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与读书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与读书、做事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词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也是我们做学问、做事所要逐步达到的三种境界。

这三句词都是宋词里抒写爱情的名句。第一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于晏殊的《蝶恋花》,原词的意境是苦苦地找寻自己的恋人;第二句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于柳永的《蝶恋花》,原词的意境是执著不悔地追求恋人;第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原词的意境是最后有了惊喜的收获——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国维把宋词中风神摇曳的情诗的意境来比喻干事业、做学问的境界,现在看来别有深意:我们要象热恋情人一样热爱事业、热爱学问、热爱阅读,那么,我们的事业、学问、就会臻于最高境界!

王国维的第一境界是一个立志之境。读书人要耐得住寂寞,“独上层楼”中的“独”字就写出了这种意境,我们的学生要远离网络、远离低级趣味的东西,我们成年人要抵制外面花花世界对我们的诱惑,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再次,我们要寻找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乐趣就是“探幽”的乐趣,读书一开始就象《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我们只有走过开始的极狭的路,我们才能进入读书的“世外桃源”。读书的大门并不向所有的人打开,只向那些勇于探索的人打开。

王国维的第二境界是一个探索之境、身体力行之境,就是我们要为实现远大的阅读目标而坚忍不拔去努力。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是的,唯有经过刻苦努力,积极探索奋斗才会有成功。

王国维的第三境界是一个读有所获、功到自然成之境。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写的“豁然开朗”,最后抵达桃源仙境的境界。有境界者方能至佳境,因为其冥冥中有追求向上的渴望与动力。

我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是这样,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读书是一种攀登,读书是一种探索,读书是一种灵魂壮游,读书是一种心灵洗礼。为探求真理而读书,为追求更真实更完善的事物而读书,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读书,这就是读书的一种境界。通过读书,可使人获得知识,通过读书,可使人超凡脱俗,通过读书,可使人境界得到升华。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读书是对孤独的钟情,读书是对寂寞的执着,正因为如此,才能在广远的境界中寻觅追求,才能获得更广更远的视野。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就是读书 的第一境界。

读书需要无怨无悔的精神。读书是一条漫长之路,读书是一条艰辛之路。既钟情读书,必定要抱有无怨无悔的决心,并甘愿作出牺牲。朱熹曰“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博学多才,可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读书,身居斗室,甘愿寂寞,视名利如浮云,真可谓“从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读书固然有困勉之劳、艰苦之感,但付出的艰辛努力,必会得到心甘情愿之乐。这就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心境。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写到:“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这就是读书后的一种胸怀。所以,我们读书,不要因为一时苍茫感到困惑,不要因为一时无果感到悲哀。读书是一种“修炼”。“修炼”,才能获取知识,获取智慧,才能敞开宽阔之胸怀。

读书是一种积累,读书是一种感悟,读书是厚积薄发,读书更是由“必然”向“自由”的飞跃。读书求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唯有积累,才能感悟;涉猎既久,才可融会贯通。读书必须有胆识,有眼光,要带着疑问去读书,要带思想去读书,正如鲁巴金所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寻求突破。佛家偈语:“到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读书就是要表现出追寻之恒、意愿之坚,这样才能获得完美与欣喜。读书固然有种种之艰辛,或遭冷落之孤独,或流泪之辛酸,但只要我们确有值得追寻“那人”,而且知道她在“灯火阑珊”之处,在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就能够获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一日。这就是读书的最终归宿,这就是读书至完整、至美善、至真实的最高境界。

我用唐朝吴兢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与读书、做事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词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也是我们做学问、做事所要逐步达到的三种境界。

这三句词都是宋词里抒写爱情的名句。第一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于晏殊的《蝶恋花》,原词的意境是苦苦地找寻自己的恋人;第二句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于柳永的《蝶恋花》,原词的意境是执著不悔地追求恋人;第三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原词的意境是最后有了惊喜的收获——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国维把宋词中风神摇曳的情诗的意境来比喻干事业、做学问的境界,现在看来别有深意:我们要象热恋情人一样热爱事业、热爱学问、热爱阅读,那么,我们的事业、学问、就会臻于最高境界!

王国维的第一境界是一个立志之境。读书人要耐得住寂寞,“独上层楼”中的“独”字就写出了这种意境,我们的学生要远离网络、远离低级趣味的东西,我们成年人要抵制外面花花世界对我们的诱惑,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再次,我们要寻找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乐趣就是“探幽”的乐趣,读书一开始就象《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初极狭,才通人”,我们只有走过开始的极狭的路,我们才能进入读书的“世外桃源”。读书的大门并不向所有的人打开,只向那些勇于探索的人打开。

王国维的第二境界是一个探索之境、身体力行之境,就是我们要为实现远大的阅读目标而坚忍不拔去努力。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是的,唯有经过刻苦努力,积极探索奋斗才会有成功。

王国维的第三境界是一个读有所获、功到自然成之境。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写的“豁然开朗”,最后抵达桃源仙境的境界。有境界者方能至佳境,因为其冥冥中有追求向上的渴望与动力。

我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是这样,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读书是一种攀登,读书是一种探索,读书是一种灵魂壮游,读书是一种心灵洗礼。为探求真理而读书,为追求更真实更完善的事物而读书,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读书,这就是读书的一种境界。通过读书,可使人获得知识,通过读书,可使人超凡脱俗,通过读书,可使人境界得到升华。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读书是对孤独的钟情,读书是对寂寞的执着,正因为如此,才能在广远的境界中寻觅追求,才能获得更广更远的视野。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就是读书 的第一境界。

读书需要无怨无悔的精神。读书是一条漫长之路,读书是一条艰辛之路。既钟情读书,必定要抱有无怨无悔的决心,并甘愿作出牺牲。朱熹曰“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博学多才,可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读书,身居斗室,甘愿寂寞,视名利如浮云,真可谓“从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读书固然有困勉之劳、艰苦之感,但付出的艰辛努力,必会得到心甘情愿之乐。这就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心境。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写到:“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这就是读书后的一种胸怀。所以,我们读书,不要因为一时苍茫感到困惑,不要因为一时无果感到悲哀。读书是一种“修炼”。“修炼”,才能获取知识,获取智慧,才能敞开宽阔之胸怀。

读书是一种积累,读书是一种感悟,读书是厚积薄发,读书更是由“必然”向“自由”的飞跃。读书求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唯有积累,才能感悟;涉猎既久,才可融会贯通。读书必须有胆识,有眼光,要带着疑问去读书,要带思想去读书,正如鲁巴金所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寻求突破。佛家偈语:“到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读书就是要表现出追寻之恒、意愿之坚,这样才能获得完美与欣喜。读书固然有种种之艰辛,或遭冷落之孤独,或流泪之辛酸,但只要我们确有值得追寻“那人”,而且知道她在“灯火阑珊”之处,在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就能够获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一日。这就是读书的最终归宿,这就是读书至完整、至美善、至真实的最高境界。

我用唐朝吴兢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相关文章

  •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 王静安的问世以来,一直脍炙人口,他的词话所标举的?境界?一词,文学评论者多奉为圭臬.?境界?一词的提出,盖欲取代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王静安并自负此为?探其本?的发现. 卷上云: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 ...查看


  • [高考满分作文]读书三境界
  •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人生有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把这"人生三境界"化为我的&quo ...查看


  • [有关读书的作文]读书三境界
  •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人生有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把这"人生三境界"化为我的&quo ...查看


  • 新作文素材:细数人生中的那些境界
  • 新作文素材:细数人生中的那些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种人为数不多,也容易从人群中识别出来,往往是遭人唾弃 ...查看


  •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与班主任工作思想
  •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与班主任工作思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 ...查看


  • 读书的三重境界
  • 很多人都把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作为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 ...查看


  • 品读古诗词感悟真人生
  • 品读古诗词 感悟真人生 --从古诗词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李小东 (农业资源与环境10级1班 2010512216) 摘要 古诗词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是一个时代,一个王朝,一个诗词人最简洁.最真实的写照.品读这些文化中 ...查看


  • 读书的三种境界 1
  • 读书的三种境界 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查看


  • 读书三部曲
  • 读书三步曲 能与书结缘的人是幸运的,愿与书结缘的人是高尚的,一生能与书相伴的人是幸福的. --题记 小时上学称"上书房".书房者,何也?读书之所也.读书为何?众人眼中无外乎功.名.利.禄而已.正所谓"书中自有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