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释初中语文中的特殊修辞格

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其中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八种修辞格。事实上,在《大纲》规定的108篇基本课文中,还出现了多种特殊的修辞格,引起了许多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注意或质疑。在此,辑录如下,供有兴趣的师生们参考。

1、借代,又叫“换名”,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用一种与之相反的事物名称来代替。

如《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此代指军队。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

如《一面》:“门外,细雨烟似地被冷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3、对比,又叫“对照”,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如《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层递,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句子以表达客观事物的层级性。

如《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5、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使某些词语获得双重意义。

如《驿路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梨花”既是文本的实物梨花,又指雷锋精神。

6、拈连,借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或者根据上文中的词语临时仿造一个反义的或类似的词语连接下文。

如《“友邦惊诧”论》:“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同为“国”字,前者指“国家”,名词;后者意思是“像个国家”,动词。

7、顶真,又叫“珠连”,把上句结尾的词语用在下一句的开头,使邻近的句子首尾蝉联。

如《井冈翠竹》:“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吹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8、反语,即说反话,故意用相反的话来表达正面的意思。

如《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9、回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如《回声》:“你不理她,她不理你;你喊她,她喊你;你骂她,她骂你。”

10、讳饰,又叫“婉曲”,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接说,而用委婉曲折或省略号的形式暗示出来。

如《荔枝蜜》:“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暗示“我”要像蜜蜂那样辛勤酿造,同劳动人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

11、呼告,叙述某人或某事物时,突然撇开读者,直接对叙述的对象讲话。

如《最后一次讲演》:“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玩了,快完了!......”

12、互文,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一个意思以不同的词语出现在两个或多个语言结构里,这些词语可以互训并可以互换。

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与“壮士”互文,“死”与“归”互文。

13、通感,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彼此打通或交流,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如《听潮》:“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

14、舛互,为了特殊表达需要,突出某一部分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利用前后矛盾相互抵触以收到奇效。

如《分马》:“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只有老王太太...”

15、合叙,又叫并提,把本应分别叙述的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叙述。

如《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16、飞白,明知道怎么说而故意去仿效,使文章生动、活泼、形象鲜明。

如《夜走灵官峡》:“他骄傲地说:开仙(山)工”

17、示现,把不在眼前的人物、事件或某种场面加以生动形象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如《故乡》:“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临海的...”

18、引用,在分析、说明某一问题或阐明某一道理时,常常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等;有时在驳论中引用对方的观点或原话作为靶子,加以批驳。

如《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有一位同志写信来批评我说:‘同志是光荣的称号,如果你是个劳改犯,也叫你劳改犯吗’?”

(本文刊于《日照教研》1995.4-5期)

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其中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八种修辞格。事实上,在《大纲》规定的108篇基本课文中,还出现了多种特殊的修辞格,引起了许多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注意或质疑。在此,辑录如下,供有兴趣的师生们参考。

1、借代,又叫“换名”,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用一种与之相反的事物名称来代替。

如《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此代指军队。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

如《一面》:“门外,细雨烟似地被冷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3、对比,又叫“对照”,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如《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层递,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句子以表达客观事物的层级性。

如《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5、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使某些词语获得双重意义。

如《驿路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梨花”既是文本的实物梨花,又指雷锋精神。

6、拈连,借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或者根据上文中的词语临时仿造一个反义的或类似的词语连接下文。

如《“友邦惊诧”论》:“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同为“国”字,前者指“国家”,名词;后者意思是“像个国家”,动词。

7、顶真,又叫“珠连”,把上句结尾的词语用在下一句的开头,使邻近的句子首尾蝉联。

如《井冈翠竹》:“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吹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8、反语,即说反话,故意用相反的话来表达正面的意思。

如《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9、回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如《回声》:“你不理她,她不理你;你喊她,她喊你;你骂她,她骂你。”

10、讳饰,又叫“婉曲”,要表达的意思不直接说,而用委婉曲折或省略号的形式暗示出来。

如《荔枝蜜》:“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暗示“我”要像蜜蜂那样辛勤酿造,同劳动人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

11、呼告,叙述某人或某事物时,突然撇开读者,直接对叙述的对象讲话。

如《最后一次讲演》:“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玩了,快完了!......”

12、互文,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一个意思以不同的词语出现在两个或多个语言结构里,这些词语可以互训并可以互换。

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与“壮士”互文,“死”与“归”互文。

13、通感,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彼此打通或交流,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如《听潮》:“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

14、舛互,为了特殊表达需要,突出某一部分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利用前后矛盾相互抵触以收到奇效。

如《分马》:“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只有老王太太...”

15、合叙,又叫并提,把本应分别叙述的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叙述。

如《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16、飞白,明知道怎么说而故意去仿效,使文章生动、活泼、形象鲜明。

如《夜走灵官峡》:“他骄傲地说:开仙(山)工”

17、示现,把不在眼前的人物、事件或某种场面加以生动形象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如《故乡》:“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临海的...”

18、引用,在分析、说明某一问题或阐明某一道理时,常常引用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等;有时在驳论中引用对方的观点或原话作为靶子,加以批驳。

如《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有一位同志写信来批评我说:‘同志是光荣的称号,如果你是个劳改犯,也叫你劳改犯吗’?”

(本文刊于《日照教研》1995.4-5期)


相关文章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 初中语文知识点 积累及运用 识记字音 识记字形 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正确使用熟语 辨析修改病 句 语句表述 压缩语段 仿用.选用.变换句式 简明.连贯.得体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 ...查看


  •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二)2
  • 初中语文阅读考试技巧总汇(二) --阅读答题公式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态. ②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 ...查看


  •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 语文知识点总结 说明文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语言(语言表达角度最主要的两点): 平实 生动 ③. 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 说服力. ④. 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查看


  • 初中语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讲义
  • 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典型题解法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 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 ...查看


  • 初中语文知识树
  • 初中语文知识树 基础知识: 1.语音:注意多音字和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这个要平时进行有心的积累,最好找一本笔记本,把这些记下来. 2.文字 汉字的六书:"六书"指的是我国古代造字的六种方法,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查看


  • 初中语文常见题型探究.doc
  • 初中语文常见题型探究 "学什么"和"怎么学"是人们学习中首先要弄清楚的两件大事.近年来,我和学生在"初中语文常见题型"方面共同探究,一起摸索,历经一次次实践,形成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查看


  • 2013毕业论文(语文教育学)参考题
  • 语文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题 说明:以下题目有些只是选题范围,写作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针对教育教学现状确定具体论题,切忌大而空. 一. 毕业论文 1.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取向的新认识 2.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3.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素研究 ...查看


  • 小学语文语法知识点
  •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 ...查看


  • 杭州中考语文大纲
  • 中考语文考纲 1. 一.考试范围 2.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初中阶段所学内容为范围,着重考查语文知识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材料选材自课本内或课本外. 3. 4. 二.考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