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2010-2011学年度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概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的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础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只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的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从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态度,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究与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项课程管理机制。

5、积极履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的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代用。

2、捉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任务和意义,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科学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作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通过研讨课、评优课,教学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评,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科学课程的正确实施。

5、抓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课程的评价办法,边实施边完善。

6、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利用课程实施的机遇,为教师搭好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努力培养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

五、时间步骤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作好以下工作:

1、 建立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2、 确定国家课程规定各类学科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领悟各类学科的课程性质,基础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 积极收集各地执行科学课的经验,收集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我校实施新教材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

前期:在继续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着中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科学探究”的课型模式

2、构件新型的学生学习常规

3、课程资源的充实,包括优秀案例,教学素材等

4、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

5、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6、学生的学业评价

在前期要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实验技能的培训,切实落实科学课程各项目标。课程活动小组成员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总结前期实施经验,写出前期实施总结。在总结前期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对照本学科的实施目标,将前期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转化为新的研究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展示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展示教学新观点,交流教学实验。

(三)、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本学科教材实施一个轮回的经验,编辑新课程实施的成果集。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目标要求

1、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管理与开发课程的能力。

2、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严格管理和规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的管理与开发。

三、地方课程开发要体现的基本特征

1、要体现地域性特征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区域性。地方课程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挖掘地方资源,体现地域特色。

2、要体现针对性特征

从课程目标上看,地方课程是针对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

3、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

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特别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关于地方或社区的基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区结构等等),及参与社区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参与社区研究、社区发展规划、社区服务等各种公益劳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总之,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

4、要体现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而应是探究式、实践式的。

四、开发内容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要直接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效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内容要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的研究为主,形成地方课程或地方课程系列,并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根据实际,我校地方课程现阶段开发的主要内容是:

1. 潍坊历史 2、潍坊地理 3、潍坊生物 4、健康教育 5、安全教育 6、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

五、课时安排

7年级每周开设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各一节。

八年级上学期开设一节健康教育,下学期开设潍坊地理与潍坊生物。

九年级上学期开设一节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下学期开设乡土历史一节。

六、实施要求

1、要将国家课程的实施与地方课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

2、要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防止开发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简单化倾向。

3、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

4、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始终渗透安全教育。

5、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6、地方课程的实施要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将课程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加以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并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

太仓市第二中学2010-2011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一切学生”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一、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1、学生层面

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初步转变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学生形象和“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差异)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

3、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

二、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诚信等。

三、主要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

3、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4、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5、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校本课程。

6、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四、课程结构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竞赛类七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生活技能类:通过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

身心素质类:通过体育项目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类:通过学习电脑操作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科竞赛类:以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科学探索精神。

附:参考课程

五、选课方法

学生选课分以下几步走: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50人,低于20人不开班。

4、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六、教学评价

(一)评价原则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学校遵循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原则。

一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与体会。 二要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三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四要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二)评价内容和方式

1.学生的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 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2.教师评价 学校原则上要求全部教师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因此,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作为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学期末,学校教务处负责考核,对认真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的教师发给一定的课时补贴。对教师工作考核的标准是: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教师学期综合得分=10%A+25%B+25%C+20%D+20%E

A——自评分

B——年级考核组评分(年级组长、备课组长)

C——学生评价分(每班抽取优生、中生、后进生进行评价,取平均分)

D——教导处学期教学常规工作评价分

E——教学成果评价分

3.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师生积极参与,主动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往;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合适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能与学科课程整合;活动与社会、家庭有机联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活动气氛活跃、愉悦;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发表见解;在活动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七、课程管理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王建新

副组长:朱文彬

组员:瞿勇峰、严伟忠、丁静、陈建忠、林荣华

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

(二)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朱文彬

副组长:瞿勇峰、严伟忠、丁静 组员:韩伟、薛秋萍、王焰辉、金雪娟、虞颖、蔡吕瑾、夏坚、王敏球、嵇文亚、邢伟斌、金小江、黄秋华、钱宁、钟庆辉、陆寿良

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务性工作。

(三)日常管理机构

1、教务处

1)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课时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师资管理,指导各年级组、备课组制定实施计划。

2)落实各班指导学生了解各门学科,并做好学生选课,以便于对全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

3)根据计划安排校本课程的课时和教学(活动)场所。

4)加强对每位教师开设课程的指导与测评,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2.年级组、班主任和上课教师

1)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协助教务处做好课程的实施、评价认定工作。

2)对学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

3、教研组

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八、教材建设

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九、课程保障措施 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考核、存档、教师培训与考核奖励等,负责校本课程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及活动的各种协调工作。

1、师资队伍管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工作情况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优评先等的重要条件,工作成绩也记入教师业务档案,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指导情况计算工作量,并以学期为单位折算一定工作量。学校教务处设一名专职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常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

2、学生档案管理。学校建立规范的学生活动档案,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3、课程资源管理。学校重视图书资料、师资配备与培养、校内活动场所建设、活动基地建设等课程资源的建设。

4、诚信安全教育。学校在活动开展前,通过班级分散教育和年段集中教育,由专职教师、各职能部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诚信安全等教育工作,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5、课程的研究与建设 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尽管学校以前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经验,但不规范;尽管学校的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探索工作,但不系统;绝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学校把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操作也不是很有把握。因此特别强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如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实施策略研究、过程管理的研究、评价与考核的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程实施实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的研究等等。

十、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第1、2周)

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A、制订方案、健全制度;

B、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C、教务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

D、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申请表交教务处;

E、教务处选配校本课程教师;

F、教师挖掘教材资源,选择或编写教材。

2、实施阶段(2010年9月第三周起——2010年6月)

A、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B、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

C、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

D、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务处检查;

E、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F、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G、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H、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2010年6月)

A、 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

B、 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C、 教务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2010-2011学年度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的新概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切实有效的完成各学科的教学任务,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基础现状

我校始终坚持开足各门学科。虽然没有一只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在本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通过自觉认真的学习,积极参加各学科校内外的各项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实验开出率高等,都为国家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理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使新课程的实施从思想、理论上得以从充分的保证。

2、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端正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态度,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

3、调动全体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上下通力合作,尽力提供交流机会,扩大交流范围,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圆满完成学科教学任务。

三、实施目标

1、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通过标准课程的实施,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3、探究与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4、保证国家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开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项课程管理机制。

5、积极履行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实现科学教学的最大的效益。

6、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交流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实施策略

1、建组织。建立小学课程实施活动小组,具体研究标准课的实施措施,不断总结实施经验,以点代用。

2、捉学习。要求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任务和意义,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领悟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抓培训。对任教科学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加强课堂教学的示范,努力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作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4、抓研讨。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增加活动的频度,通过研讨课、评优课,教学技能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评,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确保科学课程的正确实施。

5、抓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课程的评价办法,边实施边完善。

6、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利用课程实施的机遇,为教师搭好展示教学才能的舞台,努力培养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

五、时间步骤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作好以下工作:

1、 建立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2、 确定国家课程规定各类学科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学课程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领悟各类学科的课程性质,基础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3、 积极收集各地执行科学课的经验,收集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参考资料,为我校实施新教材做好准备。

(二)、实施阶段

前期:在继续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着中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科学探究”的课型模式

2、构件新型的学生学习常规

3、课程资源的充实,包括优秀案例,教学素材等

4、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

5、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6、学生的学业评价

在前期要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要加强教师实验技能的培训,切实落实科学课程各项目标。课程活动小组成员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总结前期实施经验,写出前期实施总结。在总结前期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对照本学科的实施目标,将前期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转化为新的研究课题,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展示课堂教学的新面貌,展示教学新观点,交流教学实验。

(三)、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本学科教材实施一个轮回的经验,编辑新课程实施的成果集。

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目标要求

1、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管理与开发课程的能力。

2、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严格管理和规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的管理与开发。

三、地方课程开发要体现的基本特征

1、要体现地域性特征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区域性。地方课程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挖掘地方资源,体现地域特色。

2、要体现针对性特征

从课程目标上看,地方课程是针对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

3、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

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特别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关于地方或社区的基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区结构等等),及参与社区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参与社区研究、社区发展规划、社区服务等各种公益劳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总之,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

4、要体现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而应是探究式、实践式的。

四、开发内容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要直接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效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内容要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的研究为主,形成地方课程或地方课程系列,并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根据实际,我校地方课程现阶段开发的主要内容是:

1. 潍坊历史 2、潍坊地理 3、潍坊生物 4、健康教育 5、安全教育 6、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

五、课时安排

7年级每周开设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各一节。

八年级上学期开设一节健康教育,下学期开设潍坊地理与潍坊生物。

九年级上学期开设一节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下学期开设乡土历史一节。

六、实施要求

1、要将国家课程的实施与地方课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

2、要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防止开发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简单化倾向。

3、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

4、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始终渗透安全教育。

5、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6、地方课程的实施要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将课程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加以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并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

太仓市第二中学2010-2011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为了发展一切学生”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一、课程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1、学生层面

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进行生产劳动,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初步转变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学生形象和“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差异)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

3、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

二、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诚信等。

三、主要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

3、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4、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5、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校本课程。

6、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四、课程结构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竞赛类七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生活技能类:通过生活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

身心素质类:通过体育项目和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类:通过学习电脑操作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科竞赛类:以学科竞赛来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科学探索精神。

附:参考课程

五、选课方法

学生选课分以下几步走: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50人,低于20人不开班。

4、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六、教学评价

(一)评价原则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学校遵循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原则。

一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与体会。 二要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三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四要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二)评价内容和方式

1.学生的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 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2.教师评价 学校原则上要求全部教师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因此,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作为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学期末,学校教务处负责考核,对认真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的教师发给一定的课时补贴。对教师工作考核的标准是: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教师学期综合得分=10%A+25%B+25%C+20%D+20%E

A——自评分

B——年级考核组评分(年级组长、备课组长)

C——学生评价分(每班抽取优生、中生、后进生进行评价,取平均分)

D——教导处学期教学常规工作评价分

E——教学成果评价分

3.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师生积极参与,主动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往;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合适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能与学科课程整合;活动与社会、家庭有机联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活动气氛活跃、愉悦;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发表见解;在活动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七、课程管理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王建新

副组长:朱文彬

组员:瞿勇峰、严伟忠、丁静、陈建忠、林荣华

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

(二)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朱文彬

副组长:瞿勇峰、严伟忠、丁静 组员:韩伟、薛秋萍、王焰辉、金雪娟、虞颖、蔡吕瑾、夏坚、王敏球、嵇文亚、邢伟斌、金小江、黄秋华、钱宁、钟庆辉、陆寿良

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务性工作。

(三)日常管理机构

1、教务处

1)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课时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师资管理,指导各年级组、备课组制定实施计划。

2)落实各班指导学生了解各门学科,并做好学生选课,以便于对全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

3)根据计划安排校本课程的课时和教学(活动)场所。

4)加强对每位教师开设课程的指导与测评,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2.年级组、班主任和上课教师

1)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协助教务处做好课程的实施、评价认定工作。

2)对学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

3、教研组

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八、教材建设

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

九、课程保障措施 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考核、存档、教师培训与考核奖励等,负责校本课程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及活动的各种协调工作。

1、师资队伍管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工作情况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优评先等的重要条件,工作成绩也记入教师业务档案,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指导情况计算工作量,并以学期为单位折算一定工作量。学校教务处设一名专职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常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

2、学生档案管理。学校建立规范的学生活动档案,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3、课程资源管理。学校重视图书资料、师资配备与培养、校内活动场所建设、活动基地建设等课程资源的建设。

4、诚信安全教育。学校在活动开展前,通过班级分散教育和年段集中教育,由专职教师、各职能部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诚信安全等教育工作,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5、课程的研究与建设 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尽管学校以前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经验,但不规范;尽管学校的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探索工作,但不系统;绝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学校把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操作也不是很有把握。因此特别强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如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实施策略研究、过程管理的研究、评价与考核的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程实施实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的研究等等。

十、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第1、2周)

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A、制订方案、健全制度;

B、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C、教务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

D、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申请表交教务处;

E、教务处选配校本课程教师;

F、教师挖掘教材资源,选择或编写教材。

2、实施阶段(2010年9月第三周起——2010年6月)

A、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B、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

C、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

D、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务处检查;

E、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F、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G、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H、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2010年6月)

A、 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

B、 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C、 教务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相关文章

  • 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学校课程管理
  • 2004年5月 第41卷第3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May2004 Vol 41No 3 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学校课程管理 金东海 ...查看


  • 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哲学思考
  • 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哲学思考 今天,想就以下四个问题与大家探讨:一是课程改革正在进入教育改革的核心:二是深化对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三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五个方向:四是对小学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课程改革正在进入教育改革的核心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查看


  • 如何理解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价值?
  •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郑东辉 崔允漷 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价值不如国家课程吗?教师开发的课程不如专家开发的课程吗?中考.高考都不考的校本课程不重要吗?时至今日,从学校的课程实际来看,这些问题仍然有澄清的必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 ...查看


  • 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 漳淮小学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 ...查看


  • 卢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 卢龙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提高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实 ...查看


  • 国家课程方案
  • 国家课程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新课程实验的整体规划和工作部署从2006年秋季起我校将实施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新课程实施的顺利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我校新课程 ...查看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
  • 教高厅[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部属各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 ...查看


  • 浅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浅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 ...查看


  •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孟令强 王卜庄镇第三中心小学 小学综合性研究 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指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在对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课程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