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的管道]说课稿

《血流的管道——血管》第一课时 说课稿

一、教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选自新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里的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第一课时的内容。血管是对血液知识的延伸,属于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又是学习血液循环途径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描述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2)、通过阅读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形成关爱生命的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分辨三种血管。

(2)、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对自己血液在血管中是如何流动的十分感兴趣,探究欲望浓厚,喜欢合作学习,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的“三主”教学。

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血管的认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分组合作探究法、 观察法、分类比较法。

初中生都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但是对血管的类型、分布和结构等却很陌生。因此本节课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与分组讨论、交流,初步获取知识。

2、利用比较法,对三种血管进行比较,加深对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认识和理解,学分区别动脉和静脉。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导入新课

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如在人因创伤引起出血时,有

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缓慢地流出暗红的血液,最为严重的是喷射出鲜红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医生给病人打点滴时,对针头插入的血管有选择吗?是否所有的血管都能作为注射的场所呢?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小组活动、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先出示了学习任务,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结合图片及导学案,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分别阐述对三种血管的认识,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讲评。在此过程中还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自己颈部或腕部血管的搏动,看一看体表的“青筋”等活动,增强对体内血管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会如何区分动脉和静脉,加深对三种血管的认识。最后播放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血管在人体内的分布及不同血管中血流的情况。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对血管的认识和理解,并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打下基础。

3、归纳知识、巩固新知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然后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巩固新知识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遗漏问题。

4、知识延伸,拓展思维

在最后,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抽血或输液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针刺入时方向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即近心端)用胶皮管捆扎起来?会有什么现象?以此为结束语,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应用,使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课堂效果及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先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的,活动起来才能有序,并从中理解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点拨,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进行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增进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本课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

观形象,比较受学生的欢迎,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效果较好。

4、使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中有效指导教师的授课和学生有效地听讲,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5、在新课程中如何在课堂上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课程与生活联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两个难题,本节课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效果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这两个方面继续探索,将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真正地联系,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课堂练习没有完成,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教学中未安排学生自评、组评或师评等,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没有达到高潮,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强,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血流的管道——血管》第一课时 说课稿

一、教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选自新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里的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第一课时的内容。血管是对血液知识的延伸,属于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又是学习血液循环途径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描述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2)、通过阅读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形成关爱生命的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分辨三种血管。

(2)、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对自己血液在血管中是如何流动的十分感兴趣,探究欲望浓厚,喜欢合作学习,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的“三主”教学。

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血管的认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分组合作探究法、 观察法、分类比较法。

初中生都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但是对血管的类型、分布和结构等却很陌生。因此本节课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与分组讨论、交流,初步获取知识。

2、利用比较法,对三种血管进行比较,加深对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认识和理解,学分区别动脉和静脉。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导入新课

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如在人因创伤引起出血时,有

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缓慢地流出暗红的血液,最为严重的是喷射出鲜红的血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医生给病人打点滴时,对针头插入的血管有选择吗?是否所有的血管都能作为注射的场所呢?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小组活动、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先出示了学习任务,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结合图片及导学案,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分别阐述对三种血管的认识,教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讲评。在此过程中还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自己颈部或腕部血管的搏动,看一看体表的“青筋”等活动,增强对体内血管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会如何区分动脉和静脉,加深对三种血管的认识。最后播放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血管在人体内的分布及不同血管中血流的情况。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对血管的认识和理解,并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打下基础。

3、归纳知识、巩固新知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然后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巩固新知识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遗漏问题。

4、知识延伸,拓展思维

在最后,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抽血或输液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针刺入时方向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即近心端)用胶皮管捆扎起来?会有什么现象?以此为结束语,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应用,使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课堂效果及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先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的,活动起来才能有序,并从中理解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点拨,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进行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增进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本课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

观形象,比较受学生的欢迎,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效果较好。

4、使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中有效指导教师的授课和学生有效地听讲,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5、在新课程中如何在课堂上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课程与生活联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两个难题,本节课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效果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这两个方面继续探索,将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真正地联系,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课堂练习没有完成,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教学中未安排学生自评、组评或师评等,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没有达到高潮,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强,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相关文章

  • 2.血流动力学
  • 血流动力学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的流动 医学院临床医学(五) 093383 艾麦提阿吉·喀迪尔 [摘要]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学问题属于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的范畴.血流动力学是流体动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血 ...查看


  • 血流的管道-血管
  • 柳树0中学1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讲学稿 课题 主备人 学习 目标 血流的管道-血管 王艳丽 审核人 李汉满 课时设置 1 学科 生物 使用时间 课型 新授 学习重点: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学习难点:血常 ...查看


  • 人体的物质运输网络-循环系统(3)(4)??血管系统
  • 人体的物质运输网络-循环系统(3)  血管系统 提要:血流的管道系统: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动脉及其分布:静脉及其分布::动脉与静脉的中间地带,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毛细血管:几个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冠脉循环,肺循环,脑循环等;心脏:冠脉循环 ...查看


  • ARDS的俯卧位治疗
  • 唐山市工人医院重症医学科  尹玉春 ARDS在ICU 中非常常见,病死率在25%至40%之间.为减少ARDS肺不张,改善肺的顺应性,20世纪70年代人们提出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ARDS. 俯卧位机制 1.促进塌陷肺泡复张: ARDS主要病理改 ...查看


  • 高血压基础知识
  • 血流动力学:是主要研究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力学.血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横截面的血量: 泊肃叶定律:Q=ΠΔP r4 /8ηL (液体流量Q ,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Δp ,管的半径r ,管道的长度L ,液体的 ...查看


  •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管道--血管
  •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管道 教师寄语: 只有生活可以给我们奋斗,只有奋斗可以给我们快乐.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实 ...查看


  • 1. 4 物质运输的器官 同步素材(鲁科版七年级下)
  • 七年级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物质的运输器官 一.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的基础,也是下一节学好"血液循环的途径"的关键.主要通过<血液的流动>和〈〈观察心脏的结构〉 ...查看


  • 超声诊断基础试题及答案
  • 超声诊断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超声波是指频率超过( ) 以上的一种机械波.B A ,10000Hz B ,20000Hz C ,30000Hz D ,40000Hz 2. 超声的三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表达为如下哪种公式:C ...查看


  • 超声诊断基础试题.(二)
  • 超声诊断基础试题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 超声波是指频率超过( )以上的一种机械波.B A ,10000Hz B,20000Hz C,30000Hz D,40000Hz 2. 超声的三个基本物理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表达为如下哪种公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