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提高颌面部骨折复位后固定的可靠性,总结骨折坚固内固定治疗的经验,评价微型钛板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型钛板对78例颌骨骨折进行坚固内固定。结果:78例患者坚固内固定术后,76例达到一期愈合,恢复正常咬颌关系及张口度,占97.44%。结论: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颌骨骨折较传统方法操作简单,面部畸形改善,咬合功能恢复,疗效肯定。
关键词 颌骨骨折 微型钛板 坚固内固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46
资料与方法
2003年以来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病例78例,男62例,女16例,年龄14~61岁,平均33岁,其中20~48岁61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最多(57例),跌打伤14例,其他7例。骨折类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18例;单纯上颌骨骨折12例,其中伴鼻骨骨折4例;单纯颧弓骨折8例;下颌骨骨折40例,合并上下肢及肋骨及颅底骨折骨折5例。
治疗方法:尽早采取手术治疗,但要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全麻后首选开放性伤口入路,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上颌骨低位骨折及下颌骨颏部体部骨折采用口内龈颊沟切口,下颌骨升支部采用下颌骨下缘切口,髁状突采用耳前隐蔽切口,上颌骨犁氏Ⅱ型、Ⅲ型及颧骨和颧弓骨折采用冠状切口,以充分暴露骨断端。剥离并清除骨断端的软组织及血凝块,骨断端移位明显者,术前配合颌间暂时结扎,以确保骨折线对位及关系准确对位。用钛自攻钉先固定一端,调整好钛板位置,再固定另一端。术后轻度咬颌错乱或有两位以上骨折线者配以1~2周颌间弹性牵引。
结 果
78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者,术后咬颌关系、张口度正常,颌面部形态与伤前一致者76例,无骨髓炎、骨折延迟愈合、神经及牙根损伤情况。其中有1例患者上颌骨骨折伴腭中缝及颅底骨折,裂隙大于2cm,复位后后牙处于深覆盖。还有1例患者下颌骨3处骨折,术后强行自动出院,自行解除颌间弹性牵引,存在轻度咬颌错乱。所有患者未发现钛钉、板松动现象,所有骨折愈合后钛板未取出。
讨 论
颌骨骨折是头部及口腔颌面部损伤中最常见的损伤。许多文献表明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成形性及稳定性[1]。坚固内固定可提供骨段间三维方向的稳定性,从生物学上讲,骨断端只有在稳定接触条件下才能达到Ⅰ期愈合[2]。下颌骨骨折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闭合复位或辅以4~6周的颌间结扎[3],克氏折骨内固定,上颌骨骨折还须作颅颌悬吊固定。
坚固内固定治疗时机:由于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恢复能力强,如处理不及时,可造成骨折的错位愈合。微型钛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致敏性、耐腐蚀性、可靠的稳定性、组织反应小,除非感染可不必取出。坚固内固定技术,从而解决了颌间固定造成的“三对矛盾”(复位、固定、功能),达到骨折治疗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练的三个目的。从力学观点符合力学原理,三点固定能承受骨折带来的压力,同时,使骨折端早期加快愈合,恢复颌骨功能。
坚固内固定手术间需注意以下问题:①钛板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必须弯成与骨面弧度紧密贴合无张力;②注意保护牙根、牙胚、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应在根尖下方3~5mm处旋入钛钉;③口内创口要严密封闭,保持口腔卫生,适量应用抗生素;④除非骨折线波及牙、牙冠折裂、根折、松动明显牙不予保留外,余牙应尽量保留,以有效帮助骨折复位固定。
参考文献
1 林野,王兴.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内固定技术.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25(2):86.
2 王兴,张震康,张熙恩.正颌外科手术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54.
3 谢志坚,葛魏立,王慧明,等.口内切口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评价.口腔医学,2003,23(1):39~40.
摘 要 目的:提高颌面部骨折复位后固定的可靠性,总结骨折坚固内固定治疗的经验,评价微型钛板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型钛板对78例颌骨骨折进行坚固内固定。结果:78例患者坚固内固定术后,76例达到一期愈合,恢复正常咬颌关系及张口度,占97.44%。结论: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颌骨骨折较传统方法操作简单,面部畸形改善,咬合功能恢复,疗效肯定。
关键词 颌骨骨折 微型钛板 坚固内固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46
资料与方法
2003年以来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病例78例,男62例,女16例,年龄14~61岁,平均33岁,其中20~48岁61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最多(57例),跌打伤14例,其他7例。骨折类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18例;单纯上颌骨骨折12例,其中伴鼻骨骨折4例;单纯颧弓骨折8例;下颌骨骨折40例,合并上下肢及肋骨及颅底骨折骨折5例。
治疗方法:尽早采取手术治疗,但要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全麻后首选开放性伤口入路,采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上颌骨低位骨折及下颌骨颏部体部骨折采用口内龈颊沟切口,下颌骨升支部采用下颌骨下缘切口,髁状突采用耳前隐蔽切口,上颌骨犁氏Ⅱ型、Ⅲ型及颧骨和颧弓骨折采用冠状切口,以充分暴露骨断端。剥离并清除骨断端的软组织及血凝块,骨断端移位明显者,术前配合颌间暂时结扎,以确保骨折线对位及关系准确对位。用钛自攻钉先固定一端,调整好钛板位置,再固定另一端。术后轻度咬颌错乱或有两位以上骨折线者配以1~2周颌间弹性牵引。
结 果
78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者,术后咬颌关系、张口度正常,颌面部形态与伤前一致者76例,无骨髓炎、骨折延迟愈合、神经及牙根损伤情况。其中有1例患者上颌骨骨折伴腭中缝及颅底骨折,裂隙大于2cm,复位后后牙处于深覆盖。还有1例患者下颌骨3处骨折,术后强行自动出院,自行解除颌间弹性牵引,存在轻度咬颌错乱。所有患者未发现钛钉、板松动现象,所有骨折愈合后钛板未取出。
讨 论
颌骨骨折是头部及口腔颌面部损伤中最常见的损伤。许多文献表明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成形性及稳定性[1]。坚固内固定可提供骨段间三维方向的稳定性,从生物学上讲,骨断端只有在稳定接触条件下才能达到Ⅰ期愈合[2]。下颌骨骨折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闭合复位或辅以4~6周的颌间结扎[3],克氏折骨内固定,上颌骨骨折还须作颅颌悬吊固定。
坚固内固定治疗时机:由于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恢复能力强,如处理不及时,可造成骨折的错位愈合。微型钛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致敏性、耐腐蚀性、可靠的稳定性、组织反应小,除非感染可不必取出。坚固内固定技术,从而解决了颌间固定造成的“三对矛盾”(复位、固定、功能),达到骨折治疗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练的三个目的。从力学观点符合力学原理,三点固定能承受骨折带来的压力,同时,使骨折端早期加快愈合,恢复颌骨功能。
坚固内固定手术间需注意以下问题:①钛板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必须弯成与骨面弧度紧密贴合无张力;②注意保护牙根、牙胚、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应在根尖下方3~5mm处旋入钛钉;③口内创口要严密封闭,保持口腔卫生,适量应用抗生素;④除非骨折线波及牙、牙冠折裂、根折、松动明显牙不予保留外,余牙应尽量保留,以有效帮助骨折复位固定。
参考文献
1 林野,王兴.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内固定技术.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25(2):86.
2 王兴,张震康,张熙恩.正颌外科手术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54.
3 谢志坚,葛魏立,王慧明,等.口内切口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评价.口腔医学,2003,23(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