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存在即是痛苦

——试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内容提要:人生永无快乐可言。即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一时的纵情享乐而陶醉,为某一目的的达到而欣喜,但是,不久之后依旧痛苦不已。欢乐如同烟云一样,始终伴随你的永远是空虚、烦恼和痛苦。烦恼源自无穷尽的生命欲望与有限满足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就是压抑生命意志,而对生命意志的抑制又不是那么容易的,因而人类只能活在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这就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关键词:人生经历  本质痛苦   解脱方式

叔本华(1788-1860)出生在但泽(今波兰格坦斯克)。父亲是一个富有的商人,母亲约翰娜是个在当时颇有名气的通俗小说家,生性活泼,喜爱交际,又极富才情。若干年后,叔本华得意地说:“我的父亲给了我意志,我的母亲给了我智慧。”[①]

 叔本华的童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生活有多幸福。叔本华童年以至终生的痛苦主要来源于他的母亲,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的人,约翰娜向往沸腾活跃的生活,孩子对她来说只是限制和耗费精力,加上在叔本华出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她和丈夫只能周末相聚,约翰娜觉得生活亏待了她,她所扮演的母亲角色相当勉强。好在,年幼的叔本华有一个非常疼爱他的父亲,才使得他的童年并非是一潭死水。在这样的父母之间,叔本华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经验,这种经验的核心,后来慢慢形成了他的哲学。叔本华与他母亲的关系一向很紧张,这是因为个性独特的叔本华同他母亲举办的沙龙的气氛很不相融洽,而叔本华的父亲老叔本华死后,他们两人的关系更是趋于恶化。约翰娜甚至曾经写信给叔本华,在信中她说:“对我来说,你是难以忍受的负担。因此我不可能和你一起生活。”[②]1814年,两人终于彻底决裂,两人在进行了一番大吵之后,叔本华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母亲,并且在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见过她。叔本华对人生如此悲观,跟他的母校对他所施回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母亲对他儿子的态度决定了儿子对世界的态度。就像杜兰特教授在谈到叔本华时所言:“一个从未经验过母爱的人,或者更糟的的是,一个曾被母亲痛恨过的人,没有任何理由迷恋这个世界。”[③]他没有接受到初始的母爱,他对初始,对生缺少爱,缺少对生命的基本肯定,而不乏高傲的自我意识,从小开始,他就一切东西持悲观态度。某种程度上说,是叔本华的母亲成就了叔本华。

叔本华的代表作就是一部不配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般一部哲学巨著的出现,总要经历过很多的思考与深沉,但这部书从动笔到完成,仅仅经历了四年的时间,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总书缺乏思考与深沉,恰恰相反,这部书的尝试甚至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部书。至于这部巨著是怎样写成的,恐怕只有叔本华自己知道了,可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部书仿佛是神交给他的。

叔本华自己对这部书的评价甚高,他说:“我活着就是为了拟定这部著作,也就是说,我活在世上,所企求和所能奉献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已经完成了,其余的只是些次要的东西。”[④]这部书的出版并未像叔本华预料得那样会大红大紫,反而如石沉大海,好像根本没有出版过一样,最后不得不当作废纸卖掉了。

在这部书中,叔本华开宗明义地说:“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也是叔本华全部哲学的基础。叔本华发展了康德的哲学,把康德认为的不可认识的物自体加以了阐释,他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我们自身的意志,由此,叔本华把世界分成这样的两面,一面始终是表象,另一面永远则始终是意志。这可以说是叔本华的全部哲学了。

除此之外,叔本华哲学还有一部分关于人生的探讨:作为痛苦的世界,也就是叔本华的悲观理论。关于人生,叔本华曾说过一段令人伤心却又十分深刻的话:“人,彻底是具体的欲求和需要,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人带着这些需要而活在世上,并无依傍,完全要靠自己,一切都在未定之数,唯独自己的需要和困乏是肯定的。据此,整个的人生在如此沉重的,每天开门相见的需求之下,充满着为维护生存而来的忧虑。直接和这忧虑连在一起的又有第二种需求——种族绵延的需求。同时各式各样的危险又从四面八方威胁着人,为了避免这些危险,人需要时记得警惕。他以小心翼翼的步伐走着自己的路,胆战心惊地向四面瞭望着。有千百种偶然的意外、千百种敌人都在窥视着他。在荒野里他是这样走着,在文明的社会里他也是这样走着,在文明的社会里他也是这样走着,对于他到处都没有安全。”[⑤]这段话听起来让人绝望,叔本华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人生就是痛苦,而且痛苦是无法避免的。

从哲学角度探寻绝对痛苦的深刻原因就是生命意志。叔本华把人看作是意志的肉体形式,人是生命意志的体现,我们的生命中孕育着生命意志,它决定着我们一切行为的趋向,同时生命意志又是自发的,无条件的,非理性的和盲目的。生命意志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因为它起作用并不需要任何条件,并且当它起作用时,它决不会考虑人的感受,也不会考虑道德标准的束缚。生命意志的盲目也是有选择的,因为它并不是真正的盲目,而是刻意的盲目,只有当它面对他人时,它是盲目的;但是一旦面对自己或自己的肉化形式时,它就不是盲目的了,它总是竭力替自己和自己的肉化形式考虑。这些就是生命意志的体现。

生命意志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一就是珍视生命,不惜一切手段使自己的生命不受威胁,这种意志叫做生存意志。生存意志力求使生命最大限度延长;其二是对幸福的不可遏止地追求,其中又首推对性享乐的欲求,这种意志是一种生殖意志,居于人的心灵深处,是人的另一种本性。

生命意志使人对生命无限珍视,对快乐不停地追求,它使人享有生命,享有快乐,但是上帝是公平的,它也无可避免地带来许多其它后果。后果之一就是利己主义,叔本华认为利己主义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特点。利己主义使人得到快乐,避免痛苦,这是对生命渴望的形式之一,也是追求幸福的一种表现形式。人对现实永远是不满的,即在现实中难以感受到幸福,因而生命意志要我们追求幸福,这也就是说对幸福的追求是被动的,消极地,它源于现实的痛苦,源于现实的匮乏,痛苦是幸福之母。叔本华认为:对幸福的追求不得就产生痛苦,人们追寻幸福的结果就是得到痛苦,而这痛苦,归根到底是生命意志造就的,是生命意志产生了痛苦。上面说匮乏产生痛苦,那么匮乏得到满足是不是就幸福了呢?恰恰相反,匮乏得到满足会,我们会有片刻的幸福,但不会长久,不久后我们又陷入痛苦之中。这是因为匮乏暂时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产生新的匮乏,对现实重新感到不满,造成新的痛苦。欲求是生命意志的本质,它永远不会得到彻底的满足。“人是贪婪的生物。他所得到的每一次满足都促使他去追求另一新的欲望,因此,人的意志,愿望无止境。为何如此?真正的答案即是意志就其本质而言是全部世界的主宰:一切均属于它。因此,任何单个的事物都无法使它满足,除了整个世界,而这是永无止境的。”[⑥]这就使人在匮乏与欲望之间来回摆动,匮乏产生痛苦,痛苦产生追求幸福的冲动,得到幸福后会有新的匮乏,匮乏又产生痛苦,新的满足带来新的痛苦,如此循环,人永远也逃不出痛苦的渊薮,除非生命意志彻底消亡。生命意志产生痛苦,因此消灭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消灭生命意志了。

面对如此痛苦的人生,人类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或者说是人类真的只有生存在痛苦的渊薮中不能自拔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痛苦消失或减轻吗?

对此,叔本华也给了我们答案。叔本华认为,人类根本不可能真正的摆脱痛苦,因为如前所言,痛苦来自于生命意志,只要生命意志依然存在,那么,痛苦就永远不会消失。也就是说人生的痛苦是在人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的,就像基督教认为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一样。

人不可能彻底地消灭痛苦,但人可以减轻痛苦,方法前面也已经说过,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生命意志,因此,避苦的唯一途径就是放弃生命意志。当然,这样人们首先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产生了痛苦,否则让人放弃生命意志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前面已经说过,生命意志起作用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叔本华给我们指出了六条减轻痛苦的光明之路:哲学、艺术、宗教、发疯、自杀、消灭全人类。

前三条道路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就是蒙蔽意志,即压制生命意志,而不是根除他。哲学、艺术、宗教都使人在意志的奴役下摆脱出来,虽然并不是彻底的摆脱。哲学使人具有理性,理性使人以一种更加清醒的态度看待人生万事,那些表面看来足以引起我们痛苦的事,在理性的清洗下可能会平静下来;艺术所揭示的不是现实的事物,而是理想中的事物,它超脱了人的意志,而是一种理性的美,欣赏艺术可以暂时超脱个人意志,艺术使痛苦变成美,美并不产生痛苦;任何形式的宗教都会带有某种禁欲主义的东西,或者提倡对宗教的献身精神,这也就是对生命意志的直接否定,与哲学和艺术的道理是一样的。

后三条道路对痛苦的摆脱更彻底一些。发疯、自杀都使人过去的一切经历和痛苦在人的脑海中消失了,即人的生命意志已经失去了作用。发疯、自杀都将生命意志从人的肉体中剔除了出去,因而也就不会再有痛苦。发疯时,生命意志随着人的忘却而消失;自杀时,生命意志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失,两者都从根本上消灭了痛苦产生的根源。这两种方法不是蒙蔽了生命意志,而是彻底消灭了他们。但是这两种方法只是让个别的人脱离了痛苦,而不是整个人类,让整个人类脱离痛苦的方法同个人是一样的,就是彻底消灭全人类的生命意志,即彻底消灭全人类。叔本华给出了一条消灭全人类的绝妙之路——消灭人类的生命源泉——生殖意识。生殖意识使人一代代延续下去,也将痛苦一代代延续下去。生殖意识的消灭也就消灭了人类繁延下一代的欲望,人类就终结于现在生活的这一代,人类的终结也就是全人类生命意志的终结,全人类生命意志的终结也就是所有痛苦的终结,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

“欲求和换气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础支了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⑦人生而是痛苦的,痛苦是伴着人的生命意志的存在而存在的。生命意志作用的无条件使人无限趋向于生命的存在和幸福的追求,而欲望的难以满足或者暂时满足之后的新的欲望的再次产生,是人产生痛苦的原因。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唯一途径就是对生命意志的抑制,对生命意志的抑制使人的本性即追求生命及幸福的欲望难以得到满足,这两者的矛盾使人永远活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这是叔本华给人类提出的一个难题。

注释:

[①] 文聘元著《西方哲学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页。

[②] 同上,第551页。

[③] 同上,第551页。

[④] 同上,第553页。

[⑤] 同上,第582页。

[⑥] 叔本华著《叔本华的智慧》,刘烨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版,第61页。

⑦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7页。

参考书目:

① 文聘元著《西方哲学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叔本华著《叔本华的智慧》,刘烨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版。

③ 叔本华著《人性的得失与智慧》,文良文化译,华文出版社,2004版。

④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试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内容提要:人生永无快乐可言。即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一时的纵情享乐而陶醉,为某一目的的达到而欣喜,但是,不久之后依旧痛苦不已。欢乐如同烟云一样,始终伴随你的永远是空虚、烦恼和痛苦。烦恼源自无穷尽的生命欲望与有限满足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就是压抑生命意志,而对生命意志的抑制又不是那么容易的,因而人类只能活在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这就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关键词:人生经历  本质痛苦   解脱方式

叔本华(1788-1860)出生在但泽(今波兰格坦斯克)。父亲是一个富有的商人,母亲约翰娜是个在当时颇有名气的通俗小说家,生性活泼,喜爱交际,又极富才情。若干年后,叔本华得意地说:“我的父亲给了我意志,我的母亲给了我智慧。”[①]

 叔本华的童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生活有多幸福。叔本华童年以至终生的痛苦主要来源于他的母亲,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的人,约翰娜向往沸腾活跃的生活,孩子对她来说只是限制和耗费精力,加上在叔本华出生之后的很长时间,她和丈夫只能周末相聚,约翰娜觉得生活亏待了她,她所扮演的母亲角色相当勉强。好在,年幼的叔本华有一个非常疼爱他的父亲,才使得他的童年并非是一潭死水。在这样的父母之间,叔本华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经验,这种经验的核心,后来慢慢形成了他的哲学。叔本华与他母亲的关系一向很紧张,这是因为个性独特的叔本华同他母亲举办的沙龙的气氛很不相融洽,而叔本华的父亲老叔本华死后,他们两人的关系更是趋于恶化。约翰娜甚至曾经写信给叔本华,在信中她说:“对我来说,你是难以忍受的负担。因此我不可能和你一起生活。”[②]1814年,两人终于彻底决裂,两人在进行了一番大吵之后,叔本华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母亲,并且在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见过她。叔本华对人生如此悲观,跟他的母校对他所施回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母亲对他儿子的态度决定了儿子对世界的态度。就像杜兰特教授在谈到叔本华时所言:“一个从未经验过母爱的人,或者更糟的的是,一个曾被母亲痛恨过的人,没有任何理由迷恋这个世界。”[③]他没有接受到初始的母爱,他对初始,对生缺少爱,缺少对生命的基本肯定,而不乏高傲的自我意识,从小开始,他就一切东西持悲观态度。某种程度上说,是叔本华的母亲成就了叔本华。

叔本华的代表作就是一部不配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般一部哲学巨著的出现,总要经历过很多的思考与深沉,但这部书从动笔到完成,仅仅经历了四年的时间,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总书缺乏思考与深沉,恰恰相反,这部书的尝试甚至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部书。至于这部巨著是怎样写成的,恐怕只有叔本华自己知道了,可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部书仿佛是神交给他的。

叔本华自己对这部书的评价甚高,他说:“我活着就是为了拟定这部著作,也就是说,我活在世上,所企求和所能奉献的百分之九十九都已经完成了,其余的只是些次要的东西。”[④]这部书的出版并未像叔本华预料得那样会大红大紫,反而如石沉大海,好像根本没有出版过一样,最后不得不当作废纸卖掉了。

在这部书中,叔本华开宗明义地说:“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也是叔本华全部哲学的基础。叔本华发展了康德的哲学,把康德认为的不可认识的物自体加以了阐释,他认为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就是我们自身的意志,由此,叔本华把世界分成这样的两面,一面始终是表象,另一面永远则始终是意志。这可以说是叔本华的全部哲学了。

除此之外,叔本华哲学还有一部分关于人生的探讨:作为痛苦的世界,也就是叔本华的悲观理论。关于人生,叔本华曾说过一段令人伤心却又十分深刻的话:“人,彻底是具体的欲求和需要,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人带着这些需要而活在世上,并无依傍,完全要靠自己,一切都在未定之数,唯独自己的需要和困乏是肯定的。据此,整个的人生在如此沉重的,每天开门相见的需求之下,充满着为维护生存而来的忧虑。直接和这忧虑连在一起的又有第二种需求——种族绵延的需求。同时各式各样的危险又从四面八方威胁着人,为了避免这些危险,人需要时记得警惕。他以小心翼翼的步伐走着自己的路,胆战心惊地向四面瞭望着。有千百种偶然的意外、千百种敌人都在窥视着他。在荒野里他是这样走着,在文明的社会里他也是这样走着,在文明的社会里他也是这样走着,对于他到处都没有安全。”[⑤]这段话听起来让人绝望,叔本华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人生就是痛苦,而且痛苦是无法避免的。

从哲学角度探寻绝对痛苦的深刻原因就是生命意志。叔本华把人看作是意志的肉体形式,人是生命意志的体现,我们的生命中孕育着生命意志,它决定着我们一切行为的趋向,同时生命意志又是自发的,无条件的,非理性的和盲目的。生命意志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因为它起作用并不需要任何条件,并且当它起作用时,它决不会考虑人的感受,也不会考虑道德标准的束缚。生命意志的盲目也是有选择的,因为它并不是真正的盲目,而是刻意的盲目,只有当它面对他人时,它是盲目的;但是一旦面对自己或自己的肉化形式时,它就不是盲目的了,它总是竭力替自己和自己的肉化形式考虑。这些就是生命意志的体现。

生命意志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一就是珍视生命,不惜一切手段使自己的生命不受威胁,这种意志叫做生存意志。生存意志力求使生命最大限度延长;其二是对幸福的不可遏止地追求,其中又首推对性享乐的欲求,这种意志是一种生殖意志,居于人的心灵深处,是人的另一种本性。

生命意志使人对生命无限珍视,对快乐不停地追求,它使人享有生命,享有快乐,但是上帝是公平的,它也无可避免地带来许多其它后果。后果之一就是利己主义,叔本华认为利己主义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特点。利己主义使人得到快乐,避免痛苦,这是对生命渴望的形式之一,也是追求幸福的一种表现形式。人对现实永远是不满的,即在现实中难以感受到幸福,因而生命意志要我们追求幸福,这也就是说对幸福的追求是被动的,消极地,它源于现实的痛苦,源于现实的匮乏,痛苦是幸福之母。叔本华认为:对幸福的追求不得就产生痛苦,人们追寻幸福的结果就是得到痛苦,而这痛苦,归根到底是生命意志造就的,是生命意志产生了痛苦。上面说匮乏产生痛苦,那么匮乏得到满足是不是就幸福了呢?恰恰相反,匮乏得到满足会,我们会有片刻的幸福,但不会长久,不久后我们又陷入痛苦之中。这是因为匮乏暂时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产生新的匮乏,对现实重新感到不满,造成新的痛苦。欲求是生命意志的本质,它永远不会得到彻底的满足。“人是贪婪的生物。他所得到的每一次满足都促使他去追求另一新的欲望,因此,人的意志,愿望无止境。为何如此?真正的答案即是意志就其本质而言是全部世界的主宰:一切均属于它。因此,任何单个的事物都无法使它满足,除了整个世界,而这是永无止境的。”[⑥]这就使人在匮乏与欲望之间来回摆动,匮乏产生痛苦,痛苦产生追求幸福的冲动,得到幸福后会有新的匮乏,匮乏又产生痛苦,新的满足带来新的痛苦,如此循环,人永远也逃不出痛苦的渊薮,除非生命意志彻底消亡。生命意志产生痛苦,因此消灭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消灭生命意志了。

面对如此痛苦的人生,人类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或者说是人类真的只有生存在痛苦的渊薮中不能自拔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痛苦消失或减轻吗?

对此,叔本华也给了我们答案。叔本华认为,人类根本不可能真正的摆脱痛苦,因为如前所言,痛苦来自于生命意志,只要生命意志依然存在,那么,痛苦就永远不会消失。也就是说人生的痛苦是在人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的,就像基督教认为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一样。

人不可能彻底地消灭痛苦,但人可以减轻痛苦,方法前面也已经说过,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人的生命意志,因此,避苦的唯一途径就是放弃生命意志。当然,这样人们首先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产生了痛苦,否则让人放弃生命意志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前面已经说过,生命意志起作用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叔本华给我们指出了六条减轻痛苦的光明之路:哲学、艺术、宗教、发疯、自杀、消灭全人类。

前三条道路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就是蒙蔽意志,即压制生命意志,而不是根除他。哲学、艺术、宗教都使人在意志的奴役下摆脱出来,虽然并不是彻底的摆脱。哲学使人具有理性,理性使人以一种更加清醒的态度看待人生万事,那些表面看来足以引起我们痛苦的事,在理性的清洗下可能会平静下来;艺术所揭示的不是现实的事物,而是理想中的事物,它超脱了人的意志,而是一种理性的美,欣赏艺术可以暂时超脱个人意志,艺术使痛苦变成美,美并不产生痛苦;任何形式的宗教都会带有某种禁欲主义的东西,或者提倡对宗教的献身精神,这也就是对生命意志的直接否定,与哲学和艺术的道理是一样的。

后三条道路对痛苦的摆脱更彻底一些。发疯、自杀都使人过去的一切经历和痛苦在人的脑海中消失了,即人的生命意志已经失去了作用。发疯、自杀都将生命意志从人的肉体中剔除了出去,因而也就不会再有痛苦。发疯时,生命意志随着人的忘却而消失;自杀时,生命意志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失,两者都从根本上消灭了痛苦产生的根源。这两种方法不是蒙蔽了生命意志,而是彻底消灭了他们。但是这两种方法只是让个别的人脱离了痛苦,而不是整个人类,让整个人类脱离痛苦的方法同个人是一样的,就是彻底消灭全人类的生命意志,即彻底消灭全人类。叔本华给出了一条消灭全人类的绝妙之路——消灭人类的生命源泉——生殖意识。生殖意识使人一代代延续下去,也将痛苦一代代延续下去。生殖意识的消灭也就消灭了人类繁延下一代的欲望,人类就终结于现在生活的这一代,人类的终结也就是全人类生命意志的终结,全人类生命意志的终结也就是所有痛苦的终结,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

“欲求和换气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础支了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 ⑦人生而是痛苦的,痛苦是伴着人的生命意志的存在而存在的。生命意志作用的无条件使人无限趋向于生命的存在和幸福的追求,而欲望的难以满足或者暂时满足之后的新的欲望的再次产生,是人产生痛苦的原因。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唯一途径就是对生命意志的抑制,对生命意志的抑制使人的本性即追求生命及幸福的欲望难以得到满足,这两者的矛盾使人永远活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这是叔本华给人类提出的一个难题。

注释:

[①] 文聘元著《西方哲学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页。

[②] 同上,第551页。

[③] 同上,第551页。

[④] 同上,第553页。

[⑤] 同上,第582页。

[⑥] 叔本华著《叔本华的智慧》,刘烨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版,第61页。

⑦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7页。

参考书目:

① 文聘元著《西方哲学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叔本华著《叔本华的智慧》,刘烨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版。

③ 叔本华著《人性的得失与智慧》,文良文化译,华文出版社,2004版。

④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相关文章

  • 痛苦是一面镜子
  • 痛苦是一面镜子 武志强 痛苦是一面镜子,能让我清晰的看见自己,看见自己内心的全部绵善和脆弱,看见自己卑微的处境,看见自己无力的反抗. 痛苦一面让我清醒,另一面又让我在时间中煎熬难受,那一分一秒的时间仿佛都是一种烧灼着的痛苦,让你身心如在地狱 ...查看


  • "生命负重"话题
  • 高三作文 作文题目: 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到达一定程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摇晃.某农村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 ...查看


  • 痛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 没有痛苦的生活是不真实的,我们越想逃避痛苦就会越痛苦,因为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一切都在发展,所以快乐.幸福.满足只是偶然性的东西,而不快乐.压抑.不满足.不幸福却是生活的常态,我们不能逃避这个常态,去过度寻求偶然性的东西.我同 ...查看


  • 存在的意义作文
  • 存在的意义作文一:存在的意义就是奋斗不止 世界上,无论何时何地,都有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的人:而也有和他们相对的人,一生一丝不苟,几乎没有任何的污点.一种是昏暗的,没有未来的生命,但却快快乐乐:一种是光明却千篇一律的生命.无数人为这个选择想破脑 ...查看


  • 应用心理学论文
  • 系:日本语言文化学院专业:日语年级:09级经贸3班姓名:王凯学号:0940021003 --------装----订-----线--------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1--2012学年 第一学期试卷 课程名称: 应用心理学 (选修课) ...查看


  • 心灵的觉醒
  • 一篇很棒的心灵成长的文章,当你在这个愉快的假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也许会 一篇很棒的心灵成长的文章 当你在这个愉快的假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也许会 当你在这个愉快的假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让你对生命的存在有更深的认识和启发.同时祝福您生命中的每一 ...查看


  • 我们有死的权利吗--对安乐死争论的法理学思考
  • 作者:张玉堂 [内容提要]安乐死历来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有关安乐死的争论除在哲学.伦理学.医学等领域展开外,法学界对安乐死应否合法化问题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安乐死合法化纷争的分析,以自由理论为基点探讨了安乐死中的生命 ...查看


  • 安乐死合法
  • 安乐死合法 安乐死的概念 安乐死,来源于古希腊euthanasia一词,具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无痛苦地安然去世:二是指为结束患者的痛苦而采取的无痛致死术.对于安乐死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所谓安乐死,是指病人患有痛苦不堪的 ...查看


  • 散文阅读[一瓶黄河水]参考答案
  • 散文阅读 一瓶黄河水 俞敏洪 ①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自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边的冲动. ②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