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词+赏析音频版:沁园春 苏轼

妍婷姝有声作品 下载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词是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给其弟苏辙的作品。词中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孤馆灯青……朝露漙漙。”点小序“早行”。黎明时分,万籁俱寂,荒村野店传来阵阵鸡鸣。孤馆里灯光微弱,残梦依稀。晓月渐渐收起洁白的余晖,晨霜铺地,反射着为弱的光芒,云雾缭绕的山峦如锦缎般展开,晶莹的露水随处可见。一切看上去冷冷的,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作者一人上路,孤独之情油然升起。

起早摸黑,奔赴密州,面对眼前的冷清景象,作者无限惆怅。看着连绵而没有尽头的山峦,作者触景生情,由赴任的旅途想到了人生的道路。故有“世路无穷……往事千端。”骑在马上,种种往事逐渐浮上心头。

“当时共客长安……此事何难。”是作者对往事的回首。想当年,自己和子由你一起客游京都,就像陆氏兄弟初到洛阳,正值风华少年。当时自己文采飞扬,学识广博,使国君成为尧舜那样的伟人又有何难呢?

然而是否被重用,是时代命运决定的。至于入世还是避世,则由我来决定,何妨袖手旁观,悠闲自在呢?但愿我们身体健康,悠闲自得度过一生。

从写景入手,触景生情,联想到人生道路的艰辛。世路无穷,劳生有限。并回忆汴京往事,感慨报国抱负未能得到实现,于是自我解嘲。最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永远得不到和解,作者似乎要用快乐自在度过一生来说服自己,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暂时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慰。其实,这不过是矛盾心理的外化,乐观的面具下,隐藏着无可奈何的烦闷。

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年),离开杭州赴任密州的路上写的。当时苏轼本想绕道济南看望弟弟苏辙,但未能如愿。十月,苏轼写下这首词以寄弟弟。这首词属于长调,在苏轼早期作品中首见。通过词直接抒发政治理想,在当时是少见的。同时,此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大量用典、用事,将诗、文、经、史融入词中。例如“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化用《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现出自信与阔达的胸襟。正因为在词中融入了议论,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说,预示着苏轼词风的转变,是转向豪放词的开端。

在出任密州之前,苏轼任职杭州。这期间,苏轼开始创作词。但是其词多写游乐,多为艳词,很少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很少直抒愤懑胸怀。例如他的《浪淘沙·探春》“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这是苏轼早期词作,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正月。就词本身看来,主要描写作者出城探春的经过。虽然文辞优美,生活气息浓厚,但是思想并不深刻。再看苏轼作于熙宁七年七月,也就是出任密州写下《沁园春》的三个月前写下的《虞美人》:“胡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这无疑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赠别词,写给好友陈襄。临行前设宴与同僚相聚,洋溢着宁静、祥和的气氛。白描的手法使词朴实自然,但是含蓄隽永,情感没有充分外露。在这首词里,仍能看见“尊前醉倒”“夜阑风静”“碧琉璃”等词语,描写的是设宴饯行的场面。

三个月后,苏轼在《沁园春》中开始从大角度出发写词,开始使用大字眼,也开始在词中渗入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表明了对人生有限的思考;“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大手笔描写自己的才华与壮志,自信十足,口气够大,初露豪迈气概。此后,苏轼的词风开始转变,不只创作风花雪月而无深刻思想内容的,隽永含蓄的词,而是写出许多豪放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时隔一年,苏轼写出了真正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的上片叙事,描写打猎时宏大的场面,塑造了猎人的豪迈形象。下片是作者自我表白心高胆壮,抒发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并自比冯唐。不仅豪迈壮阔,直抒胸臆,还打破了当时笼罩词坛的艳绝之调,扩展了词的题材。如果说苏轼于熙宁七年写的《沁园春》是词风开始转向豪迈的前奏,那《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是其词完全成为豪放词的见证,标志着苏轼豪放词的成熟。此后,苏轼还写了《望江南》《水调歌头》等词,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思考,具有豪放的特点。

可以说,在密州任职期间,苏轼自成一派,豪放词趋于成熟,阳刚之美与当时以红粉佳人、多情公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为什么苏轼在密州就能写出与以前风格迥异的“豪放词”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环境的改变,使“豪放词”的创作成为可能。苏轼原在朝廷任职,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多次奏对自己的见解,引起神宗皇帝的不满,招来诬告。感受到人心的险恶和情势的危及,苏轼力求自保,请求外任,于熙宁四年(1071年)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杭州的歌台舞榭与美丽湖山,使苏轼陶醉其中。在词作流行于杭州的同时,苏轼的上司陈襄也奉劝他作词,因此,苏轼开始了作词的道路。由于生活舒适,城市繁华,整天游玩的苏轼写出来的词固然多属艳词,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然而,到了偏僻的密州,便与城市的繁华隔绝,不能流连于风月场合,也摆脱了顶头上司的强迫。环境的改变,影响了苏轼的词风,使其词不再仅仅描写风花雪月和纸醉金迷的生活。清苦、寂寞的生活使人郁郁寡欢,但是与朝廷的党争相比却显然更让人向往。因为离开了培养婉约绮丽之花的沃土,来到了文化闭塞、景物寥落的密州,苏轼写出粗犷的“豪放词”便成为可能。

2、心境的改变使苏轼写出了阔达超然的词。从朝廷出任杭州,苏轼感受了人心的险恶。杭州的美丽山水以及繁华,使苏轼暂时忘记了内心的烦恼和苦闷,沉浸在游乐之中,因此多旖旎之词。到了偏僻的密州,离开了繁华的烟花之地,却感悟到了人生。密州再落后也总是宁静的,不像京城繁华而危险,因此,苏轼开始寻求旷达超然的自我解脱方式,思考人生。与此相应,他突破了传统词风,不拘成法,飘逸豪放。

3、直爽豁达的性格促成了苏轼“豪放词”的产生。苏轼从小就想“逃窜山林”,热爱自然,胸襟开阔。他开朗诙谐,生性阔达,经常出访名山名僧。为人直爽,在科举时写文章不拘成法,当被询问文中典故所出时,他一句“想当然耳”就表明了他性格的耿直。入朝为官,敢于直言进谏,曾考取“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第三等。由于一贯主张稳健、渐变的政治方针,敢于对上奏对对王安石新法的见解……个性的豪爽,使苏轼写作了豪放的词。

4、创作技巧的日臻成熟使苏轼可自成一家写作“豪放词”。苏轼到任杭州才开始写词,在杭州的日子是他创作的初始阶段。此时,刚刚学写词的苏轼,得到张先等人的指导。由于对词一窍不通,他只好先从形式上学欧阳修等大家写词,并不注重思想内容的倾注与展现。这些词空有艳华丽词藻而无哲理可言。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在杭州的日子里苏轼的作词技巧必定日臻成熟,何况苏轼是个如此聪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苏轼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为脱离别人的影子,独立思考,创作自己特有的词作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到了密州,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寻求超然解脱的要求,加上创作技巧的成熟,苏轼写下了当时独领风骚的“豪放词”。

妍婷姝有声作品 下载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词是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给其弟苏辙的作品。词中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孤馆灯青……朝露漙漙。”点小序“早行”。黎明时分,万籁俱寂,荒村野店传来阵阵鸡鸣。孤馆里灯光微弱,残梦依稀。晓月渐渐收起洁白的余晖,晨霜铺地,反射着为弱的光芒,云雾缭绕的山峦如锦缎般展开,晶莹的露水随处可见。一切看上去冷冷的,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作者一人上路,孤独之情油然升起。

起早摸黑,奔赴密州,面对眼前的冷清景象,作者无限惆怅。看着连绵而没有尽头的山峦,作者触景生情,由赴任的旅途想到了人生的道路。故有“世路无穷……往事千端。”骑在马上,种种往事逐渐浮上心头。

“当时共客长安……此事何难。”是作者对往事的回首。想当年,自己和子由你一起客游京都,就像陆氏兄弟初到洛阳,正值风华少年。当时自己文采飞扬,学识广博,使国君成为尧舜那样的伟人又有何难呢?

然而是否被重用,是时代命运决定的。至于入世还是避世,则由我来决定,何妨袖手旁观,悠闲自在呢?但愿我们身体健康,悠闲自得度过一生。

从写景入手,触景生情,联想到人生道路的艰辛。世路无穷,劳生有限。并回忆汴京往事,感慨报国抱负未能得到实现,于是自我解嘲。最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永远得不到和解,作者似乎要用快乐自在度过一生来说服自己,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暂时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慰。其实,这不过是矛盾心理的外化,乐观的面具下,隐藏着无可奈何的烦闷。

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年),离开杭州赴任密州的路上写的。当时苏轼本想绕道济南看望弟弟苏辙,但未能如愿。十月,苏轼写下这首词以寄弟弟。这首词属于长调,在苏轼早期作品中首见。通过词直接抒发政治理想,在当时是少见的。同时,此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大量用典、用事,将诗、文、经、史融入词中。例如“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化用《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现出自信与阔达的胸襟。正因为在词中融入了议论,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说,预示着苏轼词风的转变,是转向豪放词的开端。

在出任密州之前,苏轼任职杭州。这期间,苏轼开始创作词。但是其词多写游乐,多为艳词,很少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很少直抒愤懑胸怀。例如他的《浪淘沙·探春》“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这是苏轼早期词作,写于熙宁五年(1072年)正月。就词本身看来,主要描写作者出城探春的经过。虽然文辞优美,生活气息浓厚,但是思想并不深刻。再看苏轼作于熙宁七年七月,也就是出任密州写下《沁园春》的三个月前写下的《虞美人》:“胡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这无疑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赠别词,写给好友陈襄。临行前设宴与同僚相聚,洋溢着宁静、祥和的气氛。白描的手法使词朴实自然,但是含蓄隽永,情感没有充分外露。在这首词里,仍能看见“尊前醉倒”“夜阑风静”“碧琉璃”等词语,描写的是设宴饯行的场面。

三个月后,苏轼在《沁园春》中开始从大角度出发写词,开始使用大字眼,也开始在词中渗入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表明了对人生有限的思考;“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大手笔描写自己的才华与壮志,自信十足,口气够大,初露豪迈气概。此后,苏轼的词风开始转变,不只创作风花雪月而无深刻思想内容的,隽永含蓄的词,而是写出许多豪放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时隔一年,苏轼写出了真正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的上片叙事,描写打猎时宏大的场面,塑造了猎人的豪迈形象。下片是作者自我表白心高胆壮,抒发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并自比冯唐。不仅豪迈壮阔,直抒胸臆,还打破了当时笼罩词坛的艳绝之调,扩展了词的题材。如果说苏轼于熙宁七年写的《沁园春》是词风开始转向豪迈的前奏,那《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是其词完全成为豪放词的见证,标志着苏轼豪放词的成熟。此后,苏轼还写了《望江南》《水调歌头》等词,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思考,具有豪放的特点。

可以说,在密州任职期间,苏轼自成一派,豪放词趋于成熟,阳刚之美与当时以红粉佳人、多情公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为什么苏轼在密州就能写出与以前风格迥异的“豪放词”呢?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环境的改变,使“豪放词”的创作成为可能。苏轼原在朝廷任职,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多次奏对自己的见解,引起神宗皇帝的不满,招来诬告。感受到人心的险恶和情势的危及,苏轼力求自保,请求外任,于熙宁四年(1071年)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杭州的歌台舞榭与美丽湖山,使苏轼陶醉其中。在词作流行于杭州的同时,苏轼的上司陈襄也奉劝他作词,因此,苏轼开始了作词的道路。由于生活舒适,城市繁华,整天游玩的苏轼写出来的词固然多属艳词,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然而,到了偏僻的密州,便与城市的繁华隔绝,不能流连于风月场合,也摆脱了顶头上司的强迫。环境的改变,影响了苏轼的词风,使其词不再仅仅描写风花雪月和纸醉金迷的生活。清苦、寂寞的生活使人郁郁寡欢,但是与朝廷的党争相比却显然更让人向往。因为离开了培养婉约绮丽之花的沃土,来到了文化闭塞、景物寥落的密州,苏轼写出粗犷的“豪放词”便成为可能。

2、心境的改变使苏轼写出了阔达超然的词。从朝廷出任杭州,苏轼感受了人心的险恶。杭州的美丽山水以及繁华,使苏轼暂时忘记了内心的烦恼和苦闷,沉浸在游乐之中,因此多旖旎之词。到了偏僻的密州,离开了繁华的烟花之地,却感悟到了人生。密州再落后也总是宁静的,不像京城繁华而危险,因此,苏轼开始寻求旷达超然的自我解脱方式,思考人生。与此相应,他突破了传统词风,不拘成法,飘逸豪放。

3、直爽豁达的性格促成了苏轼“豪放词”的产生。苏轼从小就想“逃窜山林”,热爱自然,胸襟开阔。他开朗诙谐,生性阔达,经常出访名山名僧。为人直爽,在科举时写文章不拘成法,当被询问文中典故所出时,他一句“想当然耳”就表明了他性格的耿直。入朝为官,敢于直言进谏,曾考取“贤良方正能言直谏科”第三等。由于一贯主张稳健、渐变的政治方针,敢于对上奏对对王安石新法的见解……个性的豪爽,使苏轼写作了豪放的词。

4、创作技巧的日臻成熟使苏轼可自成一家写作“豪放词”。苏轼到任杭州才开始写词,在杭州的日子是他创作的初始阶段。此时,刚刚学写词的苏轼,得到张先等人的指导。由于对词一窍不通,他只好先从形式上学欧阳修等大家写词,并不注重思想内容的倾注与展现。这些词空有艳华丽词藻而无哲理可言。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在杭州的日子里苏轼的作词技巧必定日臻成熟,何况苏轼是个如此聪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苏轼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为脱离别人的影子,独立思考,创作自己特有的词作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到了密州,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寻求超然解脱的要求,加上创作技巧的成熟,苏轼写下了当时独领风骚的“豪放词”。


相关文章

  • 每日一词+赏析音频版: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苏轼
  • 每日一词+赏析音频版:少年游 润州作 代人寄远 苏轼 (2011-01-05 00:00:22) 转载 标签: 生活记录 妍婷姝的blog 宋词鉴赏音频 少年游 润州作 代人寄远 苏轼 文化 分类: 我的视频.音频作品 ',1)" ...查看


  • 每日一词+赏析音频版: 一丛花·初春病起 苏轼
  • 妍婷姝有声作品  下载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此词抓住"初 ...查看


  • 每日一宋词+赏析音频版: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 妍婷姝有声作品 下载 宋词鉴赏词典专辑(网站瘫痪中,等待修复)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 ...查看


  • 沁园春·斗酒彘肩原文.翻译及赏析 2
  • 沁园春·斗酒彘肩 宋代:刘过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 ...查看


  • ]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
  • 三.语言特色上 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理论,不仅使词的内容扩大丰富,表现了广阔的生活天地,而且诗. 词.辞赋.散文.书信.语录等文种体裁的语言特点三.语言特色上 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理论,不仅使 ...查看


  • [再别康桥 ]说课试讲范稿
  •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下面,我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是"新月派"代 ...查看


  • 2013最新上海高中语文课文篇目
  • 上海高中语文课文篇目(高一) (基本篇目和﹡略读篇目) 一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 生命体验 1.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2.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3.﹡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周国平 第二单元 美好亲情 4.边城(节选1.13章) 沈从文 5.合欢 ...查看


  • 语文人教目录
  • 语文人教目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2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三单元 7 纪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查看


  • 人教版高中语文目录
  •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必修一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现代新诗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再别康桥(徐志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