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穴位养胃护胃
在日常生活中,每逢吃大餐之前,很多平日里胃肠不佳的朋友都会早早备上一些健胃消食的药物,以防胃部不适。其实,与其通过吃药来养胃护胃,不如在吃大餐前多活动一下双手,几个简单的动作之后,您就会惊奇地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手上就有神奇的“养胃药”。 “养胃药”之一:劳宫穴
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在五行中
属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紧张、促进
食欲。
“养胃药”之二:大陵穴
大陵穴(腕横纹掌侧的中点)在五行中属土,
对应着脾胃,可看成是心包经上一味很经典的“健
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
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都可通过这个穴位来
进行调理。
“养胃药”之三:内关穴
内关穴(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是治疗
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揉此穴对治疗胃痛、
恶心、呕吐等症有不错的疗效。
在此,特别介绍一套小动作,将其称为“摩拳、擦掌、叩手腕”。具体方法是:吃大餐或盛宴前,先摩拳,就是将一个手握成拳头状,用拳面顶住另一只手的内关穴,左右旋转摩擦来刺激这个穴位;然后双手掌相互摩擦至发热为止,这个动作是为了激发手心的劳宫穴;最后十指交叉,手腕相叩,从而刺激到大陵穴。只要这三个穴位一发热,心包经的功能就会大大提升,心火升久可以旺到胃,这样好胃口来了,消化功能也就增强了。
止咳的穴位及指压法
咳嗽是想咳出喉咙、气管、支气管内的异物,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若有异物进入气管之内,则在咳痰之时也会一并咳出。总之,咳嗽的产生是因痰或空气中灰尘、汽车废气、瓦斯、烟味等刺激气管所产生。如果是喉头炎、支气管炎的话,因它直接刺激气管所以才会咳嗽,支气管炎咳嗽时会连及胸部。其他如胸膜、食道、肝脏、心脏有病之时,也会产生反射性咳嗽。
咳嗽是因身体受到刺激的防御作用,如果一味吃药,想抑制咳痰的话,会使痰积累在气管,得到反效果,这点必须加以注意。暴饮暴食、疲劳过度等等都会对咳嗽有害,平常必须加以注意,在咳嗽初期,就应医治。
喉头炎会使声音嘶哑,因此在咳嗽时,先用热毛巾将颈部烫温之后再用穴道指压法治疗,就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如果颈部附近感到凉冷可能会继续恶化。如果是气喘吐痰的话,大都是支气管炎。此时在胸部和背部用温湿布使它保持温暖的话,颇具特效。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容易身体变冷,这点必须多加注意。
咳嗽严重的话,时常引起肋间或腹筋疼痛,这是因为咳嗽牵动筋肉而痛,不必过分担心。
在第五胸椎上部左右2厘米是“厥阴俞”穴,只要在此处用力压6秒钟,不论是急性咳嗽或喉咙有异物存在,会立即止咳。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边吐气边进行,只要重复三次就能见效。另一种方法是在锁骨中间“天突”穴采用相同指压方法,止咳效果也非常显著。如果小孩的话,不妨减轻压力,增加次数,也会收到相同的止咳功效。
治疗喉咙痛、鼻塞的穴位及指压法
感冒时,会引起喉咙痛、流鼻涕、鼻塞等症状。感冒如果没有治疗会呛嗓子、嗓子刺痛、鼻子抽抽嗒嗒地感到非常不适。会给人不愉快感,以及肮脏感。
喉咙痛也是一件讨厌之事,不但食物无法经喉咙咽下,严重时连咽唾液都感到痛苦,甚至说话也会感到疼痛。如果随意治疗的话,将会更加恶化。
当恶化时不论打针、吃药也不得不由嘴代劳,对味道没有感觉,对食物也引不起兴趣。尤其是晚上睡觉时鼻塞或早上醒来时鼻塞,更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相信你也有过外表没有任何病痛,但是人却感到非常痛苦的经历,如果有的话,不妨试试穴道指压健康法。
指压“尺泽”和“上尺泽”两处穴道。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就是“尺泽”。“尺泽”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
指压时放松并将手腕伸直,然后一面深吸一口气一面用食指和中指置于“尺泽”之上,再缓缓地一面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其次再以同样要领指压“上尺泽”。如此交替重复10次,才换手指压,每天各做2次。
由于这种穴道指压法,可使“气”通于经脉,喉咙痛能立即消除。 指压“迎香”时,对去除流鼻水、鼻塞和关于鼻子的一切不适之感都很有效果,能治愈鼻病。“迎香”位于鼻翼左右1厘米处,指压时左右同时进行,先深吸一口气,将食指置于其上,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压6秒钟。其次一面吸气一面卸除指力,如此重复10次就能治好鼻塞、流鼻水。刺激此穴道也能使嗅觉复活,使你能辨别各种香味激起食欲。
神庭穴
【标准定位】仰靠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神庭穴。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神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特异性】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功用】宁神醒脑、降逆平喘
【主治病症】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出处]《针灸甲乙经》:“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别名]天庭。
[穴名解]神庭者,额之上乃人神所游之所,而此穴乃其庭也。
[位置]神庭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解剖]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取穴。
[功用]清利头目,通窍宁神。
[主治]头晕目眩,鼻渊,鼻衄,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证,惊悸等。
[刺灸法]刺0.1-0.2寸;可灸。
[配穴举例]神庭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主治雀目,目翳;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主治鼻鼽清涕出。
[现代研究]近代有实验证明针灸神庭穴均能使中风病人的微循环改善,并在病理条件下调节患侧肢体的感觉系统。
上星穴
【标准定位】仰靠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
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
的分支或属支。
【功用】熄风清热、宁神通鼻
【主治病症】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刺灸法】平刺0.5~0.8
寸;可灸。
[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
在颅上,直鼻中央,人发际一寸陷者中,
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别名]明堂,神堂,鬼堂。
[穴名解]此穴在额之最高处陷中如豆大,如星以悬于天者然,故曰上星。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9(图8-2-4)
[解剖]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取穴。
[简易取法]正坐位或仰臣L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用中指同身寸或拇指1横指处取穴。(图8-2-7)
[功用]散风清热,宁心通窍。
[主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等。
[刺灸法]刺0.2-0.3寸;可灸。
[配穴举例]上星配肝俞,主治目泪出;上星配合谷、足三里,主治鼻渊,眩晕。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用于头痛,眩晕,鼻炎等症的治疗。
迎香穴
[别名]鼻通。
[位置]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的粘膜处,
近鼻唇沟上端处。(图9-1-7)
[简易取法]鼻侧,鼻唇沟上端尽处。
[解剖]有上唇方肌;有面动、静脉分支;分布有筛前神经、眶下神经分支及滑车下神经。
[功用]清热散风,明目通鼻。
[主治]目赤肿痛,鼻疾,头额痛。
[刺灸法]沿鼻唇沟上端向下斜刺0.3—0.8寸;不灸。
[配穴举例]配天府、肝俞,主治久流冷泪;配印堂、合谷、肺俞,主治鼻塞、鼻渊。
耳根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功能
1.上耳根
定位:在耳根最上处。(图10-9)
功能:清热凉血,熄风止痛。
主治:鼻衄,中风偏瘫,各种疼痛。
2.耳迷根
定位: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
功能:疏肝利胆。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头痛,
鼻塞,心动过速。
3.下耳根
定位:在耳根最下处。
功能:补肾益气。
主治:低血压,内分泌紊乱。
耳背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功能
1.耳背心
定位:在耳背上部,即耳背1区。
功能:宁心安神。
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2.耳背肺
定位:在耳背中内部,即耳背2区。
功能:宣肺平喘利气。
主治: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感冒,皮肤病。
3.耳背脾
定位: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3区。
功能:健脾和胃。
主治:腹胀,消化不良,胃脘痛,食欲不振,腹泻。
4.耳背肝
定位:在耳背中外部,即耳背4区。
功能:疏肝利胆,清头明目。
主治:肝炎,胁肋痛,胆囊炎,胆石症,头痛,眩晕,目疾。
5.耳背肾
定位:在耳背下部,即耳背5区。
功能:滋阴降火。
主治:因阴虚阳亢引起的失眠,眩晕,多梦,头痛,五心烦热。
6.耳背沟
定位: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
功能:平肝熄风。
主治:高血压病,神经血管性头痛,眩晕。
小药箱
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小药箱”,所谓人体自带的小药箱,就是人身体中某些特殊的穴位,通过不同的刺激方法能激发其生理功能,起到类似药物的治疗作用。这个人体药箱是生命和免疫系统自有的,若能掌握开启它的方法,就可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小腿内侧的复溜穴(六味地黄丸)
取穴: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要治疗:腰膝酸软、耳鸣耳聋、潮热盗汗、足跟痛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后易产生腹泻、消化不良、腹胀等不良反应。
刺激小腿内侧的复溜穴,具有滋阴补肾的效果。每次揉按2~3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天揉按3~5次,即可相当于服用一天六味地黄丸的效果。
食指桡侧的商阳穴(开塞露)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要治疗:便秘。长期使用开塞露会产生依赖性,并使治疗效果下降。
食指桡侧的商阳穴是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每次排便前揉按该穴位3~5分钟,即相当于使用一次开塞露。
拇指指甲根的少商穴(润喉片)
主要治疗:急性咽炎所致的咽喉肿痛、干燥灼热、声音嘶哑。长期服用润喉片会导致腹泻,加重炎症等不良反应。
刺激大拇指指甲根的少商穴,对治疗嗓子疼痛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若只是咽喉轻微疼痛,可用指甲掐揉2分钟,每天5次。 手腕内侧的大陵穴(吗丁啉)
取穴: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要治疗:消化功能减退、饱胀、烧心、嗳气,口臭等。长期服用吗丁啉可出现哮喘发作、大便失禁等副作用。
手腕内侧有大陵穴,揉此处可起到加强胃动力的作用。每天饭后半小时揉按3~5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脚趾的内庭穴(牛黄解毒丸)
取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主要治疗:头晕目赤、咽干咳嗽、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中医认为,这些症状是火热内盛所致,应以清热去火为主。牛黄解毒丸是
清热去火良药,有较好的降火、解毒、消炎及通便作用,但长期服用易出现四肢冰冷、虚脱等不良反应。
刺激脚趾的内庭穴,可产生清热去火的效果。对治疗胃火牙痛、咽喉痛效果尤佳。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50~100次,以产生微痛感为好。
掌心外侧的少府穴(牛黄清心丸)
取穴:该穴位于人体的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主要治疗:心烦、睡眠不好、口腔溃疡等。长期服用牛黄清心丸易导致胃肠不适,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掌心外侧的少府穴可清心泻火、行气活血。左手掌心朝上,用右手拇指指甲按掐左手少府穴,一掐一松,连做14下,每天3次。
曲池穴验案
曲池穴概述
位置: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或屈肘横纹外侧尽头取穴。 作用:宣气行血,搜风利节。
主治:
1.胁痛。
2.胃腹痛。
操作:令患者正坐位挺胸直背,将上肢屈肘放于桌上,取一侧曲池即可(如胁痛则取患侧),用1.5寸毫针直刺到地部,复提至天部,天地人3次提插后,针刺朝向肩背部,左右捻转,命患者深呼吸,继之,拇指向前捻动,使针感沿臂部向上传导,同时令患者咳嗽,疼痛即止。
起针,令患者活动,深呼吸,直至疼痛全部消失为止。
治疗经验:金老用此法治疗胁痛、胃腹痛等30余例,轻者1次,重者3次即愈。
病案
田某某,女,43岁。初诊1989年12月5日。
主诉:左胁下痛3日。
现病史:3日前因与家人生气,即感左胁下刺痛,放射至胸背,胸闷,短气,吸气咳嗽痛剧,呼吸困难,屈背弯腰痛加剧,纳少、便调,难以入寐。经按摩、敷药治疗无效。
望诊:面带愁容,少光泽,舌苔薄黄,张口呼吸。
闻诊:无异常。
切诊:脉细数。
辨证:肝郁气滞,脉络不通。
立法:疏肝解郁,通经活络。
取穴:曲池。
操作:手法同上所述。
后溪穴养护颈椎腰椎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后溪穴位于第5掌指关节后尺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临床上,颈椎、腰椎、眼睛有问题,可按揉后溪穴,效果明显。有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舒经利窍、宁神之功,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还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滚揉后溪穴,对颈椎、腰椎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有一定效果。方法为:双于后溪穴放在桌子边沿上,川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每天3~5分钟。
头痛头昏点点阳溪穴
许多白领常因工作压力大,出现白天头痛、头昏、全身无力想睡觉,但晚上又心烦意乱睡不着。怎么办?这里教大家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点点”阳溪穴!
阳溪穴位于人体的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如右图)。
操作时可先用右手食指尖点按左手阳溪穴,先点按不动一会,然后指尖不离位全手转动,时间3-5分钟。之后换左手食指点右手阳溪穴,
方法同上。每天早晚各一次。对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以及失眠、头晕、胸闷、心烦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如果能同时配合少府、通里、内关等穴位点按,效果更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若阳溪穴处(俗称“鼻烟窝”)肿胀疼痛,先要考虑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此疾患大都与慢性劳损有关,长期从事电脑以及弹钢琴工作者易患此病,此时用推拿(按摩)、针灸以及药物热(外)敷、封闭、理疗等有明显的效果。但若有明显的外伤史,且症状逐步加重,则很可能有腕舟状骨骨折,此时,禁推拿(按摩),应尽快到医院骨伤科就诊。
穴位按摩治感冒
感冒初起时,可采用穴位按摩法治疗:也可以一边服用感冒药,一边施用按摩法辅助治疗.以加速感冒痊愈。
1.按摩风池穴。患者坐椅子上,头略低,颈部放松,双手自然弯曲,用食指来回摩擦风池穴(颈后,后发根的凹处.后颈凹中间向下一寸处)。并用按揉手法,至有酸、胀、麻、重感觉为度,患者感到局部发热,浑身轻松为止。
2.按摩太阳穴。如头昏症状较重,可按揉太阳穴(两眉梢外约3厘米凹陷处)40下,或捏耳垂数10下,头昏即可缓解。
3.按摩迎香穴。如鼻塞较重可按摩鼻翼两侧处的迎香穴.可上下按揉,直到鼻通为止。
使用以上方法需及时,一经发现感冒征兆,就要进行,可缓解感冒症状。
足三里:滋补强壮穴位
针刺足三里固然有很好的疗效,但这常常要在针灸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而拍打、按压足三里则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拍打、按压也是刺激穴位的一种方法,临床上按压足三里同样能产生酸、床、胀、痛的气感效应及循经传导的现象。因而,按压、拍打足三里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
中医认为足三里穴为胃经之要穴,能理脾胃、调气血,具有补虚、健脾的特殊功能。历代医家十分推崇足三里穴的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疗作用,认为足三里不仅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还可治疗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痛经、痹症、耳鸣等多种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足三里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还具有双向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对循环、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临床观察表明,按压、拍打足三里还可以用来治疗急性肩周炎并有很好的疗效。按压足三里治疗肩周炎时需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具体做法为:患者取端坐位,放松双上肢,取患肩对侧下肢足三里穴,用拇指由轻渐重进行按压,持续3分钟,当患者感到被压足三里穴周围酸、床、胀、痛难忍时,嘱患者猛抬举患肢,并停止按压。这时患者会感到患肩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加,并鼓励患者做肩膀外展、前屈、后伸、旋后等动作。上述治疗每3日施行1次。
足三里是一个滋补强壮穴位,位于外膝眼直下3寸,即小腿胫骨前缘外侧,膝关节下四指宽处。足三里保健灸以“艾卷”或“艾炷”在穴位上进行温热刺激。“艾卷”又称 “艾条”,一般药店有售。点燃艾卷后对准穴位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一般每处可灸5—10分钟。 “艾炷”是用艾绒做成的一个蚕豆大的“宝塔”状艾粒,放在穴位皮肤上点燃,或在“宝塔”下面垫上姜片或盐末等,一般每次可灸3-5个小 “宝塔”。足三里保健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
代谢,增加白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
三阴交穴位的作用
三阴交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三阴交穴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三寸处(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三阴交对女人、对人体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
1、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 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毒素都给排出去。皮肤之所以过敏,长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毒素在捣乱。只要按揉三阴交,把这些讨厌的调皮鬼赶出去,不出一个半月,皮肤就能恢复光洁细腻,干净无暇了。
2、保持血压稳定 三阴交是一个智能调节穴位。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
3、改善性冷淡 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这样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还影响夫妻感情,容易导致家庭不稳。三阴交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让女人逃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4、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 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只要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不过,要坚持才有效果哦,坚持每天按揉,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两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梦了。
5、保养子宫和卵巢 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6、紧致脸部肌肉,使脸部不下垂 看看张曼玉和赵雅芝,现在脸都紧紧的,没有松垮下来,因为她们的饮食都很规律,脾没有受到伤害。再看看大美人关之琳,经常在家开Part,饮食无节制,喝酒无节制,伤了脾,脸部现在松弛得非常明显,老态骤然显现。经常伤害脾,脸上及全身肌肉都会更快的松弛。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对抗地球的引力,保证脸部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饮食要规律之外,还要经常在晚上9点左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健脾,因为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哦。
经络穴位治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前我都是靠吃消炎药治疗,要是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还得到医院去输液才能治好。
自从我学会用经络穴位来治病防病后,每逢遇到咽喉肿痛,我就掐按肺经上的最后一个穴位——少商穴(在大拇指内指甲角旁),当咽喉肿痛时,一掐这里就会很痛。
如果是刚开始得,一般两只手掐按2~3分钟就会好。若得的时间长了,已经很厉害了,那就得每天掐按两次,两只手各按3~5分钟,一般2~3天就会好。
为了让病好得更快,也可用三棱针点刺,放一滴血,当时就会见好。
商阳穴
定位:在食指桡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咽喉肿痛、手指麻木、中风昏迷的治疗与保健。
肩髃穴
定位:上臂外展90度,当肩峰前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肩关节疼痛,上肢不能抬举、肩周炎的治疗与保健。
少泽穴
定位:在手小指尺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昏迷、缺乳、乳腺炎、喉咙肿痛的治疗与保健。
后溪穴
定位: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常用于头项强痛、腰腿痛,肘臂及手指痉挛痛的治疗。
小海穴
定位:曲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定穴。 主治:常用于颈项肩臂部疼痛、麻木的治疗与保健。
肩贞穴
定位:在腋后皱臂直上1寸处。
主治:常用于肩胛疼痛、肩周炎、手臂痛、上肢不能抬举的治疗。
关冲穴
定位:在环指尺侧端,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咽喉肿痛、头痛、热病及其昏厥的治疗。
合谷穴
定位:侧拳,在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常用于头面部疾患、妇科病、肠胃病及高烧、抽搐、小儿惊风的治疗与保健。
手三里穴
定位:侧腕曲肘,曲池穴下2寸处。
主治:常用于胃肠病及其手臂疼痛麻木的治疗与保健。
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
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完骨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下关穴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颊车穴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翳风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一个乌梅二个枣,七枚杏仁同碎捣。男酒女醋食下之,不害心痛直到老。” “一片萝卜三片梨,七枚红枣一块姜,藕节三个一齐炖,此是咳嗽立止方。”
皮肤过敏,浑身瘙痒难忍。偏方:绿豆和甘草分别煎水,煎好后将两者混起来喝。 饭团、艾叶捣烂,用火烧焦泡水吃,治小儿呕吐和腹泻;艾叶、葱白捣烂,用白酒炒热敷脐上,治腹泻腹痛
脚上肉全烂掉了,踝关节周围的皮肤、肌肉环形撕脱,神经血管均损坏严重,骨头已经发黑:喝猪蹄汤,喝黄芪水。
手上穴位养胃护胃
在日常生活中,每逢吃大餐之前,很多平日里胃肠不佳的朋友都会早早备上一些健胃消食的药物,以防胃部不适。其实,与其通过吃药来养胃护胃,不如在吃大餐前多活动一下双手,几个简单的动作之后,您就会惊奇地发现,其实每个人的手上就有神奇的“养胃药”。 “养胃药”之一:劳宫穴
劳宫穴(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在五行中
属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精神紧张、促进
食欲。
“养胃药”之二:大陵穴
大陵穴(腕横纹掌侧的中点)在五行中属土,
对应着脾胃,可看成是心包经上一味很经典的“健
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降胃火、祛心火、提升胃
动力。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者都可通过这个穴位来
进行调理。
“养胃药”之三:内关穴
内关穴(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处)是治疗
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按揉此穴对治疗胃痛、
恶心、呕吐等症有不错的疗效。
在此,特别介绍一套小动作,将其称为“摩拳、擦掌、叩手腕”。具体方法是:吃大餐或盛宴前,先摩拳,就是将一个手握成拳头状,用拳面顶住另一只手的内关穴,左右旋转摩擦来刺激这个穴位;然后双手掌相互摩擦至发热为止,这个动作是为了激发手心的劳宫穴;最后十指交叉,手腕相叩,从而刺激到大陵穴。只要这三个穴位一发热,心包经的功能就会大大提升,心火升久可以旺到胃,这样好胃口来了,消化功能也就增强了。
止咳的穴位及指压法
咳嗽是想咳出喉咙、气管、支气管内的异物,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若有异物进入气管之内,则在咳痰之时也会一并咳出。总之,咳嗽的产生是因痰或空气中灰尘、汽车废气、瓦斯、烟味等刺激气管所产生。如果是喉头炎、支气管炎的话,因它直接刺激气管所以才会咳嗽,支气管炎咳嗽时会连及胸部。其他如胸膜、食道、肝脏、心脏有病之时,也会产生反射性咳嗽。
咳嗽是因身体受到刺激的防御作用,如果一味吃药,想抑制咳痰的话,会使痰积累在气管,得到反效果,这点必须加以注意。暴饮暴食、疲劳过度等等都会对咳嗽有害,平常必须加以注意,在咳嗽初期,就应医治。
喉头炎会使声音嘶哑,因此在咳嗽时,先用热毛巾将颈部烫温之后再用穴道指压法治疗,就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如果颈部附近感到凉冷可能会继续恶化。如果是气喘吐痰的话,大都是支气管炎。此时在胸部和背部用温湿布使它保持温暖的话,颇具特效。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容易身体变冷,这点必须多加注意。
咳嗽严重的话,时常引起肋间或腹筋疼痛,这是因为咳嗽牵动筋肉而痛,不必过分担心。
在第五胸椎上部左右2厘米是“厥阴俞”穴,只要在此处用力压6秒钟,不论是急性咳嗽或喉咙有异物存在,会立即止咳。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边吐气边进行,只要重复三次就能见效。另一种方法是在锁骨中间“天突”穴采用相同指压方法,止咳效果也非常显著。如果小孩的话,不妨减轻压力,增加次数,也会收到相同的止咳功效。
治疗喉咙痛、鼻塞的穴位及指压法
感冒时,会引起喉咙痛、流鼻涕、鼻塞等症状。感冒如果没有治疗会呛嗓子、嗓子刺痛、鼻子抽抽嗒嗒地感到非常不适。会给人不愉快感,以及肮脏感。
喉咙痛也是一件讨厌之事,不但食物无法经喉咙咽下,严重时连咽唾液都感到痛苦,甚至说话也会感到疼痛。如果随意治疗的话,将会更加恶化。
当恶化时不论打针、吃药也不得不由嘴代劳,对味道没有感觉,对食物也引不起兴趣。尤其是晚上睡觉时鼻塞或早上醒来时鼻塞,更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相信你也有过外表没有任何病痛,但是人却感到非常痛苦的经历,如果有的话,不妨试试穴道指压健康法。
指压“尺泽”和“上尺泽”两处穴道。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就是“尺泽”。“尺泽”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
指压时放松并将手腕伸直,然后一面深吸一口气一面用食指和中指置于“尺泽”之上,再缓缓地一面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其次再以同样要领指压“上尺泽”。如此交替重复10次,才换手指压,每天各做2次。
由于这种穴道指压法,可使“气”通于经脉,喉咙痛能立即消除。 指压“迎香”时,对去除流鼻水、鼻塞和关于鼻子的一切不适之感都很有效果,能治愈鼻病。“迎香”位于鼻翼左右1厘米处,指压时左右同时进行,先深吸一口气,将食指置于其上,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压6秒钟。其次一面吸气一面卸除指力,如此重复10次就能治好鼻塞、流鼻水。刺激此穴道也能使嗅觉复活,使你能辨别各种香味激起食欲。
神庭穴
【标准定位】仰靠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神庭穴。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神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特异性】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功用】宁神醒脑、降逆平喘
【主治病症】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出处]《针灸甲乙经》:“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别名]天庭。
[穴名解]神庭者,额之上乃人神所游之所,而此穴乃其庭也。
[位置]神庭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解剖]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取穴。
[功用]清利头目,通窍宁神。
[主治]头晕目眩,鼻渊,鼻衄,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证,惊悸等。
[刺灸法]刺0.1-0.2寸;可灸。
[配穴举例]神庭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主治雀目,目翳;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主治鼻鼽清涕出。
[现代研究]近代有实验证明针灸神庭穴均能使中风病人的微循环改善,并在病理条件下调节患侧肢体的感觉系统。
上星穴
【标准定位】仰靠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
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
的分支或属支。
【功用】熄风清热、宁神通鼻
【主治病症】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刺灸法】平刺0.5~0.8
寸;可灸。
[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
在颅上,直鼻中央,人发际一寸陷者中,
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别名]明堂,神堂,鬼堂。
[穴名解]此穴在额之最高处陷中如豆大,如星以悬于天者然,故曰上星。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9(图8-2-4)
[解剖]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取法]正坐位或仰卧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取穴。
[简易取法]正坐位或仰臣L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用中指同身寸或拇指1横指处取穴。(图8-2-7)
[功用]散风清热,宁心通窍。
[主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等。
[刺灸法]刺0.2-0.3寸;可灸。
[配穴举例]上星配肝俞,主治目泪出;上星配合谷、足三里,主治鼻渊,眩晕。
[现代研究]现代临床用于头痛,眩晕,鼻炎等症的治疗。
迎香穴
[别名]鼻通。
[位置]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的粘膜处,
近鼻唇沟上端处。(图9-1-7)
[简易取法]鼻侧,鼻唇沟上端尽处。
[解剖]有上唇方肌;有面动、静脉分支;分布有筛前神经、眶下神经分支及滑车下神经。
[功用]清热散风,明目通鼻。
[主治]目赤肿痛,鼻疾,头额痛。
[刺灸法]沿鼻唇沟上端向下斜刺0.3—0.8寸;不灸。
[配穴举例]配天府、肝俞,主治久流冷泪;配印堂、合谷、肺俞,主治鼻塞、鼻渊。
耳根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功能
1.上耳根
定位:在耳根最上处。(图10-9)
功能:清热凉血,熄风止痛。
主治:鼻衄,中风偏瘫,各种疼痛。
2.耳迷根
定位:在耳轮脚后沟的耳根处。
功能:疏肝利胆。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头痛,
鼻塞,心动过速。
3.下耳根
定位:在耳根最下处。
功能:补肾益气。
主治:低血压,内分泌紊乱。
耳背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功能
1.耳背心
定位:在耳背上部,即耳背1区。
功能:宁心安神。
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2.耳背肺
定位:在耳背中内部,即耳背2区。
功能:宣肺平喘利气。
主治: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感冒,皮肤病。
3.耳背脾
定位: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3区。
功能:健脾和胃。
主治:腹胀,消化不良,胃脘痛,食欲不振,腹泻。
4.耳背肝
定位:在耳背中外部,即耳背4区。
功能:疏肝利胆,清头明目。
主治:肝炎,胁肋痛,胆囊炎,胆石症,头痛,眩晕,目疾。
5.耳背肾
定位:在耳背下部,即耳背5区。
功能:滋阴降火。
主治:因阴虚阳亢引起的失眠,眩晕,多梦,头痛,五心烦热。
6.耳背沟
定位: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
功能:平肝熄风。
主治:高血压病,神经血管性头痛,眩晕。
小药箱
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小药箱”,所谓人体自带的小药箱,就是人身体中某些特殊的穴位,通过不同的刺激方法能激发其生理功能,起到类似药物的治疗作用。这个人体药箱是生命和免疫系统自有的,若能掌握开启它的方法,就可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小腿内侧的复溜穴(六味地黄丸)
取穴:取穴时,患者应正坐或者仰卧。复溜穴位于小腿里侧,脚踝内侧中央上二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要治疗:腰膝酸软、耳鸣耳聋、潮热盗汗、足跟痛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后易产生腹泻、消化不良、腹胀等不良反应。
刺激小腿内侧的复溜穴,具有滋阴补肾的效果。每次揉按2~3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天揉按3~5次,即可相当于服用一天六味地黄丸的效果。
食指桡侧的商阳穴(开塞露)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要治疗:便秘。长期使用开塞露会产生依赖性,并使治疗效果下降。
食指桡侧的商阳穴是专门治疗便秘的要穴。每次排便前揉按该穴位3~5分钟,即相当于使用一次开塞露。
拇指指甲根的少商穴(润喉片)
主要治疗:急性咽炎所致的咽喉肿痛、干燥灼热、声音嘶哑。长期服用润喉片会导致腹泻,加重炎症等不良反应。
刺激大拇指指甲根的少商穴,对治疗嗓子疼痛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若只是咽喉轻微疼痛,可用指甲掐揉2分钟,每天5次。 手腕内侧的大陵穴(吗丁啉)
取穴: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要治疗:消化功能减退、饱胀、烧心、嗳气,口臭等。长期服用吗丁啉可出现哮喘发作、大便失禁等副作用。
手腕内侧有大陵穴,揉此处可起到加强胃动力的作用。每天饭后半小时揉按3~5分钟,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脚趾的内庭穴(牛黄解毒丸)
取穴: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主要治疗:头晕目赤、咽干咳嗽、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中医认为,这些症状是火热内盛所致,应以清热去火为主。牛黄解毒丸是
清热去火良药,有较好的降火、解毒、消炎及通便作用,但长期服用易出现四肢冰冷、虚脱等不良反应。
刺激脚趾的内庭穴,可产生清热去火的效果。对治疗胃火牙痛、咽喉痛效果尤佳。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50~100次,以产生微痛感为好。
掌心外侧的少府穴(牛黄清心丸)
取穴:该穴位于人体的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主要治疗:心烦、睡眠不好、口腔溃疡等。长期服用牛黄清心丸易导致胃肠不适,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掌心外侧的少府穴可清心泻火、行气活血。左手掌心朝上,用右手拇指指甲按掐左手少府穴,一掐一松,连做14下,每天3次。
曲池穴验案
曲池穴概述
位置: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或屈肘横纹外侧尽头取穴。 作用:宣气行血,搜风利节。
主治:
1.胁痛。
2.胃腹痛。
操作:令患者正坐位挺胸直背,将上肢屈肘放于桌上,取一侧曲池即可(如胁痛则取患侧),用1.5寸毫针直刺到地部,复提至天部,天地人3次提插后,针刺朝向肩背部,左右捻转,命患者深呼吸,继之,拇指向前捻动,使针感沿臂部向上传导,同时令患者咳嗽,疼痛即止。
起针,令患者活动,深呼吸,直至疼痛全部消失为止。
治疗经验:金老用此法治疗胁痛、胃腹痛等30余例,轻者1次,重者3次即愈。
病案
田某某,女,43岁。初诊1989年12月5日。
主诉:左胁下痛3日。
现病史:3日前因与家人生气,即感左胁下刺痛,放射至胸背,胸闷,短气,吸气咳嗽痛剧,呼吸困难,屈背弯腰痛加剧,纳少、便调,难以入寐。经按摩、敷药治疗无效。
望诊:面带愁容,少光泽,舌苔薄黄,张口呼吸。
闻诊:无异常。
切诊:脉细数。
辨证:肝郁气滞,脉络不通。
立法:疏肝解郁,通经活络。
取穴:曲池。
操作:手法同上所述。
后溪穴养护颈椎腰椎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后溪穴位于第5掌指关节后尺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临床上,颈椎、腰椎、眼睛有问题,可按揉后溪穴,效果明显。有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舒经利窍、宁神之功,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还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滚揉后溪穴,对颈椎、腰椎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有一定效果。方法为:双于后溪穴放在桌子边沿上,川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每天3~5分钟。
头痛头昏点点阳溪穴
许多白领常因工作压力大,出现白天头痛、头昏、全身无力想睡觉,但晚上又心烦意乱睡不着。怎么办?这里教大家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点点”阳溪穴!
阳溪穴位于人体的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如右图)。
操作时可先用右手食指尖点按左手阳溪穴,先点按不动一会,然后指尖不离位全手转动,时间3-5分钟。之后换左手食指点右手阳溪穴,
方法同上。每天早晚各一次。对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以及失眠、头晕、胸闷、心烦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如果能同时配合少府、通里、内关等穴位点按,效果更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若阳溪穴处(俗称“鼻烟窝”)肿胀疼痛,先要考虑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此疾患大都与慢性劳损有关,长期从事电脑以及弹钢琴工作者易患此病,此时用推拿(按摩)、针灸以及药物热(外)敷、封闭、理疗等有明显的效果。但若有明显的外伤史,且症状逐步加重,则很可能有腕舟状骨骨折,此时,禁推拿(按摩),应尽快到医院骨伤科就诊。
穴位按摩治感冒
感冒初起时,可采用穴位按摩法治疗:也可以一边服用感冒药,一边施用按摩法辅助治疗.以加速感冒痊愈。
1.按摩风池穴。患者坐椅子上,头略低,颈部放松,双手自然弯曲,用食指来回摩擦风池穴(颈后,后发根的凹处.后颈凹中间向下一寸处)。并用按揉手法,至有酸、胀、麻、重感觉为度,患者感到局部发热,浑身轻松为止。
2.按摩太阳穴。如头昏症状较重,可按揉太阳穴(两眉梢外约3厘米凹陷处)40下,或捏耳垂数10下,头昏即可缓解。
3.按摩迎香穴。如鼻塞较重可按摩鼻翼两侧处的迎香穴.可上下按揉,直到鼻通为止。
使用以上方法需及时,一经发现感冒征兆,就要进行,可缓解感冒症状。
足三里:滋补强壮穴位
针刺足三里固然有很好的疗效,但这常常要在针灸师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而拍打、按压足三里则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拍打、按压也是刺激穴位的一种方法,临床上按压足三里同样能产生酸、床、胀、痛的气感效应及循经传导的现象。因而,按压、拍打足三里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
中医认为足三里穴为胃经之要穴,能理脾胃、调气血,具有补虚、健脾的特殊功能。历代医家十分推崇足三里穴的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疗作用,认为足三里不仅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还可治疗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痛经、痹症、耳鸣等多种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足三里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还具有双向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对循环、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临床观察表明,按压、拍打足三里还可以用来治疗急性肩周炎并有很好的疗效。按压足三里治疗肩周炎时需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具体做法为:患者取端坐位,放松双上肢,取患肩对侧下肢足三里穴,用拇指由轻渐重进行按压,持续3分钟,当患者感到被压足三里穴周围酸、床、胀、痛难忍时,嘱患者猛抬举患肢,并停止按压。这时患者会感到患肩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加,并鼓励患者做肩膀外展、前屈、后伸、旋后等动作。上述治疗每3日施行1次。
足三里是一个滋补强壮穴位,位于外膝眼直下3寸,即小腿胫骨前缘外侧,膝关节下四指宽处。足三里保健灸以“艾卷”或“艾炷”在穴位上进行温热刺激。“艾卷”又称 “艾条”,一般药店有售。点燃艾卷后对准穴位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一般每处可灸5—10分钟。 “艾炷”是用艾绒做成的一个蚕豆大的“宝塔”状艾粒,放在穴位皮肤上点燃,或在“宝塔”下面垫上姜片或盐末等,一般每次可灸3-5个小 “宝塔”。足三里保健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
代谢,增加白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
三阴交穴位的作用
三阴交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三阴交穴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三寸处(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三阴交对女人、对人体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
1、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 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毒素都给排出去。皮肤之所以过敏,长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毒素在捣乱。只要按揉三阴交,把这些讨厌的调皮鬼赶出去,不出一个半月,皮肤就能恢复光洁细腻,干净无暇了。
2、保持血压稳定 三阴交是一个智能调节穴位。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
3、改善性冷淡 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这样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还影响夫妻感情,容易导致家庭不稳。三阴交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让女人逃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4、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 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只要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不过,要坚持才有效果哦,坚持每天按揉,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两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梦了。
5、保养子宫和卵巢 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6、紧致脸部肌肉,使脸部不下垂 看看张曼玉和赵雅芝,现在脸都紧紧的,没有松垮下来,因为她们的饮食都很规律,脾没有受到伤害。再看看大美人关之琳,经常在家开Part,饮食无节制,喝酒无节制,伤了脾,脸部现在松弛得非常明显,老态骤然显现。经常伤害脾,脸上及全身肌肉都会更快的松弛。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对抗地球的引力,保证脸部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饮食要规律之外,还要经常在晚上9点左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健脾,因为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哦。
经络穴位治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前我都是靠吃消炎药治疗,要是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还得到医院去输液才能治好。
自从我学会用经络穴位来治病防病后,每逢遇到咽喉肿痛,我就掐按肺经上的最后一个穴位——少商穴(在大拇指内指甲角旁),当咽喉肿痛时,一掐这里就会很痛。
如果是刚开始得,一般两只手掐按2~3分钟就会好。若得的时间长了,已经很厉害了,那就得每天掐按两次,两只手各按3~5分钟,一般2~3天就会好。
为了让病好得更快,也可用三棱针点刺,放一滴血,当时就会见好。
商阳穴
定位:在食指桡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咽喉肿痛、手指麻木、中风昏迷的治疗与保健。
肩髃穴
定位:上臂外展90度,当肩峰前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肩关节疼痛,上肢不能抬举、肩周炎的治疗与保健。
少泽穴
定位:在手小指尺侧端,距离指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昏迷、缺乳、乳腺炎、喉咙肿痛的治疗与保健。
后溪穴
定位: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常用于头项强痛、腰腿痛,肘臂及手指痉挛痛的治疗。
小海穴
定位:曲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定穴。 主治:常用于颈项肩臂部疼痛、麻木的治疗与保健。
肩贞穴
定位:在腋后皱臂直上1寸处。
主治:常用于肩胛疼痛、肩周炎、手臂痛、上肢不能抬举的治疗。
关冲穴
定位:在环指尺侧端,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咽喉肿痛、头痛、热病及其昏厥的治疗。
合谷穴
定位:侧拳,在手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常用于头面部疾患、妇科病、肠胃病及高烧、抽搐、小儿惊风的治疗与保健。
手三里穴
定位:侧腕曲肘,曲池穴下2寸处。
主治:常用于胃肠病及其手臂疼痛麻木的治疗与保健。
印堂穴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攒竹穴
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主治:升阳固脱,振奋阳气,清热开窍,健脑通络。适用于健忘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胀、目眩耳鸣、中气下陷、内脏垂脱、头痛、高血
压、中风、久泄等病症,为人体阳气聚会之气。
感觉:局部按压有微胀感。
风池穴
位置:颈项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外侧凹陷处。
主治:袪风解表,清头明目,通脑活络。适用于颈项强痛,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高血压、风湿病等病症。对发热恶寒、热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聋气闭、耳鸣、牙痛、中风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疗效也非常显著。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完骨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中,与风府穴平。
主治:常用于头痛、颈项强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颊肿痛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太阳穴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下关穴
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颊车穴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处,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适用于下牙痛、牙关紧闭、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翳风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处。
主治:常用于耳聋、耳鸣、牙痛、颞颌关节病、面神经麻痹等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方,当下颌髁状突后缘凹陷中。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一个乌梅二个枣,七枚杏仁同碎捣。男酒女醋食下之,不害心痛直到老。” “一片萝卜三片梨,七枚红枣一块姜,藕节三个一齐炖,此是咳嗽立止方。”
皮肤过敏,浑身瘙痒难忍。偏方:绿豆和甘草分别煎水,煎好后将两者混起来喝。 饭团、艾叶捣烂,用火烧焦泡水吃,治小儿呕吐和腹泻;艾叶、葱白捣烂,用白酒炒热敷脐上,治腹泻腹痛
脚上肉全烂掉了,踝关节周围的皮肤、肌肉环形撕脱,神经血管均损坏严重,骨头已经发黑:喝猪蹄汤,喝黄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