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南邻]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南邻》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该诗写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当时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畔。诗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朱山人是诗人的近邻,平日二人过从甚密。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

  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锦里:成都地名。

  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航:小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4分)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

  3)颔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分)

  4)结合全诗,说说作者眼中的“南邻”是怎样的形象? (3分)

  【参考答案】

  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3、儿童好客,鸟雀见人来不惊的和谐、宁静气氛。(2分,每点1分)

  4、是一个安贫乐道、殷勤待客的隐士形象。

  鉴赏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93;《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南邻》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该诗写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当时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畔。诗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朱山人是诗人的近邻,平日二人过从甚密。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

  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锦里:成都地名。

  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航:小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4分)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

  3)颔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分)

  4)结合全诗,说说作者眼中的“南邻”是怎样的形象? (3分)

  【参考答案】

  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3、儿童好客,鸟雀见人来不惊的和谐、宁静气氛。(2分,每点1分)

  4、是一个安贫乐道、殷勤待客的隐士形象。

  鉴赏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93;《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相关文章

  • 白居易[暮江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 残阳照射在 ...查看


  • 韩偓[晓日]"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全诗翻译赏析
  • 晓日 [唐朝]韩偓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 注释 ①天际:天边. ②直:只要 ③须:等到. ④日观: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峰,为观日出处. ⑤首:第一. ⑥金乌: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为三脚乌. 译文 ...查看


  • 杜甫的诗:[新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 新秋 杜甫 火云犹未敛奇峰,欹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注: 火云:俗称火烧云 一叶风:秋风 萤焰:萤火 搔首:用手抓头 ⑴这首诗题为<新秋& ...查看


  • 2017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
  • 2016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 2016年语文高考,古诗诗词鉴赏肯定是重点之一,许多学生在此部分失分严重,表现为把握不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要表达的形象,结果造成无法理解诗词句的整体意思而无法解题,本文列举11类的题词,指出每种题型的解答 ...查看


  • 杜甫诗三首3参考答案
  •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二) 编写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号: 班 组 姓 名: [学习目标] 1.学习<咏怀古迹(其三)>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体会杜甫沉郁顿挫 的诗风. 2.体会诗人写昭君的怨恨 ...查看


  • 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 篇一: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注释] 湖:即西湖.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一种水鸟.前两句说,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 ...查看


  •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唐)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①,便教莺语太丁宁. ①造次:鲁莽,轻率. (1)本诗的诗眼是 (2分) (2)这首诗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仇兆鳌评论此诗说:"人在失意时, ...查看


  • 诗歌语言--练句(精心准备)
  • 诗歌鉴赏--练句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炼句型题目要求的特点: 2.掌握诗歌炼句型题目的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考纲要求 鉴赏评价 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 ...查看


  •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维指导
  •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