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家族文化 ”第一讲

胡中生

课程进度

总共十二次课,具体分布如下:

一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二 家族丧葬文化

三 家族祭祀文化

四 家族婚姻与女性(一)

五 家族婚姻与女性(二)

六 家法族规

七 家族教育

八 族谱

九 族人职业与家族经济

十 分家与继承

十一 家族、地域社会与国家

十二 考试并提交全部作业

作业与考试

1、期末开卷考试,平时成绩提交一篇论文,最好是有关自己家庭或家族的。

2、每次课后留一些时间给大家收集相关资料,给大家播放一些专题片。

3、第14周提交习题和论文。

4、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最为普遍的血缘性组织——家族。

(2)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条脉络与趋势。由上层到下层,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文化与生活,成为新文化史和社会

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期待中国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革命、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断裂——经济复苏与文化复兴——软实力的建设(孔子学院、血缘纽带)

绪 论——家族社会

★家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历史现象。它与家庭、宗族、姓氏有着密切的关系。

1. 从氏族社会到个体家庭:动物状态¡ª¡ª群居野处、杂乱性交¡ª¡ª血缘大家庭、同辈性交(一百多万年前)¡ª¡ª亚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指一群同辈姊妹和一群不包括她们兄弟在内的同辈男子,或一群同辈兄弟和一群不包括他们姊妹在内的同辈女子互为夫妻的集团婚。这些女子之间不再互称姊妹,男子之间不再互称兄弟,而称为普那路亚。这种家庭排除了同胞兄弟姊妹之间发生性关系的可能。)¡ª¡ª对偶婚(正妻和主夫可以同居,但与其他伙伴之间还是可以发生性关系。)

母系氏族社会:商周始祖的神话传说

天命玄鸟而生商,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

¡ª¡ª《诗经¡¤商讼¡¤ 玄鸟》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ª¡ª 《史记¡¤ 殷本纪》

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

帝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楚辞.九章.思美人》

姜嫄履大人之跡而生弃。 ¡ª¡ª《诗经¡¤商讼》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怡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避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史记·周本纪》)

“履大人迹”、践“巨人迹”,是指象征男女性事的一种舞蹈,或称“鸟舞”,它是社祭的仪式之一。后稷本是其母姜嫄参加社祭后与某个姬姓男子野合而生,儒家出于崇圣心理和神异其事而掩盖野合。当时盛行普那路亚婚(即外婚制),民“知母不知父”,后稷被其母姜嫄抛弃,既不是因为他无父而生,也不是因为他要接受图腾仪式的考验,而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他形体异常被抛弃。后稷出生时,其母姜嫄惊其“胎生如卵”(带胞生),古人以为妖异而不祥。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揭开神话的面纱,则可以寻找自己民族的远古回忆。商、周始祖神话掩盖了人类早起群婚的历史。神话录入经典,经典记载神话,神话与经典就这样虚构了人类先祖之谜。当然每个朝代都赋予自己的先祖以神灵的光圈。后世也不例外。

三皇五帝的传说:

伏羲(太昊) 、神农(炎帝) 、轩辕(黄帝亦称有熊氏) 。

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帝喾 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母系氏族社会:经典记载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ª¡ª《吕氏春秋¡¤恃君览》

天地开而民生之,当此之时,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ª¡ª《商君书¡¤开塞》

母系氏族社会:少数民族调查

少数民族婚俗与家庭调查¡ª¡ª纳西:走婚、阿注(朋友),1980年调查,(母系)氏族家族35%,母系家庭15%,双系家庭38%,父系家庭12%。

2. 由个体家庭到聚居宗族:母权制让位于父权制、父系血缘、私有制、私有财产继承,家族组织最为基础的要素¡ª¡ª父系血缘就在这个时候确立下来。血缘关系到私有财产的继承,母系氏族社会是按照母系血缘继承原则来继承;而父系血缘继承原则的建立,则意味着女性的贞操原则同时建立。对女性贞操的强调是保证继承人是男性家长后代的最有效的办法。血缘纽带与财产继承的挂钩,促进了父系家庭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形成家族¡ª¡ª由众多小家庭组成的血缘组织。 历史上的家庭类型(从家庭的成员结构去划分):单身家庭¡ª¡ª核心家庭¡ª¡ª直系家庭(主干家庭)¡ª¡ª联合家庭(数代同居大家庭)

3. 族、姓氏与联姓统宗:

★俗语:500年前是一家;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姓者,生也¡±,¡°因生赐姓¡±, 姓重血统,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土命氏¡±, 氏重地域,是地位身份的象征。 春秋时姓、氏合流以后,氏升为姓,姓、氏都表示血统。在地域上以¡°地望¡±来注明,后来,姓氏配以地望,便构成了宗族。如陇西李氏、清河崔氏。

★同姓不同族,同宗不同族。一个先祖的子孙可能分散居于各地,有些仅仅是同姓者,几乎没有血缘关系,为了现实的需要,往往也虚构一个共同的祖先,形成拟血缘关系,这就是联姓统宗运动。

4. 当代宗族的影响力:

1985年4月29日,美国宇宙飞船“挑战者”号载着7位科学家和2只松鼠猴及24只白老鼠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升空。宇宙飞船上5位科学家中包括2名医生、2位物理学家和1名化学工程师。其中两位物理学家中的一位就是王赣骏博士——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也是第一位在太空从事自己设计的科学实验的科学家。

王赣骏与他的美国同事一道进入太空,他携带的是台北王氏宗亲会的¡°三槐堂¡±锦旗,事后,他把那面锦旗回赠王氏宗亲会,这面锦旗所象征的就是中国宗族。

安徽省桐城枞阳会宫姚姓修谱公告

会宫白苓涧姚氏一族,一世祖于元末明初从江西婺源迁至桐城会宫(今枞阳)白苓涧。自一世祖以来,宗谱已续修八次,八修宗谱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今已有百余年未行续修。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为传承历史文明,收族敬宗,理根认祖,经心系族人的姚姓有识之士倡议与筹备,2006年4月9日召开了由有关房族代表40人参加的修谱专题会议,成立了¡°白苓涧姚氏宗谱九修办公室¡±,筹办宗谱¡°九修¡±有关事宜。鉴于族人居住分散,久失联系,特发此公告,望我族人氏(不分男女)见公告后,相互转告并与¡°白苓涧姚氏宗谱九修办公室¡±联

系,以期不漏一支一丁。

联系人:¡­¡­联系地址:¡­¡­截止日期:¡­¡­

枞阳会宫白苓涧姚氏宗族第九次修谱办公室

二00六年五月十七日

会宫白苓涧姚氏世辈次序如下:¡­¡­。

家族的几大要素

血缘因素:共同的祖先,严格的尊卑秩序。一般从高祖到玄孙共九代。

地缘因素:共同生活的环境,聚族而居。一些有名的望族往往直接从他们的居住地上反映出来。如太原王氏、陇西李氏、

清河崔氏等。

领导者与组织机构:家长、族长、房长、祠堂等。 “中国家族伦理之道德制度,发达最早。”——陈寅恪1919年就指出。

美国华人学者许俍光《宗族·种姓·俱乐部》比较中、印、美三国文化的异同。

参考文献

《中国宗族社会》,冯尔康、常建华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家族传统礼仪》,费成康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冯尔康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

《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冯尔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史凤仪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社会生活的历史学》,常建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徽州宗族社会》,赵华富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制度史¡¤宗族》,吕思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中国家族制度史》,徐扬杰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婚姻与家族》,陶希圣著,商务印书馆1934年。 《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高达观著,台湾正中书局1944年。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朱凤翰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家族与社会》,陈其男,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 《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陈支平著,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冯尔康、常建华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一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一)、先秦宗子宗法制家族

1、商代

商代家族类型:子姓宗族(王族、子族)、异姓宗族(联姻者、被征服者)

商代家族结构:宗氏¡ª¡ª分族¡ª¡ª族人家庭及其依附人口(奴隶)

族长权威:族名与地名的同一,长、族合一。握有行政、经济、军事、祭祀各方面的权力。

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占卜:求得祭祀时间、地点、对象、祭法与祭品。

祭祀地方称为宗、室、亚。

祭品:牛、猪、酒等。

2、周代(王族、贵族宗族时代)

君统与宗统合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建立了从周王到诸侯到士的贵族等级制,这些贵族既是各级政府的首脑,又是所在宗族的首领,一身兼有二重身份。周王是宗子兼天子,集族权与君权于一身,成为天下共主,实现了宗统和君统的合一。

(1)分封制:由亲及疏,先同姓后异姓的原则:兄弟子侄(郑、鲁、晋、卫等)¡ª¡ª异姓功臣(姜齐)¡ª¡ª古老显赫宗族(舜的后代陈)¡ª¡ª旧王室的归顺者(微子启的宋)¡ª¡ª落后地区的族群(秦、楚)。

(2)宗法制:区分大宗与小宗。嫡长子为大宗,继承父位,

称为宗子。余子为小宗,分封出去。大、小宗具有二重性,在其内又可以分出大小宗。周王¡ª¡ª诸侯¡ª¡ª卿¡ª¡ª大夫¡ª¡ª士¡ª¡ª平民。

祭祖、分封、敬宗、收族:宗子拥有祭祀自始祖起的祭祖权,余子没有这种权力,要祭始祖只有到宗子主持的宗庙里进行,因此要¡°敬宗¡±。大宗以祭祖权与小宗区别开来,使自己具有了特殊的地位,又向小宗实行分封,使小宗因祭祖、分封向大宗靠拢,从而使整个宗族有凝聚力,形成以大宗、宗子为核心的血缘集团,谓之¡°收族¡±。

(3)宗族类型:贵族宗族(普遍、强大)¡ª¡ª平民宗族(少、弱)。

(4)管理宗族的机构和官员。

周王朝的宗伯:掌管各种祭祀事务。小史:负责辨别王室、诸侯的血缘、辈份关系。

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宗族管理机构和官员:如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曾任过此职,管理楚王族昭、屈、景三族,编辑宗谱,表彰贤良族人,鼓励他们为国出力。)

《周礼》中的¡°族师¡±:掌其族之戒令、政事。

(5)祭祀:

不同庙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卿大夫三庙、士一庙。 昭穆制度:神主牌按左昭右穆的原则排列。

供品:国君用牛,大夫用羊,士用猪或狗,庶人用鱼。 类型:天子有四时之祭¡ª¡ª春祠、夏禴、秋尝、冬蒸。

(6)宗法制的积极意义、被破坏

文化教育(辟雍、黉宫),大宗统领小宗(以兄统弟)保持政权稳定,地方控制。

诸侯卿大夫崛起,周王权威不再:晋文公征召周襄王到洛阳,楚庄王向周朝问鼎。

诸侯卿大夫更多地启用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各国变法图发展,士的地位上升,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伐齐。

(二)、两汉至隋唐世族、士族宗族制时代

1、三个阶段的变化

(1)、两汉是宗族重建时期

秦代变法对宗法制的破坏¡ª¡ª汉初的反省与恢复分封宗室、功臣及举孝廉的政策,培植了宗族势力¡ª¡ª东汉宗族的复苏,出现了众多的世家大族。

(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发达

策)、四姓(虏姓:少数民族士族;郡姓:北方汉人士族;侨姓:南迁士族如谢、王;吴姓:南方土著士族如朱、张、顾、陆)

士族里的族与家

士族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限制士族权利: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转化、南朝用寒门掌管机要。

(3)、唐朝士族的衰落

周、隋以来关陇集团¡°尚武¡±、¡°尚冠冕 ¡±,而山东士族则“尚礼法”、“尚婚娅”。关陇集团虽然获得至高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却不及山东士族。 所以,山东、关中清高士族对与皇家联姻并不感冒。

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

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贞观六年唐太宗谓宰相房玄龄 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下令修《氏族志》。成书后,山东士族被“例降一等”。贞观十六年(642年),他下《禁卖婚诏》。

唐太宗采取的强制措施作用似乎并不大,魏征、房玄龄、李绩这些勋臣们依旧热衷于山东婚姻,一些山东旧门因而得以“旧望不减”。到了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山东士族遭到了来自官方的第二次打击。在出身寒门的宰相、武则天的羽翼李义府的策划主持下,唐高宗下令重修氏族志,命名为《姓氏录》,并且下禁婚诏,“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数,毋得受陪门财。”唐高宗限制超级士族(五姓七望十家) 之间的联姻。这些被禁婚的家族往往以“禁婚家”自称,这个“皇封”的筹码无疑更加加重了它们的份量。

培植新士族:三次官修谱谍。唐太宗《氏族志》、唐高宗与武则天《姓氏录》、唐中宗与唐玄宗《姓族系录》。参与修订《氏族志》的官员主要有吏部尚书高士廉(山东士族)、御史大夫韦挺(关中郡姓)、中书侍郎岑文(江左士人)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河西冠族)四人,每个人似乎代表了他所在的地域。初稿中,出身四姓之一的黄门侍郎崔民干被定为第一等,而关陇集团的地位并未被突出。唐太宗对初稿和山东士族提出严厉批评,《氏族志》重修,皇室第一等,外戚第二等,原第一等崔民干被降至第三等,其余山东士族也“例降一等”。《氏族志》 “崇重今朝冠冕”,抑制山东士族,是关陇集团用政治手段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步骤之一。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又不得不下《禁卖婚诏》进一步限制山东士族间的婚媾。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武氏成为了皇后,贞观《氏族志》显然不再满足新贵们的要求。武氏羽翼、江左二流士族宰相许敬宗以《氏族志》不叙武氏本望,提出重修。武氏的另一个心腹、寒门出身的李义府在骤贵后曾与赵郡李氏合谱,但当他被出为普州刺史的同时,竟

被赵郡李氏踢出来。李义府深以此事为羞辱,故而也附和许敬宗之议。显庆四年(659年)六月,唐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氏族志》更加“崇重今朝冠冕”。《姓氏录》的指导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这样一来,连以军功至位五品以上的军卒们都成了士族。李义府曾求山东婚姻而不得,于是紧接着《姓氏录》的修成,劝高宗对五姓七望十家四十四子实行禁婚。这时候高宗苦于头风,政事大多由武氏裁决,故李义府的提议当然被采纳。

唐代士族特点:具有官僚化倾向¡ª¡ª士族成员社会地位降低¡ª¡ª科举制严重冲击了士族垄断政坛的状况。

唐代河东裴氏和赵郡李氏有宰相17位,博陵崔氏与京兆韦氏16位,清河崔氏、陇西李氏12位。其中博陵崔氏又以第二房人物最盛,共有宰相5人,这一房的崔楷一支,至晚唐“历台阁藩镇者数十人”,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见《新唐书. 崔珙传》)。赵郡李氏中西祖、东祖、南祖三房均有人物,西祖以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一支最为有名;东祖有李峤、李绛、李珏三相;南祖虽有一部分是后来合谱的,但人物为冠于三祖,宰相有李敬玄、李日知、李藩、李固言、李绅五人。尤其是唐宪宗元和时期赵郡李氏三祖各出宰相一人,有名于同时,当时以为盛事。以上的这些数字,都是唐代的清河崔氏甚至于陇西李氏比不上的。

2、宗族形态与内部结构

特权宗族:皇族、世族、士族。

平民宗族(寒族):豪强宗族、平民小族、义门宗族。

3、宗族第一次民众化的时期。

(三)、宋元官僚宗族制时代

宋元成为宗族民众化的第二阶段。

1、官僚掌管宗族:宋代的科举与捐纳,使官僚成为宗族的主体。

2、更多民众关心宗族建设:

平民也建设宗族,宗族有经济力量资助族人,如范氏义庄。

3、祭祖的变化,陈颐祭五世祖,祭祖权下放。

4、私家修谱的典范:《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谱牒从官修进入到私修时代。

(四)、明清绅衿宗族制时代

1、祠堂组织

(1)祭祖礼制的改变,朝廷大礼议之争(嘉靖帝与杨廷和等大臣之间长达数年的争执,嘉靖三年7月去¡°本生¡±,左顺门事件,廷杖大臣,逮百多人,死16人;9月,称皇考。嘉靖十五年昭令天下臣民可以在冬至日祭祀始祖。(只允许冬至日在家庙设始祖、先祖的临时性纸牌位,不允许常设牌位祭祀,后世逐渐突破这一礼制规定。形成大建宗祠祭祀始祖的普遍现象。)

明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ª¡ª世宗(嘉靖)

(2)宗族内部结构与祠堂:

一般宗族(宗族¡ª¡ª房分)

大的宗族(宗族¡ª¡ª房分¡ª¡ª支派)

联宗宗族(始居地宗族¡ª¡ª移徙地宗族¡ª¡ª房派¡ª¡ª支派)。 大宗祠、小宗祠、支祠、分祠等多层级结构的祠堂。

(3)宗族负责人。

统领族、房事务:族长、房长、分长。宗族负责人的选择:自然选择(血缘)、公议推举(辈分高、年龄长、品德忧、威信重)

分管经济事务:总理、庄正、庄副、监察等。挑选条件:品德好、家庭比较富有、有经济头脑、廉节。 分管家法和处理纠纷:约正、约副等。挑选条件:身份高、公正。

2、宗族类型

(1)官僚主导宗族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绅衿宗族超越官僚宗族成为宗族的主体。

何谓绅衿?因政府官职有限,大量科举人才滞留民间。古代的科举人才在总量上毕竟还不大,工作虽然难以找到,但是,他们有相当的特权地位,可以与州县官平起平坐,他们在地方上,在自己的家族内建立起了自己的地位,因此,他们可以把地方建设和宗族建设作为自己的事业,教育、培养下一代,建祠堂,修家谱,著书论经,或者经营商业,或者在地方上掌管公共事务。

在中国传统社会,虽然没有大社会,但是却是真正的小政府,官方编制非常少,小政府就注定了政府无法深入地方社会,所以,留给滞留民间的科举人才有相当多的挥洒空间,地方上也需要这种有特权身份的人代表地方去与官员打交道,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滞留民间的科举人才大多建立了自己的地方事业,依靠自己的身份和家族背景,成为地方名流。

(2)同时,平民宗族大大增加,是宗族显著民众化的时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变化,地主经济快速发展,土地买卖非常频繁,宗族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地主、商人凭借自己的身份和经济实力,参与甚至主导了宗族祠堂的建设,他们还向宗族捐赠土地,建立起族田、学田、义田等宗族公有经济,还建设宗族内的慈善机构,他们迅速利用手中的财富累计威望,赢得族人的信赖,成为宗族领袖。有的宗族没有有功名的人,也只有从平民中挑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之后,宗法组织瓦解,家庭与宗族

并存,形成了后世家族组织的基本结构。家长、族长、宗子成为家族内的领导者,家族组织的第三个要素¡ª¡ª领导者与组织结构在这个阶段确立下来。

(五)、近现代民众化的宗族时代

1、宗族开始了近代化的转变,平民化宗族得到较大的发展,以族会代替祠堂族长管理体制,放弃了以功名身份为原则的领导人条件,体现了近代民主精神。

2、宗族组织移民到台湾和海外,并在海外得到发展,表明它对变动的社会有适应能力。东南亚的华人宗亲会非常多。

3、大陆宗族在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运动时受到严重冲击,基本上销声匿迹,直到80年代初实行农户生产责任制之后,宗族活动逐渐增多,修建祠堂、祭祖扫墓、编写族谱、跨地区的联宗活动有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当代宗族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如下一些问题:如何融入现实经济生活,如家族企业;如何进行新旧交替,注入新的血液,如男女平等、废除族长制向选举制过渡等;如何处理好与政权的关系,处理好国家与地方、国法与家法的矛盾和冲突,对现今的宗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思考题

一、简述中国家族形态的演变。

二、名词解释:宗法制、分封制、大宗、小宗、宗子、士族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家族文化 ”第一讲

胡中生

课程进度

总共十二次课,具体分布如下:

一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二 家族丧葬文化

三 家族祭祀文化

四 家族婚姻与女性(一)

五 家族婚姻与女性(二)

六 家法族规

七 家族教育

八 族谱

九 族人职业与家族经济

十 分家与继承

十一 家族、地域社会与国家

十二 考试并提交全部作业

作业与考试

1、期末开卷考试,平时成绩提交一篇论文,最好是有关自己家庭或家族的。

2、每次课后留一些时间给大家收集相关资料,给大家播放一些专题片。

3、第14周提交习题和论文。

4、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最为普遍的血缘性组织——家族。

(2)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条脉络与趋势。由上层到下层,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文化与生活,成为新文化史和社会

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期待中国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革命、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断裂——经济复苏与文化复兴——软实力的建设(孔子学院、血缘纽带)

绪 论——家族社会

★家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历史现象。它与家庭、宗族、姓氏有着密切的关系。

1. 从氏族社会到个体家庭:动物状态¡ª¡ª群居野处、杂乱性交¡ª¡ª血缘大家庭、同辈性交(一百多万年前)¡ª¡ª亚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指一群同辈姊妹和一群不包括她们兄弟在内的同辈男子,或一群同辈兄弟和一群不包括他们姊妹在内的同辈女子互为夫妻的集团婚。这些女子之间不再互称姊妹,男子之间不再互称兄弟,而称为普那路亚。这种家庭排除了同胞兄弟姊妹之间发生性关系的可能。)¡ª¡ª对偶婚(正妻和主夫可以同居,但与其他伙伴之间还是可以发生性关系。)

母系氏族社会:商周始祖的神话传说

天命玄鸟而生商,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

¡ª¡ª《诗经¡¤商讼¡¤ 玄鸟》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ª¡ª 《史记¡¤ 殷本纪》

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

帝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楚辞.九章.思美人》

姜嫄履大人之跡而生弃。 ¡ª¡ª《诗经¡¤商讼》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怡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避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史记·周本纪》)

“履大人迹”、践“巨人迹”,是指象征男女性事的一种舞蹈,或称“鸟舞”,它是社祭的仪式之一。后稷本是其母姜嫄参加社祭后与某个姬姓男子野合而生,儒家出于崇圣心理和神异其事而掩盖野合。当时盛行普那路亚婚(即外婚制),民“知母不知父”,后稷被其母姜嫄抛弃,既不是因为他无父而生,也不是因为他要接受图腾仪式的考验,而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他形体异常被抛弃。后稷出生时,其母姜嫄惊其“胎生如卵”(带胞生),古人以为妖异而不祥。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揭开神话的面纱,则可以寻找自己民族的远古回忆。商、周始祖神话掩盖了人类早起群婚的历史。神话录入经典,经典记载神话,神话与经典就这样虚构了人类先祖之谜。当然每个朝代都赋予自己的先祖以神灵的光圈。后世也不例外。

三皇五帝的传说:

伏羲(太昊) 、神农(炎帝) 、轩辕(黄帝亦称有熊氏) 。

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帝喾 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母系氏族社会:经典记载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ª¡ª《吕氏春秋¡¤恃君览》

天地开而民生之,当此之时,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ª¡ª《商君书¡¤开塞》

母系氏族社会:少数民族调查

少数民族婚俗与家庭调查¡ª¡ª纳西:走婚、阿注(朋友),1980年调查,(母系)氏族家族35%,母系家庭15%,双系家庭38%,父系家庭12%。

2. 由个体家庭到聚居宗族:母权制让位于父权制、父系血缘、私有制、私有财产继承,家族组织最为基础的要素¡ª¡ª父系血缘就在这个时候确立下来。血缘关系到私有财产的继承,母系氏族社会是按照母系血缘继承原则来继承;而父系血缘继承原则的建立,则意味着女性的贞操原则同时建立。对女性贞操的强调是保证继承人是男性家长后代的最有效的办法。血缘纽带与财产继承的挂钩,促进了父系家庭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形成家族¡ª¡ª由众多小家庭组成的血缘组织。 历史上的家庭类型(从家庭的成员结构去划分):单身家庭¡ª¡ª核心家庭¡ª¡ª直系家庭(主干家庭)¡ª¡ª联合家庭(数代同居大家庭)

3. 族、姓氏与联姓统宗:

★俗语:500年前是一家;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姓者,生也¡±,¡°因生赐姓¡±, 姓重血统,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土命氏¡±, 氏重地域,是地位身份的象征。 春秋时姓、氏合流以后,氏升为姓,姓、氏都表示血统。在地域上以¡°地望¡±来注明,后来,姓氏配以地望,便构成了宗族。如陇西李氏、清河崔氏。

★同姓不同族,同宗不同族。一个先祖的子孙可能分散居于各地,有些仅仅是同姓者,几乎没有血缘关系,为了现实的需要,往往也虚构一个共同的祖先,形成拟血缘关系,这就是联姓统宗运动。

4. 当代宗族的影响力:

1985年4月29日,美国宇宙飞船“挑战者”号载着7位科学家和2只松鼠猴及24只白老鼠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升空。宇宙飞船上5位科学家中包括2名医生、2位物理学家和1名化学工程师。其中两位物理学家中的一位就是王赣骏博士——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也是第一位在太空从事自己设计的科学实验的科学家。

王赣骏与他的美国同事一道进入太空,他携带的是台北王氏宗亲会的¡°三槐堂¡±锦旗,事后,他把那面锦旗回赠王氏宗亲会,这面锦旗所象征的就是中国宗族。

安徽省桐城枞阳会宫姚姓修谱公告

会宫白苓涧姚氏一族,一世祖于元末明初从江西婺源迁至桐城会宫(今枞阳)白苓涧。自一世祖以来,宗谱已续修八次,八修宗谱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今已有百余年未行续修。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为传承历史文明,收族敬宗,理根认祖,经心系族人的姚姓有识之士倡议与筹备,2006年4月9日召开了由有关房族代表40人参加的修谱专题会议,成立了¡°白苓涧姚氏宗谱九修办公室¡±,筹办宗谱¡°九修¡±有关事宜。鉴于族人居住分散,久失联系,特发此公告,望我族人氏(不分男女)见公告后,相互转告并与¡°白苓涧姚氏宗谱九修办公室¡±联

系,以期不漏一支一丁。

联系人:¡­¡­联系地址:¡­¡­截止日期:¡­¡­

枞阳会宫白苓涧姚氏宗族第九次修谱办公室

二00六年五月十七日

会宫白苓涧姚氏世辈次序如下:¡­¡­。

家族的几大要素

血缘因素:共同的祖先,严格的尊卑秩序。一般从高祖到玄孙共九代。

地缘因素:共同生活的环境,聚族而居。一些有名的望族往往直接从他们的居住地上反映出来。如太原王氏、陇西李氏、

清河崔氏等。

领导者与组织机构:家长、族长、房长、祠堂等。 “中国家族伦理之道德制度,发达最早。”——陈寅恪1919年就指出。

美国华人学者许俍光《宗族·种姓·俱乐部》比较中、印、美三国文化的异同。

参考文献

《中国宗族社会》,冯尔康、常建华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家族传统礼仪》,费成康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冯尔康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

《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冯尔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史凤仪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社会生活的历史学》,常建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徽州宗族社会》,赵华富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制度史¡¤宗族》,吕思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中国家族制度史》,徐扬杰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婚姻与家族》,陶希圣著,商务印书馆1934年。 《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高达观著,台湾正中书局1944年。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朱凤翰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家族与社会》,陈其男,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 《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陈支平著,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冯尔康、常建华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一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一)、先秦宗子宗法制家族

1、商代

商代家族类型:子姓宗族(王族、子族)、异姓宗族(联姻者、被征服者)

商代家族结构:宗氏¡ª¡ª分族¡ª¡ª族人家庭及其依附人口(奴隶)

族长权威:族名与地名的同一,长、族合一。握有行政、经济、军事、祭祀各方面的权力。

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占卜:求得祭祀时间、地点、对象、祭法与祭品。

祭祀地方称为宗、室、亚。

祭品:牛、猪、酒等。

2、周代(王族、贵族宗族时代)

君统与宗统合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建立了从周王到诸侯到士的贵族等级制,这些贵族既是各级政府的首脑,又是所在宗族的首领,一身兼有二重身份。周王是宗子兼天子,集族权与君权于一身,成为天下共主,实现了宗统和君统的合一。

(1)分封制:由亲及疏,先同姓后异姓的原则:兄弟子侄(郑、鲁、晋、卫等)¡ª¡ª异姓功臣(姜齐)¡ª¡ª古老显赫宗族(舜的后代陈)¡ª¡ª旧王室的归顺者(微子启的宋)¡ª¡ª落后地区的族群(秦、楚)。

(2)宗法制:区分大宗与小宗。嫡长子为大宗,继承父位,

称为宗子。余子为小宗,分封出去。大、小宗具有二重性,在其内又可以分出大小宗。周王¡ª¡ª诸侯¡ª¡ª卿¡ª¡ª大夫¡ª¡ª士¡ª¡ª平民。

祭祖、分封、敬宗、收族:宗子拥有祭祀自始祖起的祭祖权,余子没有这种权力,要祭始祖只有到宗子主持的宗庙里进行,因此要¡°敬宗¡±。大宗以祭祖权与小宗区别开来,使自己具有了特殊的地位,又向小宗实行分封,使小宗因祭祖、分封向大宗靠拢,从而使整个宗族有凝聚力,形成以大宗、宗子为核心的血缘集团,谓之¡°收族¡±。

(3)宗族类型:贵族宗族(普遍、强大)¡ª¡ª平民宗族(少、弱)。

(4)管理宗族的机构和官员。

周王朝的宗伯:掌管各种祭祀事务。小史:负责辨别王室、诸侯的血缘、辈份关系。

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宗族管理机构和官员:如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曾任过此职,管理楚王族昭、屈、景三族,编辑宗谱,表彰贤良族人,鼓励他们为国出力。)

《周礼》中的¡°族师¡±:掌其族之戒令、政事。

(5)祭祀:

不同庙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卿大夫三庙、士一庙。 昭穆制度:神主牌按左昭右穆的原则排列。

供品:国君用牛,大夫用羊,士用猪或狗,庶人用鱼。 类型:天子有四时之祭¡ª¡ª春祠、夏禴、秋尝、冬蒸。

(6)宗法制的积极意义、被破坏

文化教育(辟雍、黉宫),大宗统领小宗(以兄统弟)保持政权稳定,地方控制。

诸侯卿大夫崛起,周王权威不再:晋文公征召周襄王到洛阳,楚庄王向周朝问鼎。

诸侯卿大夫更多地启用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各国变法图发展,士的地位上升,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伐齐。

(二)、两汉至隋唐世族、士族宗族制时代

1、三个阶段的变化

(1)、两汉是宗族重建时期

秦代变法对宗法制的破坏¡ª¡ª汉初的反省与恢复分封宗室、功臣及举孝廉的政策,培植了宗族势力¡ª¡ª东汉宗族的复苏,出现了众多的世家大族。

(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发达

策)、四姓(虏姓:少数民族士族;郡姓:北方汉人士族;侨姓:南迁士族如谢、王;吴姓:南方土著士族如朱、张、顾、陆)

士族里的族与家

士族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限制士族权利: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转化、南朝用寒门掌管机要。

(3)、唐朝士族的衰落

周、隋以来关陇集团¡°尚武¡±、¡°尚冠冕 ¡±,而山东士族则“尚礼法”、“尚婚娅”。关陇集团虽然获得至高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却不及山东士族。 所以,山东、关中清高士族对与皇家联姻并不感冒。

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

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贞观六年唐太宗谓宰相房玄龄 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下令修《氏族志》。成书后,山东士族被“例降一等”。贞观十六年(642年),他下《禁卖婚诏》。

唐太宗采取的强制措施作用似乎并不大,魏征、房玄龄、李绩这些勋臣们依旧热衷于山东婚姻,一些山东旧门因而得以“旧望不减”。到了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山东士族遭到了来自官方的第二次打击。在出身寒门的宰相、武则天的羽翼李义府的策划主持下,唐高宗下令重修氏族志,命名为《姓氏录》,并且下禁婚诏,“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数,毋得受陪门财。”唐高宗限制超级士族(五姓七望十家) 之间的联姻。这些被禁婚的家族往往以“禁婚家”自称,这个“皇封”的筹码无疑更加加重了它们的份量。

培植新士族:三次官修谱谍。唐太宗《氏族志》、唐高宗与武则天《姓氏录》、唐中宗与唐玄宗《姓族系录》。参与修订《氏族志》的官员主要有吏部尚书高士廉(山东士族)、御史大夫韦挺(关中郡姓)、中书侍郎岑文(江左士人)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河西冠族)四人,每个人似乎代表了他所在的地域。初稿中,出身四姓之一的黄门侍郎崔民干被定为第一等,而关陇集团的地位并未被突出。唐太宗对初稿和山东士族提出严厉批评,《氏族志》重修,皇室第一等,外戚第二等,原第一等崔民干被降至第三等,其余山东士族也“例降一等”。《氏族志》 “崇重今朝冠冕”,抑制山东士族,是关陇集团用政治手段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步骤之一。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又不得不下《禁卖婚诏》进一步限制山东士族间的婚媾。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武氏成为了皇后,贞观《氏族志》显然不再满足新贵们的要求。武氏羽翼、江左二流士族宰相许敬宗以《氏族志》不叙武氏本望,提出重修。武氏的另一个心腹、寒门出身的李义府在骤贵后曾与赵郡李氏合谱,但当他被出为普州刺史的同时,竟

被赵郡李氏踢出来。李义府深以此事为羞辱,故而也附和许敬宗之议。显庆四年(659年)六月,唐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氏族志》更加“崇重今朝冠冕”。《姓氏录》的指导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这样一来,连以军功至位五品以上的军卒们都成了士族。李义府曾求山东婚姻而不得,于是紧接着《姓氏录》的修成,劝高宗对五姓七望十家四十四子实行禁婚。这时候高宗苦于头风,政事大多由武氏裁决,故李义府的提议当然被采纳。

唐代士族特点:具有官僚化倾向¡ª¡ª士族成员社会地位降低¡ª¡ª科举制严重冲击了士族垄断政坛的状况。

唐代河东裴氏和赵郡李氏有宰相17位,博陵崔氏与京兆韦氏16位,清河崔氏、陇西李氏12位。其中博陵崔氏又以第二房人物最盛,共有宰相5人,这一房的崔楷一支,至晚唐“历台阁藩镇者数十人”,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见《新唐书. 崔珙传》)。赵郡李氏中西祖、东祖、南祖三房均有人物,西祖以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一支最为有名;东祖有李峤、李绛、李珏三相;南祖虽有一部分是后来合谱的,但人物为冠于三祖,宰相有李敬玄、李日知、李藩、李固言、李绅五人。尤其是唐宪宗元和时期赵郡李氏三祖各出宰相一人,有名于同时,当时以为盛事。以上的这些数字,都是唐代的清河崔氏甚至于陇西李氏比不上的。

2、宗族形态与内部结构

特权宗族:皇族、世族、士族。

平民宗族(寒族):豪强宗族、平民小族、义门宗族。

3、宗族第一次民众化的时期。

(三)、宋元官僚宗族制时代

宋元成为宗族民众化的第二阶段。

1、官僚掌管宗族:宋代的科举与捐纳,使官僚成为宗族的主体。

2、更多民众关心宗族建设:

平民也建设宗族,宗族有经济力量资助族人,如范氏义庄。

3、祭祖的变化,陈颐祭五世祖,祭祖权下放。

4、私家修谱的典范:《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谱牒从官修进入到私修时代。

(四)、明清绅衿宗族制时代

1、祠堂组织

(1)祭祖礼制的改变,朝廷大礼议之争(嘉靖帝与杨廷和等大臣之间长达数年的争执,嘉靖三年7月去¡°本生¡±,左顺门事件,廷杖大臣,逮百多人,死16人;9月,称皇考。嘉靖十五年昭令天下臣民可以在冬至日祭祀始祖。(只允许冬至日在家庙设始祖、先祖的临时性纸牌位,不允许常设牌位祭祀,后世逐渐突破这一礼制规定。形成大建宗祠祭祀始祖的普遍现象。)

明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ª¡ª世宗(嘉靖)

(2)宗族内部结构与祠堂:

一般宗族(宗族¡ª¡ª房分)

大的宗族(宗族¡ª¡ª房分¡ª¡ª支派)

联宗宗族(始居地宗族¡ª¡ª移徙地宗族¡ª¡ª房派¡ª¡ª支派)。 大宗祠、小宗祠、支祠、分祠等多层级结构的祠堂。

(3)宗族负责人。

统领族、房事务:族长、房长、分长。宗族负责人的选择:自然选择(血缘)、公议推举(辈分高、年龄长、品德忧、威信重)

分管经济事务:总理、庄正、庄副、监察等。挑选条件:品德好、家庭比较富有、有经济头脑、廉节。 分管家法和处理纠纷:约正、约副等。挑选条件:身份高、公正。

2、宗族类型

(1)官僚主导宗族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绅衿宗族超越官僚宗族成为宗族的主体。

何谓绅衿?因政府官职有限,大量科举人才滞留民间。古代的科举人才在总量上毕竟还不大,工作虽然难以找到,但是,他们有相当的特权地位,可以与州县官平起平坐,他们在地方上,在自己的家族内建立起了自己的地位,因此,他们可以把地方建设和宗族建设作为自己的事业,教育、培养下一代,建祠堂,修家谱,著书论经,或者经营商业,或者在地方上掌管公共事务。

在中国传统社会,虽然没有大社会,但是却是真正的小政府,官方编制非常少,小政府就注定了政府无法深入地方社会,所以,留给滞留民间的科举人才有相当多的挥洒空间,地方上也需要这种有特权身份的人代表地方去与官员打交道,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滞留民间的科举人才大多建立了自己的地方事业,依靠自己的身份和家族背景,成为地方名流。

(2)同时,平民宗族大大增加,是宗族显著民众化的时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变化,地主经济快速发展,土地买卖非常频繁,宗族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地主、商人凭借自己的身份和经济实力,参与甚至主导了宗族祠堂的建设,他们还向宗族捐赠土地,建立起族田、学田、义田等宗族公有经济,还建设宗族内的慈善机构,他们迅速利用手中的财富累计威望,赢得族人的信赖,成为宗族领袖。有的宗族没有有功名的人,也只有从平民中挑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之后,宗法组织瓦解,家庭与宗族

并存,形成了后世家族组织的基本结构。家长、族长、宗子成为家族内的领导者,家族组织的第三个要素¡ª¡ª领导者与组织结构在这个阶段确立下来。

(五)、近现代民众化的宗族时代

1、宗族开始了近代化的转变,平民化宗族得到较大的发展,以族会代替祠堂族长管理体制,放弃了以功名身份为原则的领导人条件,体现了近代民主精神。

2、宗族组织移民到台湾和海外,并在海外得到发展,表明它对变动的社会有适应能力。东南亚的华人宗亲会非常多。

3、大陆宗族在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运动时受到严重冲击,基本上销声匿迹,直到80年代初实行农户生产责任制之后,宗族活动逐渐增多,修建祠堂、祭祖扫墓、编写族谱、跨地区的联宗活动有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这种趋势仍在继续。当代宗族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如下一些问题:如何融入现实经济生活,如家族企业;如何进行新旧交替,注入新的血液,如男女平等、废除族长制向选举制过渡等;如何处理好与政权的关系,处理好国家与地方、国法与家法的矛盾和冲突,对现今的宗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思考题

一、简述中国家族形态的演变。

二、名词解释:宗法制、分封制、大宗、小宗、宗子、士族


相关文章

  • 试述中国古代社会基本单元的演变
  • 社科纵横1998年第4期 试述中国古代社会基本单元的演变 孙祖眉 社会基本单元是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可独立的人的群体.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受婚姻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是一个活跃的.变化的因素.我们之所以应认真了解它,是"因为基本单 ...查看


  • 论菲律宾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其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 作者:崔运武胡恒富 南洋问题研究 1998年10期 菲律宾是东盟国家中政治最为动荡的国家.从政治分析的角度看,菲律宾的政治动荡与其政党政治的运作密切相关,而其政党政治运作之所以如此,实际上又与其政治文化的演变有深刻的关系.认识菲律宾政党政治 ...查看


  • 宗法制度的利和弊
  • 摘 要: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度演变而来的,虽然在西周末年就已经瓦解,但它的影响在中国却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结构,揭示出宗法制的残余影响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不同层面,至今仍对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一定 ...查看


  • 读后感百年孤独
  • 第一次见到<百年孤独>更多是被这个书名所吸引,有种想溶入的感觉.当合上整本书的时候却觉得无比的孤寂,那是无法平静的感觉.孤独?寂寞?其实不仅限于此.那是一个别样的世界.一个家族.一个人.很多种孤独的灵魂.如何用简单的语言来形容一 ...查看


  • 中国宗法制度
  • 中国宗法制度 1.教学目标: (1)掌握家庭.家族.宗族三个概念的含义. (2)对传统家族观念和基于家族观念的伦理思想进行客观辨析. (3)了解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和特点. (4)了解宗法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维系及对国民心理的影响. 2.教学时 ...查看


  • 略谈中国古代法律传统
  •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略谈中国古代法律传统时间:2011-04-22 12:03:27 科技小论文 作者:秩名论 ...查看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学术专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 类型及其特征 口 曾小华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类型并不符合一些经典理论家的概括,它是非常独特的,它不是"封建专制集权制度",而是宗法家族专制 ...查看


  • 萧放: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
  • 萧放: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2-09 演讲人:萧放演讲地点:江苏泰州百姓大讲堂 萧放,湖北英山人.法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主 ...查看


  • [中国文化概论]
  • 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有什么基本特征? 答: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疆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