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1

2003年3月第17卷第1期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lofChinaCoalEconomicCollegeMar.,2003Vol.17 No.1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冯继康1,乔万敏2

(1.曲阜师范大学经法学院,山东曲阜273165;2.烟台师范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 要]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的基石。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成本价格、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部门竞争、利润率等基本范畴,如果撇开资本的特殊外壳,从一般视角来看,它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与宏观调控政策选择都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指导价值。

[关键词]平均利润;生产价格;逻辑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F0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6160(2003)01

0015

05

Marx’sTheoryofAverageProfitandProductionPriceanditsModernValue

FENGJi2kang1,QIAOWan2min2

(1.CollegeofEconomyandLaw,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2.YantaiTeachers’College,Yantai264025,China)

Abstract:ThetheoryofaverageprofitandproductionpriceisanimportantcomponentpartofMarx’seconomictheory;anditisthefoundationofMarx’stheoryofsurplusvalue.Thetheoryconsistsmainlyofcostprice,profit,productionprice,averageprofit,competitionofdepartment,therateofprofitandsoon.Regardlessofthespecialshell,ageneralperspectiveofthetheorywillhaveveryimportantrealisticguidingvalueonthemanagementmechanism’stransformationofstate2ownedenterprisesandontheselectionofgovernmentmacroscopicadjustmentpolicy.Keywords:averageprofit;priceofproduction;logicalconnotation;modernvalue

  一、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理论萌芽

于19世纪40年代,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哲学的贫困》两部著作中,初步涉猎了利润与平均利润理论;19世纪50年代,是马克思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特别是在1857~1858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科学区别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此基础上严格区别了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等范畴,并就其中的转化过程及利润率下降规律做了

探讨;而在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完成了《1861—1883年经济学手稿》,全面系统地论证了剩余价值→利润、利润→平均利润、价值→生产价格,标志着科学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最终完成。概而言之,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逻辑内涵大致涵盖以下内容。

(一)成本价格与利润形成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商品,从其价值构成上可分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用公式表示是W=c+v+m。如果从中减去m,那么余下的c+v,就是补偿资

[收稿日期]20021119

[作者简介]冯继康,1967年生,男,山东临朐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15

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部分“,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

[1(30)]

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由此可见,成本价格本质上是所费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成本价格的形成,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实际上它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资本家来讲“商品的成本价格必然表现为商品的本身

[1(30)]

的实际费用”。尽管成本价格本身与资本价值增殖无关,但它却是资本主义生产经济活动的重要界限。另一方面,成本价格范畴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价值转移与价值创造的区别,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划分,因为在成本价格形式上,旧价值的转移与新价值的创造之间的区别已经模糊起来“我们只看到完成的现,

有的价值,即加入产品价值形成中的预付资本的各个价值部分,但看不到创造新价值的要素。不

[1(39)]

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也就消失了”。与此同时,成本价格范畴却又突出表现出了资本的形式区别,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因此它不仅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职能区别,而且借助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使“资本的增殖过

[1(41)]

程的神秘化也就完成了”。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与资本的本质。

伴随着商品价值中c+v转化成为成本价格,它的另一部分m也就转化成为利润;因为作为可变资本产物的剩余价值,在c+v转化成为成本价格以后,m也就表现成为资本价格的超过额,即商品生产中耗费掉的资本价值的增加额,这样“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

[1(44)]

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与此相适应,商品价值W=c+v+m也就转变成为W=K+P,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这样,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m转化成为P时,就带来了一种神秘化的形式,因为它表现为全部预付的产物,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剥削的实质。另外,利润与剩余价值虽然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量上却常常发生不一致的情况,因为商品的成本价格始终小于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价值与成本价格之间会有一系列中间出售价格,而“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

[1(45)]

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恰恰是利润与剩余价值量上的不一致为资本之争与平均利润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客观基础。

伴随着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剩余价值率16

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为利润率。因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程度并不取决于利润与可变资本的比例,而是决定于利润与总资本的比例“,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与剩余价值率m/v不同的利润率

[1(55)]

m/c=m/(c+v)”。也就是说,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这一转化并不是主观想像的产物,而是资本运动的必然结果;同时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又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从量的视角来看,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从质的视角来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所反映的关系根本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则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由此可见,利润率不仅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而且也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

(二)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论

在资本主义现实运动过程中,即使剩余价值率完全相等,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多样化与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异性,使等量资本在同等条件下会形成极不相同的利润率;具体而言,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于是这里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是等量资本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周转时间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利润率,另一方面资本的现实运动与资本的发展趋势又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而恰恰是这一矛盾的存在构成了马克思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前提。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马克思系统分析了平均利润率及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并且明确指出“: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按照这个一般利润率归于一定量资本(不管它的有机构成如何)的利

[1(177)]

润,就是平均利润。”这样,伴随着平均利润的出现,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就构成了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以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平均利润率又以不同利润率通过竞争均衡化为一般利润率为前提;而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个别部门的商品价值会和生产价格不一致,除非资本有机构成偶然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相等;但从总体上讲,全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商品的价值总和。总之,平均利润率的本质,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所得到的利润率,它是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在此前提下,从个别部分来看,生产价格会偏离价值,但从全社会来看,矛盾会得到解决,因为“加入某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多多少,加入另一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就少多少,因此,商品生产价格中包含的偏离价值的情况

[1(181)]

会互相抵销”。

(三)双重部门竞争论

前面已提到,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在资本现实运动过程中,竞争的形式纷繁复杂,马克思则主要剖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竞争,即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从而丰富与完善了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从本质上讲,两种不同的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

[1(201)]

格。”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商品的个别价值转化成为市场价值。要想使同类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至少应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共同市场上展开竞争,使同一生产部门商品的个别价值平均化为统一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需要量与供给量完全一致,市场供求关系恰好完全一致。而在资本的现实运动中,这两个前提一般很难同时具备,为此,马克思又从供求与市场价格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商品市场价值的影响,并明确指出:“理解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是再容易不过的了。真正

[1(211)]

的困难在于确定,供求一致究竟是指什么。”

通过分析与论证,马克思归纳出了在部门内部竞争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的供求、竞争与市场价格、市场价值的关系,即“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即用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竞争,同供求关系的变动相适应的市场价格的波动,总是力图把耗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

[1(215)]

劳动的总量化为这个标准”。

其次,马克思着重分析与考察了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资本利润率的平均化与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是通过各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竞争中,资本会从利润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较高的部门“,通过这种不断地流出与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及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

[1(218-219)]

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而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的转移及其利润的平均

化,又会在资本活力与劳动力流动的两个要素的共同推动下发展更为迅猛;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又会进一步反映与体现出资本家之间为瓜分剩余价值而产生的矛盾与竞争。

(四)利润率发展规律论

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有表现。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就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表现为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相比的日趋减少;这样在剥削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同一剩余价值表现为一个下降的利润率“,因此,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

[1(237)]

特有的表现”。但是,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规律,决不排斥社会总资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的绝对量的增大,同时也决不排斥单个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劳动量的日益增加;因为利润率的下降,不是由于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由于它的相对量即与不变资本部分相比减少,所以,尽管一般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利润总量是会增加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同时利润量却会增加,这个规律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的并通过商品出售所实现的

[1(251)]

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之所以为此,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引起资本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从而和总资本相比,相对量下降,但绝对量会提高,这就意味着,或者工人人数增加,或者剥削程度提高,或者二者同时发生。

从理论上讲,平均利润率呈现出一个不断下降的发展态势,而从现实生活出发“,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响在发生作用,来阻挠和抵消这个

[1(258)]

一般规律的作用,使它只有趋势的性质”。这些阻碍利润率下降的现实因素主要有: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不变资本要素变得便宜;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股份资本的增加。而利润率下降规律及其阻碍利润率下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日益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二是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三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实现手段之间的冲突日趋加剧;四是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并存发展;而上述四个方面的不断加剧,必然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最终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17

  二、马克思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当代价值

  对于马克思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是否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界存在着较大争议。目前大多数人形成的一致共识就是,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大工业本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运营资本同样应以利润为目标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同样存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因此其最终结果也必然表现为利润市场化及生产价格的形成。因此,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的经济范畴,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运动规律同样会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本运营起到应有导向作用。

(一)利用成本价格与利润理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机制

成本价格与利润是经济学中两个最普通、最一般的经济范畴,马克思关于成本价格与利润的分析与论证,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与健全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受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制约,资本主义生产是非常注重节约的,正如马克思所讲“,资本有一种趋势,就是在直接使用活劳动时,把它缩减为必要劳动,并且利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来不断缩减生产产品所必要的劳动,因而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活劳动,它还有一种趋势,要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用这种已经缩减到必要程度的劳动,也就是说,要把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缩减

[1(103)]

到它的最低限度”。马克思所分析的那些节约资本消耗,降低企业资本,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高资本利润率的因素,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资本运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究其根源,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制约,但根源则在于企业内部,在于企业对资本运作的经营管理不善;因此,加强与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严格经济核算制度,千方百计地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乃是我国企业资本运营中的重要选择。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微观经济运行主体,其经营活动的核心应当是降低成本与增加利润,强化成本核算系统与利润观念理应成为企业决策者的共识。为此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进步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经济效益的根本选18

择。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工业企业总产值从1979

~1999年年均增长14.9%,而同期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仅为4.5%左右。也就是说工业企业总产值的增长只有1/3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而2/3则是依靠粗放型、外延型投入完成的。如果把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那么工业企业总产值的增长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2.提高固定资本利用效率。固定资本是物化的科学基础,协作劳动有利于固定资本的更充分的利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固定资本利用率大约在60%~70%之间,而固定资本带来的利税也仅在20%左右。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本存量优化,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固定资本利用效率。3.加速流动资本的周转,提高资本周转效益。马克思多次强调,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我国工业企业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一般为年均1.8左右,结果导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不合理,所以企业应主动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与经营,利用适销对路的产品与不断的市场开拓来加速资本周转速度。4.节约使用与综合利用原材料。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能源与原材料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40%左右,能源与原材料耗费却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节约资源、减少消耗、提高效率的经营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5.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为此应该全面提高企业经营主体的素质,加强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学习与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发育与健全适合中国特色的管理制度,全面硬化与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最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二)利用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组合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的方式,它主要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风险机制等组成。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机制。马克思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实际上就是以价格形成与运行机制为核心,并与之相联系系统考察与分析了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运行及作用,因此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并发挥其对社会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依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机制对于社会经济

运行调节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自动调节,即:“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

[2]用”。2.相互制约,即市场机制的各个构成要素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3.利益导向,即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的影响来发挥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4.横向传递,即市场机制的使用不是自上而下而是平行地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进行横向传递。由于在市场机制的各个构成要素中,价格机制是核心机制,其它机制只是通过与价格机制相配合、相联系并以价格为媒介来发挥其各自功能的,所以,我们今天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关键则在于价格机制的发育与健全。为此,我们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交换过程中,必须以生产价格为基础来实现等价交换的目标要求。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切实发挥利润率的衡量功能以及价值转化成为生产价格的必然性。第二,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优化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以市场调节价为主、政府指导价与政府定价为辅的多种价格形式并存的价格运行模式,推动价格形成市场机制与价格调控政府干预的有机耦合。第三,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竞争,为价格机制内在调节功能的释放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需要不仅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且也有规范的市场规则,同时也必须具备完善的宏观调控。

(三)利用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正确引导与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产业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企业利润率特别是工业企业利润率的下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我们首先应理智地分析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科学评价与认识企业利润率下降产生的社会经济矛盾。依据马克思科学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工业成本大幅度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工业企业利润率依靠廉价原材料与低价能源的传统格局。二是伴随着科技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固定资本比重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其利用效率却很低。三是资本周转速度放慢,在其它要素一定的前提下,资本周转速度的下降必然引发利润的减少。四是企业各种不合理负担人为地加剧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社会成本,无形中降低了企业利润率水平。而伴随着企业利润率下降必然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商品过量积压,市场竞争加剧;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增加;企业分化严重等等。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注重产品开发,强化市场开拓。商品积压与滞销的根源在于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为此,应该适应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转变,系统分析与科学定位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依据市场需要来引导开发新产品,利用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消费领域,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产品流通不畅的困境。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针对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配置失当、分工协作不规范等传统弊端,应该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力度,压缩与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加强基础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部门,以此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3.进行产业重组,调节就业压力。根据我国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方面的特殊国情,应当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以此来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缓解宏观就业压力,在此基础上,适时适度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性产业,形成劳动力、资本、技术三者有机耦合共同发展的新格局。4.大胆面向市场,强化营销推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营销已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为此企业必须确立市场观念,深入研究营销艺术,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利用市场信息的及时捕捉与市场营销网络的全面建设,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空间。5.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宏观调控。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转变政府观念,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历史转轨;第二,优化政府管理,实现从直接管理向监督服务的历史转轨;第三,完善政府政策,实现从缺乏透明度向公开透明模式的历史转轨;第四,健全宏观调控,实现由封闭调控向开放干预模式的历史转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4.

[责任编辑:徐志京]

19

2003年3月第17卷第1期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lofChinaCoalEconomicCollegeMar.,2003Vol.17 No.1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冯继康1,乔万敏2

(1.曲阜师范大学经法学院,山东曲阜273165;2.烟台师范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 要]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的基石。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成本价格、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部门竞争、利润率等基本范畴,如果撇开资本的特殊外壳,从一般视角来看,它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与宏观调控政策选择都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指导价值。

[关键词]平均利润;生产价格;逻辑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F0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6160(2003)01

0015

05

Marx’sTheoryofAverageProfitandProductionPriceanditsModernValue

FENGJi2kang1,QIAOWan2min2

(1.CollegeofEconomyandLaw,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2.YantaiTeachers’College,Yantai264025,China)

Abstract:ThetheoryofaverageprofitandproductionpriceisanimportantcomponentpartofMarx’seconomictheory;anditisthefoundationofMarx’stheoryofsurplusvalue.Thetheoryconsistsmainlyofcostprice,profit,productionprice,averageprofit,competitionofdepartment,therateofprofitandsoon.Regardlessofthespecialshell,ageneralperspectiveofthetheorywillhaveveryimportantrealisticguidingvalueonthemanagementmechanism’stransformationofstate2ownedenterprisesandontheselectionofgovernmentmacroscopicadjustmentpolicy.Keywords:averageprofit;priceofproduction;logicalconnotation;modernvalue

  一、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理论萌芽

于19世纪40年代,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哲学的贫困》两部著作中,初步涉猎了利润与平均利润理论;19世纪50年代,是马克思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特别是在1857~1858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科学区别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此基础上严格区别了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等范畴,并就其中的转化过程及利润率下降规律做了

探讨;而在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完成了《1861—1883年经济学手稿》,全面系统地论证了剩余价值→利润、利润→平均利润、价值→生产价格,标志着科学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最终完成。概而言之,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逻辑内涵大致涵盖以下内容。

(一)成本价格与利润形成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商品,从其价值构成上可分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用公式表示是W=c+v+m。如果从中减去m,那么余下的c+v,就是补偿资

[收稿日期]20021119

[作者简介]冯继康,1967年生,男,山东临朐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15

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部分“,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

[1(30)]

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由此可见,成本价格本质上是所费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成本价格的形成,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抽象,实际上它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资本家来讲“商品的成本价格必然表现为商品的本身

[1(30)]

的实际费用”。尽管成本价格本身与资本价值增殖无关,但它却是资本主义生产经济活动的重要界限。另一方面,成本价格范畴的形成,也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价值转移与价值创造的区别,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划分,因为在成本价格形式上,旧价值的转移与新价值的创造之间的区别已经模糊起来“我们只看到完成的现,

有的价值,即加入产品价值形成中的预付资本的各个价值部分,但看不到创造新价值的要素。不

[1(39)]

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也就消失了”。与此同时,成本价格范畴却又突出表现出了资本的形式区别,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因此它不仅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职能区别,而且借助于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使“资本的增殖过

[1(41)]

程的神秘化也就完成了”。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与资本的本质。

伴随着商品价值中c+v转化成为成本价格,它的另一部分m也就转化成为利润;因为作为可变资本产物的剩余价值,在c+v转化成为成本价格以后,m也就表现成为资本价格的超过额,即商品生产中耗费掉的资本价值的增加额,这样“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

[1(44)]

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与此相适应,商品价值W=c+v+m也就转变成为W=K+P,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这样,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m转化成为P时,就带来了一种神秘化的形式,因为它表现为全部预付的产物,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剥削的实质。另外,利润与剩余价值虽然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量上却常常发生不一致的情况,因为商品的成本价格始终小于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价值与成本价格之间会有一系列中间出售价格,而“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

[1(45)]

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恰恰是利润与剩余价值量上的不一致为资本之争与平均利润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客观基础。

伴随着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剩余价值率16

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为利润率。因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程度并不取决于利润与可变资本的比例,而是决定于利润与总资本的比例“,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与剩余价值率m/v不同的利润率

[1(55)]

m/c=m/(c+v)”。也就是说,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这一转化并不是主观想像的产物,而是资本运动的必然结果;同时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又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从量的视角来看,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从质的视角来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所反映的关系根本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则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由此可见,利润率不仅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而且也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

(二)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论

在资本主义现实运动过程中,即使剩余价值率完全相等,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多样化与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异性,使等量资本在同等条件下会形成极不相同的利润率;具体而言,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于是这里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是等量资本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与资本周转时间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利润率,另一方面资本的现实运动与资本的发展趋势又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而恰恰是这一矛盾的存在构成了马克思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前提。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马克思系统分析了平均利润率及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并且明确指出“: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按照这个一般利润率归于一定量资本(不管它的有机构成如何)的利

[1(177)]

润,就是平均利润。”这样,伴随着平均利润的出现,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就构成了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以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平均利润率又以不同利润率通过竞争均衡化为一般利润率为前提;而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个别部门的商品价值会和生产价格不一致,除非资本有机构成偶然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相等;但从总体上讲,全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商品的价值总和。总之,平均利润率的本质,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所得到的利润率,它是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在此前提下,从个别部分来看,生产价格会偏离价值,但从全社会来看,矛盾会得到解决,因为“加入某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多多少,加入另一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就少多少,因此,商品生产价格中包含的偏离价值的情况

[1(181)]

会互相抵销”。

(三)双重部门竞争论

前面已提到,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在资本现实运动过程中,竞争的形式纷繁复杂,马克思则主要剖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竞争,即部门内部竞争与部门之间竞争,从而丰富与完善了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从本质上讲,两种不同的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

[1(201)]

格。”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部门内部的竞争使商品的个别价值转化成为市场价值。要想使同类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至少应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共同市场上展开竞争,使同一生产部门商品的个别价值平均化为统一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需要量与供给量完全一致,市场供求关系恰好完全一致。而在资本的现实运动中,这两个前提一般很难同时具备,为此,马克思又从供求与市场价格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商品市场价值的影响,并明确指出:“理解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起的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是再容易不过的了。真正

[1(211)]

的困难在于确定,供求一致究竟是指什么。”

通过分析与论证,马克思归纳出了在部门内部竞争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的供求、竞争与市场价格、市场价值的关系,即“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即用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竞争,同供求关系的变动相适应的市场价格的波动,总是力图把耗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

[1(215)]

劳动的总量化为这个标准”。

其次,马克思着重分析与考察了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资本利润率的平均化与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是通过各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竞争中,资本会从利润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较高的部门“,通过这种不断地流出与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及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

[1(218-219)]

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而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的转移及其利润的平均

化,又会在资本活力与劳动力流动的两个要素的共同推动下发展更为迅猛;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又会进一步反映与体现出资本家之间为瓜分剩余价值而产生的矛盾与竞争。

(四)利润率发展规律论

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有表现。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就表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表现为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相比的日趋减少;这样在剥削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同一剩余价值表现为一个下降的利润率“,因此,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

[1(237)]

特有的表现”。但是,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规律,决不排斥社会总资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的绝对量的增大,同时也决不排斥单个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劳动量的日益增加;因为利润率的下降,不是由于总资本中可变部分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由于它的相对量即与不变资本部分相比减少,所以,尽管一般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利润总量是会增加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同时利润量却会增加,这个规律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的并通过商品出售所实现的

[1(251)]

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之所以为此,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引起资本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从而和总资本相比,相对量下降,但绝对量会提高,这就意味着,或者工人人数增加,或者剥削程度提高,或者二者同时发生。

从理论上讲,平均利润率呈现出一个不断下降的发展态势,而从现实生活出发“,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响在发生作用,来阻挠和抵消这个

[1(258)]

一般规律的作用,使它只有趋势的性质”。这些阻碍利润率下降的现实因素主要有: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不变资本要素变得便宜;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股份资本的增加。而利润率下降规律及其阻碍利润率下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日益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二是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三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实现手段之间的冲突日趋加剧;四是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并存发展;而上述四个方面的不断加剧,必然从根本上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最终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17

  二、马克思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当代价值

  对于马克思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是否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界存在着较大争议。目前大多数人形成的一致共识就是,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大工业本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运营资本同样应以利润为目标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同样存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因此其最终结果也必然表现为利润市场化及生产价格的形成。因此,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的经济范畴,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运动规律同样会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本运营起到应有导向作用。

(一)利用成本价格与利润理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机制

成本价格与利润是经济学中两个最普通、最一般的经济范畴,马克思关于成本价格与利润的分析与论证,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与健全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受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制约,资本主义生产是非常注重节约的,正如马克思所讲“,资本有一种趋势,就是在直接使用活劳动时,把它缩减为必要劳动,并且利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来不断缩减生产产品所必要的劳动,因而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活劳动,它还有一种趋势,要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用这种已经缩减到必要程度的劳动,也就是说,要把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缩减

[1(103)]

到它的最低限度”。马克思所分析的那些节约资本消耗,降低企业资本,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高资本利润率的因素,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资本运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究其根源,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制约,但根源则在于企业内部,在于企业对资本运作的经营管理不善;因此,加强与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严格经济核算制度,千方百计地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乃是我国企业资本运营中的重要选择。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微观经济运行主体,其经营活动的核心应当是降低成本与增加利润,强化成本核算系统与利润观念理应成为企业决策者的共识。为此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进步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经济效益的根本选18

择。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工业企业总产值从1979

~1999年年均增长14.9%,而同期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仅为4.5%左右。也就是说工业企业总产值的增长只有1/3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而2/3则是依靠粗放型、外延型投入完成的。如果把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那么工业企业总产值的增长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2.提高固定资本利用效率。固定资本是物化的科学基础,协作劳动有利于固定资本的更充分的利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固定资本利用率大约在60%~70%之间,而固定资本带来的利税也仅在20%左右。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本存量优化,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固定资本利用效率。3.加速流动资本的周转,提高资本周转效益。马克思多次强调,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我国工业企业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一般为年均1.8左右,结果导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不合理,所以企业应主动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与经营,利用适销对路的产品与不断的市场开拓来加速资本周转速度。4.节约使用与综合利用原材料。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能源与原材料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40%左右,能源与原材料耗费却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节约资源、减少消耗、提高效率的经营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5.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为此应该全面提高企业经营主体的素质,加强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学习与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发育与健全适合中国特色的管理制度,全面硬化与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最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二)利用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组合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的方式,它主要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风险机制等组成。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机制。马克思的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实际上就是以价格形成与运行机制为核心,并与之相联系系统考察与分析了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运行及作用,因此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并发挥其对社会资源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

依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机制对于社会经济

运行调节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自动调节,即:“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

[2]用”。2.相互制约,即市场机制的各个构成要素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3.利益导向,即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的影响来发挥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4.横向传递,即市场机制的使用不是自上而下而是平行地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进行横向传递。由于在市场机制的各个构成要素中,价格机制是核心机制,其它机制只是通过与价格机制相配合、相联系并以价格为媒介来发挥其各自功能的,所以,我们今天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关键则在于价格机制的发育与健全。为此,我们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交换过程中,必须以生产价格为基础来实现等价交换的目标要求。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切实发挥利润率的衡量功能以及价值转化成为生产价格的必然性。第二,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优化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以市场调节价为主、政府指导价与政府定价为辅的多种价格形式并存的价格运行模式,推动价格形成市场机制与价格调控政府干预的有机耦合。第三,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竞争,为价格机制内在调节功能的释放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需要不仅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且也有规范的市场规则,同时也必须具备完善的宏观调控。

(三)利用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正确引导与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产业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企业利润率特别是工业企业利润率的下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我们首先应理智地分析我国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科学评价与认识企业利润率下降产生的社会经济矛盾。依据马克思科学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工业成本大幅度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工业企业利润率依靠廉价原材料与低价能源的传统格局。二是伴随着科技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固定资本比重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其利用效率却很低。三是资本周转速度放慢,在其它要素一定的前提下,资本周转速度的下降必然引发利润的减少。四是企业各种不合理负担人为地加剧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社会成本,无形中降低了企业利润率水平。而伴随着企业利润率下降必然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商品过量积压,市场竞争加剧;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增加;企业分化严重等等。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我们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注重产品开发,强化市场开拓。商品积压与滞销的根源在于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为此,应该适应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转变,系统分析与科学定位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依据市场需要来引导开发新产品,利用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消费领域,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产品流通不畅的困境。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针对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配置失当、分工协作不规范等传统弊端,应该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力度,压缩与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加强基础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部门,以此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3.进行产业重组,调节就业压力。根据我国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方面的特殊国情,应当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以此来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缓解宏观就业压力,在此基础上,适时适度地发展资本技术密集性产业,形成劳动力、资本、技术三者有机耦合共同发展的新格局。4.大胆面向市场,强化营销推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营销已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为此企业必须确立市场观念,深入研究营销艺术,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利用市场信息的及时捕捉与市场营销网络的全面建设,为企业生存与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空间。5.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宏观调控。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转变政府观念,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历史转轨;第二,优化政府管理,实现从直接管理向监督服务的历史转轨;第三,完善政府政策,实现从缺乏透明度向公开透明模式的历史转轨;第四,健全宏观调控,实现由封闭调控向开放干预模式的历史转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4.

[责任编辑:徐志京]

19


相关文章

  • 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_问题与反思
  • 2010年第3期 哲学 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 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与反思 王雨辰 [摘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换带来了三大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同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脱节:研究方式的实证化.技术化和学 ...查看


  •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
  •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它产生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只在学术圈子内存在和发展,对社会影响不大.但196年法国"五月风暴"以后,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 ...查看


  • 旗帜鲜明地回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 巩固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的指导地位 程恩富 谭劲松 · 2016-10-02 · 来源:红旗文稿 3 收藏(0) 评论(2) 字体: 大 / 中 / 小 尽管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已载入党章宪法.但近年来,在"去马&q ...查看


  •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国化是现代化的理论前提,现代化是中国化的逻辑延伸.只有科学地把握这一关系,才能真正转化为中国人民大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查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动力论文
  •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且对其研究越来越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断地获得了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查看


  •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它是一门关 于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 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科学的方法.因此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系 统的方法论体系,为人 ...查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作者:刘诚袁江华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10期 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存有争议的情况下,要在理论上正本清源,惟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认真深入地研读马克思主 ...查看


  •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王风才)
  •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王凤才 不止一次,不止一人这样问我: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回答,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这也许是每个想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最想知道的问题,但也许是每个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最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 ...查看


  • 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个问题
  • 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性.它与科学性是同样意思,即如何科学对待这门科学的态度问题: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便不可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可见,这个问题今天得到强调是理论 ...查看


  • 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的内容
  • 摘 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大众化普及的效果,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就要不断地完善大众化普及的内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要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当代中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