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乙己]中"以笑写泪"的手法

浅析《孔乙己》中“以笑写泪”的手法

北安市自民学校 刘金良 刘兰芝

《孔乙己》一文所表现的悲剧性内容,就正是在喜剧的氛围中展开并得到强化的,“笑”纵贯

了全文文的始末。鲁迅先生把它与孔乙己悲惨的一生紧紧胶合在一起,作者笔下的孔乙己只是人们单调、无聊和苦闷生活的一个笑料,能够给人们一点“笑”的满足。他让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这种“以笑写泪”的手法历来为人们称道不已。

第一.在笑声中登场

孔乙己一上场,就让人忍俊不禁: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短衣帮”们喝酒只能靠柜外“站着”,

穿长衫的上层地主阶级喝酒则是“踱进隔壁的房子里”“坐喝”。而孔乙己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且是“唯一”的人。孔乙己刚一亮相就以他的穿着和喝酒方式显示了他的特殊身份和与众不同,让人感觉到好笑。其实,从他“站着喝酒”这一点来看,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没两样。但他偏又不肯脱下标志着知识分子身份的“长衫”,说明他死要面子,硬摆“读书人”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无疑会使他与周围的人孤立起来,因而成为他们取笑的对象。他穷困、懒惰,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补,也没有洗”;常遭欺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但偏又自视清高,好卖弄学问,“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而被人取了个“孔乙己”的绰号。总之,孔乙己一登台亮相,作者就通过对他的身份、肖像、穿着、语言及绰号的描写、介绍,展示了他的现实处境与思想意识的矛盾、可笑。

第二.在笑声中挣扎

活在读书求仕的理想世界的孔乙己,一进入现实社会,就变得尴尬不安,就与周围环境对立

起来。所以,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一个“又”字,一个“新”字,说明孔乙己因偷窃而挨打受伤已不是新鲜事,也不止一次。这样的取笑对孔乙己也是家常便饭了。所以他不想搭理他们,但短衣帮们却不想放过这开心的机会,“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对读书人的“清白”看得很重的孔乙己此时不得不争辩:“你怎么诬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在那个崇尚“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里,读书是最高尚的事,任何事情,只要和读书有关,就是值得尊

敬的了,甚至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联系起来,也就不是丑事了,甚至还有些光荣。

同样,对比自己更穷困却以读书人自居的孔乙己进行取笑,也更让短衣帮们快活不已。“孔乙

己,你当真识字么?”对这样的发问,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这是一种明显的骄傲情绪,读书是他惟一引以自豪的事。可是,“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落第”是孔乙己最痛的伤疤,被视为奇耻大辱,平时对它是讳莫如深,惟恐别人来触及。面对嘲笑,孔乙己也有自尊心。他迂腐无能而又自命清高,穷途潦倒却又好逸恶劳、麻木愚昧而又执迷不悟。这种性格特点使他在笑声中挣扎却又脱不了身。孔乙己内心深深的寂寞和苦痛,短衣帮们是无法理解的,也是不愿了解的,更不用说同情了,所以他们反而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里再一次写到孔乙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却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喜剧的氛围中上演着孔乙己科场失意的悲剧。

孔乙己知道自己不能与大人们谈话,便只好向孩子说话,寻找知音,借以补救自己精神上的

寂寞、无聊,这表现在教 “我”有关“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两个情节上。其实,文字由繁到简,是一条规律,“茴”字的各种异体写法是僵死而无用的知识,而孔乙己却视之为“宝贝”,加以炫耀。这种迂腐落后的思想行为势必不受人喜欢,难怪小伙计毫不热心,要“努着嘴走远”。连小孩子也对他“多乎哉,不多也”的陈腐语言报以嬉笑,在笑声中走开了。

第三.在笑声中灭亡

孔乙己的存在,给人们带来许多的笑声,但是在人们开心到顶点的时候也是孔乙己悲苦到顶

点的时候。当孔乙己再次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时候,他的外形已大为改变:脸色黑瘦,穿一件“破夹袄”,两腿盘坐在一个用绳子挂在肩上的蒲包上“走”来。外形的改变,正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写照,

说明他不仅精神被毒害、摧残了,连肉体也被摧残得不成样子。对身心俱毁、濒临绝境的孔乙己,属于剥削阶级的掌柜自然是不会表示同情的,玩弄、欺凌受苦人是他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可是短衣帮酒客们也随声附和“笑了”,这就更深刻地表现出社会的悲凉,人们的“凉薄”。既然对弱者的痛苦不会表示同情,对强者的残暴也不会表示出愤慨了。对人们的取笑,此时的孔乙己已无法分辩,“跌断……”,是他不能不维持的最低的面子,他内心里还存在着求生的意志,所以他恳求掌柜不要再说了。可人们还是“说笑”着,看着他喝完了酒,坐着用手“慢慢走去”。身残体废又无谋生手段的孔乙己以后该如何生活呢?他的结局必然只有一个:死亡。

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着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以笑写泪、以喜写悲的写法,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使小说的主旨表现得更突出、更深刻了。

浅析《孔乙己》中“以笑写泪”的手法

北安市自民学校 刘金良 刘兰芝

《孔乙己》一文所表现的悲剧性内容,就正是在喜剧的氛围中展开并得到强化的,“笑”纵贯

了全文文的始末。鲁迅先生把它与孔乙己悲惨的一生紧紧胶合在一起,作者笔下的孔乙己只是人们单调、无聊和苦闷生活的一个笑料,能够给人们一点“笑”的满足。他让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这种“以笑写泪”的手法历来为人们称道不已。

第一.在笑声中登场

孔乙己一上场,就让人忍俊不禁: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短衣帮”们喝酒只能靠柜外“站着”,

穿长衫的上层地主阶级喝酒则是“踱进隔壁的房子里”“坐喝”。而孔乙己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且是“唯一”的人。孔乙己刚一亮相就以他的穿着和喝酒方式显示了他的特殊身份和与众不同,让人感觉到好笑。其实,从他“站着喝酒”这一点来看,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与短衣帮没两样。但他偏又不肯脱下标志着知识分子身份的“长衫”,说明他死要面子,硬摆“读书人”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这无疑会使他与周围的人孤立起来,因而成为他们取笑的对象。他穷困、懒惰,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补,也没有洗”;常遭欺辱,“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但偏又自视清高,好卖弄学问,“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而被人取了个“孔乙己”的绰号。总之,孔乙己一登台亮相,作者就通过对他的身份、肖像、穿着、语言及绰号的描写、介绍,展示了他的现实处境与思想意识的矛盾、可笑。

第二.在笑声中挣扎

活在读书求仕的理想世界的孔乙己,一进入现实社会,就变得尴尬不安,就与周围环境对立

起来。所以,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一个“又”字,一个“新”字,说明孔乙己因偷窃而挨打受伤已不是新鲜事,也不止一次。这样的取笑对孔乙己也是家常便饭了。所以他不想搭理他们,但短衣帮们却不想放过这开心的机会,“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对读书人的“清白”看得很重的孔乙己此时不得不争辩:“你怎么诬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在那个崇尚“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里,读书是最高尚的事,任何事情,只要和读书有关,就是值得尊

敬的了,甚至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联系起来,也就不是丑事了,甚至还有些光荣。

同样,对比自己更穷困却以读书人自居的孔乙己进行取笑,也更让短衣帮们快活不已。“孔乙

己,你当真识字么?”对这样的发问,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这是一种明显的骄傲情绪,读书是他惟一引以自豪的事。可是,“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落第”是孔乙己最痛的伤疤,被视为奇耻大辱,平时对它是讳莫如深,惟恐别人来触及。面对嘲笑,孔乙己也有自尊心。他迂腐无能而又自命清高,穷途潦倒却又好逸恶劳、麻木愚昧而又执迷不悟。这种性格特点使他在笑声中挣扎却又脱不了身。孔乙己内心深深的寂寞和苦痛,短衣帮们是无法理解的,也是不愿了解的,更不用说同情了,所以他们反而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里再一次写到孔乙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却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喜剧的氛围中上演着孔乙己科场失意的悲剧。

孔乙己知道自己不能与大人们谈话,便只好向孩子说话,寻找知音,借以补救自己精神上的

寂寞、无聊,这表现在教 “我”有关“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两个情节上。其实,文字由繁到简,是一条规律,“茴”字的各种异体写法是僵死而无用的知识,而孔乙己却视之为“宝贝”,加以炫耀。这种迂腐落后的思想行为势必不受人喜欢,难怪小伙计毫不热心,要“努着嘴走远”。连小孩子也对他“多乎哉,不多也”的陈腐语言报以嬉笑,在笑声中走开了。

第三.在笑声中灭亡

孔乙己的存在,给人们带来许多的笑声,但是在人们开心到顶点的时候也是孔乙己悲苦到顶

点的时候。当孔乙己再次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时候,他的外形已大为改变:脸色黑瘦,穿一件“破夹袄”,两腿盘坐在一个用绳子挂在肩上的蒲包上“走”来。外形的改变,正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写照,

说明他不仅精神被毒害、摧残了,连肉体也被摧残得不成样子。对身心俱毁、濒临绝境的孔乙己,属于剥削阶级的掌柜自然是不会表示同情的,玩弄、欺凌受苦人是他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可是短衣帮酒客们也随声附和“笑了”,这就更深刻地表现出社会的悲凉,人们的“凉薄”。既然对弱者的痛苦不会表示同情,对强者的残暴也不会表示出愤慨了。对人们的取笑,此时的孔乙己已无法分辩,“跌断……”,是他不能不维持的最低的面子,他内心里还存在着求生的意志,所以他恳求掌柜不要再说了。可人们还是“说笑”着,看着他喝完了酒,坐着用手“慢慢走去”。身残体废又无谋生手段的孔乙己以后该如何生活呢?他的结局必然只有一个:死亡。

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着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以笑写泪、以喜写悲的写法,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使小说的主旨表现得更突出、更深刻了。


相关文章

  •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蒋娜
  •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学生姓名:蒋娜 学号: 入学时间:2014秋 专业:汉语言文学 试点电大(分校)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綦江工作站 指导教师 :周强 重 庆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2015 年 11 月 ...查看


  •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 2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3 浅析美剧台 ...查看


  • 浅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作者:包礼才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22期 摘 要: 选入中学教材中的鲁迅的作品比例较大,要理解他的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孔 ...查看


  • 学年论文题目
  • 学年论文题目 转载自: 张玲 转载于:2010-12-08 15: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1) 评论:(0)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quo ...查看


  • [孔乙己]的白描手法及其艺术价值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孔乙己>的白描手法及其艺术价值 作者:朱俊修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4年第07期 鲁迅的经典短篇<孔乙己>是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之 ...查看


  • 白描手法例析--以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为例
  • 白描手法例析 --以初中语文鲁迅作品为例 (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中心学校卢兴治浙江 315166) 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 ...查看


  • 白描写作手法浅谈
  • 白描写作手法浅谈 马柏生 笔者送教下乡时为八年级学生上了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该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就是白描写作手法的运用,文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查看


  • 鲁迅小说特点
  •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 ...查看


  • 学会在作文中运用表现手法
  • 写作文,要使文章精彩.富有表现力,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必须用一些表现手法.初中语文学习中,谈到写作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正反对比.正侧面烘托:抑扬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平中见奇.悬念伏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