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一、《春江花月夜》的作者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其他事迹不可考。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唐代有关他事迹的记载很少,目前能见到的只有两条:
1.《旧唐书·贺知章传》:“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
2.郑处诲《明皇杂录》云:“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
神龙,是唐中宗的年号,公元705-707年;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42-756年。从这两条资料来看,张若虚主要活动于八世纪上半叶。和张若虚并称的人物中,不乏知名者,如大书法家张旭、大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等。而张若虚一生大概也只做到低级官吏,所以才会被称为“流落不偶”,郑处诲说他和李、杜等人一样都有点“恃才浮诞”,恃才傲物,喜欢高谈阔论,恐怕也是盛唐诗人们共同的特色吧。
不过比较奇怪的是,张若虚虽在当时名气不小,但他的诗文集却未能传世,现在流传下来的就只有二首诗,一首是《春江花月夜》,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诗里假托闺中妻子的语气表达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寂寞独处的心境。虽然有些句子明显是很精心地推敲过的,例如“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二句,写得很细致,观察入微。但整体上终究缺乏感染人心的力量,显得平庸了一些,和《春江花月夜》的水准简直就不像是出于一人之手。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想象,假如张若虚只留下这一首千古传颂的《春江花月夜》,那该多好,那样他在我们后人心目中的形象恐怕会更加高大吧。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一、《春江花月夜》的作者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其他事迹不可考。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唐代有关他事迹的记载很少,目前能见到的只有两条:
1.《旧唐书·贺知章传》:“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
2.郑处诲《明皇杂录》云:“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
神龙,是唐中宗的年号,公元705-707年;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42-756年。从这两条资料来看,张若虚主要活动于八世纪上半叶。和张若虚并称的人物中,不乏知名者,如大书法家张旭、大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等。而张若虚一生大概也只做到低级官吏,所以才会被称为“流落不偶”,郑处诲说他和李、杜等人一样都有点“恃才浮诞”,恃才傲物,喜欢高谈阔论,恐怕也是盛唐诗人们共同的特色吧。
不过比较奇怪的是,张若虚虽在当时名气不小,但他的诗文集却未能传世,现在流传下来的就只有二首诗,一首是《春江花月夜》,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诗里假托闺中妻子的语气表达对远游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寂寞独处的心境。虽然有些句子明显是很精心地推敲过的,例如“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二句,写得很细致,观察入微。但整体上终究缺乏感染人心的力量,显得平庸了一些,和《春江花月夜》的水准简直就不像是出于一人之手。有时候我们甚至会想象,假如张若虚只留下这一首千古传颂的《春江花月夜》,那该多好,那样他在我们后人心目中的形象恐怕会更加高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