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丽江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2006年1月6日)

代市长 张祖林

各位代表:

从今年开始,我市将全面进入一个难得的黄金机遇期,制定一个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市委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市人民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了《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开拓进取,“十五”成就显著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丽江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地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地区人大工委)、市政协委员会(地区政协工委)的监督支持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云南省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和重要的水能基地三大奋斗目标,广泛依靠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推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综合实力和知名度显著提高。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预计(下同)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增长幅度创实施五年计划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5%,是地方财力增加最多的一个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2.1%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以内。

(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用工业经济的理念指导农业工作,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9%。粮经比例由84:16调整为70:30,粮食产量年均保持在39万吨左右,发展各类原料基地和经济作物72万亩。推出了鲁甸等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成效明显。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

9.5%。掀起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水利建设高潮,新建、扩建和除险加固雾坪水库、羊坪水库、团山水库和木底箐水库等14个中小型水库,建成“五小”水利2816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27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困难20.39万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投入1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人畜饮水等项目稳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撤并了9个乡镇,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全市减免除烟叶特产税以外的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制定实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深入开展易地扶贫、安居温饱和劳务输出三项重点工作,解决了3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了以古城区为中心,四县县城为重点,乡镇为支撑的城镇发展体系,形成古城、老城和新城协调发展的格局。全市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9.7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16.4%提高到22%。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以超前意识指导玉龙县城建设,迈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步伐。永胜、华坪、宁蒗三县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项目稳步开展,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优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丽江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2005年,我市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石鼓、荣将等17个乡镇列入全省重点小城镇建设试点,束河、永宁等4个乡镇列入全省旅游小镇建设,增强了乡镇农村商品交换集散地和旅游地的功能。

(四)国企改革成就显著,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战略,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列入省考核任务的58户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实现了三年国企改革目标。制定实施了“工业倍增计划”,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培育壮大了华坪县石龙坝和玉龙县南口工业园区,扶持了华盛、映华、得一等一批特色工业企业。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狠抓企业技术改造,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重点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增长。

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0%。

(五)始终突出旅游先导战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以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为目标,加强旅游业的规划管理,编制了《丽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景区景点保护开发建设力度,继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成功申报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巩固和培育开发出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知名旅游文化品牌,旅游业的竞争力显著提高。设立了世界遗产日,提高了全民保护遗产的意识。创造了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束河古镇开发模式,成为“2004中国经验”。在全省率先推出旅游网络结算一卡通。丽江旅游股成功上市。我市先后荣获“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和“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等殊荣。不断整合旅游资源,主动与周边地区共同构建区域旅游经济圈,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带动了社会消费、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6.8%,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7%。

(六)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建设成效显著

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结构和环境,实行投资目标责任制和领导挂钩重点项目制度,固定资产投资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深化投融资改革,按照市场机制组建了市古城管理公司、投资开发公司、土地储备中心和旅游投资开发公司,为全市加快发展筹集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了对工业、农业、社会事业

投资力度。农业投资完成4.8亿元,增长1倍;交通运输业投资完成19亿元,增长1.4倍;房地产投资完成41.1亿元,增长15.3倍。完成和实施了丽宁公路、祥宁线永胜段二级路、丽江机场扩建、城乡电网改造、通县油路、祥和丽城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加大了小水电开发,新增装机容量7.1万千瓦,大丽铁路正式开工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积极配合金安桥电站建设,境内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迈出历史性步伐。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市政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七)财政金融运行良好,县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大力开辟新财源,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严格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了工资、运转和社会稳定。金融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末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4.4%,贷款余额增长11.2%,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深化财税改革,积极发展县域经济,继古城区之后,华坪县成为我市第二个财政收入超亿元县,区县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左右,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八)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招商引资结构,投资领域逐步扩大,引进官房、国大、鼎业、龙泉、华睿和悦榕等大集团,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实施国内外经济合作项目322项,到位资金70.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936.2万美元。

实施积极的外贸出口措施,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出口产品规模大幅度增长,实现出口创汇2625万美元,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开放战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提高了丽江对外开放水平和知名度。成功举办或承办了丽江撤地设市庆典、首届丽江世界遗产论坛、东巴文化艺术节和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等重要活动,应邀参加了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等国际会议,特别是《千里走单骑》首映式的成功举办使丽江秀美的风光和璀璨的文化更加蜚声海内外。成功接待了大批国内外政要和友好人士,和日本高山市、加拿大新西敏市等多个国内外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国内、国际交流更加活跃。开通丽江至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5条航线,提前10年实现机场年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

(九)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认真实施科教兴丽战略,大力推广运用科技实用技术,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2项,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40%。

举全市之力大办教育,教育总投入14.1亿元,“两基”教育目标基本实现。改造危房15万平方米,新增校舍3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有效改善。整合教育资源,完成民族师范学校与教育学院合并,财校、农校、卫校合并组建了民族中专。新建高中4所,扩建了百年老校市一中等高中学校,实施了高中教育综合改革,缓解了高中瓶颈。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新增民办学校54所。大力支持教育学院发展,引进创办了云大旅游学院,高等教育有了新突破。

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完成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市民族歌舞团等7家文化单位的改革任务,创造了文化体制改革丽江模式。束河古镇列为全国影视拍摄基地,《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大东巴的女儿》等一批影视

力作已经(即将)上映。“丽水金沙”荣获第五届中国 “荷花奖” 表演金奖,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广播覆盖率达63.2%,电视覆盖

率达86.1%,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加强了艾滋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非典、禽流感等疫病得到有效防控,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启动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各族人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承办和协办了七星国际越野挑战赛、国际定向赛和全国足球乙级联赛丽江赛场比赛等多项国内外体育赛事,竞技体育成绩显著。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进展。治理水土流失421.4平方公里。人工和飞播造林134.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还草4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6%。玉龙雪山、泸沽湖、拉市海和程海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5.3个千分点。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1072名,事业人员1667名。面向社会公开竞聘了市医院、市一中领导班子。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乡镇(办事处)建立了劳动保障所。高度重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7125.6万元,

实现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4万人,医疗保险6.8万人,失业保险1.9万人,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3.3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力抓好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采取多种措施,及时足额兑现征地补偿款,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狠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防震减灾、人防、统计、档案、方志、残联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平安和谐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广泛宣传和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开展了“改陋习、树新风”、“诚信丽江,从我做起”、“云岭先锋”工程、“三观”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了一批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建设了丽江政务网,开通了市长信箱,设立了市长接待日,完善了行政首长接待日制度,加强和改进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及时化解群体性事件,一些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各级政府认真执行人大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404件,政协委员提案590件,政府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坚持依法治市,全面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各族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预防和打击刑事、经济、毒品等犯罪的力度,严惩各种刑事犯罪,刑事案件发案率稳中有降,破案率不断

提高,维护了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公务员八条禁令》等规章制度,勤政廉政意识得到加强。

刚刚过去的2005年,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在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和雪灾等困难的情况下,对经济运行定期分析、及时调控,深入基层、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在调整结构、建设支柱产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完成市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18.4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完成27.2亿元,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亿元,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亿元,增长1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亿元,增长10.1%;接待国内外游客403万人次,增长12%,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增长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4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44元,增长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50元,增长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过去五年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丽江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我们的主要经验:一是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必须把坚决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

纲领和基本政策,与丽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突出重点,稳步发展。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合作,创造机遇,促进发展。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不断完善产业布局,推进结构调整,突出特色,协调发展。五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同心协力、共同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市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丽解放军、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丽江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够、不平衡、质量不高、实力不强仍然是丽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城乡、个人收入之间差距较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还很薄弱,瓶颈制约仍较明显;支柱产业单一,财源不足,收支矛盾突出;贫困人口多、程度深,农民持续增收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疾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充分、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少数政府部门行政不力,效率不高,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加强;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淡薄,作风不实,大局意识、勤政廉政意识亟待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

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乘势前进,创造“十一五”辉煌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国内外形势,未来五至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黄金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的目标任务。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抓机遇、打基础、建支柱、创名牌、增效益,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和全面开放六大战略。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开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三)“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丽江的发展基础和水平滞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加快发展步伐,增强经济实力,才能有效解决目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要高速发展、跨越式发展,这是丽江的第一要务,也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强烈愿望。

——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实施旅游强市战略;稳步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树立水能富市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市场导向,优化提升服务业。调整发展思路,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实行旅游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菜篮子”、“米袋子”入手,更加注重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完善产业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遏制差距拉大的趋势。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建立起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市场化水平。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与竞争,提高开放水平。

——以提高教育科技水平为保障。优先发展教育,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重点突破人才科技瓶颈,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业综合改革,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城乡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和乡村,以旅游业反哺农业,以城镇带动农村,以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就学、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土地依法合理流转,并向专业大户和种植能手集中,推动优势特色农作物向最适宜区集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巩固传统产业,加快发

展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做强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业,培育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优质、特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产业群、产业带,努力实现农产品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从一般性增长向竞争性增长转变。

扩大农村公共服务面,积极推进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认真解决农村饮水、道路、能源、环境、信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整村推进工程,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降低返贫率,切实改变贫困状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的新跨越

进一步树立“诚信服务”理念,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坚决依法打击和取缔各种欺客、宰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和场所。

优化调整旅游业发展布局,加大景区景点的保护、开发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提升中部核心景区古城和玉龙雪山的吸引力,大力开发“东翼”泸沽湖和“西翼”老君山景区,辐射带动各区县其它景区景点开发,打造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精品。

积极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从旅游目的地向旅游集散地转变。创新旅游宣传促销工作,不断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提高丽江旅游高端客源市场占有率。策划“丽江世界遗产旅游节”、“丽江世界遗产论坛”等大型活动,办好“东巴艺术节”等节庆和会议活动,塑造独具特色的丽江旅游整体形象。

3.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

牢固树立规划就是法的思想,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优化城镇结构和布局,精心构建丽江城市体系。

加快城镇建设,抓好城市道路改造、绿化美化、水系保护、供排水和排污等项目,完善城市功能体系。注重城市区域山水格局,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突出城市的风格和特色,着力把丽江市区打造成集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文化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把四县县城发展成为带动能力较强的县域经济中心。推广束河古镇经验,精心建设一批不同功能、类型的城镇和乡村,进一步推动农村向城市过渡,农民向市民转变。

依法管理城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城市管理制度,明确执法主体责任和义务,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4.实施水能富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水电产业,积极发展以煤炭为主的矿产、建筑建材、现代生物制药、农特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产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切实抓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发展一批大企业和大集团,构建特色工业体系。

牢固树立水能富市思想,抓住国家开发金沙江水能资源的历史机遇,以金安桥电站建设为新的起点,扎实做好相关工作,配合支持好“一库八级”电站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尽快把电力产业培植成为我市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同时,积极做好移民安臵工作。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工业领域投资创业,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拉动我市新型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建设,完善园区整体功能。切实抓好玉龙县南口工业园区、永胜县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争取把华坪县石龙坝工业园区列入省级工业园区。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高度重视大项目建设,加快金安桥电站、大丽铁路、玉龙县城、丽江机场扩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完成大理至丽江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丽江至迪庆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宁蒗县城至泸沽湖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城乡电网建设项目。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储备一批大项目和优质项目,争取早日启动大丽高速公路、丽攀高速公路、昭通—攀枝花—丽江(丽攀段)铁路、丽香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

建设数字丽江,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先进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全市宽带网络互联互通,精心打造“数字城市”。

6.积极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服务外商的新领域,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国际会展落户丽江,推动丽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支持重点出口企业优化商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出口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扩大农特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蔬果、生物制药等产品的出口创汇规模,争取在贸易领域有新突破。

7.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强化科技兴农,抓好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抓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强化高中教育,支持高等教育,逐步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配套、结构合理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创新教育理念,多渠道办学,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大学到丽江办学。

加强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文学、舞蹈和影视等高质量的民族文化精品。

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卫生信息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实施人才推进战略,创新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环境,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引进和举办国内外体育赛事,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重视人口结构的变化,认真落实“奖优免补”政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8.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节水型农业、节能型工业、节水节能节地型建筑业、低耗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禁止高消耗、高污染项目上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做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行产业循环式组合,发展循环经济型企业。

加强玉龙雪山、泸沽湖和拉市海自然保护区建设或湿地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地质灾害预测预防工作,做好地质灾害治理。切实做好城市“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建设和古城“禁白”工作。积极推进金沙江沿岸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依法加大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生物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9.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高度重视财政保障工作

把县域经济发展与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几个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加快发展。古城区、玉龙县和宁蒗县大力发展精品旅游业,以吸纳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向城区和中心集镇聚集;永胜县和玉龙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基地、强龙头、壮大户,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华坪县以发展能源、化工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宁蒗县加大力度培植壮大林果产业和畜牧业。

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机制,应用财税政策、财政贴息等手段,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建设,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加强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的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

10.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和谐丽江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市,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水平,建设公正、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强化基层民主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臵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

三、真抓实干,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必须开好局,起好步,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全面完成今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把发展作为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突出抓好农业农村经济、城镇化、水电开发、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以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为突破口,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以诚信为本,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和谐丽江。

今年我市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三农”工作,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认真落实“三个集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现粮食总产量39万吨左右,完成中上等烟叶24万担,发展产业化基地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0万亩,冬季农业开发力争突破30万亩。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兴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推进 “菜篮子”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搞好畜禽品种改良和种禽基地建设,健全畜禽交易市场,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扩大“订单农业”的范围

和领域,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订购本地名特优农产品,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团山水库加固扩建、良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力争完成木底箐水库新建工程,争取拉市海调蓄水项目、文海水库、腊姑河水库等水利工程开工。统筹城乡供水设施建设,重点改善农村饮水和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农村饮水困难

3.78万人。加强乡村规划,开展以改水、改厕、改厩、治脏、清乱等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实施好玉龙县、永胜县、宁蒗县等一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争取把华坪县列为国家西部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县。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实施农村公路改造206公里,推进通乡公路通畅化和通村公路通达化进程。加强农村电源点建设,完成农村电网第三期改造工程,切实解决农村无电人口通电问题,新增城乡用电人口1万人。积极推广沼气,建设沼气池1万口,节柴改灶5000户。

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免收书费、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两免一补”政策,改造中小学危房3.5万平方米,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巩固玉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开展好华坪县的试点工作,确保30万农民受益。完成20个乡镇卫生院、2个妇幼保健院的改扩建工程和19个村卫生室的建设,认真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实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开展对乱用药、乱收费的整治工作,让利于民,逐步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加大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力度,完成8个基层文化站建设。实施“电

视村村通”工程1200个,译制4部民族语言电影在全市民族村寨放映,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村村通电话率。进一步实施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完善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制度,提高人口素质。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保险覆盖率。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高粮食企业经营能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深化供销社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抓好170个整村推进工程、4000户安居工程和产业化扶贫等工作。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搞好信息服务,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实施好农民工培训工程,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人。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培育水电产业 实施水能富市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倍增计划”,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效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巩固提高华坪县石龙坝工业园区,扶持和壮大玉龙县南口工业园区和永胜县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建立健全地方特色工业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特色和优势,集中力量做好水电、建筑建材、化工、现代生物制药、农特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加快华坪煤矸石3×5万千瓦火电站建设,争取丽江水泥有限公司日产2000吨熟料生产线建成投产,实现华坪年产60万吨捣固焦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华盛公司尿素技改30万吨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亿元。做好华坪、宁蒗、永胜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加强煤炭资源管理,整合煤炭

资源,走开发和精深加工相结合的路子,使资源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深化国企改革,完善企业股权结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培育水电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支持、协调、配合做好240万千瓦金安桥电站开发建设工程。配合国家和省搞好龙蟠、鲁地拉、龙开口等梯级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300万千瓦观音岩电站等一批骨干电源点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以大项目推动工业的大发展。高度重视移民工作,积极探索移民建镇的新途径,开发库区经济,维护移民合法权益,确保电站项目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争取开工建设大理至丽江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五郎河二级电站3.2万千瓦、新主河一、二级电站1.76万千瓦、陇巴河电站1.26万千瓦、六德灰坡一、二级电站7200千瓦、羊坪水库一级电站3200千瓦、小石丫口电站4000千瓦等小水电站建设步伐,力争年内投产发电。争取星明电站和天生桥电站开工建设,在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产业开发上取得突破。

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拓宽投资领域,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

进一步强化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建立健全产业信息发布和指导制度。协调搞好煤、电、油等能源供应,保障重点企业与重点行业能源需求,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旅游经济发展活力

不断深化“诚信服务”理念,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政府对投资者、旅游业机构、其他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与市民和游客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和市政、市容、交通、卫生、安全等城市服务功能,切实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改造提升商贸、邮政、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积极发展会计、评估、咨询、法律等中介服务,加快发展银行、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满足各行业、各方面的需求。坚决打击违法经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

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业规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施玉龙雪山、白水河生态景观建设、丽江古城世界遗产论坛中心、泸沽湖环境保护整治等项目。支持服务好《印象〃丽江》项目,确保《印象〃雪山》2月份正式演出,《印象〃古城》年内与游客见面。做好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工作。争取把玉龙雪山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5A级景区。加快和深化旅游企业改革,培育壮大旅游龙头企业,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实力。加强旅游营销,不断开拓客源市场。进一步理顺市、区(县)、景区管委会的旅游行业管理职责职能,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和监督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全年要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428万人次,综合收入46亿元。

(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基础功能

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强化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坚决依法严肃处理,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实施好玉龙县城至束河旅游环线、丽江市大丽公路立交桥、清溪路和长水路改造等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开展城市照

明节能改造,加快城市河道整治、古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垃圾处理场搬迁等工程建设,做好民航路七河段、白沙、黄山等不协调建筑物的“穿衣戴帽”工程,美化城市环境。加大玉龙县城、祥和片区建设力度,实施好永胜、华坪、宁蒗三县县城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巨甸、荣将等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实施好束河、大研等4个旅游小镇建设项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不懈地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建设以道路两侧绿化为骨架、以公园绿化为重点、以社区绿化为补充的城市绿化体系,对大丽路关坡收费站至古城段、象山路、香格里大道、长水路等重点道路进行园林式绿化美化,建设一批小广场、小绿地、小游园,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级管理关系,落实辖区管理责任制。深入推进社区建设,积极兴建各种便民利民项目,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社区服务中得到便利和实惠。

加快城市交通设施体系建设,理顺和完善城市交通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城市公交、出租客运等行业,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出行的问题。

(五)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增强对经济的拉动力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坚持领导干部重点项目挂钩制度,加大投资目标责任制的督促检查力度,努力保持较高的投资规模。抓好祥宁路、旅游小环线、丽江机场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

强化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拓宽建设筹资渠道,围绕国家的产业导向,优化投资结构,增加项目前期投入,超前规划、储备一批大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确保向上争取

项目和资金不低于上年水平。全力配合好大丽铁路建设,做好大丽高速公路和丽攀高等级公路的前期工作。

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聚各方之力加快建设步伐。

加大整顿经济秩序力度,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鼓励在汽车、通信、社区服务、农村旧房改造等方面扩大消费,并创造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推动消费需求。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认真落实好各项鼓励外商投资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和落实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责任制,引进一批大项目,促进经济大发展。狠抓外资到位和项目开工,促使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努力实现利用外资增长25%。

深化外贸经营资格管理方式改革,完善出口补贴措施,鼓励民营企业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加大特色农产品、生物制品等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交流,带动经贸发展。积极争取德国政府承诺的援助项目,主动参与滇沪合作、滇粤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推进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以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契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开展劳务输出业务,争取在服务贸易领域有新突破。大力发展民航事业,加大口岸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力度,争取新开通1至2条航线。

(七)做好财税金融工作,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加强财源建设,认真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大对区县财政增收激励力度,激发区县增收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工资支出、机构运转和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对“三农”、社会事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坚持厉行节约,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规范接待工作制度,严格控制一般性出国考察和节庆活动开支,节俭办会。

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扩大市级编制部门预算的范围。修订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开展工程采购试点。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和规范运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和基金管理。

严格依法治税,大力清缴欠税,严厉打击各种偷逃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改进征管手段,规范税收秩序,改善纳税环境。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切实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确保财政增收。

加强银企、银政合作,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保险业的发展,逐步提高全民保险意识。

(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建设数字丽江步伐 加强科技基础建设,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实施科技项目,抓好实用科技示范推广,进一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巩固“两基”成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体系。扩大寄宿制、半寄宿制完全小学建设。以完善市一中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改革步伐,

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发挥民族中专整合的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办学,拓宽办学渠道,积极引进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不断发展壮大高等教育。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实施好市博物院二期工程,启动市图书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加强文化资源保护,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完成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普查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文化体制改革成果,依托我市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束河影视基地,拓展文化演艺、影视拍摄、文艺创作等新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控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提高处理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认真实施好《丽江市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管理暂行办法》,切实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的身体健康。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推进群众体育发展。加强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加大体育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实施人才推进战略,放宽政策,多渠道引进高级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考试录用公务员200名,事业人员600名。做好市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

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利益导向机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搞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切实做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支持红十字会、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新开发就业岗位6000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参加养老保险4.7万人,失业保险1.95万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丽江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实现低保对象应保尽保。认真实施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险,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各级政府务必把困难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的过冬、过节问题放在心上,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并动员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捐助活动,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特别是城市低保户、农村特困户,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广大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加大程海、泸沽湖和拉市海等重点水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抓好生态恢复建设,努力提高湖区森林覆盖率,逐步改善湖区环境。认真做好我市金沙江水域保护工作,争取实施列入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等环保项目。保护和发展好森林资源,加大林果产业开发力度,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23万亩,人工造林18万亩,完成省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

统筹规划全市信息通道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政务门户网站建设,完善政府对公众的网络服务体系,增加丽江政务网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扩大电子政务横

向网络平台,强化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使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充分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电子商务。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九)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创造和谐氛围 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工作的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强化基层民主建设,加强村民自治和村务、厂务、校务公开工作。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论证、专家咨询、社情民意反映、人民建议征集等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巩固“四五”普法,启动“五五”普法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深入贯彻《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和《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加大丽江古城等世界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做好调解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公民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诚信教育。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平安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狠抓政法队伍建设,为社会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处臵机制,及时发现、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效能。建立和完善情报预警机制,密切掌握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渗透、破坏活动动态,确保大型活动和社会安全。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和落实公共安全应急处臵机制,提高预警和处臵能力,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安全执法,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杜绝重特大事故。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围绕发展大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深入贯彻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做到依法授权、依法用权和依法监督。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健全决策执行程序,确保政府依法、公开、透明、有序行政。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建立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行政效能。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政府职能和政府行为的法定化,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解决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在继续完善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创业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坚持“两个务必”,强化政风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坚持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坚持谦虚谨慎,反对骄傲自满。建立健全工作责任机制,严格执行公务员“八条禁令”,树立务实高效、勤奋努力、鞠躬尽瘁的作风。

大兴深入调查研究之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把着力点放到谋发展、促改革、保稳定、抓落实上,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坚实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有效的权力运行监控制度,努力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让老百姓满意,让人民群众放心。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丽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圆满完成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在丽江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2006年1月6日)

代市长 张祖林

各位代表:

从今年开始,我市将全面进入一个难得的黄金机遇期,制定一个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市委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市人民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了《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开拓进取,“十五”成就显著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丽江有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地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地区人大工委)、市政协委员会(地区政协工委)的监督支持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云南省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和重要的水能基地三大奋斗目标,广泛依靠各族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推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综合实力和知名度显著提高。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预计(下同)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增长幅度创实施五年计划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5%,是地方财力增加最多的一个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2.1%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3‰以内。

(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用工业经济的理念指导农业工作,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9%。粮经比例由84:16调整为70:30,粮食产量年均保持在39万吨左右,发展各类原料基地和经济作物72万亩。推出了鲁甸等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成效明显。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

9.5%。掀起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水利建设高潮,新建、扩建和除险加固雾坪水库、羊坪水库、团山水库和木底箐水库等14个中小型水库,建成“五小”水利2816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27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困难20.39万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投入1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人畜饮水等项目稳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撤并了9个乡镇,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全市减免除烟叶特产税以外的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制定实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深入开展易地扶贫、安居温饱和劳务输出三项重点工作,解决了3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了以古城区为中心,四县县城为重点,乡镇为支撑的城镇发展体系,形成古城、老城和新城协调发展的格局。全市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9.7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16.4%提高到22%。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以超前意识指导玉龙县城建设,迈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步伐。永胜、华坪、宁蒗三县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项目稳步开展,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优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丽江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2005年,我市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石鼓、荣将等17个乡镇列入全省重点小城镇建设试点,束河、永宁等4个乡镇列入全省旅游小镇建设,增强了乡镇农村商品交换集散地和旅游地的功能。

(四)国企改革成就显著,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紧紧围绕工业强市战略,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列入省考核任务的58户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实现了三年国企改革目标。制定实施了“工业倍增计划”,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培育壮大了华坪县石龙坝和玉龙县南口工业园区,扶持了华盛、映华、得一等一批特色工业企业。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狠抓企业技术改造,工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重点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明显增长。

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0%。

(五)始终突出旅游先导战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以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为目标,加强旅游业的规划管理,编制了《丽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景区景点保护开发建设力度,继丽江古城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成功申报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巩固和培育开发出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知名旅游文化品牌,旅游业的竞争力显著提高。设立了世界遗产日,提高了全民保护遗产的意识。创造了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束河古镇开发模式,成为“2004中国经验”。在全省率先推出旅游网络结算一卡通。丽江旅游股成功上市。我市先后荣获“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和“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等殊荣。不断整合旅游资源,主动与周边地区共同构建区域旅游经济圈,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带动了社会消费、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6.8%,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7%。

(六)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建设成效显著

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结构和环境,实行投资目标责任制和领导挂钩重点项目制度,固定资产投资取得重大突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深化投融资改革,按照市场机制组建了市古城管理公司、投资开发公司、土地储备中心和旅游投资开发公司,为全市加快发展筹集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了对工业、农业、社会事业

投资力度。农业投资完成4.8亿元,增长1倍;交通运输业投资完成19亿元,增长1.4倍;房地产投资完成41.1亿元,增长15.3倍。完成和实施了丽宁公路、祥宁线永胜段二级路、丽江机场扩建、城乡电网改造、通县油路、祥和丽城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加大了小水电开发,新增装机容量7.1万千瓦,大丽铁路正式开工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积极配合金安桥电站建设,境内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迈出历史性步伐。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市政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七)财政金融运行良好,县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 大力开辟新财源,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严格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了工资、运转和社会稳定。金融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末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4.4%,贷款余额增长11.2%,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深化财税改革,积极发展县域经济,继古城区之后,华坪县成为我市第二个财政收入超亿元县,区县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左右,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八)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招商引资结构,投资领域逐步扩大,引进官房、国大、鼎业、龙泉、华睿和悦榕等大集团,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实施国内外经济合作项目322项,到位资金70.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936.2万美元。

实施积极的外贸出口措施,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出口产品规模大幅度增长,实现出口创汇2625万美元,对外贸易取得新突破。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开放战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提高了丽江对外开放水平和知名度。成功举办或承办了丽江撤地设市庆典、首届丽江世界遗产论坛、东巴文化艺术节和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年会等重要活动,应邀参加了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等国际会议,特别是《千里走单骑》首映式的成功举办使丽江秀美的风光和璀璨的文化更加蜚声海内外。成功接待了大批国内外政要和友好人士,和日本高山市、加拿大新西敏市等多个国内外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国内、国际交流更加活跃。开通丽江至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5条航线,提前10年实现机场年吞吐量突破100万人次。

(九)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认真实施科教兴丽战略,大力推广运用科技实用技术,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2项,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40%。

举全市之力大办教育,教育总投入14.1亿元,“两基”教育目标基本实现。改造危房15万平方米,新增校舍3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有效改善。整合教育资源,完成民族师范学校与教育学院合并,财校、农校、卫校合并组建了民族中专。新建高中4所,扩建了百年老校市一中等高中学校,实施了高中教育综合改革,缓解了高中瓶颈。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新增民办学校54所。大力支持教育学院发展,引进创办了云大旅游学院,高等教育有了新突破。

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完成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市民族歌舞团等7家文化单位的改革任务,创造了文化体制改革丽江模式。束河古镇列为全国影视拍摄基地,《一米阳光》、《千里走单骑》、《大东巴的女儿》等一批影视

力作已经(即将)上映。“丽水金沙”荣获第五届中国 “荷花奖” 表演金奖,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广播覆盖率达63.2%,电视覆盖

率达86.1%,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加强了艾滋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非典、禽流感等疫病得到有效防控,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启动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各族人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承办和协办了七星国际越野挑战赛、国际定向赛和全国足球乙级联赛丽江赛场比赛等多项国内外体育赛事,竞技体育成绩显著。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进展。治理水土流失421.4平方公里。人工和飞播造林134.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还草4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6%。玉龙雪山、泸沽湖、拉市海和程海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5.3个千分点。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公开招考录用公务员1072名,事业人员1667名。面向社会公开竞聘了市医院、市一中领导班子。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乡镇(办事处)建立了劳动保障所。高度重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7125.6万元,

实现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4万人,医疗保险6.8万人,失业保险1.9万人,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3.3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力抓好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采取多种措施,及时足额兑现征地补偿款,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狠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防震减灾、人防、统计、档案、方志、残联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平安和谐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广泛宣传和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开展了“改陋习、树新风”、“诚信丽江,从我做起”、“云岭先锋”工程、“三观”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了一批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建设了丽江政务网,开通了市长信箱,设立了市长接待日,完善了行政首长接待日制度,加强和改进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及时化解群体性事件,一些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各级政府认真执行人大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404件,政协委员提案590件,政府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坚持依法治市,全面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各族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预防和打击刑事、经济、毒品等犯罪的力度,严惩各种刑事犯罪,刑事案件发案率稳中有降,破案率不断

提高,维护了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公务员八条禁令》等规章制度,勤政廉政意识得到加强。

刚刚过去的2005年,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在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和雪灾等困难的情况下,对经济运行定期分析、及时调控,深入基层、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在调整结构、建设支柱产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完成市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完成18.4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完成27.2亿元,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亿元,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亿元,增长1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亿元,增长10.1%;接待国内外游客403万人次,增长12%,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增长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4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44元,增长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50元,增长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过去五年的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丽江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我们的主要经验:一是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必须把坚决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

纲领和基本政策,与丽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突出重点,稳步发展。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合作,创造机遇,促进发展。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不断完善产业布局,推进结构调整,突出特色,协调发展。五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同心协力、共同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市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丽解放军、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丽江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不够、不平衡、质量不高、实力不强仍然是丽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城乡、个人收入之间差距较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还很薄弱,瓶颈制约仍较明显;支柱产业单一,财源不足,收支矛盾突出;贫困人口多、程度深,农民持续增收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疾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充分、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少数政府部门行政不力,效率不高,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加强;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淡薄,作风不实,大局意识、勤政廉政意识亟待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

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乘势前进,创造“十一五”辉煌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国内外形势,未来五至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黄金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的目标任务。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抓机遇、打基础、建支柱、创名牌、增效益,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和全面开放六大战略。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开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三)“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丽江的发展基础和水平滞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加快发展步伐,增强经济实力,才能有效解决目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要高速发展、跨越式发展,这是丽江的第一要务,也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强烈愿望。

——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立足资源优势,实施旅游强市战略;稳步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树立水能富市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市场导向,优化提升服务业。调整发展思路,使经济增长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实行旅游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菜篮子”、“米袋子”入手,更加注重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完善产业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遏制差距拉大的趋势。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建立起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市场化水平。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与竞争,提高开放水平。

——以提高教育科技水平为保障。优先发展教育,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重点突破人才科技瓶颈,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业综合改革,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城乡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和乡村,以旅游业反哺农业,以城镇带动农村,以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就学、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土地依法合理流转,并向专业大户和种植能手集中,推动优势特色农作物向最适宜区集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巩固传统产业,加快发

展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做强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业,培育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优质、特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产业群、产业带,努力实现农产品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从一般性增长向竞争性增长转变。

扩大农村公共服务面,积极推进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认真解决农村饮水、道路、能源、环境、信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整村推进工程,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降低返贫率,切实改变贫困状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的新跨越

进一步树立“诚信服务”理念,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坚决依法打击和取缔各种欺客、宰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和场所。

优化调整旅游业发展布局,加大景区景点的保护、开发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提升中部核心景区古城和玉龙雪山的吸引力,大力开发“东翼”泸沽湖和“西翼”老君山景区,辐射带动各区县其它景区景点开发,打造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精品。

积极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从旅游目的地向旅游集散地转变。创新旅游宣传促销工作,不断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提高丽江旅游高端客源市场占有率。策划“丽江世界遗产旅游节”、“丽江世界遗产论坛”等大型活动,办好“东巴艺术节”等节庆和会议活动,塑造独具特色的丽江旅游整体形象。

3.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

牢固树立规划就是法的思想,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优化城镇结构和布局,精心构建丽江城市体系。

加快城镇建设,抓好城市道路改造、绿化美化、水系保护、供排水和排污等项目,完善城市功能体系。注重城市区域山水格局,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突出城市的风格和特色,着力把丽江市区打造成集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文化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把四县县城发展成为带动能力较强的县域经济中心。推广束河古镇经验,精心建设一批不同功能、类型的城镇和乡村,进一步推动农村向城市过渡,农民向市民转变。

依法管理城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城市管理制度,明确执法主体责任和义务,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4.实施水能富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水电产业,积极发展以煤炭为主的矿产、建筑建材、现代生物制药、农特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产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切实抓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发展一批大企业和大集团,构建特色工业体系。

牢固树立水能富市思想,抓住国家开发金沙江水能资源的历史机遇,以金安桥电站建设为新的起点,扎实做好相关工作,配合支持好“一库八级”电站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尽快把电力产业培植成为我市富民强市的重要产业,同时,积极做好移民安臵工作。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工业领域投资创业,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拉动我市新型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建设,完善园区整体功能。切实抓好玉龙县南口工业园区、永胜县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建设,争取把华坪县石龙坝工业园区列入省级工业园区。

5.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高度重视大项目建设,加快金安桥电站、大丽铁路、玉龙县城、丽江机场扩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完成大理至丽江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丽江至迪庆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宁蒗县城至泸沽湖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城乡电网建设项目。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储备一批大项目和优质项目,争取早日启动大丽高速公路、丽攀高速公路、昭通—攀枝花—丽江(丽攀段)铁路、丽香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程。

建设数字丽江,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先进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全市宽带网络互联互通,精心打造“数字城市”。

6.积极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服务外商的新领域,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国际会展落户丽江,推动丽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支持重点出口企业优化商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出口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扩大农特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蔬果、生物制药等产品的出口创汇规模,争取在贸易领域有新突破。

7.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强化科技兴农,抓好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抓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强化高中教育,支持高等教育,逐步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配套、结构合理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创新教育理念,多渠道办学,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大学到丽江办学。

加强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文学、舞蹈和影视等高质量的民族文化精品。

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卫生信息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实施人才推进战略,创新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环境,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引进和举办国内外体育赛事,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重视人口结构的变化,认真落实“奖优免补”政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8.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节水型农业、节能型工业、节水节能节地型建筑业、低耗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禁止高消耗、高污染项目上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做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行产业循环式组合,发展循环经济型企业。

加强玉龙雪山、泸沽湖和拉市海自然保护区建设或湿地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地质灾害预测预防工作,做好地质灾害治理。切实做好城市“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建设和古城“禁白”工作。积极推进金沙江沿岸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依法加大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生物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9.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高度重视财政保障工作

把县域经济发展与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几个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加快发展。古城区、玉龙县和宁蒗县大力发展精品旅游业,以吸纳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向城区和中心集镇聚集;永胜县和玉龙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基地、强龙头、壮大户,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华坪县以发展能源、化工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宁蒗县加大力度培植壮大林果产业和畜牧业。

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机制,应用财税政策、财政贴息等手段,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建设,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加强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的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

10.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和谐丽江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市,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水平,建设公正、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强化基层民主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臵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

三、真抓实干,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必须开好局,起好步,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全面完成今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把发展作为各级政府的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突出抓好农业农村经济、城镇化、水电开发、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以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为突破口,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以诚信为本,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和谐丽江。

今年我市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三农”工作,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认真落实“三个集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现粮食总产量39万吨左右,完成中上等烟叶24万担,发展产业化基地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80万亩,冬季农业开发力争突破30万亩。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兴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推进 “菜篮子”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搞好畜禽品种改良和种禽基地建设,健全畜禽交易市场,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扩大“订单农业”的范围

和领域,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订购本地名特优农产品,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

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团山水库加固扩建、良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力争完成木底箐水库新建工程,争取拉市海调蓄水项目、文海水库、腊姑河水库等水利工程开工。统筹城乡供水设施建设,重点改善农村饮水和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农村饮水困难

3.78万人。加强乡村规划,开展以改水、改厕、改厩、治脏、清乱等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实施好玉龙县、永胜县、宁蒗县等一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争取把华坪县列为国家西部生态经济建设示范县。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实施农村公路改造206公里,推进通乡公路通畅化和通村公路通达化进程。加强农村电源点建设,完成农村电网第三期改造工程,切实解决农村无电人口通电问题,新增城乡用电人口1万人。积极推广沼气,建设沼气池1万口,节柴改灶5000户。

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免收书费、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两免一补”政策,改造中小学危房3.5万平方米,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巩固玉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开展好华坪县的试点工作,确保30万农民受益。完成20个乡镇卫生院、2个妇幼保健院的改扩建工程和19个村卫生室的建设,认真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实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开展对乱用药、乱收费的整治工作,让利于民,逐步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加大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力度,完成8个基层文化站建设。实施“电

视村村通”工程1200个,译制4部民族语言电影在全市民族村寨放映,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村村通电话率。进一步实施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完善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制度,提高人口素质。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保险覆盖率。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高粮食企业经营能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深化供销社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抓好170个整村推进工程、4000户安居工程和产业化扶贫等工作。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搞好信息服务,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实施好农民工培训工程,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人。

(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培育水电产业 实施水能富市战略,积极推进“工业倍增计划”,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工业效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巩固提高华坪县石龙坝工业园区,扶持和壮大玉龙县南口工业园区和永胜县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建立健全地方特色工业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特色和优势,集中力量做好水电、建筑建材、化工、现代生物制药、农特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加快华坪煤矸石3×5万千瓦火电站建设,争取丽江水泥有限公司日产2000吨熟料生产线建成投产,实现华坪年产60万吨捣固焦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华盛公司尿素技改30万吨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亿元。做好华坪、宁蒗、永胜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加强煤炭资源管理,整合煤炭

资源,走开发和精深加工相结合的路子,使资源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深化国企改革,完善企业股权结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培育水电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支持、协调、配合做好240万千瓦金安桥电站开发建设工程。配合国家和省搞好龙蟠、鲁地拉、龙开口等梯级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300万千瓦观音岩电站等一批骨干电源点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以大项目推动工业的大发展。高度重视移民工作,积极探索移民建镇的新途径,开发库区经济,维护移民合法权益,确保电站项目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争取开工建设大理至丽江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五郎河二级电站3.2万千瓦、新主河一、二级电站1.76万千瓦、陇巴河电站1.26万千瓦、六德灰坡一、二级电站7200千瓦、羊坪水库一级电站3200千瓦、小石丫口电站4000千瓦等小水电站建设步伐,力争年内投产发电。争取星明电站和天生桥电站开工建设,在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产业开发上取得突破。

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拓宽投资领域,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

进一步强化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建立健全产业信息发布和指导制度。协调搞好煤、电、油等能源供应,保障重点企业与重点行业能源需求,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升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旅游经济发展活力

不断深化“诚信服务”理念,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政府对投资者、旅游业机构、其他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与市民和游客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和市政、市容、交通、卫生、安全等城市服务功能,切实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改造提升商贸、邮政、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积极发展会计、评估、咨询、法律等中介服务,加快发展银行、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满足各行业、各方面的需求。坚决打击违法经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

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业规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施玉龙雪山、白水河生态景观建设、丽江古城世界遗产论坛中心、泸沽湖环境保护整治等项目。支持服务好《印象〃丽江》项目,确保《印象〃雪山》2月份正式演出,《印象〃古城》年内与游客见面。做好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工作。争取把玉龙雪山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5A级景区。加快和深化旅游企业改革,培育壮大旅游龙头企业,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实力。加强旅游营销,不断开拓客源市场。进一步理顺市、区(县)、景区管委会的旅游行业管理职责职能,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和监督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全年要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428万人次,综合收入46亿元。

(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基础功能

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强化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坚决依法严肃处理,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实施好玉龙县城至束河旅游环线、丽江市大丽公路立交桥、清溪路和长水路改造等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开展城市照

明节能改造,加快城市河道整治、古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垃圾处理场搬迁等工程建设,做好民航路七河段、白沙、黄山等不协调建筑物的“穿衣戴帽”工程,美化城市环境。加大玉龙县城、祥和片区建设力度,实施好永胜、华坪、宁蒗三县县城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巨甸、荣将等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实施好束河、大研等4个旅游小镇建设项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不懈地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建设以道路两侧绿化为骨架、以公园绿化为重点、以社区绿化为补充的城市绿化体系,对大丽路关坡收费站至古城段、象山路、香格里大道、长水路等重点道路进行园林式绿化美化,建设一批小广场、小绿地、小游园,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级管理关系,落实辖区管理责任制。深入推进社区建设,积极兴建各种便民利民项目,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社区服务中得到便利和实惠。

加快城市交通设施体系建设,理顺和完善城市交通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城市公交、出租客运等行业,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出行的问题。

(五)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增强对经济的拉动力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坚持领导干部重点项目挂钩制度,加大投资目标责任制的督促检查力度,努力保持较高的投资规模。抓好祥宁路、旅游小环线、丽江机场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

强化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拓宽建设筹资渠道,围绕国家的产业导向,优化投资结构,增加项目前期投入,超前规划、储备一批大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确保向上争取

项目和资金不低于上年水平。全力配合好大丽铁路建设,做好大丽高速公路和丽攀高等级公路的前期工作。

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聚各方之力加快建设步伐。

加大整顿经济秩序力度,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鼓励在汽车、通信、社区服务、农村旧房改造等方面扩大消费,并创造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推动消费需求。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认真落实好各项鼓励外商投资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和落实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责任制,引进一批大项目,促进经济大发展。狠抓外资到位和项目开工,促使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努力实现利用外资增长25%。

深化外贸经营资格管理方式改革,完善出口补贴措施,鼓励民营企业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加大特色农产品、生物制品等商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交流,带动经贸发展。积极争取德国政府承诺的援助项目,主动参与滇沪合作、滇粤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一步推进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以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契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开展劳务输出业务,争取在服务贸易领域有新突破。大力发展民航事业,加大口岸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力度,争取新开通1至2条航线。

(七)做好财税金融工作,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加强财源建设,认真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大对区县财政增收激励力度,激发区县增收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工资支出、机构运转和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对“三农”、社会事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坚持厉行节约,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规范接待工作制度,严格控制一般性出国考察和节庆活动开支,节俭办会。

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扩大市级编制部门预算的范围。修订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开展工程采购试点。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和规范运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和基金管理。

严格依法治税,大力清缴欠税,严厉打击各种偷逃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改进征管手段,规范税收秩序,改善纳税环境。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切实加强对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确保财政增收。

加强银企、银政合作,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快保险业的发展,逐步提高全民保险意识。

(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建设数字丽江步伐 加强科技基础建设,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实施科技项目,抓好实用科技示范推广,进一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巩固“两基”成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体系。扩大寄宿制、半寄宿制完全小学建设。以完善市一中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改革步伐,

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发挥民族中专整合的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办学,拓宽办学渠道,积极引进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不断发展壮大高等教育。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实施好市博物院二期工程,启动市图书馆、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加强文化资源保护,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完成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普查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文化体制改革成果,依托我市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束河影视基地,拓展文化演艺、影视拍摄、文艺创作等新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控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提高处理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认真实施好《丽江市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管理暂行办法》,切实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的身体健康。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推进群众体育发展。加强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市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加大体育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实施人才推进战略,放宽政策,多渠道引进高级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考试录用公务员200名,事业人员600名。做好市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服务功能。

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利益导向机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搞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切实做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支持红十字会、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新开发就业岗位6000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参加养老保险4.7万人,失业保险1.95万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丽江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实现低保对象应保尽保。认真实施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险,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各级政府务必把困难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的过冬、过节问题放在心上,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并动员全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捐助活动,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特别是城市低保户、农村特困户,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广大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加大程海、泸沽湖和拉市海等重点水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抓好生态恢复建设,努力提高湖区森林覆盖率,逐步改善湖区环境。认真做好我市金沙江水域保护工作,争取实施列入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拉市海高原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等环保项目。保护和发展好森林资源,加大林果产业开发力度,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23万亩,人工造林18万亩,完成省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

统筹规划全市信息通道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政务门户网站建设,完善政府对公众的网络服务体系,增加丽江政务网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扩大电子政务横

向网络平台,强化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使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充分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展电子商务。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九)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创造和谐氛围 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工作的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强化基层民主建设,加强村民自治和村务、厂务、校务公开工作。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论证、专家咨询、社情民意反映、人民建议征集等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巩固“四五”普法,启动“五五”普法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深入贯彻《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和《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加大丽江古城等世界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做好调解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公民道德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诚信教育。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平安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狠抓政法队伍建设,为社会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处臵机制,及时发现、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效能。建立和完善情报预警机制,密切掌握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渗透、破坏活动动态,确保大型活动和社会安全。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和落实公共安全应急处臵机制,提高预警和处臵能力,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安全执法,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杜绝重特大事故。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围绕发展大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深入贯彻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做到依法授权、依法用权和依法监督。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健全决策执行程序,确保政府依法、公开、透明、有序行政。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建立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行政效能。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政府职能和政府行为的法定化,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解决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在继续完善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创业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坚持“两个务必”,强化政风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坚持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坚持谦虚谨慎,反对骄傲自满。建立健全工作责任机制,严格执行公务员“八条禁令”,树立务实高效、勤奋努力、鞠躬尽瘁的作风。

大兴深入调查研究之风,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把着力点放到谋发展、促改革、保稳定、抓落实上,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坚实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有效的权力运行监控制度,努力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让老百姓满意,让人民群众放心。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丽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圆满完成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章

  • [公共管理学]试题(A卷)黎民.吴湘玲4套
  •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 <公共管理学>试题(A卷) 专业:公共管理类 年级:2006 任课教师(签名):黎民.吴湘玲 一.概念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 2.企业与政 ...查看


  • 关于进一步做好晚期血吸虫病治疗救助工作
  • 吴卫预„2008‟7号 关于进一步做好晚期血吸虫病治疗救助工作 有关要求的通知 各医疗单位.市疾控中心: 按照苏卫疾控„2006‟46号.苏府血办„2006‟21号.吴卫预„2006‟44号文件和江苏省血防所的最新要求,为做好我市晚期血吸虫 ...查看


  • 宜春.九江.新余3市市长定了!江西11市党政一把手最新全名单
  • 今天(10月28日),宜春市第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张小平为宜春市人民政府市长.27日,九江.新余两会选举结果揭晓,林彬杨当选为九江市市长.董晓健为新余市市长.至此,江西11市党政一把手最新全名单如下↓↓11设区市市委书记.市长最新全名单 南 ...查看


  • 模板论文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 1.1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对广东省湛江市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的实践进行研究,通过对湛江市部分乡村的实地考察,分析出湛江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村民自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主 ...查看


  • 中国旅游文化营销成功案例
  • 中国旅游文化营销成功案例 2006年,中国旅游市场发生了一系列旅游产业裂变.聚合式的结构性重要变化,消费需求升级,城市营销浮出水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的旅游盈利模式不断涌现,旅游主流营销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以旅游作为核心引爆点和孵化器的城市运 ...查看


  • 学习情况报告
  • 为认真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进我市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提升旅游产业素质,进一步增强我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市委.市政府组织旅游文化代表团于x月xx日至xx日赴云南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 ...查看


  • 我的教学成长历程
  • 我的教学成长历程 2008年12月 撰写的<因地制宜变换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荣获一等奖.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总课题组 2008年8月 江西 ...查看


  • 国家征收土地具有强制性
  • 国土资源"6·25"土地日以案说法专栏 国家征收土地具有强制性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有人认为分田到户,就是将耕地的所有权分到农民个人手中,农民对承包的耕地拥有完全的所有权,土地承包人可以拒绝国家征收土地.事实 ...查看


  • [转载]2013年住房转让与赠予税收政策一览表
  • 住房转让与赠予税收政策一览表 由于国家频繁出台政策调控房地产业,尤其是"国五条"出台后,其中运用税收手段抑制投机炒房行为引起人们对税收政策的特别关注.导致近期咨询住房转让与赠予税收政策方面的问题特别多,其实,近期对住房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