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论文_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 要]中学历史对于启迪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将问题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设计”,同时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的核心。而问题质量是这种问题教学能否有效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和实效性、层次性和量力性、新颖性和启发性的原则,本文主要对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并由此提出五方面的设计策略和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 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知识的教学、职能的发展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知识教学是基本,智能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我们从知识入手,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故而提高学生智能、加强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与责任。而职能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的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方法的引导、探究式的启发与归纳。问题的设计极其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本文试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问题设计的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就现阶段的教学方式来看,中学历史教学大部分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不利于学生成长,也难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实际上,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探讨出一套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近年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二、中学老师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问题教学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出发点,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问题,以激发出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将问题教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深刻地掌握和领会历史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题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的科学性不仅要教师在文字表述上讲究逻辑性,更要在问题内容上讲究明确和逻辑关系。同时,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实效,也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把握。

层次性和量力性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相对于历史学科的能力特点而言,能力应表现为知识的、理论的、方法的内容,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第三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针对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层次性,要从易到难设计问题。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初中学生,所以在设计题目过程中,要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问题的设计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学力水平,要量学生之力。教师总是抱怨在课堂上无论怎么引导,学生总是“启而不发”,关键就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有出入,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实质意义或理解了却没有能力回答。

新颖性和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要新颖,能诱导新的联想新的遐思,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冲动。问题设计的新颖性表现在材料选取的“新”和出题角度的“新”。同时,教师在一堂课上,不能过多地设计学生回答“是”与“不是”的简单的回忆性问题,这无疑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使之有思考的余地,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有价值性的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初中历史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明确而又科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完整形式丰富的教学过程,更要有有效的目标达成。要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更需要师生的双边互动。教师的引导就是要求老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自主学习与探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思考与动手能力,这样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一)吃透教材,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首先,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吃透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从课题开始设计问题。从学习的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直入要害,紧扣重点,突出重点,每一课的题目就是本课的核心、重点,开门见山突破重点,可以事半功倍,会有更好效果。 其次,要从学生角度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着手。知识的获取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当然,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灌输基础知识还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死记硬背在所难免;同样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长久存在一定有它的合情合理的成分,不能一味全盘否定,试图全盘否定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在坚持传统模式之上,加进一些新的理念,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让学生尝试参与到课堂新授知识的讲解中,课前就某个相对比较容易的知识点,布置给学生预习,课上请一些预习比较充分的学生试着讲解,给其他同学抛砖引玉,这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

(二)注重引导,实施渐进式提问

渐进式提问其实涉及到问题的层次性。从心理学角度,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一点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所以不是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实都不能形成学生的问题动机,只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困惑而又不会灰心丧气的问题才是合适的。渐进式提问可以在一堂课中进行,也可以在某一个教学阶段进行。在学习新课时,我们就可以用渐进式问题导入,比如七年级(上) 第九课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学完以后,紧接着学习:第十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了解由于秦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并推翻了秦的统治,那么秦的灭亡将会有哪个政权建立?面对农民战争后的经济萧条,新的统治者将会采取怎样措施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结果会如何?要想解决这三大问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第十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三个问题相互关联,悬念迭起,学生会有极大兴趣的。 (三)激发兴趣,引入体育比赛的机制

初中学生正处于比较自我和偏激的年龄阶段,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一些正统的观点抱有叛逆的心理特征,利用逆向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竞争机制的引进,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踊跃回答,调动了绝大多数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在讲《中华民国成立》这一节时曾这样设计过一个问题:如果孙中山不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还会失败吗? 这样一个问题,无疑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展开激烈的讨论后,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不会,因为有了孙的正确领导,就能避免失败;还有一部分则认为:会失败,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人民不理解革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追问:历史的创造者是个人还是人民群众?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某个领导人呢,还是在于其阶级本身的弱点? 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注定了它本身必然要失败。这种逆向思维提问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可以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效果,学生通过思辩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顿悟性得到培养,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之境界。逆向式提问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得出多维的问题答案。

(四)巧用比较,图片式设计问题

借用图片设计问题,比较直观,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把知识与图片结合起来,其实也是知识的运用与联想。每个人都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孩子则更盛。设计问题时不要“直奔主题”,应该让问题带有一定的曲折性和神秘感, 如学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中后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先让学生观察战国时期和明朝中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图片,设问:“战国初期商业经济发展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两个时期的商品有何不同?不同经济现象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审题,学生注意到“商业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继而经过比较可知战国初期商业经济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再进而认识到同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前者处在封建社会的勃兴时期,其商品主要是马匹、象牙、鱼盐、皮革等,商业经济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它促使奴隶社会彻底崩溃,封建社会走向强盛。后者处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其商品主要是丝绸、棉布、瓷器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需求量大,生产多,生产的目的是进入市场,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对封建社会起着瓦解作用。通过这种迂回式题目的设计,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使学生在旧的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从而加深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对“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得以深化。

(五)反向提问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从问题相反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内容时,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答案可能会有多种,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可进一步提问:“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是什么?(中国禁烟),”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上来分析和认识问题。

四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的显著特征是它的过去性,这中特征决定了人们已无法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直接观察,这样就自然的使学生觉得历史与自己太遥远,太陌生,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要我学”的情绪变成“我要学”的热情。

(二)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观察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而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以史为鉴”奠定基础。

课堂的实质就是多种思想的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有经验的历史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出发,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历史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中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服务于人类社会。

总之,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灵活性、归纳性和提升拓展性,方可起到将智能培养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语言精练、简洁,通俗易懂,也需要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要有深挖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自成一体,驾轻就熟,灵活运用,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用历史知识解释现实的问题,使学生对历史有一种亲切感,历史的人和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在轻松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寻找知识与快乐。

参考文献:

1、白月桥. 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高文著. 教学模式论. 第三编第六章.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著. 历史学习方略. 第一章第二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左晓梅. 关于问题教学的反思. 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7)

5、唐振春. 历史问题教学初探.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

6、计强. 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10)

7、刘显国编著. 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 要]中学历史对于启迪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将问题教学法引入中学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设计”,同时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的核心。而问题质量是这种问题教学能否有效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和实效性、层次性和量力性、新颖性和启发性的原则,本文主要对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并由此提出五方面的设计策略和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提问的设计,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 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知识的教学、职能的发展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知识教学是基本,智能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我们从知识入手,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故而提高学生智能、加强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与责任。而职能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的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方法的引导、探究式的启发与归纳。问题的设计极其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与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本文试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问题设计的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就现阶段的教学方式来看,中学历史教学大部分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不利于学生成长,也难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实际上,素质教育强调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探讨出一套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近年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效果。

二、中学老师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问题教学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出发点,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问题,以激发出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将问题教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深刻地掌握和领会历史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题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的科学性不仅要教师在文字表述上讲究逻辑性,更要在问题内容上讲究明确和逻辑关系。同时,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实效,也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把握。

层次性和量力性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相对于历史学科的能力特点而言,能力应表现为知识的、理论的、方法的内容,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第三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针对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层次性,要从易到难设计问题。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初中学生,所以在设计题目过程中,要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问题的设计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学力水平,要量学生之力。教师总是抱怨在课堂上无论怎么引导,学生总是“启而不发”,关键就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有出入,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实质意义或理解了却没有能力回答。

新颖性和启发性 设计的问题要新颖,能诱导新的联想新的遐思,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冲动。问题设计的新颖性表现在材料选取的“新”和出题角度的“新”。同时,教师在一堂课上,不能过多地设计学生回答“是”与“不是”的简单的回忆性问题,这无疑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使之有思考的余地,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有价值性的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初中历史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要有明确而又科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完整形式丰富的教学过程,更要有有效的目标达成。要完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更需要师生的双边互动。教师的引导就是要求老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自主学习与探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思考与动手能力,这样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一)吃透教材,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首先,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吃透教材,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从课题开始设计问题。从学习的课题入手提出问题,直入要害,紧扣重点,突出重点,每一课的题目就是本课的核心、重点,开门见山突破重点,可以事半功倍,会有更好效果。 其次,要从学生角度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着手。知识的获取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认知结构的过程,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当然,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灌输基础知识还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死记硬背在所难免;同样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够长久存在一定有它的合情合理的成分,不能一味全盘否定,试图全盘否定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在坚持传统模式之上,加进一些新的理念,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让学生尝试参与到课堂新授知识的讲解中,课前就某个相对比较容易的知识点,布置给学生预习,课上请一些预习比较充分的学生试着讲解,给其他同学抛砖引玉,这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

(二)注重引导,实施渐进式提问

渐进式提问其实涉及到问题的层次性。从心理学角度,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一点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所以不是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实都不能形成学生的问题动机,只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困惑而又不会灰心丧气的问题才是合适的。渐进式提问可以在一堂课中进行,也可以在某一个教学阶段进行。在学习新课时,我们就可以用渐进式问题导入,比如七年级(上) 第九课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学完以后,紧接着学习:第十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了解由于秦的暴政引起陈胜吴广起义并推翻了秦的统治,那么秦的灭亡将会有哪个政权建立?面对农民战争后的经济萧条,新的统治者将会采取怎样措施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结果会如何?要想解决这三大问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第十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三个问题相互关联,悬念迭起,学生会有极大兴趣的。 (三)激发兴趣,引入体育比赛的机制

初中学生正处于比较自我和偏激的年龄阶段,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一些正统的观点抱有叛逆的心理特征,利用逆向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竞争机制的引进,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踊跃回答,调动了绝大多数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在讲《中华民国成立》这一节时曾这样设计过一个问题:如果孙中山不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还会失败吗? 这样一个问题,无疑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展开激烈的讨论后,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不会,因为有了孙的正确领导,就能避免失败;还有一部分则认为:会失败,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人民不理解革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追问:历史的创造者是个人还是人民群众?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某个领导人呢,还是在于其阶级本身的弱点? 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注定了它本身必然要失败。这种逆向思维提问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可以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效果,学生通过思辩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顿悟性得到培养,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之境界。逆向式提问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得出多维的问题答案。

(四)巧用比较,图片式设计问题

借用图片设计问题,比较直观,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把知识与图片结合起来,其实也是知识的运用与联想。每个人都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孩子则更盛。设计问题时不要“直奔主题”,应该让问题带有一定的曲折性和神秘感, 如学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中后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可先让学生观察战国时期和明朝中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图片,设问:“战国初期商业经济发展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两个时期的商品有何不同?不同经济现象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审题,学生注意到“商业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继而经过比较可知战国初期商业经济与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再进而认识到同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前者处在封建社会的勃兴时期,其商品主要是马匹、象牙、鱼盐、皮革等,商业经济主要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它促使奴隶社会彻底崩溃,封建社会走向强盛。后者处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其商品主要是丝绸、棉布、瓷器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需求量大,生产多,生产的目的是进入市场,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对封建社会起着瓦解作用。通过这种迂回式题目的设计,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使学生在旧的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从而加深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对“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认识得以深化。

(五)反向提问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从问题相反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内容时,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答案可能会有多种,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可进一步提问:“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是什么?(中国禁烟),”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上来分析和认识问题。

四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的显著特征是它的过去性,这中特征决定了人们已无法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直接观察,这样就自然的使学生觉得历史与自己太遥远,太陌生,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要我学”的情绪变成“我要学”的热情。

(二)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观察问题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而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以史为鉴”奠定基础。

课堂的实质就是多种思想的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有经验的历史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出发,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历史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中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服务于人类社会。

总之,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灵活性、归纳性和提升拓展性,方可起到将智能培养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语言精练、简洁,通俗易懂,也需要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要有深挖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自成一体,驾轻就熟,灵活运用,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用历史知识解释现实的问题,使学生对历史有一种亲切感,历史的人和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在轻松中学习历史,在历史中寻找知识与快乐。

参考文献:

1、白月桥. 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高文著. 教学模式论. 第三编第六章.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著. 历史学习方略. 第一章第二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左晓梅. 关于问题教学的反思. 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7)

5、唐振春. 历史问题教学初探.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

6、计强. 中学历史问题教学与问题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10)

7、刘显国编著. 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相关文章

  •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量证明
  •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量证明 李辉老师,男,1975年2月17日出生,中学一级教师.该同志2008年8月-2009年7月,担任我校七(2)班语文课并兼任班主任工作.每周9节语文课,全年总工作量360课时,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特此证明 泌阳县高店乡 ...查看


  • 体育本科论文,论小学足球课教学方法及对策研究
  •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论小学足球课教学方法及对策研究 学 院 体育学院 专业班级 社会体育102班 学生姓名 许伟康 指导教师 李永奇 成 绩 2014年 6 月 16 日 摘 要 小学足球课教学作为小学体育教学 ...查看


  •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
  • 作者:李辉汤发有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6年10期 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中,作为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装置图.该科学探究确实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锻炼学生动 ...查看


  • 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
  •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NO.4,2004 (Serial NO.72)(总第72期)GUANGXI JIAOYUXUEYUAN XUEBAO !!!!!!!!!!!!!!!!!!!!!!!!!!!!!!!!!!!!!!!!!!!! ...查看


  • 杭州市第19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结果
  • 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 杭州市第 19 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评选结果 中学政治 一等奖( 一等奖(3 篇) 萧山二中 萧山八中 富阳洞桥镇中学 徐仲桥 李亮亮 周水华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处理的实践与研 ...查看


  • 2011年吉林省
  • 为保持原貌,本栏目所选考场作文中,对于漏字.错别字.错词.病句等采取如下形式处理:漏字(含标点)的补正,在"( )"内用楷体字标出:错别字(含标点).错词.病句的更正,在"[ ]"内用楷体字标出. ― ...查看


  • 005_746_历史教育学.doc
  •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主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746] 考试科目名称:历史教育学 一.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答题形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 ...查看


  • 自尊自爱是我的需要教学设计
  • 自尊自爱是我的需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自尊自爱的健康心态,学会抵制庸俗卑贱的行为,克服自私心理,培养不虚荣.脚踏实地的良好品德. 知识.能力目标: 了解自尊自爱的含义,认识自尊自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 ...查看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方案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文清;;浅谈初中历史说课的六大要素[J]; 学苑教育;2009年04期 2 张芬芳;;历史分层教学的新型模式探析[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