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年 级:2011年(秋季班)

学 号:44

姓 名:彭飞

专 业:社会学

课 程:社会心理学

指导老师:王卫东

当今社会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也有一句名言表达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人格决定命运”。 在当今的时代,实施人格教育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只要观察一下眼前的社会状况并反省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就可以充分理解这一点。

在谈及人格教育之重要性之前,先了解什么是人格。

人格就是一种财富,它是人的良好意愿和尊严的财富。从小对孩子进行人格的投资——这虽然不能直接在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孩子们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无论是东方的圣人,还是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苏格拉底说:“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因此,“良将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毁节以求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就可以战胜困难,也可以抵御邪恶,如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留下一串光辉的足迹。

人的一生,有两个社会机构强有力地影响着个人的人格成长。第一个是家庭,建立美好的家庭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第二个是学校,这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在家庭中,父母应当言传身教;到了学校,教师必须强化孩子在家庭中已经开始接受的那些教导,使孩子的人格得以不断成长直到成熟。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托马斯·利科纳博士在所着《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然而遗憾的是,帮助青年人发展良好品性的教育目标,在许多现代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已经被忽视了。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陷入危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这类问题属于人的内在问题,也就是人类心情上和认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人类问题的中心在于人心”。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就必须从改变人的心灵入手。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社会,社会组成国家,国家组成了世界。因此,只有当人的心灵转向善良并充满关爱时,家庭才有和睦,社会才有安宁,

世界和平才有可能实现。

这里,我们首先以中国为例考察一下现代教育是如何放弃道德价值这一重大教育目标的。

我所受的教育力图将我塑造成另一个人,而不是我自己。 ——卡夫卡

近日,中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在2011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几十年的教育都是失败的。这个失败在于,教育在培养人时没有注意培养人的自主创造性,没有注意培养人的道德。张维迎还说,如果所有的学校取消了,中国人的知识会大大降低,但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会大大提升。“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每一步走过来,都培养大家在说假话,这实际上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开学季不仅迎来了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扫荡,和教师节的送礼高潮,也迎来了此起彼伏的学生自杀浪潮。前些年,当一个13岁女孩决绝地跳下教学楼殒命后,那位有着数十年教龄的老师一脸茫然:即使真的没有犯错,不就是写个检讨认个错么,怎么那么想不开„„在许多人看来,羞辱的确算不得什么伤害——“毫发无损”。中国教育的这种麻木是因为人格的缺席。

人格应是外来词语,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将人格与个性并列。而个性与叛逆总是连在一起,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词语。人格首先是独立的产物,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中国启蒙运动先驱梁启超曾说:没有独立的个人,就没有独立的国家。

个性是一个人的性格,每个人是唯一的,每个人的个性同样是唯一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盛开的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种个性差异使社会变得五彩斑斓多姿多彩,个性出众者叫做帅、酷。

个性是人的一种自我表达。教育从个人的道义角度讲,应当是培养个性,但从被社会扭曲的功利角度讲,教育往往成为培养劳动者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只剩下授业。在《长江7号》中,周星驰反复叮嘱孩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中间,作为一个父亲,周

星驰从来没有想过孩子自己的理想和个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的教育有将人“器化”的强烈企图:孩子不好好学功课,叫做“不成器”,看重一个人叫“器重”,等等。对人的器化就是对人的物化,乃至无私无我——丧失自我。自我意识的丧失使人失去主体意识,人随之彻底物化,变成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在一个机器化的工业时代,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为将来进入工厂作准备,群体化洗脑教育成为机器社会的孵化中心。经济学家桑巴特讥讽说,“灵魂应该留在入口处的衣帽间”。在工厂模式的体制教育中,人只是一个批量生产的产品,所有的组织和制度,乃至“军训”都是为了培养一个完美的工作机器;学校—工厂—监狱,三者之间的鸿沟正在逐渐填平,整个社会都基于统一的美德:守时,服从,重复,存储,删除,再加上惩罚。学校兼具监狱与工厂双重功能,为工业化国家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机器人和廉价劳动者。对劳动力这种商品资源,无论国家还是资本家,都试图以最小的代价攫取最大的劳动力产出。

从写作文的那一天起,每一个中国人都学会了撒谎。我们的教育不仅没有人格教育,而且在不遗余力的扼杀人与生俱来的天然个性。中国教育因此成为十分功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南辕北辙。对独立思想和自我意识的褫夺使教育蜕化为劳动力生产线,一个个被阉割了个性的劳动者源源不断的从教育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为全球化经济提供最廉价最安全、也最没有民族竞争力的劳动力资源。虽然世界首富乔布斯创造了“苹果”,但几乎所有的“苹果”都出自富士康120万中国青年的血汗之手。120万挣扎在生存底线上的中国人抵不上一个乔布斯的大脑,或许是因为中国人长不出那样的脑袋。

学校本来是培养社会文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所传授的,不仅是有用的知识,而且是几千年人文精神的传承,体现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然而,这些年学校教育的产业化,使得教育成为了一项买卖知识的交易。以政治代替哲学,以道德代替法治,以灌输代替思考,使人

的大脑被体制系统屏蔽,在不断的灌输和洗脑过程中,人天然的会思考的个性被扼杀于无形。

面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解决。

人格教育正是着力于满足人的精神发展层面的需求,即帮助人们体现其精神价值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人格教育借助于伦理道德的教导和训练,使人达到内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教育的两个层面中,人格教育理应居于优先地位。这一点可以从人的心灵与躯体的关系来解释。人的心灵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要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来;而人的躯体则不断地寻求着物质上的满足,要活得舒适,并有安全的保障。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和群体中发挥作用,与别人愉快地相处,并从人际交往中彼此受益,就必须使心灵的追求主导躯体的欲望。换句话说,人类的心灵与躯体之间应当建立一种主体与对象之间先后有序的关系。当处于主体位置的心灵能够引导处于对象位置的躯体时,一个人才能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眼前的物质欲望,努力满足他人或群体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躯体处于主导的地位,这个人就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私利、及时行乐和肆无忌惮的不道德行为,从而在社会和群体的人际关系中造成种种问题,最终也会使自己陷入孤立、痛苦、空虚和失望中。由此可见,如果教育者只传授科技知识,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和体育,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良知和人格的成熟,就会给学生带来问题,也殃及社会。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这样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

我们就要从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思考人格教育与才能教育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取得平衡,从而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育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哲学层面,涉及到教育的本质、宗旨和理想;二是科学层面,涉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规章、课程设置等等。

从广义上说,人的完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品格的发展达到高度的成熟;二是人际关系的发展达到和谐,首先在家庭,然后扩大

到社会。三是掌握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有创造能力的工作者,实现人与自然界高度和谐的理想。

教育在以上三个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教育应当提倡并实施道德指导,帮助受教育者达到人格成熟;教育应当传播关于家庭和谐和成为良好社会公民的行为规范;教育应当传播从事某种事业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上述三方面帮助受教育者开发潜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要探讨人格成熟,必须先探讨其核心要素“心情”(heart)。心情是动机的本源,是驱使人寻找各种相对应关系的根本动力。

心情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核心要素。由于心情的不断成熟,人就有了同他人和周围事物建立联系的长远需求。人需要相互交往,需要有归属感、亲昵感等等。心情驱使我们不断地通过爱和被爱追求快乐的体验,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评价人和事,希望自己活得有价值,也希望别人承认这种价值的原由。

人格的中心是爱,爱的源泉是心情,因此心情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帮助学生在心情上成长并达到成熟。

如果明白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开发人的良知和才能,使身心得到全面成长和成熟,从而实现成功人生的理想,那幺我们就很容易认识到当前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里。重智轻德,把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体育放在了不适当的优先位置上而把人格教育放在十分次要甚至无足轻重的地位的教育,实在可称为“本末倒置”的不平衡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必然是人格素质的降低,进而危及个人、家庭和社会。

当今社会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年 级:2011年(秋季班)

学 号:44

姓 名:彭飞

专 业:社会学

课 程:社会心理学

指导老师:王卫东

当今社会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也有一句名言表达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人格决定命运”。 在当今的时代,实施人格教育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只要观察一下眼前的社会状况并反省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就可以充分理解这一点。

在谈及人格教育之重要性之前,先了解什么是人格。

人格就是一种财富,它是人的良好意愿和尊严的财富。从小对孩子进行人格的投资——这虽然不能直接在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孩子们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无论是东方的圣人,还是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苏格拉底说:“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因此,“良将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毁节以求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就可以战胜困难,也可以抵御邪恶,如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留下一串光辉的足迹。

人的一生,有两个社会机构强有力地影响着个人的人格成长。第一个是家庭,建立美好的家庭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第二个是学校,这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在家庭中,父母应当言传身教;到了学校,教师必须强化孩子在家庭中已经开始接受的那些教导,使孩子的人格得以不断成长直到成熟。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托马斯·利科纳博士在所着《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然而遗憾的是,帮助青年人发展良好品性的教育目标,在许多现代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已经被忽视了。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陷入危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这类问题属于人的内在问题,也就是人类心情上和认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说“人类问题的中心在于人心”。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就必须从改变人的心灵入手。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社会,社会组成国家,国家组成了世界。因此,只有当人的心灵转向善良并充满关爱时,家庭才有和睦,社会才有安宁,

世界和平才有可能实现。

这里,我们首先以中国为例考察一下现代教育是如何放弃道德价值这一重大教育目标的。

我所受的教育力图将我塑造成另一个人,而不是我自己。 ——卡夫卡

近日,中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在2011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几十年的教育都是失败的。这个失败在于,教育在培养人时没有注意培养人的自主创造性,没有注意培养人的道德。张维迎还说,如果所有的学校取消了,中国人的知识会大大降低,但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会大大提升。“因为我们从小学开始,每一步走过来,都培养大家在说假话,这实际上影响到我们的国民素质。”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开学季不仅迎来了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扫荡,和教师节的送礼高潮,也迎来了此起彼伏的学生自杀浪潮。前些年,当一个13岁女孩决绝地跳下教学楼殒命后,那位有着数十年教龄的老师一脸茫然:即使真的没有犯错,不就是写个检讨认个错么,怎么那么想不开„„在许多人看来,羞辱的确算不得什么伤害——“毫发无损”。中国教育的这种麻木是因为人格的缺席。

人格应是外来词语,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将人格与个性并列。而个性与叛逆总是连在一起,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词语。人格首先是独立的产物,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中国启蒙运动先驱梁启超曾说:没有独立的个人,就没有独立的国家。

个性是一个人的性格,每个人是唯一的,每个人的个性同样是唯一的。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盛开的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种个性差异使社会变得五彩斑斓多姿多彩,个性出众者叫做帅、酷。

个性是人的一种自我表达。教育从个人的道义角度讲,应当是培养个性,但从被社会扭曲的功利角度讲,教育往往成为培养劳动者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只剩下授业。在《长江7号》中,周星驰反复叮嘱孩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中间,作为一个父亲,周

星驰从来没有想过孩子自己的理想和个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的教育有将人“器化”的强烈企图:孩子不好好学功课,叫做“不成器”,看重一个人叫“器重”,等等。对人的器化就是对人的物化,乃至无私无我——丧失自我。自我意识的丧失使人失去主体意识,人随之彻底物化,变成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在一个机器化的工业时代,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要为将来进入工厂作准备,群体化洗脑教育成为机器社会的孵化中心。经济学家桑巴特讥讽说,“灵魂应该留在入口处的衣帽间”。在工厂模式的体制教育中,人只是一个批量生产的产品,所有的组织和制度,乃至“军训”都是为了培养一个完美的工作机器;学校—工厂—监狱,三者之间的鸿沟正在逐渐填平,整个社会都基于统一的美德:守时,服从,重复,存储,删除,再加上惩罚。学校兼具监狱与工厂双重功能,为工业化国家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机器人和廉价劳动者。对劳动力这种商品资源,无论国家还是资本家,都试图以最小的代价攫取最大的劳动力产出。

从写作文的那一天起,每一个中国人都学会了撒谎。我们的教育不仅没有人格教育,而且在不遗余力的扼杀人与生俱来的天然个性。中国教育因此成为十分功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南辕北辙。对独立思想和自我意识的褫夺使教育蜕化为劳动力生产线,一个个被阉割了个性的劳动者源源不断的从教育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为全球化经济提供最廉价最安全、也最没有民族竞争力的劳动力资源。虽然世界首富乔布斯创造了“苹果”,但几乎所有的“苹果”都出自富士康120万中国青年的血汗之手。120万挣扎在生存底线上的中国人抵不上一个乔布斯的大脑,或许是因为中国人长不出那样的脑袋。

学校本来是培养社会文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所传授的,不仅是有用的知识,而且是几千年人文精神的传承,体现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然而,这些年学校教育的产业化,使得教育成为了一项买卖知识的交易。以政治代替哲学,以道德代替法治,以灌输代替思考,使人

的大脑被体制系统屏蔽,在不断的灌输和洗脑过程中,人天然的会思考的个性被扼杀于无形。

面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解决。

人格教育正是着力于满足人的精神发展层面的需求,即帮助人们体现其精神价值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人格教育借助于伦理道德的教导和训练,使人达到内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教育的两个层面中,人格教育理应居于优先地位。这一点可以从人的心灵与躯体的关系来解释。人的心灵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要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来;而人的躯体则不断地寻求着物质上的满足,要活得舒适,并有安全的保障。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在社会和群体中发挥作用,与别人愉快地相处,并从人际交往中彼此受益,就必须使心灵的追求主导躯体的欲望。换句话说,人类的心灵与躯体之间应当建立一种主体与对象之间先后有序的关系。当处于主体位置的心灵能够引导处于对象位置的躯体时,一个人才能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眼前的物质欲望,努力满足他人或群体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躯体处于主导的地位,这个人就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私利、及时行乐和肆无忌惮的不道德行为,从而在社会和群体的人际关系中造成种种问题,最终也会使自己陷入孤立、痛苦、空虚和失望中。由此可见,如果教育者只传授科技知识,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和体育,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良知和人格的成熟,就会给学生带来问题,也殃及社会。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这样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

我们就要从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思考人格教育与才能教育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取得平衡,从而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育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哲学层面,涉及到教育的本质、宗旨和理想;二是科学层面,涉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规章、课程设置等等。

从广义上说,人的完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品格的发展达到高度的成熟;二是人际关系的发展达到和谐,首先在家庭,然后扩大

到社会。三是掌握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有创造能力的工作者,实现人与自然界高度和谐的理想。

教育在以上三个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教育应当提倡并实施道德指导,帮助受教育者达到人格成熟;教育应当传播关于家庭和谐和成为良好社会公民的行为规范;教育应当传播从事某种事业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上述三方面帮助受教育者开发潜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要探讨人格成熟,必须先探讨其核心要素“心情”(heart)。心情是动机的本源,是驱使人寻找各种相对应关系的根本动力。

心情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核心要素。由于心情的不断成熟,人就有了同他人和周围事物建立联系的长远需求。人需要相互交往,需要有归属感、亲昵感等等。心情驱使我们不断地通过爱和被爱追求快乐的体验,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评价人和事,希望自己活得有价值,也希望别人承认这种价值的原由。

人格的中心是爱,爱的源泉是心情,因此心情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帮助学生在心情上成长并达到成熟。

如果明白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开发人的良知和才能,使身心得到全面成长和成熟,从而实现成功人生的理想,那幺我们就很容易认识到当前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里。重智轻德,把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体育放在了不适当的优先位置上而把人格教育放在十分次要甚至无足轻重的地位的教育,实在可称为“本末倒置”的不平衡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必然是人格素质的降低,进而危及个人、家庭和社会。


相关文章

  • 完美辩论素材:在高中阶段,更应注重人格的塑造Vs更应注重知识的积累 反方观点+开篇理论+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在高中阶段,更应注重人格的塑造".首先要明确一点:当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行为和习惯有机结合时,才能构成我们健全的人格.其次要注意,本次辩题的关键词在于"注 ...查看


  • 辩论赛-大学生塑造人格更重要资料
  • 开篇立论 各位评委,主席,大家好! 我方观点认为"大学阶段塑造人格更重要" 塑造指定形的过程.人格指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 以下陈述我方观点之 ...查看


  • 论对大学生优良人格特质的培养
  • 作者:陈伟民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年05期 一.关于人格特质的理性思考 所谓人格是现实的有特色的个人,是人经由社会化所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品德.心理和行为的综合.人格特质是指人格在一定情 ...查看


  • 健康的人格教育的核心2
  • 健康的人格 教育的核心 -----体育教学中学生人格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中华民族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作为 ...查看


  • 事例(知识积累和完善人格哪个更重要)
  • 所谓人格,就是个人显著的思想.性格.特征.态度和习惯的有机结合.它包含特质.认知和倾向三个单元.它们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构成我们健全的人格.我们现在重点看看认知单元在人格塑造中扮演的角色吧! 我们首先要判断和选择某种知识进行一定的积累,然后 ...查看


  • 辩论赛素材
  • <诗经·小雅>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意大利但丁也说:"道德常常能够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难 ...查看


  •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以人为本,成了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教师的工作是用人格塑造人格.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启发引导,认真细致的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根据"因材施教"."对症下 ...查看


  • 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 1
  • 谢谢主席: 大家晚上好! 我方认为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 今天,我们双方在这里辩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我们的身份都是在校大学生.欲立其身,先正其名.首先,让我们明确两个概念: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 ...查看


  • 中学生塑造人格比学习知识重要
  • 中学生塑造人格比学习知识重要 知识重要的开篇:没有知识的人在有人格到社会人格还不是被人糟蹋没有知识何来的人格,人格不是自己说的,是要得到他人的肯定,既然要让别人承认你的人格,就要在知识在胜过他,不要在知识上让他逼视你,从而逼视你的人格大家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