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写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问大家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五月初五是什么节?(端午节)提到端午节你会想到什么?(挂艾草,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
那么著名的作家汪曾祺提到端午节会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端午的鸭蛋》
二、检查预习:
1、 生字词(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填空:课文先写端午的风俗,接着写家乡的鸭蛋,然后写端午的鸭蛋。
三、了解家乡端午的习俗
1、汪曾祺的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这么多种习俗里面汪曾祺最难忘的是什么?(吃鸭蛋。)
2、为什么最难忘?在作者心中,这是一只怎样的鸭蛋?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出了名,多,吃法多,质细而油多,等)
四、品读端午鸭蛋中的自豪和童趣
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咸鸭蛋的?你能否从具体的语句中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满怀着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来介绍高邮的鸭蛋的。
学生可能回答的句子有:
1)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我的家乡是出鸭的水乡。
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话的效果,然后明确:作者强调的是我的家乡专门出鸭。是别的水乡所没有的。
2)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肃然起敬这个词原本是指对某个人、某件事十分敬重的意思,而这里显然是大词小用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咸鸭蛋也能让作者肃然起敬,足见得作者的自豪之情了。
3)‚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中的‚必用‛和‚特别标明‛这两个词。
4)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还不就是个鸭蛋。——就是个鸭蛋。
比较这两句的效果。(原句更能体现也作者对鸭蛋的满不在乎,不在意)
此句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在平淡的语言中道出了作者对深藏在心中的自豪感。
5)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明确:这一句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古汉语与口语兼而有之。前几个小分句本是很通俗的大白话,却突然用了一个‚多矣‛,之后马上又回到大白话,仿佛当代的青年人说着说着汉语,突然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并没有不伦不类之感。然后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大材小用‛的诗句,来表示自己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这一‚文白夹杂‛句令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此句中的‚不少、多矣、完全‛这三个词要重读,读出作者对鸭蛋的自豪感来。 (可让学生体会,品评)
8)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明确:这一句讲食用咸鸭蛋。作者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中的‚扎‛的动作描绘,‚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声音及颜色的形象描绘,特别‚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使读者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快感,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穿插:我不用‚冒‛出来,我用红油就‚流‛出来了,
( ‚冒‛体现了油多的特点,更充满了童真,还带点惊喜。)
9)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明确:作者觉得首都北京的咸鸭蛋似乎比不上家乡的鸭蛋。好像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家乡的咸鸭蛋才叫咸鸭蛋呢!(让学生感受到隐藏在句子中的那股自豪之情)
9)袁子才的那一段话。
明确:袁子才这个人,其实作者是不喜欢的,而正因为他的‚腌蛋‛一条却深得作者的心。觉得倍感亲切。可真是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味道了。
提问:可否把这一小段话进行转引,而不是把所有的文字都记录下来?
明确:不行,这样就说明袁枚是原原本本这样写的,显得真实。很具有说服力,似乎作者在告诉我们,不是我这样说,你们看,袁子才也这样认为高邮的咸鸭蛋是最好吃的。
10)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明确:此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在作者看来,别处的咸蛋特别地难以入口,其实是因为作者吃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缘故。前面曾提到他处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 小结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口语色彩浓重,有淡淡的幽默。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要结合朗读。或个别读,或齐读,或范读。在品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其语言特点)
3、改题目:
家乡的鸭蛋给我自豪感,源于我对家乡的热爱,那么,我们能否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行不行?
明确:不行,因为端午的鸭蛋比平常鸭蛋更特别。特别在它带给我们快乐。这个快乐基本在端午的时候,孩子们挂鸭蛋络子。
67岁的汪老,脑海里盛满了浓浓的乡情,但是在孩子的眼里,鸭蛋兴许就是别的一番滋味了,齐读第四段。那么,汪曾琪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1.平淡而有味,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
五、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
作者: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
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故乡的端午
清晨推窗,扑面而来一股青青的草叶馨香,空气中流淌着淡淡的艾草味,还有粽子的香味儿!又是一年端午节。
家乡有一种传说,端午这天,用黎明前采下带着露珠的车前草加水炖鸡蛋,吃完鸡蛋,再喝尽汤,肠胃不容易生病。
端午这一天,还要到山中采艾草,据说能避邪祛病。插一把在门边、窗缝,先把蚊子、苍蝇熏个晕头转向,怎么传播疾病?姥姥总在这天缝一个艳艳的荷包给我,那种像小耳朵一样的小布袋,里面装了艾草和朱。挂在脖子上,能保佑孩子平安健康。还要用艾草煎汤擦身,说这样就不怕蚊虫叮咬,不生疮包。
在端午,最费心思的还是粽子。妈妈总是在端午的前一天就开始动手:先要把买来的芦苇叶和我们到山里采来的菠萝叶,用温水泡在大盆里,再把糯米和香米洗净淘好,要泡上一天才行。到下午吃过晚饭,就开始包粽子了。先把馅心摆好,然后用各色的线缠绕。苇叶粽子有三个角、四个角、八个角的,菠萝叶都包成两个抱在一起的长方形。满满一大锅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粽子排排好,然后上面压一层笼屉,笼屉里放满鸡蛋,水要漫过鸡蛋,再盖好锅盖,放到文火上煮。要这样慢慢慢慢地煮一夜,中间妈妈总还起来添一次水。
早晨从林中回来,一进家门,先深深地吸一口气,啊,香味都窜出来了!我们围在锅边,看妈妈打开锅盖。一下子,屋里满是苇叶和菠萝叶的香味,白白的、浓浓的。吃一个粽子,喝一口妈妈炖好的车前草鸡蛋汤,闻着撞来撞去的艾草的香气。啊,端午真好!
离开了家,端午节不再那么繁琐和细腻。但是,只要清晨有朋友和亲戚提了热热的粽子和温乎乎的鸡蛋来,或者有人轻轻地递过一个小耳朵一样的荷包,所有的心情就全成了一种热热切切想哭的感觉,很柔软很温暖。
那暖暖甜甜的粽子香,那四处流淌的艾草味,那浓浓的情意和绵绵的牵挂,无论身在何方,年年端午,又让人品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和美。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如《爱戒》《大淖记事》
2、如果你对家乡的端午体会不深,也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怀念的节日风俗,请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表现出来。如以《家乡的年味》来记录你过年的情景……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写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问大家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五月初五是什么节?(端午节)提到端午节你会想到什么?(挂艾草,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
那么著名的作家汪曾祺提到端午节会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端午的鸭蛋》
二、检查预习:
1、 生字词(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填空:课文先写端午的风俗,接着写家乡的鸭蛋,然后写端午的鸭蛋。
三、了解家乡端午的习俗
1、汪曾祺的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
这么多种习俗里面汪曾祺最难忘的是什么?(吃鸭蛋。)
2、为什么最难忘?在作者心中,这是一只怎样的鸭蛋?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出了名,多,吃法多,质细而油多,等)
四、品读端午鸭蛋中的自豪和童趣
1、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咸鸭蛋的?你能否从具体的语句中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满怀着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来介绍高邮的鸭蛋的。
学生可能回答的句子有:
1)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我的家乡是出鸭的水乡。
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话的效果,然后明确:作者强调的是我的家乡专门出鸭。是别的水乡所没有的。
2)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肃然起敬这个词原本是指对某个人、某件事十分敬重的意思,而这里显然是大词小用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咸鸭蛋也能让作者肃然起敬,足见得作者的自豪之情了。
3)‚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中的‚必用‛和‚特别标明‛这两个词。
4)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还不就是个鸭蛋。——就是个鸭蛋。
比较这两句的效果。(原句更能体现也作者对鸭蛋的满不在乎,不在意)
此句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在平淡的语言中道出了作者对深藏在心中的自豪感。
5)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明确:这一句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古汉语与口语兼而有之。前几个小分句本是很通俗的大白话,却突然用了一个‚多矣‛,之后马上又回到大白话,仿佛当代的青年人说着说着汉语,突然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并没有不伦不类之感。然后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大材小用‛的诗句,来表示自己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这一‚文白夹杂‛句令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此句中的‚不少、多矣、完全‛这三个词要重读,读出作者对鸭蛋的自豪感来。 (可让学生体会,品评)
8)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明确:这一句讲食用咸鸭蛋。作者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中的‚扎‛的动作描绘,‚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声音及颜色的形象描绘,特别‚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使读者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快感,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穿插:我不用‚冒‛出来,我用红油就‚流‛出来了,
( ‚冒‛体现了油多的特点,更充满了童真,还带点惊喜。)
9)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明确:作者觉得首都北京的咸鸭蛋似乎比不上家乡的鸭蛋。好像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家乡的咸鸭蛋才叫咸鸭蛋呢!(让学生感受到隐藏在句子中的那股自豪之情)
9)袁子才的那一段话。
明确:袁子才这个人,其实作者是不喜欢的,而正因为他的‚腌蛋‛一条却深得作者的心。觉得倍感亲切。可真是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味道了。
提问:可否把这一小段话进行转引,而不是把所有的文字都记录下来?
明确:不行,这样就说明袁枚是原原本本这样写的,显得真实。很具有说服力,似乎作者在告诉我们,不是我这样说,你们看,袁子才也这样认为高邮的咸鸭蛋是最好吃的。
10)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明确:此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在作者看来,别处的咸蛋特别地难以入口,其实是因为作者吃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缘故。前面曾提到他处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 小结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口语色彩浓重,有淡淡的幽默。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要结合朗读。或个别读,或齐读,或范读。在品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其语言特点)
3、改题目:
家乡的鸭蛋给我自豪感,源于我对家乡的热爱,那么,我们能否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行不行?
明确:不行,因为端午的鸭蛋比平常鸭蛋更特别。特别在它带给我们快乐。这个快乐基本在端午的时候,孩子们挂鸭蛋络子。
67岁的汪老,脑海里盛满了浓浓的乡情,但是在孩子的眼里,鸭蛋兴许就是别的一番滋味了,齐读第四段。那么,汪曾琪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1.平淡而有味,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3.有淡淡的幽默。)
五、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
作者: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
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故乡的端午
清晨推窗,扑面而来一股青青的草叶馨香,空气中流淌着淡淡的艾草味,还有粽子的香味儿!又是一年端午节。
家乡有一种传说,端午这天,用黎明前采下带着露珠的车前草加水炖鸡蛋,吃完鸡蛋,再喝尽汤,肠胃不容易生病。
端午这一天,还要到山中采艾草,据说能避邪祛病。插一把在门边、窗缝,先把蚊子、苍蝇熏个晕头转向,怎么传播疾病?姥姥总在这天缝一个艳艳的荷包给我,那种像小耳朵一样的小布袋,里面装了艾草和朱。挂在脖子上,能保佑孩子平安健康。还要用艾草煎汤擦身,说这样就不怕蚊虫叮咬,不生疮包。
在端午,最费心思的还是粽子。妈妈总是在端午的前一天就开始动手:先要把买来的芦苇叶和我们到山里采来的菠萝叶,用温水泡在大盆里,再把糯米和香米洗净淘好,要泡上一天才行。到下午吃过晚饭,就开始包粽子了。先把馅心摆好,然后用各色的线缠绕。苇叶粽子有三个角、四个角、八个角的,菠萝叶都包成两个抱在一起的长方形。满满一大锅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粽子排排好,然后上面压一层笼屉,笼屉里放满鸡蛋,水要漫过鸡蛋,再盖好锅盖,放到文火上煮。要这样慢慢慢慢地煮一夜,中间妈妈总还起来添一次水。
早晨从林中回来,一进家门,先深深地吸一口气,啊,香味都窜出来了!我们围在锅边,看妈妈打开锅盖。一下子,屋里满是苇叶和菠萝叶的香味,白白的、浓浓的。吃一个粽子,喝一口妈妈炖好的车前草鸡蛋汤,闻着撞来撞去的艾草的香气。啊,端午真好!
离开了家,端午节不再那么繁琐和细腻。但是,只要清晨有朋友和亲戚提了热热的粽子和温乎乎的鸡蛋来,或者有人轻轻地递过一个小耳朵一样的荷包,所有的心情就全成了一种热热切切想哭的感觉,很柔软很温暖。
那暖暖甜甜的粽子香,那四处流淌的艾草味,那浓浓的情意和绵绵的牵挂,无论身在何方,年年端午,又让人品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和美。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如《爱戒》《大淖记事》
2、如果你对家乡的端午体会不深,也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怀念的节日风俗,请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表现出来。如以《家乡的年味》来记录你过年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