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镇化理论与实践

国内城镇化的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任保平(2004)认为,中国存在着具有刚性特征二元经济结构,而城乡分离的户 籍制度是形成这种结构的制度原因。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转 化二元经济结构,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白积洋(2010)认为, 城乡金融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是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因素,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要加大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倾斜,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陈宗胜(2008) 认为,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发展水平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 重要因素,而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成为中国实现二元经济结 构转化的关键性因素。

2、城乡一体化理论

顾益康、绍峰(2003)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 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 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刘敏(2006)分析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 的体制障碍,认为歧视性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向农村多收、少支的财政税收体 制,农村存的多、贷得少的金融体制等根源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制度性障碍。 刘家强、唐代盛、蒋华(2003)从综合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核心在于 城乡的协调发展,即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城带 乡,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空间上互为环境,生态上协调相容, 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的前提下,促使整个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达 到共同繁荣的目的。

3、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焦伟侠等(2004)认为,统筹城乡发展主包含以下三方面内涵:一是完善城乡统一 的要素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双向、有序、公平流动;二是统一谋划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共享改革发 展的成果。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评价指标,赵保佑(2007) 提出了自然禀赋条件、区位 与基础设施、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城乡经济差别水平等指标体系。王建兵(2003) 等学 者认为,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着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 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完善土地、社会保障等相应制度。

国内新型城镇化理论

新型城镇化在发展理念上更加注重统筹发展、集约发展、低碳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内涵发展和智慧发展。

(1)统筹发展

包括区域间的统筹和城乡间的统筹。所谓区域统筹,即打破区域的条块分割,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区域间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所谓城乡统筹,即着力于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打破城乡间的藩篱,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在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市场形成、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统筹规划,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产业向农村拓展、城市优质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城市公共服务更多惠及农村、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2)集约发展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关系国家当前更关系国家长远利益,是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着力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城镇空间高

效布局。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紧凑型结构转变。推行TOD (公交导向) 发模式。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继续严格保护耕地,加强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

(3)低碳生态发展

良好的生态资源,是可持续的绿色生产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适宜人居的“生态文明”,推动城市向低碳生态转型发展,是保障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加快推进以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为导向的“五位一体”的低碳生态城市和城镇建设。

(4)内涵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核心理念就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现代文明。新型城镇化要求进一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增强城镇的宜居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和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城市现代文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5)智能化发展

智慧发展是利用先进理念和网络信息等高技术,促进区域、城市、城镇科学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和理想城市,让城镇富有生命力。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城市未来的竞争力所在。充分利用高新科技,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更加重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转变,以信息化、智能化助推城镇化,实现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让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在城市运转系统中得到应用,推进智能建设,提高城市运营绩效,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宜居宜业生活。

国内实践概述

(一)城市带动型——京郊城镇化模式

大城市带动型,这种城镇化模式是城镇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城市郊区或更远的农村地区的扩散,把城市的经济活动的职能向郊区和农村延伸的过程。随着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集中程度的提高,城市中心区环境、交通、住宅、企业、用地等均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只要这些职能部门外移的利益足以补偿其外移所带来的损失及外移成本,他们就会向城市郊区大量移动,从而拉动了城市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得到逐步加速。这种模式是在利用大中城市辐射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去积极争取发展的空间。北京郊区的农村城镇化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在该模式中小城镇的发展是建立在依托大中城市发展基础上的。按照行政区划,北京远郊包括8区2县,占地面积是北京地区总面积的69%,按单位面积所创造的产值计算,郊区每平方公里产值为424万元,而北京市每平方公里产值为1.67亿元,是郊区的41.7倍。郊区占有了北京大片土地,但是对北京经济的贡献率很低。为此,北京市政府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手规划,推行城市带动型的郊区农村城镇化建设。1993年至今北京城市规划区已建成四级城镇体系布局,通过城镇体系的定位和产业聚集,实现了市区向远郊区的转移,使远郊城镇得到大力发展。其发展经验:(1)对中心城、卫星镇、一般建制镇甚至每个县、乡都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划,规划从开始执行,都遵循着“铁打的规划,流水的官”,五年十年规划一旦确定,不随便变更,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城镇的健康发展和资金的持续投入。(2)适应了大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对郊区功能的定位有了进一步拓展。郊区不再只单单作为大城市人口和产业承接的一个载体,而更多地向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转变。

(二)工业带动型

这种工业带动型的城镇发展模式,它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

突出,农业相对较为发达,农业生产率较高,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原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力量较强,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积累,为工业发展积聚资本;三是农民的素质相对较高,农民的商品意识较强。外资带动型的珠江城镇化模式、民营带动型的温州城镇化模式、乡企带动型的苏南城镇化模式和集群带动型的吴江特色小城镇模式都属于这种工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

1.外资带动型——珠江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为契机,以经济区域化为目标,积极扩展内外开放的双向型经济。这类城镇往往是原来就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或在地缘上具有较大优势,镇内居民与海外联系较为密切,通过吸引外商特别是海外华侨投资,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该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投资环境的改善,因此,珠江地区在大力发展外向经济的同时,也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幅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广东东莞市厚街镇为例,其通过充分利用靠近香港和与香港联系密切的人缘、地缘优势,大力吸引港澳台资金发展经济,现已成为以服装、电子、玩具、鞋类、皮具、家具等六大产业为支柱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产品畅销亚、欧、美、澳等世界各地。

2.民营带动型——温州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也称为市场促进下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温州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温州,民营经济广泛存在,使该类型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农村工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并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依托,同时制度创新也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乡企带动型——苏南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动力,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也就是集体经济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形成一定规模的非农产业,并实现了农村人口职业转化,通过产业流、人流、资金流的聚集,使得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苏南城镇化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其发展中地方政府起了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地方政府把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整合起来,迅速的发展了乡镇企业,这种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以工业兴镇,从而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4.集群带动型——吴江特色小城镇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产业集聚带动特色小城镇发展,促进大量农民就地城镇化,在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通过实现生态一体建设和社会一体发展,促进城镇功能的提升。这种模式以江苏吴江特色小城镇模式为典型代表。该模式的特点是产业的集群化和链式化,产业不是单打一,而是由几十家企业构成的涉及精纺、铝业、建材等10多个产业群,通过把主导产业向后拉长,向前延伸,形成既有原料基地,又有加工环节,还有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把本应由社会分工协作完成的供应、生产、加工环节都纳入本地区的生产系统,使每一环节应得的利润都留在企业内部,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减少了流通环节,又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总结以上四种工业带动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经验,

可概括为:(1)其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从而出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化转移,形成了“以工建农”、“以工建镇”的局面,大批小城镇迅速崛起。(2)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资金的集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三)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寿光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城镇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

件,有自己的农业特色产品,主要是立足于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通过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从而提高整个镇域经济的整体实力。一般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农业为城镇化、工业化提供劳动力、资本、土地、原材料等农业剩余。然而,寿光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促共进的实践证明,农业也可以成为区域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城镇化既可以有“工业导向型”,也可以有“农业导向型”。山东省寿光市通过推动蔬菜产业的不断升级、市场的不断扩大,成功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发展的道路。目前,有“中华之最”之称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600亩,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可辐射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发展经验为:

(1)农业产业化使寿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带资进镇建设,已成为寿光城镇化的主要动力;(2)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大都集中在城镇周围,

强有力地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和集聚;(3)产业的选择也使城镇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菜果不易储存,要求通

过便捷的社会服务尽快分发到消费者手中或以专门设施

储存,这也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动力。

(四)旅游带动型——飞地型张家界城镇化模式

“飞地性质”的城镇,往往拥有一种特殊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若被当地开发利用,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增长极作用的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就能促进这一地区城镇和城镇化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或第三产业的转移。它解决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城镇化问题。这种“飞地”型的旅游推进城镇化模式其特点是:工业化不是“飞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飞地”型城镇中,其城区工业化不仅没有加速,反而还相对缓慢或者停滞,而城镇得以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却是依靠第三产业,也就是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主导;“飞地”型城镇人口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即随旅游旺季淡季的变化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候鸟式的变化方式;同时“飞地”型城镇的人口或非农业人口也只是暂住人口,而前往旅游的流动人口数量是城镇常住人口的数倍以上。张家界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张家界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省际边境区域的武陵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但是拥有风景秀丽的原始森林和奇峰怪石。为了开发张家界丰富的旅游资源,政府在这里兴建了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了辐射5省市17个区县的航空、铁路、公路并用的交通运输网络。现在张家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

其发展经验为:(1)旅游经济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使张家界直接由农村变为城镇,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旅游带动型城镇发展可以不经过工业化过程,在这里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处于次要地位,绕开工业化过程直接向城镇化过渡。(2)由于该地区农业和工业发展落后,经济欠发达,政府在其发展之初给予的支持和扶持,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五)边贸带动型——东兴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利用边境口岸的地缘优势,通过商贸的兴盛推动城镇的发展。其中广西东兴城镇化的发展就是这种模式。东兴市是防城港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东南濒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是广西以及中国大西南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海陆通道,也是中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1989年春中越恢复边境贸易以来,东兴边贸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近年来,边境贸易成为东兴经济和城镇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现在东兴已成为一个集商贸、旅游、加工三大功能并举的现代化新兴边境口岸城市。其发展经验为:(1)城镇发展定位准确。东兴党委政府一开始就着力把东兴打造成为区域性重要的进出口加工 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这也为东兴城镇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是东兴边贸繁荣的关键所在。东兴积极应对国家边贸政策调整,加强与查验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努力营造良好的边境贸易环境,进一步促进边

境贸易发展。

(六)生态环保型——龙胜城镇化模式

生态城镇与普通城镇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和谐性。生态城镇要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二是高效性。生态城镇要一改现代城镇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非循环的经济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三是持续性。生态城镇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拒绝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镇暂时的“繁荣”。四是整体性。生态城镇不仅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五是区域性。生态城镇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生态城镇真正代表了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是人们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龙胜就属于这种生态城镇发展模式。龙胜县是广西北部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山区县,全县多山多石。过去由于乱砍滥伐,使本身就很脆弱的生态失衡。上世纪90年代,列为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后,龙胜县开始走上生态富民城镇发展之路。目前,龙胜县所有工业污染源、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水源水质、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城镇居民人均绿地面积20.6平方米,成为广西风景秀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与环境持续共存的最佳旅游大县。其发展经验为:(1)通过“森林+旅游”、“旅游+文化+三产”、“养殖+沼气+种植”、“森林+水电+工业”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壮大经济实力,发展城镇建设。(2)通过加大宣传,使居民和企业充分认识生态环保对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居民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七)行政推动型——黑龙江垦区城镇化模式

黑龙江垦区作为大型国有农业企业,本来就是以工业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实体,是我国最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探索者。它亦工亦农,亦城亦乡,是城乡一体化初始试验区。由于国有性质,垦区城镇化建设主要以行政手段来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垦区坚持解放思想,打破旧的经营模式,在成为“中华大粮仓”的同时,以场部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也已具有相当规模。“十五”以来,按照“撤并生产队,建设管理区,发展小城镇”改革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小城镇规模和建设水平,走出一条具有农垦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其发展经验为:(1)垦区以撤队建区为突破口,在总局确定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指导下,加快市场化步伐,通过整合区域资源、整合空间布局、整合产业资源、整合城镇功能和管理体制,来实现城镇的高速发展。(2)倡导农场与市县开展合作共建新农村活动,使同处一区域的农场和农村,打破体制限制,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

上实现共享。

(八)绿洲节约型——张掖城镇化模式

与其他城镇相比,绿洲城镇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其发展严格地受水资源的约束。水资源的承载力制约着绿洲城镇的规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影响着绿洲城镇体系建设。张掖地区属于相对封闭的生态经济系统,被沙漠、戈壁所环绕,降水量小,植被稀少,水资源数量有限,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在这种发展制约条件下,张掖走出了绿洲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之路。目前张掖已成为甘肃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西菜东运”基地之一。其发展经验为:(1)优化绿洲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前张掖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过大,工业比重偏小,农业用水远大于工业用水,而农业单位用水创造的产值却远远小于工业,为此,张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万元产值高而耗水量小的产业,即发展二、三产业,来减少农业用水量,同时还不断提高水资源的节水技术。(2)加强工业企业的集中布局,提高防污治污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防治污染的成本,减少水资源的污染。(3)发挥新亚欧大陆桥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发展以旅游、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构建“枢纽型”城镇。

国内城镇化的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任保平(2004)认为,中国存在着具有刚性特征二元经济结构,而城乡分离的户 籍制度是形成这种结构的制度原因。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转 化二元经济结构,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白积洋(2010)认为, 城乡金融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是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因素,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要加大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倾斜,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陈宗胜(2008) 认为,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发展水平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 重要因素,而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成为中国实现二元经济结 构转化的关键性因素。

2、城乡一体化理论

顾益康、绍峰(2003)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 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 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刘敏(2006)分析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 的体制障碍,认为歧视性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向农村多收、少支的财政税收体 制,农村存的多、贷得少的金融体制等根源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制度性障碍。 刘家强、唐代盛、蒋华(2003)从综合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核心在于 城乡的协调发展,即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城带 乡,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空间上互为环境,生态上协调相容, 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的前提下,促使整个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达 到共同繁荣的目的。

3、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焦伟侠等(2004)认为,统筹城乡发展主包含以下三方面内涵:一是完善城乡统一 的要素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技术等资源的双向、有序、公平流动;二是统一谋划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共享改革发 展的成果。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评价指标,赵保佑(2007) 提出了自然禀赋条件、区位 与基础设施、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城乡经济差别水平等指标体系。王建兵(2003) 等学 者认为,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着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 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并完善土地、社会保障等相应制度。

国内新型城镇化理论

新型城镇化在发展理念上更加注重统筹发展、集约发展、低碳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内涵发展和智慧发展。

(1)统筹发展

包括区域间的统筹和城乡间的统筹。所谓区域统筹,即打破区域的条块分割,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区域间功能互补,协调发展;所谓城乡统筹,即着力于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打破城乡间的藩篱,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在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市场形成、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统筹规划,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产业向农村拓展、城市优质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城市公共服务更多惠及农村、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2)集约发展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关系国家当前更关系国家长远利益,是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要着力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城镇空间高

效布局。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紧凑型结构转变。推行TOD (公交导向) 发模式。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继续严格保护耕地,加强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

(3)低碳生态发展

良好的生态资源,是可持续的绿色生产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适宜人居的“生态文明”,推动城市向低碳生态转型发展,是保障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加快推进以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为导向的“五位一体”的低碳生态城市和城镇建设。

(4)内涵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核心理念就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现代文明。新型城镇化要求进一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增强城镇的宜居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和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促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城市现代文明,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5)智能化发展

智慧发展是利用先进理念和网络信息等高技术,促进区域、城市、城镇科学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和理想城市,让城镇富有生命力。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城市未来的竞争力所在。充分利用高新科技,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更加重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转变,以信息化、智能化助推城镇化,实现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让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在城市运转系统中得到应用,推进智能建设,提高城市运营绩效,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宜居宜业生活。

国内实践概述

(一)城市带动型——京郊城镇化模式

大城市带动型,这种城镇化模式是城镇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城市郊区或更远的农村地区的扩散,把城市的经济活动的职能向郊区和农村延伸的过程。随着大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集中程度的提高,城市中心区环境、交通、住宅、企业、用地等均处于相对饱和状态,只要这些职能部门外移的利益足以补偿其外移所带来的损失及外移成本,他们就会向城市郊区大量移动,从而拉动了城市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得到逐步加速。这种模式是在利用大中城市辐射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去积极争取发展的空间。北京郊区的农村城镇化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在该模式中小城镇的发展是建立在依托大中城市发展基础上的。按照行政区划,北京远郊包括8区2县,占地面积是北京地区总面积的69%,按单位面积所创造的产值计算,郊区每平方公里产值为424万元,而北京市每平方公里产值为1.67亿元,是郊区的41.7倍。郊区占有了北京大片土地,但是对北京经济的贡献率很低。为此,北京市政府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手规划,推行城市带动型的郊区农村城镇化建设。1993年至今北京城市规划区已建成四级城镇体系布局,通过城镇体系的定位和产业聚集,实现了市区向远郊区的转移,使远郊城镇得到大力发展。其发展经验:(1)对中心城、卫星镇、一般建制镇甚至每个县、乡都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划,规划从开始执行,都遵循着“铁打的规划,流水的官”,五年十年规划一旦确定,不随便变更,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城镇的健康发展和资金的持续投入。(2)适应了大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对郊区功能的定位有了进一步拓展。郊区不再只单单作为大城市人口和产业承接的一个载体,而更多地向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转变。

(二)工业带动型

这种工业带动型的城镇发展模式,它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

突出,农业相对较为发达,农业生产率较高,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二是原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力量较强,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积累,为工业发展积聚资本;三是农民的素质相对较高,农民的商品意识较强。外资带动型的珠江城镇化模式、民营带动型的温州城镇化模式、乡企带动型的苏南城镇化模式和集群带动型的吴江特色小城镇模式都属于这种工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

1.外资带动型——珠江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为契机,以经济区域化为目标,积极扩展内外开放的双向型经济。这类城镇往往是原来就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或在地缘上具有较大优势,镇内居民与海外联系较为密切,通过吸引外商特别是海外华侨投资,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该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投资环境的改善,因此,珠江地区在大力发展外向经济的同时,也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幅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广东东莞市厚街镇为例,其通过充分利用靠近香港和与香港联系密切的人缘、地缘优势,大力吸引港澳台资金发展经济,现已成为以服装、电子、玩具、鞋类、皮具、家具等六大产业为支柱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产品畅销亚、欧、美、澳等世界各地。

2.民营带动型——温州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也称为市场促进下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温州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温州,民营经济广泛存在,使该类型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农村工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并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依托,同时制度创新也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乡企带动型——苏南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动力,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也就是集体经济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形成一定规模的非农产业,并实现了农村人口职业转化,通过产业流、人流、资金流的聚集,使得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苏南城镇化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其发展中地方政府起了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地方政府把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整合起来,迅速的发展了乡镇企业,这种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以工业兴镇,从而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4.集群带动型——吴江特色小城镇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产业集聚带动特色小城镇发展,促进大量农民就地城镇化,在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通过实现生态一体建设和社会一体发展,促进城镇功能的提升。这种模式以江苏吴江特色小城镇模式为典型代表。该模式的特点是产业的集群化和链式化,产业不是单打一,而是由几十家企业构成的涉及精纺、铝业、建材等10多个产业群,通过把主导产业向后拉长,向前延伸,形成既有原料基地,又有加工环节,还有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把本应由社会分工协作完成的供应、生产、加工环节都纳入本地区的生产系统,使每一环节应得的利润都留在企业内部,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减少了流通环节,又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总结以上四种工业带动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经验,

可概括为:(1)其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从而出现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非农化转移,形成了“以工建农”、“以工建镇”的局面,大批小城镇迅速崛起。(2)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资金的集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三)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寿光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城镇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

件,有自己的农业特色产品,主要是立足于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通过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从而提高整个镇域经济的整体实力。一般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农业为城镇化、工业化提供劳动力、资本、土地、原材料等农业剩余。然而,寿光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互促共进的实践证明,农业也可以成为区域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城镇化既可以有“工业导向型”,也可以有“农业导向型”。山东省寿光市通过推动蔬菜产业的不断升级、市场的不断扩大,成功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发展的道路。目前,有“中华之最”之称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600亩,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可辐射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发展经验为:

(1)农业产业化使寿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带资进镇建设,已成为寿光城镇化的主要动力;(2)农业产业链中农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大都集中在城镇周围,

强有力地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和集聚;(3)产业的选择也使城镇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菜果不易储存,要求通

过便捷的社会服务尽快分发到消费者手中或以专门设施

储存,这也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动力。

(四)旅游带动型——飞地型张家界城镇化模式

“飞地性质”的城镇,往往拥有一种特殊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若被当地开发利用,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增长极作用的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就能促进这一地区城镇和城镇化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或第三产业的转移。它解决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城镇化问题。这种“飞地”型的旅游推进城镇化模式其特点是:工业化不是“飞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飞地”型城镇中,其城区工业化不仅没有加速,反而还相对缓慢或者停滞,而城镇得以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却是依靠第三产业,也就是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主导;“飞地”型城镇人口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即随旅游旺季淡季的变化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候鸟式的变化方式;同时“飞地”型城镇的人口或非农业人口也只是暂住人口,而前往旅游的流动人口数量是城镇常住人口的数倍以上。张家界地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张家界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省际边境区域的武陵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但是拥有风景秀丽的原始森林和奇峰怪石。为了开发张家界丰富的旅游资源,政府在这里兴建了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形成了辐射5省市17个区县的航空、铁路、公路并用的交通运输网络。现在张家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

其发展经验为:(1)旅游经济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使张家界直接由农村变为城镇,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旅游带动型城镇发展可以不经过工业化过程,在这里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处于次要地位,绕开工业化过程直接向城镇化过渡。(2)由于该地区农业和工业发展落后,经济欠发达,政府在其发展之初给予的支持和扶持,加快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五)边贸带动型——东兴城镇化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利用边境口岸的地缘优势,通过商贸的兴盛推动城镇的发展。其中广西东兴城镇化的发展就是这种模式。东兴市是防城港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东南濒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是广西以及中国大西南通往东南亚最便捷的海陆通道,也是中国与越南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1989年春中越恢复边境贸易以来,东兴边贸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近年来,边境贸易成为东兴经济和城镇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现在东兴已成为一个集商贸、旅游、加工三大功能并举的现代化新兴边境口岸城市。其发展经验为:(1)城镇发展定位准确。东兴党委政府一开始就着力把东兴打造成为区域性重要的进出口加工 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国际滨海旅游胜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这也为东兴城镇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是东兴边贸繁荣的关键所在。东兴积极应对国家边贸政策调整,加强与查验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努力营造良好的边境贸易环境,进一步促进边

境贸易发展。

(六)生态环保型——龙胜城镇化模式

生态城镇与普通城镇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和谐性。生态城镇要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二是高效性。生态城镇要一改现代城镇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非循环的经济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三是持续性。生态城镇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拒绝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镇暂时的“繁荣”。四是整体性。生态城镇不仅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五是区域性。生态城镇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生态城镇真正代表了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是人们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龙胜就属于这种生态城镇发展模式。龙胜县是广西北部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山区县,全县多山多石。过去由于乱砍滥伐,使本身就很脆弱的生态失衡。上世纪90年代,列为

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后,龙胜县开始走上生态富民城镇发展之路。目前,龙胜县所有工业污染源、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水源水质、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城镇居民人均绿地面积20.6平方米,成为广西风景秀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与环境持续共存的最佳旅游大县。其发展经验为:(1)通过“森林+旅游”、“旅游+文化+三产”、“养殖+沼气+种植”、“森林+水电+工业”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壮大经济实力,发展城镇建设。(2)通过加大宣传,使居民和企业充分认识生态环保对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居民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七)行政推动型——黑龙江垦区城镇化模式

黑龙江垦区作为大型国有农业企业,本来就是以工业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实体,是我国最早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探索者。它亦工亦农,亦城亦乡,是城乡一体化初始试验区。由于国有性质,垦区城镇化建设主要以行政手段来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垦区坚持解放思想,打破旧的经营模式,在成为“中华大粮仓”的同时,以场部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也已具有相当规模。“十五”以来,按照“撤并生产队,建设管理区,发展小城镇”改革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小城镇规模和建设水平,走出一条具有农垦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其发展经验为:(1)垦区以撤队建区为突破口,在总局确定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指导下,加快市场化步伐,通过整合区域资源、整合空间布局、整合产业资源、整合城镇功能和管理体制,来实现城镇的高速发展。(2)倡导农场与市县开展合作共建新农村活动,使同处一区域的农场和农村,打破体制限制,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

上实现共享。

(八)绿洲节约型——张掖城镇化模式

与其他城镇相比,绿洲城镇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对水资源的依赖性,其发展严格地受水资源的约束。水资源的承载力制约着绿洲城镇的规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影响着绿洲城镇体系建设。张掖地区属于相对封闭的生态经济系统,被沙漠、戈壁所环绕,降水量小,植被稀少,水资源数量有限,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在这种发展制约条件下,张掖走出了绿洲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之路。目前张掖已成为甘肃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西菜东运”基地之一。其发展经验为:(1)优化绿洲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前张掖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过大,工业比重偏小,农业用水远大于工业用水,而农业单位用水创造的产值却远远小于工业,为此,张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万元产值高而耗水量小的产业,即发展二、三产业,来减少农业用水量,同时还不断提高水资源的节水技术。(2)加强工业企业的集中布局,提高防污治污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防治污染的成本,减少水资源的污染。(3)发挥新亚欧大陆桥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发展以旅游、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构建“枢纽型”城镇。


相关文章

  •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
  • ★入党申请书,又称入党申请报告,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入党申请书标志着申请人经过了郑重思考,向党组织表明自己有入党的志愿和要求,使党组织了解申请人的政治信仰和追求,便于党组织对申请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考 ...查看


  • 全国政协委员解读十八大
  • 全国政协委员解读十八大"十大热词" 毫无疑问,党的十八大将以其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而载入中国史册.十八大所倡导和表述的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也将一并载入共和国史册,并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成为指导全党全 ...查看


  • 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 ISSUE 3 JUN. 2015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122 DOI: 10.13791/j.cnki.hsfwest.20150324 贾铠针. 新型城镇化下绿色 ...查看


  • 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 新型城镇化城建设 规划实施方案 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意义与思路 .............................................. 1 第二章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概念解读 ............. ...查看


  • 国内外经验与新农村建设的海南模式
  • 口海南省社舒 主义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 划专版, COn8tructiOnNewCountryslde MasterPlanofHainanProvince 国内外经验与新农村建设的海南模式 86 gJ薯 :l錾 鏊I§ tl罩 望J芝 蚕I ...查看


  •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2015]征稿启事
  • 中国当前"唯一"一本以"农村教育"为专门主题的研究评论型国际学术辑刊: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2015>征稿启事 <中国农村教育评论2015>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 ...查看


  • 城市化小论文
  • 2.3国内城市化研究综述 2.3.1国内城市化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城市化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化水平的度量研究.关于城市化的类型研究.关于国家的城市化政策研究以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城市化与劳动力流动.城市 ...查看


  • 综合评价研究论文
  • XXXX大学毕业论文 题 目: -以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为例 院 (系): 年 级: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 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查看


  • 田园城市理念在西咸新区规划中的应用_何博
  • 田园城市理念在西咸新区规划中的应用 西部经济 田园城市理念在西咸新区规划中的应用 何 博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 陕西西安 710100) [摘 要] 文章阐述了田园城市规划理念的产生.历史演变及其在国内外城市建设规划当中的运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