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文

论绘画中的“工用”对中西方绘画的意义

陈建

(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 安徽省 芜湖市 241000)

关键词:工用;工具材料;中国绘画;西方绘画

摘 要:绘画中的“工用”即绘画的工具和材料。绘画的材料和工具在绘画中有着绝对的重要性并且对中西方绘画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无论在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中,材料和工具都是创作一件作品前必须要考虑好的问题。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对作品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绘画中的“工用”有很多种,中国绘画中常见的笔墨纸砚以及西方绘画中的油画布,媒介剂等都属于工用的范畴。中国唐代画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体工用拓写”这一章节中特别强调了“工用”的重要性。在西方美术史上由于绘画材料的不断创新,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在一件作品中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往往成为了一件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 (2007) xx-xxxx-xx

中国第一部绘画著作通史《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所著,在第二卷“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所说:“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齐纨,吴练,冰素雾绡,精润密致机杼之妙也。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隽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 (上品石绿),蜀郡之铅华 (黄丹也,出《本草》),始兴之解锡 (胡粉),研炼、澄汰、深浅、轻重、精粗;林邑昆仑之黄(雌黄也,忌铅粉同用),南海之蚁矿(紫矿也,造粉燕脂,吴绿谓之赤胶也),云中之鹿胶,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采章之用也),漆姑汁炼煎,并为重采,郁而用之(古画皆用漆姑汁,若炼煎,谓之郁色,于绿色上重用之)古画不用头绿、大青(画家呼粗绿为头绿,粗青为大青),取其精华,接而用之,百年传致之胶,千载不剥。绝刃食竹之毫,一划如剑。”的意思为: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齐地之细绢,吴地之练帛,质地如冰一样透明,像雾那般轻盈,精细致密而润滑,真是丝织物中的绝妙之品啊。武陵水井、磨嵯山中的丹砂;越隽的空青,蔚的曾青,武昌的扁青(最好的石绿),蜀郡的铅华(即黄丹,出自《本草》),始兴的解锡(即胡粉),经过研磨提炼,澄净淘洗,分出浓淡、轻重、粗细)。林邑昆仑的石黄(即雌黄,忌讳与胡粉一同使用);南海的蚁矿(即紫矿,可制胭脂粉,《吴录》中称“赤胶”);山西云中的鹿角胶,吴地的鱼鳔胶,山东东阿的牛皮胶(傅色彩绘时使用),与漆姑草的汁和在一起煎熬,一并用于重复着色,即“郁色”时使用(古画皆用漆姑草之汁,如果再加以煎煮,就叫做“郁色”,用于在绿色上重复着色)。古画不用头绿、大青(画

家把“粗绿”称为“头绿”,“粗青”称为“大青”)。选取上述这些东西中的精华,配合在一起使用。用存放了百年的胶作画,可以千年不脱落;用生长在山峰绝顶处之山鼠的毫毛来制笔,划出的线,就会像利剑一样刚健劲挺。这都是强调了绘画中工用的重要性。中国的一些传世名画有的甚至长达几千年却依旧保存完好,这除了与保存的环境有关之外与作品自身的材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西方绘画史中,绘画材料的运用往往决定一个时期的绘画风格,对作品的保留同样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凡·爱克的一些作品历经700多年依然光彩照人。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艺术时期的一些大师作品长达四五百年依旧完好无缺,他们的作品绘画媒介大多是堪培拉和油混合而成,这也依然反应“工用”的重要性。

1 中国绘画中“工用”对中国绘画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古代画家就注意到材料以及工具的重要性。北宋的苏宜简的《文房四谱》中就讲述了笔墨纸砚的故事和原委,米芾的《砚史》也提到材料的运用。现代的蒋玄佁等也都写过绘画材料史。

中国画中的笔大多数指毛笔,古代多用动物的毛发制成笔头,现代也常用尼龙等化纤材料制成;笔杆常用竹子或者树干等材料制成。不同材料制成的毛笔对一个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我国古代元以前以宣笔最为有名,苏东坡,柳公权等都喜欢用宣笔。元以后的毛笔以浙江湖州的湖笔,河南太仓的毛笔最为有名。无论什么时期,制作毛笔所选的材料的差异,使用

该毛笔所创作的作品都会有不同之处。如羊毫,质地柔软,用其作画,大多柔和秀美;而兼毫相比羊毫更为挺拔硬朗,作品大多气势宏伟。制成毛笔材质有多种多样,如羊毛 ,鼠须,兔毛等。选择什么样的笔去创作对一幅作品的成败至关重要。

砚即砚台,作书画时常用来磨墨用的。砚台选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以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河砚,山西的澄泥砚最为著名。砚台对于下墨,发墨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制作砚台的材料的差异。

墨即墨锭又叫墨块。由石墨和烟墨并用,石墨到魏晋之后几乎不用,都改为烟墨。由用粥和到用胶和,使墨可以直接在砚台上磨。上乘的的墨块墨出的墨汁乌黑浓郁,且墨香宜人。次一点的墨块质地粗糙,研磨出的墨汁灰而难闻。墨块以徽墨最佳。

纸在中国画中大多指宣纸,宣纸始于唐代。好的宣纸质地柔软,但是经千年而不脆而且不褪色。相比而言差一点的宣纸对于墨的晕染和保存来看都是和质地上好的宣纸差别很大。这更加显现出材料的重要性。宣纸以青檀和稻草等农作物加工而成。宣纸以安徽泾县产的宣纸最为有名。

文房四宝是中国绘画中的主要材料,随着这些绘画材料的不断改变,中国绘画在风格上和形式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宋代以后文人画的出现和工笔的流行。“工用”对中国绘画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

2“工用”对西方绘画发展的重要意义

西方绘画中油画是由凡·艾克发明,油画艺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成为西方美术发展中重要的艺术门类。油画的发展离不开油画材料技法的发展与变革,材料技法的发展又推动了油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很多油画大师在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对材料技法进行研究和创新。油画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史很明确的说明了“工用”对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时期的媒介剂,油画颜料等材料的不同对油画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油画材料技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透明技法(又称间接画法)、直接画法、现代综合材料与技法,油画材料技法的发展与变革推动了油画艺术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对油画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材料的使用使得油画大致分为三种画法,分别是透明薄涂画法,不透明厚涂画法,暗部透明薄涂亮部不透明厚涂画法也叫直接着色法。

透明薄涂画法以歌德式绘画的创始人凡·艾克为代表。这种画法对于材料的要求很高,使用透明的颜料和罩染媒介通过反复罩染着色最终达成自己

想要的画面效果,工序繁琐。但是由于材料的特性,通过这种技法配合材料完成的作品颜色靓丽而且经久不变,不容易画面开裂。

不透明厚涂画法以威利斯画派的提香为代表。用单色构形,在直接进行创作。对于颜料的透明度和材料的选择相比于透明薄涂画法则更为随意一些。主要根据画家所提前设计好的画面效果来进行。

第三种暗部透明薄涂亮部不透明厚涂是综合南北绘画而演变出来的。以巴洛克时期的鲁本斯为代表。结合了前面所提的两种画法的材料,有一种取长补短的意味。

西方绘画中材料的研发结合相应的绘画技法可能导致某一时期的绘画风格的趋向的转变。西方绘画中的艺术中一些重要的时期,如巴洛克,洛可可等,包括一些如威尼斯画派等它们的来源以及区分除了和思想有关之外,与当时油画材料的不断发展创新有着极大的关系。 3绘画材料对现代中西方绘画的意义

现代绘画中,绘画材料本身就作为一门艺术,绘画材料的创新使用不但丰富了画面,而且提升了人们的审美。现代兴起的综合材料绘画对于材料的要求更是主要的。现代艺术家强调中西结合,不仅在技法和绘画元素上的结合,材料上也需要结合。材料的不同导致画面效果的巨大差异,久而久之便是风格和思想上的差异,然后便形成风格上的不同。

“工用”对于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虽有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从本质上说都是材料的使用以及创新都会导致绘画作品的差异以及绘画风格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浙江美术出版

社:2011-12.

[2] 苏宜简.文房四谱[M].重庆出版社:唐秉钧.2015-5. [3] 李超. 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7.

[4] 刘孔喜.坦培拉绘画技法[M].合肥.安徽美术出

版:2002.

[5] 范梦.世界美术通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2001.

论绘画中的“工用”对中西方绘画的意义

陈建

(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 安徽省 芜湖市 241000)

关键词:工用;工具材料;中国绘画;西方绘画

摘 要:绘画中的“工用”即绘画的工具和材料。绘画的材料和工具在绘画中有着绝对的重要性并且对中西方绘画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意义。无论在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中,材料和工具都是创作一件作品前必须要考虑好的问题。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对作品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绘画中的“工用”有很多种,中国绘画中常见的笔墨纸砚以及西方绘画中的油画布,媒介剂等都属于工用的范畴。中国唐代画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体工用拓写”这一章节中特别强调了“工用”的重要性。在西方美术史上由于绘画材料的不断创新,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在一件作品中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往往成为了一件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 (2007) xx-xxxx-xx

中国第一部绘画著作通史《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所著,在第二卷“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所说:“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齐纨,吴练,冰素雾绡,精润密致机杼之妙也。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隽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 (上品石绿),蜀郡之铅华 (黄丹也,出《本草》),始兴之解锡 (胡粉),研炼、澄汰、深浅、轻重、精粗;林邑昆仑之黄(雌黄也,忌铅粉同用),南海之蚁矿(紫矿也,造粉燕脂,吴绿谓之赤胶也),云中之鹿胶,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采章之用也),漆姑汁炼煎,并为重采,郁而用之(古画皆用漆姑汁,若炼煎,谓之郁色,于绿色上重用之)古画不用头绿、大青(画家呼粗绿为头绿,粗青为大青),取其精华,接而用之,百年传致之胶,千载不剥。绝刃食竹之毫,一划如剑。”的意思为: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齐地之细绢,吴地之练帛,质地如冰一样透明,像雾那般轻盈,精细致密而润滑,真是丝织物中的绝妙之品啊。武陵水井、磨嵯山中的丹砂;越隽的空青,蔚的曾青,武昌的扁青(最好的石绿),蜀郡的铅华(即黄丹,出自《本草》),始兴的解锡(即胡粉),经过研磨提炼,澄净淘洗,分出浓淡、轻重、粗细)。林邑昆仑的石黄(即雌黄,忌讳与胡粉一同使用);南海的蚁矿(即紫矿,可制胭脂粉,《吴录》中称“赤胶”);山西云中的鹿角胶,吴地的鱼鳔胶,山东东阿的牛皮胶(傅色彩绘时使用),与漆姑草的汁和在一起煎熬,一并用于重复着色,即“郁色”时使用(古画皆用漆姑草之汁,如果再加以煎煮,就叫做“郁色”,用于在绿色上重复着色)。古画不用头绿、大青(画

家把“粗绿”称为“头绿”,“粗青”称为“大青”)。选取上述这些东西中的精华,配合在一起使用。用存放了百年的胶作画,可以千年不脱落;用生长在山峰绝顶处之山鼠的毫毛来制笔,划出的线,就会像利剑一样刚健劲挺。这都是强调了绘画中工用的重要性。中国的一些传世名画有的甚至长达几千年却依旧保存完好,这除了与保存的环境有关之外与作品自身的材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西方绘画史中,绘画材料的运用往往决定一个时期的绘画风格,对作品的保留同样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凡·爱克的一些作品历经700多年依然光彩照人。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艺术时期的一些大师作品长达四五百年依旧完好无缺,他们的作品绘画媒介大多是堪培拉和油混合而成,这也依然反应“工用”的重要性。

1 中国绘画中“工用”对中国绘画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古代画家就注意到材料以及工具的重要性。北宋的苏宜简的《文房四谱》中就讲述了笔墨纸砚的故事和原委,米芾的《砚史》也提到材料的运用。现代的蒋玄佁等也都写过绘画材料史。

中国画中的笔大多数指毛笔,古代多用动物的毛发制成笔头,现代也常用尼龙等化纤材料制成;笔杆常用竹子或者树干等材料制成。不同材料制成的毛笔对一个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我国古代元以前以宣笔最为有名,苏东坡,柳公权等都喜欢用宣笔。元以后的毛笔以浙江湖州的湖笔,河南太仓的毛笔最为有名。无论什么时期,制作毛笔所选的材料的差异,使用

该毛笔所创作的作品都会有不同之处。如羊毫,质地柔软,用其作画,大多柔和秀美;而兼毫相比羊毫更为挺拔硬朗,作品大多气势宏伟。制成毛笔材质有多种多样,如羊毛 ,鼠须,兔毛等。选择什么样的笔去创作对一幅作品的成败至关重要。

砚即砚台,作书画时常用来磨墨用的。砚台选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以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河砚,山西的澄泥砚最为著名。砚台对于下墨,发墨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制作砚台的材料的差异。

墨即墨锭又叫墨块。由石墨和烟墨并用,石墨到魏晋之后几乎不用,都改为烟墨。由用粥和到用胶和,使墨可以直接在砚台上磨。上乘的的墨块墨出的墨汁乌黑浓郁,且墨香宜人。次一点的墨块质地粗糙,研磨出的墨汁灰而难闻。墨块以徽墨最佳。

纸在中国画中大多指宣纸,宣纸始于唐代。好的宣纸质地柔软,但是经千年而不脆而且不褪色。相比而言差一点的宣纸对于墨的晕染和保存来看都是和质地上好的宣纸差别很大。这更加显现出材料的重要性。宣纸以青檀和稻草等农作物加工而成。宣纸以安徽泾县产的宣纸最为有名。

文房四宝是中国绘画中的主要材料,随着这些绘画材料的不断改变,中国绘画在风格上和形式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宋代以后文人画的出现和工笔的流行。“工用”对中国绘画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

2“工用”对西方绘画发展的重要意义

西方绘画中油画是由凡·艾克发明,油画艺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成为西方美术发展中重要的艺术门类。油画的发展离不开油画材料技法的发展与变革,材料技法的发展又推动了油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很多油画大师在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对材料技法进行研究和创新。油画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史很明确的说明了“工用”对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时期的媒介剂,油画颜料等材料的不同对油画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油画材料技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透明技法(又称间接画法)、直接画法、现代综合材料与技法,油画材料技法的发展与变革推动了油画艺术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对油画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材料的使用使得油画大致分为三种画法,分别是透明薄涂画法,不透明厚涂画法,暗部透明薄涂亮部不透明厚涂画法也叫直接着色法。

透明薄涂画法以歌德式绘画的创始人凡·艾克为代表。这种画法对于材料的要求很高,使用透明的颜料和罩染媒介通过反复罩染着色最终达成自己

想要的画面效果,工序繁琐。但是由于材料的特性,通过这种技法配合材料完成的作品颜色靓丽而且经久不变,不容易画面开裂。

不透明厚涂画法以威利斯画派的提香为代表。用单色构形,在直接进行创作。对于颜料的透明度和材料的选择相比于透明薄涂画法则更为随意一些。主要根据画家所提前设计好的画面效果来进行。

第三种暗部透明薄涂亮部不透明厚涂是综合南北绘画而演变出来的。以巴洛克时期的鲁本斯为代表。结合了前面所提的两种画法的材料,有一种取长补短的意味。

西方绘画中材料的研发结合相应的绘画技法可能导致某一时期的绘画风格的趋向的转变。西方绘画中的艺术中一些重要的时期,如巴洛克,洛可可等,包括一些如威尼斯画派等它们的来源以及区分除了和思想有关之外,与当时油画材料的不断发展创新有着极大的关系。 3绘画材料对现代中西方绘画的意义

现代绘画中,绘画材料本身就作为一门艺术,绘画材料的创新使用不但丰富了画面,而且提升了人们的审美。现代兴起的综合材料绘画对于材料的要求更是主要的。现代艺术家强调中西结合,不仅在技法和绘画元素上的结合,材料上也需要结合。材料的不同导致画面效果的巨大差异,久而久之便是风格和思想上的差异,然后便形成风格上的不同。

“工用”对于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影响虽有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从本质上说都是材料的使用以及创新都会导致绘画作品的差异以及绘画风格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浙江美术出版

社:2011-12.

[2] 苏宜简.文房四谱[M].重庆出版社:唐秉钧.2015-5. [3] 李超. 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7.

[4] 刘孔喜.坦培拉绘画技法[M].合肥.安徽美术出

版:2002.

[5] 范梦.世界美术通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2001.


相关文章

  • [古代汉语词汇学]缺陷[论文]
  • <古代汉语词汇学>的缺陷 摘 要:赵克勤先生的<古代汉语词汇学>是一本古汉语研究方面的专著,为我们铺展开了古汉语中诸多语言概念和语言现象的长卷,但在复音词.词义引申.同源字.同义词.古书的注疏部分颇有缺憾,让读者的期 ...查看


  • 古代汉语,论文 1
  • 题目:看<史记>中的虚词 摘要: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等类:虚词可此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类.<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 ...查看


  • 古代汉语作业论文
  • <汉语大词典>义项排列层级研究 --以"哮"为例 <汉语大词典>中"哮"有5个义项:1.兽怒吼.2.引申指大声喊叫.3.风浪呼啸.4.哮喘.5.干性罗音的一种.其中一些义项的设 ...查看


  • 汉语标点符号发展史述略
  • 话文学刊2010年第12期 汉语标点符号发展史述略 0刘炜1 侯民吉2徐兴胜1 (1.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张家界427000:2.吉首大学国交与公外学院,湖南 吉首416000) [摘要]ix-/t-标点符号发展史可概括为在术语方面从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 ...查看


  • 文化词语_+与+_词语的文化意义
  • "文化词语"与"词语的文化意义" 王海平 (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依据先辈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分析了"文化词语"的不同定义,阐释了词语的文化意义,认 为:"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3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方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 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 ...查看


  • 论成语对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保存
  • 论成语对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保存 摘要:成语作为古代汉语遗存的活化石,在对古代汉语词汇的保存这一方面,已日益凸显出其作用和影响.从语言发展的轨迹来看,双音节词的出现是古代汉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成语的凝固作用下保存下来的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确实存在 ...查看


  • 古代汉语连词研究
  • 古代漢語連詞研究 摘要:对于古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历来多从单本著作入手,详尽研究该本文献中有关连词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连词的定义入手,探究它的来龙去脉.产生发展,接着再进行专书研究,从甲骨文中的连词开始,到<孟子>中的连词再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