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谈读书

梁实秋古圣先贤,成群的名世作家,一年四季地排起队来立在书架上面等候你来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饭颗山头的李白、杜甫也会连袂而来;想看外国戏,环球剧院的拿手好戏承接堂会。这真是读书乐。

  老舍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

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萧乾书真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忙时,你尽可冷落它,丢在一边,它也不气恼。但它随时都准备给你快乐,尤其在你孤寂、痛苦或卧病在床时。”

  林语堂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

  李霁野一方面不要作书呆子,将脑袋里装满着死书;一方面也不要空着脑袋过生活。读书应当是生活的一种享受,不是令人头痛的工作。

王蒙——读书与人生互相发现

与读书万卷,倒背如流的专家相比,我只能算是不学无术。

读书不是我的长项,聊以自慰的是我读书能消化,读书能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我常说读书的快乐在于从中发现人生,而人生的快乐之一是从中发现了书卷。

读书与人生是互相发现,互相证明,互相补充。

所以,第一我喜欢读经典,因为经典百读不厌,时有新发现,如读《老子》,如读《红楼梦》,如读《唐诗》,如读康德或者黑格尔。

我还特别重视工具书与百科全书,各种大词典我都有。

我喜欢读自己不完全能读懂的书,例如英语书,能懂百分之五十我就可以拿起来读,因为它是挑战,也是刺激,一定读有所获。例如今年就读了多丽斯·莱辛英文原著。

我喜欢杂志,特别是非文学杂志,我的知识面太窄了需要扩充。

我浏览一下现今青年的书,白领,小资,明星,叛逆,粗犷,都接触一下。

有些怪人的书我也看,例如湖南的学过哲学、作过拍卖、服过刑的浮石的小说《青瓷》与《红袖》,并希望他能逐渐提升格调。

我还读了王海的《天堂》,他写的陕西农村,令我笑破肚皮。

张汝伦——启人心智的书最值得读

中国人习惯把知识分子叫做读书人,读书人就要读书,不读书就不是读书人。但是,一个成天只看武侠小说和连环画的人,一般人们也不会称他们是读书人。可见,传统并不认为只要读书(不管什么书)就是读书人,而是对读书人所读之书,

心照不宣地有所认定。这种不言而喻的认定体现了一个社会和民族健全的良知和心智。然而,当印书出书与商业利润结合在一起时,传统的标准就难以为继了。不过,个人还是可以坚持自己读书的要求与爱好。

在我看来,最值得读的书是启人心智的书,即能破除心中的种种偏见和误解的书,能打开一个新的精神领域或精神世界的书。人最容易被自己头脑中种种错误的思想、认知和成见所蒙蔽,因而无法看清真理,反而固执地拒绝接受真理。最好的书就是能破除人心执迷与魔障的书,也就是能解放思想的书。“解放思想”说起来很痛快,可实际上不容易。启人心智的书是让人于无疑处有疑的书,是让人觉今是而昨非的书,是让人恍然大悟的书,是让人深思不已的书。这样的书,一定不会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之书,而是体大思精、远见卓识的原创著作。这样的书,一定不是文人舞弄风雅或小资红男绿女之书,而是关怀人类和文明命运的忧患之书。这样的书,也一定不会是十分好读的书,好读的书多数比较浅薄。启人心智的书要能破我们心中的迷障,一定是初看会觉得不容易理解或不好接受。但我们想都不用想就能接受的东西往往是我们心中已有的东西,就谈不上启人心智了。

我还喜欢看用心,而不仅仅是用头脑写的书。尼采说他喜欢看用血写的书,大概也是指灌注了作者生命之书吧。就像哲学一样,有的哲学后面有哲学家那个人,有的哲学后面则没有。现在很多书只有所谓客观知识,却没有作者本人对知识的体贴和融通。作者仅仅是用头脑在写书,而没有同时也在用心在写书。不知怎的,我对这样的书总提不起兴趣。也许人们会笑我不知学问为何物。不过依我浅见,司马迁的《史记》、闻一多的《唐诗杂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大概还是可以算是有学问的。

周国平——好书使人精神发生变化

我心目中的好书有以下特点:

一、读了以后,会使我产生强烈的冲动,自己也想写点什么,哪怕所写的东西表面上与这本书似乎毫无关系。它给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二、一本好书会唤醒我的血缘本能,使我辨认出我的家族渊源。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同谱系中的佼佼者既让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竞争欲望,使我也想为家族争光。

三、遥远谱系中的好书不会使我产生仿效和竞争的欲望,但会使我感到欣赏的愉悦,就像欣赏一种陌生的异国风光。

四、有分量的好书往

往使人的精神发生变化,在多数情况下是继续生长,变得茁壮和丰盈,在少数情况下是摧毁然后重建。

五、卡尔维诺列举经典作品的特征,有两点最为精辟: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可以用这两个尺度来鉴定那些最好的好书,即伟大的书。

朱文颖——读别人不如读自己

关于好书,首要的条件我认为是陌生感。我用下面几句话来进行解释——“只有阅读时他才是幸福的,当他写作他更为幸福;他最幸福的时刻则是当他读到他从不知道的某些事物的时候。”

从一本书里读到了从不知道的东西,这基本上就是好书的前提了。因为这几乎也是阅读的最本质的原因(去除娱乐化的阅读)。

有些书是与黑暗有关的。它描绘了小到人性深处、大到世界万物中极端的、匪夷所思的事物与情感。就像杜拉斯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写作就是黑夜,必须经过黑夜。如果说写作是发现与记录生命,那么阅读就是对于生命的一种启示。读这样的书,就像你好好的活着,却真实无比地去地狱里走了一遭。

还有些书里有温和的阳光普照大地,有一刹那刺目的光,还有最终没有忍住的眼泪。如果说,有一种写作就是——“生活感动了你,然后你再去感动他人。”那么,这种阅读就是人被一种虚拟的美好世界感动的过程。

最近我更偏爱纪实与偏近纪实的文本。以色列作家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更早一些的“犹太文化丛书”,以及《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它们是大题目,但也是人类漫长生命痕迹中细小而边缘的部分,就像蜗牛缓缓爬过时留下的闪光液体。

当然啦,再讲一句大白话,最好的书就是你自己,就是生命,就是生活,就是每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所以对于这样的话——“当一个艺术家能够直接阅读,并直接表达自己心灵的时候,他就是上帝。不能浪费在前贤阅读上帝后的手抄本上,读别人不如读自己。艺术家的全部智慧在于寻找自己。找到了自己就等于找到了上帝。”我举双手赞成。

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

—— 郑燮《自序》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

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第439页

  在我们懒惰的人看来,多以为省出来的时间,只是为休息休息,那知人家工作之外,还要读书。省出来的时间愈多,就是读书的时间愈多。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 李大钊 《李大钊选集》第285页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

   ——邓拓 引自1979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郭沫若谈读书》

  我自从此次住馆读书以后,深信人要有两个老师,一为活老师,二为死老师即图书;活老师固然可贵,而死老师的可贵又超过活老师,活老师也是从死老师来的,死老师是“太上老师”,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

   ——蔡尚思 引自《治学集》第72页

  因为世界上的书总是读不完的,一个人总能当一个会走路的图书馆。这时就要学会查书,一旦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去查。在工作中,在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某种知识,就到某一部书中去找,查到你要看的章节。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你再往前翻,而不必逐节从头到尾去看完整部书。如果“闭上眼睛”,能够“看到”某本书在某个部分都讲到什么,到要用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那就不必预先去看它背它了。事实上,许多书只是备人查,而不值得供人读的。

   ——严济慈 引自《学者论学》第21页

  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地补充我失掉的高深的教育。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自传》第69页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 《忏悔录》第133页—134页

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出来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

  ——卢保克《读书的乐趣》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都德 引自1984年第1期《夜读》

  漫无目标,无书不读

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是非常精湛的。

   ——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高尔基 《高尔基论青年》第251页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

  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这样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造力。

  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

  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

  三余——三国时教育家董遇,善于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

  三不——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读书倡导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

  三法——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读经典著作的“三法”是通读、重点读、作笔记。

  三式——钱穆先生读书归纳出直闯式、跳跃式、闲逛式。

  三遍——梁启超读书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

  三个比喻——西汉文学家刘向为了劝勉不同年龄的人读书求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三性、三昧、三法、三不怕——鲁迅先生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还有“三昧”:平知、获趣、致雅。“三法”是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他还经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三不怕”精神。

  名人论读书

  鲁迅:读书应博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

  培根:书亦可请人代读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

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钱穆:读书应先定“旨趣”

  读书应先定“旨趣”,否则“莫谈方法门径、书籍选材以及其他等等”。读书旨趣有两途,一是为谋职业、温饱、声名等私利;一是纯粹为一种求知的兴趣和热忱,即为己而学。

  林语堂: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耘人。

  毛姆:为乐趣而读书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误,批评史上许多大错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叔本华:绝不滥读

  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

  名人读书

  毛主席读书:不动笔墨不看书

  毛主席很忙,可他总是挤时间看书学习。他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提倡认真地学,反复地读,不动笔墨不看书。毛主席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康熙读书:博览群书

  作为皇帝,康熙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列宁读书:读书要专心致志

  列宁读书时,专心致志,对周围的一切都理会不到。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钱钟书读

书:多读书,下工夫做笔记

  许多人认为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恩格斯读书:重视读原著

  名人荐书

  毛泽东送给儿子的书单:《官场现形》、《三国志》、《大众哲学》、《水浒》、《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清史演义》。

  季羡林最喜爱的书:“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史记》、《世说新语》、《儒林外史》、《红楼梦》、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

  张岱年最喜爱的书:《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通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邓小平文选》。

  张世英最喜爱的书:《理想国》、《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哈姆雷特》、《少年维特之烦恼》、《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孟子》《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

  钱理群认为真正的书:《鲁迅全集》、《顾准全集》。

  张翼星向青年朋友推荐十本书:《论语》、《孟子》、《老子》、《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产党宣言》、《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历史与阶级意识》、《小逻辑》、《思痛录》。

[温家宝]其实我很愿意回答谈谈读书的心得。我有三点体会:第一,要处理好读书与人生的关系。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第二,读书要选择,如果你到国家图书馆转一圈,可以看到浩如烟海的书,恐怕每个人倾一生的时间都不可能把这些书读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书当中值得每个人读的也并不一定那么多。因此,要选择好书。如果选择一本不好的书,就等于浪费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

也许大家问我,什么叫好书?我说,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其实历史上,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淘汰,留下来的书是不多的,这些书带有永久性,因为它经过多次淘汰而依然能够震撼人心。

第三,我曾经

提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我又提倡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其实前者讲的是学习,后者讲的是实践。

记得上次访谈,我曾经提出,如果我们这个国家在城市、在地铁上能够看到青年都拿着一本书,我就感到风气为之一新。后来有的人跟我开玩笑说,说你不知道,我们有的地方地铁挤得要命。但是确实有的地方地铁里一些青年人们开始拿起了书,这是个现象,其实本质是让人们挤出时间来读书。

梁实秋古圣先贤,成群的名世作家,一年四季地排起队来立在书架上面等候你来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饭颗山头的李白、杜甫也会连袂而来;想看外国戏,环球剧院的拿手好戏承接堂会。这真是读书乐。

  老舍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

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萧乾书真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忙时,你尽可冷落它,丢在一边,它也不气恼。但它随时都准备给你快乐,尤其在你孤寂、痛苦或卧病在床时。”

  林语堂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

  李霁野一方面不要作书呆子,将脑袋里装满着死书;一方面也不要空着脑袋过生活。读书应当是生活的一种享受,不是令人头痛的工作。

王蒙——读书与人生互相发现

与读书万卷,倒背如流的专家相比,我只能算是不学无术。

读书不是我的长项,聊以自慰的是我读书能消化,读书能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我常说读书的快乐在于从中发现人生,而人生的快乐之一是从中发现了书卷。

读书与人生是互相发现,互相证明,互相补充。

所以,第一我喜欢读经典,因为经典百读不厌,时有新发现,如读《老子》,如读《红楼梦》,如读《唐诗》,如读康德或者黑格尔。

我还特别重视工具书与百科全书,各种大词典我都有。

我喜欢读自己不完全能读懂的书,例如英语书,能懂百分之五十我就可以拿起来读,因为它是挑战,也是刺激,一定读有所获。例如今年就读了多丽斯·莱辛英文原著。

我喜欢杂志,特别是非文学杂志,我的知识面太窄了需要扩充。

我浏览一下现今青年的书,白领,小资,明星,叛逆,粗犷,都接触一下。

有些怪人的书我也看,例如湖南的学过哲学、作过拍卖、服过刑的浮石的小说《青瓷》与《红袖》,并希望他能逐渐提升格调。

我还读了王海的《天堂》,他写的陕西农村,令我笑破肚皮。

张汝伦——启人心智的书最值得读

中国人习惯把知识分子叫做读书人,读书人就要读书,不读书就不是读书人。但是,一个成天只看武侠小说和连环画的人,一般人们也不会称他们是读书人。可见,传统并不认为只要读书(不管什么书)就是读书人,而是对读书人所读之书,

心照不宣地有所认定。这种不言而喻的认定体现了一个社会和民族健全的良知和心智。然而,当印书出书与商业利润结合在一起时,传统的标准就难以为继了。不过,个人还是可以坚持自己读书的要求与爱好。

在我看来,最值得读的书是启人心智的书,即能破除心中的种种偏见和误解的书,能打开一个新的精神领域或精神世界的书。人最容易被自己头脑中种种错误的思想、认知和成见所蒙蔽,因而无法看清真理,反而固执地拒绝接受真理。最好的书就是能破除人心执迷与魔障的书,也就是能解放思想的书。“解放思想”说起来很痛快,可实际上不容易。启人心智的书是让人于无疑处有疑的书,是让人觉今是而昨非的书,是让人恍然大悟的书,是让人深思不已的书。这样的书,一定不会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之书,而是体大思精、远见卓识的原创著作。这样的书,一定不是文人舞弄风雅或小资红男绿女之书,而是关怀人类和文明命运的忧患之书。这样的书,也一定不会是十分好读的书,好读的书多数比较浅薄。启人心智的书要能破我们心中的迷障,一定是初看会觉得不容易理解或不好接受。但我们想都不用想就能接受的东西往往是我们心中已有的东西,就谈不上启人心智了。

我还喜欢看用心,而不仅仅是用头脑写的书。尼采说他喜欢看用血写的书,大概也是指灌注了作者生命之书吧。就像哲学一样,有的哲学后面有哲学家那个人,有的哲学后面则没有。现在很多书只有所谓客观知识,却没有作者本人对知识的体贴和融通。作者仅仅是用头脑在写书,而没有同时也在用心在写书。不知怎的,我对这样的书总提不起兴趣。也许人们会笑我不知学问为何物。不过依我浅见,司马迁的《史记》、闻一多的《唐诗杂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大概还是可以算是有学问的。

周国平——好书使人精神发生变化

我心目中的好书有以下特点:

一、读了以后,会使我产生强烈的冲动,自己也想写点什么,哪怕所写的东西表面上与这本书似乎毫无关系。它给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二、一本好书会唤醒我的血缘本能,使我辨认出我的家族渊源。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同谱系中的佼佼者既让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竞争欲望,使我也想为家族争光。

三、遥远谱系中的好书不会使我产生仿效和竞争的欲望,但会使我感到欣赏的愉悦,就像欣赏一种陌生的异国风光。

四、有分量的好书往

往使人的精神发生变化,在多数情况下是继续生长,变得茁壮和丰盈,在少数情况下是摧毁然后重建。

五、卡尔维诺列举经典作品的特征,有两点最为精辟: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可以用这两个尺度来鉴定那些最好的好书,即伟大的书。

朱文颖——读别人不如读自己

关于好书,首要的条件我认为是陌生感。我用下面几句话来进行解释——“只有阅读时他才是幸福的,当他写作他更为幸福;他最幸福的时刻则是当他读到他从不知道的某些事物的时候。”

从一本书里读到了从不知道的东西,这基本上就是好书的前提了。因为这几乎也是阅读的最本质的原因(去除娱乐化的阅读)。

有些书是与黑暗有关的。它描绘了小到人性深处、大到世界万物中极端的、匪夷所思的事物与情感。就像杜拉斯说过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写作就是黑夜,必须经过黑夜。如果说写作是发现与记录生命,那么阅读就是对于生命的一种启示。读这样的书,就像你好好的活着,却真实无比地去地狱里走了一遭。

还有些书里有温和的阳光普照大地,有一刹那刺目的光,还有最终没有忍住的眼泪。如果说,有一种写作就是——“生活感动了你,然后你再去感动他人。”那么,这种阅读就是人被一种虚拟的美好世界感动的过程。

最近我更偏爱纪实与偏近纪实的文本。以色列作家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更早一些的“犹太文化丛书”,以及《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它们是大题目,但也是人类漫长生命痕迹中细小而边缘的部分,就像蜗牛缓缓爬过时留下的闪光液体。

当然啦,再讲一句大白话,最好的书就是你自己,就是生命,就是生活,就是每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所以对于这样的话——“当一个艺术家能够直接阅读,并直接表达自己心灵的时候,他就是上帝。不能浪费在前贤阅读上帝后的手抄本上,读别人不如读自己。艺术家的全部智慧在于寻找自己。找到了自己就等于找到了上帝。”我举双手赞成。

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

—— 郑燮《自序》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

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第439页

  在我们懒惰的人看来,多以为省出来的时间,只是为休息休息,那知人家工作之外,还要读书。省出来的时间愈多,就是读书的时间愈多。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

   —— 李大钊 《李大钊选集》第285页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

   ——邓拓 引自1979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郭沫若谈读书》

  我自从此次住馆读书以后,深信人要有两个老师,一为活老师,二为死老师即图书;活老师固然可贵,而死老师的可贵又超过活老师,活老师也是从死老师来的,死老师是“太上老师”,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

   ——蔡尚思 引自《治学集》第72页

  因为世界上的书总是读不完的,一个人总能当一个会走路的图书馆。这时就要学会查书,一旦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去查。在工作中,在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某种知识,就到某一部书中去找,查到你要看的章节。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你再往前翻,而不必逐节从头到尾去看完整部书。如果“闭上眼睛”,能够“看到”某本书在某个部分都讲到什么,到要用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那就不必预先去看它背它了。事实上,许多书只是备人查,而不值得供人读的。

   ——严济慈 引自《学者论学》第21页

  图书馆使我得以有恒地研习而增进我的知识。每天我停留在里面一两个钟头,用这个办法相当地补充我失掉的高深的教育。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自传》第69页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 《忏悔录》第133页—134页

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出来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

  ——卢保克《读书的乐趣》

  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

   ——都德 引自1984年第1期《夜读》

  漫无目标,无书不读

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难是非常精湛的。

   ——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高尔基 《高尔基论青年》第251页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

  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

  三回——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

  三肯——顾颉刚读书主张肯思、肯写、肯翻,这样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造力。

  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

  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

  三余——三国时教育家董遇,善于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

  三不——北京大学俞平伯教授读书倡导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

  三法——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读经典著作的“三法”是通读、重点读、作笔记。

  三式——钱穆先生读书归纳出直闯式、跳跃式、闲逛式。

  三遍——梁启超读书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

  三个比喻——西汉文学家刘向为了劝勉不同年龄的人读书求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三性、三昧、三法、三不怕——鲁迅先生酷爱读书,并且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还有“三昧”:平知、获趣、致雅。“三法”是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他还经常提到在学习上要有“不怕慢、不怕落后、不怕失败”的“三不怕”精神。

  名人论读书

  鲁迅:读书应博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

  培根:书亦可请人代读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

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钱穆:读书应先定“旨趣”

  读书应先定“旨趣”,否则“莫谈方法门径、书籍选材以及其他等等”。读书旨趣有两途,一是为谋职业、温饱、声名等私利;一是纯粹为一种求知的兴趣和热忱,即为己而学。

  林语堂: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读书全部之主旨,读出自己性灵来。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耘人。

  毛姆:为乐趣而读书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误,批评史上许多大错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叔本华:绝不滥读

  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

  名人读书

  毛主席读书:不动笔墨不看书

  毛主席很忙,可他总是挤时间看书学习。他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提倡认真地学,反复地读,不动笔墨不看书。毛主席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康熙读书:博览群书

  作为皇帝,康熙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他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称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他认为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列宁读书:读书要专心致志

  列宁读书时,专心致志,对周围的一切都理会不到。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钱钟书读

书:多读书,下工夫做笔记

  许多人认为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恩格斯读书:重视读原著

  名人荐书

  毛泽东送给儿子的书单:《官场现形》、《三国志》、《大众哲学》、《水浒》、《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清史演义》。

  季羡林最喜爱的书:“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史记》、《世说新语》、《儒林外史》、《红楼梦》、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

  张岱年最喜爱的书:《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通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邓小平文选》。

  张世英最喜爱的书:《理想国》、《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哈姆雷特》、《少年维特之烦恼》、《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孟子》《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

  钱理群认为真正的书:《鲁迅全集》、《顾准全集》。

  张翼星向青年朋友推荐十本书:《论语》、《孟子》、《老子》、《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产党宣言》、《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历史与阶级意识》、《小逻辑》、《思痛录》。

[温家宝]其实我很愿意回答谈谈读书的心得。我有三点体会:第一,要处理好读书与人生的关系。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第二,读书要选择,如果你到国家图书馆转一圈,可以看到浩如烟海的书,恐怕每个人倾一生的时间都不可能把这些书读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书当中值得每个人读的也并不一定那么多。因此,要选择好书。如果选择一本不好的书,就等于浪费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

也许大家问我,什么叫好书?我说,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其实历史上,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淘汰,留下来的书是不多的,这些书带有永久性,因为它经过多次淘汰而依然能够震撼人心。

第三,我曾经

提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我又提倡读书活、活读书、读活书。其实前者讲的是学习,后者讲的是实践。

记得上次访谈,我曾经提出,如果我们这个国家在城市、在地铁上能够看到青年都拿着一本书,我就感到风气为之一新。后来有的人跟我开玩笑说,说你不知道,我们有的地方地铁挤得要命。但是确实有的地方地铁里一些青年人们开始拿起了书,这是个现象,其实本质是让人们挤出时间来读书。


相关文章

  • 名人谈读书 1
  • 毛泽东的十大读书方法 阅19  转自岚韵  公众公开  13-11-04 10:18 名人读书十条"真经" 阅14  转自雪峰读书  公众公开  13-10-18 13:13 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四点 阅18  转自雪峰读书 ...查看


  • 班级读书会 1
  • 班级读书会 <走进名人>教学设计 班级读书会 <走进名人>教学设计 读书目的要求: 1.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养成乐读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2.读了名人故事,让孩子们从中受到启发,并学习 ...查看


  • 关于举行宜兴市"名人伴我成长"有奖读书征文活动的通知
  • 关于举行宜兴市"名人伴我成长"有奖读书征文活动的通知 各中小学.职业学校: 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大师,优秀的传记具有历史记忆功能.文学欣赏性,能激发人的志气,增长应事接物的智慧,具有其他书籍不能替代的认识价值和教育功能. ...查看


  • 名人传读书笔记700字3篇
  • 名人传读书笔记700字3篇 名人传读书笔记700字1篇 读<名人传>,看三大巨人的奋斗史,感受精神的冲击. --题记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小说家罗曼·罗兰的作品.<名人传>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贝 ...查看


  • [优秀作文]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
  • 我的思绪穿行在书林瀚海间-- 韩驹--唯书有真乐 韩驹,宋朝著名诗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的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表,鲜明的对比 ...查看


  • 读书的主题班会
  • 青春作伴好读书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了解古今中外的名人的读书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书的重 要意义.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性地阅读书籍,并且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参与人员] 班主任和全体同学 [活动形 ...查看


  • [中外历史名人励志故事大全]
  • 白岩松读书的故事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 ...查看


  • 读书的名人名言警句
  • 读书的名人名言警句 1.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6 ...查看


  • 读书手抄报资料:[名人传]读书笔记
  • <名人传>读书笔记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 ...查看


  • 激发学生上进心的有效策略
  • 激发学生上进心的有效策略 广运中学 叶鹏飞 上进心,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之心.它是人们要求进步.不甘落后的心里意愿.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中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