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木兰抱杼嗟_版_木兰歌_为北朝本色民歌说献疑_与龚延明先生商榷

/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说献疑

)))与龚延明先生商榷

何水英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摘 要:现存5木兰歌6有以/唧唧复唧唧0开头和以/木兰抱杼嗟0开头两个版本。通过两诗比较,龚延明先生认为前者为唐人对北朝民歌加工润色之作,后者属北朝本色民歌。此新解颠覆了传统认识,但是此结论推理过程中存在逻辑混乱等问题,也缺乏必要的文献支撑,结论难以让人认可,值得商榷。关键词:5木兰歌6;版本;北朝;本色;润色;献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91(2011)01-0022-05

PuzzlesabouttheStatementthatTheSongofMulan(the/MulanHugstheShuttleandSighs0

Version)WasaBalladwiththeTrueQualityoftheNorthernDynasties

)ADiscussionwithMr.GongYanming

HeShuiying

(SchoolofHumanities,KailiUniversity,KailiGuizhou556011,China)

Abstract:TherearetwoversionsofTheSongofMulancirculateduntiltoday.Onebeginswith/click,click,foreverclick,click0,theotherbeginswith/Mulanhugstheshuttleandsighs0.Bycomparingthetwodifferentversions,Mr.GongYanmingbelievedthattheformerversionwasaballadmodifiedcollectivelybyscholarsoftheTangDynastyonthebasisofaballadoftheNorthernDynasties,whilethelatteronewasaballadwiththetruequalityoftheNorth-ernDynasties.Hisviewpointrefreshedpeople.straditionalthinking,butthereexistsaproblemoflogicconfusioninthereasoningprocessofthisconclusion,whichalsolacksliteraturesupport,soitisnotconvincinganddeservesdis-cussing.

Keywords:TheSongofMulan;version;NorthernDynasties;truequality;modify;puzzle

*

5木兰歌6流传至今有两个差异很大的版本,一为/唧唧复唧唧0开头,一为/木兰抱杼嗟0开

头,学界倾向将以/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归入北朝民歌。5浙江大学学报6(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刊载了龚延明先生的大作5北朝本色乐府发覆6(以下简称龚文),该文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5木兰歌6情节与语言风格、诗中涉及的名物制度的比较,得出结论,称/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属北朝本色民歌;/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是经唐代文人对北朝民歌加工润色过的集体创作,由此可确定5全唐诗6所收韦元甫5木兰歌6(/木兰抱杼嗟0版)是误收,应更换以/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学界历来对5木兰歌6的关注都集中在/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上,对/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基本上忽略,究

[1]112

其原因大概如萧涤非先生认为此诗与前者/优劣悬殊,可不置辩0。龚延明先生独辟蹊径,将这两个版本的5木兰歌6纳入考察视野,主要从文献考辨和文本解读两方面探讨两者关系,见解新颖,其考虑问题的角度、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但仍觉有不少可议之处,笔者不揣浅陋详述如下,与龚延明先生商榷。

[2]289

一、文献学角度上对/北朝本色民歌0说的质疑

龚文核心观点是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系唐人在此基础上加工润色而成的。这一观点即确认/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的出现时间早于/唧唧复唧唧0版。此说确实颠覆了学界的普遍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博士专项课题/5文苑英华6与5文选6诗选比较研究0(BS201006);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研项

目/5文苑英华6与5文选6诗选比较研究0(10ZC099)。收稿日期:2011-02-21;修回日期:2011-03-10

作者简介:何水英(1978-),女,湖南省江永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观点,但疑处也很明显。

郭茂倩5乐府诗集6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0,将/唧唧复唧唧0版和/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一并收录,题名/木兰诗二首0,标为古辞,注云:/5古今乐录6云: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0

[3]373

语云/歌辞有5木兰6一曲,不知起於何代也0,而在收录5木兰诗6时引用5古今乐录6又云/木兰,不知名也0,这就说明5古今乐录6收录有一曲5木

兰6歌辞,但没有归入其所记的/梁鼓角横吹曲0中,这也说明5古今乐录6录的这首5木兰歌6是有题有辞的,并非如萧涤非先生所言/未载其诗,然已录其题0。由此也可以证明5乐府诗集6所录的两首5木兰诗6中的一首5木兰诗6来源于5古今乐录6,另一首自然就源于韦元甫所收集了。

另据南宋曾慥5类说6所摘抄5木兰歌6内容可证明5乐府诗集6收录的两首5木兰诗6中只可能是/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诗6为韦元甫所附入。5类说6卷五十一节抄5古乐府6/木兰诗0,又题为/木兰促织0,与5文苑英华6及5乐府诗集6所录内容基本相当,应为同一首5木兰诗6。5古乐府6为唐吴兢编撰,晁公武5郡斋读书志6卷四云:/5古乐府6十卷,并5乐府古题要解6两卷。唐吴兢纂。0吴兢,据5旧唐书6本传载其天宝八年卒于家,时年八十馀。据此可知生年大概为唐高宗显庆年间,卒于唐玄宗天宝八年。而韦元甫为唐代宗时期人,5旧唐书6本传载其曾任苏州刺史、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大历初得宰臣杜鸿渐推荐,征为尚书右丞。后来又任扬州长史、兼御史大夫、淮南节度观察等使。大历六年八月,以疾卒于位。曾慥为南宋人,他从两百五十种书籍中辑录出精华编撰成5类说6,可知5古乐府6在南宋仍可见。5古乐府6对/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诗6的收录说明此诗在韦元甫之前就已被整理,这一点可以证明唐人韦元甫附入的5木兰诗6只可能为5乐府诗集6所录的/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诗6,据此也可证明5乐府诗集6所录/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诗6为陈释智匠撰的5古今乐录6所录,故而/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出现应早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实际上5乐府诗集6对两诗这种关系已有所体现。5乐府诗集6编排体例为/每题以古词居前,拟作居后,使同一曲调,而诸格毕备,不相沿袭,可以药剽窃形似之失。其古词多前列本词,后列入乐所改,得以考知孰为侧,孰为趋,孰为艳,孰为增字、减字0,据此可知郭茂倩虽然将两首5木兰诗6列为古辞,但是他也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早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5乐府诗集6所录/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来源于5古今乐录6,/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来源于唐人韦

[6]

[5]

此为现今

能见最早将两首5木兰歌6同时录入的文献资料。5古今乐录6在赵宋以后已佚,后人对5乐府诗集6此注理解上有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臣韦元甫续附入0均为5古今乐录6语,如萧涤非引用郭茂倩5乐府诗集6的话称:/5古今乐录6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0另一种则认为/木兰,不知名0为5古今乐录6语,而/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臣韦元甫续附入0为郭茂倩的话,如曹道衡、沈玉成认为:/可见今本5乐府诗集6中5古今乐录6曰:-木兰,不知名.十字本无误,只是后人误以-浙

[4]436

江.以下十八字为5古今乐录6语。0如果以/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臣韦元甫续附入0为5古今乐录6语,5古今乐录6为陈释智匠所撰,宋王应麟5玉海6一百五引5中兴书目6云:/5古今乐录6十三卷,陈光大二年僧智匠撰。起汉迄陈。0韦元甫为唐人,作于陈代的5古今乐录6不可能提到唐代的韦元甫,也就是说5乐府诗集6中的这段注解应该是/木兰,不知名0为5古今乐录6语,而/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臣韦元甫续附入0为郭茂倩语,当为:5古今乐录6云:/木兰,不知名。0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郭茂倩)附入。这段注解提供了一个信息,即郭茂倩所见的5古今乐录6将这两首5木兰诗6均收录,作者不详,至少有一首是韦元甫补入的。

那么,这两首5木兰歌6究竟是5古今乐录6本身所录和韦元甫补入各占一首,还是说5古今乐录6/未载其诗,然已录其题0

[2]290

[2]290

,有题无辞,两

首均为韦元甫所补入?弄清郭茂倩5乐府诗集6这两首5木兰歌6的来源对于明晰/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是否早于/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出现的问题很有帮助。

郭茂倩在5乐府诗集6/横吹曲辞0第五/梁鼓角横吹曲0的注解中对5木兰歌6有所提及,值得注意。其注如下:5古今乐录6曰:/梁鼓角横吹曲有5企喻6,,等歌三十六曲。,,按歌辞有5木

[3]362

兰6一曲,不知起於何代也。0此处,郭茂倩按

元甫补入的作品。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难以证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比/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出现得更早。

至于目前最早保留/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的文献资料5文苑英华6将其作者误署名/韦元甫0也很容易理解。5文苑英华6为宋初馆阁文臣李昉等人所编,在编纂5文苑英华6之前,大型类书5太平御览6已经编纂完成,宋太宗从5太平御览6的编纂人员中抽了部分人员参与编纂5文苑英华6。5古今乐录6在宋初尚存,5太平御览6也利用了此书,如兵部八十九/镳0引:/释智匠5古今乐录6曰:明帝休成之乐歌曰:-玉镳息节,金辂怀音。.0

[7]

字却很生动,与民歌风格迥异,显见得经文人润色的痕迹。他还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的节律不严,不像/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杂

有唐诗格调的诗韵。通过两首诗情节与语言风格的对比,龚延明先生推出:5全唐诗6所收5木兰歌6,即/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而5文苑英华6所收韦元甫5木兰歌6,即/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乃唐代文人在北朝本色民歌/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基础上雕琢润色而成。由此得出结论:5全唐诗6所收署名/韦元甫0的5木兰歌6非唐诗,属张冠李戴,应撤掉,而代之以

[1]115

5文苑英华6所收署名/韦元甫0的5木兰歌6。

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受时代影响,刘勰5文心雕龙#时序6提出/骨质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0,正因为文学有时代烙印,所以/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0。反过来人们也可以根据文学的时代特征性来判定某些作品的时代归属,龚延明先生正是采用此方法,从文本的解析中把握两诗关系,但是龚文对此方法的运用仍可商榷。

龚延明先生首先将两个版本5木兰歌6的情节进行对比,提出两者三个相同之处:第一,题材相同。两首5木兰歌6都是取材于北方女子木兰女扮男装替老父从军的故事。第二,叙事情节相同。先叙木兰为何要女扮男装去从军,次叙出征前厉兵秣马,再叙从征经历。第三,叙军中战友发现卸下戎装的木兰原来是女郎时惊愕、叹息的情景,后一首更为生动。龚延明先生通过这三点得出结论,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是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脱胎出来的。

两首5木兰歌6的题材、叙事情节以及战友知道木兰为女儿身的诧异情景的确有类似之处,但是龚延明先生仅通过这三个相同点就得出后一首(/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是从前一首(/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脱胎出来的结论,因果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有牵强附会之嫌。/脱胎0通常是比喻一种事物由另一种事物孕育变化而产生,实际上这两首5木兰歌6除了选取木兰从军这一事例题材相同之外,无一相同或者相似的句子。两诗的这三个相同点与两者产生的时间先后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何以一定就是/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诗6是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诗6脱胎而来而不能是相反?龚延明先生此种推理实际上是观念在先,先入为主将/木兰抱杼嗟05木兰诗6确定为北朝本色民歌,根据假定的结论寻找证据,而

类似的引用,5太平御览6共有九

处。因为修纂5太平御览6、5文苑英华6两书的人员属于同一群体,可以推想5文苑英华6编者利用5古今乐录6的几率是很大的。5古今乐录6收录5木兰诗6云/不知名0,并没有署名,很有可能韦元甫在补入5木兰诗6时注上了自己的名字加以说明,所以郭茂倩5乐府诗集6对5木兰诗6注解称5古今乐录6云5木兰诗6不知名,韦元甫续补入。5文苑英华6编者将/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署名为韦元甫,是将这首诗误认为韦元甫所作。清人所编5全唐诗6收录/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诗6,亦署名韦元甫,也是将诗歌的采集人理解成了创作者。

从文献记载来看,/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在陈代5古今乐录6原已收录,而/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至唐代宗时才被发现,由韦元甫补入,目前尚无文献可以证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早于/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龚延明先生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在此基础上经过唐人润色加工而成的,缺乏文献支撑,难以令人信服。

二、对/情节与语言风格比较研究0的质疑

将两版本5木兰歌6从情节与语言风格两方面比较,是龚延明先生得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结论的重要方法之一。作者首先从情节方面将两诗进行比较,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是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脱胎出来的。接着从语言风格上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的语言质朴无华,而/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的语言文

非依据材料推导出结论。

如果对两首5木兰歌6的题材内容进行细致对比,可以发现这两首5木兰歌6虽然在情节上有相似性,但表达的主题侧重点并不相同,两者的/脱胎0关系就更难看出。就主题而言,/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更接近北朝特征。

/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以自叙形式,强调木兰淳朴高尚的情操,对木兰英勇善战进行赞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0一句,以双兔比喻,表达出对女性尚武勇如男儿的称赞,这种对女性的赞美恰恰符合北朝习俗。北朝人在赞美战场女杰时,往往直接盛赞其武勇,如5魏书#李孝伯传6赞李雍容云、5魏书#杨大眼传6赞杨大眼妻潘氏,均与5木兰歌6中木兰有相似之处,均为女性承担男性责任,不再对女性主内的妇容妇功妇德进行评价,转而赞美女子主外的英勇善战。而/木兰抱杼嗟05木兰诗6以第三人称形式称赞木兰的替父从军,结语/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0点题,借木兰之举,宣扬臣子之忠孝。诗中/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0一句又隐藏着重男轻女社会观念的转变。此首5木兰歌6中这一观念与唐玄宗后的社会有某种契合,如杜甫5兵车行6云:/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0白居易5长恨歌6云:/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0/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唐代宗时人韦元甫所收集,将其补入5古今乐录6,亦有可能为后人伪托。

在两诗情节对比的基础上,龚延明先生又从语言风格和诗律宽严角度对比两诗,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语言质朴无华,节律不严。/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遣词造句优美流畅,与民歌风格迥异,杂有唐诗格调的诗韵,并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前一首5木兰歌6总字数为290个,而后一首居然增加了496个字!即几乎增加了一倍,对北朝本色民歌5木兰歌6的加工十分明显。0

[1]115

前六句几乎相同,只是改-敕敕何力力.为-唧唧复唧唧.,而5文苑英华6卷三三三所录此歌的首句正作-唧唧何力力.,可见其在流传的过程中有

过不同的记录。这种开端的形式在汉魏和南北朝歌辞中常见,,0

[4]432

其二,龚延明先生以诗歌节律宽严为标准来区别古意浓淡,以此判断诗歌的出现早晚,这种衡量标准未必准确。5木兰歌6属古体诗,5文苑英华6将其归入歌行。从歌行的发展历程来看,南北朝至唐歌行经历了一段古风律化增强再到律化淡出的过程。南北朝歌行对偶形式多见,如江总的5姬人怨6句句对偶,触景生情,直抒相思苦;5闺怨篇6不换韵,偶句形式一气呵成。/永明体0新诗出现,诗人有意识追求对偶,也开始自觉追求四声相谐的韵律美,陈代阴铿等人进一步促成诗歌的律化,这一时期古风律化虽罕见,但已经存在可能性。到了唐代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最终完成了南朝四声诗律向唐诗的平仄过渡。初唐歌行受此影响,对偶和律化特征进一步明显,如骆宾王5畴昔篇6、王勃5滕王阁6、李峤5汾阴行6等歌行对偶句很多。尤其是王勃的5滕王阁6,句子的平仄基本合律,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但是至盛唐歌行非律化自李白、岑参开始逐渐成为趋势,到顾况歌行非律化程度更高,5文苑英华6所录其作基本属于非律化歌行。若以节律宽严为标准,那么极可能出现盛唐、中唐歌行古意浓于初唐的状况,若据龚延明先生的推论方式,就推导盛唐、中唐歌行早于初唐歌行的结论,这显然不妥。这种推论实际上是混淆了诗歌古体、近体律化历程之异。

其三,龚文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前一首5木兰歌6总字数为290个,而后一首居然增加了496个字!即几乎增加了一倍,对北朝本色民歌5木兰歌6的加工十分明显。0

[1]115

也就是说/唧唧复

唧唧0版5木兰歌6比/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篇幅长了近一倍,所以肯定是前者对后者的加工。同题诗作中篇幅长的必定就是对篇幅短的进行了加工,这种推论实际上就是认为同题诗歌发展的规律是时代靠后的诗歌只会比时代在前的长,此观点亦值得商榷。实际上同题诗歌的篇幅并非逐渐增大,也有缩短的,5乐府诗集6所录5长安有狭斜行6为例,有古辞、谢惠连所作、沈约所作等,均以富家少年为主要描写对象,题材基本相似。5长安有狭斜行6古辞有90字,谢惠连所作为40

以此说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古

意更浓,属于北朝本色民歌。

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商榷:

其一,龚延明先生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与民歌风格迥异。但是此诗恰恰保留了浓郁的民歌风味,这一特点曹道衡等学者已指出:/起首八句和5折杨柳枝歌6第三、四曲如出一辙,

字,沈约所作为30字,后两首相对于古辞而言都缩短一半以上,沈约所作只有古辞的三分之一长。如果说篇幅长的就是对篇幅短的予以了加工,在这里显然是不成立的,龚文此说过于绝对化。

所收署名韦元甫5木兰歌6、5乐府诗集6所收5木兰诗6之一,即现在各种古典文学作品选本采用的5木兰诗6,是经唐代文人对5木兰歌6加工润色

[1]118-119

过的集体创作。0

龚文在此部分实际上是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作者把结论当成自明的前提,在结论确定的基础上又再去解读文本,推论出求得结论所需的证据,有回过头来证明此结论,这种循环论证的方式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

这种循环论证使得龚文此部分论述牵强附会,疑点颇多。如作者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是北朝本色民歌,未经文人加工,涉及的名物制度很少,列举了/老父隶兵籍0、/迟马赴军幕0、/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0、/将军得胜归0、/门前旧军都0这五个例子,认为这些都是北朝名物。而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的句子,并逐一列举出/可汗大点兵0、/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0、/天子坐明堂0、/策勋十二卷0、/可汗欲与木兰官,不用尚书郎0、/愿得鸣驼千里足0这六个涉及名物的例子。这里的问题也很明显。

作者举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的六个句子,而这六句中的名物大部分却是北朝就已存在的,作者自己也予以了证明,如称/可汗是北朝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至唐仍如此0、/北魏虽为拓跋鲜卑族所建政权,但仍仿汉建立明堂,作为祭祖和月朔布政之地0、/-尚书郎.在北朝为常见官0、/北魏确有-鸣驼.之称0等,以此作为/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0的证据,实在勉为其难。/策勋十二转0是作者考论后认定为北朝尚无的一种唐代官制,此说若能成立,以此来说明/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尚且差强人意。但实际上策勋制度并非如作者所言在北朝没有,5魏书#高祖纪6载:(二十有三年春正月)癸卯,

[8]

行饮至策勋之礼。此后的北齐、北周均有策勋制度,定勋级来授赏功臣,封官进爵。

又如,作者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未经文人加工,涉及的名物制度很少,并与/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名物进行比较。言下之意/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经过了文人加工,涉及名物制度多。但就龚文所列举的两诗名物数量来看,(下转第31页)

三、对/名物制度比较研究0的质疑

/名物制度比较研究0是龚文证明/木兰抱杼

嗟0版5木兰歌6的另一重要视角,龚延明先生将两诗名物制度比较研究,主要是用以证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唧唧复唧唧0版为唐人在此基础上的加工创作。以名物制度考察诗歌,是从文献角度出发以史证诗之方式,方法本身无可非议,但是龚文对此方法的运用存在明显失误。

龚文此部分开头称/为便于比较,本文先探讨5全唐诗6所收5木兰歌6中的有关名物制度,此首以-木兰抱杼嗟.开头的5木兰歌6古意较浓,是一首质朴的北朝民歌,未经文人加工,涉及的名物

[1]115

制度很少,,0这里作者是先将/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确定为北朝本色民歌,既然是北朝民歌,那么就是未经文人加工,所以涉及的名物制度很少,作者列举了/老父隶兵籍0、/迟马赴军幕0、/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0、/将军得胜归0、/门前旧军都0这五个例子。在这种前提下,/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又理所当然被作者视为是唐人对北朝本色民歌的修改,所以文中在对后者所涉及名物的/可汗大点兵0、/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0、/天子坐明堂0、/策勋十二卷0、/可汗欲与木兰官,不用尚书郎0、/愿得鸣驼千里足0这六个例子的解释中,也直接采用/更换成0、/修改者0、/文人修改后0、/唐代文人在为民歌加工时0等词语来说明。也正是因为这种定性,龚文对于/可汗0、/天子0、/策勋十二卷0、/尚书郎0、/鸣驼0等在/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中存在而在/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中没有的名物,都解释为是唐人对北朝本色民歌的加工所致。这些名物中诸如/可汗0、/明堂0、/尚书郎0等在北朝已存在的,作者解释为是唐人以北朝人口吻或者用事典尽量贴近北朝之制。/策勋十二卷0,作者认为是唐制,属于唐人修改加上去的。最后作者总结该部分,称:/综上所述,已不难得出结论:5全唐诗6所收署名韦元甫5木兰歌6、5乐府诗集6所收5木兰诗6之二,应该是北朝本色民歌;而5文苑英华6

字,沈约所作为30字,后两首相对于古辞而言都缩短一半以上,沈约所作只有古辞的三分之一长。如果说篇幅长的就是对篇幅短的予以了加工,在这里显然是不成立的,龚文此说过于绝对化。

所收署名韦元甫5木兰歌6、5乐府诗集6所收5木兰诗6之一,即现在各种古典文学作品选本采用的5木兰诗6,是经唐代文人对5木兰歌6加工润色

[1]118-119

过的集体创作。0

龚文在此部分实际上是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作者把结论当成自明的前提,在结论确定的基础上又再去解读文本,推论出求得结论所需的证据,有回过头来证明此结论,这种循环论证的方式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

这种循环论证使得龚文此部分论述牵强附会,疑点颇多。如作者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是北朝本色民歌,未经文人加工,涉及的名物制度很少,列举了/老父隶兵籍0、/迟马赴军幕0、/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0、/将军得胜归0、/门前旧军都0这五个例子,认为这些都是北朝名物。而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的句子,并逐一列举出/可汗大点兵0、/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0、/天子坐明堂0、/策勋十二卷0、/可汗欲与木兰官,不用尚书郎0、/愿得鸣驼千里足0这六个涉及名物的例子。这里的问题也很明显。

作者举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的六个句子,而这六句中的名物大部分却是北朝就已存在的,作者自己也予以了证明,如称/可汗是北朝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至唐仍如此0、/北魏虽为拓跋鲜卑族所建政权,但仍仿汉建立明堂,作为祭祖和月朔布政之地0、/-尚书郎.在北朝为常见官0、/北魏确有-鸣驼.之称0等,以此作为/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0的证据,实在勉为其难。/策勋十二转0是作者考论后认定为北朝尚无的一种唐代官制,此说若能成立,以此来说明/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尚且差强人意。但实际上策勋制度并非如作者所言在北朝没有,5魏书#高祖纪6载:(二十有三年春正月)癸卯,

[8]

行饮至策勋之礼。此后的北齐、北周均有策勋制度,定勋级来授赏功臣,封官进爵。

又如,作者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未经文人加工,涉及的名物制度很少,并与/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名物进行比较。言下之意/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经过了文人加工,涉及名物制度多。但就龚文所列举的两诗名物数量来看,(下转第31页)

三、对/名物制度比较研究0的质疑

/名物制度比较研究0是龚文证明/木兰抱杼

嗟0版5木兰歌6的另一重要视角,龚延明先生将两诗名物制度比较研究,主要是用以证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唧唧复唧唧0版为唐人在此基础上的加工创作。以名物制度考察诗歌,是从文献角度出发以史证诗之方式,方法本身无可非议,但是龚文对此方法的运用存在明显失误。

龚文此部分开头称/为便于比较,本文先探讨5全唐诗6所收5木兰歌6中的有关名物制度,此首以-木兰抱杼嗟.开头的5木兰歌6古意较浓,是一首质朴的北朝民歌,未经文人加工,涉及的名物

[1]115

制度很少,,0这里作者是先将/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确定为北朝本色民歌,既然是北朝民歌,那么就是未经文人加工,所以涉及的名物制度很少,作者列举了/老父隶兵籍0、/迟马赴军幕0、/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0、/将军得胜归0、/门前旧军都0这五个例子。在这种前提下,/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又理所当然被作者视为是唐人对北朝本色民歌的修改,所以文中在对后者所涉及名物的/可汗大点兵0、/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0、/天子坐明堂0、/策勋十二卷0、/可汗欲与木兰官,不用尚书郎0、/愿得鸣驼千里足0这六个例子的解释中,也直接采用/更换成0、/修改者0、/文人修改后0、/唐代文人在为民歌加工时0等词语来说明。也正是因为这种定性,龚文对于/可汗0、/天子0、/策勋十二卷0、/尚书郎0、/鸣驼0等在/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中存在而在/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中没有的名物,都解释为是唐人对北朝本色民歌的加工所致。这些名物中诸如/可汗0、/明堂0、/尚书郎0等在北朝已存在的,作者解释为是唐人以北朝人口吻或者用事典尽量贴近北朝之制。/策勋十二卷0,作者认为是唐制,属于唐人修改加上去的。最后作者总结该部分,称:/综上所述,已不难得出结论:5全唐诗6所收署名韦元甫5木兰歌6、5乐府诗集6所收5木兰诗6之二,应该是北朝本色民歌;而5文苑英华6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154.[2]陈廷煊.农业合作化历史回顾[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4):22-28.

[3]陈海秋.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J].绥化师范专科学报,2003(1):13-15.[4]王先进.土地法全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11.

[5]国家统计局.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M].北京:统计出版社,1958:183-184.[6]学习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6[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1:81.[7]叶雨菲.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经济理论,2010(2):8.

[8]李锡英,李旭辉,张红新.深化农村改革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8(3):79-82.

[9]李旭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J].经济论坛,2009(14):9-12.

(上接第26页)

/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涉及的名物仅比前者多一例,其涉及名物制度实在也不能算多,同样都是名物制度少,何以/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就是文人加工的,而在/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处就属于未经文人加工?再如,龚文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的名物在/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中没有,就推出是唐人添加的。不知道龚延明先生注意到没有,/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中所涉及的名物,在/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中也同样是没有的,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推出这是对/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的加工呢?如果龚延明先生认为可以,那么,/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参考文献:

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这一核心观点就无法站住脚;如果认为不可以,那么也就否定了以这种方式推导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是唐人对北朝本色民歌的润色加工之作的结论,这种论证方式的逻辑悖乱性不言而喻。

客观而言,龚延明先生对5木兰歌6的新解将人们的关注视线引向长期被忽略的/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拓宽了5木兰歌6的研究领域,得出的结论颠覆了学界的传统认识。但是这新解立论不坚实,论证过程存在先入为主、牵强附会、循环论证、逻辑悖乱等诸多问题,/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1]龚延明.北朝本色乐府5木兰歌6发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四库全书:6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97.[6]永 瑢.四库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1696.[7]李 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1648.[8]魏 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4.

/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说献疑

)))与龚延明先生商榷

何水英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摘 要:现存5木兰歌6有以/唧唧复唧唧0开头和以/木兰抱杼嗟0开头两个版本。通过两诗比较,龚延明先生认为前者为唐人对北朝民歌加工润色之作,后者属北朝本色民歌。此新解颠覆了传统认识,但是此结论推理过程中存在逻辑混乱等问题,也缺乏必要的文献支撑,结论难以让人认可,值得商榷。关键词:5木兰歌6;版本;北朝;本色;润色;献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91(2011)01-0022-05

PuzzlesabouttheStatementthatTheSongofMulan(the/MulanHugstheShuttleandSighs0

Version)WasaBalladwiththeTrueQualityoftheNorthernDynasties

)ADiscussionwithMr.GongYanming

HeShuiying

(SchoolofHumanities,KailiUniversity,KailiGuizhou556011,China)

Abstract:TherearetwoversionsofTheSongofMulancirculateduntiltoday.Onebeginswith/click,click,foreverclick,click0,theotherbeginswith/Mulanhugstheshuttleandsighs0.Bycomparingthetwodifferentversions,Mr.GongYanmingbelievedthattheformerversionwasaballadmodifiedcollectivelybyscholarsoftheTangDynastyonthebasisofaballadoftheNorthernDynasties,whilethelatteronewasaballadwiththetruequalityoftheNorth-ernDynasties.Hisviewpointrefreshedpeople.straditionalthinking,butthereexistsaproblemoflogicconfusioninthereasoningprocessofthisconclusion,whichalsolacksliteraturesupport,soitisnotconvincinganddeservesdis-cussing.

Keywords:TheSongofMulan;version;NorthernDynasties;truequality;modify;puzzle

*

5木兰歌6流传至今有两个差异很大的版本,一为/唧唧复唧唧0开头,一为/木兰抱杼嗟0开

头,学界倾向将以/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归入北朝民歌。5浙江大学学报6(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刊载了龚延明先生的大作5北朝本色乐府发覆6(以下简称龚文),该文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5木兰歌6情节与语言风格、诗中涉及的名物制度的比较,得出结论,称/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属北朝本色民歌;/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是经唐代文人对北朝民歌加工润色过的集体创作,由此可确定5全唐诗6所收韦元甫5木兰歌6(/木兰抱杼嗟0版)是误收,应更换以/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学界历来对5木兰歌6的关注都集中在/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上,对/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基本上忽略,究

[1]112

其原因大概如萧涤非先生认为此诗与前者/优劣悬殊,可不置辩0。龚延明先生独辟蹊径,将这两个版本的5木兰歌6纳入考察视野,主要从文献考辨和文本解读两方面探讨两者关系,见解新颖,其考虑问题的角度、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但仍觉有不少可议之处,笔者不揣浅陋详述如下,与龚延明先生商榷。

[2]289

一、文献学角度上对/北朝本色民歌0说的质疑

龚文核心观点是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系唐人在此基础上加工润色而成的。这一观点即确认/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的出现时间早于/唧唧复唧唧0版。此说确实颠覆了学界的普遍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博士专项课题/5文苑英华6与5文选6诗选比较研究0(BS201006);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研项

目/5文苑英华6与5文选6诗选比较研究0(10ZC099)。收稿日期:2011-02-21;修回日期:2011-03-10

作者简介:何水英(1978-),女,湖南省江永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观点,但疑处也很明显。

郭茂倩5乐府诗集6卷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0,将/唧唧复唧唧0版和/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一并收录,题名/木兰诗二首0,标为古辞,注云:/5古今乐录6云: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0

[3]373

语云/歌辞有5木兰6一曲,不知起於何代也0,而在收录5木兰诗6时引用5古今乐录6又云/木兰,不知名也0,这就说明5古今乐录6收录有一曲5木

兰6歌辞,但没有归入其所记的/梁鼓角横吹曲0中,这也说明5古今乐录6录的这首5木兰歌6是有题有辞的,并非如萧涤非先生所言/未载其诗,然已录其题0。由此也可以证明5乐府诗集6所录的两首5木兰诗6中的一首5木兰诗6来源于5古今乐录6,另一首自然就源于韦元甫所收集了。

另据南宋曾慥5类说6所摘抄5木兰歌6内容可证明5乐府诗集6收录的两首5木兰诗6中只可能是/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诗6为韦元甫所附入。5类说6卷五十一节抄5古乐府6/木兰诗0,又题为/木兰促织0,与5文苑英华6及5乐府诗集6所录内容基本相当,应为同一首5木兰诗6。5古乐府6为唐吴兢编撰,晁公武5郡斋读书志6卷四云:/5古乐府6十卷,并5乐府古题要解6两卷。唐吴兢纂。0吴兢,据5旧唐书6本传载其天宝八年卒于家,时年八十馀。据此可知生年大概为唐高宗显庆年间,卒于唐玄宗天宝八年。而韦元甫为唐代宗时期人,5旧唐书6本传载其曾任苏州刺史、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大历初得宰臣杜鸿渐推荐,征为尚书右丞。后来又任扬州长史、兼御史大夫、淮南节度观察等使。大历六年八月,以疾卒于位。曾慥为南宋人,他从两百五十种书籍中辑录出精华编撰成5类说6,可知5古乐府6在南宋仍可见。5古乐府6对/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诗6的收录说明此诗在韦元甫之前就已被整理,这一点可以证明唐人韦元甫附入的5木兰诗6只可能为5乐府诗集6所录的/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诗6,据此也可证明5乐府诗集6所录/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诗6为陈释智匠撰的5古今乐录6所录,故而/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出现应早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实际上5乐府诗集6对两诗这种关系已有所体现。5乐府诗集6编排体例为/每题以古词居前,拟作居后,使同一曲调,而诸格毕备,不相沿袭,可以药剽窃形似之失。其古词多前列本词,后列入乐所改,得以考知孰为侧,孰为趋,孰为艳,孰为增字、减字0,据此可知郭茂倩虽然将两首5木兰诗6列为古辞,但是他也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早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5乐府诗集6所录/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来源于5古今乐录6,/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来源于唐人韦

[6]

[5]

此为现今

能见最早将两首5木兰歌6同时录入的文献资料。5古今乐录6在赵宋以后已佚,后人对5乐府诗集6此注理解上有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臣韦元甫续附入0均为5古今乐录6语,如萧涤非引用郭茂倩5乐府诗集6的话称:/5古今乐录6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0另一种则认为/木兰,不知名0为5古今乐录6语,而/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臣韦元甫续附入0为郭茂倩的话,如曹道衡、沈玉成认为:/可见今本5乐府诗集6中5古今乐录6曰:-木兰,不知名.十字本无误,只是后人误以-浙

[4]436

江.以下十八字为5古今乐录6语。0如果以/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臣韦元甫续附入0为5古今乐录6语,5古今乐录6为陈释智匠所撰,宋王应麟5玉海6一百五引5中兴书目6云:/5古今乐录6十三卷,陈光大二年僧智匠撰。起汉迄陈。0韦元甫为唐人,作于陈代的5古今乐录6不可能提到唐代的韦元甫,也就是说5乐府诗集6中的这段注解应该是/木兰,不知名0为5古今乐录6语,而/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臣韦元甫续附入0为郭茂倩语,当为:5古今乐录6云:/木兰,不知名。0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郭茂倩)附入。这段注解提供了一个信息,即郭茂倩所见的5古今乐录6将这两首5木兰诗6均收录,作者不详,至少有一首是韦元甫补入的。

那么,这两首5木兰歌6究竟是5古今乐录6本身所录和韦元甫补入各占一首,还是说5古今乐录6/未载其诗,然已录其题0

[2]290

[2]290

,有题无辞,两

首均为韦元甫所补入?弄清郭茂倩5乐府诗集6这两首5木兰歌6的来源对于明晰/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是否早于/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出现的问题很有帮助。

郭茂倩在5乐府诗集6/横吹曲辞0第五/梁鼓角横吹曲0的注解中对5木兰歌6有所提及,值得注意。其注如下:5古今乐录6曰:/梁鼓角横吹曲有5企喻6,,等歌三十六曲。,,按歌辞有5木

[3]362

兰6一曲,不知起於何代也。0此处,郭茂倩按

元甫补入的作品。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难以证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比/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出现得更早。

至于目前最早保留/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的文献资料5文苑英华6将其作者误署名/韦元甫0也很容易理解。5文苑英华6为宋初馆阁文臣李昉等人所编,在编纂5文苑英华6之前,大型类书5太平御览6已经编纂完成,宋太宗从5太平御览6的编纂人员中抽了部分人员参与编纂5文苑英华6。5古今乐录6在宋初尚存,5太平御览6也利用了此书,如兵部八十九/镳0引:/释智匠5古今乐录6曰:明帝休成之乐歌曰:-玉镳息节,金辂怀音。.0

[7]

字却很生动,与民歌风格迥异,显见得经文人润色的痕迹。他还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的节律不严,不像/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杂

有唐诗格调的诗韵。通过两首诗情节与语言风格的对比,龚延明先生推出:5全唐诗6所收5木兰歌6,即/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而5文苑英华6所收韦元甫5木兰歌6,即/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乃唐代文人在北朝本色民歌/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基础上雕琢润色而成。由此得出结论:5全唐诗6所收署名/韦元甫0的5木兰歌6非唐诗,属张冠李戴,应撤掉,而代之以

[1]115

5文苑英华6所收署名/韦元甫0的5木兰歌6。

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受时代影响,刘勰5文心雕龙#时序6提出/骨质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0,正因为文学有时代烙印,所以/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0。反过来人们也可以根据文学的时代特征性来判定某些作品的时代归属,龚延明先生正是采用此方法,从文本的解析中把握两诗关系,但是龚文对此方法的运用仍可商榷。

龚延明先生首先将两个版本5木兰歌6的情节进行对比,提出两者三个相同之处:第一,题材相同。两首5木兰歌6都是取材于北方女子木兰女扮男装替老父从军的故事。第二,叙事情节相同。先叙木兰为何要女扮男装去从军,次叙出征前厉兵秣马,再叙从征经历。第三,叙军中战友发现卸下戎装的木兰原来是女郎时惊愕、叹息的情景,后一首更为生动。龚延明先生通过这三点得出结论,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是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脱胎出来的。

两首5木兰歌6的题材、叙事情节以及战友知道木兰为女儿身的诧异情景的确有类似之处,但是龚延明先生仅通过这三个相同点就得出后一首(/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是从前一首(/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脱胎出来的结论,因果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有牵强附会之嫌。/脱胎0通常是比喻一种事物由另一种事物孕育变化而产生,实际上这两首5木兰歌6除了选取木兰从军这一事例题材相同之外,无一相同或者相似的句子。两诗的这三个相同点与两者产生的时间先后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何以一定就是/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诗6是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诗6脱胎而来而不能是相反?龚延明先生此种推理实际上是观念在先,先入为主将/木兰抱杼嗟05木兰诗6确定为北朝本色民歌,根据假定的结论寻找证据,而

类似的引用,5太平御览6共有九

处。因为修纂5太平御览6、5文苑英华6两书的人员属于同一群体,可以推想5文苑英华6编者利用5古今乐录6的几率是很大的。5古今乐录6收录5木兰诗6云/不知名0,并没有署名,很有可能韦元甫在补入5木兰诗6时注上了自己的名字加以说明,所以郭茂倩5乐府诗集6对5木兰诗6注解称5古今乐录6云5木兰诗6不知名,韦元甫续补入。5文苑英华6编者将/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署名为韦元甫,是将这首诗误认为韦元甫所作。清人所编5全唐诗6收录/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诗6,亦署名韦元甫,也是将诗歌的采集人理解成了创作者。

从文献记载来看,/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在陈代5古今乐录6原已收录,而/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至唐代宗时才被发现,由韦元甫补入,目前尚无文献可以证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早于/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龚延明先生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在此基础上经过唐人润色加工而成的,缺乏文献支撑,难以令人信服。

二、对/情节与语言风格比较研究0的质疑

将两版本5木兰歌6从情节与语言风格两方面比较,是龚延明先生得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结论的重要方法之一。作者首先从情节方面将两诗进行比较,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是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脱胎出来的。接着从语言风格上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的语言质朴无华,而/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的语言文

非依据材料推导出结论。

如果对两首5木兰歌6的题材内容进行细致对比,可以发现这两首5木兰歌6虽然在情节上有相似性,但表达的主题侧重点并不相同,两者的/脱胎0关系就更难看出。就主题而言,/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更接近北朝特征。

/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以自叙形式,强调木兰淳朴高尚的情操,对木兰英勇善战进行赞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0一句,以双兔比喻,表达出对女性尚武勇如男儿的称赞,这种对女性的赞美恰恰符合北朝习俗。北朝人在赞美战场女杰时,往往直接盛赞其武勇,如5魏书#李孝伯传6赞李雍容云、5魏书#杨大眼传6赞杨大眼妻潘氏,均与5木兰歌6中木兰有相似之处,均为女性承担男性责任,不再对女性主内的妇容妇功妇德进行评价,转而赞美女子主外的英勇善战。而/木兰抱杼嗟05木兰诗6以第三人称形式称赞木兰的替父从军,结语/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0点题,借木兰之举,宣扬臣子之忠孝。诗中/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0一句又隐藏着重男轻女社会观念的转变。此首5木兰歌6中这一观念与唐玄宗后的社会有某种契合,如杜甫5兵车行6云:/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0白居易5长恨歌6云:/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0/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唐代宗时人韦元甫所收集,将其补入5古今乐录6,亦有可能为后人伪托。

在两诗情节对比的基础上,龚延明先生又从语言风格和诗律宽严角度对比两诗,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语言质朴无华,节律不严。/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遣词造句优美流畅,与民歌风格迥异,杂有唐诗格调的诗韵,并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前一首5木兰歌6总字数为290个,而后一首居然增加了496个字!即几乎增加了一倍,对北朝本色民歌5木兰歌6的加工十分明显。0

[1]115

前六句几乎相同,只是改-敕敕何力力.为-唧唧复唧唧.,而5文苑英华6卷三三三所录此歌的首句正作-唧唧何力力.,可见其在流传的过程中有

过不同的记录。这种开端的形式在汉魏和南北朝歌辞中常见,,0

[4]432

其二,龚延明先生以诗歌节律宽严为标准来区别古意浓淡,以此判断诗歌的出现早晚,这种衡量标准未必准确。5木兰歌6属古体诗,5文苑英华6将其归入歌行。从歌行的发展历程来看,南北朝至唐歌行经历了一段古风律化增强再到律化淡出的过程。南北朝歌行对偶形式多见,如江总的5姬人怨6句句对偶,触景生情,直抒相思苦;5闺怨篇6不换韵,偶句形式一气呵成。/永明体0新诗出现,诗人有意识追求对偶,也开始自觉追求四声相谐的韵律美,陈代阴铿等人进一步促成诗歌的律化,这一时期古风律化虽罕见,但已经存在可能性。到了唐代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最终完成了南朝四声诗律向唐诗的平仄过渡。初唐歌行受此影响,对偶和律化特征进一步明显,如骆宾王5畴昔篇6、王勃5滕王阁6、李峤5汾阴行6等歌行对偶句很多。尤其是王勃的5滕王阁6,句子的平仄基本合律,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但是至盛唐歌行非律化自李白、岑参开始逐渐成为趋势,到顾况歌行非律化程度更高,5文苑英华6所录其作基本属于非律化歌行。若以节律宽严为标准,那么极可能出现盛唐、中唐歌行古意浓于初唐的状况,若据龚延明先生的推论方式,就推导盛唐、中唐歌行早于初唐歌行的结论,这显然不妥。这种推论实际上是混淆了诗歌古体、近体律化历程之异。

其三,龚文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前一首5木兰歌6总字数为290个,而后一首居然增加了496个字!即几乎增加了一倍,对北朝本色民歌5木兰歌6的加工十分明显。0

[1]115

也就是说/唧唧复

唧唧0版5木兰歌6比/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篇幅长了近一倍,所以肯定是前者对后者的加工。同题诗作中篇幅长的必定就是对篇幅短的进行了加工,这种推论实际上就是认为同题诗歌发展的规律是时代靠后的诗歌只会比时代在前的长,此观点亦值得商榷。实际上同题诗歌的篇幅并非逐渐增大,也有缩短的,5乐府诗集6所录5长安有狭斜行6为例,有古辞、谢惠连所作、沈约所作等,均以富家少年为主要描写对象,题材基本相似。5长安有狭斜行6古辞有90字,谢惠连所作为40

以此说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古

意更浓,属于北朝本色民歌。

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商榷:

其一,龚延明先生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与民歌风格迥异。但是此诗恰恰保留了浓郁的民歌风味,这一特点曹道衡等学者已指出:/起首八句和5折杨柳枝歌6第三、四曲如出一辙,

字,沈约所作为30字,后两首相对于古辞而言都缩短一半以上,沈约所作只有古辞的三分之一长。如果说篇幅长的就是对篇幅短的予以了加工,在这里显然是不成立的,龚文此说过于绝对化。

所收署名韦元甫5木兰歌6、5乐府诗集6所收5木兰诗6之一,即现在各种古典文学作品选本采用的5木兰诗6,是经唐代文人对5木兰歌6加工润色

[1]118-119

过的集体创作。0

龚文在此部分实际上是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作者把结论当成自明的前提,在结论确定的基础上又再去解读文本,推论出求得结论所需的证据,有回过头来证明此结论,这种循环论证的方式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

这种循环论证使得龚文此部分论述牵强附会,疑点颇多。如作者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是北朝本色民歌,未经文人加工,涉及的名物制度很少,列举了/老父隶兵籍0、/迟马赴军幕0、/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0、/将军得胜归0、/门前旧军都0这五个例子,认为这些都是北朝名物。而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的句子,并逐一列举出/可汗大点兵0、/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0、/天子坐明堂0、/策勋十二卷0、/可汗欲与木兰官,不用尚书郎0、/愿得鸣驼千里足0这六个涉及名物的例子。这里的问题也很明显。

作者举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的六个句子,而这六句中的名物大部分却是北朝就已存在的,作者自己也予以了证明,如称/可汗是北朝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至唐仍如此0、/北魏虽为拓跋鲜卑族所建政权,但仍仿汉建立明堂,作为祭祖和月朔布政之地0、/-尚书郎.在北朝为常见官0、/北魏确有-鸣驼.之称0等,以此作为/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0的证据,实在勉为其难。/策勋十二转0是作者考论后认定为北朝尚无的一种唐代官制,此说若能成立,以此来说明/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尚且差强人意。但实际上策勋制度并非如作者所言在北朝没有,5魏书#高祖纪6载:(二十有三年春正月)癸卯,

[8]

行饮至策勋之礼。此后的北齐、北周均有策勋制度,定勋级来授赏功臣,封官进爵。

又如,作者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未经文人加工,涉及的名物制度很少,并与/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名物进行比较。言下之意/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经过了文人加工,涉及名物制度多。但就龚文所列举的两诗名物数量来看,(下转第31页)

三、对/名物制度比较研究0的质疑

/名物制度比较研究0是龚文证明/木兰抱杼

嗟0版5木兰歌6的另一重要视角,龚延明先生将两诗名物制度比较研究,主要是用以证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唧唧复唧唧0版为唐人在此基础上的加工创作。以名物制度考察诗歌,是从文献角度出发以史证诗之方式,方法本身无可非议,但是龚文对此方法的运用存在明显失误。

龚文此部分开头称/为便于比较,本文先探讨5全唐诗6所收5木兰歌6中的有关名物制度,此首以-木兰抱杼嗟.开头的5木兰歌6古意较浓,是一首质朴的北朝民歌,未经文人加工,涉及的名物

[1]115

制度很少,,0这里作者是先将/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确定为北朝本色民歌,既然是北朝民歌,那么就是未经文人加工,所以涉及的名物制度很少,作者列举了/老父隶兵籍0、/迟马赴军幕0、/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0、/将军得胜归0、/门前旧军都0这五个例子。在这种前提下,/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又理所当然被作者视为是唐人对北朝本色民歌的修改,所以文中在对后者所涉及名物的/可汗大点兵0、/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0、/天子坐明堂0、/策勋十二卷0、/可汗欲与木兰官,不用尚书郎0、/愿得鸣驼千里足0这六个例子的解释中,也直接采用/更换成0、/修改者0、/文人修改后0、/唐代文人在为民歌加工时0等词语来说明。也正是因为这种定性,龚文对于/可汗0、/天子0、/策勋十二卷0、/尚书郎0、/鸣驼0等在/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中存在而在/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中没有的名物,都解释为是唐人对北朝本色民歌的加工所致。这些名物中诸如/可汗0、/明堂0、/尚书郎0等在北朝已存在的,作者解释为是唐人以北朝人口吻或者用事典尽量贴近北朝之制。/策勋十二卷0,作者认为是唐制,属于唐人修改加上去的。最后作者总结该部分,称:/综上所述,已不难得出结论:5全唐诗6所收署名韦元甫5木兰歌6、5乐府诗集6所收5木兰诗6之二,应该是北朝本色民歌;而5文苑英华6

字,沈约所作为30字,后两首相对于古辞而言都缩短一半以上,沈约所作只有古辞的三分之一长。如果说篇幅长的就是对篇幅短的予以了加工,在这里显然是不成立的,龚文此说过于绝对化。

所收署名韦元甫5木兰歌6、5乐府诗集6所收5木兰诗6之一,即现在各种古典文学作品选本采用的5木兰诗6,是经唐代文人对5木兰歌6加工润色

[1]118-119

过的集体创作。0

龚文在此部分实际上是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作者把结论当成自明的前提,在结论确定的基础上又再去解读文本,推论出求得结论所需的证据,有回过头来证明此结论,这种循环论证的方式无疑是缺乏说服力的。

这种循环论证使得龚文此部分论述牵强附会,疑点颇多。如作者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是北朝本色民歌,未经文人加工,涉及的名物制度很少,列举了/老父隶兵籍0、/迟马赴军幕0、/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0、/将军得胜归0、/门前旧军都0这五个例子,认为这些都是北朝名物。而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的句子,并逐一列举出/可汗大点兵0、/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0、/天子坐明堂0、/策勋十二卷0、/可汗欲与木兰官,不用尚书郎0、/愿得鸣驼千里足0这六个涉及名物的例子。这里的问题也很明显。

作者举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的六个句子,而这六句中的名物大部分却是北朝就已存在的,作者自己也予以了证明,如称/可汗是北朝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至唐仍如此0、/北魏虽为拓跋鲜卑族所建政权,但仍仿汉建立明堂,作为祭祖和月朔布政之地0、/-尚书郎.在北朝为常见官0、/北魏确有-鸣驼.之称0等,以此作为/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0的证据,实在勉为其难。/策勋十二转0是作者考论后认定为北朝尚无的一种唐代官制,此说若能成立,以此来说明/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明显掺入唐代名物制度,尚且差强人意。但实际上策勋制度并非如作者所言在北朝没有,5魏书#高祖纪6载:(二十有三年春正月)癸卯,

[8]

行饮至策勋之礼。此后的北齐、北周均有策勋制度,定勋级来授赏功臣,封官进爵。

又如,作者认为/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未经文人加工,涉及的名物制度很少,并与/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名物进行比较。言下之意/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经过了文人加工,涉及名物制度多。但就龚文所列举的两诗名物数量来看,(下转第31页)

三、对/名物制度比较研究0的质疑

/名物制度比较研究0是龚文证明/木兰抱杼

嗟0版5木兰歌6的另一重要视角,龚延明先生将两诗名物制度比较研究,主要是用以证明/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唧唧复唧唧0版为唐人在此基础上的加工创作。以名物制度考察诗歌,是从文献角度出发以史证诗之方式,方法本身无可非议,但是龚文对此方法的运用存在明显失误。

龚文此部分开头称/为便于比较,本文先探讨5全唐诗6所收5木兰歌6中的有关名物制度,此首以-木兰抱杼嗟.开头的5木兰歌6古意较浓,是一首质朴的北朝民歌,未经文人加工,涉及的名物

[1]115

制度很少,,0这里作者是先将/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确定为北朝本色民歌,既然是北朝民歌,那么就是未经文人加工,所以涉及的名物制度很少,作者列举了/老父隶兵籍0、/迟马赴军幕0、/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0、/将军得胜归0、/门前旧军都0这五个例子。在这种前提下,/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又理所当然被作者视为是唐人对北朝本色民歌的修改,所以文中在对后者所涉及名物的/可汗大点兵0、/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0、/天子坐明堂0、/策勋十二卷0、/可汗欲与木兰官,不用尚书郎0、/愿得鸣驼千里足0这六个例子的解释中,也直接采用/更换成0、/修改者0、/文人修改后0、/唐代文人在为民歌加工时0等词语来说明。也正是因为这种定性,龚文对于/可汗0、/天子0、/策勋十二卷0、/尚书郎0、/鸣驼0等在/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中存在而在/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中没有的名物,都解释为是唐人对北朝本色民歌的加工所致。这些名物中诸如/可汗0、/明堂0、/尚书郎0等在北朝已存在的,作者解释为是唐人以北朝人口吻或者用事典尽量贴近北朝之制。/策勋十二卷0,作者认为是唐制,属于唐人修改加上去的。最后作者总结该部分,称:/综上所述,已不难得出结论:5全唐诗6所收署名韦元甫5木兰歌6、5乐府诗集6所收5木兰诗6之二,应该是北朝本色民歌;而5文苑英华6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154.[2]陈廷煊.农业合作化历史回顾[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4):22-28.

[3]陈海秋.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J].绥化师范专科学报,2003(1):13-15.[4]王先进.土地法全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11.

[5]国家统计局.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M].北京:统计出版社,1958:183-184.[6]学习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6[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1:81.[7]叶雨菲.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经济理论,2010(2):8.

[8]李锡英,李旭辉,张红新.深化农村改革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8(3):79-82.

[9]李旭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J].经济论坛,2009(14):9-12.

(上接第26页)

/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涉及的名物仅比前者多一例,其涉及名物制度实在也不能算多,同样都是名物制度少,何以/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就是文人加工的,而在/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处就属于未经文人加工?再如,龚文认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的名物在/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中没有,就推出是唐人添加的。不知道龚延明先生注意到没有,/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中所涉及的名物,在/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中也同样是没有的,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推出这是对/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的加工呢?如果龚延明先生认为可以,那么,/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参考文献:

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这一核心观点就无法站住脚;如果认为不可以,那么也就否定了以这种方式推导出/唧唧复唧唧0版5木兰歌6是唐人对北朝本色民歌的润色加工之作的结论,这种论证方式的逻辑悖乱性不言而喻。

客观而言,龚延明先生对5木兰歌6的新解将人们的关注视线引向长期被忽略的/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拓宽了5木兰歌6的研究领域,得出的结论颠覆了学界的传统认识。但是这新解立论不坚实,论证过程存在先入为主、牵强附会、循环论证、逻辑悖乱等诸多问题,/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1]龚延明.北朝本色乐府5木兰歌6发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四库全书:6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97.[6]永 瑢.四库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1696.[7]李 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1648.[8]魏 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4.


相关文章

  • 北朝叙事民歌[木兰诗]赏析毕业论文
  • 北朝叙事民歌<木兰诗>赏析 摘要:<木兰诗>是我国古典叙事诗歌的代表作品,它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记述了北朝女英雄花木兰从军的故事.作为为后世脍炙人口的成功叙事诗作,<木兰诗>在我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占有极重要的 ...查看


  • (4)[转载]古代民歌之冠[木兰诗]
  • 西晋末年,一场永嘉之乱,破坏了昌盛的太康文学,迫使绝大部分士族流迁江南,也带走了中原文学.从此,中国古代文学的天平倾向了南方,出现了文学史上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北方的文学几乎绝迹. 但是,在民间文学创作,尤其是作为劳动人民真挚感情流露的民 ...查看


  • 魏晋南北朝诗歌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一.复习提要 本章应按课文后的"提示"要求,背诵应该背诵的诗篇,且熟记 有些诗歌的名句及出处. 熟悉这一章中重要作家的生平经历,尤其是象曹植.左思.陶渊 明.庚信等一批作家. 要注意分析一些重要作 ...查看


  • [木兰诗]教学设计16
  • 木兰诗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查看


  • 替父从军花木兰的真相:其实她不姓"花"
  • 中学课文里选的民歌<木兰诗>,很多人成年后仍能背诵,可是细勘诗句,却总感觉味道很怪. 因为,这是一首很杂糅的诗歌,诗句的后面似乎藏着不同时代的迥异声音.南北朝时代落日的余晖,令木兰从军征战的故事,留下长长短短的暗影,一直投射到当 ...查看


  • 2诗歌基础1:体裁
  • 第二讲 体裁分类 一.体裁分类(从诗歌的形式可分)--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quo ...查看


  • 诗歌手抄报内容:南北朝民歌
  •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 ...查看


  • 南北朝文学
  •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第一次高峰,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可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几个阶段诗歌是这一时期最为发达的文学样式,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体裁和文学理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查看


  • 杜牧的诗:题木兰庙
  • <题木兰庙>原文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题木兰庙>鉴赏 诗人一开头就用一个"作"字把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诗意高度概括出来.这个&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