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的编写和思考

作者:隆林

语文建设 2006年07期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高中新课标公布,新一轮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大幕拉开了。依据高中新课标的精神,语文出版社编写、出版了一套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在几年的编写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思考了一些问题。下面主要就必修课教材的编写谈几点体会,以就教于方家。

   一、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要勇于创新

   编写新教材,不能墨守成规。语文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有哪些突破呢?我们认为是新课文的开发和编写理念的创新。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基础。选文的质量,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材的质量。语文课程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决定了教材的时代性。能不能开发出新课文,是编写课标教材面临的一大课题。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语文教材应该适应这些变化。选文几十年不变,是不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选文的开发过程,就是用新的视角对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成果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是进一步挖掘其精华的过程,也是用新的理念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的过程。以往的语文教材,不少课文内容陈旧,甚至留有明显的旧时代烙印,面对新世纪的青年学生,确实很不适宜。改变教材选文陈旧的局面,努力开发新选文,使教材选文与时俱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课标教材编写者的责任。事实上,我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积累,以及世界先进文化的发展,也为开发新课文提供了可能。语文版的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共五个模块(一个模块一册书),总共80课。我们推出的新课文占50%以上,其中现代文占70%左右,古诗文占30%左右。推出的新课文,如《落日》(朱启平)、《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寂寞》(卞之琳)、《铸剑》(鲁迅)、《跑警报》(汪曾祺)、《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曼昆)、《邻居们》(老舍)、《巨翅老人》(马尔克斯)、《荣誉与爱荣誉》(罗家伦)、《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古瓷器》(兰姆)、《论修身》(《论语》)、《祸兮福兮》(《老子》)等,应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肯定,专家评价这套教材“特别着力于新课文的开发”,“选文多为名家经典之作,具有典范性,内涵丰富,文字精美,为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过去常说教材是教之本,其实教材也应该是学之本。为此,我们做了大胆的改革——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进教材的编写。这主要体现在:杜绝先入为主、预设框框,不设单元说明和课文提示;注重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设置简单的一问一答的练习和唯一答案;在课后练习中开辟“拓展·应用”栏目,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多学科的联系;安排“链接”的内容(每课后有“相关链接”,每单元后有“单元链接”),为学生提供一些视野广阔、内容扎实、可读性强的佳作作为助读材料,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每个模块都精心编排多幅精美的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表达与交流”部分,淡化相关知识的介绍和系统的训练指导,引导学生去讨论、认知、模仿、实践,以切实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探究性学习”的专题,引导学生在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编写高中语文课标教材,需要创新和突破,但不应该对以往的教材全盘否定。语文教材应保持相对的稳定,应继承以往教材中好的东西,把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合理的、有效的东西保留下来。一部好的教材,应该是几代甚至许多代教材编写者编写经验的积累和编写智慧的结晶。语文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其框架结构采用的是文选式,是按文体组元、混编型的。这种框架结构是对传统语文教材编写经验、编写方法的合理继承。

   从南北朝时的《昭明文选》到清代的《古文观止》,从上个世纪之初的《蒙学读本》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语文教材,把选文作为课文,是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一种传统。以选文为依托,以阅读为主线,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框架。在上个世纪30年代产生了按单元组合文章的编写方式,其后,中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按单元编排的。其中,有的按主题组元,有的按文体组元,有的按技能组元。按主题组元,有利于克服过去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技术化”倾向,但也可能把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集中指向人文话题,有可能把语文的工具性抹杀、淡化。按技能组元,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偏重知识系统和技能的倾向,而把人文性淹没、遮蔽。按文体组元,则可以避开以上两个弊端,较充分地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文以载道,作为“道”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等可以借助恰当的文章形式得到充分体现。再拿课程内容的组合方式来说,有的是分编型,有的是混编型。我们认为,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等内容混编在一起,把读写听说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给教学提供很多方便。实践证明,我们采用的框架结构是符合语文课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是广大师生熟悉并接受的。

   二、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应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这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正确定位。工具性包括知识、技能、方法,人文性包括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只有二者统一,语文课才姓“语”,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才能名副其实地称为语文教材。

   在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的编写中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在教材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选文和练习的设计上。在选文中坚持“文质兼美”的标准,我们认为就是坚持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不作赘述。我们主要分析练习的设计。

   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理念和编写者的倾向。以往教材中有的练习太偏重工具性。比如有一篇议论文的课后练习是这样设计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是用什么作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请举出一二个例子加以说明。

   2.标题是政论的眼睛,是政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想一想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它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什么?

   3.本文在论证中较多地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请各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4.文章中不少地方用了文学手法,比如:文章的倒数第三段中写道:“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只好挟起皮包走路。”这一段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司徒雷登带着强烈的失落感和惨败的心境离开中国的神态。请从文中再找出一二个例子并仔细体味。

   5.请说说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摘自高中《语文》第三册《别了,司徒雷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2版)

   不难看出,这里存在着明显的偏重知识、追求知识系统的倾向。我们在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的编写中,怕走回只偏重工具性的老路,结果又出现新的偏差。比如我们在初稿中曾设计过这样的练习题:

   1.有人说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请查阅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有关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第二册《苏格拉底之死》)

   2.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有着系统的革命思想。从他对自己革命经历的回顾中,你有没有领会到他的一些革命思想?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第二册《我的回忆》)

   3.试通过比较法国和德国的语言政策,说说我们对待外来语应采取一种怎样的正确态度。(第三册《双语言时代》)

   这是语文题吗?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都不禁连连摇头。只注重工具性不行,只注重人文性同样不行;工具性不能代替人文性,人文性也不能代替工具性。二者的关系是“统一”,而不是“合一”;是渗透融合,而不是简单相加。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弄成两张皮,或生拉硬扯地往一起捏合,或把人文性弄成“标签”,都是不足取的。

   在练习的设计中,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们的想法是:

   (1)在实用文体的阅读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从而理解文本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中,注重从形象、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提升审美境界;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审美创造的能力。

   (3)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注重诵读,强调积累,注意古今汉语的沟通,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4)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任的态度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6)注重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应用与实践,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7)引导学生注重语文积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要处理好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和过渡,要注意与选修课教材的联系和区别

   高中新课标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课程下接初中课程,上接选修课课程,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一定要处理好与初中学段教材的衔接和过渡,同时要注意与选修课教材的联系和区别。处理不好,就会给教学带来困难,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有通盘考虑,要减少随意性。

   处理好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和过渡,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量”和“度”,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量,指数量的多少;度,指程度的深浅。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在这两方面与初中课标教材都应有一个合理的衔接和平稳的过渡。以古诗文为例,它在语文版初中课标教材中占28%,在语文版高中课标教材则占40%。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初中重在引导学生多背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高中则重在引导学生多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进而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就体现出从少到多、从易到难的梯度,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上与初中教材的不必要的重复,不应该出现的知识上的跳跃,随意的深一脚浅一脚的安排,是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编写的大忌。在每个模块、每个单元安排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程度,其横向、纵向有什么联系,等等,都应有通盘的考虑,杜绝随意性。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也要有科学的安排。

   处理好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和过渡,考虑编排体例上的一致性是必要的。应该说,语文版初中、高中必修教材编排体例的一致性是相当强的。这种整体框架的一致性,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高中师生使用教材的适应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文化积累的特点,我们在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的编写上也有不同于初中课标教材的编排处理。如“阅读与鉴赏”部分,我们设计了以文学作品为核心(十个单元,每个模块两个单元)、以文言文为重点(五个单元,每个模块一个单元)、兼顾实用文体(五个单元,每个模块一个单元)的教学体系,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时代需要、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再如“写作”部分,我们采用专题训练与单项训练双线结合的编排方式,以多练为主导。以第一模块为例,教材安排了三次专题写作:一次是新闻习作(第一单元),一次是“立意与选材”的写作实践(第三单元),一次是论文习作(第四单元);安排了六次单项练习:写小评论(第2课)、写一首短诗(第7课)、写一段描述性文字(第8课)、写叙议结合的短文(第10课)、写想象小作文(第11课)、续写小说结尾(第12课)。这样的编排,都是以高中生的特点为依据的。

   高中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两种类型的课程,它们的教学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的编写中,既应注意两者的相互衔接,又要注意两者的不同特点。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规定,必修课是全体学生共同完成的基本学业,要立足于共同的基础性。从教学时间上来说,必修课需要两个半学期(每个学期分两个学段,一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来完成,这比过去三年六个学期,教学时间是大大减少了。因此,必修课教材的内容一定不能太多、太难,不能把以往三年教学的内容压缩到有限的五个模块中。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规定,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选修四至七个模块的有关课程。这里说的选修课不同于大学里的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因此,高中选修课教材不能编成大学教材的“简缩本”,不应该太专、太深。学术化、专业化是必须避免的。在内容的编排上,在难易程度的处理上,要注意与必修课教材的衔接,同时要循序渐进。

   必修课要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特点是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特点是多样性和拓展性。要充分关注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选修课教材一定要编出不同于必修课教材的特点。如果说,必修课教材主要着眼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诸方面浅层次的铺排,使全体学生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那么,选修课教材则是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大系列上的深入开掘,使不同学生在应用性、审美性、探究性的目标上各有侧重地发展。选修课教材在内容上应该编得更专一些,更深入一些;形式上更灵活一些,更活泼一些。

作者介绍:隆林,教育部语文出版社

作者:隆林

语文建设 2006年07期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高中新课标公布,新一轮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大幕拉开了。依据高中新课标的精神,语文出版社编写、出版了一套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在几年的编写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思考了一些问题。下面主要就必修课教材的编写谈几点体会,以就教于方家。

   一、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要勇于创新

   编写新教材,不能墨守成规。语文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有哪些突破呢?我们认为是新课文的开发和编写理念的创新。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基础。选文的质量,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材的质量。语文课程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决定了教材的时代性。能不能开发出新课文,是编写课标教材面临的一大课题。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语文教材应该适应这些变化。选文几十年不变,是不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选文的开发过程,就是用新的视角对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成果进行重新审视的过程,是进一步挖掘其精华的过程,也是用新的理念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的过程。以往的语文教材,不少课文内容陈旧,甚至留有明显的旧时代烙印,面对新世纪的青年学生,确实很不适宜。改变教材选文陈旧的局面,努力开发新选文,使教材选文与时俱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课标教材编写者的责任。事实上,我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积累,以及世界先进文化的发展,也为开发新课文提供了可能。语文版的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共五个模块(一个模块一册书),总共80课。我们推出的新课文占50%以上,其中现代文占70%左右,古诗文占30%左右。推出的新课文,如《落日》(朱启平)、《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寂寞》(卞之琳)、《铸剑》(鲁迅)、《跑警报》(汪曾祺)、《人们如何作出决策》(曼昆)、《邻居们》(老舍)、《巨翅老人》(马尔克斯)、《荣誉与爱荣誉》(罗家伦)、《与高司谏书》(欧阳修)、《古瓷器》(兰姆)、《论修身》(《论语》)、《祸兮福兮》(《老子》)等,应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肯定,专家评价这套教材“特别着力于新课文的开发”,“选文多为名家经典之作,具有典范性,内涵丰富,文字精美,为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过去常说教材是教之本,其实教材也应该是学之本。为此,我们做了大胆的改革——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进教材的编写。这主要体现在:杜绝先入为主、预设框框,不设单元说明和课文提示;注重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设置简单的一问一答的练习和唯一答案;在课后练习中开辟“拓展·应用”栏目,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多学科的联系;安排“链接”的内容(每课后有“相关链接”,每单元后有“单元链接”),为学生提供一些视野广阔、内容扎实、可读性强的佳作作为助读材料,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每个模块都精心编排多幅精美的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表达与交流”部分,淡化相关知识的介绍和系统的训练指导,引导学生去讨论、认知、模仿、实践,以切实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探究性学习”的专题,引导学生在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编写高中语文课标教材,需要创新和突破,但不应该对以往的教材全盘否定。语文教材应保持相对的稳定,应继承以往教材中好的东西,把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合理的、有效的东西保留下来。一部好的教材,应该是几代甚至许多代教材编写者编写经验的积累和编写智慧的结晶。语文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其框架结构采用的是文选式,是按文体组元、混编型的。这种框架结构是对传统语文教材编写经验、编写方法的合理继承。

   从南北朝时的《昭明文选》到清代的《古文观止》,从上个世纪之初的《蒙学读本》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语文教材,把选文作为课文,是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一种传统。以选文为依托,以阅读为主线,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框架。在上个世纪30年代产生了按单元组合文章的编写方式,其后,中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按单元编排的。其中,有的按主题组元,有的按文体组元,有的按技能组元。按主题组元,有利于克服过去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技术化”倾向,但也可能把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集中指向人文话题,有可能把语文的工具性抹杀、淡化。按技能组元,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偏重知识系统和技能的倾向,而把人文性淹没、遮蔽。按文体组元,则可以避开以上两个弊端,较充分地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文以载道,作为“道”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等可以借助恰当的文章形式得到充分体现。再拿课程内容的组合方式来说,有的是分编型,有的是混编型。我们认为,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等内容混编在一起,把读写听说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可以充分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给教学提供很多方便。实践证明,我们采用的框架结构是符合语文课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是广大师生熟悉并接受的。

   二、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应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这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正确定位。工具性包括知识、技能、方法,人文性包括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只有二者统一,语文课才姓“语”,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才能名副其实地称为语文教材。

   在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的编写中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在教材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选文和练习的设计上。在选文中坚持“文质兼美”的标准,我们认为就是坚持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不作赘述。我们主要分析练习的设计。

   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理念和编写者的倾向。以往教材中有的练习太偏重工具性。比如有一篇议论文的课后练习是这样设计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是用什么作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请举出一二个例子加以说明。

   2.标题是政论的眼睛,是政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想一想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它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什么?

   3.本文在论证中较多地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请各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4.文章中不少地方用了文学手法,比如:文章的倒数第三段中写道:“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只好挟起皮包走路。”这一段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司徒雷登带着强烈的失落感和惨败的心境离开中国的神态。请从文中再找出一二个例子并仔细体味。

   5.请说说学习本文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摘自高中《语文》第三册《别了,司徒雷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2版)

   不难看出,这里存在着明显的偏重知识、追求知识系统的倾向。我们在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的编写中,怕走回只偏重工具性的老路,结果又出现新的偏差。比如我们在初稿中曾设计过这样的练习题:

   1.有人说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请查阅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有关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第二册《苏格拉底之死》)

   2.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有着系统的革命思想。从他对自己革命经历的回顾中,你有没有领会到他的一些革命思想?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第二册《我的回忆》)

   3.试通过比较法国和德国的语言政策,说说我们对待外来语应采取一种怎样的正确态度。(第三册《双语言时代》)

   这是语文题吗?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都不禁连连摇头。只注重工具性不行,只注重人文性同样不行;工具性不能代替人文性,人文性也不能代替工具性。二者的关系是“统一”,而不是“合一”;是渗透融合,而不是简单相加。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弄成两张皮,或生拉硬扯地往一起捏合,或把人文性弄成“标签”,都是不足取的。

   在练习的设计中,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们的想法是:

   (1)在实用文体的阅读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从而理解文本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中,注重从形象、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提升审美境界;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审美创造的能力。

   (3)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注重诵读,强调积累,注意古今汉语的沟通,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4)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任的态度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6)注重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应用与实践,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7)引导学生注重语文积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要处理好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和过渡,要注意与选修课教材的联系和区别

   高中新课标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课程下接初中课程,上接选修课课程,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一定要处理好与初中学段教材的衔接和过渡,同时要注意与选修课教材的联系和区别。处理不好,就会给教学带来困难,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有通盘考虑,要减少随意性。

   处理好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和过渡,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量”和“度”,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量,指数量的多少;度,指程度的深浅。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在这两方面与初中课标教材都应有一个合理的衔接和平稳的过渡。以古诗文为例,它在语文版初中课标教材中占28%,在语文版高中课标教材则占40%。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初中重在引导学生多背诵,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高中则重在引导学生多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进而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就体现出从少到多、从易到难的梯度,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上与初中教材的不必要的重复,不应该出现的知识上的跳跃,随意的深一脚浅一脚的安排,是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编写的大忌。在每个模块、每个单元安排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程度,其横向、纵向有什么联系,等等,都应有通盘的考虑,杜绝随意性。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也要有科学的安排。

   处理好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和过渡,考虑编排体例上的一致性是必要的。应该说,语文版初中、高中必修教材编排体例的一致性是相当强的。这种整体框架的一致性,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高中师生使用教材的适应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文化积累的特点,我们在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的编写上也有不同于初中课标教材的编排处理。如“阅读与鉴赏”部分,我们设计了以文学作品为核心(十个单元,每个模块两个单元)、以文言文为重点(五个单元,每个模块一个单元)、兼顾实用文体(五个单元,每个模块一个单元)的教学体系,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时代需要、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再如“写作”部分,我们采用专题训练与单项训练双线结合的编排方式,以多练为主导。以第一模块为例,教材安排了三次专题写作:一次是新闻习作(第一单元),一次是“立意与选材”的写作实践(第三单元),一次是论文习作(第四单元);安排了六次单项练习:写小评论(第2课)、写一首短诗(第7课)、写一段描述性文字(第8课)、写叙议结合的短文(第10课)、写想象小作文(第11课)、续写小说结尾(第12课)。这样的编排,都是以高中生的特点为依据的。

   高中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两种类型的课程,它们的教学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的编写中,既应注意两者的相互衔接,又要注意两者的不同特点。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规定,必修课是全体学生共同完成的基本学业,要立足于共同的基础性。从教学时间上来说,必修课需要两个半学期(每个学期分两个学段,一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来完成,这比过去三年六个学期,教学时间是大大减少了。因此,必修课教材的内容一定不能太多、太难,不能把以往三年教学的内容压缩到有限的五个模块中。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规定,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选修四至七个模块的有关课程。这里说的选修课不同于大学里的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因此,高中选修课教材不能编成大学教材的“简缩本”,不应该太专、太深。学术化、专业化是必须避免的。在内容的编排上,在难易程度的处理上,要注意与必修课教材的衔接,同时要循序渐进。

   必修课要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特点是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特点是多样性和拓展性。要充分关注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选修课教材一定要编出不同于必修课教材的特点。如果说,必修课教材主要着眼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探究性学习”诸方面浅层次的铺排,使全体学生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那么,选修课教材则是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大系列上的深入开掘,使不同学生在应用性、审美性、探究性的目标上各有侧重地发展。选修课教材在内容上应该编得更专一些,更深入一些;形式上更灵活一些,更活泼一些。

作者介绍:隆林,教育部语文出版社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课本内容安排
  •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访谈(提纲) 佚 名 主持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将于2004年6月正式出版,2004年秋季开始使用.这套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编写的.今天我们邀请这套教材的编者,介绍一下这套教材的基本情况 ...查看


  • 新教材新在哪里_粤教版高中_语文_简介
  • 到2007年以前逐渐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新 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分别 作点介绍. 一.新的课程安排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是编成6册,一个学期--粤教版高中<语文>简介 学习1册.粤教版高中<语 ...查看


  • 人民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介绍
  • 摘自:<江西教研网> 人民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于2005年1月送审后已获得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取得进入试验区使用资格.现将本套教科书编写基本情况及其特点介绍如下: 一.教材基本理念 1.文学色彩.本教材编写者认为 ...查看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标说教材
  • 说课标说教材文稿 任王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走过一段长长的路,背后弥漫的是朦胧的云烟.品品语文,寻找逝去的岁月,丝丝问候与关怀,融化了我的烦恼与忧愁.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 ...查看


  • 浙江省嘉善中学语文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 浙江省嘉善中学语文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2020)><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深化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对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查看


  • 粤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分析与思考
  • 粤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分析与思考 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正宗,因而语文教材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便落实为"选文"问题的讨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教材编写提出这样的建议: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整合
  • 高一语文教材整合方案 高一语文组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为高三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整合背景: 学校逐步深入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 ...查看


  • 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及其他
  • 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及其他 作者:石小玲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12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实施是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二者在教 ...查看


  • 小学.初中.高中所有教材版本及特点
  •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特色: 一.教材编排 努力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依据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编写低.中.高年级教材,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在整体推进中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低年级 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兼顾阅读.口语交际等.根据课标提出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