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风景|每个人,都像一本未打开的书

书店风景

每个人 都像一本未打开的书

每个书店 都装得下足够多孤独的灵魂

文/郭小寒

此时,在东欧独自旅行的我,已经晃到了第十二天,新世界的新奇感在消退,不好的情绪在滋长,东欧的最后一站华沙,赶上了北约峰会,城市高度戒严,警察林立,直升飞机,警笛和乌鸦的惨叫声混合在一起,有种兵荒马乱的感觉。实在无法适应街道上的噪杂,看见一家开着的书店,就钻了进去避难。

这并不是一家多么好看或有名的书店,木制的敦实书架排满了四面的墙壁,书架、桌子和墙角全都是书,不卖咖啡,也没有纪念品。

所有人都很安静,大家站在各自所需的一角翻阅,或像我一样目光涣散地流连。当有人低声询问一本书的下落,相貌和穿戴都很普通的店员,会走到书店一角,准确的抽出一本,那个动作帅极了。

我当然看不懂一句波兰语,就在儿童书和画册之间徘徊。波兰的当代插画艺术很发达又兼顾民族特色,即便是给小孩子看的画册也格外讲究,看到一本波兰版的《爱丽丝漫游仙境》的立体书,按照百叶窗的原理做了一个小机关。随便抽插一下,微笑猫就可以消失和再现,我一边笑着一边玩了好久。

至于那些大的画册,也不会塑封好放到玻璃柜里锁起来,而是放在书桌上最显要的位置,随意供人观看。我在那个下午翻着画册研究了宇宙,花朵,矿石和欧洲各种艺术画册,打开每一本书,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没有咖啡的声音,没有洗盘子的声音,没有人谈论剧本或大买卖,也没有人会问你想买什么。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所在,每一本封面好看的书,都像一个未知的丰富而害羞不善言辞的人,它等在那等你打开,你手指轻柔,它给你一个世界。请你看后带走,或好好地留在那。

在这种沉浸和静谧中,我恢复了多年前逛书店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直觉,目光集中到墙角一栏比较薄但封皮坚硬华丽的书里。是的,那里一定是全是诗集,我随意翻开一册,果然得到应验。然后我寻找辛波斯卡的名字,心想也许可以买走一本当作纪念品,鞭策我日后好好写作,作为波兰唯一一个得过诺奖的女作家,她的书一定是摆在显要位置吧。但我看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挨个打开了十几本封面好看满是波兰语的诗集,以及设计者精心安置的一些小版画,感觉每一本都以诗的方式读过了。略有遗憾地没找到辛波斯卡,于是只好用蹩脚的英语询问店员,店员找都不帮我找,笃定且面带微笑地说:“不,我们没有。”也许辛波斯卡对于他们已经老了。我买了几本画册出来,发现大街上的阳光已不那么刺眼,看一下时间,发现三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这段时间,那些快要爆发的孤独,疲倦,烦躁等等不好的情绪,在这三个小时里漫游沉浸和寻找中,根本没有出现过。有一种理论是,真正痴迷的东西会扭曲你的时间,让它无限变短。于我这家书店就是这个叫(War_saw)的城市里的短暂的精神庇护所。也让我产生了一股想写点什么的冲动,给我了解的书和书店。

那些正确打开书店的经验是怎么来的,在我还是一名文化记者的时期,手机还没有微博微信,每个周末泡书店,几乎是必须的工作和休闲。

有幸刚入行媒体时带我的编辑,一个是小说家刘春,一个是翻译家陈笑黎,她们像对待亲妹妹一样,周末带着我去书店看书翻杂志,找书和找选题。在三联书店的下沉台阶上,在五道口的万圣书园,在光合作用的咖啡小卡座,我们度过了很多珍贵的时光。

她们告诉我书店的逛法,书店的惯常品类分布和类似档案学的查找方式,有了这个体系你可以很快地去找到你想找的书,不需要用任何搜索引擎。(当然这个体系现在几乎已经被破坏了)她们顺便还会带我去书店旁边的小饭馆吃饭,比如当时三联门口的黄河水,以及五道口地铁边的双马日料,和光合作用旁边的雕刻时光——充实而丰盈的一天就这样度过了。

多年后,我依然不习惯用各种软件找吃的和找路,而是靠经验积累,脑内分类,细节判断和记忆分享,来展开每座城市的文艺加生活地图,应该是受了两位编辑姐姐根深蒂固的影响。

2009年当时台湾作家钟方玲带来一本厚厚的《书店风景》,介绍了全世界最有名的几家独立书店—比如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旧金山的城市之光。听她绘声绘色地描述,也对这些书店和这些城市充满了神往。可能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我也开始关注书店与城市的关系,每到一座城市,都会去当地的独立书店逛逛。

上海的季风书园是逛得最多的,南京的先锋书店也是每次去都留恋忘返,有一段时间,我做周云蓬老师的经纪人,跟着他去了很多地方演出。周老师是个诗人和读书人,走哪都有文人朋友,借着他的光,去了很多非常隐秘的小书店。合肥,广州,郑州,乌鲁木齐的独立文人小书店我逛过很多家,几乎也领略过了前Shopping Mall时代中国独立书店的风景,甚至和很多小书店的小老板们成了朋友。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我做过全国独立书店的采访,大家几乎都是爱书藏书之人,对物质生活没什么贪恋,却独喜欢丰盈的精神世界,和人与书,人与人在这样一个空间相遇的奇妙。

一直以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一家书店,一家唱片店,和一个livehouse来撑起这座城市的灵魂,这跟产业,环境,经济利益无关,而是神按照人类在大地上灵魂的数量安排的守夜人。

再后来,书店就开始唱衰了。随着几家地标性书店的陆续倒闭。关于读书出版行业在新时代下的何去何从问题也被提了上来,在做是否不行的选题时,我还是把自己私藏的好书店和我喜欢的出版人挨个介绍了一遍。我还孩子气地写了记者后记:我从不在网上买打折书,我对得起每一家我爱过的书店。

如今每到一座城市,去找当地的书店,和看一场本地livehouse的演出,依然是雷打不动的两项标配习惯,是的,人来了又走聚了又散,但这些人教会你的方式会以习惯的方式会保留下来 流传在你的余下的生命中。

很多年后,五道口已经不是宇宙中心了,我有一次去那边找朋友,“光合作用”已倒闭多年,我一时想不起来名字,就给朋友发信息说:在我们之前老去的书店见啊!

然后我看着这几个字竟然恍惚地泪奔了,是啊“在我们之前老去的书店”,像一个书店的名字,也像一个时代的名字。

人为什么要读书?知乎上有一篇nick idiot写的文章我深深认同:“因为读书给你模型,体系和菜。”

“大脑的本质是记忆-模型-预测。根据记忆打造模型、用模型预测未来”。

当你想不明白一件事的时候,它有过去时候的知识和经验,当你对未来迷惑的时候,也可以去读书,它可以给你模型让你去预测未来。

就像所有的发明其实早就被发明出来了一样,所有问题其实书都写出来了。如果大家知道那些大账号嚼来嚼去的动辄十万加的话题其实几百年前的书里甚至都写过了,可能现在的环境就不会这样喧嚣和盲目。

骂环境是最没本事的,如今连大部分创作者都无法深入生活和生命本质,随便骂骂媒体和大环境就了事。如果大家多读点书,创作就不会这么贫瘠。如果多读点书,世界也会清静许多。

而且书会引发这种连锁效应。此次欧洲旅行,我带了一本《歌德谈话录》,他老人家生活的时代没电脑没谷歌没维基百科。却对英国,法国,波兰,捷克的文学、戏剧,时政评论都了如指掌,他靠什么呢?当然是读书啊!

学会学习,学会搜索,学会查阅,学会推演预测这些基本功,其实你就可以去掌握世界了。

“跟书交谈”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就方方正正地在那里,打开就有一个新世界,不会像人与人对谈是那么多辩论,闪躲和临时有情绪。所有写在书里的,一定意义上就已经是定论,它是一个稳定持续输出智慧的智者,并教会你宽容。

在有六个小时时差的北京,乐童以及未读的小伙伴都在为“最美书店周”的活动忙碌着,大橘子画了温馨的插画,未读设计了很多有趣的周边产品,策划了好多种有趣的书店活动。这个项目是一看到就很心动的,那些美丽的独立书店,我还以为在我离开记者感觉后就都不见了呢。“民谣与诗”是乐童参与书店周的主题活动,这也是乐童的好朋友,“民谣与诗”这个媒体账号的名字,三家小伙伴一起,将音乐,文艺生活方式带进了书店这个新的场域,期待能有更奇妙的事情发生。

曾经民谣是我回避世界的方式,如今要用民谣作为工具打开世界了。

从小伙伴传来的一张张照片里,傍晚书店的灯光都是橘色的,所有人脸上有一种平静和向往的表情。也许外面是酷暑,是暴雨,是台风,但这些美丽的书店们坚定地包裹着这些前来的读者和观众,他们心向往之是不是也如我在陌生城市找到一间心灵的庇护所。

作为沙龙的讲者,民谣音乐人们不像作家或学者那样严肃或充满理论。他们分享故事,和抱着吉他轻松地唱唱歌。看着照片,我能想象闷骚的Mr.Miss又讲了哪些别人听不懂的笑话;纯真无辜的如外星生物的吗子、吆拐兄弟,讲着怎样被卖糯米饭的阿姨欺骗而怀疑时空错乱的故事;从媒体主编到民谣音乐人的蒋明老师,在言传身教地讲述怎么放弃眼前的苟且而追求诗与远方;嗯,帅气的何大河同学肯定在眼神飞舞地亲身传授约姑娘大法。在这些有橘色灯光的温暖坚定的书店里,他们能看得清台下那些观众的脸,而这些生活中奇妙地偶遇,谁说以后不能再变成歌呢。

7月8日 吆拐书店音乐沙龙

7月9日 Mr.Miss书店音乐沙龙

摄影师|张碧思

7月9日 张若水书店音乐沙龙

摄影师|薛森森

7月10 瓶中怪书店音乐沙龙

7月10日 褚乔书店音乐沙龙现场

摄影师|张碧思

书店与民谣,似乎有着千万缕或明或暗的关系。

几年前第一次去台湾敦南诚品书店的张玮玮,捧着一本内地未出版的胡兰成散文集,看着敦南路地铁口漫天的彩霞,突然想到了朋友尹丽川的诗《花瓶》,就随口哼出来“总有一些马 向往古代 总一些人 喜欢默片。”就像捡了宝贝,玮玮赶紧回家把旋律记了下来。

90年代的钟立风,在绿皮火车的长途旅途中看着一本马尔克斯的小说,入迷处坐过了站,于是就写了一首《弄错的车站》,这首歌老狼也唱过,文艺气息十足。如今小钟已经是无锡一家书店的老板,在二楼专属的座位上创作,天气好了,开心了就游到对岸的常熟去。

2009年前后客居绍兴缪家桥的周云蓬,就住在南方书店和动物园的旁边,闲来无事,就在书店的院子里把杜甫的几首诗全都谱上了曲子,于是慢慢有了那张古朴的《牛羊下山》。

提起书与歌,总会想起程璧,面容沉静的她,用简洁的和弦把北岛,谷川俊太郎唱成了一首首缓缓的民谣。她就是在书店唱歌的时候,有时光缓缓流过的样子。是的,我在书店把她请了出来。

如果你常去库布里克书店,总能偶然看见莫西子诗,带着一个破旧的皮兜子,穿着夹脚拖鞋,刚从左家庄桥下的早市上逛回来,书店就像他的菜地和厨房一样日常。

你在书店谈过恋爱吗?

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逛书店,也许是件浪漫的事情。就像在激情迷宫里的凝视,在一排排书架前徘徊流连,明暗恍惚间,可以去看对方好看的手指,可以听他的专注的呼吸声。当你们同时发现一本好书,或者为对方推荐几本心水之作的时候,那也许是孤独的灵魂互相靠近却不拖累的最好方式。

上周,乐童音乐和民谣与诗联合发起了#寻找书店最美姑娘#征集活动,号召大家分享在书店遇见姑娘的照片或故事。

#寻找书店最美姑娘#规则回顾

书店风景

每个人 都像一本未打开的书

每个书店 都装得下足够多孤独的灵魂

文/郭小寒

此时,在东欧独自旅行的我,已经晃到了第十二天,新世界的新奇感在消退,不好的情绪在滋长,东欧的最后一站华沙,赶上了北约峰会,城市高度戒严,警察林立,直升飞机,警笛和乌鸦的惨叫声混合在一起,有种兵荒马乱的感觉。实在无法适应街道上的噪杂,看见一家开着的书店,就钻了进去避难。

这并不是一家多么好看或有名的书店,木制的敦实书架排满了四面的墙壁,书架、桌子和墙角全都是书,不卖咖啡,也没有纪念品。

所有人都很安静,大家站在各自所需的一角翻阅,或像我一样目光涣散地流连。当有人低声询问一本书的下落,相貌和穿戴都很普通的店员,会走到书店一角,准确的抽出一本,那个动作帅极了。

我当然看不懂一句波兰语,就在儿童书和画册之间徘徊。波兰的当代插画艺术很发达又兼顾民族特色,即便是给小孩子看的画册也格外讲究,看到一本波兰版的《爱丽丝漫游仙境》的立体书,按照百叶窗的原理做了一个小机关。随便抽插一下,微笑猫就可以消失和再现,我一边笑着一边玩了好久。

至于那些大的画册,也不会塑封好放到玻璃柜里锁起来,而是放在书桌上最显要的位置,随意供人观看。我在那个下午翻着画册研究了宇宙,花朵,矿石和欧洲各种艺术画册,打开每一本书,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没有咖啡的声音,没有洗盘子的声音,没有人谈论剧本或大买卖,也没有人会问你想买什么。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所在,每一本封面好看的书,都像一个未知的丰富而害羞不善言辞的人,它等在那等你打开,你手指轻柔,它给你一个世界。请你看后带走,或好好地留在那。

在这种沉浸和静谧中,我恢复了多年前逛书店积累下来的经验和直觉,目光集中到墙角一栏比较薄但封皮坚硬华丽的书里。是的,那里一定是全是诗集,我随意翻开一册,果然得到应验。然后我寻找辛波斯卡的名字,心想也许可以买走一本当作纪念品,鞭策我日后好好写作,作为波兰唯一一个得过诺奖的女作家,她的书一定是摆在显要位置吧。但我看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挨个打开了十几本封面好看满是波兰语的诗集,以及设计者精心安置的一些小版画,感觉每一本都以诗的方式读过了。略有遗憾地没找到辛波斯卡,于是只好用蹩脚的英语询问店员,店员找都不帮我找,笃定且面带微笑地说:“不,我们没有。”也许辛波斯卡对于他们已经老了。我买了几本画册出来,发现大街上的阳光已不那么刺眼,看一下时间,发现三个小时已经过去了。

这段时间,那些快要爆发的孤独,疲倦,烦躁等等不好的情绪,在这三个小时里漫游沉浸和寻找中,根本没有出现过。有一种理论是,真正痴迷的东西会扭曲你的时间,让它无限变短。于我这家书店就是这个叫(War_saw)的城市里的短暂的精神庇护所。也让我产生了一股想写点什么的冲动,给我了解的书和书店。

那些正确打开书店的经验是怎么来的,在我还是一名文化记者的时期,手机还没有微博微信,每个周末泡书店,几乎是必须的工作和休闲。

有幸刚入行媒体时带我的编辑,一个是小说家刘春,一个是翻译家陈笑黎,她们像对待亲妹妹一样,周末带着我去书店看书翻杂志,找书和找选题。在三联书店的下沉台阶上,在五道口的万圣书园,在光合作用的咖啡小卡座,我们度过了很多珍贵的时光。

她们告诉我书店的逛法,书店的惯常品类分布和类似档案学的查找方式,有了这个体系你可以很快地去找到你想找的书,不需要用任何搜索引擎。(当然这个体系现在几乎已经被破坏了)她们顺便还会带我去书店旁边的小饭馆吃饭,比如当时三联门口的黄河水,以及五道口地铁边的双马日料,和光合作用旁边的雕刻时光——充实而丰盈的一天就这样度过了。

多年后,我依然不习惯用各种软件找吃的和找路,而是靠经验积累,脑内分类,细节判断和记忆分享,来展开每座城市的文艺加生活地图,应该是受了两位编辑姐姐根深蒂固的影响。

2009年当时台湾作家钟方玲带来一本厚厚的《书店风景》,介绍了全世界最有名的几家独立书店—比如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旧金山的城市之光。听她绘声绘色地描述,也对这些书店和这些城市充满了神往。可能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我也开始关注书店与城市的关系,每到一座城市,都会去当地的独立书店逛逛。

上海的季风书园是逛得最多的,南京的先锋书店也是每次去都留恋忘返,有一段时间,我做周云蓬老师的经纪人,跟着他去了很多地方演出。周老师是个诗人和读书人,走哪都有文人朋友,借着他的光,去了很多非常隐秘的小书店。合肥,广州,郑州,乌鲁木齐的独立文人小书店我逛过很多家,几乎也领略过了前Shopping Mall时代中国独立书店的风景,甚至和很多小书店的小老板们成了朋友。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我做过全国独立书店的采访,大家几乎都是爱书藏书之人,对物质生活没什么贪恋,却独喜欢丰盈的精神世界,和人与书,人与人在这样一个空间相遇的奇妙。

一直以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一家书店,一家唱片店,和一个livehouse来撑起这座城市的灵魂,这跟产业,环境,经济利益无关,而是神按照人类在大地上灵魂的数量安排的守夜人。

再后来,书店就开始唱衰了。随着几家地标性书店的陆续倒闭。关于读书出版行业在新时代下的何去何从问题也被提了上来,在做是否不行的选题时,我还是把自己私藏的好书店和我喜欢的出版人挨个介绍了一遍。我还孩子气地写了记者后记:我从不在网上买打折书,我对得起每一家我爱过的书店。

如今每到一座城市,去找当地的书店,和看一场本地livehouse的演出,依然是雷打不动的两项标配习惯,是的,人来了又走聚了又散,但这些人教会你的方式会以习惯的方式会保留下来 流传在你的余下的生命中。

很多年后,五道口已经不是宇宙中心了,我有一次去那边找朋友,“光合作用”已倒闭多年,我一时想不起来名字,就给朋友发信息说:在我们之前老去的书店见啊!

然后我看着这几个字竟然恍惚地泪奔了,是啊“在我们之前老去的书店”,像一个书店的名字,也像一个时代的名字。

人为什么要读书?知乎上有一篇nick idiot写的文章我深深认同:“因为读书给你模型,体系和菜。”

“大脑的本质是记忆-模型-预测。根据记忆打造模型、用模型预测未来”。

当你想不明白一件事的时候,它有过去时候的知识和经验,当你对未来迷惑的时候,也可以去读书,它可以给你模型让你去预测未来。

就像所有的发明其实早就被发明出来了一样,所有问题其实书都写出来了。如果大家知道那些大账号嚼来嚼去的动辄十万加的话题其实几百年前的书里甚至都写过了,可能现在的环境就不会这样喧嚣和盲目。

骂环境是最没本事的,如今连大部分创作者都无法深入生活和生命本质,随便骂骂媒体和大环境就了事。如果大家多读点书,创作就不会这么贫瘠。如果多读点书,世界也会清静许多。

而且书会引发这种连锁效应。此次欧洲旅行,我带了一本《歌德谈话录》,他老人家生活的时代没电脑没谷歌没维基百科。却对英国,法国,波兰,捷克的文学、戏剧,时政评论都了如指掌,他靠什么呢?当然是读书啊!

学会学习,学会搜索,学会查阅,学会推演预测这些基本功,其实你就可以去掌握世界了。

“跟书交谈”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就方方正正地在那里,打开就有一个新世界,不会像人与人对谈是那么多辩论,闪躲和临时有情绪。所有写在书里的,一定意义上就已经是定论,它是一个稳定持续输出智慧的智者,并教会你宽容。

在有六个小时时差的北京,乐童以及未读的小伙伴都在为“最美书店周”的活动忙碌着,大橘子画了温馨的插画,未读设计了很多有趣的周边产品,策划了好多种有趣的书店活动。这个项目是一看到就很心动的,那些美丽的独立书店,我还以为在我离开记者感觉后就都不见了呢。“民谣与诗”是乐童参与书店周的主题活动,这也是乐童的好朋友,“民谣与诗”这个媒体账号的名字,三家小伙伴一起,将音乐,文艺生活方式带进了书店这个新的场域,期待能有更奇妙的事情发生。

曾经民谣是我回避世界的方式,如今要用民谣作为工具打开世界了。

从小伙伴传来的一张张照片里,傍晚书店的灯光都是橘色的,所有人脸上有一种平静和向往的表情。也许外面是酷暑,是暴雨,是台风,但这些美丽的书店们坚定地包裹着这些前来的读者和观众,他们心向往之是不是也如我在陌生城市找到一间心灵的庇护所。

作为沙龙的讲者,民谣音乐人们不像作家或学者那样严肃或充满理论。他们分享故事,和抱着吉他轻松地唱唱歌。看着照片,我能想象闷骚的Mr.Miss又讲了哪些别人听不懂的笑话;纯真无辜的如外星生物的吗子、吆拐兄弟,讲着怎样被卖糯米饭的阿姨欺骗而怀疑时空错乱的故事;从媒体主编到民谣音乐人的蒋明老师,在言传身教地讲述怎么放弃眼前的苟且而追求诗与远方;嗯,帅气的何大河同学肯定在眼神飞舞地亲身传授约姑娘大法。在这些有橘色灯光的温暖坚定的书店里,他们能看得清台下那些观众的脸,而这些生活中奇妙地偶遇,谁说以后不能再变成歌呢。

7月8日 吆拐书店音乐沙龙

7月9日 Mr.Miss书店音乐沙龙

摄影师|张碧思

7月9日 张若水书店音乐沙龙

摄影师|薛森森

7月10 瓶中怪书店音乐沙龙

7月10日 褚乔书店音乐沙龙现场

摄影师|张碧思

书店与民谣,似乎有着千万缕或明或暗的关系。

几年前第一次去台湾敦南诚品书店的张玮玮,捧着一本内地未出版的胡兰成散文集,看着敦南路地铁口漫天的彩霞,突然想到了朋友尹丽川的诗《花瓶》,就随口哼出来“总有一些马 向往古代 总一些人 喜欢默片。”就像捡了宝贝,玮玮赶紧回家把旋律记了下来。

90年代的钟立风,在绿皮火车的长途旅途中看着一本马尔克斯的小说,入迷处坐过了站,于是就写了一首《弄错的车站》,这首歌老狼也唱过,文艺气息十足。如今小钟已经是无锡一家书店的老板,在二楼专属的座位上创作,天气好了,开心了就游到对岸的常熟去。

2009年前后客居绍兴缪家桥的周云蓬,就住在南方书店和动物园的旁边,闲来无事,就在书店的院子里把杜甫的几首诗全都谱上了曲子,于是慢慢有了那张古朴的《牛羊下山》。

提起书与歌,总会想起程璧,面容沉静的她,用简洁的和弦把北岛,谷川俊太郎唱成了一首首缓缓的民谣。她就是在书店唱歌的时候,有时光缓缓流过的样子。是的,我在书店把她请了出来。

如果你常去库布里克书店,总能偶然看见莫西子诗,带着一个破旧的皮兜子,穿着夹脚拖鞋,刚从左家庄桥下的早市上逛回来,书店就像他的菜地和厨房一样日常。

你在书店谈过恋爱吗?

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逛书店,也许是件浪漫的事情。就像在激情迷宫里的凝视,在一排排书架前徘徊流连,明暗恍惚间,可以去看对方好看的手指,可以听他的专注的呼吸声。当你们同时发现一本好书,或者为对方推荐几本心水之作的时候,那也许是孤独的灵魂互相靠近却不拖累的最好方式。

上周,乐童音乐和民谣与诗联合发起了#寻找书店最美姑娘#征集活动,号召大家分享在书店遇见姑娘的照片或故事。

#寻找书店最美姑娘#规则回顾


相关文章

  • 关于读书的作文素材
  • 关于读书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汉·刘向)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 (郭沫若)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高尔 ...查看


  • 像阳光一样透明读后感
  • 篇一:<像阳光一样透明>读后感 老师要求我们读<像阳光一样透明>这本书,读了以后有些感受,下面就是我的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我有很多感触,比如说<世界上最特别的颜色>,里面的"姐姐"范文 ...查看


  • 小学阅读训练及答案
  • 一.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⒈ 这段话是按照从( ) ...查看


  • 诚品书店_让读书成为时尚
  • 看人物People No.03March 在搬迁前几天尝试了一种"今夜不打烊"的搬迁告别活动,结果读者的反映出乎意料的好, 儿,时间就过去了." 白岩松":我看很多恋人约会的地点可能也会选择诚品书店. ...查看


  • 读书路上不孤独演讲
  •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有书相伴不孤单>. 有人说,生活在城市里的独生子女是孤单的,平日里,没有兄弟姐妹在一起嬉戏,没有 牛羊鸡鸭在耳旁聒噪,整日对着钢筋水泥的森林满眼迷 ...查看


  • [岛上书店]读后感
  • 爱成全了我们 <岛上书店>读后感 读<岛上书店>时完全只是因为它吸引人的那句标题语"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确实这几年我常常觉得艰难,身体不好,孩子和我都面临升 ...查看


  • 德式阅读的力量
  • 德式阅读的力量 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你看不到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的热 火朝天的,你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的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的只能看书了,所以这个无 ...查看


  • 名人眼中的武汉书店
  • 记者万建辉 "每个人心中都存有一幅幅难忘的书店风景".昨日,记者采访本地多位文化名人,请他们谈武汉的书店,谈自己的买书故事. 冷军:为一本书骑车跑遍三镇 著名画家冷军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有过读书热,武汉的书店成为读书 ...查看


  • 第一单元复习重点
  • 第一单元复习重点(必背) 班级: 姓名: 1.<窃读记> 作者:林海音 <城南旧事>就是她的作品 重点句: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