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孩 子 健 康 成 长

让 孩 子 健 康 成 长

——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

健康发展。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缺失了正常的教育,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而恰恰在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往往把孩子

留给爷爷奶奶或亲友照看。这些孩子就是“留守学生”。据统计,农村留守学生有4000左右万(含单亲与双亲),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5%左右。由于父母长期缺位,使其子女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习惯养成等方面不能得到正常的呵护。

种种迹象都迫切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智力正常、情感丰富、有一定的意志和自控能

力。但现实,由于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一、小学生的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成长发育带来的困惑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第二次身心发展的加速期,成长给他们带来

喜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许多麻烦。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发育日渐明显,由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性教育的缺失,各种传媒的信息的诱惑,自身性知识的缺乏,使个别学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的心理。如:对异性的生理特征的好奇,对异性的穿着的好奇……由于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大,自我克制力差,在与异性交往中有时出现不确定甚至出格的行为。一位六年级的男生,在家中看黄色小说,被父母及时发现,其父母找老师帮助做他思想工作,在其父母尚未与老师联系。他在课间活动时猜起女生的内裤的颜色。当老师与他谈话时,他坦白承认,是好奇心理驱使他做了这些事。从这件事来判断,是这个学生做了坏事?说到底是这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失调。

(二)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带来的麻烦

现在的农村已不再是以往多子多福,有近30%是独子女家庭。这些孩子在

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他们重视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但是他们自我意识强,个性差异导致的排他思想及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这一些学生感到孤独,郁闷,产生心理的隔阂,并为之烦恼。我校的一女生,在课堂上不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课下不能和同学们一起玩耍,究其原因是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看不惯别人的所作所为。她的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对她的心理是有很多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带来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对自身的变化、学业的压力、人际

交往等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此时父母已远离,他们失去了与父母的交流的机会,而临时监护人由于体力、素质等因素影响,大多局限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往往会出现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或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若长期放任自流在行为上出现不当。比如:有的不听临时监护人教诲,顶撞长辈,我行我素;有的上课时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染上不良习气;有的受父母外出打工的影响,把自己人生目标定位为打工挣钱。

(四)教师施教方法不当引起的心理问题

孩子在入学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特别是在十二三岁时,具有了

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力。如果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不合理,采用教育方法不当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形成不良形象,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的心理,不愿把心里话告诉老师,导致师生的关系冷淡,进而对学校感到失望,

心理受到压抑,感到孤独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考试的

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一些教师产生了心理冲突

和压抑感。造成教师的不良心态,具体的体现为:对学生期望过高、过于追求个人权威效应、来自社会高要求下的自身焦虑。可以说是外患内忧,教师为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最终把这种压力转变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教师心理状态必然会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已经有不少老师对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挑剔、偏见,无形中透过一副有色眼镜对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作为现代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饱满的教学激情,奋发向上的理想,顽强不屈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等。这就要求教师具体的工作中:1.学会理解,正如《论语》中所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要主观臆测、不要武断专横、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2.学会宽容,宽容不是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消极迁就,而是温情的提醒,原谅他们的年幼无知和不成熟,是一种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态度;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与期望、尊重与保护、促进与保护。宽容的力量是巨大的,他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爱戴与尊重,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与热情。3.学会换位,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臵身于学生的心理位臵去体验、认识和思考,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洞察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拨动他们的心弦,点燃心中的火焰。4.善于发现,作为教师,我们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应揣着一把便于携带的放大镜随时随地地发现的闪光点,让他们得到鼓励,品味成功的快乐。也就是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其一功”。

(二)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品德表现,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需要兴趣爱好,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洞悉学生的心理奥妙,为他们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下他们的喜好、交友……通过和学生的谈心,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原理、原则和方法,通过教师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以帮助疏导,使学

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做错事的学生或有出格行为的学生,也要尊重信任他们,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应耐心地说服教育、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如果,有学生确实患有心理疾病,应及时指导他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三)利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与平等、和谐挚友式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关系密切相关,绝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要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又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捕捉教育的契机,开展生动、直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心理健康的知识,让他们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除了利用有针对性的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可以开展法制法规教育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以中队为单位,围绕“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开展主题队会,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汇报交流。使学生懂得有些出格的行为是不妥当的,防范于未然,在心理上给予警戒教育。

(四)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孩子们第二个家,当这些孩子们得不得家庭的亲情和温暖时,他们就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同学的关爱。因此要求老师要多多与他们面对面的沟通,多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一点爱心、一丝微笑、一句赞扬和问候,用我们广阔的胸怀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去对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根据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让他们能顺利地走出心里的误区。

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的环境感染。所以,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作为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学校。应积极恢复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氛围,以中队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力,认真调查,掌握好学生父母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或临时监护人地址及联系方法。通过书信、电话、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创造条件。并为家长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讲座。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

面的知识与技巧。教给监护人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他们从哪些方面对孩子加强引导与管理。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而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起主导作用,指导家长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调动一切的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让学生的心理品质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塑造。

总之,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清形式,积极行动起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 严顺

单位: 皖泗县山头镇骆庙小学

职称: 小教一级

让 孩 子 健 康 成 长

——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

健康发展。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缺失了正常的教育,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而恰恰在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往往把孩子

留给爷爷奶奶或亲友照看。这些孩子就是“留守学生”。据统计,农村留守学生有4000左右万(含单亲与双亲),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5%左右。由于父母长期缺位,使其子女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习惯养成等方面不能得到正常的呵护。

种种迹象都迫切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智力正常、情感丰富、有一定的意志和自控能

力。但现实,由于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一、小学生的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成长发育带来的困惑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第二次身心发展的加速期,成长给他们带来

喜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许多麻烦。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发育日渐明显,由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性教育的缺失,各种传媒的信息的诱惑,自身性知识的缺乏,使个别学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的心理。如:对异性的生理特征的好奇,对异性的穿着的好奇……由于小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大,自我克制力差,在与异性交往中有时出现不确定甚至出格的行为。一位六年级的男生,在家中看黄色小说,被父母及时发现,其父母找老师帮助做他思想工作,在其父母尚未与老师联系。他在课间活动时猜起女生的内裤的颜色。当老师与他谈话时,他坦白承认,是好奇心理驱使他做了这些事。从这件事来判断,是这个学生做了坏事?说到底是这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失调。

(二)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带来的麻烦

现在的农村已不再是以往多子多福,有近30%是独子女家庭。这些孩子在

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他们重视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但是他们自我意识强,个性差异导致的排他思想及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这一些学生感到孤独,郁闷,产生心理的隔阂,并为之烦恼。我校的一女生,在课堂上不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课下不能和同学们一起玩耍,究其原因是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看不惯别人的所作所为。她的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对她的心理是有很多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带来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对自身的变化、学业的压力、人际

交往等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此时父母已远离,他们失去了与父母的交流的机会,而临时监护人由于体力、素质等因素影响,大多局限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往往会出现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或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若长期放任自流在行为上出现不当。比如:有的不听临时监护人教诲,顶撞长辈,我行我素;有的上课时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染上不良习气;有的受父母外出打工的影响,把自己人生目标定位为打工挣钱。

(四)教师施教方法不当引起的心理问题

孩子在入学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特别是在十二三岁时,具有了

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力。如果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不合理,采用教育方法不当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形成不良形象,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的心理,不愿把心里话告诉老师,导致师生的关系冷淡,进而对学校感到失望,

心理受到压抑,感到孤独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考试的

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一些教师产生了心理冲突

和压抑感。造成教师的不良心态,具体的体现为:对学生期望过高、过于追求个人权威效应、来自社会高要求下的自身焦虑。可以说是外患内忧,教师为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最终把这种压力转变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教师心理状态必然会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已经有不少老师对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挑剔、偏见,无形中透过一副有色眼镜对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作为现代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爱和尊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饱满的教学激情,奋发向上的理想,顽强不屈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风格,乐于助人的性格特征等。这就要求教师具体的工作中:1.学会理解,正如《论语》中所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要主观臆测、不要武断专横、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2.学会宽容,宽容不是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消极迁就,而是温情的提醒,原谅他们的年幼无知和不成熟,是一种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态度;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与期望、尊重与保护、促进与保护。宽容的力量是巨大的,他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爱戴与尊重,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心与热情。3.学会换位,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臵身于学生的心理位臵去体验、认识和思考,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洞察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拨动他们的心弦,点燃心中的火焰。4.善于发现,作为教师,我们应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应揣着一把便于携带的放大镜随时随地地发现的闪光点,让他们得到鼓励,品味成功的快乐。也就是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其一功”。

(二)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品德表现,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需要兴趣爱好,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洞悉学生的心理奥妙,为他们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下他们的喜好、交友……通过和学生的谈心,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原理、原则和方法,通过教师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以帮助疏导,使学

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做错事的学生或有出格行为的学生,也要尊重信任他们,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应耐心地说服教育、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如果,有学生确实患有心理疾病,应及时指导他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三)利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与平等、和谐挚友式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关系密切相关,绝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要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又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捕捉教育的契机,开展生动、直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心理健康的知识,让他们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除了利用有针对性的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可以开展法制法规教育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以中队为单位,围绕“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开展主题队会,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汇报交流。使学生懂得有些出格的行为是不妥当的,防范于未然,在心理上给予警戒教育。

(四)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孩子们第二个家,当这些孩子们得不得家庭的亲情和温暖时,他们就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同学的关爱。因此要求老师要多多与他们面对面的沟通,多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一点爱心、一丝微笑、一句赞扬和问候,用我们广阔的胸怀去接纳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去对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根据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让他们能顺利地走出心里的误区。

人的情绪极易被周围的环境感染。所以,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尤为重要。作为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学校。应积极恢复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氛围,以中队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力,认真调查,掌握好学生父母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或临时监护人地址及联系方法。通过书信、电话、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创造条件。并为家长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讲座。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

面的知识与技巧。教给监护人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他们从哪些方面对孩子加强引导与管理。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而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力量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起主导作用,指导家长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调动一切的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让学生的心理品质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塑造。

总之,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清形式,积极行动起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者: 严顺

单位: 皖泗县山头镇骆庙小学

职称: 小教一级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