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与兖州相交的历史名人

兖州六中高二历史组 2013年3月

一.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给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的需要,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是山东省鲁西南大都市的经济中心。兖州历史悠久,公元前21世纪,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在四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兖州相继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兖州文化深厚,现有古代遗址200余处,是全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保存最系统、完整的地区之一,馆藏文物现有1.2万件。兖州素有“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优良人文传统,四千年来世代传承。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这是取之不尽的历史宝藏。我们历史教师应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采用情景体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专家咨询、课外拓展、社会调查走访等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完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所属的历史校本课程《与兖州相交的历史名人》重要组成部分。该教材选取了兖州地区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以及相关事件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科学地分析、认知我们民族的先辈,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以期引导学生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勤奋勇敢、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加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学情分析

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90后出生,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他们崇拜的是影视明星,热衷的是洋人节日,追求的是时尚,而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名人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增强作为安徽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树立起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 游孔孟故里 评风云人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兖州在古代重要地位、正确评价李白、吴道子等文人在历史上的

作用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难点】

1. 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以影音、图片资料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情景体验、课堂调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外拓展、专家访谈与咨询等形式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影音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兖州地区与文人相关的地名,食物与它们的由来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电影《孔子》片段,由学生介绍兖州地区与之相关的地名如少陵台等从而引入新课

进入新课

(一)李白

李白是闻名世界的伟大诗人,他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入籍瑕丘(兖州),直到上元三年(762)病死安徽当涂,其间二十多年,行踪虽飘忽不定,但妻子儿女均安家兖州,兖州成为李白的第二故乡。他常在兖州迎宾酬唱,游览赋诗。兖州城东泗河西岸建有青莲阁,奉祀着李白及儿女塑像,表达了兖州人民对诗仙太白的怀念与敬爱。

说故道事:李白在兖州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东鲁门泛舟》等40首诗篇,被后人世代吟诵。而作为诗仙的李白一生与酒结缘,堪称“诗酒英豪”,自然有不少诗酒趣事。其中一趣事是,唐天宝五年(746)秋,李白忽发逸兴,骑马到城北郊寻朋友范居士饮酒。也许他太迷恋田野景色,也许他光想着饮酒了,竟信马由缰地在郊外迷了路,马蹿入了野草丛中,李白那身裘衣上沾满了苍耳(俗称糨子),等找到范居士家,他的朋友笑着帮他摘除苍耳,两人一番畅饮后,李白酣醉而归,写下了那首《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的诗篇。

教师进行相应的介绍,引入历史上对李白的一些评价将学生分组讨论李白诗歌特点和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由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回答相关问题,然后又老师做小结。

(二)吴道子

吴道子(约685-760),唐代著名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在兖州瑕丘(即滋阳)当过主管典狱捕盗之事的县尉,这大约是在他任内教博士之后的景龙年间(707-710)。少年时,家境贫寒。据史料记载:“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称画圣。”相传曾学书于张旭、

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当他漫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庭博士,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吴擅画佛道人物,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作佛道宗教画三百余间,形状各不相同,笔迹洗练劲爽,对后世的宗教人物画和雕塑,都有很大影响。吴也画山水,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毕矣。”

说故道事: 吴道子任瑕丘尉时,在民间还流传了两个小故事。一说吴道子捕得一盗,由于看管不严,盗徒越狱逃走了。吴道子根据此盗徒受审时留给他的印象,画了形貌通缉图,分送周围各县,终于在汶上按图捕回。此传说记于江勤的《鲁驿书典》。说明吴道子年轻时的目识心记能力与高超的画艺,已非常人可比。二说据《滋阳县志》,在滋阳城北二十里有一条河,叫泥河,发源于曲阜姚村的变巧泉,在变巧泉南的河上有一桥,名叫“画马桥”,就是因吴道子在桥上画马而得名。相传吴道子曾在桥旁土屋的壁上画了一百匹马,因马画得栩栩如生,刚画完,马就从墙上跑下,过桥向四处跑去。所以人们就把这座桥叫“画马桥”了。

关于吴道子“日画嘉陵三百里”的传说,更是神奇。相传玄宗皇帝把他召进洛阳,限他三个月之内画出嘉陵三百里盛景,若画不出,定要问罪。吴道子温游嘉陵江后,回到宫里并不急于作画。玄宗皇帝所限三个月的时间快要过去了,这一天,他才在大同殿内数丈长的粉壁上作画。经过他的神笔挥舞,结果不到一天时间,嘉陵江三百里的绚丽风光,全部展现在大同殿上。玄宗一见大喜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在此之前,名画家李思训,也曾在大同殿,以数月之功,画过嘉陵江水),你真是活神仙!”从此玄宗皇帝赐给他“内庭博士”的官职,留在朝中任用!!

播放吴道子作品图片,谈一谈吴道子作品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最后结合所有内容正确评价李白、吴道子对古代文化的贡献

课堂小结

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通过相互探讨和学习,我们主要了解了文学和艺术领域两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学习如何正确认识文学与时代发展之间关系的方法。

课外拓展

举行文化故地一日游活动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与兖州相交的历史名人

兖州六中高二历史组 2013年3月

一.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给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的需要,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是山东省鲁西南大都市的经济中心。兖州历史悠久,公元前21世纪,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兖州为其一。在四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兖州相继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兖州文化深厚,现有古代遗址200余处,是全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保存最系统、完整的地区之一,馆藏文物现有1.2万件。兖州素有“端信、尚贤、兼容、乐善”的优良人文传统,四千年来世代传承。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这是取之不尽的历史宝藏。我们历史教师应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采用情景体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专家咨询、课外拓展、社会调查走访等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完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所属的历史校本课程《与兖州相交的历史名人》重要组成部分。该教材选取了兖州地区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以及相关事件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科学地分析、认知我们民族的先辈,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以期引导学生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勤奋勇敢、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加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学情分析

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90后出生,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他们崇拜的是影视明星,热衷的是洋人节日,追求的是时尚,而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名人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增强作为安徽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树立起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 游孔孟故里 评风云人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兖州在古代重要地位、正确评价李白、吴道子等文人在历史上的

作用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难点】

1. 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2.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过程与方法】

以影音、图片资料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情景体验、课堂调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外拓展、专家访谈与咨询等形式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影音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收集兖州地区与文人相关的地名,食物与它们的由来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电影《孔子》片段,由学生介绍兖州地区与之相关的地名如少陵台等从而引入新课

进入新课

(一)李白

李白是闻名世界的伟大诗人,他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入籍瑕丘(兖州),直到上元三年(762)病死安徽当涂,其间二十多年,行踪虽飘忽不定,但妻子儿女均安家兖州,兖州成为李白的第二故乡。他常在兖州迎宾酬唱,游览赋诗。兖州城东泗河西岸建有青莲阁,奉祀着李白及儿女塑像,表达了兖州人民对诗仙太白的怀念与敬爱。

说故道事:李白在兖州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东鲁门泛舟》等40首诗篇,被后人世代吟诵。而作为诗仙的李白一生与酒结缘,堪称“诗酒英豪”,自然有不少诗酒趣事。其中一趣事是,唐天宝五年(746)秋,李白忽发逸兴,骑马到城北郊寻朋友范居士饮酒。也许他太迷恋田野景色,也许他光想着饮酒了,竟信马由缰地在郊外迷了路,马蹿入了野草丛中,李白那身裘衣上沾满了苍耳(俗称糨子),等找到范居士家,他的朋友笑着帮他摘除苍耳,两人一番畅饮后,李白酣醉而归,写下了那首《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的诗篇。

教师进行相应的介绍,引入历史上对李白的一些评价将学生分组讨论李白诗歌特点和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由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回答相关问题,然后又老师做小结。

(二)吴道子

吴道子(约685-760),唐代著名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在兖州瑕丘(即滋阳)当过主管典狱捕盗之事的县尉,这大约是在他任内教博士之后的景龙年间(707-710)。少年时,家境贫寒。据史料记载:“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称画圣。”相传曾学书于张旭、

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当他漫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庭博士,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吴擅画佛道人物,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作佛道宗教画三百余间,形状各不相同,笔迹洗练劲爽,对后世的宗教人物画和雕塑,都有很大影响。吴也画山水,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毕矣。”

说故道事: 吴道子任瑕丘尉时,在民间还流传了两个小故事。一说吴道子捕得一盗,由于看管不严,盗徒越狱逃走了。吴道子根据此盗徒受审时留给他的印象,画了形貌通缉图,分送周围各县,终于在汶上按图捕回。此传说记于江勤的《鲁驿书典》。说明吴道子年轻时的目识心记能力与高超的画艺,已非常人可比。二说据《滋阳县志》,在滋阳城北二十里有一条河,叫泥河,发源于曲阜姚村的变巧泉,在变巧泉南的河上有一桥,名叫“画马桥”,就是因吴道子在桥上画马而得名。相传吴道子曾在桥旁土屋的壁上画了一百匹马,因马画得栩栩如生,刚画完,马就从墙上跑下,过桥向四处跑去。所以人们就把这座桥叫“画马桥”了。

关于吴道子“日画嘉陵三百里”的传说,更是神奇。相传玄宗皇帝把他召进洛阳,限他三个月之内画出嘉陵三百里盛景,若画不出,定要问罪。吴道子温游嘉陵江后,回到宫里并不急于作画。玄宗皇帝所限三个月的时间快要过去了,这一天,他才在大同殿内数丈长的粉壁上作画。经过他的神笔挥舞,结果不到一天时间,嘉陵江三百里的绚丽风光,全部展现在大同殿上。玄宗一见大喜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在此之前,名画家李思训,也曾在大同殿,以数月之功,画过嘉陵江水),你真是活神仙!”从此玄宗皇帝赐给他“内庭博士”的官职,留在朝中任用!!

播放吴道子作品图片,谈一谈吴道子作品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最后结合所有内容正确评价李白、吴道子对古代文化的贡献

课堂小结

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通过相互探讨和学习,我们主要了解了文学和艺术领域两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学习如何正确认识文学与时代发展之间关系的方法。

课外拓展

举行文化故地一日游活动


相关文章

  • 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 校本课程<邓州历史名人故事>的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邓州历史名人故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赵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整个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基础教 ...查看


  • 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与实践
  • 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与实践 肥西县柿树岗中学:廖胜广 摘要: 历史校本教研是实践历史新课程的需要,是调动历史教师的能动性,保证历史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崇尚学术研究.崇尚教学探索的氛围,把学校建设成 ...查看


  • 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_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
  • 2010年10月 第23卷 第10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 ou rn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 cien ce) Aug. , 2010 ...查看


  • 校本课程发展的历史
  • 校本课程发展的历史 一.古代的校本课程 国外校本课程的历史渊源是很悠久, 可以说, 它与学校教育的历史几乎一样悠久的, 因为我们不难发现, 早在古代时期, 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乃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而且, 由于古代社会中社会结 ...查看


  • 田店镇店坡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 田店镇店坡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我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 ...查看


  • 卢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 卢龙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提高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实 ...查看


  •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心得
  •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校开发了历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为了实现历史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的本质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的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二是在课程开发的主体方面, ...查看


  •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2010-2011学年度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概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的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础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只较稳定 ...查看


  • 吉林省实验中学校本课程方案修改
  • 吉林省实验中学校 本 课 程 实 施 方 案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育人目 标,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 讨.设计或与其他力量合作而编制出的多样性 ...查看


  • 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实施方案12.12(报送稿)
  • "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创建工作 实 施 方 案 江苏省淮北中学 为推进我校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