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省略的分类

东岳论丛

【Nov . , 2007Vol . 28No . 6 2007年11月(第28卷/第6期) (Dong Yue Tribune )

古汉语省略的分类

孙 明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古汉语; 语法; 省略; 分类

  [摘 要]清。本文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 , 从而进一步说明古汉语语法意合化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1003-8353(2007) 06-0069-03

  。然而“古代汉语的省略句比现代汉语省略句更多、更复杂。”对古汉语省略的分类, 汉语语法学界的认识是不够深入的。还停留在将其简单地划分为三大类, 即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背景省略的阶段。其实古汉语的省略,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多种分类, 不同省略方式也有不同的作用。[1]

一、承前省略、蒙后省略与背景省略

这是根据省略的成分与未省略的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别。

承前省略这一提法源于清人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该书卷二中有“蒙上文而省例”:“古人之文, 有蒙上而省者。《尚书・禹贡篇》:‘终南, C 物, 至于鸟鼠。’正义曰‘三山空举山名, 不言治意, 蒙上既旅之文也。’是其例也。”这是承前省略了谓语。后代大都沿用俞樾的说法。因此所谓承前省略是指在某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省略的成分承接前文中的某一成分而省略, 古汉语中大部分省略都属于这种情况, 也叫“承上省略”。例如:

(1) 丈人曰:“() 植其杖而芸。() [文中() 表示此处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

有省略。下同。]

(2) 宋人或得玉, 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 示玉人, 玉人以( ) 为宝也, 故敢献之。”

() 《左传・襄公十五年》

例(1) 括号内承前省略了主语“丈人”, 例(2) 承前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玉”。承上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省略。

蒙后省略这也是清人俞樾首先提出来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有“探下文而省例”:“夫两文相承, 蒙上而省, 此行文之恒也。乃有逆探下文而预省上字, 此则为例更变, 而古书亦往往有之。《尧典》:‘舜生三十征庸, 三十在位, 五十载。’因下句有‘载’字, 而上二句皆不言‘载’。”此例是蒙后省略了中心词“载”。故蒙后省是指省略的成分为探下文而省略, 能在下文中出现。又称“探下省略”。例如:

(1) 七月() 在野, 八月() 在宇, 九月() 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

(2) 鼓( ) , 用牲于社, 非礼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

例(1) 括号内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 例(2) 蒙后省略了补语“于社”。

背景省略如果省略的成分在上下文中都未出现, 存在于相关的背景知识中, 可以推断出来, 这样的省略叫做背景省。例如:

(1) 楚庄王卒, 楚师不出, () 既而用晋, 楚于是乎有蜀之役。() 《左传・宣公十八年》

(2) 冬, () 同盟于幽, 郑成也。(同上, 《) 庄公十六年》

《左传》是较多地运用背景省的例子。因其是对鲁国史书《春秋》进行传释说明的, 故不需重复经书, 而是点到为止, 能省则省。例(1) 省略了“鲁”, 例(2) 参加盟会的有鲁庄公、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

[收稿日期]2007-09-02

[作者简介]孙明, 女,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69

东岳论丛【Nov . , 2007Vol . 28No . 6 2007年11月(第28卷/第6期) (Dong Yue Tribune ) 滑伯和滕子。因为有鲁国参加盟会, 且其它国家都是鲁国的盟国, 所以主语就全部省略了。

二、单一省略与错杂省略

这是依据某一语段中省略的成分是否相同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如果某一语段中省略的成分相同, 就是单一省略。例如:

(1) 过将去成、景之族, 成、景之族赂刘献公。丙申, () 杀甘悼公, 而立成公之孙鳅。丁酉, () 杀献大

) 子之傅、庾皮之子过, () 杀瑕辛于市, 及宫嬖绰、王孙没、刘州鸠、阴忌、老阳子。(《・昭公十二年》

(2) 凡诸侯之丧, 异姓临于外, 同姓( ) 于宗庙, 同宗( ) , 同族( ) (同上, 《襄公十二) 年》

(3) 王后无适, 则择立长。年钧, ( ) 以德; 德钧, ) () 》

例(1) 省略的主语都是“成、景之族, (2) , (3) 省略的谓语都是“择立”。省略掉相同的成分, , 。同时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这类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

, 它是指在某一语段同一位置上省略的成分不相同, “往往先省去一个

[2]‘甲’, 又省去一个’, 接着又省去一个‘甲’。”例如:

(1) 楚人为食, 吴人及之, () 奔, () 食而从之。() 《左传・定公四年》

(2) 邴夏……() 射其左, () 越于车下; () 射其右, () 毙于车中。(同上, 《) 成公二年》

(3) 主人县布, 堇父登之, () 及堞而绝之, () 队, () 则又县之, () 苏而复上者三。(同上, 《襄公) 十年》

例(1) 先后省略的是“楚人”、“吴人”, 例(2) 先后省略的是“公”、“其左”、“公”、“其右”, 例(3) 先后省略了“主人”、“堇父”、“主人”、“堇父”。另外, 典型的错杂省略发生在二人对话的情境中, 如:王曰:“骋而左

( ) 曰:“右, 何也? ”( ) 曰:“召军吏也。”( ) “皆聚于中军矣。”合谋也。”这里分别省略了“伯州犁”、

“王”、“伯州犁”。此处的错杂省略突显出问答之间的紧凑和战前气氛的紧张, 有一定的文学修辞色彩。

判断错杂省略所省略的成分往往需要根据文意而定。错杂省略可以把几个语篇连结起来, 使整篇文章连贯、井然有序。这类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极少出现的, 这说明在古汉语中意合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连续省略与间隔省略

这是从省略所在的分句和其所对应的未省略成分所在的分句之间, 是否被其它的分句隔开的角度而作的分类。

没有被其它分句隔开的省略就是连续省略。连续省的典型就是所谓的汉语“流水句”, 例如:

(1) 大叔完聚, () 缮甲兵, () 具卒乘, () 将袭郑。() 《左传・隐公元年》

(2) 公惧, () 队于车, () 伤足, () 丧屦, () 反, () 诛屦于徒人费, () 弗得, () 鞭之。(同

) 上, 《庄公八年》

(3) 将军身披坚执锐, () 伐无道, () 诛暴秦, () 复立楚国之社稷, () 功宜为王。(《史记・陈涉) 世家》

这些句子都是以一个主语开头, 后面是谓语的连续铺排。因为后面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的主语相同, 所以都可以承前省略, 从而形成连续省略。连续省略能够使句式紧凑, 文意连贯, 气势流畅, 有的还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如例(1) 省略主语“大叔”后, 突出了大叔袭郑前所作的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例(2) 则用八个分句生动地描绘出齐侯被人立而啼的大豕吓得魂飞魄散的样子, 刻画出他杀死彭生后做贼心虚的嘴脸。例(3) 将陈胜重大功绩一一列举, 立其“为王”的理由充足, 不容置疑。

间隔省略就是被其它分句隔开的省略。例如:

(1) 羽父请以师会之, 公弗许, () 固请而行。《左传・隐公四年》

(2) 夏, 陈辕颇出奔郑。初, 辕颇为司徒, 赋封田以嫁公女, 有余, 以为己大器, 国人逐之, 故出。() 道

(同上, ) 渴, 其族辕咺进稻醴、粱糗、豭脯, () 喜曰:“何其给也? ”对曰:“器成而具。”《哀公十一年》

(3) 阳货欲见孔子, 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 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 予

() 与尔言。”《论语・阳货》

70

古汉语省略的分类

例(1) 中, “请”一词的复现说明第三分句前省略的是第一分句的主语“羽父”, 中间间隔了一个分句。而例(2) 被省略的主语“辕颇”所在的分句与未省略的分句之间则存在多达6个分句的间隔。例(3) 根据文意很容易推断出省略的主语为“阳货”。

四、对话省略与叙事省略

这是根据省略出现的语境的不同划分出的类别。

很明显, 对话结构中的省略为对话省, 叙事结构中的省略为叙事省。例如:

(1)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 焉知死? ”《论

) 语・先进》

(2) 孟子曰:“() 曰:(() 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 ”否。许子

() “() 曰:“) 衣褐。”许子冠乎? ”((3) 四年春, , , (。() 《左传・僖公四年》

(4) 初, , ) 生庄公及共叔段。(同上, 《) 隐公元年》

例(1) 、例(。对话省一般会在对话伊始交待对话的双方, 即主语, 接下来的对话则全部省略主语, 只用“曰”字来隔开一问一答。因为对话总是交替进行, 所以这样的省略并不会引起误解, 反而在省掉重复的东西之后, 突出了对话的重点, 如例(2) 记载了一场著名的辩论, 甚至连“曰”字都省略掉了, 立刻营造出了紧张严肃的辩论气氛。对话省的作用在于使语辞简洁, 语流顺畅。如果把省略的成分都添补上, 反而显得罗嗦、拗口。例(3) 、例(4) 为叙事省, 行文简洁明快, 该省则省。

五、成分省略与句子省略

这是从所省略内容性质的角度划分的类别。

如果省略的是句子成分, 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就是成分省。例如:

(1) () 请京, () 使() 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左传・隐公元年》

(2) 一鼓作气, 再() 而衰, 三() 而竭。(同上, 《) 庄公十年》

(3) 秦伯师于河西, 魏人在() 东。(同上, 《) 文公十三年》

例(1) 省略的成份很多, 主语“姜氏”、“庄公”, 兼语“共叔段”。例(2) 连续省略了谓语动词“鼓”。例(3) 省略了定语“河”。鉴于前文已经提到很多, 其它句子成分的省略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句子省, 顾名思义, 省略的是句子。例如:

(1)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 () , 族矣! ”《史记・项羽本纪》

(2) 无敢寇攘, 逾垣墙, 窃马牛, 诱臣妾, (

(3) 将军威震匈奴, 天命不遂, () , 汝则有常刑。() 《尚书・费誓》) , 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 后亡还, 天子客遇之; 况于将军

) 乎? (《汉书・李陵传》

例(1) 省略的是一个表假设的分句:“若妄言”。因这句话是项梁情急之下所说, 话语自然简略, 故省去了假设分句, 只说出表结果的分句, 警告项羽不要“妄言”, 以免招来杀身之祸。由此可看出项梁说话时的急切心情。例(2) 是鲁公告诫全军的誓辞, 大战在即, 军令要简洁而有威慑力, 所以省略假设分句“若敢寇攘, 逾垣墙, 窃马牛, 诱臣妾”也是有其道理的。例(3) “是劝李陵投降匈奴的劝降之词, ‘天命不遂’以下应有‘无可奈何, 不如暂时投降……’一类话语, 但这些话不便直说, 直说反而可能收到相反效果。表面上含糊其词, 实

[3]际上对方已经领会。少说一两句, 效果可能更好。这种省略可说是修辞性的省略。”

综上所述, 古代汉语的省略比现代汉语多很多, 也更加复杂。古汉语省略的主要功用在于使文本简洁流畅、连贯语篇、凸显重要信息以及增加修辞意蕴等。古汉语的一些省略句到了现代汉语, 就必须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所以, 古汉语中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省略表明这是古汉语意合语法的一种反映。

[参考文献]

[1]廖振佑. 古代汉语特殊语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9. 243.

[2]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124.

[3]杨伯峻, 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 846. [责任编辑:曹振华]

71

东岳论丛

【Nov . , 2007Vol . 28No . 6 2007年11月(第28卷/第6期) (Dong Yue Tribune )

古汉语省略的分类

孙 明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古汉语; 语法; 省略; 分类

  [摘 要]清。本文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 , 从而进一步说明古汉语语法意合化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1003-8353(2007) 06-0069-03

  。然而“古代汉语的省略句比现代汉语省略句更多、更复杂。”对古汉语省略的分类, 汉语语法学界的认识是不够深入的。还停留在将其简单地划分为三大类, 即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背景省略的阶段。其实古汉语的省略,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多种分类, 不同省略方式也有不同的作用。[1]

一、承前省略、蒙后省略与背景省略

这是根据省略的成分与未省略的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别。

承前省略这一提法源于清人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该书卷二中有“蒙上文而省例”:“古人之文, 有蒙上而省者。《尚书・禹贡篇》:‘终南, C 物, 至于鸟鼠。’正义曰‘三山空举山名, 不言治意, 蒙上既旅之文也。’是其例也。”这是承前省略了谓语。后代大都沿用俞樾的说法。因此所谓承前省略是指在某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省略的成分承接前文中的某一成分而省略, 古汉语中大部分省略都属于这种情况, 也叫“承上省略”。例如:

(1) 丈人曰:“() 植其杖而芸。() [文中() 表示此处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

有省略。下同。]

(2) 宋人或得玉, 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 示玉人, 玉人以( ) 为宝也, 故敢献之。”

() 《左传・襄公十五年》

例(1) 括号内承前省略了主语“丈人”, 例(2) 承前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玉”。承上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省略。

蒙后省略这也是清人俞樾首先提出来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中有“探下文而省例”:“夫两文相承, 蒙上而省, 此行文之恒也。乃有逆探下文而预省上字, 此则为例更变, 而古书亦往往有之。《尧典》:‘舜生三十征庸, 三十在位, 五十载。’因下句有‘载’字, 而上二句皆不言‘载’。”此例是蒙后省略了中心词“载”。故蒙后省是指省略的成分为探下文而省略, 能在下文中出现。又称“探下省略”。例如:

(1) 七月() 在野, 八月() 在宇, 九月() 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

(2) 鼓( ) , 用牲于社, 非礼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

例(1) 括号内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 例(2) 蒙后省略了补语“于社”。

背景省略如果省略的成分在上下文中都未出现, 存在于相关的背景知识中, 可以推断出来, 这样的省略叫做背景省。例如:

(1) 楚庄王卒, 楚师不出, () 既而用晋, 楚于是乎有蜀之役。() 《左传・宣公十八年》

(2) 冬, () 同盟于幽, 郑成也。(同上, 《) 庄公十六年》

《左传》是较多地运用背景省的例子。因其是对鲁国史书《春秋》进行传释说明的, 故不需重复经书, 而是点到为止, 能省则省。例(1) 省略了“鲁”, 例(2) 参加盟会的有鲁庄公、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

[收稿日期]2007-09-02

[作者简介]孙明, 女,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69

东岳论丛【Nov . , 2007Vol . 28No . 6 2007年11月(第28卷/第6期) (Dong Yue Tribune ) 滑伯和滕子。因为有鲁国参加盟会, 且其它国家都是鲁国的盟国, 所以主语就全部省略了。

二、单一省略与错杂省略

这是依据某一语段中省略的成分是否相同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如果某一语段中省略的成分相同, 就是单一省略。例如:

(1) 过将去成、景之族, 成、景之族赂刘献公。丙申, () 杀甘悼公, 而立成公之孙鳅。丁酉, () 杀献大

) 子之傅、庾皮之子过, () 杀瑕辛于市, 及宫嬖绰、王孙没、刘州鸠、阴忌、老阳子。(《・昭公十二年》

(2) 凡诸侯之丧, 异姓临于外, 同姓( ) 于宗庙, 同宗( ) , 同族( ) (同上, 《襄公十二) 年》

(3) 王后无适, 则择立长。年钧, ( ) 以德; 德钧, ) () 》

例(1) 省略的主语都是“成、景之族, (2) , (3) 省略的谓语都是“择立”。省略掉相同的成分, , 。同时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这类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

, 它是指在某一语段同一位置上省略的成分不相同, “往往先省去一个

[2]‘甲’, 又省去一个’, 接着又省去一个‘甲’。”例如:

(1) 楚人为食, 吴人及之, () 奔, () 食而从之。() 《左传・定公四年》

(2) 邴夏……() 射其左, () 越于车下; () 射其右, () 毙于车中。(同上, 《) 成公二年》

(3) 主人县布, 堇父登之, () 及堞而绝之, () 队, () 则又县之, () 苏而复上者三。(同上, 《襄公) 十年》

例(1) 先后省略的是“楚人”、“吴人”, 例(2) 先后省略的是“公”、“其左”、“公”、“其右”, 例(3) 先后省略了“主人”、“堇父”、“主人”、“堇父”。另外, 典型的错杂省略发生在二人对话的情境中, 如:王曰:“骋而左

( ) 曰:“右, 何也? ”( ) 曰:“召军吏也。”( ) “皆聚于中军矣。”合谋也。”这里分别省略了“伯州犁”、

“王”、“伯州犁”。此处的错杂省略突显出问答之间的紧凑和战前气氛的紧张, 有一定的文学修辞色彩。

判断错杂省略所省略的成分往往需要根据文意而定。错杂省略可以把几个语篇连结起来, 使整篇文章连贯、井然有序。这类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极少出现的, 这说明在古汉语中意合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连续省略与间隔省略

这是从省略所在的分句和其所对应的未省略成分所在的分句之间, 是否被其它的分句隔开的角度而作的分类。

没有被其它分句隔开的省略就是连续省略。连续省的典型就是所谓的汉语“流水句”, 例如:

(1) 大叔完聚, () 缮甲兵, () 具卒乘, () 将袭郑。() 《左传・隐公元年》

(2) 公惧, () 队于车, () 伤足, () 丧屦, () 反, () 诛屦于徒人费, () 弗得, () 鞭之。(同

) 上, 《庄公八年》

(3) 将军身披坚执锐, () 伐无道, () 诛暴秦, () 复立楚国之社稷, () 功宜为王。(《史记・陈涉) 世家》

这些句子都是以一个主语开头, 后面是谓语的连续铺排。因为后面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的主语相同, 所以都可以承前省略, 从而形成连续省略。连续省略能够使句式紧凑, 文意连贯, 气势流畅, 有的还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如例(1) 省略主语“大叔”后, 突出了大叔袭郑前所作的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例(2) 则用八个分句生动地描绘出齐侯被人立而啼的大豕吓得魂飞魄散的样子, 刻画出他杀死彭生后做贼心虚的嘴脸。例(3) 将陈胜重大功绩一一列举, 立其“为王”的理由充足, 不容置疑。

间隔省略就是被其它分句隔开的省略。例如:

(1) 羽父请以师会之, 公弗许, () 固请而行。《左传・隐公四年》

(2) 夏, 陈辕颇出奔郑。初, 辕颇为司徒, 赋封田以嫁公女, 有余, 以为己大器, 国人逐之, 故出。() 道

(同上, ) 渴, 其族辕咺进稻醴、粱糗、豭脯, () 喜曰:“何其给也? ”对曰:“器成而具。”《哀公十一年》

(3) 阳货欲见孔子, 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 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 予

() 与尔言。”《论语・阳货》

70

古汉语省略的分类

例(1) 中, “请”一词的复现说明第三分句前省略的是第一分句的主语“羽父”, 中间间隔了一个分句。而例(2) 被省略的主语“辕颇”所在的分句与未省略的分句之间则存在多达6个分句的间隔。例(3) 根据文意很容易推断出省略的主语为“阳货”。

四、对话省略与叙事省略

这是根据省略出现的语境的不同划分出的类别。

很明显, 对话结构中的省略为对话省, 叙事结构中的省略为叙事省。例如:

(1)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 焉知死? ”《论

) 语・先进》

(2) 孟子曰:“() 曰:(() 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 ”否。许子

() “() 曰:“) 衣褐。”许子冠乎? ”((3) 四年春, , , (。() 《左传・僖公四年》

(4) 初, , ) 生庄公及共叔段。(同上, 《) 隐公元年》

例(1) 、例(。对话省一般会在对话伊始交待对话的双方, 即主语, 接下来的对话则全部省略主语, 只用“曰”字来隔开一问一答。因为对话总是交替进行, 所以这样的省略并不会引起误解, 反而在省掉重复的东西之后, 突出了对话的重点, 如例(2) 记载了一场著名的辩论, 甚至连“曰”字都省略掉了, 立刻营造出了紧张严肃的辩论气氛。对话省的作用在于使语辞简洁, 语流顺畅。如果把省略的成分都添补上, 反而显得罗嗦、拗口。例(3) 、例(4) 为叙事省, 行文简洁明快, 该省则省。

五、成分省略与句子省略

这是从所省略内容性质的角度划分的类别。

如果省略的是句子成分, 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就是成分省。例如:

(1) () 请京, () 使() 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左传・隐公元年》

(2) 一鼓作气, 再() 而衰, 三() 而竭。(同上, 《) 庄公十年》

(3) 秦伯师于河西, 魏人在() 东。(同上, 《) 文公十三年》

例(1) 省略的成份很多, 主语“姜氏”、“庄公”, 兼语“共叔段”。例(2) 连续省略了谓语动词“鼓”。例(3) 省略了定语“河”。鉴于前文已经提到很多, 其它句子成分的省略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句子省, 顾名思义, 省略的是句子。例如:

(1)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 () , 族矣! ”《史记・项羽本纪》

(2) 无敢寇攘, 逾垣墙, 窃马牛, 诱臣妾, (

(3) 将军威震匈奴, 天命不遂, () , 汝则有常刑。() 《尚书・费誓》) , 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 后亡还, 天子客遇之; 况于将军

) 乎? (《汉书・李陵传》

例(1) 省略的是一个表假设的分句:“若妄言”。因这句话是项梁情急之下所说, 话语自然简略, 故省去了假设分句, 只说出表结果的分句, 警告项羽不要“妄言”, 以免招来杀身之祸。由此可看出项梁说话时的急切心情。例(2) 是鲁公告诫全军的誓辞, 大战在即, 军令要简洁而有威慑力, 所以省略假设分句“若敢寇攘, 逾垣墙, 窃马牛, 诱臣妾”也是有其道理的。例(3) “是劝李陵投降匈奴的劝降之词, ‘天命不遂’以下应有‘无可奈何, 不如暂时投降……’一类话语, 但这些话不便直说, 直说反而可能收到相反效果。表面上含糊其词, 实

[3]际上对方已经领会。少说一两句, 效果可能更好。这种省略可说是修辞性的省略。”

综上所述, 古代汉语的省略比现代汉语多很多, 也更加复杂。古汉语省略的主要功用在于使文本简洁流畅、连贯语篇、凸显重要信息以及增加修辞意蕴等。古汉语的一些省略句到了现代汉语, 就必须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所以, 古汉语中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省略表明这是古汉语意合语法的一种反映。

[参考文献]

[1]廖振佑. 古代汉语特殊语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9. 243.

[2]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124.

[3]杨伯峻, 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 846. [责任编辑:曹振华]

71


相关文章

  •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通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 ...查看


  • 宾语前置的判断和分类
  • 汉语历来就被视为孤立语,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它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词序和虚词来表现的.现代汉语的词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语在前被修饰语在后,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常出现宾语在谓语前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相比,宾语前置是古 ...查看


  • 文言文-省略句
  • 省略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 ...查看


  • 古代汉语语法学
  • 古代汉语语法学 第一章 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 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查看


  • 古代汉语语法
  •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 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 ...查看


  •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
  •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知识点的一个综合性考查.由于种种原因,考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题为例有针对性地指出三类失分点,供大家参考. 失分点一:不辨古今异义 语言中的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查看


  • 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
  • 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现作如下介绍: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quo ...查看


  • 古文翻译的几种具体方法
  • EFG;!#&!!9F;!# 丹东师专学报 总第4&期 8:?8@09@:9A8BC0D.C=58D:>>CAC 56789:;+4& 古文翻译的几种具体方法 邱 牧 (江苏太仓师范学校,江苏太仓# !! ...查看


  •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
  •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