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综述

有关青霉素的综述

内容摘要:随着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引起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

注意。本文主要分析了青霉素类药物的概念、发展历史、基本性质、分类、

合成技术、药理作用、生产工艺流程,介绍了青霉素类药物在临床方面的应

用、不良反应及治疗,提出了使用青霉素类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旨

在为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青霉素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青霉素 药理 临床

青霉素的概念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及发展历史

1928年9月里的一天,弗莱明发现实验室中一只培养器的盖子忘记盖盖儿了。这只培养器里生长着导致伤口溃烂化脓和血液中毒的葡萄球菌,这种病菌在显微镜下像金黄色的葡萄球一样。弗莱明走过去,看见葡萄球菌上有几块绿色的霉斑,这是无所不在的细菌落入培养器的结果,弗莱明将培养器放在显微镜下,他吃惊地发现, 在霉斑的周围,葡萄球菌都消失了!弗莱明将这种霉菌分离出来,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他发现每一次葡萄球菌将与这种霉菌相遇时,它们都会在这种“霉菌前2.5厘米处停下”,而且即使将这种霉菌的培养液稀释 800倍,依然能够杀死葡萄球菌。 更令弗莱明惊异的是, 即使这种霉菌的浓度对葡萄球菌有了毒性的时候,它对人体的白细胞都没有伤害。

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在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 “用保守的语言” 公布了他的发现: “霉菌液中包含着对葡萄球菌具有溶解作用的某种物质。”弗莱明将这种物质取名为青霉素,因为它来自青霉菌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德裔英籍生物化学家钱恩,为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来到英国。颇具慧眼的他, 从纷纭繁杂的过时资料中发现了10年前弗莱明从事青霉素实验的记录,然后找到了同在牛津大学工作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一起开始了对青霉素的重新研究。 经过大批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以及无数次的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他们终于用冷冻干

燥技术将青霉素分离、提纯,并于1940年,首次进行了临床试验。

第一个青霉素的试用者是一位英国警员, 他在刮脸时刮破了嘴角而发生感染,伤口越来越大,以至于满脸肿胀、 发热, 后来发展为败血症, 医生已经不指望他能再活下去, 只好用新发现的青霉素试一试。弗洛里和钱恩每隔 3小时给这位警察注射 0.1克的青霉素, 经过 5 天的治疗, 病情得到控制,警察已经可以进食了,看来痊愈在望。但在这紧急关头,青霉素用完了,病人的病情再次一天天恶化,最后,这位警察还是被感染夺走了生命。

青霉素的杀菌作用毋庸质疑, 但要把它用于临床并大量生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问题的真正解决, 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 为了拯救战场上的大批伤员,急需大批青霉素,美国政府甚至不惜动用军用飞机, 从世界各地采集含青霉菌的土壤以筛选分泌青霉菌种。 最富戏剧性的、 千金难求的菌种是从市场上买到的霉变的甜瓜, 这似乎印证了中国的古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随着培养介质的改进和分离纯化技术难关的突破, 作为商品药物的青霉素终于在 1943年问世。

自此, 青霉素被广泛应用, 创造了一个绿色的医学奇迹, 它击败了战时最可怕的杀手——伤口感染。

青霉素的基本性质

通用名称:注射用青霉素钠

英文名称:Benzylpenicillin Sodium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Zhusheyong Qingmeisuna

成 份: 青霉素钠

化学名称:(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

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

分 子 式: C16H17N2NaO4S

分 子 量:356.38

性 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

适 应 症:青霉素适用于以下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

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

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炭疽 、破伤风、

气性坏疽病、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白喉、青霉

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放线菌病、淋病、奋森咽峡炎、莱姆病、鼠咬热、李斯特菌感染、除脆弱拟杆

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牙科、

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

家族分类

按其特点可分为 :

1.天然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V、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嗜血杆菌属。

2.氨基青霉素类,包括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巴氨西林、匹氨西林等。这一组主要用于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流感杆菌等。

3.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包括本类药物包括氯唑西林、双氯西林、苯唑西林、氟氯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等,本组青霉素对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

4.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包括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本组药物对草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天然青霉素或氨基青霉素为差,但对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活性。

青霉素的合成技术

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生产方法完全不同。

青霉素G(天然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滤液在pH2~2.5的条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制得。

半合成青霉素 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合成青霉素。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行;近年来,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6APA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侧链的引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剂制成酰氯,然后根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剂中,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与6APA进行酰化反应。缩合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分离出6APA。

青霉素药理作用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 生产流程:菌种 → 种子制备 → 发酵→ 发酵液预处理 → 提取及精制→ 成品包

(工艺流程图)

(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种子培56h,1:1.5vvm →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 24h,1:1.5vvm) →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C,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C,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C,发酵,7天,1:0.8vvm) →发酵液。

发酵中灭菌: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β-内酰胺环极易破坏而失效所以不可

以高压灭菌了,否则将导致完全失效。一般制备青霉素是采用无菌操作法、

冷冻干燥技术(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得以除去水分)制备的。

 发酵工艺控制

1.基质浓度 : 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 , 苯乙酸的生长抑制),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 。所以,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 ,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

2.温度 :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 , 但一般认为应在25 °C 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 , 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 , 降低葡萄糖至 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 , 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 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 , 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培养基成分的控制 :

a.碳源--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淀粉水解糖、糖化液 进行流加;

b.氮源--常选用玉米浆、精制棉籽饼粉、麸皮,并补加无机氮源;

c.前体--可用苯乙酸、苯乙酰胺, 一次加入量不大于0.1%, 并采用多次加入, 以防止前

体对青霉素的毒害;

d.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等,用量要适度。

4. pH 值、溶氧 :青霉素在合理的pH和溶氧下,生产和发酵才会达到最高效率!在罐的夹层或蛇管中需通冷却水以维持一定罐温。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不断通无菌空气和搅拌,以维持一定罐压或溶氧。

5.菌丝浓度等:在葡萄糖限制生长的条件下,青霉素比生产速率与产生菌菌丝的比生长速率之间呈一定关系。而其它的如 :菌丝形态等亦会有所影响„„

6.泡沫的控制 :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泡沫, 可以用天然油脂, 如豆油、玉米油等或用化学合成消泡剂 “ 泡敌 ” 来消泡, 应当控制其用量并要少量多次加入, 尤其在发酵前期不宜多用, 否则会影响菌体的呼吸代谢 。 加消沫剂以控制泡沫,必要时还加入酸、碱以调节发酵液的pH。

7.合理控制发酵时间

 生产中发酵检测

(1)发酵检测,即:发酵液质量控制!生产上惯称“ 镜检 ”,根据“ 镜检 ”中菌丝形变化和代谢变化的其他指标调节发酵温度, 通过追加糖或补加前体等各种措施来延长发酵时间, 以获得最多青霉素。生产上根据

(2)检测指标:在发酵期间每隔一定时间应取样进行生化分析、镜检和无菌试验。分析或控制的参数有菌丝形态和浓度、残糖量、氨基氮、抗生素含量、溶解氧、pH、通气量、搅拌转速和液面控制等。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类不能与酸性药物配伍。青霉素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药物可破坏青霉素的β-内酰胺的结构,易使青霉素失效。因此青霉素应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且滴注时间不可过长。在强酸条件下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

青霉素类不能与碱性药物配伍。由于青霉素是由β-内酰胺与四氢噻唑两环所组成, 是6-氨基青霉烷胺的衍生物, 容易被碱性破坏而失去活性,当pH 值> 8.5时, 青霉素可迅速遭到破坏。青霉酸加热时易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遇氯化高汞青霉噻唑酸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胺和青霉醛。

青霉素类不能与胺或醇类配伍。遇到胺或醇时,胺或醇同样会向β-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酰胺或青霉酸酯。

青霉素类不可与同类抗生素联用。由于它们的抗菌谱和抗菌机制大部分相似,联用效果并不相加。相反,合并用药加重肾损害,还可以引起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因此不主张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青霉素类不能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配伍。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使其失去结构的完整性,是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对静止期的细菌无效。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都属快速抑菌剂。服用后细菌受到抑制,使青霉素的杀菌作用受到限制。合用不但不会增加疗效,结果适得其反。

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不宜与阿拉明或新福林混合静滴。阿拉明与青霉素G可起化学反应,生成酒石酸钾(钠),影响两者的效价; 新福林与青霉素G钾(钠)可生成氯化钾(钠), 使两者效价均降低。

联合应用酶抑制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常将β-内酰胺类和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以保护前者不被水解,同时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

不良反应、副作用与过敏急救措施

 不良反应:青霉素是各类抗生素中毒副作用最小的,因为其作用机理在于破坏

细胞壁形成过程和结构,而人体没有细胞壁。青霉素对人体基本没有药理毒性,但大剂量青霉素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中毒。青霉素的副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青霉素

的提纯不足,其中的杂质容易使人体过敏。 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严重的过敏反应为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004%~0.015%,Ⅱ型变态反应为溶血性贫血、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Ⅲ型变态反应即血清病型反应亦较常见,发生率为1%~7%。过敏性休克不及时抢救者,病死率高。因此,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立即给病人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以5%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作静脉注射,临床表现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一次。心跳停止者,肾上腺素可作心内注射。同时静脉滴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补充血容量;血压持久不升者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亦可考虑采用抗组胺药以减轻荨麻疹。有呼吸困难者予氧气吸入或人工呼吸,喉头水肿明显者应及时作气管切开。青霉素酶应用意义不大。

2.毒性反应:青霉素毒性反应较少见,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青霉素脑病),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的病人。青霉素偶可致精神病发作,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后个别病人可出现焦虑、发热、呼吸急促、高血压、心率快、幻觉、抽搐、昏迷等。此反应发生机制不明。

3.二重感染:用青霉素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4.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与高钠血症:如静脉给予大量青霉素钾时,可发生高钾血症或钾中毒反应。大剂量给予青霉素钠,尤其是对肾功能减退或心功能不全病人,可造成高钠血症。每日给予病人1亿单位青霉素钠后,少数病人可出现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和高钠血症。

5.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或其他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称赫氏反应,系大量病原体被杀灭引起的全身反应。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病人,系由于治疗后梅毒病灶消失过快,但组织修补较慢,或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

过敏急救措施

1、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采用头低足高位。

2.皮下注射 0.1% 盐酸肾上腺素 0.5-1 毫升,儿童酌减,每隔半小时可再皮下注射 0.5 毫

升,直至脱离危险期。

3.心脏停跳者,行心脏胸外按压术或心内注射 0.1% 盐酸肾上腺素 1 毫升。

4.吸氧,呼吸抑制时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山梗菜碱等呼吸中枢兴奋剂。

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行气管切开术。

5.用氢化考的松 200 毫克,或地塞米松5-10 毫克加入 50%Glucose40 毫升中静脉注射,

或加入 5-10%Glucose500 毫升中静滴。

6.根据病情需要可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等。

7.纠正酸中毒及组织胺药物的应用。

8.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要做好护理记录,不要搬动。

9.可针刺人中,内关,印堂,合谷,涌泉等急救穴位。

10.可用艾条灸内关,合谷,涌泉,关元,中脘等穴位。

青霉素的使用说明

 用法用量

青霉素由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

1.成人:肌内注射,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静脉滴注:一日200万~

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

2.小儿:肌内注射,按体重2.5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1次;静脉滴注:每日按体重

5万~20万/kg,分2~4次给药。

3.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4.早产儿:每次按体重3万单位/kg,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2~4周者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5.肾功能减退者: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者使用常规剂量不需减量,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应延长给药间隔或调整剂量。当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50ml/分时,给药间期自8小时延长至8~12小时或给药间期不变、剂量减少25%;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分时,给药间期延长至12~18小时或每次剂量减至正常剂量的25%~50%而给药间期不变。

6.肌内注射时,每50万单位青霉素钠溶解于1ml灭菌注射用水,超过50万单位则需加灭菌注射用水2ml,不应以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静脉滴注时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以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 青霉素使用要做到四合理

临床上青霉素是给畜禽防病治病的常用药。 但常常由于使用不够合理而导致种种不良后果, 有的不仅无谓地增加了成本, 还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 使用兽用

青霉素必须做到以下“四合理”,才能实现用药安全和低本高效。

(一)合理的对症用药 青霉素为广普抗生素, 只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阳性球菌、螺旋体、放线菌等有强大的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如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等作用很弱,对结核杆菌、病毒等无效,对耐药的金葡菌也无效,对生长旺盛的敏感菌作用强大。因此, 如果使用3 ~5 天仍无效, 要考虑换药。

(二)合理的间隔用药 青霉素在生物体内经过3 ~4 小时约90%已排泄,6 小时血药浓度明显降低。 而细菌受到青霉素的冲击后再生只需3 ~4 小时不接触药物,而重新繁殖的细菌易产生耐药性。所以,青霉素每日应使用2 ~3次连续使用3 ~5 天,在症状消失后再巩固用药1 ~2 天。

(三)合理的联合用药

1. 青霉素与氨基糖菌类抗生素可协同作用,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2. 青霉素与丙磺舒、水杨酸类有协同作用。

3. 作用于繁殖期的青霉素与抑菌剂如四环素、 大环内脂类有协同作用。

4. 青霉素在近中性溶液中较为稳定, 应用时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溶解,现配现用,

绝对不能与维生素C、维生素B、碳酸氢钠、阿托品、盐酸、氯丙嗪、肝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混合使用,以免产生混浊,降低效价。

(四)合理的用药途径 青霉素钾钠不耐酸,内服会被胃酸消化酶破坏, 仅有少量吸收, 一般达不到血药浓度, 故不宜内服。 又因为其水溶液极不稳定,放置时间越长分解越多,故一般用药后不宜饮水。最佳的给药途径是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有些疾病治疗, 比如创伤 (化脓期) 蜂窝组织炎和腐蹄病等,必须采用局部用药和全身给药相结合,治疗效果才明显

 注意事项

1.应用本品前需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皮试液为每1ml含500单位

青霉素,皮内注射0.05~0.1ml,经20分钟后,观察皮试结果,呈阳性反应者禁用。必须使用者脱敏后应用,应随时作好过敏反应的急救准备。

2.对一种青霉素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类药物、青霉胺过敏,有哮喘、湿疹、枯草热、

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应慎用本品。

3.青霉素水溶液在室温不稳定,20单位/ml青霉素溶液30℃放置24小时效价下降56%,青

霉烯酸含量增加200倍,因此应用本品须新鲜配制。

4.大剂量使用本品时应定期检测电解质;

5. 对诊断的干扰:(1)应用青霉素期间,以硫酸铜法测定尿糖时可能出现假阳性,而用葡萄

糖酶法则不受影响。

(2)静脉滴注本品可出现血钠测定值增高。

(3)本品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6,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动物生殖试验未发现本品引起胎儿损害。但尚未在孕妇进行严格对照试验以除外这类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所以孕妇应仅在确有必要时使用本品。少量本品从乳汁中分泌,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宜暂停哺乳。

7.儿童用药;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8.老年用药;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9.药物相互作用;(1)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可干扰本品的活性,故本品不

宜与这些药物合用。

(2)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和磺胺药减少青霉素的肾小

管分泌而延长本品的血清半衰期。青霉素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3)本品与重金属,特别是铜、锌、汞呈配伍禁忌。

(4)青霉素静脉输液中加入林可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琥乙红霉素、

两性霉素B、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盐酸羟嗪、丙氯

拉嗪、异丙嗪、维生素B族、维生素C族等后将出现浑浊。

(5)本品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瓶滴注可导致两者抗菌活性降低,因此不

能置同一容器内给药。

参考文献

【1】薛闻俊,王颖. 小议青霉素的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

【2】刘天秀. 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有关问题探讨

【3】黄大岗.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4.

【4】玛德淋娜.布鲁瑟尔.练琴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5.

【5】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4.

【6】 邓志刚,秦福健. 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航空军医,2005.5.

【7】黄华,赵虹,吕莉;青霉素致急性记忆障碍一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3年07期

【8】王嶽;我国抗生素研究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开阔新领域[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0年02 期

【9】蒋正华译:发现青霉素——[英国]弗莱明;(1881-1955年)

【10】王磊任东明青霉素——到应用物学通报;2006年第41卷第12期

【11】张海青;再谈青霉素的不良反应 ;青海医药杂志2009年第39卷5期

【12】郭振强;丙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医学,2007(5):99

【13】张黎莉,李静;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年第6卷第一期

【14】Gross man CM.Ann Internal Medicine ;2008,149(2):135

【15】Rossi S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Adelaide:Australia medicines Handbook Pty Ltd, 2006

【17】Waxman DJ,Strominger JL.Ann Rev Biochem,1983,52(5):825

有关青霉素的综述

内容摘要:随着青霉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引起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

注意。本文主要分析了青霉素类药物的概念、发展历史、基本性质、分类、

合成技术、药理作用、生产工艺流程,介绍了青霉素类药物在临床方面的应

用、不良反应及治疗,提出了使用青霉素类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旨

在为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青霉素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青霉素 药理 临床

青霉素的概念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的抗生素。

青霉素的发现及发展历史

1928年9月里的一天,弗莱明发现实验室中一只培养器的盖子忘记盖盖儿了。这只培养器里生长着导致伤口溃烂化脓和血液中毒的葡萄球菌,这种病菌在显微镜下像金黄色的葡萄球一样。弗莱明走过去,看见葡萄球菌上有几块绿色的霉斑,这是无所不在的细菌落入培养器的结果,弗莱明将培养器放在显微镜下,他吃惊地发现, 在霉斑的周围,葡萄球菌都消失了!弗莱明将这种霉菌分离出来,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他发现每一次葡萄球菌将与这种霉菌相遇时,它们都会在这种“霉菌前2.5厘米处停下”,而且即使将这种霉菌的培养液稀释 800倍,依然能够杀死葡萄球菌。 更令弗莱明惊异的是, 即使这种霉菌的浓度对葡萄球菌有了毒性的时候,它对人体的白细胞都没有伤害。

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在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 “用保守的语言” 公布了他的发现: “霉菌液中包含着对葡萄球菌具有溶解作用的某种物质。”弗莱明将这种物质取名为青霉素,因为它来自青霉菌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德裔英籍生物化学家钱恩,为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来到英国。颇具慧眼的他, 从纷纭繁杂的过时资料中发现了10年前弗莱明从事青霉素实验的记录,然后找到了同在牛津大学工作的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一起开始了对青霉素的重新研究。 经过大批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以及无数次的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他们终于用冷冻干

燥技术将青霉素分离、提纯,并于1940年,首次进行了临床试验。

第一个青霉素的试用者是一位英国警员, 他在刮脸时刮破了嘴角而发生感染,伤口越来越大,以至于满脸肿胀、 发热, 后来发展为败血症, 医生已经不指望他能再活下去, 只好用新发现的青霉素试一试。弗洛里和钱恩每隔 3小时给这位警察注射 0.1克的青霉素, 经过 5 天的治疗, 病情得到控制,警察已经可以进食了,看来痊愈在望。但在这紧急关头,青霉素用完了,病人的病情再次一天天恶化,最后,这位警察还是被感染夺走了生命。

青霉素的杀菌作用毋庸质疑, 但要把它用于临床并大量生产,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问题的真正解决, 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 为了拯救战场上的大批伤员,急需大批青霉素,美国政府甚至不惜动用军用飞机, 从世界各地采集含青霉菌的土壤以筛选分泌青霉菌种。 最富戏剧性的、 千金难求的菌种是从市场上买到的霉变的甜瓜, 这似乎印证了中国的古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随着培养介质的改进和分离纯化技术难关的突破, 作为商品药物的青霉素终于在 1943年问世。

自此, 青霉素被广泛应用, 创造了一个绿色的医学奇迹, 它击败了战时最可怕的杀手——伤口感染。

青霉素的基本性质

通用名称:注射用青霉素钠

英文名称:Benzylpenicillin Sodium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Zhusheyong Qingmeisuna

成 份: 青霉素钠

化学名称:(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

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

分 子 式: C16H17N2NaO4S

分 子 量:356.38

性 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

适 应 症:青霉素适用于以下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

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

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炭疽 、破伤风、

气性坏疽病、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白喉、青霉

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放线菌病、淋病、奋森咽峡炎、莱姆病、鼠咬热、李斯特菌感染、除脆弱拟杆

菌以外的许多厌氧菌感染。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牙科、

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

家族分类

按其特点可分为 :

1.天然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V、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嗜血杆菌属。

2.氨基青霉素类,包括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巴氨西林、匹氨西林等。这一组主要用于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流感杆菌等。

3.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包括本类药物包括氯唑西林、双氯西林、苯唑西林、氟氯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等,本组青霉素对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

4.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包括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本组药物对草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天然青霉素或氨基青霉素为差,但对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活性。

青霉素的合成技术

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生产方法完全不同。

青霉素G(天然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滤液在pH2~2.5的条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制得。

半合成青霉素 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合成青霉素。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行;近年来,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6APA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侧链的引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剂制成酰氯,然后根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剂中,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与6APA进行酰化反应。缩合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分离出6APA。

青霉素药理作用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牛型放线菌、念珠状链杆菌、李斯特菌、钩端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对本品敏感。本品对流感嗜血杆菌和百日咳鲍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对梭状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厌氧菌以及产黑色素拟杆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脆弱拟杆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青霉素生产工艺过程

 生产流程:菌种 → 种子制备 → 发酵→ 发酵液预处理 → 提取及精制→ 成品包

(工艺流程图)

(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 :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种子培56h,1:1.5vvm →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 24h,1:1.5vvm) →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天,1:0.95vvm)→发酵液。

(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 :

冷冻管(25°C,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C,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C,孢子培养,56~60h,1:1.5vvm)→种子培养液(26~25°C,发酵,7天,1:0.8vvm) →发酵液。

发酵中灭菌: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β-内酰胺环极易破坏而失效所以不可

以高压灭菌了,否则将导致完全失效。一般制备青霉素是采用无菌操作法、

冷冻干燥技术(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得以除去水分)制备的。

 发酵工艺控制

1.基质浓度 : 在分批发酵中,常常因为前期基质量浓度过高,对生物合成酶系产生阻遏或对菌丝生长产生抑制(如葡萄糖和钱的阻遏或抑制 , 苯乙酸的生长抑制), 而后期基质浓度低限制了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 。所以,在青霉素发酵中通常采用补料分批操作法 ,以维持一定的最适浓度 。

2.温度 :青霉素发酵的最适温度随所用菌株的不同可能稍有差别 , 但一般认为应在25 °C 左右。温度过高将明显降低发酵产率 , 同时增加葡萄糖的维持消耗 , 降低葡萄糖至 青霉素的转化率。对菌丝生长和青霉素合成来说 , 最适温度不是一样的, 一般前者略高于后者, 故有的发酵过程在菌丝生长阶段采用较高的温度,以缩短生长时间, 到达生产阶 段后便适当降低温度 , 以利于青霉素的合成。

3.培养基成分的控制 :

a.碳源--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淀粉水解糖、糖化液 进行流加;

b.氮源--常选用玉米浆、精制棉籽饼粉、麸皮,并补加无机氮源;

c.前体--可用苯乙酸、苯乙酰胺, 一次加入量不大于0.1%, 并采用多次加入, 以防止前

体对青霉素的毒害;

d.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等,用量要适度。

4. pH 值、溶氧 :青霉素在合理的pH和溶氧下,生产和发酵才会达到最高效率!在罐的夹层或蛇管中需通冷却水以维持一定罐温。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需不断通无菌空气和搅拌,以维持一定罐压或溶氧。

5.菌丝浓度等:在葡萄糖限制生长的条件下,青霉素比生产速率与产生菌菌丝的比生长速率之间呈一定关系。而其它的如 :菌丝形态等亦会有所影响„„

6.泡沫的控制 :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泡沫, 可以用天然油脂, 如豆油、玉米油等或用化学合成消泡剂 “ 泡敌 ” 来消泡, 应当控制其用量并要少量多次加入, 尤其在发酵前期不宜多用, 否则会影响菌体的呼吸代谢 。 加消沫剂以控制泡沫,必要时还加入酸、碱以调节发酵液的pH。

7.合理控制发酵时间

 生产中发酵检测

(1)发酵检测,即:发酵液质量控制!生产上惯称“ 镜检 ”,根据“ 镜检 ”中菌丝形变化和代谢变化的其他指标调节发酵温度, 通过追加糖或补加前体等各种措施来延长发酵时间, 以获得最多青霉素。生产上根据

(2)检测指标:在发酵期间每隔一定时间应取样进行生化分析、镜检和无菌试验。分析或控制的参数有菌丝形态和浓度、残糖量、氨基氮、抗生素含量、溶解氧、pH、通气量、搅拌转速和液面控制等。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类不能与酸性药物配伍。青霉素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药物可破坏青霉素的β-内酰胺的结构,易使青霉素失效。因此青霉素应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且滴注时间不可过长。在强酸条件下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

青霉素类不能与碱性药物配伍。由于青霉素是由β-内酰胺与四氢噻唑两环所组成, 是6-氨基青霉烷胺的衍生物, 容易被碱性破坏而失去活性,当pH 值> 8.5时, 青霉素可迅速遭到破坏。青霉酸加热时易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遇氯化高汞青霉噻唑酸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胺和青霉醛。

青霉素类不能与胺或醇类配伍。遇到胺或醇时,胺或醇同样会向β-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酰胺或青霉酸酯。

青霉素类不可与同类抗生素联用。由于它们的抗菌谱和抗菌机制大部分相似,联用效果并不相加。相反,合并用药加重肾损害,还可以引起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因此不主张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青霉素类不能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配伍。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使其失去结构的完整性,是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对静止期的细菌无效。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都属快速抑菌剂。服用后细菌受到抑制,使青霉素的杀菌作用受到限制。合用不但不会增加疗效,结果适得其反。

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不宜与阿拉明或新福林混合静滴。阿拉明与青霉素G可起化学反应,生成酒石酸钾(钠),影响两者的效价; 新福林与青霉素G钾(钠)可生成氯化钾(钠), 使两者效价均降低。

联合应用酶抑制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β-内酰胺环裂开而失去活性,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常将β-内酰胺类和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以保护前者不被水解,同时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

不良反应、副作用与过敏急救措施

 不良反应:青霉素是各类抗生素中毒副作用最小的,因为其作用机理在于破坏

细胞壁形成过程和结构,而人体没有细胞壁。青霉素对人体基本没有药理毒性,但大剂量青霉素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中毒。青霉素的副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青霉素

的提纯不足,其中的杂质容易使人体过敏。 1.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严重的过敏反应为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004%~0.015%,Ⅱ型变态反应为溶血性贫血、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Ⅲ型变态反应即血清病型反应亦较常见,发生率为1%~7%。过敏性休克不及时抢救者,病死率高。因此,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立即给病人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以5%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作静脉注射,临床表现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一次。心跳停止者,肾上腺素可作心内注射。同时静脉滴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补充血容量;血压持久不升者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亦可考虑采用抗组胺药以减轻荨麻疹。有呼吸困难者予氧气吸入或人工呼吸,喉头水肿明显者应及时作气管切开。青霉素酶应用意义不大。

2.毒性反应:青霉素毒性反应较少见,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青霉素可引起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青霉素脑病),多见于婴儿、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的病人。青霉素偶可致精神病发作,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后个别病人可出现焦虑、发热、呼吸急促、高血压、心率快、幻觉、抽搐、昏迷等。此反应发生机制不明。

3.二重感染:用青霉素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4.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与高钠血症:如静脉给予大量青霉素钾时,可发生高钾血症或钾中毒反应。大剂量给予青霉素钠,尤其是对肾功能减退或心功能不全病人,可造成高钠血症。每日给予病人1亿单位青霉素钠后,少数病人可出现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和高钠血症。

5.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或其他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称赫氏反应,系大量病原体被杀灭引起的全身反应。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病人,系由于治疗后梅毒病灶消失过快,但组织修补较慢,或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

过敏急救措施

1、立即停药,平卧,就地抢救,采用头低足高位。

2.皮下注射 0.1% 盐酸肾上腺素 0.5-1 毫升,儿童酌减,每隔半小时可再皮下注射 0.5 毫

升,直至脱离危险期。

3.心脏停跳者,行心脏胸外按压术或心内注射 0.1% 盐酸肾上腺素 1 毫升。

4.吸氧,呼吸抑制时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山梗菜碱等呼吸中枢兴奋剂。

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行气管切开术。

5.用氢化考的松 200 毫克,或地塞米松5-10 毫克加入 50%Glucose40 毫升中静脉注射,

或加入 5-10%Glucose500 毫升中静滴。

6.根据病情需要可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等。

7.纠正酸中毒及组织胺药物的应用。

8.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要做好护理记录,不要搬动。

9.可针刺人中,内关,印堂,合谷,涌泉等急救穴位。

10.可用艾条灸内关,合谷,涌泉,关元,中脘等穴位。

青霉素的使用说明

 用法用量

青霉素由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

1.成人:肌内注射,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静脉滴注:一日200万~

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

2.小儿:肌内注射,按体重2.5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1次;静脉滴注:每日按体重

5万~20万/kg,分2~4次给药。

3.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一周以上者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每6小时1次。

4.早产儿:每次按体重3万单位/kg,出生第一周每12小时1次,2~4周者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5.肾功能减退者:轻、中度肾功能损害者使用常规剂量不需减量,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应延长给药间隔或调整剂量。当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50ml/分时,给药间期自8小时延长至8~12小时或给药间期不变、剂量减少25%;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分时,给药间期延长至12~18小时或每次剂量减至正常剂量的25%~50%而给药间期不变。

6.肌内注射时,每50万单位青霉素钠溶解于1ml灭菌注射用水,超过50万单位则需加灭菌注射用水2ml,不应以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剂;静脉滴注时给药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50万单位,以免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 青霉素使用要做到四合理

临床上青霉素是给畜禽防病治病的常用药。 但常常由于使用不够合理而导致种种不良后果, 有的不仅无谓地增加了成本, 还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 使用兽用

青霉素必须做到以下“四合理”,才能实现用药安全和低本高效。

(一)合理的对症用药 青霉素为广普抗生素, 只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部分革兰氏阳性球菌、螺旋体、放线菌等有强大的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如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等作用很弱,对结核杆菌、病毒等无效,对耐药的金葡菌也无效,对生长旺盛的敏感菌作用强大。因此, 如果使用3 ~5 天仍无效, 要考虑换药。

(二)合理的间隔用药 青霉素在生物体内经过3 ~4 小时约90%已排泄,6 小时血药浓度明显降低。 而细菌受到青霉素的冲击后再生只需3 ~4 小时不接触药物,而重新繁殖的细菌易产生耐药性。所以,青霉素每日应使用2 ~3次连续使用3 ~5 天,在症状消失后再巩固用药1 ~2 天。

(三)合理的联合用药

1. 青霉素与氨基糖菌类抗生素可协同作用,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2. 青霉素与丙磺舒、水杨酸类有协同作用。

3. 作用于繁殖期的青霉素与抑菌剂如四环素、 大环内脂类有协同作用。

4. 青霉素在近中性溶液中较为稳定, 应用时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溶解,现配现用,

绝对不能与维生素C、维生素B、碳酸氢钠、阿托品、盐酸、氯丙嗪、肝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混合使用,以免产生混浊,降低效价。

(四)合理的用药途径 青霉素钾钠不耐酸,内服会被胃酸消化酶破坏, 仅有少量吸收, 一般达不到血药浓度, 故不宜内服。 又因为其水溶液极不稳定,放置时间越长分解越多,故一般用药后不宜饮水。最佳的给药途径是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有些疾病治疗, 比如创伤 (化脓期) 蜂窝组织炎和腐蹄病等,必须采用局部用药和全身给药相结合,治疗效果才明显

 注意事项

1.应用本品前需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皮试液为每1ml含500单位

青霉素,皮内注射0.05~0.1ml,经20分钟后,观察皮试结果,呈阳性反应者禁用。必须使用者脱敏后应用,应随时作好过敏反应的急救准备。

2.对一种青霉素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类药物、青霉胺过敏,有哮喘、湿疹、枯草热、

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应慎用本品。

3.青霉素水溶液在室温不稳定,20单位/ml青霉素溶液30℃放置24小时效价下降56%,青

霉烯酸含量增加200倍,因此应用本品须新鲜配制。

4.大剂量使用本品时应定期检测电解质;

5. 对诊断的干扰:(1)应用青霉素期间,以硫酸铜法测定尿糖时可能出现假阳性,而用葡萄

糖酶法则不受影响。

(2)静脉滴注本品可出现血钠测定值增高。

(3)本品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6,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动物生殖试验未发现本品引起胎儿损害。但尚未在孕妇进行严格对照试验以除外这类药物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所以孕妇应仅在确有必要时使用本品。少量本品从乳汁中分泌,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宜暂停哺乳。

7.儿童用药;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8.老年用药;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9.药物相互作用;(1)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可干扰本品的活性,故本品不

宜与这些药物合用。

(2)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和磺胺药减少青霉素的肾小

管分泌而延长本品的血清半衰期。青霉素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3)本品与重金属,特别是铜、锌、汞呈配伍禁忌。

(4)青霉素静脉输液中加入林可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琥乙红霉素、

两性霉素B、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盐酸羟嗪、丙氯

拉嗪、异丙嗪、维生素B族、维生素C族等后将出现浑浊。

(5)本品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瓶滴注可导致两者抗菌活性降低,因此不

能置同一容器内给药。

参考文献

【1】薛闻俊,王颖. 小议青霉素的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

【2】刘天秀. 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有关问题探讨

【3】黄大岗.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4.

【4】玛德淋娜.布鲁瑟尔.练琴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5.

【5】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4.

【6】 邓志刚,秦福健. 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航空军医,2005.5.

【7】黄华,赵虹,吕莉;青霉素致急性记忆障碍一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3年07期

【8】王嶽;我国抗生素研究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开阔新领域[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0年02 期

【9】蒋正华译:发现青霉素——[英国]弗莱明;(1881-1955年)

【10】王磊任东明青霉素——到应用物学通报;2006年第41卷第12期

【11】张海青;再谈青霉素的不良反应 ;青海医药杂志2009年第39卷5期

【12】郭振强;丙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医学,2007(5):99

【13】张黎莉,李静;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6年第6卷第一期

【14】Gross man CM.Ann Internal Medicine ;2008,149(2):135

【15】Rossi S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Adelaide:Australia medicines Handbook Pty Ltd, 2006

【17】Waxman DJ,Strominger JL.Ann Rev Biochem,1983,52(5):825


相关文章

  • [精品]硕士学位论文评语
  • 硕士学位论文评语 硕士论文评语(评阅书)通用模板 一.选题意义: ??的论文<??>在概述相关学术文献与动态的基础上,通过对??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券商道德是关系证券市场安全的重要因素的观点,并围绕券商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其选 ...查看


  • 磺胺类药物的性状特点综述
  • 磺胺类药物的性状特点综述 [摘要]我国磺胺类药物生产基础较好,并已成为全世界磺胺类药物的头号产销大国,预计今后其国内外市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从磺胺类药物的性状出发,介绍了其各大类的作用机理,抗药性以及使用原则等. [关键词] 磺胺 ...查看


  •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传染致病的机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特异性防治措施等,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 ...查看


  • 红霉素的生物合成与组合生物合成_吴杰群
  • 有机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DOI: 10.6023/cjoc1110083 综述与进展 REVIEW 红霉素的生物合成与组合生物合成 吴杰群a , b 刘 文b 张嗣良*, a (a ...查看


  • 医院门诊处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年 10 月第 8 卷 第 29 期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October 2010, Vol.8, No.29[6] Ando T.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查看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 4 安徽医学 2003年第24卷第5期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余继海 许戈良 汪 建 荚卫东 傅斌生 [摘 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及鉴定方法, 建立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模型, 为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提供实验手段.方法 ...查看


  • 抗菌肽叩响抗生素替代大门
  • 6政治局委员胡春华听取抗菌肽展台汇报.王建华供图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如果说之前人类因其受益,那么,如今全世界则不得不致力解决抗生素滥用所导致的后果--耐药细菌的出现及传播. 今年9月,出席联合国大会 ...查看


  • 换药拆线综述
  • 换药拆线综述 原则: 1无菌原则:2.清除失活坏死组织:3.保持.促进肉芽生长:4.促进伤口愈合: 目的:1.观察伤口:2.去除坏死组织:3.清洁创面:4.引流通畅:5.促进组织生长: 换药的基本技术:1.树立无菌观念:2.解除敷料的方法: ...查看


  • 支气管扩张:抗生素的选择与用药时机
  • 支气管扩张:抗生素的选择与用药时机 2010 年,英国胸科学会出版了非囊性纤维化(非 CF)性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诊治指南.2012 年,大量的研究为非 CF 性支气管扩张症的抗生素应用提供了依据,包括大环内酯类.吸入氨基糖苷类和吸入的氟喹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