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经验与新农村建设的海南模式

口海南省社舒

主义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

划专版,

COn8tructiOnNewCountryslde

MasterPlanofHainanProvince

国内外经验与新农村建设的海南模式

86

gJ薯

:l錾

鏊I§

tl罩

望J芝

蚕I幕酷l。m

邪i

【文章编号l1002-1329

(2009)增刊-0086-06

l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lA

【作者简介】

王红扬(1971一).男.博

士.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

规划系副教授。

吴刚11976一),男.海

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

乡规划处副处长,国家注

册规划师。

【修改日期l2009—08—18

万方数据王红扬吴刚【摘要】经验借鉴是创新的重要源泉。《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科学思维解读国内外经验,突出体现严谨、深入和针对性三个特点。科学的借鉴使规划对现有理论和经验有所突破,依托海南独特优势,规划了以空间统筹发展和热带高效农业为两大支柱,城乡同步发展、农村高效益生态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海南模式”。【关键词】国内外经验;新农村;海南模式lMPLICA丁IONSOFINTERNATlONALANDDO-MESTICEXPERIENCESFORAHAlNANMODELOFNEWCoUNTRYSIDEDEVELOPMENTWANGHongyang;WUGangABSTRACT:Learningfromempiricalevidenceisamajorsourceofinnovation.Howeverunscientificlearningwillalsomisguidethinking.Byreferringtotheexperienceshomeandabroad,the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MasterPlanofHainanProvincemakesa‘‘HainanModel”ofnewcountrysidedevelopment.Itisfeaturedbytheurban.ruraIsyn.chronousdevelopmentandhigh-efficientandecologi—caldevelopmentincountryside.witIlthespatialinte-grationandthehiIgll—efficienttropicalagricultureastwomostimportantimplementationmeans.KEYWORDS:intemationalanddomesticpracticesandevidence;newcountryside;HainanModel1科学借鉴国内外经验的方法<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大量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经验。经验借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关键在于.并不是所有的经验,包括成功经验,都可以”拿来主义”.<规划>在经验借鉴时在方法上注意了以下以有针对性的问题为中心进行分析所有的借鉴是为了解决海南的’三农“问题(1)。三农”问题的本质与政府的角色。现有中有这样一些倾向:一是政府大包大揽.似乎政有意无意地强调城市化.城市发展是建立在农村思考不是也不能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上.最终(2)农业的潜力有多大.优化的方向在哪效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因此.是不是依靠热带高效农业,就能解决海南农业大部分的问题7如果不是,那么究竟农业能够在农村问题解决中做出多大贡献?优化.提升农业的方向又在哪里713)乡村旅游的潜力和优化的方向。海南的正确解读经验.进而从解读中鉴别具有普遍性或至少与实践具有共性的方面.是成功借鉴的关键所在。当前.相关”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等经验已经非常丰富.这些信息本身是否真实.准确.信息传递者是否进行了客观.严谨的解读,实践中如何因地制宜.正确地二次解读.每一个环节都面临巨大的挑战。现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很多误解也正是以经验借鉴之名提出的。几点:1.1借鉴和新农村建设。因此.针对海南的这方面情况.规划研究中对比较借鉴提出了如下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及其理论.实践府做对了,农村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二是过度强调”反哺“,因此公共财政在城乡人头上的不平等,就是对农村的剥削;三是将农村与城市对立,牺牲.奉献的基础上.。反哺”本身就隐含了这层意思。这些倾向实质上导致对。三农”问题相关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可能是真理。里7海南是一个热带农业条件得天独厚.热带高

目标之一是热带生态旅游岛.乡村旅游被认为是

解决农村问题的又一个关键点,实践中同样被赋

予很高期望,一些地方甚至改变原有生产方式.

全面向发展乡村旅游转向。然而,归根到底.规

划需要对新农村建设核心问题之一的。生产发

展“有准确并且符合海南实际的理解。

(4)乡村空间重构与村庄建设的方向.’空

间“是规划的核心对象,聚落体系.乡村物质环

境建设是规划传统的核心内容。关于乡村空间体

系.实践中普遍采用的办法包括撤村并点、等级

聚落体系等做法,村庄建设方面也有多种尝试。

但常常出现代价很大效果不佳的情况,如村庄建

设的。(城市)居住小区化”倾向,重点投入建设

的选点上片面考虑已有基础,而忽视了村庄极大

的动态性,或者本身就是未来的城市建设区等。

以上述问题为核心,研究中同时关注着诸如

城乡统筹的具体内涵与做法.农村问题解决的阶

段性和不同阶段的政府策略等相关问题。

1.2在注重全面性的同时,加强针对性

案例的搜集

在问题框架下,尽可能全面地获取理论与经

验案例,特别注重针对性地搜集具有可比性的典

型案例。如,台湾是一个具有总体.全面可比性

的案例.规划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比较研究。此

外.韩国是新村运动的发源地.它的早期经历以

及其他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经历提供了相对落后发

展阶段对农村问题的处理经验。日本是一个具有

东方文化基础、人口高密度,乡村补贴和现代化

农业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荷兰在高效农业

发展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德国巴伐利亚州创造的

。城乡等值模式“从概念上非常具有吸引力。美国

的夏威夷作为热带旅游岛.有助于理解旅游究竟

能够对乡村经济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反过来乡

村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助于旅游业。从整体

上,欧洲提供了文化底蕴深厚,人口相对高密度

条件下,乡村建设,生态保护的经验和证据。

另一方面,农村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

题.我国有着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近年来各地

开展的各种新农村建设实践,也从新的角度进行

了探索,这些也都成为比较借鉴的内容。

1.3深入分析.准确解读

科学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方法.需要的不仅

是停留于已有的解读,而是坚持针对<规划>的

独立思考,从证据、逻辑出发.准确地解读出规

律性内容。

万方数据2国内外经验对海南新农村建设的启示2.1“三农”的弱质性、与城市化的关系与政府扶持的必然性及方向首先,。三农“的弱质性从各种经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而且基本没有因为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等特异因素而改变。也就是.即便海南具有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也不会改变。三农”的脆弱性。发达国家经验都表明,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可用。微小”来形容.。三农“都是被大规模补贴的对象。德国巴伐利亚州创造了。城乡等值模式!,并在中国山东青州的南张楼村进行试验,因此有人从概念出发.认为农村经济可以和城市等值。但更深入的数据是.该州农业占GDP比重1个百分点.农民由50年前的140万人下降到21.4万人。同样,试验这一模式的南张楼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根本原因是数百家乡镇企业在各方面帮助下发展了起来。台湾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已基本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同时许多条件与海南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表1)。台湾的农业产值是海南的2倍多,并且,其乡村旅游业发展成熟,已朝多元化方向演进。尽管如此.农业在台湾GNP中的比重仅占1.5%,而这还有赖于台湾长期以来高达每年30亿元人民币以上(117亿新台币)的农业财政补贴。经验没有表明。三农“的弱质性在本质上与城市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联系。当然.事实是城市化.城市的发展,反衬了农业部类、农村的相对落后。是这种相对落后,导致了政府扶持(”反哺”是一个中国特色明显的词)成为普遍行为。而且,政府扶持归根到底有赖于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政府扶持的财政力度都是比较弱的,这从韩国的新村运动可以得到验证.政府最初只是用公共财政补贴了少量水泥的购置。政府扶持的正确方向究竟是什么7这方面境外与境内经验形成了鲜明对比.境内的早期经验也与当前实践形成鲜明对比。我国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有3个比较突出的不同点:一是政府主导程度高。对大规模的村庄整治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教育、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到土地等各项基本制度建设,很多时候从拿思路.出钱到干活.找市场,都是依靠政府大力推动;二是政府倾向于关注农民。直接利害关系内容“,即对村庄面貌.农村生产和收入的直接改善等非常一…旧憎㈨!

口海南省杜弱

主义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

划专版。

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

MasterPlanofHainanProvince积极,但是对于间接的.长期的方面——即使这

些方面常常更根本.就关心得少一些。比如,经

济发展很多功夫不应该花在直接去选择、布局产

业,而在于培育市场.培育企业家.培育适应市

场的劳动力;三是政府扶持的主体常常用于”锦

上添花“.相反,境外公共财政扶助的主体是用于

解决基本保障。境外及我国早期的实践中.政府

一般都充分注意到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尊重农村

的自组织性,政府的扶持有突出的重点,而且非

常关注一些长远根本性工作。如我国早期.农村

工作的核心就是土地改革,解决耕者有其田。发

达国家和地区尽管普遍都有对农业的直接补贴,

但是一般很少直接干预农业生产本身.在直接补

贴之外,日本主要还有价格保护,科技发展.轮

作制度《控制农产品产量+生态休耕).农村信用

合作社等手段。韩国的新村运动.印度的乡村教

育.以及我国早期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等.

都是将重点放在发动农民自组织性、加强能力提

88高等方面。

gI菇

|||l表1海南与台湾综合比较(2006)

鬃12Tab.1AcomprehensivecomparisonbetweenHainanandTaiwan(2006)

盏l罩台湾海南

垄ll

瞧本岛面积f万km2)358339

人口(万人)2269805

辨农民(万人)370501

受l台地平原面积(km2)1372320585

引耕地总面积(万m2)84∞7361

气候带热带与亚热带海洋性

季风气候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气候

条件平均温度(‘C)236228—258

年降水量(mm)>20∞1725

海域面积(万km2)130约200

海岸线长度(km)14001528

森林覆盖率(%)52555

GNP>3000亿美元(2000年.

世界20位)>1000亿人民币

>1

人均GNP5000美元I接近世

界20位)约12500人民币

农业总产值(亿元人民币)975>400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约1.5:285:70约33:28:39

39.6:139:194

产业结构(农:林:牧:渔)433:0.3:30:26.4:271

农产水稻(kg/hm2)55∞4468

品单水果(kg/ITn2)113008756

产蔬菜(kg/I-rn2)176(3019498

农业科技贡献率(%)81.5(1996年)376

农产品商品率(%)10071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10036

万方数据2.2高效农业的潜力与方向“三农”的弱质性并不代表农业不能继续发展,尤其在海南,直觉上高效农业还是具有比较大的潜力。那么.如何正确判断农业的潜力7农民收入最终如何得到解决7政府应该如何在不同生产方面合理配置资源7首先,从台湾与海南的对比中,可以注意到,台湾的农业总产值达到海南的25倍,人均农业产值达到海南的3倍多。这说明了海南农业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另一方面.台湾的农业产值是基于岛内价格体系计算所得,其中包含了发达经济体的保护价机制。按照国际经验,保护价可以达到国际市场价格的2—5倍.因此可以合理推测,如果没有保护价.海南与台湾农业的差距其实远没有数字反映的那么大,换言之海南农业其实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实际上,实践中常常习惯性地认为中国农业水平低,原因归之于机械化程度不高、规模化程度不高等。但是.从经济理论角度.机械.资本是要素投入,人力资本同样是要素投入,要素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至于规模化程度,更多解决的是单位生产的经济门槛问题.劳动力替代问题,并不一定提升单位产值。中国的基于密集人力资本、精工细作的农业生产.其要素投入水平并不低,加上总体的农业科技支持等,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水平并不像常识所以为的那样低。其次.农业当然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令人印象深刻的包括:(1)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其中如日本采取”指定试验场地制度”进行直接到点的农业科技研究.从而选育能够适合小气候条件的特定优质品种。海南多样的自然地理地貌决定了有很多的小气候.小地形,如果能够充分借助这些小环境开发出特定的优质农产品.那么将极大提升海南农产品的品质与价值。(2)农业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和农地整理。德国巴伐利亚州通过制定村镇整体发展规划(如,调整地块分布.改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等),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农村机械化作业和组建合作社,并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与培训。此外.还通过对土地的整理达到维护农业景观,村庄更新等目标.包括5种模式.涉及土地平整,土地合并.整顿和修建基础设施,土地权属调整等方面。(3)农产品品质与价格维护。如日本的“轮作休耕”制度,一方面维护土壤的肥力,保持农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不是盲目提高农产品产量,相反,适当控制产量.以维护价格,因为农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差,供给方面同样很不利于生产者

——供给稍稍过剩.价格滑坡却可能很大.当然,

农产品保护价是一个更基本的做法.这在WTO协

定中严格限定了补贴比例.

(4)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推进。如台湾1970

年代末的。二次土改“.是通过提供购地贷款.推

行农业机械化等鼓励农业经营规模化.产业化.

这方面有多种模式,如荷兰以家庭农场/乡村社

区模式.注重高效益的农业产业结构.高生产水

平、高市场化和外向型.家庭农场间形成合作共

赢的农业合作制.

一些举措的主要效益可能是劳动力替代,但

并不是必然带来地均生产力的提升。劳动力替代

的另一面则是城市化需要更快发展.吸收更多农

村劳动力。实际上,台湾在WTO要求降低农业补

贴后.已经开始。三次土改“.力图解决农地的市

场化、使更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很多提升农业的举措,都不是农业内部能够

做到的.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后的系统性结果:

科技.人才.资本.好的体制机制,以及社会整

体发展后对农产品价格的更大耐受度——相对于

国际市场的保护性定价。这进一步启示了城市

化.社会整体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

那么.农民收入问题解决的终极答案究竟何

在7一方面,依靠大量人口城市化后农村人均资

源占有量提高实现的人均产值提高,另一方面,

经验启示了最关键的一点:兼业。发达国家农村

地区兼业收入普遍达到农村总收入的70%~80%

I包括像日本北海道.德国巴伐利亚州这样的在

各自国内最大的农业区)。因此,海南即便随着经

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实现了农业人均产值的倍

增.2倍增(达到今天台湾农业水平),也只不过

才实现了与今天较低水平的城市收入的基本平

衡。只有通过高比例兼业收入的补充,才能最终

解决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在高水平上的相对均

衡.而农村兼业的广泛发育,又是与城乡基础设

施.功能的高度一体化紧密关联的。

2.3乡村旅游的潜力与方向

农业单方面并不能推动。三农”的持续发展,

那么乡村旅游业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7海南发展

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区位和资源比较优势,并且

面临着发展乡村旅游重要的历史机遇。

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的成功实践,一般来说

乡村旅游都是作为农村地区发展的动力之一.作

为促进乡村多元经济、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居

民增收的。兼业”的一种。虽然以旅游业为主业

的案例也不少.但一般都是拥有优越旅游资源的

个别案例。正因为旅游通常是作为。兼业”的一

万方数据种,因此大多数成功经验中,乡村旅游的发展都刻意不干扰。主业’.不干扰正常生活,而是成为一种成本较低.风险较低的额外收入来源。不仅在生产、生活方面不干扰村庄的本来面目.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非常注重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也就是说,全方面保持乡村的。乡村性”.保护乡村的原真性.例如台湾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目前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包括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多种类型,其中休闲农业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中占的比例最大。这些乡村农业旅游业,基本都是主业的有机延伸.我国四川成都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基本也采取了相似策略。英国把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从政策层面(<共同农业政策>)有效推进乡村休闲农作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并拨付资金改善农村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在具体做法上也遵循上述的主业有机延伸.不给村民增加额外负担的原则.法国在乡村旅游方面有一个。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协会。这个最初由1个村长发起.66个村庄响应.于1982年成立的协会,是一个主要由会员村庄交纳会费(每村民每年3欧元)构成基本预算的民间协会。今天.全法已经评选出151个。法国最美丽的村庄“,覆盖21个大区(法国本土共22个大区).67个省,所有当选村庄也都是法国最出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协会制定有一系列评选标准,包括居民不超过2000人.有2处以上名胜等。同时还制定了以’品质”.。声誉”和”发展”为3个关键词的战略,品质的核心是在维护村庄的原真特色.保持村庄作为一个正常生产.生活场所的原则下.不断提升品质.然后通过共同维护。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品牌,旅游推广等提升美誉.最终再通过创设旅游活动.参与和构建旅游网络等,促进旅游业发展。协会力求避免各种潜在的误区,比如把村庄变成毫无生机.失去灵魂的博物馆.或者背离乡村的根本功能.基本特征,让游客喧宾夺主或让人口恣意膨胀.而是力求把村庄特有的恬静与美好.与真正面向未来的人类需求相结合,以此来持续提升乡村的活力与特色.可以说,这个案例完美地体现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4不喧宾夺主.乡村性.原真性.自组织.积极地有机发展”5个原则.2.4乡村空间重构与建设的方向所有的发展最终落实在空间.因此规划始终将空间作为自己的。看家武器”.但有时规划似乎一…悄憎m旧

主义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

划专版;

New口海南省社舒CountrysldeConstruction

MasterPlanofHainanProvince

90

gl彗

*l游

*l造

嚣I≥

量llZ

蚕I汞皓I帚

万方数据只记住了结论(抓牢了看家武器),却忘记了原因,结果对。空间”的规划变得越来越与。发展”(经济社会演变)无关了。这或多或少解释了现状的乡村空间规划与乡村的合理演变路径和方向常常没有多大关系.而把城镇体系.城市空间的规划手法覆盖于乡村。如:(1)把基于中心地理论的等级模式聚落体系无限延伸:重点镇一一般镇一中心村一一般村i(2)沿着等级思路预测.配置乡村聚落人口、功能与设施,重点镇布局小城市以下等级的中心、相对综合的产业功能.这一级别的设施水平.村则是更低等级的中心、产业功能与设施等:(3)对于乡村空间布局和物质环境建设,总是有很多需要建设的项目.就是差钱Jacobs)深刻讥讽的城市规划中的误区何其相似。但实际上.国内外较发达地区,其乡村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图景,其中蕴藏着不一样的逻辑,主要有:(1)乡村聚落等级结构体系不明显。无论大小,乡村聚落直接依托城市或发展水平很高的小城镇(实际上是小城市)的特征明显。这与城镇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2)乡村功能与产业的等级性差异也不明显。在一般商贸服务业方面,就村庄而言,从略有规模(几十户人家)向上.基本都差不多:有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服务功能.如小商店、小餐馆,一座教堂等。但是除此之外.在其他功能的内容.等级方面可以差别很大。比如,很多村落本质上就是一个居住区,其中居住人口可能多数是城市就业的通勤人口.然后有一部分农业人口.村庄中没有任何工业.但也可能有很小的手工业。而一些“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则是很高级别的艺术交易中心.还有的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英国.荷兰的一些村庄规模不大,但当地却是欧洲性的花卉产地和交易市场。这也与城镇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对城镇而言.至少有一部分等级性功能是比较明显的。(3)乡村聚落环境非常好。以欧洲为代表,村庄清新质朴的美其实是因为4个简单的原因.这些原因并不需要太大的代价.而且几乎是普世适用的:一是对自然地形的绝对尊重.进而是对自然、对环境的绝对尊重:二是从村庄到田野.都干干净净:三是没有浮华.没有造作,体现农居本色;四是从住宅的色彩.到树木的栽植.虽浑然天成但显为人作.体现了普遍的审美意识。这些经验启示海南,在规划目标上是否应该抛弃过于复杂的等级聚落体系模式.如果城镇体系规划的分布.基础设施网络提供的可达性都足以支撑城镇与乡村的直接联系,这种更加简洁的模式避免了很多无意义的投入、复杂的管理成本.而且还能够真正满足乡村居民未来的高水平服务需求。乡村发展的最大目标是城市化和城乡统筹.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海南,大多数的乡村未来都会处于动态的演化进程中,其中人口析出的城市化进程是主体.因此现有乡村聚落中需要重点建设的不应该很多.并且主要应该是具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以及确实需要扶持保留的。乡村还应该为区域.为城市承担起文化.生态型居住,适合乡村布局的部分大型城市第三城市功能,郊野型休闲、运动.旅游功能,城市拓展的战略储备空间等功能,或做好这方面的准备.这些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实质性内容。乡村最终也将通过这些统筹.实现自身经济上高水平兼业发展,社会上人口结构优化,最终设施.品质.文化都实现高水平发展。3规划对国内外经验启示的应用:从“就农谈农,机械反哺”到“统筹城乡.系统优化”对比国内外经验,能够注意到在有关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有实践和认识中,存在着”就农谈农.机械反哺“的误区:囿于”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直接针对表象去解决问题。所以,。农村的生产发展”问题.常常被理解成了。农业生产“问题,然后进一步就成了政府要帮农民定产品.定生产模式的问题.变成了要转移大量资金给农业的问题;而没有看到,农业最终只能是农村生产.收入的一部分,而且只是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首先要靠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需要城市化的更快推进;要靠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对农业能够提供更好的科研、金融扶持,特别是更好的价格扶持;要靠城市.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对乡村地区的更好覆盖,在此基础上乡村人口能够更多地从事兼业.城市人口能够更多地居住在乡村、消费在乡村。这一切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城市化是其中最根本的环节.包括农民在内的全社会人的共同努力、共同劳动是财富创造.空间逐步优化的根本源泉,人的素质提高.主观能动性发挥是生产力的本质;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在于超越个体的局限性.帮助”社会系统”形成.因此政府的主要责任,首先应是认识高水平社会系统的规律和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帮助构建并维护支撑高水平社会系统的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这些功能是分散的个体所无法做到的.——与简・雅各布斯(Jane

也就是说.政府的核心职能是建构一个良好的社

会系统所得以形成的体制结构和机制,大量的具

体劳动则是在这个系统的体制与机制的引导下,

由个体来完成.

依据上述规律性认识.服务于。生产发展、生

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

方针,<规划>为政府确立的战略与行动计划,从

理论上可以概括为。统筹城乡、系统优化“。其主

要内容如下:

(1)从战略上明确在海南岛域城市化发展

的总体空间与产业框架下进行新农村建设.构

建有利于城市化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的基本

功能与空间结构.并理顺相应机制,包括乡村分

类发展与引导机制,对城镇规划建设区、生态

区.一般农业区等地的村庄建设进行差别扶持

与引导;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机制,确保本地农

业人口能够顺利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分享城

市化的利益等。

(2)基于乡村直接接受高水平城镇辐射,乡

村聚落的最终目标是均享高品质设施,从而使

不能达到门槛及区位条件不利的聚落逐步消纳。

规划乡村聚落结构体系由海南现状的“中心镇

一一般镇一集镇一中心村一基层村一自然村”

六级结构优化为。小城镇一新农村中心居民点

一特色村庄”三级结构。在分类发展的框架下.

突出引导村庄建设依据规划有机发展.保持特

色.量力而行。

《3)提供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按照城乡一体

化.区域一体化布局指引,引导以集聚集约方式

建设新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体系。

14)将乡村旅游业的核心定位为。回归田园

生活.体验热带观光休闲农业”,并依托农村原真

特点,推荐了乡村文化旅游,农业旅游,高科技

农业园区旅游.农业主题公园旅游.社会主义农

民新村旅游等模式。打造海南文明生态村.原生

态民俗村两大品牌系列.并初步拟定名录。

(5)农业生产依托城乡一体化.构建农产品

加工基地.市场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对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主要依据岛域自然地理特征提供空间

引导.同时从政策上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指

定试验场地制度”农业科研.。轮作休耕“.生产

组织化等方面的建议。

对照国内外经验所启示的农村发展路径,海

南仍然处在城市化的初中期.大力推进新型城市

化的任务还很艰巨,这个阶段直接从资金上扶持

农村的实力难以与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相比.如

果说我国新农村建设是基于已经到了’工业反哺

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阶段的判断.那么海

万方数据南的挑战是如何在弱反哺能力下建设新农村。但是,海南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可以更好.更大力度地实现对农村,农业的统筹和带动.理由源自于海南适宜于单一大都市的尺度,相对均衡的城市分布.生态岛.旅游岛的特色产业方向等。也就是说.不与发达地区比对农村的资金扶持量.而把重点放在发展模式的扶持.放在科学地用好有限资源。做好统筹城乡,系统优化的大文章.海南完全能够走出~条政府引领市场.以热带高效农业和空间统筹发展为两大支柱,城乡同步发展(有别于一般理论与实践中城乡差距要一直到城市化中后期才能缩小,海南有可能从中期就开始缩小城乡差距)、农村高效益生态化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海南模式“!参考文献(References)1海南省建设厅。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巨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z】.2009.2王一新.牵手台湾——海南台湾经济比较与合作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椿毅夫,赵耀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fM】.潘伟光,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7孙君,王佛全.典型案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参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一H监窜抽薹

国内外经验与新农村建设的海南模式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王红扬, 吴刚, WANG Hongyang, WU Gang王红扬,WANG Hongyang(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吴刚,WU Gang(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城市规划CITY PLANNING REVIEW2009,""(z1)0次

参考文献(8条)

1.海南省建设厅.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巨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09

2.王一新 牵手台湾--海南台湾经济比较与合作研究 2006

3.D 盖尔·约翰逊.林敖夫.赵耀辉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2004

4.陆学艺 "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2005

5.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2006

6.朴振焕.潘伟光 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 2005

7.孙君.王佛全 典型案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参考 2006

8.叶齐茂 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 2008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马锟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实现路径分析 2008

中共中央十五届六中在全面、深刻地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其引领下,全国各地认真贯彻并积极开展了相关行动,而对甘肃这样一个农业、贫困大省而言,新农村建设对促进甘肃农村在21世纪快速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以“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兰州市为例”为题,以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理论为基础,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查找案例等系统探讨了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成效与现有模式,目的是兰州市乃至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健康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可资借鉴的政策与建议。

本文共有五章,研究的逻辑顺序是: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回顾了与国内外新农村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为构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实现路径提供理论支撑;其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运用SWOT分析剖析了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总结了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成效与现有六大模式,并借鉴国外经验探讨了其改进方向。最后,围绕新农村建设宗旨——推进当代农村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及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构建了适合兰州市三县五区的新农村建设实现路径。

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是:2006年实施新农村建设后,兰州市围绕三县五区20个市级试点示范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设计指标体系、量化考核标准,发挥了试点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组织协调,实现了载体创新、制度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帮扶、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从建设模式看,已形成了产业联动型、能人带动型、城市带动型、项目带动型、科技带动型、乡村旅游带动型等多种模式,反映出兰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已选择了较为成功的发展道路。但借鉴国内外经验,为使现有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兰州市还应从管理体制、资金支持、保障措施、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相应工作。基于此,认为选择新农村建设模式时不应机械模仿或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而应立足自身实际,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后,参照不同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选择新农村建设道路,并且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之不断地调整、变革,使其适应变化的新情况。对于新农村建设实现路径,认为虽然模式应不断变化,但实现路径万变不离其宗,应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构建,据此提出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生念化”进程,夯实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加大村容镇貌改造,创建爱民为民的好班子等推进兰州市新农村建设。

2.学位论文 孙丽芸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保障 2006

近一时期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题目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这其中“如何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热点中的热点,是他的根本性问题(以下简称主体论)。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建设主体更是决策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最终成功。而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法律制度保障是根本,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本概念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哲学角度介绍了主体、主体性的概念,并从这两个概念引伸出构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制度必须坚持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从理论渊源及现实分析二个角度论述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重大意义。通过本部分介绍让读者能对“主体论”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 第二部分为构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制度应思考的政策基础及对国内外经验的借鉴。该部分首先分析了在建设新农村战略政策的框架之下,构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制度的具体取向。然后运用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新村建设的经验经进了比较分析,主要比较了韩国、日本、我国台湾省及国内部分地区的具体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启示。最后在综合以上两点分析的基础上构架出建设新农村中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法律制度的初步框架。

第三部分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具体法律制度体系。本部分内容主要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农民的内发力量及强化对乡镇政府行为的法律控制三个方面论述了构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具体的法律制度体系。

总而言之,农民能否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首先要尊重他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为农民的主体性发挥营造有利的环境,核心就是“既要保障农民作为受益主体的公平性,又要保障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必有的发展机会的公平性”,要改变城乡二元体制,要建立合理的乡村组织关系,最终要把重点放在激发农民的内发力量上,要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要通过强化农民组织建设为农民发挥内发力量提供有力载体。

3.期刊论文 罗雁.陈良正 国内外农村建设经验对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1(4)

通过对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有借鉴作用的江西"赣州模式"、广东"徐闻模式"的简要分析,总结了他们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4.学位论文 刘惠民 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安宁市建设园林生态城市为例 2006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人口、产业、资金、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集中的地域,是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人口快速增长、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生态环境污染、耕地以及其它不可再生资源的急剧减少等问题,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相处的园林生态城市成为人们的必然追求和选择。

论文主要包括相关原理和应用案例二个部分。

在相关原理部分首先对前人关于城市建设学说和模式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继而讨论了园林生态城市的特点,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论述了创建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认为园林生态城市是以园林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在生态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更高阶段的城市模式。

从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和经验出发,论文认为园林生态城市不仅仅指城市生态系统要有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的物质循环,而且要有深刻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园林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对提高民众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对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基于对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和相关基础理论的探讨,本文提出在城市建设进程中需要转变单纯发展经济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应用案例部分,本文以安宁市为例,在概括介绍该市近期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理论和国内外经验,分析了安宁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适时监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通过对工业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合理控制实现点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等兼具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的园林生态城市发展途径、建设标准和调控对策。

基于对安宁市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的讨论分析,本文指出安宁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加重;能源问题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布局不够合理,缺乏科学、统一的城市规划。

针对安宁是一个以钢铁工业、磷化工和盐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提出要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的节约型社会,重点要对安宁市的磷肥工业、钢铁工业和其它工矿企业进行点源污染控制,对这些厂矿的污染物排放必须通过环境工程辅以生态建设的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根据对安宁市水土流失与农业面源污染来源特征的现状调查,提出安宁市控制水土流失和治理面源污染的对策。

通过对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从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和经验出发,提出了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认为园林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的更高级阶段。

(2)针对园林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美学原理、景观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3)论文提出了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认为在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在园林生态城市的应用研究方面,本研究以安宁市建设园林生态城市为例,综合国内外相关标准提出符合安宁实际、可操作性较强的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标准。

(5)利用遥感技术对安宁市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监测和评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新颖,监测手段先进,结果符合精度要求。

(6)应用有关理论和国内外经验,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按照“城市与自然共存”和“人、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提出了安宁园林生态城市的实施战略,以发展绿色事业为主线,科学规划建设园林生态城市。

(7)对工业企业点源和农业水土流失面源污染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认为在全面实施园林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同时,必须对安宁市的工矿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进行重点治理,通过环境工程辅以生态建设工程的手段减轻其对环境的压力。

(8)对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针对面源污染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推行清洁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大地的绿化美化和水土保持工作,形成城乡一体的优美环境。

成文之际,本人认为论文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需要在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深化,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园林生态城市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出园林生态城市的通用指标体系和建设标准。

(2)有关园林生态城市丰富的理论内涵,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5.期刊论文 白云伟.Bai Yunwei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自己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5)

当前,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相对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约束,新农村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总结国内外经验并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相应走出一条"城市链接新农村"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从我国特殊国情出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发挥政府与农民这两个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6.学位论文 刘旭泽 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 2006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战略选择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依据相关理论,总结国内外经验,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获得的教训与取得的经验,并结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现阶段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促进农民增收的策略方案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果:

第一,国际经验。农民增收致富与农村建设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国外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在立法、管理、政府扶持、培养开放意识、加强道德建设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世界农业发展、建设农村、解决农民问题的宝贵财富,对我国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系统地介绍分析了韩国两大动力促农民致富、墨西哥扶持农民抵御冲击、法国农业保障重监理等情况,是我国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借鉴。

第二,我国农民增收的现状。总结了我国“三农”及农民收入问题的历史演变轨迹,探讨了从建国后经历的城乡自由流动、城乡隔离、城乡互动和现在的以城带乡(新农村建设)四个时期,提出了“三农”得以成为问题的深刻根源是现代化进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重中之重则是收入问题。对于当前农民增收的现状,从我国贫困人口的基数、农民从事的行业、增收来源状况、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农民收入增长优势、政府服务及政策落实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摸底,得出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与改革初期相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目前的农民收入问题不是在趋于缓和,而是更严峻了。其原因表现在土地权益的不平等、工业的崛起和农业的弱势、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户生产经营粗放、农业科研力量不够、劳动者素质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户信息不通畅、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等方面。

第三,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哲学理论为指导,辨证地分析了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民增收的双重意义,主张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但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从党的执政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历史实践的选择、国外的经验教训等方面阐述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性。

第四,对策措施及注意问题。分析研究了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理论问题和目前面临的现实状况,本文提出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政策措施建议,包括: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使其享有土地收益分配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注重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运用世界上通用的贸易、非贸易规则对农业进行保护;尊重农民的尊严、知识、自由与权利;坚持因地制宜;不搞“花架子”,不搞“拉郎配”;重视农民工的权益问题等。对国家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有重要的决策参考。

7.期刊论文 李波 土地银行: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军 -金融与经济2007,""(1)

创建土地银行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借鉴国内外经验,本文提出我国的土地银行应是以农地为服务目标物的有限金融机构,承办与土地有关的长期信用业务,其创建路径可由农业发展银行转型.

8.学位论文 严小龙 “两个反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2007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主要表现为如何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不应仅仅指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讲,还要看农村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为此,本文立足于“两个反哺”的科学发展理念,围绕着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中国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以及时间延伸与空间扩展的角度,展开行文与考察的脉络。

一、绪论。本文的选题,是在明确工农、城乡关系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在认知当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状况中,在中央一系列会议精神一脉相承逻辑理念的直接启迪下形成的。在主要概念辨析上,本文认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贯彻“两个反哺”方针,将还比较落后的传统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本文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时参考、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有资料分析、实际调查、逻辑推导等方法。分析原则是力求学习、借鉴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模式,即以社会为出发点和归宿来研究经济问题。研究价值则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意涵、关系把握、国内外经验教训、战略谋划有一个清醒认识、正确处理与合理选择等方面。

二、“两个反哺”与新农村建设问题。首先,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考察了工业化发轫的前提和基础;在工业化初期,无论是先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工业化都要依赖农业剩余来推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各种形式加大对“三农”的反哺力度,也是各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意涵,体现在不仅是一个实现国强民富百年梦想的逻辑起点,而且是一方立意高远的国家战略和一项统筹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对当前经济社会处于转折关口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再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至少应该把握好贯彻“两个反哺”方针与激发农村活力、发挥政府指导作用与尊重农民意愿等十大关系。

三、国外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一是美欧模式。美欧国家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通过政治博弈,达到社会集团之间利益整合或均衡的历史,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在利益整合中的诱导性政策变迁。二是东亚模式。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之所以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政府主动进行政策转换,一句话,这就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主动性政策调整。三是拉美模式。在现代化过程中,倘若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不能被现代社会重新吸纳,以及由此产生的贫富分化得不到有效遏制,就必然会以社会动荡与危机的形式,要求对原有政策进行矫正,或许说,这就是在社会剧烈分化中的强迫性政策变革。

四、建国后我国农村建设的历史脉络。首先,是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走过的曲折历程。期间,农村建设的主线,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努力发展农业生产而展开的。其次,是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迅速进展和改善的时期,也是新中国农村建设史上难得的一段繁荣时期。再次,是1990年代初期以来面临的现实挑战。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速,我国“三农”的持续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危机,并逐渐酿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五、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一是当代农村社会的基本结构特征。本文认为,农业的生产方式分散,农民的公民素质不高,农民的小农意识厚重,农村的公共产品短缺,分别是当代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二是当代农村社会的区域结构特征。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农村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在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而这些又主要是以经济因素为轴心展开的,同时也表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难点,是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三是当代城乡社区的差异结构特征。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社会和信息生活等方面,说明我国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已到了必须要遏制的时候。

六、反哺时代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首先,以湖南农民意愿调查为例,就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民意问题,在全省各地农村进行了1000多个样本的问卷调查和研究,对农民意愿进行了考察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其次,对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大政方针进行了阐述,梳理、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思维取向、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再次,在前文和农民意愿调查的基础上,以重要性或迫切性为序,归纳说明了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推进方略,即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培植新产业;以改造基础设施为主线:建设新村镇;以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激发新活力;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根本:塑造新风尚;以发展公共事业为重点:提供新服务。最后,提出了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策略,简言之,就是如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整体、配套、协调实施,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宏观体制层面,加大改革攻坚与创新的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微观制度层面,完善农村工作机制,在实践中做到有制可循、有章可依,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组织建设层面,加强推进新农村的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9.会议论文 范颖.张升友.金丰久 发展现代奶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2007

借鉴国内外经验与产业化发展实际,奶业作为第一畜牧业,代表了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奶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确立和开发这个与农村有关联的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寻求和建立农业、农村新的经济增长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大连市畜牧业、奶业现代化。

10.学位论文 刘焱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税收政策研究 2008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环境下的城乡不协调发展日益突出,使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并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在十六大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此后,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又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做出深入的阐述。这表现出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国策,并使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社会的重要杠杆,势必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工具,而如何运用这一工具来服务城乡统筹发展,也成为一个具有积极实践价值并需要认真研究的主题。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分析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与政策基础的前提下,研究了税收政策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分析了我国城乡发展中税收政策的运用与效应,探讨了长期以来的二元税收政策对城乡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要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必须调整税收政策的取向。同时,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经验的借鉴,探讨了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的建议。本论文由五部分构成,其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序言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指出本文的研究适应当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选择需要,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运用税收杠杆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以及我国城乡一体的税收制度建设的实现。其次对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进行综述与评价,最后对文章的结构、研究的方法、创新与不足进行说明。

第一章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基础进行分析。首先,在对城乡统筹发展概念的界定和目标的分析基础上,指出城乡统筹发展可以通过统筹城乡制度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促进新农村建设等途径来实现。其次,分析了对城乡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可以解决城乡之间多种复杂经济利益的关系,缓解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促进经济体制转型;可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经济互动、共同发展,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有序、合理流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缩小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保障城乡经济的良性、协调发展,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再次,在分析了各项政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后,提出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就业政策及社会保障政策等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必要政策支撑。最后,指出税收政策是国家影响或调节经济社会的重要工具,对其合理运用可以在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就业、统筹优化城乡环境并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产生影响,发挥促进作用。

第二章从我国二元税收政策的形成、二元税制的改革及其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三方面,讨论了二元税收政策变迁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新中国建立时制定了重点发展工业的产业政策、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以及一系列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安排,导致了我国二元经济的形成与巩固。二元财政产生于二元经济,其运行体现在税收政策上,以二元税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建国以来,我国二元税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50-1979年,工商税制改为单一税制,税种合并太多、过于简化,限制了税收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节能力;同时,农业税制改革以鼓励农业增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1980-1993年,工商税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税收政策对城市工商业的调节作用,但其征收管理体制不健全,地方税收规模小,使地方政府调节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受到影响。加之,农业税制结构单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节作用有限,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更使城乡差距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大。1994年至今,工商税制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农业税制由逐渐简化到彻底消除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两者均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我国对税收制度、税收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但是税收政策仍具有二元特征,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城乡就业安排、城乡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阻碍作用,并不断拉大城乡间的差距,影响了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对我国现行的城乡税收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三章探讨了国内外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国际上对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诸如:重视税收政策对第一产业的扶持,以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与互补;重视通过税收政策的扶持,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进步,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部门的竞争能力,使农村经济更具备与城市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注重通过税收政策扶持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来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就业问题;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来保护环境,实现城乡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内一些地区,如北京市、成都市、浙江省、重庆市等,运用税收政策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对我们研究城乡统筹发展中税收政策的合理运用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思路:重视通过税收政策来扶持农业发展,并依托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产

业化的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实力,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重视通过税收政策的扶持,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进步,并结合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一起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将部分税收留给乡镇地方政府的政策,增强政府对促进农村发展的财力,使其更好发挥税收的分配与再分配职能,促进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通过税收政策扶持第三产业,为解决城乡就业问题创造条件,并鼓励农民进城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对城乡协调发展造成的压力,促进城乡就业的统筹安排;重视运用税收政策对城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经济发展中城乡污染问题,从而统筹城乡的环境保护。

第四章论述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包括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税收政策扶持重点分析、税收政策选择的探讨以及确立逐步统一城乡税收制度的政策方向等三个方面。首先,指出税收政策扶持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其次,提出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税收政策取向前提下,调整税收政策以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就业、城乡环境优化及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主要包括:制定税收政策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鼓励二、三产业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乡就业提供基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民的就业情况;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防止污染在城乡间转嫁:促进农村环境保护;依靠农村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通过提升农村的生活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最后,在提出了统一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考后,对城乡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土地财产税等相关税种的统一进行初步探讨。

二、论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力求运用经济转型、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等理论,对城乡统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说明税收政策在其中的作用;第二,从二元税收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城乡差距形成的原因;第三,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gh2009z1017.aspx

授权使用:浙江大学(wfzjdx),授权号:61d57055-8c04-4693-acc4-9df700b83cbd

下载时间:2010年9月20日

口海南省社舒

主义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

划专版,

COn8tructiOnNewCountryslde

MasterPlanofHainanProvince

国内外经验与新农村建设的海南模式

86

gJ薯

:l錾

鏊I§

tl罩

望J芝

蚕I幕酷l。m

邪i

【文章编号l1002-1329

(2009)增刊-0086-06

l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lA

【作者简介】

王红扬(1971一).男.博

士.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

规划系副教授。

吴刚11976一),男.海

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

乡规划处副处长,国家注

册规划师。

【修改日期l2009—08—18

万方数据王红扬吴刚【摘要】经验借鉴是创新的重要源泉。《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科学思维解读国内外经验,突出体现严谨、深入和针对性三个特点。科学的借鉴使规划对现有理论和经验有所突破,依托海南独特优势,规划了以空间统筹发展和热带高效农业为两大支柱,城乡同步发展、农村高效益生态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海南模式”。【关键词】国内外经验;新农村;海南模式lMPLICA丁IONSOFINTERNATlONALANDDO-MESTICEXPERIENCESFORAHAlNANMODELOFNEWCoUNTRYSIDEDEVELOPMENTWANGHongyang;WUGangABSTRACT:Learningfromempiricalevidenceisamajorsourceofinnovation.Howeverunscientificlearningwillalsomisguidethinking.Byreferringtotheexperienceshomeandabroad,the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MasterPlanofHainanProvincemakesa‘‘HainanModel”ofnewcountrysidedevelopment.Itisfeaturedbytheurban.ruraIsyn.chronousdevelopmentandhigh-efficientandecologi—caldevelopmentincountryside.witIlthespatialinte-grationandthehiIgll—efficienttropicalagricultureastwomostimportantimplementationmeans.KEYWORDS:intemationalanddomesticpracticesandevidence;newcountryside;HainanModel1科学借鉴国内外经验的方法<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大量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经验。经验借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关键在于.并不是所有的经验,包括成功经验,都可以”拿来主义”.<规划>在经验借鉴时在方法上注意了以下以有针对性的问题为中心进行分析所有的借鉴是为了解决海南的’三农“问题(1)。三农”问题的本质与政府的角色。现有中有这样一些倾向:一是政府大包大揽.似乎政有意无意地强调城市化.城市发展是建立在农村思考不是也不能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上.最终(2)农业的潜力有多大.优化的方向在哪效农业非常发达的地方.因此.是不是依靠热带高效农业,就能解决海南农业大部分的问题7如果不是,那么究竟农业能够在农村问题解决中做出多大贡献?优化.提升农业的方向又在哪里713)乡村旅游的潜力和优化的方向。海南的正确解读经验.进而从解读中鉴别具有普遍性或至少与实践具有共性的方面.是成功借鉴的关键所在。当前.相关”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等经验已经非常丰富.这些信息本身是否真实.准确.信息传递者是否进行了客观.严谨的解读,实践中如何因地制宜.正确地二次解读.每一个环节都面临巨大的挑战。现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很多误解也正是以经验借鉴之名提出的。几点:1.1借鉴和新农村建设。因此.针对海南的这方面情况.规划研究中对比较借鉴提出了如下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及其理论.实践府做对了,农村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二是过度强调”反哺“,因此公共财政在城乡人头上的不平等,就是对农村的剥削;三是将农村与城市对立,牺牲.奉献的基础上.。反哺”本身就隐含了这层意思。这些倾向实质上导致对。三农”问题相关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可能是真理。里7海南是一个热带农业条件得天独厚.热带高

目标之一是热带生态旅游岛.乡村旅游被认为是

解决农村问题的又一个关键点,实践中同样被赋

予很高期望,一些地方甚至改变原有生产方式.

全面向发展乡村旅游转向。然而,归根到底.规

划需要对新农村建设核心问题之一的。生产发

展“有准确并且符合海南实际的理解。

(4)乡村空间重构与村庄建设的方向.’空

间“是规划的核心对象,聚落体系.乡村物质环

境建设是规划传统的核心内容。关于乡村空间体

系.实践中普遍采用的办法包括撤村并点、等级

聚落体系等做法,村庄建设方面也有多种尝试。

但常常出现代价很大效果不佳的情况,如村庄建

设的。(城市)居住小区化”倾向,重点投入建设

的选点上片面考虑已有基础,而忽视了村庄极大

的动态性,或者本身就是未来的城市建设区等。

以上述问题为核心,研究中同时关注着诸如

城乡统筹的具体内涵与做法.农村问题解决的阶

段性和不同阶段的政府策略等相关问题。

1.2在注重全面性的同时,加强针对性

案例的搜集

在问题框架下,尽可能全面地获取理论与经

验案例,特别注重针对性地搜集具有可比性的典

型案例。如,台湾是一个具有总体.全面可比性

的案例.规划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比较研究。此

外.韩国是新村运动的发源地.它的早期经历以

及其他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经历提供了相对落后发

展阶段对农村问题的处理经验。日本是一个具有

东方文化基础、人口高密度,乡村补贴和现代化

农业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荷兰在高效农业

发展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德国巴伐利亚州创造的

。城乡等值模式“从概念上非常具有吸引力。美国

的夏威夷作为热带旅游岛.有助于理解旅游究竟

能够对乡村经济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反过来乡

村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助于旅游业。从整体

上,欧洲提供了文化底蕴深厚,人口相对高密度

条件下,乡村建设,生态保护的经验和证据。

另一方面,农村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

题.我国有着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近年来各地

开展的各种新农村建设实践,也从新的角度进行

了探索,这些也都成为比较借鉴的内容。

1.3深入分析.准确解读

科学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方法.需要的不仅

是停留于已有的解读,而是坚持针对<规划>的

独立思考,从证据、逻辑出发.准确地解读出规

律性内容。

万方数据2国内外经验对海南新农村建设的启示2.1“三农”的弱质性、与城市化的关系与政府扶持的必然性及方向首先,。三农“的弱质性从各种经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而且基本没有因为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等特异因素而改变。也就是.即便海南具有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也不会改变。三农”的脆弱性。发达国家经验都表明,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可用。微小”来形容.。三农“都是被大规模补贴的对象。德国巴伐利亚州创造了。城乡等值模式!,并在中国山东青州的南张楼村进行试验,因此有人从概念出发.认为农村经济可以和城市等值。但更深入的数据是.该州农业占GDP比重1个百分点.农民由50年前的140万人下降到21.4万人。同样,试验这一模式的南张楼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根本原因是数百家乡镇企业在各方面帮助下发展了起来。台湾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已基本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同时许多条件与海南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表1)。台湾的农业产值是海南的2倍多,并且,其乡村旅游业发展成熟,已朝多元化方向演进。尽管如此.农业在台湾GNP中的比重仅占1.5%,而这还有赖于台湾长期以来高达每年30亿元人民币以上(117亿新台币)的农业财政补贴。经验没有表明。三农“的弱质性在本质上与城市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联系。当然.事实是城市化.城市的发展,反衬了农业部类、农村的相对落后。是这种相对落后,导致了政府扶持(”反哺”是一个中国特色明显的词)成为普遍行为。而且,政府扶持归根到底有赖于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政府扶持的财政力度都是比较弱的,这从韩国的新村运动可以得到验证.政府最初只是用公共财政补贴了少量水泥的购置。政府扶持的正确方向究竟是什么7这方面境外与境内经验形成了鲜明对比.境内的早期经验也与当前实践形成鲜明对比。我国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有3个比较突出的不同点:一是政府主导程度高。对大规模的村庄整治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教育、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到土地等各项基本制度建设,很多时候从拿思路.出钱到干活.找市场,都是依靠政府大力推动;二是政府倾向于关注农民。直接利害关系内容“,即对村庄面貌.农村生产和收入的直接改善等非常一…旧憎㈨!

口海南省杜弱

主义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

划专版。

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

MasterPlanofHainanProvince积极,但是对于间接的.长期的方面——即使这

些方面常常更根本.就关心得少一些。比如,经

济发展很多功夫不应该花在直接去选择、布局产

业,而在于培育市场.培育企业家.培育适应市

场的劳动力;三是政府扶持的主体常常用于”锦

上添花“.相反,境外公共财政扶助的主体是用于

解决基本保障。境外及我国早期的实践中.政府

一般都充分注意到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尊重农村

的自组织性,政府的扶持有突出的重点,而且非

常关注一些长远根本性工作。如我国早期.农村

工作的核心就是土地改革,解决耕者有其田。发

达国家和地区尽管普遍都有对农业的直接补贴,

但是一般很少直接干预农业生产本身.在直接补

贴之外,日本主要还有价格保护,科技发展.轮

作制度《控制农产品产量+生态休耕).农村信用

合作社等手段。韩国的新村运动.印度的乡村教

育.以及我国早期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等.

都是将重点放在发动农民自组织性、加强能力提

88高等方面。

gI菇

|||l表1海南与台湾综合比较(2006)

鬃12Tab.1AcomprehensivecomparisonbetweenHainanandTaiwan(2006)

盏l罩台湾海南

垄ll

瞧本岛面积f万km2)358339

人口(万人)2269805

辨农民(万人)370501

受l台地平原面积(km2)1372320585

引耕地总面积(万m2)84∞7361

气候带热带与亚热带海洋性

季风气候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气候

条件平均温度(‘C)236228—258

年降水量(mm)>20∞1725

海域面积(万km2)130约200

海岸线长度(km)14001528

森林覆盖率(%)52555

GNP>3000亿美元(2000年.

世界20位)>1000亿人民币

>1

人均GNP5000美元I接近世

界20位)约12500人民币

农业总产值(亿元人民币)975>400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约1.5:285:70约33:28:39

39.6:139:194

产业结构(农:林:牧:渔)433:0.3:30:26.4:271

农产水稻(kg/hm2)55∞4468

品单水果(kg/ITn2)113008756

产蔬菜(kg/I-rn2)176(3019498

农业科技贡献率(%)81.5(1996年)376

农产品商品率(%)10071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10036

万方数据2.2高效农业的潜力与方向“三农”的弱质性并不代表农业不能继续发展,尤其在海南,直觉上高效农业还是具有比较大的潜力。那么.如何正确判断农业的潜力7农民收入最终如何得到解决7政府应该如何在不同生产方面合理配置资源7首先,从台湾与海南的对比中,可以注意到,台湾的农业总产值达到海南的25倍,人均农业产值达到海南的3倍多。这说明了海南农业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另一方面.台湾的农业产值是基于岛内价格体系计算所得,其中包含了发达经济体的保护价机制。按照国际经验,保护价可以达到国际市场价格的2—5倍.因此可以合理推测,如果没有保护价.海南与台湾农业的差距其实远没有数字反映的那么大,换言之海南农业其实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实际上,实践中常常习惯性地认为中国农业水平低,原因归之于机械化程度不高、规模化程度不高等。但是.从经济理论角度.机械.资本是要素投入,人力资本同样是要素投入,要素投入可以相互替代。至于规模化程度,更多解决的是单位生产的经济门槛问题.劳动力替代问题,并不一定提升单位产值。中国的基于密集人力资本、精工细作的农业生产.其要素投入水平并不低,加上总体的农业科技支持等,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水平并不像常识所以为的那样低。其次.农业当然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令人印象深刻的包括:(1)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其中如日本采取”指定试验场地制度”进行直接到点的农业科技研究.从而选育能够适合小气候条件的特定优质品种。海南多样的自然地理地貌决定了有很多的小气候.小地形,如果能够充分借助这些小环境开发出特定的优质农产品.那么将极大提升海南农产品的品质与价值。(2)农业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和农地整理。德国巴伐利亚州通过制定村镇整体发展规划(如,调整地块分布.改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等),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农村机械化作业和组建合作社,并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与培训。此外.还通过对土地的整理达到维护农业景观,村庄更新等目标.包括5种模式.涉及土地平整,土地合并.整顿和修建基础设施,土地权属调整等方面。(3)农产品品质与价格维护。如日本的“轮作休耕”制度,一方面维护土壤的肥力,保持农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不是盲目提高农产品产量,相反,适当控制产量.以维护价格,因为农产品价格需求弹性差,供给方面同样很不利于生产者

——供给稍稍过剩.价格滑坡却可能很大.当然,

农产品保护价是一个更基本的做法.这在WTO协

定中严格限定了补贴比例.

(4)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推进。如台湾1970

年代末的。二次土改“.是通过提供购地贷款.推

行农业机械化等鼓励农业经营规模化.产业化.

这方面有多种模式,如荷兰以家庭农场/乡村社

区模式.注重高效益的农业产业结构.高生产水

平、高市场化和外向型.家庭农场间形成合作共

赢的农业合作制.

一些举措的主要效益可能是劳动力替代,但

并不是必然带来地均生产力的提升。劳动力替代

的另一面则是城市化需要更快发展.吸收更多农

村劳动力。实际上,台湾在WTO要求降低农业补

贴后.已经开始。三次土改“.力图解决农地的市

场化、使更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很多提升农业的举措,都不是农业内部能够

做到的.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后的系统性结果:

科技.人才.资本.好的体制机制,以及社会整

体发展后对农产品价格的更大耐受度——相对于

国际市场的保护性定价。这进一步启示了城市

化.社会整体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

那么.农民收入问题解决的终极答案究竟何

在7一方面,依靠大量人口城市化后农村人均资

源占有量提高实现的人均产值提高,另一方面,

经验启示了最关键的一点:兼业。发达国家农村

地区兼业收入普遍达到农村总收入的70%~80%

I包括像日本北海道.德国巴伐利亚州这样的在

各自国内最大的农业区)。因此,海南即便随着经

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实现了农业人均产值的倍

增.2倍增(达到今天台湾农业水平),也只不过

才实现了与今天较低水平的城市收入的基本平

衡。只有通过高比例兼业收入的补充,才能最终

解决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在高水平上的相对均

衡.而农村兼业的广泛发育,又是与城乡基础设

施.功能的高度一体化紧密关联的。

2.3乡村旅游的潜力与方向

农业单方面并不能推动。三农”的持续发展,

那么乡村旅游业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7海南发展

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区位和资源比较优势,并且

面临着发展乡村旅游重要的历史机遇。

分析国内外乡村旅游的成功实践,一般来说

乡村旅游都是作为农村地区发展的动力之一.作

为促进乡村多元经济、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居

民增收的。兼业”的一种。虽然以旅游业为主业

的案例也不少.但一般都是拥有优越旅游资源的

个别案例。正因为旅游通常是作为。兼业”的一

万方数据种,因此大多数成功经验中,乡村旅游的发展都刻意不干扰。主业’.不干扰正常生活,而是成为一种成本较低.风险较低的额外收入来源。不仅在生产、生活方面不干扰村庄的本来面目.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还非常注重乡村景观风貌的保护.也就是说,全方面保持乡村的。乡村性”.保护乡村的原真性.例如台湾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目前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包括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多种类型,其中休闲农业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中占的比例最大。这些乡村农业旅游业,基本都是主业的有机延伸.我国四川成都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基本也采取了相似策略。英国把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从政策层面(<共同农业政策>)有效推进乡村休闲农作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并拨付资金改善农村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在具体做法上也遵循上述的主业有机延伸.不给村民增加额外负担的原则.法国在乡村旅游方面有一个。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协会。这个最初由1个村长发起.66个村庄响应.于1982年成立的协会,是一个主要由会员村庄交纳会费(每村民每年3欧元)构成基本预算的民间协会。今天.全法已经评选出151个。法国最美丽的村庄“,覆盖21个大区(法国本土共22个大区).67个省,所有当选村庄也都是法国最出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协会制定有一系列评选标准,包括居民不超过2000人.有2处以上名胜等。同时还制定了以’品质”.。声誉”和”发展”为3个关键词的战略,品质的核心是在维护村庄的原真特色.保持村庄作为一个正常生产.生活场所的原则下.不断提升品质.然后通过共同维护。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品牌,旅游推广等提升美誉.最终再通过创设旅游活动.参与和构建旅游网络等,促进旅游业发展。协会力求避免各种潜在的误区,比如把村庄变成毫无生机.失去灵魂的博物馆.或者背离乡村的根本功能.基本特征,让游客喧宾夺主或让人口恣意膨胀.而是力求把村庄特有的恬静与美好.与真正面向未来的人类需求相结合,以此来持续提升乡村的活力与特色.可以说,这个案例完美地体现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4不喧宾夺主.乡村性.原真性.自组织.积极地有机发展”5个原则.2.4乡村空间重构与建设的方向所有的发展最终落实在空间.因此规划始终将空间作为自己的。看家武器”.但有时规划似乎一…悄憎m旧

主义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

划专版;

New口海南省社舒CountrysldeConstruction

MasterPlanofHainanProvince

90

gl彗

*l游

*l造

嚣I≥

量llZ

蚕I汞皓I帚

万方数据只记住了结论(抓牢了看家武器),却忘记了原因,结果对。空间”的规划变得越来越与。发展”(经济社会演变)无关了。这或多或少解释了现状的乡村空间规划与乡村的合理演变路径和方向常常没有多大关系.而把城镇体系.城市空间的规划手法覆盖于乡村。如:(1)把基于中心地理论的等级模式聚落体系无限延伸:重点镇一一般镇一中心村一一般村i(2)沿着等级思路预测.配置乡村聚落人口、功能与设施,重点镇布局小城市以下等级的中心、相对综合的产业功能.这一级别的设施水平.村则是更低等级的中心、产业功能与设施等:(3)对于乡村空间布局和物质环境建设,总是有很多需要建设的项目.就是差钱Jacobs)深刻讥讽的城市规划中的误区何其相似。但实际上.国内外较发达地区,其乡村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图景,其中蕴藏着不一样的逻辑,主要有:(1)乡村聚落等级结构体系不明显。无论大小,乡村聚落直接依托城市或发展水平很高的小城镇(实际上是小城市)的特征明显。这与城镇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2)乡村功能与产业的等级性差异也不明显。在一般商贸服务业方面,就村庄而言,从略有规模(几十户人家)向上.基本都差不多:有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服务功能.如小商店、小餐馆,一座教堂等。但是除此之外.在其他功能的内容.等级方面可以差别很大。比如,很多村落本质上就是一个居住区,其中居住人口可能多数是城市就业的通勤人口.然后有一部分农业人口.村庄中没有任何工业.但也可能有很小的手工业。而一些“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则是很高级别的艺术交易中心.还有的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英国.荷兰的一些村庄规模不大,但当地却是欧洲性的花卉产地和交易市场。这也与城镇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因为对城镇而言.至少有一部分等级性功能是比较明显的。(3)乡村聚落环境非常好。以欧洲为代表,村庄清新质朴的美其实是因为4个简单的原因.这些原因并不需要太大的代价.而且几乎是普世适用的:一是对自然地形的绝对尊重.进而是对自然、对环境的绝对尊重:二是从村庄到田野.都干干净净:三是没有浮华.没有造作,体现农居本色;四是从住宅的色彩.到树木的栽植.虽浑然天成但显为人作.体现了普遍的审美意识。这些经验启示海南,在规划目标上是否应该抛弃过于复杂的等级聚落体系模式.如果城镇体系规划的分布.基础设施网络提供的可达性都足以支撑城镇与乡村的直接联系,这种更加简洁的模式避免了很多无意义的投入、复杂的管理成本.而且还能够真正满足乡村居民未来的高水平服务需求。乡村发展的最大目标是城市化和城乡统筹.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海南,大多数的乡村未来都会处于动态的演化进程中,其中人口析出的城市化进程是主体.因此现有乡村聚落中需要重点建设的不应该很多.并且主要应该是具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以及确实需要扶持保留的。乡村还应该为区域.为城市承担起文化.生态型居住,适合乡村布局的部分大型城市第三城市功能,郊野型休闲、运动.旅游功能,城市拓展的战略储备空间等功能,或做好这方面的准备.这些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实质性内容。乡村最终也将通过这些统筹.实现自身经济上高水平兼业发展,社会上人口结构优化,最终设施.品质.文化都实现高水平发展。3规划对国内外经验启示的应用:从“就农谈农,机械反哺”到“统筹城乡.系统优化”对比国内外经验,能够注意到在有关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有实践和认识中,存在着”就农谈农.机械反哺“的误区:囿于”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直接针对表象去解决问题。所以,。农村的生产发展”问题.常常被理解成了。农业生产“问题,然后进一步就成了政府要帮农民定产品.定生产模式的问题.变成了要转移大量资金给农业的问题;而没有看到,农业最终只能是农村生产.收入的一部分,而且只是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首先要靠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需要城市化的更快推进;要靠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对农业能够提供更好的科研、金融扶持,特别是更好的价格扶持;要靠城市.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对乡村地区的更好覆盖,在此基础上乡村人口能够更多地从事兼业.城市人口能够更多地居住在乡村、消费在乡村。这一切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城市化是其中最根本的环节.包括农民在内的全社会人的共同努力、共同劳动是财富创造.空间逐步优化的根本源泉,人的素质提高.主观能动性发挥是生产力的本质;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在于超越个体的局限性.帮助”社会系统”形成.因此政府的主要责任,首先应是认识高水平社会系统的规律和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帮助构建并维护支撑高水平社会系统的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这些功能是分散的个体所无法做到的.——与简・雅各布斯(Jane

也就是说.政府的核心职能是建构一个良好的社

会系统所得以形成的体制结构和机制,大量的具

体劳动则是在这个系统的体制与机制的引导下,

由个体来完成.

依据上述规律性认识.服务于。生产发展、生

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

方针,<规划>为政府确立的战略与行动计划,从

理论上可以概括为。统筹城乡、系统优化“。其主

要内容如下:

(1)从战略上明确在海南岛域城市化发展

的总体空间与产业框架下进行新农村建设.构

建有利于城市化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的基本

功能与空间结构.并理顺相应机制,包括乡村分

类发展与引导机制,对城镇规划建设区、生态

区.一般农业区等地的村庄建设进行差别扶持

与引导;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机制,确保本地农

业人口能够顺利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分享城

市化的利益等。

(2)基于乡村直接接受高水平城镇辐射,乡

村聚落的最终目标是均享高品质设施,从而使

不能达到门槛及区位条件不利的聚落逐步消纳。

规划乡村聚落结构体系由海南现状的“中心镇

一一般镇一集镇一中心村一基层村一自然村”

六级结构优化为。小城镇一新农村中心居民点

一特色村庄”三级结构。在分类发展的框架下.

突出引导村庄建设依据规划有机发展.保持特

色.量力而行。

《3)提供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按照城乡一体

化.区域一体化布局指引,引导以集聚集约方式

建设新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体系。

14)将乡村旅游业的核心定位为。回归田园

生活.体验热带观光休闲农业”,并依托农村原真

特点,推荐了乡村文化旅游,农业旅游,高科技

农业园区旅游.农业主题公园旅游.社会主义农

民新村旅游等模式。打造海南文明生态村.原生

态民俗村两大品牌系列.并初步拟定名录。

(5)农业生产依托城乡一体化.构建农产品

加工基地.市场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对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主要依据岛域自然地理特征提供空间

引导.同时从政策上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指

定试验场地制度”农业科研.。轮作休耕“.生产

组织化等方面的建议。

对照国内外经验所启示的农村发展路径,海

南仍然处在城市化的初中期.大力推进新型城市

化的任务还很艰巨,这个阶段直接从资金上扶持

农村的实力难以与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相比.如

果说我国新农村建设是基于已经到了’工业反哺

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阶段的判断.那么海

万方数据南的挑战是如何在弱反哺能力下建设新农村。但是,海南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可以更好.更大力度地实现对农村,农业的统筹和带动.理由源自于海南适宜于单一大都市的尺度,相对均衡的城市分布.生态岛.旅游岛的特色产业方向等。也就是说.不与发达地区比对农村的资金扶持量.而把重点放在发展模式的扶持.放在科学地用好有限资源。做好统筹城乡,系统优化的大文章.海南完全能够走出~条政府引领市场.以热带高效农业和空间统筹发展为两大支柱,城乡同步发展(有别于一般理论与实践中城乡差距要一直到城市化中后期才能缩小,海南有可能从中期就开始缩小城乡差距)、农村高效益生态化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海南模式“!参考文献(References)1海南省建设厅。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巨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z】.2009.2王一新.牵手台湾——海南台湾经济比较与合作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椿毅夫,赵耀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朴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fM】.潘伟光,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7孙君,王佛全.典型案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参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一H监窜抽薹

国内外经验与新农村建设的海南模式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王红扬, 吴刚, WANG Hongyang, WU Gang王红扬,WANG Hongyang(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吴刚,WU Gang(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城市规划CITY PLANNING REVIEW2009,""(z1)0次

参考文献(8条)

1.海南省建设厅.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巨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09

2.王一新 牵手台湾--海南台湾经济比较与合作研究 2006

3.D 盖尔·约翰逊.林敖夫.赵耀辉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2004

4.陆学艺 "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2005

5.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2006

6.朴振焕.潘伟光 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 2005

7.孙君.王佛全 典型案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参考 2006

8.叶齐茂 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 2008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马锟 兰州市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实现路径分析 2008

中共中央十五届六中在全面、深刻地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其引领下,全国各地认真贯彻并积极开展了相关行动,而对甘肃这样一个农业、贫困大省而言,新农村建设对促进甘肃农村在21世纪快速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以“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兰州市为例”为题,以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理论为基础,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查找案例等系统探讨了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成效与现有模式,目的是兰州市乃至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与农村的健康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可资借鉴的政策与建议。

本文共有五章,研究的逻辑顺序是: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回顾了与国内外新农村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为构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实现路径提供理论支撑;其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收集资料,运用SWOT分析剖析了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总结了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成效与现有六大模式,并借鉴国外经验探讨了其改进方向。最后,围绕新农村建设宗旨——推进当代农村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及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构建了适合兰州市三县五区的新农村建设实现路径。

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是:2006年实施新农村建设后,兰州市围绕三县五区20个市级试点示范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设计指标体系、量化考核标准,发挥了试点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组织协调,实现了载体创新、制度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使全市新农村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帮扶、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从建设模式看,已形成了产业联动型、能人带动型、城市带动型、项目带动型、科技带动型、乡村旅游带动型等多种模式,反映出兰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已选择了较为成功的发展道路。但借鉴国内外经验,为使现有模式更好地发挥作用,兰州市还应从管理体制、资金支持、保障措施、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相应工作。基于此,认为选择新农村建设模式时不应机械模仿或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而应立足自身实际,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后,参照不同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选择新农村建设道路,并且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之不断地调整、变革,使其适应变化的新情况。对于新农村建设实现路径,认为虽然模式应不断变化,但实现路径万变不离其宗,应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构建,据此提出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生念化”进程,夯实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加大村容镇貌改造,创建爱民为民的好班子等推进兰州市新农村建设。

2.学位论文 孙丽芸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保障 2006

近一时期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题目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这其中“如何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热点中的热点,是他的根本性问题(以下简称主体论)。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建设主体更是决策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最终成功。而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法律制度保障是根本,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本概念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哲学角度介绍了主体、主体性的概念,并从这两个概念引伸出构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制度必须坚持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从理论渊源及现实分析二个角度论述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重大意义。通过本部分介绍让读者能对“主体论”有一个宏观上的了解。 第二部分为构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制度应思考的政策基础及对国内外经验的借鉴。该部分首先分析了在建设新农村战略政策的框架之下,构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制度的具体取向。然后运用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新村建设的经验经进了比较分析,主要比较了韩国、日本、我国台湾省及国内部分地区的具体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启示。最后在综合以上两点分析的基础上构架出建设新农村中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法律制度的初步框架。

第三部分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具体法律制度体系。本部分内容主要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农民的内发力量及强化对乡镇政府行为的法律控制三个方面论述了构建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具体的法律制度体系。

总而言之,农民能否真正发挥主体性作用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首先要尊重他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为农民的主体性发挥营造有利的环境,核心就是“既要保障农民作为受益主体的公平性,又要保障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必有的发展机会的公平性”,要改变城乡二元体制,要建立合理的乡村组织关系,最终要把重点放在激发农民的内发力量上,要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要通过强化农民组织建设为农民发挥内发力量提供有力载体。

3.期刊论文 罗雁.陈良正 国内外农村建设经验对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1(4)

通过对国外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有借鉴作用的江西"赣州模式"、广东"徐闻模式"的简要分析,总结了他们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4.学位论文 刘惠民 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安宁市建设园林生态城市为例 2006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人口、产业、资金、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集中的地域,是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人口快速增长、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生态环境污染、耕地以及其它不可再生资源的急剧减少等问题,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相处的园林生态城市成为人们的必然追求和选择。

论文主要包括相关原理和应用案例二个部分。

在相关原理部分首先对前人关于城市建设学说和模式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继而讨论了园林生态城市的特点,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论述了创建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认为园林生态城市是以园林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在生态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更高阶段的城市模式。

从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和经验出发,论文认为园林生态城市不仅仅指城市生态系统要有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的物质循环,而且要有深刻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园林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对提高民众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对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基于对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和相关基础理论的探讨,本文提出在城市建设进程中需要转变单纯发展经济的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应用案例部分,本文以安宁市为例,在概括介绍该市近期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理论和国内外经验,分析了安宁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适时监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通过对工业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合理控制实现点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等兼具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的园林生态城市发展途径、建设标准和调控对策。

基于对安宁市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的讨论分析,本文指出安宁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加重;能源问题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布局不够合理,缺乏科学、统一的城市规划。

针对安宁是一个以钢铁工业、磷化工和盐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提出要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的节约型社会,重点要对安宁市的磷肥工业、钢铁工业和其它工矿企业进行点源污染控制,对这些厂矿的污染物排放必须通过环境工程辅以生态建设的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根据对安宁市水土流失与农业面源污染来源特征的现状调查,提出安宁市控制水土流失和治理面源污染的对策。

通过对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应用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从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和经验出发,提出了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认为园林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的更高级阶段。

(2)针对园林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美学原理、景观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3)论文提出了建设园林生态城市的基本原则,认为在城市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在园林生态城市的应用研究方面,本研究以安宁市建设园林生态城市为例,综合国内外相关标准提出符合安宁实际、可操作性较强的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标准。

(5)利用遥感技术对安宁市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监测和评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新颖,监测手段先进,结果符合精度要求。

(6)应用有关理论和国内外经验,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按照“城市与自然共存”和“人、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提出了安宁园林生态城市的实施战略,以发展绿色事业为主线,科学规划建设园林生态城市。

(7)对工业企业点源和农业水土流失面源污染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认为在全面实施园林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同时,必须对安宁市的工矿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进行重点治理,通过环境工程辅以生态建设工程的手段减轻其对环境的压力。

(8)对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针对面源污染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推行清洁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大地的绿化美化和水土保持工作,形成城乡一体的优美环境。

成文之际,本人认为论文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需要在今后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深化,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园林生态城市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出园林生态城市的通用指标体系和建设标准。

(2)有关园林生态城市丰富的理论内涵,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5.期刊论文 白云伟.Bai Yunwei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自己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5)

当前,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相对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约束,新农村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总结国内外经验并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相应走出一条"城市链接新农村"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从我国特殊国情出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发挥政府与农民这两个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6.学位论文 刘旭泽 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 2006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战略选择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依据相关理论,总结国内外经验,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获得的教训与取得的经验,并结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现阶段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促进农民增收的策略方案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果:

第一,国际经验。农民增收致富与农村建设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国外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在立法、管理、政府扶持、培养开放意识、加强道德建设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世界农业发展、建设农村、解决农民问题的宝贵财富,对我国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系统地介绍分析了韩国两大动力促农民致富、墨西哥扶持农民抵御冲击、法国农业保障重监理等情况,是我国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借鉴。

第二,我国农民增收的现状。总结了我国“三农”及农民收入问题的历史演变轨迹,探讨了从建国后经历的城乡自由流动、城乡隔离、城乡互动和现在的以城带乡(新农村建设)四个时期,提出了“三农”得以成为问题的深刻根源是现代化进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重中之重则是收入问题。对于当前农民增收的现状,从我国贫困人口的基数、农民从事的行业、增收来源状况、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农民收入增长优势、政府服务及政策落实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摸底,得出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与改革初期相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目前的农民收入问题不是在趋于缓和,而是更严峻了。其原因表现在土地权益的不平等、工业的崛起和农业的弱势、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户生产经营粗放、农业科研力量不够、劳动者素质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户信息不通畅、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等方面。

第三,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哲学理论为指导,辨证地分析了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民增收的双重意义,主张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但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从党的执政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历史实践的选择、国外的经验教训等方面阐述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性。

第四,对策措施及注意问题。分析研究了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理论问题和目前面临的现实状况,本文提出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政策措施建议,包括: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使其享有土地收益分配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注重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运用世界上通用的贸易、非贸易规则对农业进行保护;尊重农民的尊严、知识、自由与权利;坚持因地制宜;不搞“花架子”,不搞“拉郎配”;重视农民工的权益问题等。对国家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有重要的决策参考。

7.期刊论文 李波 土地银行: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军 -金融与经济2007,""(1)

创建土地银行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借鉴国内外经验,本文提出我国的土地银行应是以农地为服务目标物的有限金融机构,承办与土地有关的长期信用业务,其创建路径可由农业发展银行转型.

8.学位论文 严小龙 “两个反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2007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主要表现为如何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不应仅仅指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讲,还要看农村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为此,本文立足于“两个反哺”的科学发展理念,围绕着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中国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层面,以及时间延伸与空间扩展的角度,展开行文与考察的脉络。

一、绪论。本文的选题,是在明确工农、城乡关系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在认知当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状况中,在中央一系列会议精神一脉相承逻辑理念的直接启迪下形成的。在主要概念辨析上,本文认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通过贯彻“两个反哺”方针,将还比较落后的传统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本文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时参考、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有资料分析、实际调查、逻辑推导等方法。分析原则是力求学习、借鉴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模式,即以社会为出发点和归宿来研究经济问题。研究价值则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意涵、关系把握、国内外经验教训、战略谋划有一个清醒认识、正确处理与合理选择等方面。

二、“两个反哺”与新农村建设问题。首先,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考察了工业化发轫的前提和基础;在工业化初期,无论是先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工业化都要依赖农业剩余来推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各种形式加大对“三农”的反哺力度,也是各工业化国家的普遍做法。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意涵,体现在不仅是一个实现国强民富百年梦想的逻辑起点,而且是一方立意高远的国家战略和一项统筹发展的关键举措,更是对当前经济社会处于转折关口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再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至少应该把握好贯彻“两个反哺”方针与激发农村活力、发挥政府指导作用与尊重农民意愿等十大关系。

三、国外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一是美欧模式。美欧国家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通过政治博弈,达到社会集团之间利益整合或均衡的历史,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在利益整合中的诱导性政策变迁。二是东亚模式。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之所以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关键在于政府主动进行政策转换,一句话,这就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主动性政策调整。三是拉美模式。在现代化过程中,倘若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不能被现代社会重新吸纳,以及由此产生的贫富分化得不到有效遏制,就必然会以社会动荡与危机的形式,要求对原有政策进行矫正,或许说,这就是在社会剧烈分化中的强迫性政策变革。

四、建国后我国农村建设的历史脉络。首先,是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走过的曲折历程。期间,农村建设的主线,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努力发展农业生产而展开的。其次,是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迅速进展和改善的时期,也是新中国农村建设史上难得的一段繁荣时期。再次,是1990年代初期以来面临的现实挑战。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速,我国“三农”的持续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危机,并逐渐酿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五、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一是当代农村社会的基本结构特征。本文认为,农业的生产方式分散,农民的公民素质不高,农民的小农意识厚重,农村的公共产品短缺,分别是当代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二是当代农村社会的区域结构特征。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农村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在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而这些又主要是以经济因素为轴心展开的,同时也表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难点,是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西部地区。三是当代城乡社区的差异结构特征。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社会和信息生活等方面,说明我国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已到了必须要遏制的时候。

六、反哺时代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首先,以湖南农民意愿调查为例,就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民意问题,在全省各地农村进行了1000多个样本的问卷调查和研究,对农民意愿进行了考察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其次,对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大政方针进行了阐述,梳理、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思维取向、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再次,在前文和农民意愿调查的基础上,以重要性或迫切性为序,归纳说明了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推进方略,即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培植新产业;以改造基础设施为主线:建设新村镇;以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激发新活力;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根本:塑造新风尚;以发展公共事业为重点:提供新服务。最后,提出了中国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策略,简言之,就是如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整体、配套、协调实施,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宏观体制层面,加大改革攻坚与创新的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微观制度层面,完善农村工作机制,在实践中做到有制可循、有章可依,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组织建设层面,加强推进新农村的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9.会议论文 范颖.张升友.金丰久 发展现代奶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2007

借鉴国内外经验与产业化发展实际,奶业作为第一畜牧业,代表了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奶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确立和开发这个与农村有关联的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寻求和建立农业、农村新的经济增长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大连市畜牧业、奶业现代化。

10.学位论文 刘焱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税收政策研究 2008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环境下的城乡不协调发展日益突出,使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并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在十六大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此后,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又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做出深入的阐述。这表现出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国策,并使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政策作为调节经济社会的重要杠杆,势必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工具,而如何运用这一工具来服务城乡统筹发展,也成为一个具有积极实践价值并需要认真研究的主题。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分析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与政策基础的前提下,研究了税收政策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分析了我国城乡发展中税收政策的运用与效应,探讨了长期以来的二元税收政策对城乡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要实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必须调整税收政策的取向。同时,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经验的借鉴,探讨了促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的建议。本论文由五部分构成,其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序言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指出本文的研究适应当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选择需要,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运用税收杠杆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以及我国城乡一体的税收制度建设的实现。其次对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进行综述与评价,最后对文章的结构、研究的方法、创新与不足进行说明。

第一章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基础进行分析。首先,在对城乡统筹发展概念的界定和目标的分析基础上,指出城乡统筹发展可以通过统筹城乡制度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促进新农村建设等途径来实现。其次,分析了对城乡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可以解决城乡之间多种复杂经济利益的关系,缓解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促进经济体制转型;可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城乡经济互动、共同发展,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可以促进城乡资源的有序、合理流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缩小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保障城乡经济的良性、协调发展,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再次,在分析了各项政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后,提出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就业政策及社会保障政策等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必要政策支撑。最后,指出税收政策是国家影响或调节经济社会的重要工具,对其合理运用可以在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就业、统筹优化城乡环境并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产生影响,发挥促进作用。

第二章从我国二元税收政策的形成、二元税制的改革及其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三方面,讨论了二元税收政策变迁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新中国建立时制定了重点发展工业的产业政策、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以及一系列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安排,导致了我国二元经济的形成与巩固。二元财政产生于二元经济,其运行体现在税收政策上,以二元税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建国以来,我国二元税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50-1979年,工商税制改为单一税制,税种合并太多、过于简化,限制了税收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节能力;同时,农业税制改革以鼓励农业增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1980-1993年,工商税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税收政策对城市工商业的调节作用,但其征收管理体制不健全,地方税收规模小,使地方政府调节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受到影响。加之,农业税制结构单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节作用有限,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更使城乡差距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大。1994年至今,工商税制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农业税制由逐渐简化到彻底消除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两者均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我国对税收制度、税收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但是税收政策仍具有二元特征,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城乡就业安排、城乡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阻碍作用,并不断拉大城乡间的差距,影响了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对我国现行的城乡税收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三章探讨了国内外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国际上对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已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诸如:重视税收政策对第一产业的扶持,以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与互补;重视通过税收政策的扶持,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进步,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部门的竞争能力,使农村经济更具备与城市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注重通过税收政策扶持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来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就业问题;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来保护环境,实现城乡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内一些地区,如北京市、成都市、浙江省、重庆市等,运用税收政策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对我们研究城乡统筹发展中税收政策的合理运用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思路:重视通过税收政策来扶持农业发展,并依托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产

业化的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实力,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重视通过税收政策的扶持,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进步,并结合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一起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将部分税收留给乡镇地方政府的政策,增强政府对促进农村发展的财力,使其更好发挥税收的分配与再分配职能,促进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通过税收政策扶持第三产业,为解决城乡就业问题创造条件,并鼓励农民进城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对城乡协调发展造成的压力,促进城乡就业的统筹安排;重视运用税收政策对城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经济发展中城乡污染问题,从而统筹城乡的环境保护。

第四章论述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包括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税收政策扶持重点分析、税收政策选择的探讨以及确立逐步统一城乡税收制度的政策方向等三个方面。首先,指出税收政策扶持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其次,提出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税收政策取向前提下,调整税收政策以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就业、城乡环境优化及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主要包括:制定税收政策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鼓励二、三产业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城乡就业提供基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民的就业情况;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防止污染在城乡间转嫁:促进农村环境保护;依靠农村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通过提升农村的生活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最后,在提出了统一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考后,对城乡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土地财产税等相关税种的统一进行初步探讨。

二、论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力求运用经济转型、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等理论,对城乡统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说明税收政策在其中的作用;第二,从二元税收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城乡差距形成的原因;第三,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提出了相应的观点。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sgh2009z1017.aspx

授权使用:浙江大学(wfzjdx),授权号:61d57055-8c04-4693-acc4-9df700b83cbd

下载时间:2010年9月20日


相关文章

  • 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报告
  • 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报告 作者:杨锋 李忠强 黄帅 邢立强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32期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国家开 ...查看


  • 海南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 椰风海韵竞扬帆 --海南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访纪行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7 月 27 日 1.3 版 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 海南,中国的第二大宝岛.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 ...查看


  • 中国公路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2016-2021年
  • 中国公路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 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内容介绍: 第一章 公路相关概述 第一节 公路的基本概念 一.公路的定义 二.公路的分级 三.收费公路的盈利模式 第二节 高速公路简介 一.高速 ...查看


  • 罗保铭在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全文
  • 罗保铭在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全文 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为全面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而不懈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4月25日) 罗保铭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海南实施 ...查看


  •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全文) 2010-06-21 10:37:03 来源: 海南日报(海口) 跟贴 1 条 手机看新闻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摘要) 序言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 ...查看


  • 熙康分析对比
  • 东软熙康 一.来源于4大类业务模式 1. 为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平台,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会员费与按服务人数收取的服务费. 2. 健康管理的服务收入(含综合型健康管理中心体验服务.社区型健康管理中心的体检服务,社区医疗辅助,慢性病以及老年疾病 ...查看


  • 海南农业调查报告
  • 海南农业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各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辉煌的成绩背后也存在有隐忧.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分化的深化,农业成了弱势产业,农民成了弱势群体, ...查看


  • 澄迈: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 海南省澄迈县城镇化之路调研报告 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没有"三农"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考察海南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朴实的话语,揭示的是最 ...查看


  • 国内外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 李志涛等国内外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国内外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李志涛 王夏晖 陆 军 高彦鑫李 松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 摘要 全面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理的相关法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