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或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或给亲戚代为看管,长年不能与父母团聚沟通,这些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医疗得不到正常的保障,由于长期监护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它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长此下去,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还直接制约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回避。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内心较封闭,自信心不足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他们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当他们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因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纠正和引导,从而导致感情脆弱、自卑、敏感、抑郁、自暴自弃、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稍有不顺即触发他们大发脾气、叛逆、怨恨甚至仇视。这些畸形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当他们遇到问题无人倾诉、无人商量,无人宣泄,又不能及时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和依托,久而久之,继而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形成。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认识不足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在无人照看的环境中学习,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久性。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又不能及时援助,就束手无策,畏难情绪严重。留守儿童中厌学、逃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成绩也逐渐下降,甚至时有辍学现象发生。   (三)人际交往障碍,难以沟通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容易在生理和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但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在最信任的父母中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和疏导,进而导致他们基本的交流能力缺乏,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大多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相比较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比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更为孤僻。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家境不如别人,没有父母的关心与疼爱,进而封闭自己,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四)法制观念淡薄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文化层次较低的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都比较溺爱,在物质上从不亏待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则极少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疏导和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常有迟到、旷课、逃学、厌学、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部分孩子自控力较差,学习、日常行为相比父母在家时均出现较明显变化,因失去父母监管,少数少年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法制观念极为淡薄,成为社会隐患。   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健全,父母认知缺陷   家庭是由家庭全体成员及成员间互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儿童是家庭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亲子关系的互动来完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这种不健全的教育方式,导致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情感脆弱等不良现象,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受到压抑和限制。   (二)学校评价不当、教师教育不到位   教师的不当教育,也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会投入更多的关注,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给予很少的机会,或者是一点机会都不给。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由于长期不能引起老师的重视和信任,在集体中失去地位,导致悲观泄气,常以“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这种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恶,从而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另外,由于部分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对学生严重不负责任,干脆放任自流,对他们的学习漠不关心。   (三)制度不完善,社会环境不良   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对农民工的用工制度、就业环境、技能培训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城市学校的高收费、高门槛迫使农民工没能力将子女安排在自己身边就近入学,致使家庭教育的缺位。社会上的不良场所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大量暴力、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进入学生的视野,加之,农村小镇上的一些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招徕在校学生。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监护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加强父母、监护人的跟踪机制,落实责任   父母应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这就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上,更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思想表现,平时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任或科任教师联系,加强沟通,多留意他们的心理变化,跟学校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形成父母或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的联系卡机制。让不能尽责的家长曝光,形成社会压力,让社会共同参与监督。这就要求父母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夫妻双方都外出,父母要经常写信或打电话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要正确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要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暂时利益。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各种表现,在监护过程中应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应做好沟通,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的,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嘱咐监护人既不要对孩子娇惯,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这样,使留守儿童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上升到社会层面,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学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担负起自身应尽的教育义务,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重点工作、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档案,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等,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形成联系卡管理的长效机制。并随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通报给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互动交流。   其次,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及业务素质,增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定期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定期对问题儿童的教育与疏导进行集体会诊,形成经验加以推广。   最后,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且能从政策、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与歧视,让他们像其他儿童一样正常地接受义务教育。城市可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一些免费亲子活动,农村当地政府更可以组织集体探亲等活动,各社会机构可以为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交流提供更多的便利。社会还应加大力度宣传,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成立“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镇政府带头,学校、村委会及退休教师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健康及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要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和责任。政府部门还要经常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游戏厅、网吧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责任编辑龙建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或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或给亲戚代为看管,长年不能与父母团聚沟通,这些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医疗得不到正常的保障,由于长期监护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它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长此下去,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还直接制约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回避。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内心较封闭,自信心不足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正确引导,他们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当他们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因得不到父母的及时纠正和引导,从而导致感情脆弱、自卑、敏感、抑郁、自暴自弃、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稍有不顺即触发他们大发脾气、叛逆、怨恨甚至仇视。这些畸形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当他们遇到问题无人倾诉、无人商量,无人宣泄,又不能及时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和依托,久而久之,继而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形成。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认识不足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在无人照看的环境中学习,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持久性。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又不能及时援助,就束手无策,畏难情绪严重。留守儿童中厌学、逃学现象越来越严重,成绩也逐渐下降,甚至时有辍学现象发生。   (三)人际交往障碍,难以沟通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容易在生理和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但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使得留守儿童不能在最信任的父母中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和疏导,进而导致他们基本的交流能力缺乏,缺乏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大多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相比较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比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更为孤僻。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家境不如别人,没有父母的关心与疼爱,进而封闭自己,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四)法制观念淡薄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文化层次较低的祖辈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都比较溺爱,在物质上从不亏待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则极少关注。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疏导和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常有迟到、旷课、逃学、厌学、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部分孩子自控力较差,学习、日常行为相比父母在家时均出现较明显变化,因失去父母监管,少数少年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法制观念极为淡薄,成为社会隐患。   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健全,父母认知缺陷   家庭是由家庭全体成员及成员间互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儿童是家庭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亲子关系的互动来完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母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这种不健全的教育方式,导致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悲观消极、自暴自弃、情感脆弱等不良现象,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受到压抑和限制。   (二)学校评价不当、教师教育不到位   教师的不当教育,也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会投入更多的关注,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给予很少的机会,或者是一点机会都不给。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由于长期不能引起老师的重视和信任,在集体中失去地位,导致悲观泄气,常以“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这种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恶,从而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另外,由于部分教师对职业产生倦怠,对学生严重不负责任,干脆放任自流,对他们的学习漠不关心。   (三)制度不完善,社会环境不良   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对农民工的用工制度、就业环境、技能培训及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城市学校的高收费、高门槛迫使农民工没能力将子女安排在自己身边就近入学,致使家庭教育的缺位。社会上的不良场所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大量暴力、色情和其它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进入学生的视野,加之,农村小镇上的一些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招徕在校学生。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监护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加强父母、监护人的跟踪机制,落实责任   父母应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这就不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上,更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思想表现,平时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任或科任教师联系,加强沟通,多留意他们的心理变化,跟学校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形成父母或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的联系卡机制。让不能尽责的家长曝光,形成社会压力,让社会共同参与监督。这就要求父母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夫妻双方都外出,父母要经常写信或打电话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要正确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要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暂时利益。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各种表现,在监护过程中应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应做好沟通,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的,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嘱咐监护人既不要对孩子娇惯,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这样,使留守儿童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上升到社会层面,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学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担负起自身应尽的教育义务,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重点工作、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档案,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等,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形成联系卡管理的长效机制。并随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通报给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互动交流。   其次,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及业务素质,增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定期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定期对问题儿童的教育与疏导进行集体会诊,形成经验加以推广。   最后,学校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并且能从政策、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与歧视,让他们像其他儿童一样正常地接受义务教育。城市可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一些免费亲子活动,农村当地政府更可以组织集体探亲等活动,各社会机构可以为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交流提供更多的便利。社会还应加大力度宣传,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成立“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镇政府带头,学校、村委会及退休教师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健康及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要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和责任。政府部门还要经常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游戏厅、网吧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加大对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责任编辑龙建刚


相关文章

  •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雷波县汶水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孙世东 农村留守儿童即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 ...查看


  • 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2
  • 当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研究 --以重庆市梁平县屏锦镇留守儿童为例 张泽兵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1331) 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是一个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现状一词含义较为宽泛,所以,本次研究结合了我院应用心理学的专业 ...查看


  • 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
  • 摘要: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渐确立的时期,在这个早期社会化的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对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外出打工不仅对他们的物质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塑造了一个留守儿童特有的精神世界,他们对父母外出打工有 ...查看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的文献综述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成为当代社会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不少调查研究,对此也有不少争论.本文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从农村留守 ...查看


  • 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方法综述
  •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松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以规模大.迁移远.居住时间长为主要特点的"民工潮"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受教育群体的产生.90年代后,从社会讨论到学界研究,再到相关政策 ...查看


  • 探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 摘 要:主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的些许看法.通过观察以及总结和归纳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思考.希望通过分析能引起农村学校及教师的关注,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 ...查看


  • 县妇联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 关于流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永嘉县妇联 张静 为了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相关情况,改善我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状况,近日,县妇联赴上塘.瓯北等地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生存状态.学习状态.情感体验和社会支持五个方面做一个全方位的调研.调研主 ...查看


  •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分析
  •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分析 2010.3 伴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为促进留守儿童发展,中央和地方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各地学校和社区进行了不懈探索.形成了多元化关爱模式.为正确认识农村 ...查看


  • 试论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 试论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便应运而生.这些被称为"爱里断线的风筝"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遍及广安城区和各乡镇,以至产生了一系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