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复习重点

普通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过程的内容

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若干方面。

2、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性格是核心。

3、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其他。

4、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辨析)重点理解

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二章 需要与动机

1、需要的定义(背)

需要是有机内部的一种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常常在主观上以一种不满足感被人感受到和体验到。

2、需要的功能(理解,不用背)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或者说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需要对情绪、认知和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整个人格结构来说,需要是其核心的部分。(要了解一个人的人格,必须充分了解其动机和需要)

3、需要的种类(含义须理解)

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所谓自然需要也称生物学需要,包括饮食、休息、睡眠、排泄、性等需要。社会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交往、成就等需要。 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指向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或人类社会中的物质产品,通过获得这些物质来满足需要。精神需要指向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精神产品或精神形式的心理感受,如审美的需要或爱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背)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7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只配着人们的行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大。只有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马斯洛虽然看到了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的区别,认为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发展的晚一些,而且是在低级需要被满足的前提下才能被满足,但他并没有把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完全对立起来,也就是说,高级需要并非绝对要以满足低级需要为前提。如:江姐、方志敏。

5、兴趣的种类(理解)

兴趣是人力求认知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过程的本身产生兴趣,间接兴趣是对结果产生兴趣;

根据兴趣的时间,可分为暂时兴趣和稳定兴趣;

根据兴趣的发展水平和深刻性,可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有趣是指被一时的新异现象所吸引,从而对它们发生兴趣,它是兴趣的低级阶段,具有直观性、盲目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乐

趣是指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了比较稳定的兴趣,具有专一性、自觉性和坚持性的特点。志趣是指与远大的指向相联系的兴趣,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方向性的特点。

7、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了解)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8、动机的归因理论:(背)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最早研究归因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行为原因可能来自外部环境,也可能来自内部主观原因。一个称为外部归因,一个称为内部归因。

后来,美国的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运气和努力是不稳定的。

韦纳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如果一个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等;如果新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度和能力等。这种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具体说来,如果将成就行为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与上次的不一致。如果归因于稳定因素,人们就会预期结果可能与上一次一致。同时,韦纳还发现,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影响个体成败归因的因素比较复杂,首先是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即个体根据别人行为结果的有关信息来解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其次,个体以往行为结果所获得的经验也对归因有所影响。再次,个体的自我认知影响到归因。第四,教育训练队归因的影响。

9、耶克斯-多德森法则:(背)

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了动机最佳水平的问题,研究发现各种活动都有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强都会影响工作效率。他们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与课题的性质有关。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耶克斯-多德森法则。

在不考虑任务难度时,中等强度的动机有最高的学习效率;

面临困难任务,动机要低一点,面临简单任务,动机要高一点。

动机水平和学习效率呈“倒U 型”

第三章 注意

1、对“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这句话的理解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注意本身并不能反映事物的属性,但注意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的开端,并始终伴随着这些心理活动,保证心理活动顺利且有效地进行,也就是说,注意贯穿于心理过程的始终。一旦注意中止,心理过程将偏离目标,甚至终止。在认识过程中,当人们在注意着某些事物时,也就同时在感知、记忆、思考和想象着某些事物。在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人的情感就无从表现,同时不会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意志行动就不能实现。可见,如果心里过程比作一艘航船,那么注意不仅掌管着起航,还负责领航护航。

2、注意的分类(知道名称)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

有意注意:自觉而又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背)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及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②主体自身的状态:主体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主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这些因素也可以称为刺激物的意义性,即刺激物对主体生活的意义。

4、注意的品质(背)

①注意的范围

②注意的稳定性

③注意的分配

④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分配、转移的辨析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1、感觉、知觉的定义:(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社会知觉的几种心理现象(了解,不用背)

①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

②晕轮效应:是指当对一个人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情人眼里出西施 ”。

③刻板印象: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了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中每个成员特征的现象。“南蛮北侉”。

④近因效应: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强烈的影响对他人的总看法。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相应的感觉阈限也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呈反比。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低。

4、什么叫感觉的适应?包括哪些?(理解)

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嗅觉的适应:久而不闻其香。

味觉的适应:厨师做菜,越做越咸。

温度觉的适应:洗澡,刚开始觉得很烫,慢慢的就好了。

触压觉的适应:鞋子穿久了跟没穿一样。

5、知觉的基本特征(名称会背)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6、知觉的选择性(重点理解、掌握)

我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把一定的事物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给予优先的知觉,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凡是在一瞬间被我们清楚知觉到的事物称为知觉的对象,凡是在同一瞬间与对象联系在一起但我们不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称为知觉的背景。他们之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原因:

①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差别越小,就越不容易区分。 ② 在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③ 知觉者的经验和个体倾向性也明显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7、论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感觉强度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刺激只有它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被我们感知,在教学当中,教师讲课的声音要足够洪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楚。教师的板书也是如此,字迹清晰、大小适宜、书写工整,有利于学生辨认。但并不是说刺激的强度越强越好,如果声音过大,学生会产生痛觉,不利于学生的感知。

二、知觉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知觉选择性规律,突出教学内容使其成为学生的感知对象,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知觉理解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在知觉对象时总是试图去理解对象,只有被理解了的对象才能更好的感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新的知识应该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

其次,加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是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

四、感知协同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同一事物往往具有多个属性和特征,要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就需要从多个方面感知事物。教学要发挥多种感知系统的作用,让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以提高感知效果。

五、错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感知事物时不要被事物的表明现象所迷惑,要客观忠实地反映客观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避免产生各种错觉,不要被错觉所蒙蔽。

六、社会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知觉中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近因效应在教学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第五章 记忆

1、记忆的定义:(背)

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从另一个角度说,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和提取过程。

2、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系统的划分(了解,不用背)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容量比较大,具有通道特异性,保持时间短暂。(临时储存信息的装置)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容量相对有限,信息的存储以听觉编码为主,视觉编码为辅。(暂时储存和加工信息)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容量可以看做无限,保留时间很长,甚至终生不忘。(提取信息)

3、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但是遗忘的进程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即所谓的“先快后慢”。

4、遗忘的原因的几种学说(理解)

① 记忆痕迹消退说

② 干扰抑制说(重点)

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能恢复。干扰抑制说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续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后续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③ 提取失败说(托尔文、高尔顿)

④ 压抑说(佛洛依德)

5、简述复习的方法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由于遗忘是先快后慢,所以复习必须及时。在复习时还必须注意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复习时间过于集中,会互相干扰,过于分散,容易发生遗忘。复习时间的分配要适中。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还没有记住前积极回忆,回忆不起来再去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长,错误也少。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手段,可以使学习者感到新颖,也容易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

第六章 思维

一、思维的两个根本属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借助于语言,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它的两个根本属性。

2、思维的种类(知道名称)

①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不同,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

② 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③ 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明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⑤ 根据思维创新程度,分为创新思维和常规思维。

3、想象的定义(背)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新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想象的构成方式(理解)

①黏合: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

②夸张与强调: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增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九头龙,千手千眼佛。

③拟人化: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架在外界客观对象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如,《西游记》《聊斋》里的各种形象。

④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如,阿Q 。

5、想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辨)

①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的现实事物的反映

一方面,想象的新形象无论多么新颖、离奇,我们终究会在客观现实中找到它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没有记忆表象,或者说没有相应的感性材料,就不会有相应的想象。可见,想象来自客观现实。

②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想象的内容和水平也总是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想象不能脱离现实。

③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6、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者非语言(图样、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想象的过程。特点是:再造想象中的新形象只对自己来说是新的,新颖性、独立性、创造

性的成分比较小。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差异较大,人们因为人们的经验、兴趣、爱好和能力不同,再造的形象也会不同。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的在头脑中形成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更高级。它是一种独立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7、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③培养知觉思维

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1、情绪的三种表达方式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2、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对情绪的分类

恐惧、愤怒和喜爱

3、前苏联心理学界将情绪分为哪几类?(理解加含义)

依据情绪在发生时在强度、持久度和紧张度的表现,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忐忑不安,若有所思。。具有渲染性和弥散性。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暴跳如雷。。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

应激:概念来源于西方,最早提出者是加拿大医生、生理学家塞里在1936年提出,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往往伴发于出乎意料的危险情景或紧要关头。具有超压性和超荷性。

4、前苏联心理学界对情感分类(知道名称)

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5、论述:调节情绪的方法

①认识角度转变法

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认识角度的不同,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从某个角度看,某种问题或某种社会现象会引起我们的不安和烦恼,使我们产生焦虑情绪或其他消极情感,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就有可能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

②情境转变法

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通过转变生活和活动情景而得到摆脱,如,看电影、上网等。 ③自我暗示法

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件或现象,引发了消极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自我暗示的方法来减轻或消除它的影响。

④自我激励法

自我激励指的是在遇到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通过言语或动作,自己给自己激励,客服困难,应对压力,从而将可能引发的消极情绪,以积极情绪的形式出现。

第八章 意志

1、意志的定义(背)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只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理解,不用背)

①意志行动是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②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3、四种动机的冲突(理解、含义)

①接近-接近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必须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通常出现接近-接近型冲突。

②回避-回避型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的一种目标时,就产生了回避-回避型冲突。

③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趋避冲突。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或目标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派出了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对同一目标,产生了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心理。如,面对美食,想吃又怕胖。

④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指个体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4、意志品质(类型名称、含义)

自觉性: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的品质。与之相反的特征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所做决定。与之相反的是草率决定和优柔寡断。

坚韧性,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能在行得正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与之相反的是动摇和顽固。

自制力:指在意志行动中能自觉、灵活的控制自觉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方面的品质。与之相反的是冲动性。

第九章 个性心理特征

1、能力的定义(背)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的差异(含义理解)

①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是指之力表现高低的差异。

②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类型和品质方面。

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个体能力的出现迟早也有差异。神童。。

3、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理解)

能力与知识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能力和知识是有区别的,不能将他们等同起来。

首先,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既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对象和内容;能力则是人们顺利完成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次,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要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着知识的增进而成正比发展的。

能力与知识虽有区别,但有时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首先,知识的掌握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 其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人的能力也会同时得到发展。

4、能力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简答)

①遗传与早期营养条件

②早期环境与教育中获得的经验

③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

④社会实践活动

⑤天才与勤奋等主客观心理条件

5、气质类型(含义、理解)

胆汁型的人通常体内胆汁较多,所以做事冲动、有干劲、爆发力强。最为典型的历史人物就是张飞,其实火箭队的阿泰斯特也属于胆汁质。胆汁质的人适合从事体育和诸多演讲性项目、就是爱发火的坏脾气挺愁人。

而血液多的人被称为多血质,其特点是变通能力强、交际广泛、适应能力出色。多血质的人能够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在职场工作中容易晋升、提干。与胆汁型的人相同,活泼是这类人普遍的特征。王熙凤。

另一种气质类型被称为黏液质,特征为较为稳重、思维较慢、但是持久耐力力强,性格波动小。这种气质也被称为安静型、能够承担责任、认真工作。缺乏灵活性是这种人群致命的弱点。林冲。

最后一种气质类型被称为抑郁质。此类人群极为敏感、内心容易受挫也经不起挫折的洗礼。抑郁质的人多愁善感、内心孤独。麦迪也正是因为这种气质类型而难以把火箭队抗在肩上。但是很多的天才都是抑郁质,抑郁质的人也总能表现出天才的素质,可惜容易怯懦、恐惧。所以此类人容易成为很优秀的诗人、艺术家。林黛玉。

6、论述:气质与教育工作

①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②发扬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③针对学生气质类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④指导学生善于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7、性格的定义(背)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突出方面。

8、简答: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联系:

① 性格特征可能会普遍形成于各种气质类型的个体身上,气质则影响人的性格以使这种性

格体现出不同的气质特色。

② 气质可以影响某些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③ 有些性格特征具有较多的动力性质,鲜明的表现了个性的气质特点。

④ 性格特征也会影响人的气质类型的改变,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改变气质特征,使它服

从于生活实践的需要。

区别:

① 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的受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一般产生在个体发展的早

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活动类型的自然表现;而性格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② 从其稳定性和可塑性特征来看,气质和性格都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都带有一定的稳

定性与可塑性特征。但相对而言,性格的可塑性更大一些,气质的稳定性更大一些。 ③ 从社会评价来看,人的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好坏之分;而人的性格

都有褒贬的社会评价。

④ 从其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年幼儿童的个性结构中,性格特征还未完全成熟,

气质特点起重要作用;成年人在个性结构中,气质成分的作用建设,性格特征逐渐起核心作用。

9、简答:性格的塑造

①家庭作用

家庭对子女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在子女性格的形成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②环境影响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对它们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风尚,对它们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③个别教育

青少年在性格上存在着类型和特征的个别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它们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④自我完善

自觉分析自己的性格,克服自己的各种缺点,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完善。

普通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过程的内容

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若干方面。

2、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性格是核心。

3、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其他。

4、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辨析)重点理解

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二章 需要与动机

1、需要的定义(背)

需要是有机内部的一种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常常在主观上以一种不满足感被人感受到和体验到。

2、需要的功能(理解,不用背)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或者说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需要对情绪、认知和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整个人格结构来说,需要是其核心的部分。(要了解一个人的人格,必须充分了解其动机和需要)

3、需要的种类(含义须理解)

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所谓自然需要也称生物学需要,包括饮食、休息、睡眠、排泄、性等需要。社会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交往、成就等需要。 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指向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或人类社会中的物质产品,通过获得这些物质来满足需要。精神需要指向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精神产品或精神形式的心理感受,如审美的需要或爱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背)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7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只配着人们的行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大。只有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马斯洛虽然看到了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的区别,认为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发展的晚一些,而且是在低级需要被满足的前提下才能被满足,但他并没有把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完全对立起来,也就是说,高级需要并非绝对要以满足低级需要为前提。如:江姐、方志敏。

5、兴趣的种类(理解)

兴趣是人力求认知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过程的本身产生兴趣,间接兴趣是对结果产生兴趣;

根据兴趣的时间,可分为暂时兴趣和稳定兴趣;

根据兴趣的发展水平和深刻性,可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有趣是指被一时的新异现象所吸引,从而对它们发生兴趣,它是兴趣的低级阶段,具有直观性、盲目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乐

趣是指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了比较稳定的兴趣,具有专一性、自觉性和坚持性的特点。志趣是指与远大的指向相联系的兴趣,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方向性的特点。

7、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了解)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8、动机的归因理论:(背)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最早研究归因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行为原因可能来自外部环境,也可能来自内部主观原因。一个称为外部归因,一个称为内部归因。

后来,美国的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运气和努力是不稳定的。

韦纳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如果一个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等;如果新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度和能力等。这种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具体说来,如果将成就行为归因为不稳定的因素,人们会预期结果与上次的不一致。如果归因于稳定因素,人们就会预期结果可能与上一次一致。同时,韦纳还发现,归因会使人出现情绪反应。影响个体成败归因的因素比较复杂,首先是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即个体根据别人行为结果的有关信息来解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其次,个体以往行为结果所获得的经验也对归因有所影响。再次,个体的自我认知影响到归因。第四,教育训练队归因的影响。

9、耶克斯-多德森法则:(背)

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了动机最佳水平的问题,研究发现各种活动都有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强都会影响工作效率。他们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与课题的性质有关。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耶克斯-多德森法则。

在不考虑任务难度时,中等强度的动机有最高的学习效率;

面临困难任务,动机要低一点,面临简单任务,动机要高一点。

动机水平和学习效率呈“倒U 型”

第三章 注意

1、对“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这句话的理解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注意本身并不能反映事物的属性,但注意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的开端,并始终伴随着这些心理活动,保证心理活动顺利且有效地进行,也就是说,注意贯穿于心理过程的始终。一旦注意中止,心理过程将偏离目标,甚至终止。在认识过程中,当人们在注意着某些事物时,也就同时在感知、记忆、思考和想象着某些事物。在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注意,人的情感就无从表现,同时不会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意志行动就不能实现。可见,如果心里过程比作一艘航船,那么注意不仅掌管着起航,还负责领航护航。

2、注意的分类(知道名称)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

有意注意:自觉而又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背)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及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②主体自身的状态:主体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主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这些因素也可以称为刺激物的意义性,即刺激物对主体生活的意义。

4、注意的品质(背)

①注意的范围

②注意的稳定性

③注意的分配

④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分配、转移的辨析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1、感觉、知觉的定义:(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社会知觉的几种心理现象(了解,不用背)

①第一印象:也叫首因效应。

②晕轮效应:是指当对一个人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情人眼里出西施 ”。

③刻板印象:指对某个群体形成了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中每个成员特征的现象。“南蛮北侉”。

④近因效应: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强烈的影响对他人的总看法。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相应的感觉阈限也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他们之间的关系都呈反比。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低。

4、什么叫感觉的适应?包括哪些?(理解)

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嗅觉的适应:久而不闻其香。

味觉的适应:厨师做菜,越做越咸。

温度觉的适应:洗澡,刚开始觉得很烫,慢慢的就好了。

触压觉的适应:鞋子穿久了跟没穿一样。

5、知觉的基本特征(名称会背)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6、知觉的选择性(重点理解、掌握)

我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把一定的事物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给予优先的知觉,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凡是在一瞬间被我们清楚知觉到的事物称为知觉的对象,凡是在同一瞬间与对象联系在一起但我们不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称为知觉的背景。他们之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原因:

①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差别越小,就越不容易区分。 ② 在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③ 知觉者的经验和个体倾向性也明显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7、论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感觉强度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刺激只有它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被我们感知,在教学当中,教师讲课的声音要足够洪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清楚。教师的板书也是如此,字迹清晰、大小适宜、书写工整,有利于学生辨认。但并不是说刺激的强度越强越好,如果声音过大,学生会产生痛觉,不利于学生的感知。

二、知觉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知觉选择性规律,突出教学内容使其成为学生的感知对象,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知觉理解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在知觉对象时总是试图去理解对象,只有被理解了的对象才能更好的感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新的知识应该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

其次,加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是理解知识的重要手段。

四、感知协同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同一事物往往具有多个属性和特征,要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就需要从多个方面感知事物。教学要发挥多种感知系统的作用,让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以提高感知效果。

五、错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感知事物时不要被事物的表明现象所迷惑,要客观忠实地反映客观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避免产生各种错觉,不要被错觉所蒙蔽。

六、社会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知觉中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近因效应在教学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第五章 记忆

1、记忆的定义:(背)

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从另一个角度说,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和提取过程。

2、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系统的划分(了解,不用背)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容量比较大,具有通道特异性,保持时间短暂。(临时储存信息的装置)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容量相对有限,信息的存储以听觉编码为主,视觉编码为辅。(暂时储存和加工信息)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容量可以看做无限,保留时间很长,甚至终生不忘。(提取信息)

3、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但是遗忘的进程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即所谓的“先快后慢”。

4、遗忘的原因的几种学说(理解)

① 记忆痕迹消退说

② 干扰抑制说(重点)

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能恢复。干扰抑制说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续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后续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③ 提取失败说(托尔文、高尔顿)

④ 压抑说(佛洛依德)

5、简述复习的方法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由于遗忘是先快后慢,所以复习必须及时。在复习时还必须注意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复习时间过于集中,会互相干扰,过于分散,容易发生遗忘。复习时间的分配要适中。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还没有记住前积极回忆,回忆不起来再去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长,错误也少。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手段,可以使学习者感到新颖,也容易激起学习者的积极性。

第六章 思维

一、思维的两个根本属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借助于语言,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间接性和概括性是它的两个根本属性。

2、思维的种类(知道名称)

①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不同,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

② 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③ 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明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⑤ 根据思维创新程度,分为创新思维和常规思维。

3、想象的定义(背)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新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想象的构成方式(理解)

①黏合: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

②夸张与强调: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增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九头龙,千手千眼佛。

③拟人化: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架在外界客观对象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如,《西游记》《聊斋》里的各种形象。

④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如,阿Q 。

5、想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辨)

①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的现实事物的反映

一方面,想象的新形象无论多么新颖、离奇,我们终究会在客观现实中找到它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没有记忆表象,或者说没有相应的感性材料,就不会有相应的想象。可见,想象来自客观现实。

②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想象的内容和水平也总是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想象不能脱离现实。

③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6、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者非语言(图样、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想象的过程。特点是:再造想象中的新形象只对自己来说是新的,新颖性、独立性、创造

性的成分比较小。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差异较大,人们因为人们的经验、兴趣、爱好和能力不同,再造的形象也会不同。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独立的在头脑中形成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更高级。它是一种独立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7、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③培养知觉思维

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1、情绪的三种表达方式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2、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对情绪的分类

恐惧、愤怒和喜爱

3、前苏联心理学界将情绪分为哪几类?(理解加含义)

依据情绪在发生时在强度、持久度和紧张度的表现,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忐忑不安,若有所思。。具有渲染性和弥散性。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暴跳如雷。。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

应激:概念来源于西方,最早提出者是加拿大医生、生理学家塞里在1936年提出,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往往伴发于出乎意料的危险情景或紧要关头。具有超压性和超荷性。

4、前苏联心理学界对情感分类(知道名称)

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5、论述:调节情绪的方法

①认识角度转变法

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象认识角度的不同,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从某个角度看,某种问题或某种社会现象会引起我们的不安和烦恼,使我们产生焦虑情绪或其他消极情感,但是从另外的角度看,就有可能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

②情境转变法

将自己的消极情绪通过转变生活和活动情景而得到摆脱,如,看电影、上网等。 ③自我暗示法

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件或现象,引发了消极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自我暗示的方法来减轻或消除它的影响。

④自我激励法

自我激励指的是在遇到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通过言语或动作,自己给自己激励,客服困难,应对压力,从而将可能引发的消极情绪,以积极情绪的形式出现。

第八章 意志

1、意志的定义(背)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只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理解,不用背)

①意志行动是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②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3、四种动机的冲突(理解、含义)

①接近-接近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必须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通常出现接近-接近型冲突。

②回避-回避型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的一种目标时,就产生了回避-回避型冲突。

③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趋避冲突。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或目标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派出了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对同一目标,产生了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心理。如,面对美食,想吃又怕胖。

④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指个体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4、意志品质(类型名称、含义)

自觉性: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的品质。与之相反的特征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所做决定。与之相反的是草率决定和优柔寡断。

坚韧性,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能在行得正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与之相反的是动摇和顽固。

自制力:指在意志行动中能自觉、灵活的控制自觉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方面的品质。与之相反的是冲动性。

第九章 个性心理特征

1、能力的定义(背)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的差异(含义理解)

①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是指之力表现高低的差异。

②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类型和品质方面。

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个体能力的出现迟早也有差异。神童。。

3、能力与知识的关系(理解)

能力与知识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能力和知识是有区别的,不能将他们等同起来。

首先,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既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对象和内容;能力则是人们顺利完成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次,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要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着知识的增进而成正比发展的。

能力与知识虽有区别,但有时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首先,知识的掌握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 其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人的能力也会同时得到发展。

4、能力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简答)

①遗传与早期营养条件

②早期环境与教育中获得的经验

③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

④社会实践活动

⑤天才与勤奋等主客观心理条件

5、气质类型(含义、理解)

胆汁型的人通常体内胆汁较多,所以做事冲动、有干劲、爆发力强。最为典型的历史人物就是张飞,其实火箭队的阿泰斯特也属于胆汁质。胆汁质的人适合从事体育和诸多演讲性项目、就是爱发火的坏脾气挺愁人。

而血液多的人被称为多血质,其特点是变通能力强、交际广泛、适应能力出色。多血质的人能够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在职场工作中容易晋升、提干。与胆汁型的人相同,活泼是这类人普遍的特征。王熙凤。

另一种气质类型被称为黏液质,特征为较为稳重、思维较慢、但是持久耐力力强,性格波动小。这种气质也被称为安静型、能够承担责任、认真工作。缺乏灵活性是这种人群致命的弱点。林冲。

最后一种气质类型被称为抑郁质。此类人群极为敏感、内心容易受挫也经不起挫折的洗礼。抑郁质的人多愁善感、内心孤独。麦迪也正是因为这种气质类型而难以把火箭队抗在肩上。但是很多的天才都是抑郁质,抑郁质的人也总能表现出天才的素质,可惜容易怯懦、恐惧。所以此类人容易成为很优秀的诗人、艺术家。林黛玉。

6、论述:气质与教育工作

①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②发扬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③针对学生气质类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④指导学生善于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7、性格的定义(背)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突出方面。

8、简答: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联系:

① 性格特征可能会普遍形成于各种气质类型的个体身上,气质则影响人的性格以使这种性

格体现出不同的气质特色。

② 气质可以影响某些性格特征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③ 有些性格特征具有较多的动力性质,鲜明的表现了个性的气质特点。

④ 性格特征也会影响人的气质类型的改变,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改变气质特征,使它服

从于生活实践的需要。

区别:

① 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的受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一般产生在个体发展的早

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活动类型的自然表现;而性格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② 从其稳定性和可塑性特征来看,气质和性格都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都带有一定的稳

定性与可塑性特征。但相对而言,性格的可塑性更大一些,气质的稳定性更大一些。 ③ 从社会评价来看,人的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好坏之分;而人的性格

都有褒贬的社会评价。

④ 从其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年幼儿童的个性结构中,性格特征还未完全成熟,

气质特点起重要作用;成年人在个性结构中,气质成分的作用建设,性格特征逐渐起核心作用。

9、简答:性格的塑造

①家庭作用

家庭对子女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在子女性格的形成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②环境影响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对它们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风尚,对它们性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③个别教育

青少年在性格上存在着类型和特征的个别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它们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④自我完善

自觉分析自己的性格,克服自己的各种缺点,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完善。


相关文章

  • 心理咨询师培训大纲
  • 心理咨询师培训大纲 (二级)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 一.教学目标: 基础心理学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既是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入门课" ...查看


  • 教师资格证备考
  • 教师资格证笔试复习 一.基础阶段:1.结合讲义,加深对知识:2.背诵思维导图:3.做分章节练习 任何类型的考试基础最重要,地基打好了才能又快又稳地建起一座高楼.教师资格考试也是如此,基础牢固才能保证之后的复习事半功倍.那就要求大家必须不断地 ...查看


  • 新概念第二册语法重点
  • 二册各课语法重点及授课时间安排一览表 课文授课时间 篇目(分钟) 陈述句语序 1120简单句句型概括介绍(主系表,主谓宾,主谓) 介绍句序(定语,状语位置)主要语法 频率副词 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的用法 260 感叹句(what/ how引导 ...查看


  • 南京市重点高中历年招生分数线
  • 南师附中历年招生分数线 [标签:南京中学 一线名师 复习 脉络]中考热点资讯 免费订阅 中考作为初中阶段最重要的一项考试,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进入三月后,各大中学的复习备战状态也愈加显现:第一轮总复习即将陆续展开.一模考试紧 ...查看


  • 2016届高三年级5月备考建议(供参考)
  • 孝感市教科院2016届高三年级各学科5月备考建议 [按语] 4月6日-7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2016年高考命题工作会议,与会记者对会议从两个方面做了报道:一是2016年高考命题的总体变化:二是根据变化各学科在复习备考方面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查看


  • 河北大学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 河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河北大学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高三地理备考计划
  • 篇一:2015届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2015 届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考试 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 ...查看


  •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
  • 章节授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德育目标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2 绪论教学方法授课班级 讲授教师讲授 教具 掌握基本概念,能够区别各种机器和机构的区别机器,机构的概念机器及机构的区别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 1. ...查看


  • 一年级语文复习计划5篇
  • 一年级语文复习计划一:一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计划(1110字) 复习要求 1.抓好35分钟,强调复习课质量. 课堂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低年级的复习课容易被烦琐的默字所取代,让孩子产生厌倦无聊的情绪.低年级的复习课应该紧扣字.词.句展开,设计丰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