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概念大全

圆梦教育高中化学基本概念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 、Ne 、Ar 、Kr… 双原子分子如:O 2、H 2、HCl 、NO… 多原子分子如:H 2O 、P 4、C 6H 12O 6…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 +、Na +、H +、NH 4+… 阴离子:Cl –、O 2–、OH –、SO 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 、CaCl 2、Na 2SO 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 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 、Si 、Al 、Fe 、Ca 。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 有三种同位素:11H 、21H 、31H (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 42-、OHˉ、CH 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 、—NO 2、—COOH 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 · CH 3)。 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9.液化: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常用的几种气体液化后用途见下表。

10.溶解性: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金属性: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2.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 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 O )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 )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

13.氧化性:物质(单质或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得到(吸引)电子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氧化性。非金属单质、金属元素高价态的化合物、某些含氧酸及其盐一般有较强的氧化性。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十分相似,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也越强。氟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氧化性规律有:①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弱于不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如Na +<Ag +;②变价金属中,高价态的氧化性强于低价态的氧化性,如Fe 3+>Fe 2+,MnO 4−>MnO 42−>MnO 2;③同种元素含氧酸的氧化性往往是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如HNO 3>HNO 2,浓度越大,氧化性也越强,如浓HNO 3>稀HNO 3, 浓H 2SO 4>稀H 2SO 4。然而,也有例外,如氯元素的含氧酸,它们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是HClO >HClO 2>HClO 3>HClO 4。

14.还原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还原性。金属单质、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和含有元素低价态的化合物都有较强的还原性。物质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该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也越强,金属单质还原性顺序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基本一致。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非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元素若有多种价态的物质,一般说来,价态降低,还原性越强。如含硫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的还原性:H 2S >S >SO 2;含磷元素物质的还原性PH 3>P 4>PO 33−;铁及其盐的还原性:Fe >Fe 2+等。

15.挥发性:液态物质在低于沸点的温度条件下转变成气态的能力,以及一些气体溶质从溶液中逸出的能力。具有较强挥发性的物质大多是一些低沸点的液体物质,如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二硫化碳等。另外氨水、浓盐酸、浓硝酸等都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这些物质贮存时,应密闭保存并远离热源,防止受热加快挥发。

16.升华:在加热的条件下,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变化。常见能升华的物质有I 2、干冰(固态CO 2)、升华硫、红磷、灰砷等。

17.稳定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它反映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稳定性可分为热稳定性、光化学稳定性和氧化还原稳定性。

越不活泼的物质,其化学稳定性越好。例如:苯在一般情况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常用苯作萃取剂和有机反应的介质。很多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和水作溶剂,都是利用了水的化学稳定性。 18.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1)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2)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

【注意】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 2O 与D 2O 混合为纯净物。

19.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O 2、Cl 2、N 2、Ar 、金刚石、铁(Fe)等。HD 、16O 、18O 也属于单质,单质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种。 20.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21.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叫做酸。 常见强酸:HClO 4、H 2SO 4、HCl 、HBr 、 HI 、HNO 3…

常见弱酸:H 2SO 3、H 3PO 4、HF 、HClO 、H 2CO 3、H 2SO 3、CH 3COOH… 22.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ˉ的化合物叫碱。 常见强碱:NaOH 、KOH 、Ba(OH)2、Ca(OH)2… 常见弱碱:NH 3·H 2O 、Al(OH)3、Fe(OH)3…

2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 4+) 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盐的分类:①正盐:如:(NH4) 2SO 4、Na 2SO 4… ②酸式盐:如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③碱式盐:Cu 2(OH)2CO 3… ④复盐:KAl(SO4) 2·12H 2O…

24.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按组成分:

金属氧化物:Na 2O 、Al 2O 3、Fe 3O 4… 非金属氧化物:NO 2、CO 、SO 2、CO 2… (2)按性质分:

不成盐氧化物:CO 、NO 成盐氧化物:CO 2、SO 2、SO 3 酸性氧化物:CO 2、SO 2… 碱性氧化物:Na 2O 、CuO… 两性氧化物:Al 2O 3、ZnO 过氧化物:Na 2O 2 超氧化物:KO 2

25.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 (1)常见同素异形体:红磷与白磷;O 2与O 3;金刚石与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二)正确使用化学用语 1.四种符号

(1)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上)。②表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上)。③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电荷数及电性符号(正负号),“l ”省略不写如:Ca 2+、SO 42ˉ、C1ˉ、Na + …

(3)价标符号:是在元素正上方标正负化合价、正负写在价数前。“l ”不能省略。如:H 、Cl 、Na 、

+6

+1-1+1

S 、O …

(4)核素符号:如2713Al 、3216S 、168O 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

-2

2.化合价:化合价是指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①在离子化合物中,失去电子的为正价,失去n 个电子即为正n 价;得到电子为负价,得到n 个电子为负n 价。

②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正负则由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来决定,电子对偏向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负价;偏离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正价。

③单质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或化合物的组成的式子成为化学式。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结构特点,化学式可以是分子式、实验式、结构简式等。不同的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有区别。

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元素组成,还表示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最简单的整数比,同时也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例如,氢氧化钡这种物质及其组成元素是钡、氢、氧3种元素,化学式还表示了Ba 2+与OH −的个数比是1:2,它的化学式量为171。

过氧化钠的化学式是Na 2O 2,但不能写成NaO ,在过氧化钠中实际存在的离子是O 22−离子,且Na +:O 22−为2:1,所以,过氧化钠的化学式只能用Na 2O 2表示。

某些固体非金属单质及所有的金属单质因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它们的化学式只用元素符号表示。比如红磷的化学式是P 。

4.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分子组成的式子。

一般分子式是最简式的整数倍,多数无机物二者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如最简式为NO 2的分子可能是NO 2,也可能是N 2O 4。

有些单质、原子晶体和离子晶体通常情况下不存在简单分子,它的化学式则表示这种晶体中各元素的原子或离子数目的最简整数比,如C 、SiO 2、CsCl 、Na 2CO 3、2CaSO 4·H 2O 等。

分子式的意义:

(1)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 (2)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3)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4)表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如,硫酸的分子式是H 2SO 4,它表示硫酸这种物质,也表示了硫酸的一个分子及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氧原子组成。H 2SO 4同时也表示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008×2+32.07+16.00×4=98.086≈98

5.原子结构示意图:用以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在各层上排布的简图,如钠原子结构简图为:

表示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弧线表示电子层(3个电子层),弧线上数字表示该层电子数(K

层2个电子,M 层1个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也叫原子结构简图,它比较直观,易被初学者接受,但不能把弧线看作核外电子运行的固定轨道。

.6.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过程的式子。 ①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②弱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用“HCO 3

”链接。

”。

CO 3 + H+

--

③强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用“=”。 HSO 4= SO42 + H+

④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进行。 H 3PO

4 H 2PO 4HPO 42

--

H 2PO 4+ H+

HPO 42+ H+

PO 43+ H+

⑤多元弱碱的电离认为一步完成。 Fe(OH)3

Fe 3+ + 3OH

7.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如下:

①只能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式;如NaCI 、Na 2SO 4、NaNO 3、CuSO 4…

②将难溶的(如BaSO 4、BaCO 3、AgCl…),难电离的(如HClO 、HF 、CH 3COOH 、NH 3·H 2O 、H 2O ),易挥发的气体(如SO 2、CO 2、H 2S …)用化学式表示。

③微溶物:若处于混浊态要写成分子式,澄清态改写成离子式。 ④弱酸的酸式盐酸根不可拆开。如HCO 3ˉ、HSO 3ˉ、HSˉ。 ⑤碱性氧化物亦要保留分子式。

⑥离子方程式除了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外,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离子电荷总数一定相等(离子电荷守恒)。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 1.基本概念:

①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②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物质得到电子被还原。(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③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 ④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能力。 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能力。 ⑤氧化产物:氧化反应得到的产物。 还原产物:还原反应得到的产物。

⑥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反应,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 2.概念间的关系:

3.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①表现性质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②性质强弱规律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氧化剂得电子 → 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 → 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③反应先后规律

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FeBr 2溶液中通入Cl 2,首先被氧化的是Fe 2+

④价态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 ⑤电子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4.氧化性、还原性大小的比较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a 、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

b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

2KMnO 4+ 16HCl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常温) MnO 2 + 4HCl(浓)= MnCl2 + Cl2↑ +2H2O (加热)

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KMnO 4>MnO 2。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

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 2Fe + 3Cl2

2FeCl 3,

S + Fe

FeS ,

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Fe 3+、Fe 2+),可判断氧化性:Cl 2>S 。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简记:左>右

(5)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

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 (6)某些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温度: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 浓度:如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强。

酸碱性:如中性环境中NO 3不显氧化性, 酸性环境中NO 3显氧化性;又如KMnO 4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

三.化学中常用计量

1.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以12C 的一个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和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为该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一般不写。

2.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即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同位素的存在,同一种元素有若干种原子,所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即按各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各天然同位素原子百分比乘积和计算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总和称为相对分子质量。 4.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SI )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是n 。用来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多少。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用mol 表示

①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原子、分子、离子、电子或其他微观粒子。

②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A,通常用6.02 ×1023 molˉ1这个近似值。

③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N )有如下关系:n=N·N A

5.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用M 表示,单位:g·molˉ1或kg·molˉ1。 ①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ˉ1为单位时,其数值上与该物质的式量相等。 ②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 )、摩尔质量(M )之间的关系如下:M=m · n 6.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用V m 表示,V m =V÷n 。常用单位L·molˉ1

【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ˉ1。 7.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会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 PV =nRT (R 为常数)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下列结论: ①同温同压下,V 1:V 2=n1:n 2 ②同温同压下,P 1:P 2=Ml :M 2 ③同温同体积时,n l :n 2=Pl :P 2

【注意】(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 2O 、SO 3、已烷、辛烷、CHCl 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 、Ne 等单原子分子,Cl 2、N 2、O 2、H 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 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

-1

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 2中存在着NO 2与N 2O 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 2O 2+H2O ;Cl 2+NaOH;电解AgNO 3溶液等。

8.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 B 。

C B =nB (mol)/V(L) (n B 是溶质B 的物质的量,V 是溶液体积),单位是mol·Lˉ1。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公式:c =

一)原子结构

1000ρ⋅ω%

M

1.原子(A Z X )中有质子(带正电):Z 个,中子(不显电性):(A —Z )个,电子(带负电):Z 个。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关系:

①A=N+Z(A :质量数,N :中子数,Z :质量数) ②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③M Z ≈ MN ≈1836 Meˉ(质量关系) 3.原子中各微粒的作用

(1)原子核:几乎集中源自的全部质量,但其体积却占整个体积的千亿分之一。其中质子、中子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集合在一起,使原子核十分“坚固”,在化学反应时不会发生变化。另外原子核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原子能(即核能)。

(2)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为1.6726×10-27kg ,相对质量1.007。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为1.6748×10-27kg ,相对质量1.008。中子数决定同位素的种类。

(4)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11836×1.6726×10-27kg 。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及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依次:

K→L→M→N→O →P →Q 顺序排列。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 2个,即K 层2个,L 层8个,M 层18个,N 层32个等。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注意】以上三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其中某条

溶液

(一)分散系

1.分散系:化学上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成很小的微粒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所组成的体系。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剂均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2.四种分散系比较

(二)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特征是均一、稳定、透明。

2.饱和溶液、溶解度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常用s 表示。质量分数ω=S(100+s)×100%

(3)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食盐溶解度变化不大;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4)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溶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称之为溶解度曲线。 3.了解几个概念: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 (1)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2)结晶水:以分子形式结合在晶体中的水,叫结晶水,它较容易分解出来,如:Na 2CO 3·10H 2O=Na2CO 3+10H2O ,CuSO 4·5H 2O=CuSO4+5H2O

(3)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叫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容易失去结晶水。常见的结晶水合物有:Na 2CO 3·10H 2O (纯碱),CuSO 4·5H 2O (胆矾、蓝矾),FeSO 4·7H 2O (绿矾),ZnSO 4·7H 2O (皓矾),MgCl 2·KCl·6H 2O (光卤石),KAl(SO4) 2·12H 2O 或K 2SO 4·Al 2(SO4) 3·24H 2O (明矾),CaSO 4·2H 2O (石灰膏),H 2C 2O 4·H 2O (草酸)。

(4)风化:结晶水在常温和较干燥的空气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叫风干。

(5)风化本质:结晶水合物分解Na 2CO 3·10H 2O (无色晶体)=Na2CO 3·H 2O (白色粉末)+9H2O (6)风化现象:由晶体状逐渐变成粉末。因此凡具有此现象的自然过程过程都可称为风化,如岩石的风化,它显然不属于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过程。

(7)潮解:某些易溶于水的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或全部溶解的现象叫潮解。

(8)易潮解的物质有:CaCl 2、MgCl 2、NaOH 等。

(9)粗盐易潮解,而精盐不易潮解。这是因为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 2杂质的缘故。 4.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在1nm ~100nm 之间分散系,叫作胶体。

(2)分类:按分散剂的状态分为液溶胶:Fe(OH)3胶体、淀粉溶液、固溶胶、有色玻璃、气溶胶:烟、云、雾。

(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 ②布朗运动 ③电泳现象 ④胶体聚沉(加入电解质、加入带异种电荷的胶体、加热,均可使胶体聚沉)。 5.胶体的应用(解释问题)

①沙洲的形成 ②卤水点豆腐 ③明矾(或FeCl 3) 净水④工业制皂的盐析 ⑤冶金工业电泳除尘

电解质溶液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能电离进而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运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时导电是化学变化。 2.分类(1)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

4.非电解质

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都不能电离也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的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CO 2、SO 2、SO 3、NO 2、P 2O 5 某些非金属氢化物:CH 4、NH 3 大多数有机物:苯、甘油、葡萄糖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

(1)微弱: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部分电离、电离程度都比较小,分子、离子共同存在。 (2)可逆: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出离子、离子又可重新结合成分子。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

(3)能量变化: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 (4)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最终达到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当弱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就处于电离平衡状态。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同样具有化学平衡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的规律符合勒沙特列原理。

圆梦教育高中化学基本概念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 、Ne 、Ar 、Kr… 双原子分子如:O 2、H 2、HCl 、NO… 多原子分子如:H 2O 、P 4、C 6H 12O 6…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 +、Na +、H +、NH 4+… 阴离子:Cl –、O 2–、OH –、SO 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 、CaCl 2、Na 2SO 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 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 、Si 、Al 、Fe 、Ca 。

5.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 有三种同位素:11H 、21H 、31H (氕、氘、氚)。

6.核素: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 42-、OHˉ、CH 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 、—NO 2、—COOH 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 · CH 3)。 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9.液化: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常用的几种气体液化后用途见下表。

10.溶解性: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金属性: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2.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 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 O )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 )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

13.氧化性:物质(单质或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得到(吸引)电子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氧化性。非金属单质、金属元素高价态的化合物、某些含氧酸及其盐一般有较强的氧化性。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十分相似,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也越强。氟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氧化性规律有:①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弱于不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如Na +<Ag +;②变价金属中,高价态的氧化性强于低价态的氧化性,如Fe 3+>Fe 2+,MnO 4−>MnO 42−>MnO 2;③同种元素含氧酸的氧化性往往是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如HNO 3>HNO 2,浓度越大,氧化性也越强,如浓HNO 3>稀HNO 3, 浓H 2SO 4>稀H 2SO 4。然而,也有例外,如氯元素的含氧酸,它们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是HClO >HClO 2>HClO 3>HClO 4。

14.还原性: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还原性。金属单质、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和含有元素低价态的化合物都有较强的还原性。物质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该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能力的大小。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金属单质的还原性也越强,金属单质还原性顺序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基本一致。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非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元素若有多种价态的物质,一般说来,价态降低,还原性越强。如含硫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的还原性:H 2S >S >SO 2;含磷元素物质的还原性PH 3>P 4>PO 33−;铁及其盐的还原性:Fe >Fe 2+等。

15.挥发性:液态物质在低于沸点的温度条件下转变成气态的能力,以及一些气体溶质从溶液中逸出的能力。具有较强挥发性的物质大多是一些低沸点的液体物质,如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二硫化碳等。另外氨水、浓盐酸、浓硝酸等都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这些物质贮存时,应密闭保存并远离热源,防止受热加快挥发。

16.升华:在加热的条件下,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变化。常见能升华的物质有I 2、干冰(固态CO 2)、升华硫、红磷、灰砷等。

17.稳定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它反映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稳定性可分为热稳定性、光化学稳定性和氧化还原稳定性。

越不活泼的物质,其化学稳定性越好。例如:苯在一般情况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常用苯作萃取剂和有机反应的介质。很多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和水作溶剂,都是利用了水的化学稳定性。 18.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1)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2)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

【注意】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 2O 与D 2O 混合为纯净物。

19.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O 2、Cl 2、N 2、Ar 、金刚石、铁(Fe)等。HD 、16O 、18O 也属于单质,单质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种。 20.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21.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叫做酸。 常见强酸:HClO 4、H 2SO 4、HCl 、HBr 、 HI 、HNO 3…

常见弱酸:H 2SO 3、H 3PO 4、HF 、HClO 、H 2CO 3、H 2SO 3、CH 3COOH… 22.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ˉ的化合物叫碱。 常见强碱:NaOH 、KOH 、Ba(OH)2、Ca(OH)2… 常见弱碱:NH 3·H 2O 、Al(OH)3、Fe(OH)3…

2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 4+) 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盐的分类:①正盐:如:(NH4) 2SO 4、Na 2SO 4… ②酸式盐:如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③碱式盐:Cu 2(OH)2CO 3… ④复盐:KAl(SO4) 2·12H 2O…

24.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按组成分:

金属氧化物:Na 2O 、Al 2O 3、Fe 3O 4… 非金属氧化物:NO 2、CO 、SO 2、CO 2… (2)按性质分:

不成盐氧化物:CO 、NO 成盐氧化物:CO 2、SO 2、SO 3 酸性氧化物:CO 2、SO 2… 碱性氧化物:Na 2O 、CuO… 两性氧化物:Al 2O 3、ZnO 过氧化物:Na 2O 2 超氧化物:KO 2

25.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 (1)常见同素异形体:红磷与白磷;O 2与O 3;金刚石与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二)正确使用化学用语 1.四种符号

(1)元素符号: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上)。②表示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上)。③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离子符号: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电荷数及电性符号(正负号),“l ”省略不写如:Ca 2+、SO 42ˉ、C1ˉ、Na + …

(3)价标符号:是在元素正上方标正负化合价、正负写在价数前。“l ”不能省略。如:H 、Cl 、Na 、

+6

+1-1+1

S 、O …

(4)核素符号:如2713Al 、3216S 、168O 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

-2

2.化合价:化合价是指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①在离子化合物中,失去电子的为正价,失去n 个电子即为正n 价;得到电子为负价,得到n 个电子为负n 价。

②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正负则由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来决定,电子对偏向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负价;偏离哪种原子、哪种原子就显正价。

③单质分子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或化合物的组成的式子成为化学式。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结构特点,化学式可以是分子式、实验式、结构简式等。不同的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有区别。

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元素组成,还表示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最简单的整数比,同时也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例如,氢氧化钡这种物质及其组成元素是钡、氢、氧3种元素,化学式还表示了Ba 2+与OH −的个数比是1:2,它的化学式量为171。

过氧化钠的化学式是Na 2O 2,但不能写成NaO ,在过氧化钠中实际存在的离子是O 22−离子,且Na +:O 22−为2:1,所以,过氧化钠的化学式只能用Na 2O 2表示。

某些固体非金属单质及所有的金属单质因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它们的化学式只用元素符号表示。比如红磷的化学式是P 。

4.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分子组成的式子。

一般分子式是最简式的整数倍,多数无机物二者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如最简式为NO 2的分子可能是NO 2,也可能是N 2O 4。

有些单质、原子晶体和离子晶体通常情况下不存在简单分子,它的化学式则表示这种晶体中各元素的原子或离子数目的最简整数比,如C 、SiO 2、CsCl 、Na 2CO 3、2CaSO 4·H 2O 等。

分子式的意义:

(1)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 (2)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3)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4)表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如,硫酸的分子式是H 2SO 4,它表示硫酸这种物质,也表示了硫酸的一个分子及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氧原子组成。H 2SO 4同时也表示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008×2+32.07+16.00×4=98.086≈98

5.原子结构示意图:用以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在各层上排布的简图,如钠原子结构简图为:

表示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弧线表示电子层(3个电子层),弧线上数字表示该层电子数(K

层2个电子,M 层1个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也叫原子结构简图,它比较直观,易被初学者接受,但不能把弧线看作核外电子运行的固定轨道。

.6.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过程的式子。 ①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②弱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用“HCO 3

”链接。

”。

CO 3 + H+

--

③强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用“=”。 HSO 4= SO42 + H+

④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进行。 H 3PO

4 H 2PO 4HPO 42

--

H 2PO 4+ H+

HPO 42+ H+

PO 43+ H+

⑤多元弱碱的电离认为一步完成。 Fe(OH)3

Fe 3+ + 3OH

7.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如下:

①只能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式;如NaCI 、Na 2SO 4、NaNO 3、CuSO 4…

②将难溶的(如BaSO 4、BaCO 3、AgCl…),难电离的(如HClO 、HF 、CH 3COOH 、NH 3·H 2O 、H 2O ),易挥发的气体(如SO 2、CO 2、H 2S …)用化学式表示。

③微溶物:若处于混浊态要写成分子式,澄清态改写成离子式。 ④弱酸的酸式盐酸根不可拆开。如HCO 3ˉ、HSO 3ˉ、HSˉ。 ⑤碱性氧化物亦要保留分子式。

⑥离子方程式除了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外,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离子电荷总数一定相等(离子电荷守恒)。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 1.基本概念:

①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②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物质得到电子被还原。(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③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 ④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能力。 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能力。 ⑤氧化产物:氧化反应得到的产物。 还原产物:还原反应得到的产物。

⑥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反应,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 2.概念间的关系:

3.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①表现性质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②性质强弱规律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氧化剂得电子 → 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 → 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③反应先后规律

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FeBr 2溶液中通入Cl 2,首先被氧化的是Fe 2+

④价态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 ⑤电子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4.氧化性、还原性大小的比较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a 、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

b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

2KMnO 4+ 16HCl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常温) MnO 2 + 4HCl(浓)= MnCl2 + Cl2↑ +2H2O (加热)

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KMnO 4>MnO 2。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

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 2Fe + 3Cl2

2FeCl 3,

S + Fe

FeS ,

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Fe 3+、Fe 2+),可判断氧化性:Cl 2>S 。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简记:左>右

(5)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

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 (6)某些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温度: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 浓度:如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强。

酸碱性:如中性环境中NO 3不显氧化性, 酸性环境中NO 3显氧化性;又如KMnO 4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

三.化学中常用计量

1.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以12C 的一个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和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为该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一般不写。

2.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即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同位素的存在,同一种元素有若干种原子,所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即按各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各天然同位素原子百分比乘积和计算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总和称为相对分子质量。 4.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SI )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是n 。用来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多少。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用mol 表示

①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原子、分子、离子、电子或其他微观粒子。

②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 A,通常用6.02 ×1023 molˉ1这个近似值。

③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N )有如下关系:n=N·N A

5.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用M 表示,单位:g·molˉ1或kg·molˉ1。 ①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ˉ1为单位时,其数值上与该物质的式量相等。 ②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 )、摩尔质量(M )之间的关系如下:M=m · n 6.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用V m 表示,V m =V÷n 。常用单位L·molˉ1

【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ˉ1。 7.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会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 PV =nRT (R 为常数)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下列结论: ①同温同压下,V 1:V 2=n1:n 2 ②同温同压下,P 1:P 2=Ml :M 2 ③同温同体积时,n l :n 2=Pl :P 2

【注意】(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 2O 、SO 3、已烷、辛烷、CHCl 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 、Ne 等单原子分子,Cl 2、N 2、O 2、H 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 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

-1

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 2中存在着NO 2与N 2O 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 2O 2+H2O ;Cl 2+NaOH;电解AgNO 3溶液等。

8.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C B 。

C B =nB (mol)/V(L) (n B 是溶质B 的物质的量,V 是溶液体积),单位是mol·Lˉ1。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公式:c =

一)原子结构

1000ρ⋅ω%

M

1.原子(A Z X )中有质子(带正电):Z 个,中子(不显电性):(A —Z )个,电子(带负电):Z 个。 2.原子中各微粒间的关系:

①A=N+Z(A :质量数,N :中子数,Z :质量数) ②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③M Z ≈ MN ≈1836 Meˉ(质量关系) 3.原子中各微粒的作用

(1)原子核:几乎集中源自的全部质量,但其体积却占整个体积的千亿分之一。其中质子、中子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集合在一起,使原子核十分“坚固”,在化学反应时不会发生变化。另外原子核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原子能(即核能)。

(2)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为1.6726×10-27kg ,相对质量1.007。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为1.6748×10-27kg ,相对质量1.008。中子数决定同位素的种类。

(4)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11836×1.6726×10-27kg 。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及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依次:

K→L→M→N→O →P →Q 顺序排列。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 2个,即K 层2个,L 层8个,M 层18个,N 层32个等。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注意】以上三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其中某条

溶液

(一)分散系

1.分散系:化学上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成很小的微粒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所组成的体系。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剂均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2.四种分散系比较

(二)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特征是均一、稳定、透明。

2.饱和溶液、溶解度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常用s 表示。质量分数ω=S(100+s)×100%

(3)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食盐溶解度变化不大;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4)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某溶质在不同温度时溶解度,可以画出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称之为溶解度曲线。 3.了解几个概念: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 (1)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2)结晶水:以分子形式结合在晶体中的水,叫结晶水,它较容易分解出来,如:Na 2CO 3·10H 2O=Na2CO 3+10H2O ,CuSO 4·5H 2O=CuSO4+5H2O

(3)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叫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容易失去结晶水。常见的结晶水合物有:Na 2CO 3·10H 2O (纯碱),CuSO 4·5H 2O (胆矾、蓝矾),FeSO 4·7H 2O (绿矾),ZnSO 4·7H 2O (皓矾),MgCl 2·KCl·6H 2O (光卤石),KAl(SO4) 2·12H 2O 或K 2SO 4·Al 2(SO4) 3·24H 2O (明矾),CaSO 4·2H 2O (石灰膏),H 2C 2O 4·H 2O (草酸)。

(4)风化:结晶水在常温和较干燥的空气里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叫风干。

(5)风化本质:结晶水合物分解Na 2CO 3·10H 2O (无色晶体)=Na2CO 3·H 2O (白色粉末)+9H2O (6)风化现象:由晶体状逐渐变成粉末。因此凡具有此现象的自然过程过程都可称为风化,如岩石的风化,它显然不属于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过程。

(7)潮解:某些易溶于水的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或全部溶解的现象叫潮解。

(8)易潮解的物质有:CaCl 2、MgCl 2、NaOH 等。

(9)粗盐易潮解,而精盐不易潮解。这是因为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 2杂质的缘故。 4.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在1nm ~100nm 之间分散系,叫作胶体。

(2)分类:按分散剂的状态分为液溶胶:Fe(OH)3胶体、淀粉溶液、固溶胶、有色玻璃、气溶胶:烟、云、雾。

(3)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 ②布朗运动 ③电泳现象 ④胶体聚沉(加入电解质、加入带异种电荷的胶体、加热,均可使胶体聚沉)。 5.胶体的应用(解释问题)

①沙洲的形成 ②卤水点豆腐 ③明矾(或FeCl 3) 净水④工业制皂的盐析 ⑤冶金工业电泳除尘

电解质溶液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能电离进而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运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时导电是化学变化。 2.分类(1)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

4.非电解质

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都不能电离也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的非电解质:

非金属氧化物:CO 2、SO 2、SO 3、NO 2、P 2O 5 某些非金属氢化物:CH 4、NH 3 大多数有机物:苯、甘油、葡萄糖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弱电解质的电离特点

(1)微弱: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部分电离、电离程度都比较小,分子、离子共同存在。 (2)可逆: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出离子、离子又可重新结合成分子。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

(3)能量变化: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吸热的。 (4)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最终达到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当弱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就处于电离平衡状态。电离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一种,同样具有化学平衡的特征。条件改变时平衡移动的规律符合勒沙特列原理。


相关文章

  • 高中数学知识口诀大全
  • 高中数学知识口诀大全[转] 一.<集合> 集合概念不定义,属性相同来相聚, 内含子交并补集,高中数学的基础. 集合元素三特征,互异无序确定性. 集合元素尽相同,两个集合才相等. 书写采用符号化,表示列举描述法. 元素集合多属于, ...查看


  •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几种重要的金属][1]
  •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几种重要的金属 1.金属的物理性质 (1)状态:在常温下,除汞(Hg)外,其余金属都是固体. (2)颜色: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而金.铜.铋具有特殊颜色.金属都是不透明的,整块金属具有金属光泽,但当金属处于粉末状时 ...查看


  • 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之科技常识复习资料大全
  • 常识判断之科技常识 (1)自然科学:是形成体系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它是由一系列概 念.假说.原理.定律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它的诞生是16-17世纪间 的事. (2)复合工具:人类经过长期摸索,发明了用绑扎.粘合等方法, 使以不同材料制成的几个 ...查看


  • 高中化学公式定理定律概念要点
  • 高中化学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第一章 实验部分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1. "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 ...查看


  • 高中物理课堂笔记大全
  • 高中物理笔记大全 天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交流,经常与老师们在一起听课.研讨.交流和学习,耳闻目睹了学子们学习的辛苦.为什么老师不能把教材的内涵挖掘出来,梳理出来,把概念和规律.思路和方法.模型和特点.公式和常识.条件和结论,特别是学习物理 ...查看


  • 高中语法总结大全-冠词
  • 冠词所有语法点总结 (1) 考点:1.1 冠词基本用法 1.2 冠词的习惯用法(重点) 1.3 冠词活用(难点) (2) 分类: 定冠词the,不定冠词a/an,零冠词 考点一:冠词的基本用法 注:在泛指时如何使用冠词要根据所要表达内容的具 ...查看


  • 高中英语语法加练习大全: 省略句
  • (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28章 省略句 一. 概念 英语中,为了避免重复,常常省略句子中的一个或几个成分,这样的句子叫省略句 二.相关知识点精讲 1. 简单句中的省略: 在对话中,交谈双方都知道谈论的对象,则可以省略句子的 ...查看


  • 手工制作大全:DIY水果钟
  • 让新鲜可人的水果钟教你重新理解时间--从此时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还是光鲜亮丽的,美味多汁的,芳香扑鼻的,营养丰富的,秀色可餐的...哦,还有!过期作废的~ 水果不仅能用来吃还能用来发电.原理很简单,是高中化学老师叨咕个没完的经典案例!今天 ...查看


  •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电离平衡
  • 高中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 说明 离子化合物在熔融或溶于水时离子键被破坏,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共价化合物只有在溶于水时才能导电.因此,可通过使一个化合物处于熔融状态时能否导电的实验来判定该化合物是共价化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