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式

论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摘〓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关键词:改革〓完善〓执政方式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最根本的原则,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最根本原则。这项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从政治制度来说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从政党制度来说是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在我国宪法中已明确加以规定。它是指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其领导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体形式有这样几种:第一,直接对最重大的问题做出决策,要求全国党的组织和政府机关贯彻执行;第二,提出决策方案,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机关的决议,获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力;第三,向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推荐重要干部,由这些干部在自己所领导的部门和单位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四,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各自所在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和模范作用领导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践证明,这样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对于稳定国家大局,集中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然而,这样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主要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和思想上的领导,即在政治上指引方向,在思想上热情关怀和帮助。各民主党派也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在各自的章程中作了明确的表示。但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通过对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何谓执政能力?它是指执政党在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党的执政能力,从总体上说是指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本领。这就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时期,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执政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党的执政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要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党就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来自世界范围的新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特别是防止党因长期执政而容易脱离群众等问题,同样要求

我们党不断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

那么,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从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呢?第一,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党的执政能力能否提高,取决于这个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以及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否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使正确的指导思想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及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第二,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加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不断提高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第三,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这样才能巩固立党之本,打牢执政之基,获得力量之源。只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着力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第四,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健全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是党形成整体合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才能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三、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党在执政活动中,必须善于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尤为重要。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坚持依法执政,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又有利于提高执政的科学性、有效性,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代表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依法执政,要求执政党必须提高运用宪法和法律规范行使权力的能力,善于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因此,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离开了宪法和法律,缺乏制度和法律规范,党就很难保证实行正确的领导。所以,党既应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也应适应法治的要求将自己置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约束之下,以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只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行依法执政,从而实现依法治国,才能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改革党的执政方式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充分认识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是把握执政方式的科学内涵。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界定领导与执政,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异同,来把握好执政方式的涵义。一般说来,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包括国家和社会领域;执政则是指政党进行国家权力系统、执掌国家权力的行为,执政主要在国家政权领域。领导是一种政治活动,执政是一种法治活动。党的领导方式可以理解为党实行领导、控制国家公共权力和社会以及联系人民群众的体制、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的总称,就是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法律、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必须遵循的制度和规范。而执政方式则专指党控制、驾驭国家公共权力实现执政目标的体制、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执政方式涉及执政党介入国家权力系统的方法、途径与国家权力系统的关系,在国家权力系统中的运行模式等方面内容。党的领导方式的范畴大于党的执政方式的范畴。党的执政方式是执政党对国家的基本领导方式。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执政,直接关系党的执政的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高低。

二是把握执政方式变革的特征。历史上执政党执掌国家权力曾有过三种方式:(1)执政党位居政府之上,由执政党作出决策,而国家权力机关成了直接执行党的决策的工具;(2)执政党根本不通过国家政权机关,而直接行使管理国家及一切社会事务的职能,即所谓“党国”政治;(3)执政党通过国家政权行使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即通过国家代议机关制宪、修宪及其它立法活动,以及通过国家政权对法令的贯彻实施来实现领导。前两种方式在中外政党执政史上留下深刻、惨痛的教训,苏东共产党最终失去执政地位、台湾国民党在大选中落败都与此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党面临着江泽民同志概括的“两个历史性根本转变”和“三个重大变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即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即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党的队伍状态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党从在野党、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建设党,党的地位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党的功能从通过冲突承担利益协调者的角色变为担负整合社会利益表达和综合的功能;(2)党的目标任务从过去通过革命破坏旧世界,夺取政权转变为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党的资源从过去“小米加步枪”转变为掌握大量可利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源,在国家发展中承担了更重的责任;(4)党的权力从过去受制于国家权力转向全面控制国家权力;(5)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过去传统的“一元化”转变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三是把握改革执政方式的重大意义。党的执政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是党的执政能力强弱、执政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把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摆在突出位置。(1)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客观需要。面对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突飞猛进,不同文明类型、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情况,苏东共产党败下阵来、西方国家政党政治遇到许多新情况,需要我们从长远和战略上看待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问题,以有效应对国际

上各种挑战和风险。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人均GDP已跃入1000美元这一国际公认的风险期和机遇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已有阶层出现新情况、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必然要求我们党在更加复杂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改革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党和国家及全社会依法办事,从人治走向法治。

(2)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保证和重要条件。离开科学、合理的执政,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导致领导决策及其实施的失误,造成经济、社会上的不良后果,也就不能保证国家的政治生活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3)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实施执政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来实现的,总是需要一定的体制、制度和机制来保证的。执政方式为党的执政能力的实现提供条件和前提。同时,执政方式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将起决定作用。(4)改革党的执政方式也是对党自身状况的客观要求。经过55年执政实践的锻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方式总体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仍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委与同级各组织的关系不够协调;以权代法、不依法办事;权力配置不科学、不合理,对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机构重叠、官多为患,执政成本大、执政效率不高等现象,势必削弱党的领导、妨碍执政能力的提高,损害和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因此,要求我们要抓紧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二、科学把握改革执政方式的基本原则

《决定》第一次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是我们党在执政方略、执政理念、执政程序、执政体制上的重大进步,为进一步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

科学执政,要求执政党应以认识、遵循和把握客观规律的理念和行为来执政,就是要按照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执政。就是要科学分析和界定党与国家、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与界限,科学分析和界定执政党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因此,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是要回到过去的全能政治,无限扩大执政党的职能,由党来包办代替一切,去管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而是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掌握为与不为的辩证法。具体说,就是应当深入调查研究,从国情的实际出发,研究以市场经济运行为主要特点的经济规律,驾驭市场经济,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研究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研究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运行规律,构建一个各方面群体和阶层和谐相处的社会;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多样化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规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当前,要在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研究和把握“三大规律”,使我们的思路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能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意愿,达到科学执政的境界。

民主执政,就是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在治国理政中不断提高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就是在民主的旗帜下成熟进步的,没有党内民主,党就没有生机活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健全的过程。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要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逐步实现我们党由整合型政党向代表型政党的转变。通过民主机制的政治互动来聚合和协调广泛的社会利益,建立一个利益表达和综合的民主政治机制,使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制度化转换。为此,要善于把党的主张依照人大的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然后在全体人民中遵行,达到党的决策与决策的贯彻执行有效统一起来。继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而决不搞西方民主的“三权鼎立”、“两院制”、“多党制”、“议会制”那一套。

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必须在制度、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指导,这是依法执政的政治前提。其次,党要在国家体系内而不是体系外或体制上执政。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党并不谋求凌驾于法律和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第三,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也必须带头执行宪法和法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执政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来源于宪法和法律,党在国家中的执政方式必须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党的领导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执政是执政党获得公信力的前提,是获得合法效力和群众拥护的基础。

这三大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身执政方式和执政规律的自觉认识。我们要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高度,以三大执政理念为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

三、积极探索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主要途径

一要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总揽全局,就要求各级党委立足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集中主要精力抓住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对国家政务作总体部署和宏观控制,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贯彻落实,而不是包揽全盘,包办一切。协调各方,就要求党委从整体上推进全局工作的需要出发,发挥各方职能,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协调好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班子之间的关系,使各方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必须明确广大人民群众是管理国家的主体,管理国家事务应由人民选举产生并授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履行。而执掌国家事务则应超脱。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就要发挥“一个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三个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又要通过这些组织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就执政方式而言,就是要变微观干预为宏观指导;变包办代替为总揽全局,变支配各方为协调各方;从改变以往由党制定方针政策并直接下达指令的直接执

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就是在民主的旗帜下成熟进步的,没有党内民主,党就没有生机活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健全的过程。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要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逐步实现我们党由整合型政党向代表型政党的转变。通过民主机制的政治互动来聚合和协调广泛的社会利益,建立一个利益表达和综合的民主政治机制,使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制度化转换。为此,要善于把党的主张依照人大的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然后在全体人民中遵行,达到党的决策与决策的贯彻执行有效统一起来。继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而决不搞西方民主的“三权鼎立”、“两院制”、“多党制”、“议会制”那一套。

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必须在制度、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指导,这是依法执政的政治前提。其次,党要在国家体系内而不是体系外或体制上执政。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党并不谋求凌驾于法律和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第三,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也必须带头执行宪法和法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执政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来源于宪法和法律,党在国家中的执政方式必须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党的领导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执政是执政党获得公信力的前提,是获得合法效力和群众拥护的基础。

这三大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身执政方式和执政规律的自觉认识。我们要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高度,以三大执政理念为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

三、积极探索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主要途径

一要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总揽全局,就要求各级党委立足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集中主要精力抓住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对国家政务作总体部署和宏观控制,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贯彻落实,而不是包揽全盘,包办一切。协调各方,就要求党委从整体上推进全局工作的需要出发,发挥各方职能,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协调好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班子之间的关系,使各方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必须明确广大人民群众是管理国家的主体,管理国家事务应由人民选举产生并授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履行。而执掌国家事务则应超脱。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就要发挥“一个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三个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又要通过这些组织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就执政方式而言,就是要变微观干预为宏观指导;变包办代替为总揽全局,变支配各方为协调各方;从改变以往由党制定方针政策并直接下达指令的直接执

政方式,转而采取党通过立法程序把方针政策变为法律,并支持各国家机关依法履行各自职能发挥作用的间接执政方式,不断增强执政党的整合功能和凝聚功能。

二要实现执政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制度问题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一个领导现代化的政党不能没有一套科学运作的体制和机制,党的执政方式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抓紧建立健全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在工作协调衔接方面的制度和机制,通过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进一步将党的权力和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职能具体化,加以科学规范。同时,应当逐步将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以及各种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制度化,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要求我们党从过去主要依靠政策进行管理转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从过去主要依靠自身的直接管理转变到主要通过发挥国家政权机关的作用进行管理,以法治代替人治。

三要着力理顺执政党和公共权力的关系。所谓国家公共权力,包括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下的“一府两院”制,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所作出的根本性政治制度安排。理顺党和公共权力的关系,是科学构建我国现代政治体系的关键,其核心是理顺权力授受关系。党的权力机关的权力由党员授予,必须向党员负责;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由公民授予,必须向公民负责。如果名义上的权力来源和实际上的权力来源不相符合,就必然使权力授受关系发生混乱,导致施权者不负责任,不受监督,乃至滥用权力。党组织和政府组织的权力来源是不一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一施权者不能同时向两个或多个授权主体负责。只要权力授受关系是明确的,就不会发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当前,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规范党政部门职能,合理设置工作机构,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逐渐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理顺工作关系,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要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切实解决分工重叠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尽可能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四要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当前党的执政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党内民主制度的率先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就要实行民主决策,体现集体领导,从建立健全具体制度入手,规范议事决策权限和决策程序,完善议事决策规划,提高决策水平;应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虑、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完善党内选举等制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修订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制定党组工作条例;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代表提案的处理和回复机制,扩大在县、市进行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加强廉

政法制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这样才能执政党在一党执政条件下同时受到有效监督,通过合理的方式有效实效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使党的执政方式得到有效改进,以掌好、管好、用好人民的权力;奠定党执政国家政权的法制基础,从而推动人民民主,实现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良性互动机制。

此外,还要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的目标,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不断推动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并取得实际成效。

论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摘〓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关键词:改革〓完善〓执政方式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最根本的原则,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最根本原则。这项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从政治制度来说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从政党制度来说是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在我国宪法中已明确加以规定。它是指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其领导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的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体形式有这样几种:第一,直接对最重大的问题做出决策,要求全国党的组织和政府机关贯彻执行;第二,提出决策方案,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机关的决议,获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力;第三,向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推荐重要干部,由这些干部在自己所领导的部门和单位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四,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各自所在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和模范作用领导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践证明,这样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对于稳定国家大局,集中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然而,这样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主要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和思想上的领导,即在政治上指引方向,在思想上热情关怀和帮助。各民主党派也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在各自的章程中作了明确的表示。但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通过对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何谓执政能力?它是指执政党在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党的执政能力,从总体上说是指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本领。这就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时期,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执政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党的执政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要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党就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来自世界范围的新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特别是防止党因长期执政而容易脱离群众等问题,同样要求

我们党不断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

那么,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从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呢?第一,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党的执政能力能否提高,取决于这个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以及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否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使正确的指导思想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及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第二,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加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不断提高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第三,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是要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这样才能巩固立党之本,打牢执政之基,获得力量之源。只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着力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第四,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健全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是党形成整体合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才能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三、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党在执政活动中,必须善于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尤为重要。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坚持依法执政,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又有利于提高执政的科学性、有效性,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代表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依法执政,要求执政党必须提高运用宪法和法律规范行使权力的能力,善于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因此,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离开了宪法和法律,缺乏制度和法律规范,党就很难保证实行正确的领导。所以,党既应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也应适应法治的要求将自己置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约束之下,以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只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行依法执政,从而实现依法治国,才能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改革党的执政方式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充分认识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是把握执政方式的科学内涵。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界定领导与执政,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异同,来把握好执政方式的涵义。一般说来,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包括国家和社会领域;执政则是指政党进行国家权力系统、执掌国家权力的行为,执政主要在国家政权领域。领导是一种政治活动,执政是一种法治活动。党的领导方式可以理解为党实行领导、控制国家公共权力和社会以及联系人民群众的体制、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的总称,就是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法律、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必须遵循的制度和规范。而执政方式则专指党控制、驾驭国家公共权力实现执政目标的体制、机制、途径、手段和方法。执政方式涉及执政党介入国家权力系统的方法、途径与国家权力系统的关系,在国家权力系统中的运行模式等方面内容。党的领导方式的范畴大于党的执政方式的范畴。党的执政方式是执政党对国家的基本领导方式。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执政,直接关系党的执政的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高低。

二是把握执政方式变革的特征。历史上执政党执掌国家权力曾有过三种方式:(1)执政党位居政府之上,由执政党作出决策,而国家权力机关成了直接执行党的决策的工具;(2)执政党根本不通过国家政权机关,而直接行使管理国家及一切社会事务的职能,即所谓“党国”政治;(3)执政党通过国家政权行使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领导,即通过国家代议机关制宪、修宪及其它立法活动,以及通过国家政权对法令的贯彻实施来实现领导。前两种方式在中外政党执政史上留下深刻、惨痛的教训,苏东共产党最终失去执政地位、台湾国民党在大选中落败都与此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党面临着江泽民同志概括的“两个历史性根本转变”和“三个重大变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即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即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党的队伍状态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党从在野党、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建设党,党的地位特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党的功能从通过冲突承担利益协调者的角色变为担负整合社会利益表达和综合的功能;(2)党的目标任务从过去通过革命破坏旧世界,夺取政权转变为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党的资源从过去“小米加步枪”转变为掌握大量可利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源,在国家发展中承担了更重的责任;(4)党的权力从过去受制于国家权力转向全面控制国家权力;(5)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从过去传统的“一元化”转变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三是把握改革执政方式的重大意义。党的执政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是党的执政能力强弱、执政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把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摆在突出位置。(1)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客观需要。面对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突飞猛进,不同文明类型、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情况,苏东共产党败下阵来、西方国家政党政治遇到许多新情况,需要我们从长远和战略上看待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问题,以有效应对国际

上各种挑战和风险。从国内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人均GDP已跃入1000美元这一国际公认的风险期和机遇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已有阶层出现新情况、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必然要求我们党在更加复杂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改革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党和国家及全社会依法办事,从人治走向法治。

(2)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保证和重要条件。离开科学、合理的执政,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导致领导决策及其实施的失误,造成经济、社会上的不良后果,也就不能保证国家的政治生活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3)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实施执政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来实现的,总是需要一定的体制、制度和机制来保证的。执政方式为党的执政能力的实现提供条件和前提。同时,执政方式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将起决定作用。(4)改革党的执政方式也是对党自身状况的客观要求。经过55年执政实践的锻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方式总体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仍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委与同级各组织的关系不够协调;以权代法、不依法办事;权力配置不科学、不合理,对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机构重叠、官多为患,执政成本大、执政效率不高等现象,势必削弱党的领导、妨碍执政能力的提高,损害和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因此,要求我们要抓紧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二、科学把握改革执政方式的基本原则

《决定》第一次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是我们党在执政方略、执政理念、执政程序、执政体制上的重大进步,为进一步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

科学执政,要求执政党应以认识、遵循和把握客观规律的理念和行为来执政,就是要按照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执政。就是要科学分析和界定党与国家、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与界限,科学分析和界定执政党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因此,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是要回到过去的全能政治,无限扩大执政党的职能,由党来包办代替一切,去管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而是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掌握为与不为的辩证法。具体说,就是应当深入调查研究,从国情的实际出发,研究以市场经济运行为主要特点的经济规律,驾驭市场经济,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研究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研究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运行规律,构建一个各方面群体和阶层和谐相处的社会;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多样化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规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当前,要在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研究和把握“三大规律”,使我们的思路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能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民意愿,达到科学执政的境界。

民主执政,就是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在治国理政中不断提高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就是在民主的旗帜下成熟进步的,没有党内民主,党就没有生机活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健全的过程。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要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逐步实现我们党由整合型政党向代表型政党的转变。通过民主机制的政治互动来聚合和协调广泛的社会利益,建立一个利益表达和综合的民主政治机制,使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制度化转换。为此,要善于把党的主张依照人大的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然后在全体人民中遵行,达到党的决策与决策的贯彻执行有效统一起来。继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而决不搞西方民主的“三权鼎立”、“两院制”、“多党制”、“议会制”那一套。

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必须在制度、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指导,这是依法执政的政治前提。其次,党要在国家体系内而不是体系外或体制上执政。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党并不谋求凌驾于法律和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第三,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也必须带头执行宪法和法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执政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来源于宪法和法律,党在国家中的执政方式必须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党的领导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执政是执政党获得公信力的前提,是获得合法效力和群众拥护的基础。

这三大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身执政方式和执政规律的自觉认识。我们要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高度,以三大执政理念为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

三、积极探索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主要途径

一要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总揽全局,就要求各级党委立足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集中主要精力抓住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对国家政务作总体部署和宏观控制,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贯彻落实,而不是包揽全盘,包办一切。协调各方,就要求党委从整体上推进全局工作的需要出发,发挥各方职能,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协调好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班子之间的关系,使各方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必须明确广大人民群众是管理国家的主体,管理国家事务应由人民选举产生并授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履行。而执掌国家事务则应超脱。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就要发挥“一个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三个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又要通过这些组织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就执政方式而言,就是要变微观干预为宏观指导;变包办代替为总揽全局,变支配各方为协调各方;从改变以往由党制定方针政策并直接下达指令的直接执

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就是在民主的旗帜下成熟进步的,没有党内民主,党就没有生机活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健全的过程。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要以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逐步实现我们党由整合型政党向代表型政党的转变。通过民主机制的政治互动来聚合和协调广泛的社会利益,建立一个利益表达和综合的民主政治机制,使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制度化转换。为此,要善于把党的主张依照人大的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然后在全体人民中遵行,达到党的决策与决策的贯彻执行有效统一起来。继续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而决不搞西方民主的“三权鼎立”、“两院制”、“多党制”、“议会制”那一套。

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首先,必须在制度、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指导,这是依法执政的政治前提。其次,党要在国家体系内而不是体系外或体制上执政。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党并不谋求凌驾于法律和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第三,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也必须带头执行宪法和法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执政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来源于宪法和法律,党在国家中的执政方式必须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党的领导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执政是执政党获得公信力的前提,是获得合法效力和群众拥护的基础。

这三大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身执政方式和执政规律的自觉认识。我们要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高度,以三大执政理念为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

三、积极探索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主要途径

一要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总揽全局,就要求各级党委立足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集中主要精力抓住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对国家政务作总体部署和宏观控制,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贯彻落实,而不是包揽全盘,包办一切。协调各方,就要求党委从整体上推进全局工作的需要出发,发挥各方职能,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协调好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班子之间的关系,使各方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必须明确广大人民群众是管理国家的主体,管理国家事务应由人民选举产生并授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履行。而执掌国家事务则应超脱。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就要发挥“一个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三个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又要通过这些组织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就执政方式而言,就是要变微观干预为宏观指导;变包办代替为总揽全局,变支配各方为协调各方;从改变以往由党制定方针政策并直接下达指令的直接执

政方式,转而采取党通过立法程序把方针政策变为法律,并支持各国家机关依法履行各自职能发挥作用的间接执政方式,不断增强执政党的整合功能和凝聚功能。

二要实现执政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制度问题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一个领导现代化的政党不能没有一套科学运作的体制和机制,党的执政方式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抓紧建立健全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在工作协调衔接方面的制度和机制,通过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进一步将党的权力和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职能具体化,加以科学规范。同时,应当逐步将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以及各种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制度化,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要求我们党从过去主要依靠政策进行管理转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从过去主要依靠自身的直接管理转变到主要通过发挥国家政权机关的作用进行管理,以法治代替人治。

三要着力理顺执政党和公共权力的关系。所谓国家公共权力,包括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下的“一府两院”制,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所作出的根本性政治制度安排。理顺党和公共权力的关系,是科学构建我国现代政治体系的关键,其核心是理顺权力授受关系。党的权力机关的权力由党员授予,必须向党员负责;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由公民授予,必须向公民负责。如果名义上的权力来源和实际上的权力来源不相符合,就必然使权力授受关系发生混乱,导致施权者不负责任,不受监督,乃至滥用权力。党组织和政府组织的权力来源是不一样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一施权者不能同时向两个或多个授权主体负责。只要权力授受关系是明确的,就不会发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当前,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规范党政部门职能,合理设置工作机构,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逐渐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理顺工作关系,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要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切实解决分工重叠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尽可能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四要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民主。当前党的执政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党内民主制度的率先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就要实行民主决策,体现集体领导,从建立健全具体制度入手,规范议事决策权限和决策程序,完善议事决策规划,提高决策水平;应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虑、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完善党内选举等制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修订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制定党组工作条例;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代表提案的处理和回复机制,扩大在县、市进行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加强廉

政法制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这样才能执政党在一党执政条件下同时受到有效监督,通过合理的方式有效实效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使党的执政方式得到有效改进,以掌好、管好、用好人民的权力;奠定党执政国家政权的法制基础,从而推动人民民主,实现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良性互动机制。

此外,还要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的目标,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不断推动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并取得实际成效。


相关文章

  • 论政治改革和法律的关系
  • [摘要]目前,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改革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在稳步中前进.本文认为,政治改革的精髓和实质是回归宪法.实施宪政,以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方式. [关键词]政治改革:法律:关系 中图分 ...查看


  • 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考试专用)
  • <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复习提纲 1.党的历史方位变化?--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2.执政党.革命党的不同之处?--是党所处的地位.任务.社会基础.活动方式不同. 分析: 一是党所处的地位不同(执政党是掌握国家政权的党,这是 ...查看


  • 政治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 文章指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也存在很大的艰巨性.一般地说,高度发展的政治民主最终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它总是涉及一些敏感的问题.如果在推进政治体制的过程中操作不慎,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这是因为: 第一,新旧政治体制转换 ...查看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执政党建设理论为主体,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查看


  • 论法治政党与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体制机制的完善
  • 作者:鞠成伟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5年02期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4)05-0028-05 一.推进法治政党建设是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围绕靠什么执 ...查看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文)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作 ...查看


  • 选题依据 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 开题报告 一. 论文题目 论文方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论文题目 扩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的可行性分析 二. 选题依据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之中,自其诞生之日起即以马列主义等先进意识形态作为指导思想进行推翻旧 ...查看


  •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党执政的新理念
  •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新概念,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真谛.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以及党执政兴国的新理念.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对于党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基础.改进执 ...查看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效应_肖金明
  • 2014年5月 第3期(第29卷,总第153期)法学论坛LegalForum May.,2014No.3(Vol.29,Ser.No.153) [名家主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持人:莫纪宏 主持人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