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七章)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地球的生物界

一、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1)基本原则:以形态相似性为主(2)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3)魏泰克五界说: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二、环境及相关概念

1 、环境: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在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和 2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

3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一定影响的因子

4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部分

5 、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一般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三、光与生物

1 、生理有效辐射:可被植物吸收的光(红、橙—叶绿素,蓝、紫—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2 、不同光质的作用:红光—糖的合成,蓝光—蛋白质的合成,强烈的紫外光对细胞原生质有破坏作用,导致高山植物茎节短小,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导致花朵艳丽。

3 、光强与植物动物: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晨昏性动物

4、光周期现象与植物: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成三类:长、短日照性植物和中间日照性植物。

四、温度与生物

1 、极端温度对植物伤害:(1)高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失调,破坏水分平衡,灼伤植物体等(2)冷害、冻害

2 、植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对高温:形态—外表结构等;生理—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2)对低温:形态—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生理—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

3、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对低温:形态—贝格曼定律(体大保温、体小散热)、阿伦定律(寒带哺乳动物身体突出部分缩短变小,减少散热);生理—增加产热量,大大降低身体终端部位温度;行为—冬眠、迁移(2)对高温:生理—适当放松恒温性;行为—夏眠、迁移

五、水与生物

1 、水分状况与生命活动:(1)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3)水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4)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5)通过蒸发和散热可降低陆生生物的体温,对于生物的热量调节和代谢有重要意义

2 、与水分数量相关的植物生态类型:(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2)湿生植物(3)中生植物(4)旱生植物

六、空气与生物

1 、空气的化学成分对生物的影响:CO 2、O 2、污染气体(硫化物、氟化物等) 2 、绿色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物的机理:(1)吸收污染物(2)减尘:表面黏液、

绒毛等吸尘(3)杀菌(4)减弱噪声、吸滞放射性物质和CO 2

3 、空气的运动(风)对植物的影响:积极:(1)旗形树冠(迎风面失水过多)

(2)强风导致风倒和风折(3)传播种子(4)补充CO 2不足(5)降低叶温

(6)传播花粉;消极:焚风—干燥、高温和吹干三种加强蒸腾作用,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七、生物之间的关系

1 、竞争: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或相同需求的不同物种,为自

身生存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对方带来不利。

2 、高斯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

空间)及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

3 、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

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虽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死亡。

4 、捕食作用:(1)概念:是捕食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生物作为食物的一种现

象。(2)生态学意义:并不总是有害的,一方面捕食者作为一种自然选择力量淘汰了有病、衰老或其他方面不理想的被捕食者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者种群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生物种群间和生物与环境负荷间的平衡。

5 、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1)原始合作:又称互助,是指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

彼此从对方收益,但它们并不互相依赖,而是可以单独生存。(2)互利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结合,双方在共同生活中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

八、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适应:(1)概念: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2)类型:趋同适应、趋异适应(3)相对性:环境条件经常变化,使得原来适应于某一特定环境的特征变得不适应了;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改变本身原来的某些适应的特征。

第三节 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九、种群

种群:(1)概念:指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2)一般特征:数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增长、种内关系

十、生物群落

1 、生物群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 2 、植物群落: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的植物种群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

律的组合,这种组合就是植物群落。

3 、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十一、种群的种类组成

1 、决定群落种类组成的因素: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

和群落内部物理环境越复杂即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生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2 、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带,生物种类和个体数目常比相邻群落

中多,这种现象称作边缘效应。

3 、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大,则群落中生物间的营养关

系较复杂,每个种具有更自由和宽广的食物选择范围,生存的可能性也越大,即使一部分群落要素失衡也不致破坏其整体特性,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外界干扰的程度,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4 、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及功能(作用)

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十二、群落外貌

1 、群落外貌:是群落长期适应一定自然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外部总体相貌。 2 、生活型(生长型):是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生长形态。 十三、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1)垂直(成层性):生物群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生活性植物的定居和内部环境逐渐分化,生活型不同和环境需求也不同的植物分别出现与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其根系分布于地面以下不同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空间发生不同层次的分化,即成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2)水平(镶嵌性):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单元均匀或不均匀的分布于整个群落中,这就是群落在水平空间上的主要结构—镶嵌性。

十四、群落内环境

群落的环境效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提高湿度等

十五、群落动态

1 、季相:群落外貌随季节的变化而更替的现象。

2 、群落的演替:(1)概念:指在同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依次

代替的过程(2)原因:环境变化;生物繁殖与迁移;群落成员各种群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新亚、变种出现不断分化;人类活动(3)类型:按发生基质分:原生演替(裸地上)、次生演替(破坏后);按演替方向分:顺序演替、逆行演替(被迫倒退)(4)系列:原生水生演替系列、原生旱生演替系列(5)顶级: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若没有重大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通过进展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保持协调、种类组成与结构相对稳定性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所谓最终阶段的群落,称作演替顶级。

第四节 生态系统

十六、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1)概念: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特性:是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动态的控制系统或反馈系统(3)组成: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十七、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

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的流通系列。(2)类型:捕食(活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2 、食物网:(1)概念: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

流通网络,即食物网(2)生态意义: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常常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程度。一般来说,生态子系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稳定性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容易发生波动或被毁灭。

3 、营养剂:(1)概念: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食

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乘坐一个营养级。(2)数目:不同的生态系统往往具有不同数目的营养级,一般为3~5个。营养级位置越高,属于这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少,以致不可维持一个更高营养级及其生物的生存。

4 、生物的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主机富集的现象。

十八、生态系统的功能

1 、能量流通过各级营养级时能量损失的原因:天然群落的光合作用只利用有效

光能的1~2%,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有一定数量不被摄食,消费者不能全部消化吸收食物所含的能量,所有生产者、消费者都必须呼吸以维持生存,在食物链中也存在能量损耗及其他浪费现象。

2 、生态效率: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利用前一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 3 、生态金字塔:能量或生产力金字塔,个体数目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4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1)意义:维持生态系统除需要能量外,还需要有各种

化学元素。这是由于生态系统所需能量必须固定和储存在这些无机物构成的有机质分子键内才能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作功,否则能量就会散失。其次,水和其他元素或化合物也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物质。因此,物质同能量一样重要。(2)类型(据范围、途径和周期不同):生态系统内的小循环、生态系统间或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

5 、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据储存库和物质形态不同):水循环、气体型循环(C 、

N 、O 、CO 2等)、沉积型循环(P 、S 、I 、K 、Mg 、Fe 等)

十九、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就是生态系统平衡。(2)维持机制(调节、反馈机制):正反馈:抑制干扰,导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平衡稳定状态;负反馈:加强干扰,导致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稳定状态。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二十、生态系统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区的气候特征(据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性分析)

第六节 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

二十一、农业生态系统

1 、农业生态系统:(1)概念:是指在人类活动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

体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2)主要特征:生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系统结构明显变化;是一个物质和能量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生物产量一般较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人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十二、城市生态系统

1 、特点:以人为主体;食物链简化;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的开放系

统;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是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最彻底的地方

2 、调控途径:(1)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来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和生活系统

的工艺流程,提高系统和经济的生态效益(2)建立协调共生关系,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改善子系统间的冲突关系,增强和完善城市集体的协调公升能力(3)应在管理部门和城市居民中普及和提高生态意识,倡导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客服管理决策中的短期性、片面性、盲目性,提高城市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十三、生物多样性

1 、概念: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植、微)物种及其遗传和生态

系统复杂性的总称。

2 、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选择价值

3 、中国生物多样性特点:(1)种类多(2)特有属种繁多(3)区系起源古老(4)

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5)生态系统丰富多彩

4 、保护方式:(1)就地保护(2)迁地保护(3)离体保护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一节 地球的生物界

一、生物分类

生物分类:(1)基本原则:以形态相似性为主(2)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3)魏泰克五界说: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二、环境及相关概念

1 、环境: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在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和 2 、环境因子: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

3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一定影响的因子

4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部分

5 、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一般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

三、光与生物

1 、生理有效辐射:可被植物吸收的光(红、橙—叶绿素,蓝、紫—叶绿素、类胡萝卜素)

2 、不同光质的作用:红光—糖的合成,蓝光—蛋白质的合成,强烈的紫外光对细胞原生质有破坏作用,导致高山植物茎节短小,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导致花朵艳丽。

3 、光强与植物动物: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晨昏性动物

4、光周期现象与植物: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成三类:长、短日照性植物和中间日照性植物。

四、温度与生物

1 、极端温度对植物伤害:(1)高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失调,破坏水分平衡,灼伤植物体等(2)冷害、冻害

2 、植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对高温:形态—外表结构等;生理—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2)对低温:形态—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生理—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等

3、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对低温:形态—贝格曼定律(体大保温、体小散热)、阿伦定律(寒带哺乳动物身体突出部分缩短变小,减少散热);生理—增加产热量,大大降低身体终端部位温度;行为—冬眠、迁移(2)对高温:生理—适当放松恒温性;行为—夏眠、迁移

五、水与生物

1 、水分状况与生命活动:(1)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3)水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4)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5)通过蒸发和散热可降低陆生生物的体温,对于生物的热量调节和代谢有重要意义

2 、与水分数量相关的植物生态类型:(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2)湿生植物(3)中生植物(4)旱生植物

六、空气与生物

1 、空气的化学成分对生物的影响:CO 2、O 2、污染气体(硫化物、氟化物等) 2 、绿色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物的机理:(1)吸收污染物(2)减尘:表面黏液、

绒毛等吸尘(3)杀菌(4)减弱噪声、吸滞放射性物质和CO 2

3 、空气的运动(风)对植物的影响:积极:(1)旗形树冠(迎风面失水过多)

(2)强风导致风倒和风折(3)传播种子(4)补充CO 2不足(5)降低叶温

(6)传播花粉;消极:焚风—干燥、高温和吹干三种加强蒸腾作用,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

七、生物之间的关系

1 、竞争: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或相同需求的不同物种,为自

身生存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对方带来不利。

2 、高斯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

空间)及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

3 、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

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虽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死亡。

4 、捕食作用:(1)概念:是捕食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生物作为食物的一种现

象。(2)生态学意义:并不总是有害的,一方面捕食者作为一种自然选择力量淘汰了有病、衰老或其他方面不理想的被捕食者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后者种群的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生物种群间和生物与环境负荷间的平衡。

5 、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1)原始合作:又称互助,是指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

彼此从对方收益,但它们并不互相依赖,而是可以单独生存。(2)互利共生:是指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结合,双方在共同生活中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

八、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的适应:(1)概念: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2)类型:趋同适应、趋异适应(3)相对性:环境条件经常变化,使得原来适应于某一特定环境的特征变得不适应了;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改变本身原来的某些适应的特征。

第三节 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九、种群

种群:(1)概念:指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2)一般特征:数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增长、种内关系

十、生物群落

1 、生物群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 2 、植物群落: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的植物种群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

律的组合,这种组合就是植物群落。

3 、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十一、种群的种类组成

1 、决定群落种类组成的因素: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

和群落内部物理环境越复杂即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生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2 、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带,生物种类和个体数目常比相邻群落

中多,这种现象称作边缘效应。

3 、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大,则群落中生物间的营养关

系较复杂,每个种具有更自由和宽广的食物选择范围,生存的可能性也越大,即使一部分群落要素失衡也不致破坏其整体特性,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外界干扰的程度,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4 、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及功能(作用)

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十二、群落外貌

1 、群落外貌:是群落长期适应一定自然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外部总体相貌。 2 、生活型(生长型):是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生长形态。 十三、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1)垂直(成层性):生物群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生活性植物的定居和内部环境逐渐分化,生活型不同和环境需求也不同的植物分别出现与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其根系分布于地面以下不同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空间发生不同层次的分化,即成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2)水平(镶嵌性):小群落作为群落的一个单元均匀或不均匀的分布于整个群落中,这就是群落在水平空间上的主要结构—镶嵌性。

十四、群落内环境

群落的环境效应: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提高湿度等

十五、群落动态

1 、季相:群落外貌随季节的变化而更替的现象。

2 、群落的演替:(1)概念:指在同一地段上,一个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依次

代替的过程(2)原因:环境变化;生物繁殖与迁移;群落成员各种群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新亚、变种出现不断分化;人类活动(3)类型:按发生基质分:原生演替(裸地上)、次生演替(破坏后);按演替方向分:顺序演替、逆行演替(被迫倒退)(4)系列:原生水生演替系列、原生旱生演替系列(5)顶级: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若没有重大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通过进展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保持协调、种类组成与结构相对稳定性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所谓最终阶段的群落,称作演替顶级。

第四节 生态系统

十六、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1)概念: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特性:是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动态的控制系统或反馈系统(3)组成: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十七、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

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的流通系列。(2)类型:捕食(活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2 、食物网:(1)概念: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

流通网络,即食物网(2)生态意义: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常常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程度。一般来说,生态子系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稳定性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容易发生波动或被毁灭。

3 、营养剂:(1)概念: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食

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乘坐一个营养级。(2)数目:不同的生态系统往往具有不同数目的营养级,一般为3~5个。营养级位置越高,属于这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少,以致不可维持一个更高营养级及其生物的生存。

4 、生物的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主机富集的现象。

十八、生态系统的功能

1 、能量流通过各级营养级时能量损失的原因:天然群落的光合作用只利用有效

光能的1~2%,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有一定数量不被摄食,消费者不能全部消化吸收食物所含的能量,所有生产者、消费者都必须呼吸以维持生存,在食物链中也存在能量损耗及其他浪费现象。

2 、生态效率: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利用前一营养级能量的百分比。 3 、生态金字塔:能量或生产力金字塔,个体数目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4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1)意义:维持生态系统除需要能量外,还需要有各种

化学元素。这是由于生态系统所需能量必须固定和储存在这些无机物构成的有机质分子键内才能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作功,否则能量就会散失。其次,水和其他元素或化合物也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物质。因此,物质同能量一样重要。(2)类型(据范围、途径和周期不同):生态系统内的小循环、生态系统间或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

5 、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据储存库和物质形态不同):水循环、气体型循环(C 、

N 、O 、CO 2等)、沉积型循环(P 、S 、I 、K 、Mg 、Fe 等)

十九、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就是生态系统平衡。(2)维持机制(调节、反馈机制):正反馈:抑制干扰,导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平衡稳定状态;负反馈:加强干扰,导致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稳定状态。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二十、生态系统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区的气候特征(据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性分析)

第六节 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

二十一、农业生态系统

1 、农业生态系统:(1)概念:是指在人类活动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

体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2)主要特征:生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系统结构明显变化;是一个物质和能量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生物产量一般较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人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十二、城市生态系统

1 、特点:以人为主体;食物链简化;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的开放系

统;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是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最彻底的地方

2 、调控途径:(1)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来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和生活系统

的工艺流程,提高系统和经济的生态效益(2)建立协调共生关系,调整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改善子系统间的冲突关系,增强和完善城市集体的协调公升能力(3)应在管理部门和城市居民中普及和提高生态意识,倡导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客服管理决策中的短期性、片面性、盲目性,提高城市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十三、生物多样性

1 、概念: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植、微)物种及其遗传和生态

系统复杂性的总称。

2 、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选择价值

3 、中国生物多样性特点:(1)种类多(2)特有属种繁多(3)区系起源古老(4)

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5)生态系统丰富多彩

4 、保护方式:(1)就地保护(2)迁地保护(3)离体保护


相关文章

  • 工程概预算期末总结
  • 第一讲 1.基本建设程序 制作项目建议书:可行性论证:初测.初步设计:补充初测.定测.技术设计:补充定测.施工图设计:拟定招标方案.上报:招标.开标.评标.定标:合同实施即组织施工:竣工验收:使用阶段. 三种阶段设计:一种阶段设计:施工图设 ...查看


  • 国际税收期末总结
  • 国际税收期末总结 第一章 国际税收: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财产进行重叠交叉课税,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含义:1 国际税收不能脱离国际税收而单独存在(国家政治权力 和 国家税 ...查看


  • 初二期末复习计划
  • 初二期末复习计划一:初二期末复习计划 一.梳理课本,使本学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系统化. 二.分项复习 1.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A.阅读本册所有的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B.古诗文默写:应该认真地背诵,正确规范地书写. C.综合性学习活动 ...查看


  • 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分析: 1.试题范围:九年级化学第一至第七单元的内容. 2.本次化学试卷共设选择题(42).填空题(22).简答题(30).计算题(8)四种题型,. 3.试卷突出基础性.加强探究性.应用性.开放性 ...查看


  • 仪器分析期末总结
  • 仪器分析期末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 1.化学分析是以物质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2.仪器分析法的数量级. 3.仪器分析方法分为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和其它仪器分析法.4 ...查看


  • 第七章采购业务核算
  • 第七章 采购业务核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 7.1 采购业务核算 7.1.1采购业务核算理论基础 企业在采购过程中,一方面要从购买单位取得所需的各种材料,另一方面要向材料供应商支付材料的买价和增值税,并可能会发生各种采购费用(包括:运输费.装 ...查看


  • 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信息披露制度
  • [公司名称] 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总则 .............................................................. ...查看


  • 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
  • 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我省中小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 ...查看


  • 力学课程标准
  • <力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必修科目. 力学是物理学其他分支研究的基石和起点.本课程是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中的知识.物理问题的研究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