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法]小抄缩印(经考试验证)

【A】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名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

遗传素质:也被称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征,故称为主观能动性。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定制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智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体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传授身体 运动及其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 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技 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尊重学生的主体 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 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履行教育教学智者的专职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资格制度: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承担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教师轮岗制:即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

【B1】教育本质的含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本质的特征: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b.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c.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简述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观点:

①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④教育的家庭起源说 ⑤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4.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②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④教育内容的日渐丰富,提高了教育职能

⑤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⑥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

5.简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①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②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6.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理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7.列举《学记》中概况总结的教学原则:a.藏息相辅b师道尊严c.教学相长d启发诱导e学不躐等

8.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生长 ③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④学校即社会 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的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9.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教育理论流派: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e.批判教育学

1.简述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①人力资本论 ②教育万能论 ③教育独立论 2.简述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 ②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3.政治对教育的制约:a.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b.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c.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各方面专业素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后天获得的职业角色品质。

师生关系:师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决定着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态度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等。

课程: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的范围以及课程的选择性等划分的课程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态 核心课程: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是潜在课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课程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课程计划:关于一定学段课程的整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评价:通过系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它的判断依据主要是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与课程的有效价值。

学分制: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主要是学校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育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照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讽刺有固定任务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复试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4.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①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②文化性质、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 ③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④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5.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人口的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b.人口质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质量;c.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6.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能够生产科学技术

7.简述教育再生产劳动者的基本内容:

①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②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③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④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⑤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8.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对人进行符合阶级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能够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才 ③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④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

9.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的文化传递,保持功能;b.教育活化选择功能;c.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d.教育的文化批评功能;e.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f.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10.教育的人口功能:a.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c.教育能够促使人口结构合理化

11.简述教育对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有助于人口的性别比例的平衡 ②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

③教育能够改变人口的行业与职业结构 ④教育可以调节人口的地域结构

12.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13.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②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③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14.简述教育所具有的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②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③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学设计: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策略: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说课: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德育任务: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

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是完成德育任务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

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情境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暗示性德育方法。

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修养指导法: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班级: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班主任:由学校指定的,全面负责一个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教师。

集体舆论: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班风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一种风气。

【B2】1.简述个人本位论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①教育目的应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

②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 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 是真、善、美的原型,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这种本能 不受社会影响,得到自然、率真的发展

2.简述社会本位论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①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 ②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

③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价值观念施加于人,把不具有 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 质的“社会的新人”

3.述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实现应具备的社会条件 ①个人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 ②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③资本主义制度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阻碍 ④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的社会条件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a.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指人的“完整发展”;b.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核心发展”;c. 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d. 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5.述布鲁斯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领域包括的基本 内容:①知识 ②领会 ③运用 ④分析 ⑤综合 ⑥评价 6.简述加涅的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包括的基本内容: ①学生的先天素质 ②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③后天习得的素质.

7.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a.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面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b.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c.注重提高全民素质;d.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8.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体发展;b.全面发展;c.主动发展;d.和谐发展;e.充分发展;f.可持续发展

1.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a.爱国守法;b.爱岗敬业;c.关爱学生;d.教书育人;e.为人师表;f.终身学习

2.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a.专业知识;b.专业能力;c.专业态度

3.简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特点:①长期性 ②重心在职后 ③曲折性

4.学生的本质属性a.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b.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c.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5.简述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①民主平等 ②尊师爱生 ③教学相长

6.师生关系的类型:a.民主型;b.挚爱型;c.管理型;d.专制型;e.放任自流型

1.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

a.行为目标 美 泰勒;b.生长性目标 英 斯藤豪斯;c.表现性目标 美 爱斯纳

2.举例20世纪以来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①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②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③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④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3.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①课程目标 ②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③社会发展需要 ④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4.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a.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b.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c.注重内容的基础性;d.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5. 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课程计划的品质 ②交流与合作 ③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 ④教师培训 ⑤学校外部的支持 6.课程实施的层面有哪些:

①教材的改变 ②组织方式的改变 ③角色行为的改变 ④知识和理解的改变 ⑤价值的内化

7.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a.基础学科将的到进一步加强;b.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将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c.课程设置趋于个性化、综合化;d.课程管理的动态化、弹性化 8.简述隐性课程的基本特点:

①课程展开的暗示性 ②主导者的不确定性 ③非认知心理作用的显著性

④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 ⑤多因素的相依性 ⑥效果显现的长期性、间接性

9.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课程编制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活动以及评价课程等不同阶段和环节

10.列举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①目标达成模式 ②外贸模式 ③CIPP模式

1.教学的基本功能:a.授受基础知识b.形成基本技能c.发展基本能力d.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2.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一般把教学过程基本阶段分为准备、展开、终结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又可划分为启动和定向两个小阶段;开展阶段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小阶段;终结阶段可分为检查和评价两个小阶段

3.简述教师中心说的基本观点:一种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是代表人物。教师对学生要严加管教,可以用惩罚等措施教育学生,以取得教育效果。

4.简述儿童中心说的基本观点:又称学生中心说,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格外关注能力培养、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与情感需要的整合。

【B3】5.简述学科中心说的基本观点:又称科目中心说,认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的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科学逻辑与心里逻辑应该统一于学科逻辑。

6.列举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的原则: a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e量力性原则 f直观性原则 g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h因材施教原则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组织性、计划性强,较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教学效果。 2以教师的系统讲述为主,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以课时为单元,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与系统完整 4班级人数固定,时间统一,有利于学校组织、管理教学 5师生在集体中共同学习交流,有利于扩大信息来源,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8.简述个别辅导的意义:

①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 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9.组织现场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教学目的要明确 2准备要充分 3重视现场指导 4及时总结

10.简述复式教学的特点:a学科头绪多 b讲课时减少 c教学任务重,备课复杂 d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

11.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a.班级规模小型化;b.空间安排多样化;c.注重个别化教学;d.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1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a.教学目标设计;b.教学内容设计;c.时间设计;d.措施设计;e.评价设计 13.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a.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b.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c.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d.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e.说明板书的设计

【C1】1.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a.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一方面,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引起的劳动领域不断变革,又必然要求教育主动同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教育民主化一方面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普遍化的范围扩大。另一方面,体现为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平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c.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今天正规、非正规,民办、公办等多种规格的教育形式已交织成一个多样化、网络化的立体教育世界。科技不断进步,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广泛利用。d.教育内容综合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和追求。。e.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终身教育的提出不仅帮助人们建构起新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也使每个个体又获得了重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f.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根据时代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变革教育手段,调整教育内容,提高教师素质等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g.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模式;不断进行的教育改革也不断推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

1.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a.教育是有明确目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证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既影响受教育者得身体也影响受教育者的精神,既增进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也影响其思想品质。b.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c.教育是有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可以少走弯路,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2.综合:试述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①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③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④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⑤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对教育的制约 ⑥人的身心发展的全面统一性对教育的制约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根据不同的教育条件,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上。

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第二,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所以教师的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次备课不能一劳永逸,还需要不断调整完善。老师还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实验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智。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头脑灵敏冷静、意志坚定,遇到突发事件能应付自如,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来。

2.论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②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14.列举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a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b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c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 要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说的 有理有据。

d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 一节课的1/4~1/3的时间。

e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 搬硬套。

f注意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15.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途径a领导评价b学生评价c同行评价d教师自评e专家评价f学生成绩分析 16.简述有效的测验的特征:a有较高的效度 b有较高的信度 c有较高的代表性 d有较高的区分度和鉴别度

e有较好的可行性,力求测验切实可行

1.简析品德的结构:a.从内容结构的角度看,品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不同要素;b.从品德能力的角度看,品德结构包括道德判断力、决策力、践行力等若干侧面;c.从品德形式结构的角度分析,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2.简述家庭环境中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客观因素: a家庭经济状况和居住条件与儿童青少年的品德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b家庭结构和主要社会关系中,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导致的分居或离婚,对子女品德的发展有严重的影响;主要社会关系也对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c家长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子女的品德有明显的影响 d儿童的出生排行不同对其品德发展没有明显影响

3.论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

a.了解和研究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避免认知偏见,客观全面的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教育决策,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是把学生视为不成熟但同时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领域和独立人格。c.努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有智慧才干,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个人偏见和定势,还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善度闲暇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加强自我修养,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养成耐心,火大,宽容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试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b.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从“难、繁、偏、旧”变为“易、简、全、新”启发学生的兴趣;d.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e.建立与素质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f.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试论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生认识的主体性 ②教学目标的多维发展性 ③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④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⑤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⑥教学评价的全息性 2.如何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设计:

①从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来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是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②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③教学设计必须强调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④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⑤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⑥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设计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3.论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

一.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1:基础目标,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2: 提高目标主体性发展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3: 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从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目标出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三.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 、鼓励创新。四.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五.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学生善于思考,有独到见解、参与活动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互动。 【B4】3.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德育影响;校内外活动 4.简述学校单独设置道德课的优点:

①有利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 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②能够迅速的促进学生的道德思 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③能够在课程和时间上 保证学校德育实施的最低限度

5.简述德育过程的特点:①计划性与正面性 ②复杂性与多端性 ③引导性与整合性 6.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a.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b.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c.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7.德育的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a.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b.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也就是努力建设好德育影响的校内环境,安排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交往活动c.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8.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

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b.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c.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d.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9.列举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a品格与文明行为习惯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劳动教育

e民主、法制、纪律教育 f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g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h心理健康教育 10.简述德育方法的特点:①任务目标水平高 ②对应用主题的要求高 ③复杂性与情境性

【C2】1.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a.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品德结构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现代的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道德人格,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b.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道德规则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c.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整个品德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单纯受外部环境的支配到受行为主体自我控制的过程。

2.论德育的功能:

①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 向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②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③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论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 a.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班主任在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时,要善于从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出振奋学生精神的新目标和任务,把班级学生吸引团结到集体中来。目标要循序渐进。目标确定后,就要围绕目标来进行和开展工作。目标实现后,要及时总结评价。b.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善于培养积极分子,使班干部定期轮换,不断提高干部水平,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正确的机体舆论是有利于提高集体成员的思想觉悟,能使大家明辨是非,支持正确的言行,地址错误的倾向。d.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活动要富于吸引力,能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论班主任对品行不良学生矫治的基本步骤:

①了解情况。一旦不良品行已经发生,就要正视现实, 然后采取有效方式,如观察事发场景,把握事发的准 确时间,倾听当事者的自我陈述等,以便了解、澄清 事情的真相。

②分析原因。对以上陈述额各种主客观原因和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的分析。需要探讨此类行为发生的内在心理动因,如一些学生在群体活动中的异常表现,多是为了引起同学的注意,期望自己能够“博得大家的欢心”;而一些学生结交大量班外、校外“朋友”,已经于主动加入不良团伙,可能是他们的归属需要在班级中得不到满足的后果,等等。

③采取策略。矫治不良品行的策略很多,如强化(或 削弱)、处罚、示范等。对于不同的不良品行,所采取 的矫治策略并不相同。在教育的视角上说,鼓励、行 为指导优于批评、惩罚。在必须使用惩罚手段时,要 恰当选择惩罚类型,注意控制惩罚强度,把握惩罚时 机,让学生认识到惩罚的合理性和教育性。

④反馈调节。矫治是否有效,需要对学生随后的日常 行为进行持续观察才能知道。对于正面积极的变化予 以鼓励;对于依旧甚至更为突出的行为,便需要对转 化策略作出及时调整。

⑤巩固强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不良品行得到明显改变,此时,应当设法对良好行为进行巩固、强化,努力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自我形象”。

11.教师德育过程中运用奖励的教育艺术:a.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效果,而且是活的成就的过程

b.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c.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d.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质,学校德育要慎用物质奖励 e.奖励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

12.简述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①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必须让学 生认识问题所在,认识到惩罚手段实际寄寓着教师的 爱心、善意与尊重

②惩罚应当合理、公平、准确,避免主观、武断和随 意的惩罚

③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惩罚的强度必须足以 起到警醒作用,另外惩罚又必须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 对其造成精神或身体的真正伤害

④惩罚的运用要有教育时机意识,注意惩罚的场合和火候,注意惩罚强度、力度与惩罚对象的契合型

1.班级的功能:归属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保护功能

2.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3.班主任的基本职责:a.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b.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c.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d.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4.简述班主任的素质:①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③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教育理论素养 ④班主任应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⑤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 ⑥有较强的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 ⑦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A】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名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环境: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

遗传素质:也被称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征,故称为主观能动性。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定制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智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体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传授身体 运动及其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 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技 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尊重学生的主体 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 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履行教育教学智者的专职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资格制度: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承担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教师轮岗制:即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

【B1】教育本质的含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本质的特征: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b.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c.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简述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观点:

①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④教育的家庭起源说 ⑤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4.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②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④教育内容的日渐丰富,提高了教育职能

⑤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⑥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

5.简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①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②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6.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理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7.列举《学记》中概况总结的教学原则:a.藏息相辅b师道尊严c.教学相长d启发诱导e学不躐等

8.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生长 ③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④学校即社会 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的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9.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教育理论流派: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e.批判教育学

1.简述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①人力资本论 ②教育万能论 ③教育独立论 2.简述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 ②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3.政治对教育的制约:a.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b.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c.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各方面专业素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后天获得的职业角色品质。

师生关系:师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决定着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态度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等。

课程: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类型: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的范围以及课程的选择性等划分的课程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态 核心课程: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是潜在课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课程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课程计划:关于一定学段课程的整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评价:通过系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它的判断依据主要是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与课程的有效价值。

学分制: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主要是学校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育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照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讽刺有固定任务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复试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4.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①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②文化性质、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 ③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④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5.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人口的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b.人口质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质量;c.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6.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能够生产科学技术

7.简述教育再生产劳动者的基本内容:

①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②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

③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④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⑤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8.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对人进行符合阶级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能够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才 ③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④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

9.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的文化传递,保持功能;b.教育活化选择功能;c.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d.教育的文化批评功能;e.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f.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10.教育的人口功能:a.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c.教育能够促使人口结构合理化

11.简述教育对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有助于人口的性别比例的平衡 ②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

③教育能够改变人口的行业与职业结构 ④教育可以调节人口的地域结构

12.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13.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②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③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14.简述教育所具有的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②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③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学设计: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策略: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说课: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德育任务: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

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是完成德育任务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

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情境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暗示性德育方法。

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修养指导法: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班级: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班主任:由学校指定的,全面负责一个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教师。

集体舆论: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班风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一种风气。

【B2】1.简述个人本位论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①教育目的应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

②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 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 是真、善、美的原型,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这种本能 不受社会影响,得到自然、率真的发展

2.简述社会本位论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①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 ②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

③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价值观念施加于人,把不具有 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 质的“社会的新人”

3.述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实现应具备的社会条件 ①个人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 ②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③资本主义制度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阻碍 ④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的社会条件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a.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指人的“完整发展”;b.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核心发展”;c. 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d. 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5.述布鲁斯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领域包括的基本 内容:①知识 ②领会 ③运用 ④分析 ⑤综合 ⑥评价 6.简述加涅的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包括的基本内容: ①学生的先天素质 ②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③后天习得的素质.

7.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a.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面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b.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c.注重提高全民素质;d.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8.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体发展;b.全面发展;c.主动发展;d.和谐发展;e.充分发展;f.可持续发展

1.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a.爱国守法;b.爱岗敬业;c.关爱学生;d.教书育人;e.为人师表;f.终身学习

2.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a.专业知识;b.专业能力;c.专业态度

3.简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特点:①长期性 ②重心在职后 ③曲折性

4.学生的本质属性a.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b.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c.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5.简述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①民主平等 ②尊师爱生 ③教学相长

6.师生关系的类型:a.民主型;b.挚爱型;c.管理型;d.专制型;e.放任自流型

1.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

a.行为目标 美 泰勒;b.生长性目标 英 斯藤豪斯;c.表现性目标 美 爱斯纳

2.举例20世纪以来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①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②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③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④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3.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①课程目标 ②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③社会发展需要 ④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4.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a.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b.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c.注重内容的基础性;d.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5. 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课程计划的品质 ②交流与合作 ③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 ④教师培训 ⑤学校外部的支持 6.课程实施的层面有哪些:

①教材的改变 ②组织方式的改变 ③角色行为的改变 ④知识和理解的改变 ⑤价值的内化

7.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a.基础学科将的到进一步加强;b.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将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c.课程设置趋于个性化、综合化;d.课程管理的动态化、弹性化 8.简述隐性课程的基本特点:

①课程展开的暗示性 ②主导者的不确定性 ③非认知心理作用的显著性

④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 ⑤多因素的相依性 ⑥效果显现的长期性、间接性

9.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课程编制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活动以及评价课程等不同阶段和环节

10.列举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①目标达成模式 ②外贸模式 ③CIPP模式

1.教学的基本功能:a.授受基础知识b.形成基本技能c.发展基本能力d.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2.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一般把教学过程基本阶段分为准备、展开、终结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又可划分为启动和定向两个小阶段;开展阶段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小阶段;终结阶段可分为检查和评价两个小阶段

3.简述教师中心说的基本观点:一种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是代表人物。教师对学生要严加管教,可以用惩罚等措施教育学生,以取得教育效果。

4.简述儿童中心说的基本观点:又称学生中心说,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格外关注能力培养、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与情感需要的整合。

【B3】5.简述学科中心说的基本观点:又称科目中心说,认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的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科学逻辑与心里逻辑应该统一于学科逻辑。

6.列举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的原则: a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e量力性原则 f直观性原则 g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h因材施教原则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组织性、计划性强,较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教学效果。 2以教师的系统讲述为主,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以课时为单元,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与系统完整 4班级人数固定,时间统一,有利于学校组织、管理教学 5师生在集体中共同学习交流,有利于扩大信息来源,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8.简述个别辅导的意义:

①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 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9.组织现场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教学目的要明确 2准备要充分 3重视现场指导 4及时总结

10.简述复式教学的特点:a学科头绪多 b讲课时减少 c教学任务重,备课复杂 d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

11.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a.班级规模小型化;b.空间安排多样化;c.注重个别化教学;d.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1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a.教学目标设计;b.教学内容设计;c.时间设计;d.措施设计;e.评价设计 13.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a.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b.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c.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d.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e.说明板书的设计

【C1】1.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a.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一方面,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引起的劳动领域不断变革,又必然要求教育主动同生产劳动相结合b.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教育民主化一方面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普遍化的范围扩大。另一方面,体现为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平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c.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今天正规、非正规,民办、公办等多种规格的教育形式已交织成一个多样化、网络化的立体教育世界。科技不断进步,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广泛利用。d.教育内容综合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和追求。。e.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终身教育的提出不仅帮助人们建构起新的现代化教育观念,也使每个个体又获得了重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f.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根据时代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变革教育手段,调整教育内容,提高教师素质等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g.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模式;不断进行的教育改革也不断推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

1.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a.教育是有明确目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证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既影响受教育者得身体也影响受教育者的精神,既增进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也影响其思想品质。b.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c.教育是有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可以少走弯路,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2.综合:试述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①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③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④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⑤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对教育的制约 ⑥人的身心发展的全面统一性对教育的制约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根据不同的教育条件,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上。

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第二,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所以教师的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次备课不能一劳永逸,还需要不断调整完善。老师还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实验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智。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头脑灵敏冷静、意志坚定,遇到突发事件能应付自如,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来。

2.论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②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14.列举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a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b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c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 要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说的 有理有据。

d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 一节课的1/4~1/3的时间。

e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 搬硬套。

f注意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15.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途径a领导评价b学生评价c同行评价d教师自评e专家评价f学生成绩分析 16.简述有效的测验的特征:a有较高的效度 b有较高的信度 c有较高的代表性 d有较高的区分度和鉴别度

e有较好的可行性,力求测验切实可行

1.简析品德的结构:a.从内容结构的角度看,品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不同要素;b.从品德能力的角度看,品德结构包括道德判断力、决策力、践行力等若干侧面;c.从品德形式结构的角度分析,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2.简述家庭环境中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客观因素: a家庭经济状况和居住条件与儿童青少年的品德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b家庭结构和主要社会关系中,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导致的分居或离婚,对子女品德的发展有严重的影响;主要社会关系也对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c家长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子女的品德有明显的影响 d儿童的出生排行不同对其品德发展没有明显影响

3.论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

a.了解和研究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避免认知偏见,客观全面的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教育决策,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b.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是把学生视为不成熟但同时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领域和独立人格。c.努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有智慧才干,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个人偏见和定势,还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善度闲暇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加强自我修养,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养成耐心,火大,宽容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试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b.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从“难、繁、偏、旧”变为“易、简、全、新”启发学生的兴趣;d.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e.建立与素质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f.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试论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生认识的主体性 ②教学目标的多维发展性 ③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④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⑤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⑥教学评价的全息性 2.如何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设计:

①从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来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是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②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③教学设计必须强调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④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⑤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⑥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设计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3.论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

一.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1:基础目标,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2: 提高目标主体性发展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3: 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从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目标出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三.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 、鼓励创新。四.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五.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学生善于思考,有独到见解、参与活动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互动。 【B4】3.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渗透在学科教学的德育影响;校内外活动 4.简述学校单独设置道德课的优点:

①有利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 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②能够迅速的促进学生的道德思 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③能够在课程和时间上 保证学校德育实施的最低限度

5.简述德育过程的特点:①计划性与正面性 ②复杂性与多端性 ③引导性与整合性 6.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a.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b.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c.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7.德育的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a.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b.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也就是努力建设好德育影响的校内环境,安排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交往活动c.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8.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

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b.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c.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d.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9.列举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a品格与文明行为习惯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劳动教育

e民主、法制、纪律教育 f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g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h心理健康教育 10.简述德育方法的特点:①任务目标水平高 ②对应用主题的要求高 ③复杂性与情境性

【C2】1.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与学校德育的关系: a.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品德结构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现代的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道德人格,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b.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道德规则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c.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整个品德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单纯受外部环境的支配到受行为主体自我控制的过程。

2.论德育的功能:

①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 向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②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③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论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 a.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班主任在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时,要善于从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出振奋学生精神的新目标和任务,把班级学生吸引团结到集体中来。目标要循序渐进。目标确定后,就要围绕目标来进行和开展工作。目标实现后,要及时总结评价。b.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善于培养积极分子,使班干部定期轮换,不断提高干部水平,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c.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正确的机体舆论是有利于提高集体成员的思想觉悟,能使大家明辨是非,支持正确的言行,地址错误的倾向。d.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活动要富于吸引力,能充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论班主任对品行不良学生矫治的基本步骤:

①了解情况。一旦不良品行已经发生,就要正视现实, 然后采取有效方式,如观察事发场景,把握事发的准 确时间,倾听当事者的自我陈述等,以便了解、澄清 事情的真相。

②分析原因。对以上陈述额各种主客观原因和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的分析。需要探讨此类行为发生的内在心理动因,如一些学生在群体活动中的异常表现,多是为了引起同学的注意,期望自己能够“博得大家的欢心”;而一些学生结交大量班外、校外“朋友”,已经于主动加入不良团伙,可能是他们的归属需要在班级中得不到满足的后果,等等。

③采取策略。矫治不良品行的策略很多,如强化(或 削弱)、处罚、示范等。对于不同的不良品行,所采取 的矫治策略并不相同。在教育的视角上说,鼓励、行 为指导优于批评、惩罚。在必须使用惩罚手段时,要 恰当选择惩罚类型,注意控制惩罚强度,把握惩罚时 机,让学生认识到惩罚的合理性和教育性。

④反馈调节。矫治是否有效,需要对学生随后的日常 行为进行持续观察才能知道。对于正面积极的变化予 以鼓励;对于依旧甚至更为突出的行为,便需要对转 化策略作出及时调整。

⑤巩固强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不良品行得到明显改变,此时,应当设法对良好行为进行巩固、强化,努力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自我形象”。

11.教师德育过程中运用奖励的教育艺术:a.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效果,而且是活的成就的过程

b.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c.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d.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质,学校德育要慎用物质奖励 e.奖励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

12.简述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 ①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必须让学 生认识问题所在,认识到惩罚手段实际寄寓着教师的 爱心、善意与尊重

②惩罚应当合理、公平、准确,避免主观、武断和随 意的惩罚

③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惩罚的强度必须足以 起到警醒作用,另外惩罚又必须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 对其造成精神或身体的真正伤害

④惩罚的运用要有教育时机意识,注意惩罚的场合和火候,注意惩罚强度、力度与惩罚对象的契合型

1.班级的功能:归属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保护功能

2.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3.班主任的基本职责:a.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b.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c.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d.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4.简述班主任的素质:①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③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教育理论素养 ④班主任应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⑤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 ⑥有较强的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 ⑦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相关文章

  • 2017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 2017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常识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7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 ...查看


  • 2017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实验中学教师招聘公告(11人)
  • 2017吉林省四平市公主岭实验中学教师招聘公 告(11人)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7年吉林教招将于4月份左右出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 ...查看


  • 吉林教师资格面试题:你怎么理解为人师表
  • 吉林教师资格面试题:你怎么理解为人师表 中公吉林教师考试网为您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教师岗位的淘汰速度非常快,而且未来必将愈益加快.过去,人们在学校中 ...查看


  • 2017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影响婴幼儿发展因素之社会因素
  • 2017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影响婴幼儿发展因 素之社会因素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7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 ...查看


  • 2015山西省教师资格证最新考试试题库
  • 1."狼孩"的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2.教学原则是依据( )制定的. A.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B.教育部颁布的文件 C.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 D.教 ...查看


  • 2015广西事业单位招聘笔试信息查看地址
  • 2015广西事业单位招聘笔试信息查看地址 2015年广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信息汇总|报名入口|职位表下载|海量备考资料:http://gx.huatu.com/2014/0422/928005.html 2015年广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辅导课程 ...查看


  • 2010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考试题库
  • 1.相传我国古代诗人自居易每次做完诗后,都会读给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听,白居易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检查作品的韵律是否朗朗上口 B.检查作品的内容是否通俗易懂 C.检查作品的主题是否符合大众趣味 D.在普通大众中推广自己的作品 2.下 ...查看


  • 如何备考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 如何备考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 ...查看


  •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试题
  • 河南省2011年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试卷 (适用范围:高级中学 教师资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在题后的括号内,选对得1分,选错.多选或不选得0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