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六)《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的知识点汇总

选自:《东坡志林》 体裁:游记

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段意:《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记叙)

第二层写景,用比喻的手法,写作者对承天寺庭院中月色与竹柏的感觉。(描写)

第三层抒情,就眼前的如水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触。(抒情、议论)

中心: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试题汇总:

1.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句是?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中心:本文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遂至 / 承天寺 / 寻张怀民

3.你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中品读出了什么? 品读出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比作积水,写出月光的的清澈透明;将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交叉错杂,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的情感。

7.本文对月色的描写非常成功,使作者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没有斧凿之迹。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月色的成功描写,请举出几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转朱阁,低绮,照无眠”。 (注意:是月光而不是月亮)

8.解读《记承天寺夜游》,说说作者夜游时为什么会去寻张怀民。

①作者与张怀民志趣相同。②两人处境相同,都是“闲人”。

9.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六)《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的知识点汇总

选自:《东坡志林》 体裁:游记

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段意:《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记叙)

第二层写景,用比喻的手法,写作者对承天寺庭院中月色与竹柏的感觉。(描写)

第三层抒情,就眼前的如水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触。(抒情、议论)

中心: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试题汇总:

1.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句是?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中心:本文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遂至 / 承天寺 / 寻张怀民

3.你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中品读出了什么? 品读出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比作积水,写出月光的的清澈透明;将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交叉错杂,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的情感。

7.本文对月色的描写非常成功,使作者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没有斧凿之迹。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月色的成功描写,请举出几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转朱阁,低绮,照无眠”。 (注意:是月光而不是月亮)

8.解读《记承天寺夜游》,说说作者夜游时为什么会去寻张怀民。

①作者与张怀民志趣相同。②两人处境相同,都是“闲人”。

9.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相关文章

  •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反思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张雪梅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的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豁达乐观.随缘自适.感慨深微的情感.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三班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这一 ...查看


  •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1
  •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师: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同学们猜我紧张不紧张? 生:紧张. 师:我不是紧张,是激动.我为什么不紧张呢?大家想,这些老师是不是我的敌人啊? 生:不是. 师:还有一些老师,是省里的专家,这些专家是拿着 ...查看


  •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课堂设计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活动单 复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句的解释及重要的文言现象. 2.掌握文学常识.课文内容.中心主题.写作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培优生在快速达成复习目标的基础上完成培优作业 ...查看


  •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与记游松风亭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查看


  •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章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查看


  • 文言文教学论文
  • 初中文言文新教法初探 中学教学新课改的实验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现正大力倡导创新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 ...查看


  •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辛苦准备很久的<记承天寺夜游>上完后,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听课老师的较好评价,课赛评委们也给出了如下评价:"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 ...查看


  • 爱上文言文
  • 爱上文言文,其实很简单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赵建玉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我们传统的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 ...查看


  • 山西2017中考面对面语文书外书课标21篇文言文综合训练
  • 第三节 课标文言文综合训练 (一)山西2016未考课标篇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 B. 必以分人 自非亭午夜分 .. C.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 D. 曹刿请见 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