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
第29卷第4期
2016年4月
医学与社会Vol.29No.4·医学社会学·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研究
马丽丽 陈娜汤少梁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摘 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央及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医养结合的政策,而我国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中存在筹资渠道不畅、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积极性不高;专业医护人员不足;服务技术水平低及养老机构医保定点覆盖率低等问题。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复合型养老护理队伍的建设;养老机构实施医保定点,简化医养结合审批制度;以大数据为核心,推进“互联网+养老”行动和“智慧医疗”技术等措施,将有助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政策
中图分类号 R19-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723/j.yxysh.2016.04.013
ResearchonDevelopmentPolicyofIntegrationofMedicalCareandPensionandInstitutionalPensionServicefortheElderly
Colleg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
Abstract Withtheacceleratedagingofthepopulation,theelderlyhaveanincreaseddemandfortheintegrationofmedicalcareandpen-sion.However,atpresent,someproblemsexistfortheintegrationofmedicalcareandpensionandinstitutionalpensionservicefortheelderly,
suchasnarrowfinancingchannels,lowenthusiasmforpensioninstitutions,inadequateprofessionalhealthcareworkersandlowtechnicallevel,lowhealthinsurancecoverageforpensioninstitutionsandsoon.Thisstudyproposestoincreasegovernmentfundingtoattractsocialforcestopar-ticipate,enhancetobuildthecompoundnursingcarepersonnel,implementfixedmedicalinsuranceforpensioninstitutions,simplifytheapprovalsystemoftheintegrationofmedicalcareandpension,andpromotethe"Internet+pension"actionandthe"wisdommedicalcare"technologyandotherpolicymeasureswithbigdataasthecore.
KeyWords IntegrationofMedicalCareandPension;InstitutionalPensionService;Policy
MaLilietal
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124亿,占总人口的15.5%,2020年预计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超过3亿。老年人口的增长,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照料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使他(她)们安度晚年,实现医养结合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内涵1.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是传统养老模式的升级和延伸。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疗服务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1]
养老服务内容及关系之后,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治疗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疗与养老的结合,可以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包括5个方面的要素,即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
[3]
(如图1
所示)。
。“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
[2]
化活动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在重新审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为15CRK015;2012年江苏省
高校“青蓝工程”资助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汤少梁,tangshaoliang@126.com。
图1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马丽丽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研究
· 41·
1.2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重在强调养老机构将医
疗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服务内容不仅包括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心理健康等服务,更关注老人的医
[4]
疗、康复、护理、保健、健康检查、临终关怀等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疗专业水平应当达到一级医院及以上,科室健全,诊疗项目完善。硬件上具备足够的空间、一定水平的医疗设备,软件上要有经过专业培训、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和护理人员。采取健康管理与营养管理、老人生活方式优化相结合,提高体年病床又供不应求,导致老年人的医护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利于疾病的康复。2.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政策
为了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中央及地方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2011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提出要建立“居家为基
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了“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弱多病老人的生活质量。
养老机构与医院签订合作计划,养老院内有医院,实现资源共享。使养老、医疗、康复全程实现无缝连接,住养老人在养老机构就可以享受到医院“一站式”服务。设置诊室、康复区和老年医养区,进行分级护理评估。包括入住前后身体评估、月评估、季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建立老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与大型综合医院合作,组建远程会诊中心,使患病老年人“足不出户”第一时间获得诊断与治疗。养老机构内设康复医疗室、门诊医疗和保健科室,方面老人就诊。在综合医院设立老年病防治保健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工作,将闲置的医疗资源转型为养老服务机构。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现状2.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
2010年底,中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老年人口达到3300万,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照护需求增长速度加快,但是长期照护的社会服务明显不足。目前免费乘车、免费公园。健康讲座、赠药活动等服务主要针对健康型老年人,失能老人则需
要长期照护的医养结合服务[5]
。
目前很多养老机构采用的是医养分离的模式。由于受养老机构规模及条件的限制,与医院等医疗康复机构距离较远,入住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且需要反复治疗的比例较高,他们不得不来回奔波于养老机构和医院之间。养老机构一般只提供生活照顾和基本护理,条件稍好的养老机构最多也只是配备简单的医疗设施。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而老人的疾病多以慢性病为主,“医”与“养”分离导致部分老年人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长期占用医院床位,从而导致医疗资源
不能合理利用,也给医保基金造成了巨大的负担[6]
。与此同时,一些老年人出院后在普通养老机构不能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和护理照顾,而护理院、医院老
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2014年8月,《关于进一步推进北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所有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都要具备医疗条件,开展医养结合,在满足入住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基础上,充分利用周边医疗服务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合作。2014年8月江苏省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15年实现养老与医疗资源的充分融合,2020年达到医养融合成熟,护理型机构床位数要占养老床位数的50%以上。2014年11月,浙江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与合作,推动医养融合发展。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健康与养老服务”是重大工程,在养老领域要推进“互联网+”行动,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医疗服务的绿色通道,积极推动医养结合。
3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模式主要有:一是完全医养结合医护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既具备有养老功能、开展老年护理的医疗机构,也有配备有医疗机构或卫生室的养老机构。二是医疗养老机构联合模式。即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由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老年患者的康复或护理服务。由于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3.1筹资渠道不畅,养老机构积极性不高
养老机构的投资主体有公办机构、民办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福利虽不断增加,但缺乏合理的筹措机制。养老机构仅依靠政府资金、财政补贴等方式,难以长远发展。应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开展家庭筹资,提高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 42·
医学与社会 2016年4月第29卷第4期
由和颐优年养老发展(武汉)有限公司独立创办的优年网是中国唯一一家为养老机构提供全方位运营管理知识服务的网站,同时也是中国养老从业人员互动交流平台。根据优年网公布的137家完全医养结合医护模式的养老机构的资料,发现96%的养老机构的医务室不能自负盈亏,4%的盈利机构中有一小部分是医院的附设养老机构。目前养老机构筹资多元化,养老机构中按标准设置医务室,如设有独立的诊室、治疗室、处置室和输液观察室等场所,其建筑面积应不少于40平方米,建设成本相对较高。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当前老年卫生服务政策尚不完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资源不能共享,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增加了家庭和社会医疗护理的负担。
养老网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全的养老机构信息平台。在养老网注册的23388家养老机构中,属于医保定点的养老机构只有502家,仅占2.1%(见表1),医保覆盖率低。养老机构未被纳入医保范围内,[8]
养老机构配备的医务室需要全天提供服务,至少须配备2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或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每年大约需要支付10万-15万元的卫生人员费用,
对养老机构的运营负担较重。
部分小型养老机构与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开展合作,但由于条件有限、医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所需要的较高质量医疗服务。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虽然与附近大型医院有合作关系,但缺少有效监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要求等不详细,当老年人突发疾病时不能及时得到救助,康复保健功能也不强。3.2专业医护人员不足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内设置的医务室,是提供急诊救护、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为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老人提供治疗,开展老年保健等服务的医疗机构[7]
。按基本标准建设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务室,至少应有一名工作满5年及以上的执业医师,若执业医师超过一人,至少要配备一名中医类执业医师;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每增加100张床位,至少增加1名注册护士;至少有一名康复治疗人员;护理员的数量与注册护士之比为1:2.5。但在对全国137家养老机构的调查中,多数养老机构中医护人员比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只有13%的养老机构中拥有超过3人的全职医护人员。条件相对较差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也无相应资格证的非专业人员。全国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量达1000万,但从事养老护理服务只有20万-30万人。养老机构中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年龄偏大,学历低、技能低、收入低,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专业医护人员的短缺也制约了养老机构的发展。3.3医保定点覆盖率低
根据我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属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管理,这些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的部门,实际上是
入住老年人无法实现医保结算,增加了养老成本。建立恰当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开展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完善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不仅是对现有的医疗保险的补充,同时也有助于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表1
养老机构医保定点比例
地区省、市、自治区
养老机构
医保定点医保定点
(家)
养老机构养老机构
(家)占比(%)
东部
北京、天津、山东、河北、辽宁、
地区
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114532732.4
广西、海南中部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地区南、湖北、湖南、内蒙古、吉林91731661.8西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2762632.3合计
23388
502
2.1
3.4服务技术水平低
与传统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最大
的特点在于医疗服务层次较高,这也是吸引老年人入住的主要原因。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与医疗机构越接近,越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前景越好。但是多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医疗只能提供日间照料,医务室设备有限,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医疗机构许可,难以满足入住老人医疗需求。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主办的养老机构或部分医院转型的养老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但由于收费较高,限制了大部分老人的选择,也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信息化应运而生。以老年人健康信息化采集数据为基础,实时监控,整合社会资源,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满足患病老人的养老需求,正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4对策
4.1加大政府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4.1.1政府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级、二级医院与养老机
马丽丽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研究
· 43·
构共同举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供老年照料和医
护康复保健服务。条件有限、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可设立医务室,与附近医院建立养老机构医疗联系点。周边社区服务网络发达的养老机构,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医院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开展合作,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条件优越、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可根据标准,设立医疗机构,满足老人的医养需求。4.1.2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医养。养老机构可以通过服务外包和委托经营管理等方式吸引医院和社老龄部门、社保部门和民政等部门要加强联系,明确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建立健全机构的评估制度,设定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4.4推进“互联网+养老”行动
“互联网+养老”,是对传统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思维与养老服务相融合。以大数据为核心,建立智慧养老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老年人基础数据库,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服务信息、健康档案、社会养老服务会力量来参与管理。提高养老机构服务的质量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设立专项基金或养老基金会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鼓励银行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采用划拨方式或给予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家属及社会的认同和关爱也非常重要,要把养老作为一项社会事业,重视家属与社会共同参与,向社会人士及学生
团体提供生活体验和服务的场所[9]
。4.2加强复合型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
4.2.1重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应开设养老护理、康复医学、老年服务、老年保健等课程,进行养老服务教育。将临床医学、护理、康复医学、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等多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培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教育专业化、综合化、多元化。4.2.2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准入标准。建立一整套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轮训、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整体素质。卫生部门应统一管理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技术准入、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把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设立政府补贴,促进养老医护人员队伍的壮大和稳定。
4.3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良性发展机制
4.3.1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为了减轻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的经济负担,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按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对上述养老服务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结算。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看病贵的问题,又能减轻患者负担、减少医保支付、加快养老机构的发展。4.3.2简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手续。卫生部门、
资源。将老年人的健康监测数据通过互联网云平台计算分析,再发回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家属通过手机随时可以查询老人的血糖、血压等健康数据。以互联网为手段,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4小时在线交互系统,通过电话、网络、老年人穿戴设备、老年生命体征监控系统等多种现代化技术,建立老人与子女、老人与社会、家庭与社区的交互联系,实现家人照料关怀和社会参与共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随时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1]符美玲,陈登菊,张伟,等.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
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医院,2013,17(11):21-23.
[2]王贇,曹勇,唐立岷,等.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
索[J].卫生软科学,2015,29(2):72-77.
[3]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
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4]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
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376-378.[5]黄俊辉,李放.哪些老年人更倾向于入住养老院?———
基于江苏农村地区的实证调查数据[J].西北人口,2013,34(3):102-106.
[6]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浙江
大学,2013.
[7]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
探[J].西北人口,2014,35(6):94-97.
[8]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
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1):1316-1319.
[9]朱婷婷,孙正成.需求视角下温州养老机构服务优化研
究[J].医学与社会,2013,26(3):47-49.
(收稿日期 2015-11-18; 编辑 吴均林)
· 40·
第29卷第4期
2016年4月
医学与社会Vol.29No.4·医学社会学·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研究
马丽丽 陈娜汤少梁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南京,210023
摘 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央及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医养结合的政策,而我国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中存在筹资渠道不畅、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积极性不高;专业医护人员不足;服务技术水平低及养老机构医保定点覆盖率低等问题。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复合型养老护理队伍的建设;养老机构实施医保定点,简化医养结合审批制度;以大数据为核心,推进“互联网+养老”行动和“智慧医疗”技术等措施,将有助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政策
中图分类号 R19-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723/j.yxysh.2016.04.013
ResearchonDevelopmentPolicyofIntegrationofMedicalCareandPensionandInstitutionalPensionServicefortheElderly
Colleg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
Abstract Withtheacceleratedagingofthepopulation,theelderlyhaveanincreaseddemandfortheintegrationofmedicalcareandpen-sion.However,atpresent,someproblemsexistfortheintegrationofmedicalcareandpensionandinstitutionalpensionservicefortheelderly,
suchasnarrowfinancingchannels,lowenthusiasmforpensioninstitutions,inadequateprofessionalhealthcareworkersandlowtechnicallevel,lowhealthinsurancecoverageforpensioninstitutionsandsoon.Thisstudyproposestoincreasegovernmentfundingtoattractsocialforcestopar-ticipate,enhancetobuildthecompoundnursingcarepersonnel,implementfixedmedicalinsuranceforpensioninstitutions,simplifytheapprovalsystemoftheintegrationofmedicalcareandpension,andpromotethe"Internet+pension"actionandthe"wisdommedicalcare"technologyandotherpolicymeasureswithbigdataasthecore.
KeyWords IntegrationofMedicalCareandPension;InstitutionalPensionService;Policy
MaLilietal
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124亿,占总人口的15.5%,2020年预计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超过3亿。老年人口的增长,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照料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使他(她)们安度晚年,实现医养结合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内涵1.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是传统养老模式的升级和延伸。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疗服务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1]
养老服务内容及关系之后,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治疗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疗与养老的结合,可以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包括5个方面的要素,即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
[3]
(如图1
所示)。
。“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
[2]
化活动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在重新审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为15CRK015;2012年江苏省
高校“青蓝工程”资助研究成果。
通讯作者:汤少梁,tangshaoliang@126.com。
图1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马丽丽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研究
· 41·
1.2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重在强调养老机构将医
疗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服务内容不仅包括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心理健康等服务,更关注老人的医
[4]
疗、康复、护理、保健、健康检查、临终关怀等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疗专业水平应当达到一级医院及以上,科室健全,诊疗项目完善。硬件上具备足够的空间、一定水平的医疗设备,软件上要有经过专业培训、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和护理人员。采取健康管理与营养管理、老人生活方式优化相结合,提高体年病床又供不应求,导致老年人的医护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利于疾病的康复。2.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政策
为了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中央及地方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2011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提出要建立“居家为基
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了“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弱多病老人的生活质量。
养老机构与医院签订合作计划,养老院内有医院,实现资源共享。使养老、医疗、康复全程实现无缝连接,住养老人在养老机构就可以享受到医院“一站式”服务。设置诊室、康复区和老年医养区,进行分级护理评估。包括入住前后身体评估、月评估、季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建立老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与大型综合医院合作,组建远程会诊中心,使患病老年人“足不出户”第一时间获得诊断与治疗。养老机构内设康复医疗室、门诊医疗和保健科室,方面老人就诊。在综合医院设立老年病防治保健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工作,将闲置的医疗资源转型为养老服务机构。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现状2.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
2010年底,中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老年人口达到3300万,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照护需求增长速度加快,但是长期照护的社会服务明显不足。目前免费乘车、免费公园。健康讲座、赠药活动等服务主要针对健康型老年人,失能老人则需
要长期照护的医养结合服务[5]
。
目前很多养老机构采用的是医养分离的模式。由于受养老机构规模及条件的限制,与医院等医疗康复机构距离较远,入住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且需要反复治疗的比例较高,他们不得不来回奔波于养老机构和医院之间。养老机构一般只提供生活照顾和基本护理,条件稍好的养老机构最多也只是配备简单的医疗设施。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而老人的疾病多以慢性病为主,“医”与“养”分离导致部分老年人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长期占用医院床位,从而导致医疗资源
不能合理利用,也给医保基金造成了巨大的负担[6]
。与此同时,一些老年人出院后在普通养老机构不能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和护理照顾,而护理院、医院老
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2014年8月,《关于进一步推进北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所有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都要具备医疗条件,开展医养结合,在满足入住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基础上,充分利用周边医疗服务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合作。2014年8月江苏省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15年实现养老与医疗资源的充分融合,2020年达到医养融合成熟,护理型机构床位数要占养老床位数的50%以上。2014年11月,浙江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促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与合作,推动医养融合发展。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健康与养老服务”是重大工程,在养老领域要推进“互联网+”行动,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医疗服务的绿色通道,积极推动医养结合。
3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模式主要有:一是完全医养结合医护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既具备有养老功能、开展老年护理的医疗机构,也有配备有医疗机构或卫生室的养老机构。二是医疗养老机构联合模式。即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由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老年患者的康复或护理服务。由于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3.1筹资渠道不畅,养老机构积极性不高
养老机构的投资主体有公办机构、民办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福利虽不断增加,但缺乏合理的筹措机制。养老机构仅依靠政府资金、财政补贴等方式,难以长远发展。应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开展家庭筹资,提高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 42·
医学与社会 2016年4月第29卷第4期
由和颐优年养老发展(武汉)有限公司独立创办的优年网是中国唯一一家为养老机构提供全方位运营管理知识服务的网站,同时也是中国养老从业人员互动交流平台。根据优年网公布的137家完全医养结合医护模式的养老机构的资料,发现96%的养老机构的医务室不能自负盈亏,4%的盈利机构中有一小部分是医院的附设养老机构。目前养老机构筹资多元化,养老机构中按标准设置医务室,如设有独立的诊室、治疗室、处置室和输液观察室等场所,其建筑面积应不少于40平方米,建设成本相对较高。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当前老年卫生服务政策尚不完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资源不能共享,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增加了家庭和社会医疗护理的负担。
养老网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全的养老机构信息平台。在养老网注册的23388家养老机构中,属于医保定点的养老机构只有502家,仅占2.1%(见表1),医保覆盖率低。养老机构未被纳入医保范围内,[8]
养老机构配备的医务室需要全天提供服务,至少须配备2名全科医生、2名护士或其他卫生技术人员,每年大约需要支付10万-15万元的卫生人员费用,
对养老机构的运营负担较重。
部分小型养老机构与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开展合作,但由于条件有限、医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所需要的较高质量医疗服务。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虽然与附近大型医院有合作关系,但缺少有效监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要求等不详细,当老年人突发疾病时不能及时得到救助,康复保健功能也不强。3.2专业医护人员不足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内设置的医务室,是提供急诊救护、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为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老人提供治疗,开展老年保健等服务的医疗机构[7]
。按基本标准建设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务室,至少应有一名工作满5年及以上的执业医师,若执业医师超过一人,至少要配备一名中医类执业医师;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每增加100张床位,至少增加1名注册护士;至少有一名康复治疗人员;护理员的数量与注册护士之比为1:2.5。但在对全国137家养老机构的调查中,多数养老机构中医护人员比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只有13%的养老机构中拥有超过3人的全职医护人员。条件相对较差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也无相应资格证的非专业人员。全国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量达1000万,但从事养老护理服务只有20万-30万人。养老机构中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年龄偏大,学历低、技能低、收入低,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专业医护人员的短缺也制约了养老机构的发展。3.3医保定点覆盖率低
根据我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属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归民政部门管理,这些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的部门,实际上是
入住老年人无法实现医保结算,增加了养老成本。建立恰当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开展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完善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不仅是对现有的医疗保险的补充,同时也有助于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表1
养老机构医保定点比例
地区省、市、自治区
养老机构
医保定点医保定点
(家)
养老机构养老机构
(家)占比(%)
东部
北京、天津、山东、河北、辽宁、
地区
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114532732.4
广西、海南中部山西、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地区南、湖北、湖南、内蒙古、吉林91731661.8西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2762632.3合计
23388
502
2.1
3.4服务技术水平低
与传统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最大
的特点在于医疗服务层次较高,这也是吸引老年人入住的主要原因。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与医疗机构越接近,越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前景越好。但是多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医疗只能提供日间照料,医务室设备有限,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医疗机构许可,难以满足入住老人医疗需求。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主办的养老机构或部分医院转型的养老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但由于收费较高,限制了大部分老人的选择,也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信息化应运而生。以老年人健康信息化采集数据为基础,实时监控,整合社会资源,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满足患病老人的养老需求,正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4对策
4.1加大政府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4.1.1政府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级、二级医院与养老机
马丽丽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研究
· 43·
构共同举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供老年照料和医
护康复保健服务。条件有限、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可设立医务室,与附近医院建立养老机构医疗联系点。周边社区服务网络发达的养老机构,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医院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开展合作,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条件优越、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可根据标准,设立医疗机构,满足老人的医养需求。4.1.2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医养。养老机构可以通过服务外包和委托经营管理等方式吸引医院和社老龄部门、社保部门和民政等部门要加强联系,明确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建立健全机构的评估制度,设定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4.4推进“互联网+养老”行动
“互联网+养老”,是对传统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思维与养老服务相融合。以大数据为核心,建立智慧养老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老年人基础数据库,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服务信息、健康档案、社会养老服务会力量来参与管理。提高养老机构服务的质量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设立专项基金或养老基金会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鼓励银行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采用划拨方式或给予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家属及社会的认同和关爱也非常重要,要把养老作为一项社会事业,重视家属与社会共同参与,向社会人士及学生
团体提供生活体验和服务的场所[9]
。4.2加强复合型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
4.2.1重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应开设养老护理、康复医学、老年服务、老年保健等课程,进行养老服务教育。将临床医学、护理、康复医学、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等多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培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教育专业化、综合化、多元化。4.2.2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准入标准。建立一整套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轮训、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整体素质。卫生部门应统一管理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技术准入、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把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设立政府补贴,促进养老医护人员队伍的壮大和稳定。
4.3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良性发展机制
4.3.1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为了减轻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的经济负担,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按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对上述养老服务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进行结算。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看病贵的问题,又能减轻患者负担、减少医保支付、加快养老机构的发展。4.3.2简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手续。卫生部门、
资源。将老年人的健康监测数据通过互联网云平台计算分析,再发回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家属通过手机随时可以查询老人的血糖、血压等健康数据。以互联网为手段,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24小时在线交互系统,通过电话、网络、老年人穿戴设备、老年生命体征监控系统等多种现代化技术,建立老人与子女、老人与社会、家庭与社区的交互联系,实现家人照料关怀和社会参与共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随时提供上门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1]符美玲,陈登菊,张伟,等.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
结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J].中国医院,2013,17(11):21-23.
[2]王贇,曹勇,唐立岷,等.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
索[J].卫生软科学,2015,29(2):72-77.
[3]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
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4]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
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6):376-378.[5]黄俊辉,李放.哪些老年人更倾向于入住养老院?———
基于江苏农村地区的实证调查数据[J].西北人口,2013,34(3):102-106.
[6]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浙江
大学,2013.
[7]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
探[J].西北人口,2014,35(6):94-97.
[8]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
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1):1316-1319.
[9]朱婷婷,孙正成.需求视角下温州养老机构服务优化研
究[J].医学与社会,2013,26(3):47-49.
(收稿日期 2015-11-18; 编辑 吴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