受——感到毛骨悚然。

第四自然段用较长的篇幅介绍了地衣和苔藓两种植物,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之一。首先,从类别、生存位置、颜色和生长速度四个方面介绍了地衣这种植物,为了说明它生长速度“极慢”,作者采用了“列举数字”的方法,而且一组的两个数字相差悬殊——每长一厘米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有的品种长一厘米需要一千年。如此具体地描述足以让读者想到“长得极慢”。然后,向读者介绍苔藓生长的位置、颜色和样子。为了凸现苔藓“茂盛”,作者着墨较多,不仅写出了作者远望的“颜色”,还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寂寞”与“生机”、“银白”与“色彩”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自然段介绍了长城站所在半岛的名称与面积、岛上各国的考察站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最后三个自然段叙述了作者在南极的生活情况以及回国的时间。

文章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首尾两段相互呼应,形成对照。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让学生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件,激发兴趣。

教师课前可准备一些介绍南极景观的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制成课件,帮助学生了解南极的气候、地理等特点,为学生学文创设一种氛围。还可找几名同学谈谈对南极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学习情景。

二、自由读文,理清脉络,把握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南极哪些内容呢?

3.组织学生围绕思考题和不懂的问题展开探讨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课文以书信的形式介绍作者在南极的见闻和感受。这些内容分别是:南极的气候,南极的植物,长城站所在岛的面积和岛上各国考察站之间的关系,还有作者在南极工作、生活情况的介绍等。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举例说明,也可让学生读出相关的语句来。把课文各段落的内容弄清楚。

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教学时应以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为主,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理清叙述顺序,在读中把握课文内容。

三、潜心读书,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1.学生潜心读书,提出问题。在学生读书前,教师可以引导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每人提出一个问题来,并从书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看谁的问题最有价值,最精彩,然后大家一起回答你的问题。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做大案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2.在小组内出示各自的问题,互问互答。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去,参与讨论交流,认真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了解学情。

3.选择重点问题,集体讨论。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供全班同学讨论。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研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重点理解“地衣生长慢”和“苔藓长得茂盛”两个句子。让学生领会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写形象的方法。并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4.探讨学习书信的写法。在教学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书信一般要有六部分组成:①称呼,②问候语,③正文,④祝愿的语言,⑤署名,⑥写信日期。二是体会书信语言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收信对象,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

四、搜集资料,课外延伸,开阔视野。

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南极的资料,办一期以南极为主题的手抄报,或召开一次交流会。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结合课后第一题要求,让学生给本文作者齐彭涛写一封回信,要注意写信的格式和信封的写法。

五、识字。

“凌”字要读成“líng”,不能读成“lín”。

“菌”字的声调是一声,不要误读为二声。

六、建议本课教学一至二课时。

[参考资料]

南极洲:南极洲在世界七大洲中,是人类发现最晚的大陆,也是地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面积为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2.47万千米。南极洲另有约158.2万平方千米的冰架。南极洲的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一

个半中国大。

长城站:我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以世界著名的中国长城命名,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北京距离17501.949千米。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相关文章

  • 南极洲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
  • 题目:浅析南极洲矿产资源及开发问题 学生:刘云宁 学号:1026010656 年级:2010 专业:地理科学 浅析南极洲矿产资源及开发问题 摘要:南极洲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世界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对其的研究有利于对矿产的分布和属性更加了解 ...查看


  • [图话]南极争夺战
  • 124 从1984年第一次踏上南极乔治王岛开始,中国南极科考走过了30年历程.作为地球上资源最丰富.争夺最激烈的地方,南极尚未迎来资源开发的那一天,但为了在南极预先争夺优先发言权,各大国小国纷纷前往建站.在持续了一个世纪的"插旗& ...查看


  • 苏教版七下[三个太阳]教学设计
  • 三个太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学习本文是如何通过精心选材.巧妙组材来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体会文章语言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表达方 ...查看


  • 1代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典型动物分别是
  • 1. 别是 A.天鹅.大熊猫 大熊猫 C.企鹅.北极熊 海豹 答案:C 2.A.B.C.D.答案:A 3.A.B.C.天鹅 气候非常 D.和平站和长城站 答案:B 解析: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中山站和长城站,分别于1985年和19 ...查看


  • 七年级地理北极和南极
  • 七年级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导学案(使用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会在两极地图上辨别方向 2.了解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3.了解两极地区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4.了解两极地区丰富的 ...查看


  • 南极考察]
  • 南极考察] 国际活动 1959年12月,由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其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废 ...查看


  •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马德里条约]
  •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1991年6月23日订于马德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于1991年1 0月4日签署本议定书) 序言 本南极条约议定书各缔约国,以下简称各缔约国, 深信有必要加强对南极环境及依附于它 ...查看


  • 十九三个太阳2
  • 十九 三个太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学习本文是如何通过精心选材.巧妙组材来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体会文章语言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 ...查看


  • 你知道南极四大气候特点吗
  • 你知道南极四大气候特点吗 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四周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洲.陆地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1.5倍.由于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所以也被 ...查看


  • 中国南极泰山站
  • 中国南极泰山站 编辑 "泰山站"是继长城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其名称寓意坚实.稳固.庄严.国泰民安等,代表了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含义. 2014年1月3日,"泰山站"完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