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七章 秦观词

UOOC联盟在线课程《唐宋词与人生》

(授课教案)

第七章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读秦观的贬谪词:仕途贬逐的忧馋畏讥

兼论秦观与黄庭坚

第一节 “古之伤心人也”—— 秦观其人

秦观(1049一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家世清寒,早年丧父,少时聪颖,借书苦读,研习文辞。其父钦佩“高才力学”的王观,将其取命为“观”。

一、多从苏轼交游

秦观最为钦佩的,是当时文坛宗主苏轼。熙宁十年(1077),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从此,结下了终生的师生之谊。秦观一生的政治仕宦、文学事业,始终与苏轼同舟。

秦观多从苏轼交游。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宅第,时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神宗元丰初,王诜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圆通大师等十六人游园。此盛会中文士们风流俊朗,意气豪发,饮酒作诗,一时被传为文坛佳话,称“西园雅集”。当时,由米芾为记、李公麟作图,记录下这一盛况。

二、“苏门四学士”之一

神宗元丰八年(1085),37岁始中进士。初任定海主薄,转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苏轼自扬州召还,为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被召试京师,任太学博士,迁国史院编修。期间,常与馆阁名流诗词唱和,亦得皇帝砚墨器币赏赐。尤其是元祐年间的赐宴:

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官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三十有六人

——秦观《西城宴集·序》

(【注释】馆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的官署。宋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

元祐七年三月修禊,皇帝诏赐馆阁官吏饮酒,中旬休沐游金明池、琼林苑,又聚会于国夫人园,参与者三十六人。这在当时,也是很少见的盛宴。以致秦观后来被贬处州时还回忆起: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秦观《千秋岁》

(【注释】鹓鹭:两种群飞有序的鸟,用来喻指班行有序的朝官。此指昔时在朝中的馆阁同僚。飞盖:形容车马驱行如飞。)

在朝中,秦观受到苏轼的奖掖与拔擢,与同时供职史馆的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品诗论文,以“苏门四学士”著称于世。元祐年间的为官生活,畅达、惬意这是秦观一生中仅有的一段仕途顺利时期。

三、一贬再贬的遭际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重用新党章棹、蔡京等,元祐党人受到清算,苏轼首当其冲。秦观因苏门关系被入元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继而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三年,又被新党罗织罪名,削秩流放郴州(湖南),随后又流放横州(广西)。元符二年(1099),再贬至雷州(广东海康)。一贬再贬。

次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遇赦,得以复职北还。苏轼也已被获准内迁。据《苏诗总案》载:苏轼“四月,得秦观书。”说“若得及见少游,即大幸也。”六月,这对饱经磨难的师生会于海康(雷州)。秦观赋《江城子》以记之: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遇赦生还的师生重聚,没有难得相逢一见的快乐,只有对匆匆别离和相见无期的忧惧。两人相向无言,两鬓苍苍矣。或许已预感到“后会不知何处”,只有一再劝酒:春酒滴红,满饮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烟浪远,暮云重”,何等的凄凉、茫然!

不想海康一别,竟成永诀!八月,途中行至藤州(广西),秦观于光华亭猝死,时年52岁。宋·惠洪《 冷斋夜话》载:“时方醉起,以玉盂汲泉欲饮,笑

视之而化。”时,方酒后口渴,以玉盂汲泉,欲饮,笑视之而坐化。

秦观为什么会在遇赦北还的途中猝死?

秦观贬横州,所写《宁浦书事》六言诗云:“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可知岭南贬逐之苦,已摧折了他的身心,才五十岁须扶杖藜而行。一朝遇赦生还悲喜交集,衰病之躯承受不住,于是酒后猝死。

秦观贬处州时,心情一直很压抑,惟于醉里梦中才得片刻的自由,将一切置之度外,所作《好事近·梦中作》有词句云:“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后人以之为谶语,正暗合了秦观醉后卒于藤州一事。这一醉卧,不再醒来,一切都解脱了,“了不知南北。”

苏轼闻其死讯“两日为之食不下”,声泪俱下叹曰:

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宋·苏轼《与李之仪书》

从家乡江苏高邮,秦观出仕,何等意气风发;一贬再贬至横州,身心何其憔悴,一个才华横溢的生命,就这样被摧折。

4.秦观遗迹

秦观一生:37岁以前,求仕阶段;37至45岁,仕宦阶段;46至52岁,贬谪阶段。其词以绍圣元年(1094)被贬为界,可分为前期和后期,有《淮海词》。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淮海先生祠;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淮海堂等。。

江苏高邮,原东岳庙。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路过扬州,探望弟子秦观。据《高邮州志》记载,此次相见另二人有“寓贤王巩”、“郡人孙觉”,四人在东岳庙煮酒论诗、登高长啸。因留下文豪踪迹而改称“文游台”。从此,文游台成为文人雅士访古拜贤的胜地。

第二节:幽花媚春,自成馨逸

——秦观词的清丽婉约

北宋,婉约词占据词坛,在一片低徊柔媚的吟唱中,苏轼迸发出充溢阳刚盛气的豪放之声,顿然如劈空惊雷,一新天下人耳目。但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曾步武其后,而是“自辟蹊径,卓然名家。”(清·况周颐 《蕙风词话》如幽花媚春,自成馨逸,创立别是一家的“秦淮海体”。

宋代张炎将秦观词的特征概括为“婉美”(《词源》),历代词学家也多从“婉美”的

角度对《淮海词》予以评价。如:

措词婉妙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和婉醇正 —— 清·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

清丽婉约 —— 夏敬观《淮海词跋》

“婉美”,即一种和婉柔美的艺术特征。秦观词的“婉美”,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形容。

深隐细微的幽婉

愁思低徊的哀婉

纤巧轻灵的柔婉

淡雅秀洁的清婉

委曲蕴藉的含婉

韵律谐美的和婉

一、从抒情个性看:幽婉

在北宋词人中,秦观以独具善感的词心著称。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 清· 冯煦《篙庵论词》

什么是“词心”?清·冯煦说“少游,词心也。”怎样理解?

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为文者,情动于衷而发于辞。词是心灵的负载体,是性情的物化。所谓“词心”,不外乎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灵观照,是主体用真性情去体验和表现客体。冯煦是说:他人词,表现的是词人的才华,少游词,表露的是词人的心。即秦观以心写词,以词写心,所写即来自他内心深处的那一层莫可名状的幽微颤动。秦观的词不论是写相思恋情,或是寄慨身世,摇荡出来的都是一种细腻而锐敏的柔婉感受,即在客观外物感发下产生的一种不能自已的深层的情感和心态。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一个春天的早上,轻寒弥漫。楼头,天色阴沉得象萧索的深秋。室内,画屏的淡烟流水静寂地展开一片迷远的清幽。独自枯坐里,窗外:落花片片纷飞,那轻柔飘忽就象初醒的残梦;细雨丝丝飘洒,恰是梦后牵扯起的一怀闲愁。只得将帘子垂下,任小银钩悠闲摇荡……

整个词,外在细微的景物与内在幽渺的情感融合一起,构成幽微柔婉的意境。此词笔

触特别轻灵,蓦然而来,悠然而去。细加寻味,它没有寓意深刻的寄托,也没有前尘旧踪的追忆,只有春晓醒后,主人公独处一隅所生发出的轻轻的、淡淡的愁绪。这轻愁,随那闲挂的小银钩,摇荡向窗外、楼外、院外。那是一种捉摸不定、难以言状的心绪,是一缕时隐时现、似断似续的情思,即一种极为纤细、敏感的心灵感受──秦观的词心。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想,如果没有轻似梦幻的感受,没有纤如丝雨的心绪,能写出这样的词吗?——非秦观的慧心灵性,他人不能为。这,就是秦观表现出的独特的抒情个性。

在北宋词坛,秦观不象柳永大量创制长调慢词,在词的形式上拓展;也不象苏轼首开雄放豪旷之风,在词的风格上拓新。而是以他善于感发的资质,在艺术心灵上进行开掘,展示出一片幽窈丰美。他的词是对自身情绪的独特体验,也是对人的普遍情感最细微、最深隐之区的掘进和体验。

其柔婉精微的特质却也恰好足以唤起人心中某一种幽约深婉的情意。

—— 叶嘉莹《灵谿词说》

二、从审美意象看:哀婉

现代西方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感情本质上就是一种力的表现形态,如悲哀的感情,在舞蹈中常用缓慢的曲线形的动作表现出来。就是那些不具意识的事物—— 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棵垂柳,落日的余晖,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一汪清泉等,也都“具有同样的表现性”(〔德〕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是异质的,却能“同构”——异质同构。一片秋叶给人以悲哀,是因为秋叶枯萎卷缩的“力的式样”与人悲哀时的心理结构达到一致。就是说,客观外在某一类景物与人的某一类主观情绪和心理动势之间,往往存在一种暗相对应的内在联系。如:朦胧的淡烟——心境的黯淡迷茫,它们之间都有着相互呼应的形态、结构,一种心与物的对应。

秦观幽微哀惋的心理背景,形成一定的情感模式。在此作用下,他常常有选择地从与自己内心相谐的客观景物中寻求情感的呼应诸如落花流水、淡烟斜日,这一类外在景物,恰与秦观内在的情绪感受相对应、相一致。故每每得到他的偏爱而加以摄取,构成他词中具有表现性的审美意象。

《淮海词》中多落花、流水、斜阳、暮色的意象。

写落花:

流水落花无问处。——《蝶恋花》

写斜阳:

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满庭芳》

写暮色:

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满庭芳》

一径纷落的残红、一抹疏烟的淡日、一城灯火的暮色皆从词人纷乱、黯淡、渺茫、低哀的心境中营造出来,是心物对应中的交感和交融。外在与内在两相契合,这般地低徊迷离、轻柔幽微,由此,组成了秦观词的审美意象群,使他的词著上了一层“夕阳飞花般幽美哀婉的色调”。

三、从表现方式看:和婉

初日芙蓉,晓风杨柳。

—— 清· 况周颐《蕙风词语》

秦观作词与他幽微“词心”的传达相应,少刻肌入骨之语,不着力、不使气,常于轻灵柔缓中漾出一种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的自然和婉的风韵。

缪钺《诗词散论》指出:词中所用,尤必取其轻灵细巧者:

言天象则微雨淡云,疏星淡月;

言地理则远峰曲岸,烟渚渔汀;

言鸟兽则流莺凉蝉,双燕孤雁;

言草木则残红飞絮,芳草垂杨;

言居室则藻井画堂,雕栏绮窗;

言器物则银缸金炉,玉钟翠屏;

言衣饰则彩袖罗衣,瑶簪翠钿;

言情绪则闲愁幽怀,俊赏芳思

—— 缪钺《诗词散论》

翻开《淮海词》,比比皆是这种当行本色语。所取皆轻灵细巧者,用轻淡的词语作轻柔的抒写,很少用感情色彩浓重的字眼。贬处州时所写《千秋岁》,有“花影乱、莺声碎”句。一“乱”一碎”,似乎下字有些重,见出谪人心境的凄迷恍惚,但“花影”、“莺声”,所取用的还是轻灵细巧者。

秦观不只是词家本色,而且用浅语没有低俗味,用雅语不似华贵气,自是清丽淡雅的语言表述,雅正、纯正,如: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望海潮》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满庭芳》

皆雅丽语、清淡语也。宋祁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的名句,比之秦观的“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那春色真是“闹”了。秦观词的清淡是一种意不浅露的含婉。“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让人咀嚼无滓,久而知其味致。

秦观词倾心于轻柔婉曲的表达方式,所以他的词没有温庭筠《菩萨蛮》“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的浓艳色彩,也没有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绝分量。其幽约悱恻的情感从低徊要眇的笔调中曲折流出,不作急管繁弦,不着浓墨重彩,只如山涧一弯清泉轻缓地幽咽,自是一种轻柔清婉的美。

作为“婉约之宗”,秦观的词从抒情个性、审美意象和表现方式三者融汇,均呈现出特有的“婉美”一一他词的本质色调。

(少游词)纯乎词人之词。

——夏敬观《吷庵手校跋》

第三节: “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词与心性之柔弱

一、“格力失之弱”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云:“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尝不极口称善,岂特乐府。”苏轼于“四学士”中最爱重秦观,故对秦观其他诗文未尝不极口称好,不只是他的词。

然犹以气格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苏轼虽然称赏秦观的词,然犹以其气格柔弱为弊病,故曾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山抹微云”,“露花倒影”分别是秦观、柳永的名句。苏轼将之并提,实是对秦观词中近于柳永的婉柔风味不以为然。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也指出:

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即秦少游词虽然婉美,但气格、骨力失之柔弱。怎样理解秦观词的“弱”?秦观《春日》诗云: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用轻淡的笔墨描写春色,怜花而惜春,其情韵格调如同诗中含泪欲泣的芍药、娇卧无力的蔷薇。 如南宋·敖陶孙所评:“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引)金·元好问《论诗绝句》讥其诗为“女郎诗”。 一如称其诗为“女郎诗”,人称秦观词为“女郎词”。参读秦观的诗,可知其词的气格不高,他诗与词均表现出一种纤柔婉弱的女性化的趋同。

宋代婉约词派多推重秦观和李清照,一为“婉约之宗”, 一为“婉约之主”,词风同属婉美一类。 但若作比较,李清照词于清婉中带直,而秦观词于哀婉中带柔。如:

李清照国愁家愁相糅,沉痛入骨,怨之劲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

秦观抒泄逐恨谪怨,哀伤过甚,怨之无力: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秦观《江城子》

二、心理特质的脆弱

秦观词为什么“失之弱”? 秦观词的气格骨力失之弱,除了与其抒情个性的幽婉、审美意象的哀婉和表现方式的和婉三者相关联外,也缘于他自身——创作主体性情的柔弱。《宋史·秦观传》记载:“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辞”,“强志盛气”,好读兵家书,怀抱济世之志。 这种豪隽慷慨,是在儒家积极入世、兼善天下思想熏陶下,古代才士学子的一种集体意向和共同心态。但是,一旦得不到相协一致的个性作依托,便只会短暂一时。

秦观作为个体的心理特质,是一种缺少阳刚之气的柔软、脆弱。神宗元丰元年(1078),第一次科举落第便写了《掩关铭》,闭门不出,事事俱废,少时的“强志盛气”荡然无存。后坐元祐党籍贬处州,郁闷哀苦难以排遣,所写《千秋岁》被时人视为“挽词”,有词句云:“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谪徒郴州时,写了凄楚欲绝的《踏莎行》,充满似将走向生命尽头的幻灭感:“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谪徒雷州时,自作《挽词》,其中,有诗句描述

“茹哀与世辞”、“槁葬路傍陂”、“孤魂不敢归”、“惨淡阴风吹”。说自己含悲茹哀与世而辞,一把枯槁尸骨葬于山坡路边,孤魂游荡不敢归去故里,坟堆上阴风惨淡地吹着。其情词惨戚,“设想己死于贬所后凄凉寂寞之况”(钱钟书《五柳先生传》)。

三、心性之柔软、灵慧

可以说秦观词的“弱”,与其主体性格关系较为直接。秦观的心性多愁善感无论是美景良辰,还是潦倒困境,都用其敏感而细腻的心去做单纯的感动和承受。只是他更能自在地承受生命之轻,感受风花雪月,在樽前月下浅唱低吟;当承受生命之重,遭受贬谪的挫伤和苦难时则显得有些不堪重负。

也许,正是由于秦观心性柔软——一种柔婉的灵慧,使他对生命之轻与重的愁、恨、悲、欢一类感性情绪,具有超出他人的感受力。由此,也成就了秦观词独具特色的婉美。或者说,正是因为秦观以婉美见长的词,才恰当地承担和负载了他一种幽微柔细的的情感心态。秦观词的情韵辞意虽婉,但气格骨力见弱,而这正是他词之婉美优长与缺憾并存的两面。

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发露性情的小词吟咏中:

苏轼表现的是一种超逸旷达的襟怀;

殴阳修表现的是一种排遣玩赏的意兴;

秦观表现的则是一种柔弱哀感的心性。

第四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后期词的凄哀

一、“古之伤心人”

词至东坡:“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词概》)当苏轼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在词的题材上拓宽时,秦观不曾步武苏轼之后,却回旋到婉约吟唱:言情嗟怨。秦观的婉约吟唱:一个“情”字,男女之情;一个“怨”字,贬谪之怨。早年词言情:多写离情别绪;后期词嗟怨:多写谪怨逐恨。

同时,将身世之感糅入艳情,清· 周济《宋四家词选》说他:“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清·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云:

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秦观词和晏几道词都来自一片“伤心”。 晏几道是沉沦下僚,历阅华屋山丘的伤心;秦观则是怀才不遇、失意贬逐的伤心。前者在世态炎凉中被弃落,后者在朋党倾轧中被摧折。秦观的伤心远比小晏凄哀。

秦观一贬再贬的遭际是一个悲剧.这一悲剧深深地渗入他后期词的创作中,从此,凄怆哀婉成为他情感的“结”,“伤心”成为他生命和创作的主旋律。

早年写愁,是如丝如缕绵细的闲愁:

新愁知几许,欲似丝千缕——《菩萨蛮》

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

晚年写愁,是如江如海深广的谪愁: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

那春江如泪的绵绵不尽里、春尽花飞的衰残凄迷里,暗含了词人冤遭贬逐的凄伤和生命被摧残的哀痛。

二、后期词的凄哀

秦观词到后期,由于内蕴了他贬谪生涯的沉痛和凄厉,词风有所变化,多愁极伤极之语,更见其哀婉进而凄婉来。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弧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起首三句,一“迷”,一“失”,“无寻处”。迷失无寻的不只是被迷雾月色吞噬的楼台、津渡,它似乎是曾有过的人生追求的高远目标和可以问津的出路如今都迷失了、被吞噬掉了。词人出自极度悲苦的心境,将眼前的实景与内心的幻象两相融涵,构成一片凄迷黯淡的意象和氛围,传达出内心浓厚的失落感、破灭感。

此词为了表达难以直言的逐客之恨,运用了写实与喑喻合一的手法,情景相融,虚实相生,多层次、深意蕴地创造出凄迷幽怨的意境,借用王国维的评价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此,则“变而凄厉矣”。(《人间词话》)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注释】郴江:发源于湖南郴县黄岑山。幸自:本自。为谁:为何。)

这是词人从深重郁结的谪恨中迸出的一声长叹、一声长问。从字面看,秦观似乎是问:郴江啊,你发源于郴山,本自就该绕着郴山流,为什么要远远地流下潇湘去? 秦观究竟问什么?我们来看屈原问什么?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记载:“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见楚先王之祠庙,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圣贤之行事,于是仰天长叹,一气将173个问书写在壁上。这就是从古至今仍不能完全予以解答的《天问》。“天问”即问天,问苍天、宇宙自然。屈原究竟问什么昵?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屈原《天问》

屈原问:天和地啊,在什么地方连接在一起?一年十二个月,是怎样划分出来的?太阳和月亮啊,悬置在空中哪里?罗布天空的恒星啊,是怎样排列的?屈原真的是要问天地、日月、山川吗?不!王逸说他:“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楚辞章句》)借问天以抒泄他的一腔忠愤和忧思。

秦观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类似屈原的“天问”。只有遭受了人生极大忧患和苦难,郁积了太多的深悲沉恨,无处吐诉而又不得不吐的人,才会发出这样对自然山川终始的究诘。是无理之问,却是至情之辞,词人对人生痛苦的咀嚼尽涵入这一究诘中。这是千古一问,其用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就其深层的暗喻义来看,它绝非单纯的远谪荒蛮的自怨自悔,而是包含了“天意从来高难问”、“长恨此身非吾有”的人生慨叹,幽深的意蕴从极浅近的语句中委曲而出,千百年来让人们诠释不尽。

有一个人读懂了,那就是苏轼。秦观去逝后,苏轼将这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书写于扇面,并挥泪题写: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引《倚声集》

米芾闻之,亦深感悲哀,遂将秦观的这首《踏莎行》及苏轼扇面的跋书写下

来,后经人刻石成碑,置郴州苏仙岭的岩壁上,世称“三绝碑”。三绝,即秦词苏跋、米书。

清· 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秦观一生失意贬逐,并非没有沉怨深恨,怨到极处,有时也用重笔作宣泄,如: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踏莎行》

用“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个典故,写远方亲友寄来的信件,一束束一尺尺,似一块块砖石层层垒砌,将心中的谪恨垒砌到无重数。其只身飘零的离愁逐恨之堆积之沉重,尽可从一“砌”字见出。但这种浓重的宣泄在《淮海词》中绝少,他愁怀郁结,更多的却是难以直言,也不愿用重笔直言,只是将自己的情感含蕴于其中,以清淡之笔写沉挚之情。

《阮郎归》: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写孑然一身远谪郴州,风雨除夕之夜,乡梦惊断,旅魂凄孤,末了淡淡二句收束:“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湖南衡山有回雁峰,古代传说鸿雁南飞至衡阳而止,来年春,复北返。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此词句哀叹:衡阳还可鸿雁传书,这郴州啊,连鸿雁的踪影都无。用透进一层的写法,哀叹贬地荒远,连唯一能带给人慰藉的亲友音信也无从得到,将不尽羁愁谪恨托之于传书鸿雁,欲言还止,极凄楚,也极无奈。如此沉重的愁怀只从怨而不怒的一声叹息中流泄出来,浓寄于淡,重寄于轻,这恰是秦观擅长处。

秦观满纸伤心的后期词,仍然是从他的“词心”流泻出来。只因为屡遭贬逐的遭际,多了一层历经磨难后对人生的沉痛感受和深层体验,当他将心灵的摧伤发之于词时,语带沉痛,笔含凄怆,所以较之前期词变得深沉、凝重了,转而为一种幽怨凄婉。

秦观无法挣脱个人心志所尚与昏浊现实不相切合而造成的悲剧,也无法排解因主、客观冲突所导致的主观意志遭受压抑而郁结的愁怨。那近乎脆弱的纤细心性,又使他的苦苦挣扎显得非常微弱。当无力的挣扎也竭尽时,就只剩下独自低哀地幽咽。

第5节:宋代文人的贬谪心态

一、“贬官文学”溯源

“贬官文学”可谓源远流长,屈原的《离骚》是始作俑者。屈原之后,历代被贬的士大夫们都有佳篇传世。

唐代贬谪诗歌,佳作有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左迁:古代贵右贱左,论等次以右为尊、以左为下。“左迁”即贬官降职。)韩愈晚年,因上《论佛骨表》力谏唐宪宗而触犯龙颜,由刑部侍郎立贬潮州刺史。当天仓猝上路,行至蓝田关时,侄孙韩湘赶赴而来。韩愈长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写出了悲愤交织的迁谪之情,颔联两句,回头:“云横秦岭家何在?”前路:雪拥蓝关马不前”,其哀景悲情何以堪!

唐代贬谪诗写得好的诗人,还有王昌龄、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

二、北宋的贬谪词

宋代的贬谪词,可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官吏的贬谪,主要是由于新党与旧党之争造成。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唐宋时,湖南岳阳为朝廷南逐官员必经之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由此岳阳楼多被迁客谪人登临题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为人慷慨论事,看重风节。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朱熹称他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范文正公集》附录引朱熹语》。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次年罢政,自请外任。罢相第二年,应巴陵郡守滕子京之函请作《岳阳楼记》,其中,以岳阳楼之哀景写迁客骚人的心境: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凤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若是阴凤怒号,日星隐曜,樯倾楫摧,虎啸猿啼,登此楼也,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生悲。

张舜民南逐途中,登岳阳楼感怀,写有《卖花声·题岳阳楼》词: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号浮休居士。神宗元丰年间,因写诗讥议边事,谪监郴州酒税。徽宗朝,仕至吏部侍郎,因坐元祐党籍贬商州。存词仅四首,全属贬官词。此词写于谪郴州时,词中流露出“去国流离之思。(宋·周煇《清波杂志》)“何人此路得生还?”,这一仰天长叹,语极沉痛,写出面对前路的战栗恐惧感,概括了古今迁客之悲。

(二)“苏门”贬谪词

“庆历革新”的新旧党争之后,自神宗熙宁年间始,北宋政坛上又产生了一场规模更大、更激烈的新旧党争,这就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新党”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之间的尖锐斗争。这场党争几经反复,一直延续到北宋末年。这一时期的士大夫们,大都被卷入了这一政治漩涡中去,不少人因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株连和斥逐。在这种特殊的政治气候催生下,贬官词涌现,一些佳作多出于“苏门词人”之手。

“苏门词人”,指由苏轼及其门生们所组成的词人群体。由于他们的政治立场属于旧党,所以在新党执政时期纷纷遭受贬谪。苏轼,因作诗文讪谤新法而入狱(“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绍圣元年又遭贬谪,远贬惠州和儋州(海南)。苏门弟子受到牵连,也先后被贬。

黄庭坚被贬涪州、黔州;

秦观连续被贬处州、郴州、横州、雷州;

晁补之被贬亳州、处州、信州;

张耒贬宣州、黄州、复州等。

同样是面对遭受贬谪的打击、身处被贬后的逆境,但因思想、气质、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苏门词人群中各人的心态反应和处置态度是有所差别的。

1. 脆弱的秦观

苏门词人群中,个性最脆弱的是秦观。秦观自绍圣初开始,一贬处州,再贬郴州,三贬横州,四贬雷州,流徙不定,忧愁百结。清·冯煦《蒿庵论词》云:

“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至晚期才华丧失,性格明显发生变化。

《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此词抒写极度悲伤的迁谪之情。昔日在京都金明池与同僚游春,飞盖相从;如今异乡谪客日边梦断,揽镜自照竟是憔悴容颜,万千感慨迸出末两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

少游谪古藤,意忽忽不乐。过衡阳,孔毅甫为守,与之厚,延留待遇有加。一日饮于郡斋,少游作千秋岁词。毅甫览至“镜里朱颜改”之句,遽惊曰:“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遂赓其韵以解之。居数日别去,毅甫送之于郊,复相与终日。归谓所亲曰:“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未几卒。

——见《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三

五年之后,秦观猝死于遇赦归途中,应验了他词中“日边清梦断”的谶言。2. 放达的黄庭坚

同样是被贬穷山恶水,黄庭坚却表现得坚毅、放达。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与友人相叙,作《鹧鸪天》: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时词人已五十六岁,却“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活脱脱我行我素的的“狂者”形象,“付与时人冷眼看”。

3. 睿智的苏轼

苏门词人群中,最睿智的——具有人生智慧的要推苏轼本人。他的一生荣辱迭起、大起大落,但无论是得意或失意时期,他都以灵活圆通的处世态度来坦然面对。贬谪黄州时,作《江城子》: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

吾老矣,寄馀龄。

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仰慕之情,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只是苏轼的躬耕东坡,与渊明之躬耕斜川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仕途被贬,以“待罪之身”劳作以弥补生计不足;后者是自愿弃官,以自由之身劳作而休憩于田园乡野。但苏轼以圆通的处世哲学,获得了与陶渊明相仿佛的“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在心境。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云:“少游在藤州(误,于雷州)《自作挽歌》之属,比山谷尤悲哀。惟坡公海外笔力,益老健宏放,无忧患迁谪之态,黄、秦皆不能及。”同样是遭受贬谪:

少游是“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凄哀

山谷是“醉里簪花倒着冠”的疏狂

东坡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由此,则可知:黄山谷遇赦知太平州,后又贬宜州。虽大于秦观五岁,却晚卒于秦观五年。苏轼年长于秦观十四岁,垂老之年远贬惠儋,犹能北归中原,了还常州之愿;而少秦游在盛壮之年婴衅(获罪),竟在北归途中猝死,孤魂难归。

三、南宋的贬谪词

北宋官吏的贬谪,主要是由于主战与主和之争造成。

清朝末年的王鹏运曾辑《南宋四名臣词集》,收录赵鼎《得全居士词》、李光《庄简词》、李纲《梁溪词》、胡铨《澹庵长短句》于一集之中。这四位词人,都是因主张抗金而遭受奸佞迫害的忠臣和名臣,他们词中多贬官之词。

1. 子规啼血的凄苦

赵鼎(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中兴三名臣之一。高宗绍兴年间,官居左宰相,因力主抗金,反对议和,遭秦桧党人构陷,接连贬谪泉州、漳州,移置潮州,再移吉阳(今海南岛南部)军。他知秦必欲置己于死地,先自书了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箕: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后绝食而亡。

在流放途中,曾作《贺圣朝·道中闻子规》词:

征鞍南去天涯路,青山无数。更堪月下子规啼,向深山深处,

凄然推枕,难寻新梦,忍听伊言语?更阑人静一声声,道不如归去。

夜宿深山深处,凄然推枕,更阑人静时,怎忍听那月下子规哀啼,一声声,道不如归去。词中就充满了像子规啼血那样凄苦的心音。

2. 不畏强权的凛然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江宁(今南京市)人,徙居庐陵(今江西吉安)。绍兴八年冒死上奏《戊午上高宗封事》,极言向金人称臣之不可行,并请斩主降派王伦、秦桧、孙近三人以谢天下,“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其辞意激切,声振中外,金人“募其书千金。三日得之,君臣夺气”(杨万里《胡忠简公文集序》)。遂被贬福州签判。四年后,又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胡铨并不屈服,期间作《好事近》词以抒愤懑。

《好事近》: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上片,本无心富贵,却出山入仕;下片,既已入仕,欲归不得,结到“有豺狼当辙!”直斥议和误国、残害忠良的秦桧等奸臣,所谓“讥讪”之意正暗含其中。整个词脱口而出,一气呵成,辞锋犀利而大义凛然,表现出作者身处逆境不畏强权的“豪壮”,以及对国事时局的深切忧愤。此词当时即为名篇,赢得很高声誉,其高风亮节也为后世所景仰。

我们读宋代忠直文士和爱国志士所写的贬官词:或是南逐迁客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哀、“何人此路得生还?”的颤栗;或是苏门词人的“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凄哀、“醉里簪花倒着冠”的疏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或是抗金名臣的“更堪月下子规啼”的凄苦、“有豺狼当辙”的直斥。一方面可了解到封建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仕途的险恶,以及被贬者的身世遭遇和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可从他们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不忘忧国中,汲取一种不可摧折的意志和精神力量。

UOOC联盟在线课程《唐宋词与人生》

(授课教案)

第七章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读秦观的贬谪词:仕途贬逐的忧馋畏讥

兼论秦观与黄庭坚

第一节 “古之伤心人也”—— 秦观其人

秦观(1049一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家世清寒,早年丧父,少时聪颖,借书苦读,研习文辞。其父钦佩“高才力学”的王观,将其取命为“观”。

一、多从苏轼交游

秦观最为钦佩的,是当时文坛宗主苏轼。熙宁十年(1077),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从此,结下了终生的师生之谊。秦观一生的政治仕宦、文学事业,始终与苏轼同舟。

秦观多从苏轼交游。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宅第,时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神宗元丰初,王诜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圆通大师等十六人游园。此盛会中文士们风流俊朗,意气豪发,饮酒作诗,一时被传为文坛佳话,称“西园雅集”。当时,由米芾为记、李公麟作图,记录下这一盛况。

二、“苏门四学士”之一

神宗元丰八年(1085),37岁始中进士。初任定海主薄,转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苏轼自扬州召还,为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被召试京师,任太学博士,迁国史院编修。期间,常与馆阁名流诗词唱和,亦得皇帝砚墨器币赏赐。尤其是元祐年间的赐宴:

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官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三十有六人

——秦观《西城宴集·序》

(【注释】馆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的官署。宋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

元祐七年三月修禊,皇帝诏赐馆阁官吏饮酒,中旬休沐游金明池、琼林苑,又聚会于国夫人园,参与者三十六人。这在当时,也是很少见的盛宴。以致秦观后来被贬处州时还回忆起: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秦观《千秋岁》

(【注释】鹓鹭:两种群飞有序的鸟,用来喻指班行有序的朝官。此指昔时在朝中的馆阁同僚。飞盖:形容车马驱行如飞。)

在朝中,秦观受到苏轼的奖掖与拔擢,与同时供职史馆的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品诗论文,以“苏门四学士”著称于世。元祐年间的为官生活,畅达、惬意这是秦观一生中仅有的一段仕途顺利时期。

三、一贬再贬的遭际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重用新党章棹、蔡京等,元祐党人受到清算,苏轼首当其冲。秦观因苏门关系被入元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继而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三年,又被新党罗织罪名,削秩流放郴州(湖南),随后又流放横州(广西)。元符二年(1099),再贬至雷州(广东海康)。一贬再贬。

次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遇赦,得以复职北还。苏轼也已被获准内迁。据《苏诗总案》载:苏轼“四月,得秦观书。”说“若得及见少游,即大幸也。”六月,这对饱经磨难的师生会于海康(雷州)。秦观赋《江城子》以记之: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遇赦生还的师生重聚,没有难得相逢一见的快乐,只有对匆匆别离和相见无期的忧惧。两人相向无言,两鬓苍苍矣。或许已预感到“后会不知何处”,只有一再劝酒:春酒滴红,满饮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烟浪远,暮云重”,何等的凄凉、茫然!

不想海康一别,竟成永诀!八月,途中行至藤州(广西),秦观于光华亭猝死,时年52岁。宋·惠洪《 冷斋夜话》载:“时方醉起,以玉盂汲泉欲饮,笑

视之而化。”时,方酒后口渴,以玉盂汲泉,欲饮,笑视之而坐化。

秦观为什么会在遇赦北还的途中猝死?

秦观贬横州,所写《宁浦书事》六言诗云:“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可知岭南贬逐之苦,已摧折了他的身心,才五十岁须扶杖藜而行。一朝遇赦生还悲喜交集,衰病之躯承受不住,于是酒后猝死。

秦观贬处州时,心情一直很压抑,惟于醉里梦中才得片刻的自由,将一切置之度外,所作《好事近·梦中作》有词句云:“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后人以之为谶语,正暗合了秦观醉后卒于藤州一事。这一醉卧,不再醒来,一切都解脱了,“了不知南北。”

苏轼闻其死讯“两日为之食不下”,声泪俱下叹曰:

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宋·苏轼《与李之仪书》

从家乡江苏高邮,秦观出仕,何等意气风发;一贬再贬至横州,身心何其憔悴,一个才华横溢的生命,就这样被摧折。

4.秦观遗迹

秦观一生:37岁以前,求仕阶段;37至45岁,仕宦阶段;46至52岁,贬谪阶段。其词以绍圣元年(1094)被贬为界,可分为前期和后期,有《淮海词》。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淮海先生祠;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淮海堂等。。

江苏高邮,原东岳庙。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路过扬州,探望弟子秦观。据《高邮州志》记载,此次相见另二人有“寓贤王巩”、“郡人孙觉”,四人在东岳庙煮酒论诗、登高长啸。因留下文豪踪迹而改称“文游台”。从此,文游台成为文人雅士访古拜贤的胜地。

第二节:幽花媚春,自成馨逸

——秦观词的清丽婉约

北宋,婉约词占据词坛,在一片低徊柔媚的吟唱中,苏轼迸发出充溢阳刚盛气的豪放之声,顿然如劈空惊雷,一新天下人耳目。但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曾步武其后,而是“自辟蹊径,卓然名家。”(清·况周颐 《蕙风词话》如幽花媚春,自成馨逸,创立别是一家的“秦淮海体”。

宋代张炎将秦观词的特征概括为“婉美”(《词源》),历代词学家也多从“婉美”的

角度对《淮海词》予以评价。如:

措词婉妙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和婉醇正 —— 清·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

清丽婉约 —— 夏敬观《淮海词跋》

“婉美”,即一种和婉柔美的艺术特征。秦观词的“婉美”,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形容。

深隐细微的幽婉

愁思低徊的哀婉

纤巧轻灵的柔婉

淡雅秀洁的清婉

委曲蕴藉的含婉

韵律谐美的和婉

一、从抒情个性看:幽婉

在北宋词人中,秦观以独具善感的词心著称。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 清· 冯煦《篙庵论词》

什么是“词心”?清·冯煦说“少游,词心也。”怎样理解?

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为文者,情动于衷而发于辞。词是心灵的负载体,是性情的物化。所谓“词心”,不外乎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灵观照,是主体用真性情去体验和表现客体。冯煦是说:他人词,表现的是词人的才华,少游词,表露的是词人的心。即秦观以心写词,以词写心,所写即来自他内心深处的那一层莫可名状的幽微颤动。秦观的词不论是写相思恋情,或是寄慨身世,摇荡出来的都是一种细腻而锐敏的柔婉感受,即在客观外物感发下产生的一种不能自已的深层的情感和心态。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一个春天的早上,轻寒弥漫。楼头,天色阴沉得象萧索的深秋。室内,画屏的淡烟流水静寂地展开一片迷远的清幽。独自枯坐里,窗外:落花片片纷飞,那轻柔飘忽就象初醒的残梦;细雨丝丝飘洒,恰是梦后牵扯起的一怀闲愁。只得将帘子垂下,任小银钩悠闲摇荡……

整个词,外在细微的景物与内在幽渺的情感融合一起,构成幽微柔婉的意境。此词笔

触特别轻灵,蓦然而来,悠然而去。细加寻味,它没有寓意深刻的寄托,也没有前尘旧踪的追忆,只有春晓醒后,主人公独处一隅所生发出的轻轻的、淡淡的愁绪。这轻愁,随那闲挂的小银钩,摇荡向窗外、楼外、院外。那是一种捉摸不定、难以言状的心绪,是一缕时隐时现、似断似续的情思,即一种极为纤细、敏感的心灵感受──秦观的词心。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想,如果没有轻似梦幻的感受,没有纤如丝雨的心绪,能写出这样的词吗?——非秦观的慧心灵性,他人不能为。这,就是秦观表现出的独特的抒情个性。

在北宋词坛,秦观不象柳永大量创制长调慢词,在词的形式上拓展;也不象苏轼首开雄放豪旷之风,在词的风格上拓新。而是以他善于感发的资质,在艺术心灵上进行开掘,展示出一片幽窈丰美。他的词是对自身情绪的独特体验,也是对人的普遍情感最细微、最深隐之区的掘进和体验。

其柔婉精微的特质却也恰好足以唤起人心中某一种幽约深婉的情意。

—— 叶嘉莹《灵谿词说》

二、从审美意象看:哀婉

现代西方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感情本质上就是一种力的表现形态,如悲哀的感情,在舞蹈中常用缓慢的曲线形的动作表现出来。就是那些不具意识的事物—— 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棵垂柳,落日的余晖,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一汪清泉等,也都“具有同样的表现性”(〔德〕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是异质的,却能“同构”——异质同构。一片秋叶给人以悲哀,是因为秋叶枯萎卷缩的“力的式样”与人悲哀时的心理结构达到一致。就是说,客观外在某一类景物与人的某一类主观情绪和心理动势之间,往往存在一种暗相对应的内在联系。如:朦胧的淡烟——心境的黯淡迷茫,它们之间都有着相互呼应的形态、结构,一种心与物的对应。

秦观幽微哀惋的心理背景,形成一定的情感模式。在此作用下,他常常有选择地从与自己内心相谐的客观景物中寻求情感的呼应诸如落花流水、淡烟斜日,这一类外在景物,恰与秦观内在的情绪感受相对应、相一致。故每每得到他的偏爱而加以摄取,构成他词中具有表现性的审美意象。

《淮海词》中多落花、流水、斜阳、暮色的意象。

写落花:

流水落花无问处。——《蝶恋花》

写斜阳:

凭栏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满庭芳》

写暮色:

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满庭芳》

一径纷落的残红、一抹疏烟的淡日、一城灯火的暮色皆从词人纷乱、黯淡、渺茫、低哀的心境中营造出来,是心物对应中的交感和交融。外在与内在两相契合,这般地低徊迷离、轻柔幽微,由此,组成了秦观词的审美意象群,使他的词著上了一层“夕阳飞花般幽美哀婉的色调”。

三、从表现方式看:和婉

初日芙蓉,晓风杨柳。

—— 清· 况周颐《蕙风词语》

秦观作词与他幽微“词心”的传达相应,少刻肌入骨之语,不着力、不使气,常于轻灵柔缓中漾出一种如“初日芙蓉,晓风杨柳”的自然和婉的风韵。

缪钺《诗词散论》指出:词中所用,尤必取其轻灵细巧者:

言天象则微雨淡云,疏星淡月;

言地理则远峰曲岸,烟渚渔汀;

言鸟兽则流莺凉蝉,双燕孤雁;

言草木则残红飞絮,芳草垂杨;

言居室则藻井画堂,雕栏绮窗;

言器物则银缸金炉,玉钟翠屏;

言衣饰则彩袖罗衣,瑶簪翠钿;

言情绪则闲愁幽怀,俊赏芳思

—— 缪钺《诗词散论》

翻开《淮海词》,比比皆是这种当行本色语。所取皆轻灵细巧者,用轻淡的词语作轻柔的抒写,很少用感情色彩浓重的字眼。贬处州时所写《千秋岁》,有“花影乱、莺声碎”句。一“乱”一碎”,似乎下字有些重,见出谪人心境的凄迷恍惚,但“花影”、“莺声”,所取用的还是轻灵细巧者。

秦观不只是词家本色,而且用浅语没有低俗味,用雅语不似华贵气,自是清丽淡雅的语言表述,雅正、纯正,如: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望海潮》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满庭芳》

皆雅丽语、清淡语也。宋祁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的名句,比之秦观的“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那春色真是“闹”了。秦观词的清淡是一种意不浅露的含婉。“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让人咀嚼无滓,久而知其味致。

秦观词倾心于轻柔婉曲的表达方式,所以他的词没有温庭筠《菩萨蛮》“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的浓艳色彩,也没有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绝分量。其幽约悱恻的情感从低徊要眇的笔调中曲折流出,不作急管繁弦,不着浓墨重彩,只如山涧一弯清泉轻缓地幽咽,自是一种轻柔清婉的美。

作为“婉约之宗”,秦观的词从抒情个性、审美意象和表现方式三者融汇,均呈现出特有的“婉美”一一他词的本质色调。

(少游词)纯乎词人之词。

——夏敬观《吷庵手校跋》

第三节: “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词与心性之柔弱

一、“格力失之弱”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云:“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尝不极口称善,岂特乐府。”苏轼于“四学士”中最爱重秦观,故对秦观其他诗文未尝不极口称好,不只是他的词。

然犹以气格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苏轼虽然称赏秦观的词,然犹以其气格柔弱为弊病,故曾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山抹微云”,“露花倒影”分别是秦观、柳永的名句。苏轼将之并提,实是对秦观词中近于柳永的婉柔风味不以为然。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也指出:

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即秦少游词虽然婉美,但气格、骨力失之柔弱。怎样理解秦观词的“弱”?秦观《春日》诗云: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用轻淡的笔墨描写春色,怜花而惜春,其情韵格调如同诗中含泪欲泣的芍药、娇卧无力的蔷薇。 如南宋·敖陶孙所评:“如时女步春,终伤婉弱。”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引)金·元好问《论诗绝句》讥其诗为“女郎诗”。 一如称其诗为“女郎诗”,人称秦观词为“女郎词”。参读秦观的诗,可知其词的气格不高,他诗与词均表现出一种纤柔婉弱的女性化的趋同。

宋代婉约词派多推重秦观和李清照,一为“婉约之宗”, 一为“婉约之主”,词风同属婉美一类。 但若作比较,李清照词于清婉中带直,而秦观词于哀婉中带柔。如:

李清照国愁家愁相糅,沉痛入骨,怨之劲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

秦观抒泄逐恨谪怨,哀伤过甚,怨之无力: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秦观《江城子》

二、心理特质的脆弱

秦观词为什么“失之弱”? 秦观词的气格骨力失之弱,除了与其抒情个性的幽婉、审美意象的哀婉和表现方式的和婉三者相关联外,也缘于他自身——创作主体性情的柔弱。《宋史·秦观传》记载:“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辞”,“强志盛气”,好读兵家书,怀抱济世之志。 这种豪隽慷慨,是在儒家积极入世、兼善天下思想熏陶下,古代才士学子的一种集体意向和共同心态。但是,一旦得不到相协一致的个性作依托,便只会短暂一时。

秦观作为个体的心理特质,是一种缺少阳刚之气的柔软、脆弱。神宗元丰元年(1078),第一次科举落第便写了《掩关铭》,闭门不出,事事俱废,少时的“强志盛气”荡然无存。后坐元祐党籍贬处州,郁闷哀苦难以排遣,所写《千秋岁》被时人视为“挽词”,有词句云:“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谪徒郴州时,写了凄楚欲绝的《踏莎行》,充满似将走向生命尽头的幻灭感:“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谪徒雷州时,自作《挽词》,其中,有诗句描述

“茹哀与世辞”、“槁葬路傍陂”、“孤魂不敢归”、“惨淡阴风吹”。说自己含悲茹哀与世而辞,一把枯槁尸骨葬于山坡路边,孤魂游荡不敢归去故里,坟堆上阴风惨淡地吹着。其情词惨戚,“设想己死于贬所后凄凉寂寞之况”(钱钟书《五柳先生传》)。

三、心性之柔软、灵慧

可以说秦观词的“弱”,与其主体性格关系较为直接。秦观的心性多愁善感无论是美景良辰,还是潦倒困境,都用其敏感而细腻的心去做单纯的感动和承受。只是他更能自在地承受生命之轻,感受风花雪月,在樽前月下浅唱低吟;当承受生命之重,遭受贬谪的挫伤和苦难时则显得有些不堪重负。

也许,正是由于秦观心性柔软——一种柔婉的灵慧,使他对生命之轻与重的愁、恨、悲、欢一类感性情绪,具有超出他人的感受力。由此,也成就了秦观词独具特色的婉美。或者说,正是因为秦观以婉美见长的词,才恰当地承担和负载了他一种幽微柔细的的情感心态。秦观词的情韵辞意虽婉,但气格骨力见弱,而这正是他词之婉美优长与缺憾并存的两面。

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发露性情的小词吟咏中:

苏轼表现的是一种超逸旷达的襟怀;

殴阳修表现的是一种排遣玩赏的意兴;

秦观表现的则是一种柔弱哀感的心性。

第四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后期词的凄哀

一、“古之伤心人”

词至东坡:“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词概》)当苏轼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在词的题材上拓宽时,秦观不曾步武苏轼之后,却回旋到婉约吟唱:言情嗟怨。秦观的婉约吟唱:一个“情”字,男女之情;一个“怨”字,贬谪之怨。早年词言情:多写离情别绪;后期词嗟怨:多写谪怨逐恨。

同时,将身世之感糅入艳情,清· 周济《宋四家词选》说他:“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清·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云:

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秦观词和晏几道词都来自一片“伤心”。 晏几道是沉沦下僚,历阅华屋山丘的伤心;秦观则是怀才不遇、失意贬逐的伤心。前者在世态炎凉中被弃落,后者在朋党倾轧中被摧折。秦观的伤心远比小晏凄哀。

秦观一贬再贬的遭际是一个悲剧.这一悲剧深深地渗入他后期词的创作中,从此,凄怆哀婉成为他情感的“结”,“伤心”成为他生命和创作的主旋律。

早年写愁,是如丝如缕绵细的闲愁:

新愁知几许,欲似丝千缕——《菩萨蛮》

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

晚年写愁,是如江如海深广的谪愁: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

那春江如泪的绵绵不尽里、春尽花飞的衰残凄迷里,暗含了词人冤遭贬逐的凄伤和生命被摧残的哀痛。

二、后期词的凄哀

秦观词到后期,由于内蕴了他贬谪生涯的沉痛和凄厉,词风有所变化,多愁极伤极之语,更见其哀婉进而凄婉来。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弧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起首三句,一“迷”,一“失”,“无寻处”。迷失无寻的不只是被迷雾月色吞噬的楼台、津渡,它似乎是曾有过的人生追求的高远目标和可以问津的出路如今都迷失了、被吞噬掉了。词人出自极度悲苦的心境,将眼前的实景与内心的幻象两相融涵,构成一片凄迷黯淡的意象和氛围,传达出内心浓厚的失落感、破灭感。

此词为了表达难以直言的逐客之恨,运用了写实与喑喻合一的手法,情景相融,虚实相生,多层次、深意蕴地创造出凄迷幽怨的意境,借用王国维的评价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此,则“变而凄厉矣”。(《人间词话》)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注释】郴江:发源于湖南郴县黄岑山。幸自:本自。为谁:为何。)

这是词人从深重郁结的谪恨中迸出的一声长叹、一声长问。从字面看,秦观似乎是问:郴江啊,你发源于郴山,本自就该绕着郴山流,为什么要远远地流下潇湘去? 秦观究竟问什么?我们来看屈原问什么?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记载:“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见楚先王之祠庙,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圣贤之行事,于是仰天长叹,一气将173个问书写在壁上。这就是从古至今仍不能完全予以解答的《天问》。“天问”即问天,问苍天、宇宙自然。屈原究竟问什么昵?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屈原《天问》

屈原问:天和地啊,在什么地方连接在一起?一年十二个月,是怎样划分出来的?太阳和月亮啊,悬置在空中哪里?罗布天空的恒星啊,是怎样排列的?屈原真的是要问天地、日月、山川吗?不!王逸说他:“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楚辞章句》)借问天以抒泄他的一腔忠愤和忧思。

秦观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类似屈原的“天问”。只有遭受了人生极大忧患和苦难,郁积了太多的深悲沉恨,无处吐诉而又不得不吐的人,才会发出这样对自然山川终始的究诘。是无理之问,却是至情之辞,词人对人生痛苦的咀嚼尽涵入这一究诘中。这是千古一问,其用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就其深层的暗喻义来看,它绝非单纯的远谪荒蛮的自怨自悔,而是包含了“天意从来高难问”、“长恨此身非吾有”的人生慨叹,幽深的意蕴从极浅近的语句中委曲而出,千百年来让人们诠释不尽。

有一个人读懂了,那就是苏轼。秦观去逝后,苏轼将这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书写于扇面,并挥泪题写: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引《倚声集》

米芾闻之,亦深感悲哀,遂将秦观的这首《踏莎行》及苏轼扇面的跋书写下

来,后经人刻石成碑,置郴州苏仙岭的岩壁上,世称“三绝碑”。三绝,即秦词苏跋、米书。

清· 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秦观一生失意贬逐,并非没有沉怨深恨,怨到极处,有时也用重笔作宣泄,如: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踏莎行》

用“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个典故,写远方亲友寄来的信件,一束束一尺尺,似一块块砖石层层垒砌,将心中的谪恨垒砌到无重数。其只身飘零的离愁逐恨之堆积之沉重,尽可从一“砌”字见出。但这种浓重的宣泄在《淮海词》中绝少,他愁怀郁结,更多的却是难以直言,也不愿用重笔直言,只是将自己的情感含蕴于其中,以清淡之笔写沉挚之情。

《阮郎归》: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写孑然一身远谪郴州,风雨除夕之夜,乡梦惊断,旅魂凄孤,末了淡淡二句收束:“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湖南衡山有回雁峰,古代传说鸿雁南飞至衡阳而止,来年春,复北返。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此词句哀叹:衡阳还可鸿雁传书,这郴州啊,连鸿雁的踪影都无。用透进一层的写法,哀叹贬地荒远,连唯一能带给人慰藉的亲友音信也无从得到,将不尽羁愁谪恨托之于传书鸿雁,欲言还止,极凄楚,也极无奈。如此沉重的愁怀只从怨而不怒的一声叹息中流泄出来,浓寄于淡,重寄于轻,这恰是秦观擅长处。

秦观满纸伤心的后期词,仍然是从他的“词心”流泻出来。只因为屡遭贬逐的遭际,多了一层历经磨难后对人生的沉痛感受和深层体验,当他将心灵的摧伤发之于词时,语带沉痛,笔含凄怆,所以较之前期词变得深沉、凝重了,转而为一种幽怨凄婉。

秦观无法挣脱个人心志所尚与昏浊现实不相切合而造成的悲剧,也无法排解因主、客观冲突所导致的主观意志遭受压抑而郁结的愁怨。那近乎脆弱的纤细心性,又使他的苦苦挣扎显得非常微弱。当无力的挣扎也竭尽时,就只剩下独自低哀地幽咽。

第5节:宋代文人的贬谪心态

一、“贬官文学”溯源

“贬官文学”可谓源远流长,屈原的《离骚》是始作俑者。屈原之后,历代被贬的士大夫们都有佳篇传世。

唐代贬谪诗歌,佳作有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左迁:古代贵右贱左,论等次以右为尊、以左为下。“左迁”即贬官降职。)韩愈晚年,因上《论佛骨表》力谏唐宪宗而触犯龙颜,由刑部侍郎立贬潮州刺史。当天仓猝上路,行至蓝田关时,侄孙韩湘赶赴而来。韩愈长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写出了悲愤交织的迁谪之情,颔联两句,回头:“云横秦岭家何在?”前路:雪拥蓝关马不前”,其哀景悲情何以堪!

唐代贬谪诗写得好的诗人,还有王昌龄、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等。

二、北宋的贬谪词

宋代的贬谪词,可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官吏的贬谪,主要是由于新党与旧党之争造成。

(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唐宋时,湖南岳阳为朝廷南逐官员必经之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由此岳阳楼多被迁客谪人登临题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为人慷慨论事,看重风节。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朱熹称他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范文正公集》附录引朱熹语》。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次年罢政,自请外任。罢相第二年,应巴陵郡守滕子京之函请作《岳阳楼记》,其中,以岳阳楼之哀景写迁客骚人的心境: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凤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若是阴凤怒号,日星隐曜,樯倾楫摧,虎啸猿啼,登此楼也,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感极而生悲。

张舜民南逐途中,登岳阳楼感怀,写有《卖花声·题岳阳楼》词: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号浮休居士。神宗元丰年间,因写诗讥议边事,谪监郴州酒税。徽宗朝,仕至吏部侍郎,因坐元祐党籍贬商州。存词仅四首,全属贬官词。此词写于谪郴州时,词中流露出“去国流离之思。(宋·周煇《清波杂志》)“何人此路得生还?”,这一仰天长叹,语极沉痛,写出面对前路的战栗恐惧感,概括了古今迁客之悲。

(二)“苏门”贬谪词

“庆历革新”的新旧党争之后,自神宗熙宁年间始,北宋政坛上又产生了一场规模更大、更激烈的新旧党争,这就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新党”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之间的尖锐斗争。这场党争几经反复,一直延续到北宋末年。这一时期的士大夫们,大都被卷入了这一政治漩涡中去,不少人因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株连和斥逐。在这种特殊的政治气候催生下,贬官词涌现,一些佳作多出于“苏门词人”之手。

“苏门词人”,指由苏轼及其门生们所组成的词人群体。由于他们的政治立场属于旧党,所以在新党执政时期纷纷遭受贬谪。苏轼,因作诗文讪谤新法而入狱(“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绍圣元年又遭贬谪,远贬惠州和儋州(海南)。苏门弟子受到牵连,也先后被贬。

黄庭坚被贬涪州、黔州;

秦观连续被贬处州、郴州、横州、雷州;

晁补之被贬亳州、处州、信州;

张耒贬宣州、黄州、复州等。

同样是面对遭受贬谪的打击、身处被贬后的逆境,但因思想、气质、性格、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苏门词人群中各人的心态反应和处置态度是有所差别的。

1. 脆弱的秦观

苏门词人群中,个性最脆弱的是秦观。秦观自绍圣初开始,一贬处州,再贬郴州,三贬横州,四贬雷州,流徙不定,忧愁百结。清·冯煦《蒿庵论词》云:

“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至晚期才华丧失,性格明显发生变化。

《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此词抒写极度悲伤的迁谪之情。昔日在京都金明池与同僚游春,飞盖相从;如今异乡谪客日边梦断,揽镜自照竟是憔悴容颜,万千感慨迸出末两句:“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

少游谪古藤,意忽忽不乐。过衡阳,孔毅甫为守,与之厚,延留待遇有加。一日饮于郡斋,少游作千秋岁词。毅甫览至“镜里朱颜改”之句,遽惊曰:“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遂赓其韵以解之。居数日别去,毅甫送之于郊,复相与终日。归谓所亲曰:“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未几卒。

——见《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三

五年之后,秦观猝死于遇赦归途中,应验了他词中“日边清梦断”的谶言。2. 放达的黄庭坚

同样是被贬穷山恶水,黄庭坚却表现得坚毅、放达。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与友人相叙,作《鹧鸪天》: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时词人已五十六岁,却“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活脱脱我行我素的的“狂者”形象,“付与时人冷眼看”。

3. 睿智的苏轼

苏门词人群中,最睿智的——具有人生智慧的要推苏轼本人。他的一生荣辱迭起、大起大落,但无论是得意或失意时期,他都以灵活圆通的处世态度来坦然面对。贬谪黄州时,作《江城子》: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

吾老矣,寄馀龄。

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仰慕之情,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只是苏轼的躬耕东坡,与渊明之躬耕斜川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仕途被贬,以“待罪之身”劳作以弥补生计不足;后者是自愿弃官,以自由之身劳作而休憩于田园乡野。但苏轼以圆通的处世哲学,获得了与陶渊明相仿佛的“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在心境。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云:“少游在藤州(误,于雷州)《自作挽歌》之属,比山谷尤悲哀。惟坡公海外笔力,益老健宏放,无忧患迁谪之态,黄、秦皆不能及。”同样是遭受贬谪:

少游是“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凄哀

山谷是“醉里簪花倒着冠”的疏狂

东坡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由此,则可知:黄山谷遇赦知太平州,后又贬宜州。虽大于秦观五岁,却晚卒于秦观五年。苏轼年长于秦观十四岁,垂老之年远贬惠儋,犹能北归中原,了还常州之愿;而少秦游在盛壮之年婴衅(获罪),竟在北归途中猝死,孤魂难归。

三、南宋的贬谪词

北宋官吏的贬谪,主要是由于主战与主和之争造成。

清朝末年的王鹏运曾辑《南宋四名臣词集》,收录赵鼎《得全居士词》、李光《庄简词》、李纲《梁溪词》、胡铨《澹庵长短句》于一集之中。这四位词人,都是因主张抗金而遭受奸佞迫害的忠臣和名臣,他们词中多贬官之词。

1. 子规啼血的凄苦

赵鼎(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中兴三名臣之一。高宗绍兴年间,官居左宰相,因力主抗金,反对议和,遭秦桧党人构陷,接连贬谪泉州、漳州,移置潮州,再移吉阳(今海南岛南部)军。他知秦必欲置己于死地,先自书了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箕: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后绝食而亡。

在流放途中,曾作《贺圣朝·道中闻子规》词:

征鞍南去天涯路,青山无数。更堪月下子规啼,向深山深处,

凄然推枕,难寻新梦,忍听伊言语?更阑人静一声声,道不如归去。

夜宿深山深处,凄然推枕,更阑人静时,怎忍听那月下子规哀啼,一声声,道不如归去。词中就充满了像子规啼血那样凄苦的心音。

2. 不畏强权的凛然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江宁(今南京市)人,徙居庐陵(今江西吉安)。绍兴八年冒死上奏《戊午上高宗封事》,极言向金人称臣之不可行,并请斩主降派王伦、秦桧、孙近三人以谢天下,“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其辞意激切,声振中外,金人“募其书千金。三日得之,君臣夺气”(杨万里《胡忠简公文集序》)。遂被贬福州签判。四年后,又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胡铨并不屈服,期间作《好事近》词以抒愤懑。

《好事近》: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上片,本无心富贵,却出山入仕;下片,既已入仕,欲归不得,结到“有豺狼当辙!”直斥议和误国、残害忠良的秦桧等奸臣,所谓“讥讪”之意正暗含其中。整个词脱口而出,一气呵成,辞锋犀利而大义凛然,表现出作者身处逆境不畏强权的“豪壮”,以及对国事时局的深切忧愤。此词当时即为名篇,赢得很高声誉,其高风亮节也为后世所景仰。

我们读宋代忠直文士和爱国志士所写的贬官词:或是南逐迁客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哀、“何人此路得生还?”的颤栗;或是苏门词人的“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凄哀、“醉里簪花倒着冠”的疏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或是抗金名臣的“更堪月下子规啼”的凄苦、“有豺狼当辙”的直斥。一方面可了解到封建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仕途的险恶,以及被贬者的身世遭遇和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可从他们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不忘忧国中,汲取一种不可摧折的意志和精神力量。


相关文章

  • UOOC唐宋词与人生周邦彦
  • UOOC联盟在线课程<唐宋词与人生> (授课教案) 第八讲:"谁识,京华倦客?" --读周邦彦的羁旅词:经岁羁旅的宦游生涯 兼论周邦彦与柳永 第一节:"谁识,京华倦客" --周邦彦其人 周 ...查看


  • 唐诗宋词里的故事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 <唐诗宋词里的趣事>课程实施方案 语文组王路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查看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及教学内容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自先秦至清 ...查看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 <大 学 语 文>课 程 教 学 大 纲 编写者:刘淑霞 审核者:邓晓成 课程代码:LB001A/LX028A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参考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 ...查看


  • 唐宋英雄传奇 薛刚反唐 (第2版)
  • 0评价 我来评价 给个评价吧? 想要纸本书?按需印刷服务 唐宋英雄传奇 薛刚反唐 (第2版) 作者:(清)如莲居士著 出版日期:2003 页数:312 关键词:章回小说 中国 清代 如莲居士 分类: 文学 >章回小说 在线阅读唐宋英雄 ...查看


  •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含题目选项)
  •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一章章单元测试 ........................................................ 2 第二章章单元测试 ........... ...查看


  • 古田一中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模块结业考试试卷
  • 高二年段语文选修Ⅰ"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模块 结业考试试卷 试卷满分 100分 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共6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采撷(xié) 勖(xù)勉 卖官鬻(yù ...查看


  • 唐宋散文研究
  • 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唐宋这一散文发展高峰期中各阶段各类型散文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散文史发展的系统讲授,并精要评价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唐宋散文的发展概况,熟悉这一时期的散文流变,理解唐宋散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Ⅱ: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Ⅱ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学校: 系别: 班级: 姓名: 内部资料出版社 二〇一一年八月 第五篇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名词解释: 西昆体 1.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