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规矩(六)

  衣帽归位

  衣帽归位,就是把衣服(主要是外衣)和帽子放回原处。当然,这是指在自己家的时候。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长辈出门回家,晚辈要帮长辈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回原处;二是自己出门回来,要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好,不能随意往床上或椅子上一扔。

  老北京的家庭,讲究生活要有条理,东西该放在什么位置,就放在什么位置,不能乱放,尤其是出门穿的衣服,包括出门时戴的帽子,忌讳乱扔。所以,一般的家庭添置家具,除了桌子、床、衣柜这“三大件”之外,必须要置一个放衣服的衣架。

  置这个衣架,一方面是家里人自己用,另一方面,也是给家里来的客人预备的。通常,家人的外衣和帽子都挂在衣架上,所谓“归位”,其实就是放回衣架上。

  为什么老北京人忌讳外衣和帽子随意乱放呢?一是,这么一来,屋子显得乱,怕让外人来了,看着笑话。

  二是,外衣也叫“逛衣”,也就是出门逛街的时候穿的衣服。街面儿上什么人都有,衣服上难免带回点儿什么不洁的气味儿,而且赶上刮风、日晒、雨淋的,衣服上会有一些尘土,所以,对“逛衣”要另眼看待。

  三是,“逛衣”都是自己比较中意,出门也显得体面的衣服,如果随意乱放,必然会弄得褶皱麻花的,出门时影响情绪。

  所以,北京人有个老规矩,出门时穿的衣帽一定要归位。哪儿拿的,还放回哪儿。

  这个老规矩跟北京是皇都有一定关系。早年间,在有皇上的时候,朝廷的大臣每天一大早儿就要上朝,上朝,就要穿朝服。北京人把朝服,叫“官衣”。

  “官衣”要求板板正正,不能起褶子,所以,不能叠起来放,只能找固定的地方挂起来。当官的早起出门穿朝服,回到家,便把朝服脱了,归放原位。

  这种习惯越来越普遍,后来衣帽归位,也就成了北京人的一个规矩。

  坐有坐相

  老北京人讲究坐要有“坐相”。什么叫“坐相”?就是坐着的姿势,坐着的样子。

  好的“坐相”什么样?按北京的老规矩,叫“坐如钟”,即坐在那儿,像钟似的。这钟可不是家里挂着或摆着的钟,是庙里或从前村口挂着的那种大铁钟!

  这种大铁钟有上千斤重,别说风吹人碰,就是五六个大小伙子也挪不动。一个大活人坐在那儿,像这种大钟似的纹丝不动,那不是坐,是受刑!谁也受不了。

  所以说,“坐如钟”,只是象征性的一种说法,意思是,坐在那儿要像钟一样,不能一会儿抠鼻孔儿,一会儿掏耳朵的,乱做小动作。

  明清的古典家具中,有一种直背座椅,�M面比较窄,有的直背的背板上面雕着花纹儿,看上去很精致,但您坐上,却会觉得太板正,有点儿不舒服。您可能会问:干吗不设计得更舒适一些呢?

  实话告诉您,这种椅子是专门为妇女和小孩儿设计的,所以也叫“坤椅”。为什么要做成直背的呢?就是让您坐在那儿,端端正正的,像钟一样,不乱动。

  北京人有关“坐”的老规矩很多。当然这些规矩,主要是针对跟长辈或客人在一起的场合。您一个人的时候,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没人管您。

  不跷“二郎腿”

  左腿架在右腿上,或右腿架在左腿上,一只脚跷着。这种坐姿叫跷“二郎腿”。

  为什么叫“二郎腿”?有人认为跟古代神话故事里的二郎神有关,并且有人说,曾在四川都江堰的庙里,看到过跷“二郎腿”的二郎神坐像。

  有人认为,二郎神是秦代四川的郡首李冰的二儿子,史书上有李冰和他的二儿子治水的记载。因为李冰的二儿子治水时非常神勇,被当地的后人神化,因为他行二,所以人们叫他二郎神。

  其实,二郎神作为神话人物,来自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书里的二郎神叫杨戬,跟治水的那位是两回事儿。

  笔者认为:二郎神跟“二郎腿”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中国古代的人是没有跷“二郎腿”这个习惯的。据考证,唐朝的时候才有马扎一类的凳子。我们现在坐的椅子和凳子是宋朝以后才有的,在此之前,人们或是席地而坐,或是以榻为椅,所以不可能有“二郎腿”这种坐姿。

  都江堰寺庙里那位二郎神的塑像,是上世纪80年代立的,塑像者并不知道唐朝以前中国人是没有座椅的,因此,塑像的时候有点儿想当然了,后来这个塑像已经拆了。

  既然“二郎腿”跟二郎神没关系,那么为什么叫“二郎腿”呢?

  笔者认为,这可能跟“吊儿郎当”这四个字有关。有人认为“吊儿郎当”是成语。这是不对的。不信,您去查《现代汉语成语词典》,肯定没有这个成语。

  其实,它是一句北京土话。“郎当”,应该写成“啷当”,在北京土话里,它只是个象声或象征意义的词缀,吊儿应该念去声,两条腿交叉在一起坐着,一条腿自然就“吊”起来,看上去确实是很随意的样子,因此,北京人也说“啷当着”腿。

  吊,还郎当着腿,于是就有了“吊儿郎当”这句土话。这句土话说快了,就变音成“二儿郎”了。后来,人们就直接把随随便便、不正经的样子,叫吊儿郎当了。

  显然,在北京人眼里,是不待见跷“二郎腿”这种姿势的。您看,它原本就是吊儿郎当。

  所以,北京有个老规矩,在长辈和客人面前,不能跷“二郎腿”,更不能跷着“二郎腿”,腿还乱抖,身子也跟着乱晃悠。当然,不跷“二郎腿”,身上也不能乱抖。

  为什么老北京人这么忌讳跷“二郎腿”呢?

  一是因为跷“二郎腿”的样子不雅观。二是由于这种坐姿看上去过于随意和散漫,您在会客或跟长辈、领导谈话时,跷“二郎腿”,意味着您对对方的轻慢,换句话说,就是看不起对方,拿人不当回事儿。

  虽然,时过境迁,北京人已经对跷“二郎腿”的坐姿,给予了较大的宽容,老规矩也不像过去那么讲究了,但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还是要求不能跷“二郎腿”。

  近两年,医学专家发现,经常跷“二郎腿”,被垫压的膝盖受压后,容易引发腿部静脉曲张或血栓基。同时,骨盆和髋关节由于长期受压,容易出现骨骼病变式腰肌劳损,并导致脊椎变形,引起驼背。

  此外,跷“二郎腿”,两腿夹得过紧,使大腿内侧及生殖器周围温度升高,对男性来说,这种变温会损伤精子,长期如此,会影响生育。您瞧,这跷“二郎腿”,看着是挺舒服的,却有多少禁忌呀!

  在欧美国家,跷“二郎腿”曾经是职业女性的优雅坐姿,受到青睐。但随着它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发现,现在对它也掏出了红牌。美国曾发起一项运动,倡议全国妇女停止跷“二郎腿”的坐姿一天,以养成不跷“二郎腿”的习惯。

  (编辑・宋冰华)

   [email protected]

  衣帽归位

  衣帽归位,就是把衣服(主要是外衣)和帽子放回原处。当然,这是指在自己家的时候。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长辈出门回家,晚辈要帮长辈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回原处;二是自己出门回来,要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好,不能随意往床上或椅子上一扔。

  老北京的家庭,讲究生活要有条理,东西该放在什么位置,就放在什么位置,不能乱放,尤其是出门穿的衣服,包括出门时戴的帽子,忌讳乱扔。所以,一般的家庭添置家具,除了桌子、床、衣柜这“三大件”之外,必须要置一个放衣服的衣架。

  置这个衣架,一方面是家里人自己用,另一方面,也是给家里来的客人预备的。通常,家人的外衣和帽子都挂在衣架上,所谓“归位”,其实就是放回衣架上。

  为什么老北京人忌讳外衣和帽子随意乱放呢?一是,这么一来,屋子显得乱,怕让外人来了,看着笑话。

  二是,外衣也叫“逛衣”,也就是出门逛街的时候穿的衣服。街面儿上什么人都有,衣服上难免带回点儿什么不洁的气味儿,而且赶上刮风、日晒、雨淋的,衣服上会有一些尘土,所以,对“逛衣”要另眼看待。

  三是,“逛衣”都是自己比较中意,出门也显得体面的衣服,如果随意乱放,必然会弄得褶皱麻花的,出门时影响情绪。

  所以,北京人有个老规矩,出门时穿的衣帽一定要归位。哪儿拿的,还放回哪儿。

  这个老规矩跟北京是皇都有一定关系。早年间,在有皇上的时候,朝廷的大臣每天一大早儿就要上朝,上朝,就要穿朝服。北京人把朝服,叫“官衣”。

  “官衣”要求板板正正,不能起褶子,所以,不能叠起来放,只能找固定的地方挂起来。当官的早起出门穿朝服,回到家,便把朝服脱了,归放原位。

  这种习惯越来越普遍,后来衣帽归位,也就成了北京人的一个规矩。

  坐有坐相

  老北京人讲究坐要有“坐相”。什么叫“坐相”?就是坐着的姿势,坐着的样子。

  好的“坐相”什么样?按北京的老规矩,叫“坐如钟”,即坐在那儿,像钟似的。这钟可不是家里挂着或摆着的钟,是庙里或从前村口挂着的那种大铁钟!

  这种大铁钟有上千斤重,别说风吹人碰,就是五六个大小伙子也挪不动。一个大活人坐在那儿,像这种大钟似的纹丝不动,那不是坐,是受刑!谁也受不了。

  所以说,“坐如钟”,只是象征性的一种说法,意思是,坐在那儿要像钟一样,不能一会儿抠鼻孔儿,一会儿掏耳朵的,乱做小动作。

  明清的古典家具中,有一种直背座椅,�M面比较窄,有的直背的背板上面雕着花纹儿,看上去很精致,但您坐上,却会觉得太板正,有点儿不舒服。您可能会问:干吗不设计得更舒适一些呢?

  实话告诉您,这种椅子是专门为妇女和小孩儿设计的,所以也叫“坤椅”。为什么要做成直背的呢?就是让您坐在那儿,端端正正的,像钟一样,不乱动。

  北京人有关“坐”的老规矩很多。当然这些规矩,主要是针对跟长辈或客人在一起的场合。您一个人的时候,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没人管您。

  不跷“二郎腿”

  左腿架在右腿上,或右腿架在左腿上,一只脚跷着。这种坐姿叫跷“二郎腿”。

  为什么叫“二郎腿”?有人认为跟古代神话故事里的二郎神有关,并且有人说,曾在四川都江堰的庙里,看到过跷“二郎腿”的二郎神坐像。

  有人认为,二郎神是秦代四川的郡首李冰的二儿子,史书上有李冰和他的二儿子治水的记载。因为李冰的二儿子治水时非常神勇,被当地的后人神化,因为他行二,所以人们叫他二郎神。

  其实,二郎神作为神话人物,来自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书里的二郎神叫杨戬,跟治水的那位是两回事儿。

  笔者认为:二郎神跟“二郎腿”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中国古代的人是没有跷“二郎腿”这个习惯的。据考证,唐朝的时候才有马扎一类的凳子。我们现在坐的椅子和凳子是宋朝以后才有的,在此之前,人们或是席地而坐,或是以榻为椅,所以不可能有“二郎腿”这种坐姿。

  都江堰寺庙里那位二郎神的塑像,是上世纪80年代立的,塑像者并不知道唐朝以前中国人是没有座椅的,因此,塑像的时候有点儿想当然了,后来这个塑像已经拆了。

  既然“二郎腿”跟二郎神没关系,那么为什么叫“二郎腿”呢?

  笔者认为,这可能跟“吊儿郎当”这四个字有关。有人认为“吊儿郎当”是成语。这是不对的。不信,您去查《现代汉语成语词典》,肯定没有这个成语。

  其实,它是一句北京土话。“郎当”,应该写成“啷当”,在北京土话里,它只是个象声或象征意义的词缀,吊儿应该念去声,两条腿交叉在一起坐着,一条腿自然就“吊”起来,看上去确实是很随意的样子,因此,北京人也说“啷当着”腿。

  吊,还郎当着腿,于是就有了“吊儿郎当”这句土话。这句土话说快了,就变音成“二儿郎”了。后来,人们就直接把随随便便、不正经的样子,叫吊儿郎当了。

  显然,在北京人眼里,是不待见跷“二郎腿”这种姿势的。您看,它原本就是吊儿郎当。

  所以,北京有个老规矩,在长辈和客人面前,不能跷“二郎腿”,更不能跷着“二郎腿”,腿还乱抖,身子也跟着乱晃悠。当然,不跷“二郎腿”,身上也不能乱抖。

  为什么老北京人这么忌讳跷“二郎腿”呢?

  一是因为跷“二郎腿”的样子不雅观。二是由于这种坐姿看上去过于随意和散漫,您在会客或跟长辈、领导谈话时,跷“二郎腿”,意味着您对对方的轻慢,换句话说,就是看不起对方,拿人不当回事儿。

  虽然,时过境迁,北京人已经对跷“二郎腿”的坐姿,给予了较大的宽容,老规矩也不像过去那么讲究了,但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还是要求不能跷“二郎腿”。

  近两年,医学专家发现,经常跷“二郎腿”,被垫压的膝盖受压后,容易引发腿部静脉曲张或血栓基。同时,骨盆和髋关节由于长期受压,容易出现骨骼病变式腰肌劳损,并导致脊椎变形,引起驼背。

  此外,跷“二郎腿”,两腿夹得过紧,使大腿内侧及生殖器周围温度升高,对男性来说,这种变温会损伤精子,长期如此,会影响生育。您瞧,这跷“二郎腿”,看着是挺舒服的,却有多少禁忌呀!

  在欧美国家,跷“二郎腿”曾经是职业女性的优雅坐姿,受到青睐。但随着它的弊端逐渐被人们所发现,现在对它也掏出了红牌。美国曾发起一项运动,倡议全国妇女停止跷“二郎腿”的坐姿一天,以养成不跷“二郎腿”的习惯。

  (编辑・宋冰华)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 北京高考作文范文
  • 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题目: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 ...查看


  • 北京老规矩(十一)
  • ――别当着外人数落孩子.疼"老疙瘩". 劝"和儿"男不劝女.两口子打架不用劝 别当着外人数落孩子 数落(shulao)是老北京土话,带有教训和训斥的意思,但这种训斥不是说两句就完了,而是絮絮叨叨.没完 ...查看


  • 2014年北京市高考满分作文(3篇)
  • 2014北京高考卷满分作文:传统在心,何惧规矩方圆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常常坐在秋千架上,用一口稚嫩的童音背那背不完的<弟子规>,争抢着在老师面前看谁背得又快又好.那"首孝悌,次谨信"的"圣人训&q ...查看


  • [高考作文:2014北京卷]老规矩
  • 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4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老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 ...查看


  • 北京话,暗藏着北京人的规矩,听不懂怎么在北京混!
  • 北 京 话 北京话感情色彩十分丰富,说事情简洁明了,要说谁的不是,更是入木三分.老北京人说话"讲究",做起事来一点儿不含糊,必须是有礼有面儿.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打开应用保 ...查看


  • 北京高考语文
  • "假古董""这一种幼稚性的对文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作者通篇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2.微写作(10分) 本题秉承了语文学习对语言运用的一贯要求.今年的微写作有三个选择:① ...查看


  • 高中语文知识积累字音成语素材作文时事周读周练7正式版
  • 周读周练7 一.[点击基础] (一)字音字形 多音字的读音辨识巧记--以少记多 探寻多音字读音的规律,记住少的特殊的,从而掌握多的普遍的字音,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1)特殊用法 从特殊用法上"以少记多".如:" ...查看


  • 胡同顽主:京城老炮儿的由来
  • 说到老炮儿,就不得不说北京独有的胡同文化.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 ...查看


  • 把握时代脉搏
  • 把握时代脉搏 今天上午,各地高考作文题目相继出炉. 今年山东语文作文题目为话题作文,话题为一段材料,大意为"窗户像一个画框,透过窗户不同,人看到不同风景,有的人看到了俗,有的人看到了雅,有的人看到了躁,有的人看到了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