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反思(2)

《雾凇》教学反思

静升小学 刘丽萍

《雾凇》一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美之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课文充满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纵观全文内容,共三个自然段和两幅插图,有“雾凇奇景→成因探索→赞美奇观”三部分构成。在讲授本课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感受作者笔下雾凇的壮美,二是了解雾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让学生抓住词语表达出印象中雾凇的奇丽,让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感悟美,再创设意境带领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品味,从中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

其次是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和“吉林雾凇形成的得天独厚条件”对比,对吉林“过于饱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摄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让学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读文中描写雾气的语句,找到“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这些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后细细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渐浓厚如仙境般的夜雾在学生的脑海中荡漾开来。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来理解“镀”,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在反复吟诵中体会雾凇形成的缓慢、美丽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惊叹、赞美之情。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虽然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但依然存在不足:课开始,当我让学生表达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雾凇的美,美在何处?学生说出了文中的词语,对词语的感悟却非常肤浅。是不是课前我让学生熟读课文,才导致他们现在回答问题的依据始终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从图中获得直观体验呢?看来,课外词汇量的积累与运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项环节。

我们都知道,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成功的保证。我们不但要对每一个大环节进行预设,更要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进行预设,这里面当然包括对学生的预设。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会怎样回答;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不一致时,你又该怎样引导……看似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要在头脑中反复盘算的时间却是四十分钟的几十倍。第一次读第二段,想吉林雾凇产生有哪些特有的条件?第二次读第二段,体会吉林雾凇形成的神奇壮美。我觉得有拖沓、重复之

嫌,显得零碎,如果能将两次目标整合,教学轨迹会更清晰一些。”课后回想起来,是我在课前对教案的欲设,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全面,因而在这一环节上来来回回浪费了时间。

在课件制作中,我搜集了雾凇形成的录象,如果再能看到发电站发电时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们感受到雾凇的形成和美丽壮观的景象以及发电时水花四溅雾气蒸腾笼罩的场面,我想学生会更加深刻感受到雾凇形成过程的神奇与壮美。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

《雾凇》教学反思

静升小学 刘丽萍

《雾凇》一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美之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课文充满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纵观全文内容,共三个自然段和两幅插图,有“雾凇奇景→成因探索→赞美奇观”三部分构成。在讲授本课的时候我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感受作者笔下雾凇的壮美,二是了解雾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让学生抓住词语表达出印象中雾凇的奇丽,让他们通过朗读自己去感悟美,再创设意境带领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品味,从中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

其次是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和“吉林雾凇形成的得天独厚条件”对比,对吉林“过于饱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摄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让学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读文中描写雾气的语句,找到“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这些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后细细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渐浓厚如仙境般的夜雾在学生的脑海中荡漾开来。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来理解“镀”,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在反复吟诵中体会雾凇形成的缓慢、美丽和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惊叹、赞美之情。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虽然基本实现教学目标,但依然存在不足:课开始,当我让学生表达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雾凇的美,美在何处?学生说出了文中的词语,对词语的感悟却非常肤浅。是不是课前我让学生熟读课文,才导致他们现在回答问题的依据始终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从图中获得直观体验呢?看来,课外词汇量的积累与运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项环节。

我们都知道,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成功的保证。我们不但要对每一个大环节进行预设,更要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进行预设,这里面当然包括对学生的预设。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会怎样回答;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不一致时,你又该怎样引导……看似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要在头脑中反复盘算的时间却是四十分钟的几十倍。第一次读第二段,想吉林雾凇产生有哪些特有的条件?第二次读第二段,体会吉林雾凇形成的神奇壮美。我觉得有拖沓、重复之

嫌,显得零碎,如果能将两次目标整合,教学轨迹会更清晰一些。”课后回想起来,是我在课前对教案的欲设,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全面,因而在这一环节上来来回回浪费了时间。

在课件制作中,我搜集了雾凇形成的录象,如果再能看到发电站发电时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们感受到雾凇的形成和美丽壮观的景象以及发电时水花四溅雾气蒸腾笼罩的场面,我想学生会更加深刻感受到雾凇形成过程的神奇与壮美。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


相关文章

  • 雾凇教学反思 1
  •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 "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 ...查看


  • [雾凇]教学设计和反思
  • <雾凇>二次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 ...查看


  • [雾凇]教学反思
  •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这篇课文,以优美.准确的词语,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样子,并科学简洁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吉林雾凇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在第一课时,我处理了 ...查看


  • 雾凇教学设计
  •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 渐地""慢慢地""轻轻地&quo ...查看


  •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 雾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3.欣赏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丽和奇特,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查看


  • 雾凇教学实录
  • <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六安市梅山路小学 王先如 [此课2012年6月18日到寿县送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查看


  •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雾凇]优秀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
  • <雾凇>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 ...查看


  •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教案属性 23.雾凇 共 2 课时 第 2 课时 教材版本 课 型 苏教版 新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 ...查看


  • 雾凇教案(第二课时)33
  • <雾凇>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让学生感悟雾凇的美丽奇特,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