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仁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的词,现存比较可靠的只有五六首,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北宋初期“浮糜”“艳丽”的形式主义词风有所突破,具有开创意义,对后来的豪放派词人颇有影响。历来的学者对于范仲淹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政治上的功过是非,而文学上又偏重于诗文方面,这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掌握文学发展线索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准确评价范仲淹的历史成就,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局限。本文根据对范仲淹词作的研究和理解,试图对范仲淹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
范仲淹现存的五首词中,有的是继承花间派的婉约词,但与花间派又不完全相同。
词在民间兴起后,题材本是多方面的,反映社会生活也比较广阔,这正如王重民在《敦煌曲子词集序》中所说:“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①这足以说明唐代词刚兴起时题材的广泛性,风格也具有多样性,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创见,其中不乏慷慨雄壮的作品,如【定风波】“攻书学剑能几何”,②【望江南】:“边塞苦,圣上合闻声。背蕃归汉经数岁。常闻大国作长城。金榜有嘉名。”③另外就是一些“言情及花柳者”,其风格也和花间词大不相同,显得平易、朴素、情真、清新,如【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④这个新兴的文学样式被文人掌握以后,把题材搞得越来越窄,形式也越来越僵,但文人词当中还有一些如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等,声调还是很雄壮的,在中唐的文人词中,还可以看到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⑤戴叔伦的【转应词】:“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⑥等等。这些少数的文人词,尚保留朴素豪健的风格。而到了晚唐的温庭筠、韦庄等人,由于社会原因,政治腐败,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生活糜烂,而视词为艳科,走上了浮艳的歧路,形成“花间”词派,如温飞卿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⑦【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⑧“梳洗罢,独倚望江楼”,⑨【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⑩
韦庄的【菩萨蛮】: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11)
这些词只讲求形式上的华美,内容空乏,有的只是一些无聊的色情描写。五代的冯延巳(如【治令】【采桑子】),李后主前期的词也是如此,后来李后主能把家破之痛,亡国之恨写入词中,多少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但并没有完全摆脱“花间”“樽前”的窠臼。
北宋初期,词风基本上是晚唐五代婉约词的继续。整个词坛绮糜柔丽,形式主义盛行,多写艳情和士大夫贵族的闲情逸致。这种状况和北宋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此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如张子野,作品如【醉垂鞭】:“双蝶绣罗裙,”【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等。晏殊【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还有欧阳修、柳永等人。范仲淹的词,因受时代风尚的影响,有的也是写离愁别恨的,大体上讲,也属于婉约词,具有代表性的是【苏幕遮】和【御街行】。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2)
这是一首深秋望远怀人之作。【御街行】同样也是秋日怀人之作: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3)
这两首词,和上面提到的温、韦、冯延巳、晏殊等人相比,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花间词的束缚,可是他开始从妇女形象美、服饰美的描绘,转向细致深刻的内心刻画,又把代言体进而改变为个人抒情之作,写景也由狭小的室内扩展到辽阔的原野,情词真切,不侧艳,不轻浮,骨力遒劲,婉约之中见豪放,含有一些阳刚的成分,很有新意,气象在“花间”之外,有它的独创性,词中所表述的多思离愁之苦,望远怀人之情,都字字珠玉,表现了作者过人的才华,写离情缠绵细密“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辞虽华美而不淫艳”(刘大杰)一字一句都是真情的流露,“不以世人头中气重”(左麾词话),这和写艳情的温、韦,写富贵气的晏殊,写士大夫闲适情调的欧阳修是大不相同的,对后世影响很大。“碧云天,黄叶地”(苏幕遮)两句,后来直接为《西厢记》长亭送别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所采用;【御街行】中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用辞新奇,也是前所未有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易安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就是从这里脱胎而成的。范仲淹的词,对于后来词的创作,对于婉约派词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
上面提到,范仲淹的一些写儿女离情的词,能在当时浮靡文风盛行的情况下独放异彩,与众不同,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更为可贵的是,范仲淹的词能在词为艳科、为“花间”樽前娱宾遣兴的工具的条件下,突破那种绮罗香泽绸缪婉转的词风,纳边塞事入词,扩大词的内容范围,从题材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而词风又具有沉郁悲壮、豪健雄放的倾向,对后来的苏派词人、辛弃疾等具有启迪作用,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一席。代表作品是【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4)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写景的。词中描绘出了边塞秋天的严凝肃杀,写出了边塞特有的风光,也写出了在这种环境中人的复杂心情。“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很自然会联想起杜甫的“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杜诗虽佳,总感到没有范词的深沉、雄浑、凝重,同时也可以联想到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描绘的边塞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上阕写景,但融有情。词的下阕写情,情中有景,以景托情,景真情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反映出戍边将士复杂的矛盾心情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非常可贵。这和唐代的边塞诗是不同的。如王昌龄、岑参等人的边塞诗充满着乐观的、激昂的战斗情绪和必胜信心,因为那是盛唐。而范仲淹的时代是一个表面繁荣实则危机四伏的时代,作品中反映的则是矛盾的现实、矛盾的心情和一杯浊酒,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概括,具有典型意义。我们知道,北宋以前的词里,已有边塞征战这类题材,但这类题材在民间曲子词里却显得有些粗疏;文人词则因他们并没有到过边塞,感情也不真。范仲淹亲自参加过对西夏的战争,有着直接的真实的战争生活体验,所以他写的边塞词就感人至深,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蕙风词话》中讲:“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15)因此我们可以说范仲淹的【渔家傲】,是唐代以来边塞词中最突出的一首。
范仲淹的【渔家傲】,把征战的边塞事写入词中,这在北宋还是第一家,对后世影响很大。如豪放词派大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6)表现了为国立功杀敌的壮志。还如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17)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18)等等。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另外还有陆游、岳飞、张元干等人。范词能在北宋形式主义文风统治下的文坛上独放异彩,上承唐代的边塞诗及民间、文人的边塞词,下启苏辛派词人,在“花间”“樽前”之外,独辟蹊径,为词的发展、题材的开拓和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
三
上面就词的题材而言谈了范词的地位问题,下面就范词的表现思想,谈一谈其开拓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知道,北宋王朝历来是重内轻外的,在边防上,只是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边防部队兵少将寡,兵将不识,同时又在军队中多方掣肘,致使连战皆败。范仲淹曾在西北经营了多年,也只是稳定了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这种状况,都是由北宋王朝的反动政策所致,并不是将士无能。【渔家傲】当中就反映了范仲淹对北宋王朝的这种反动政策的不满和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 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为什么会发为之白,士兵们为什么会流下眼泪呢?就是因为他们希望胜利而战争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乡忧国,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范仲淹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有眼光的志士,已洞察到社会存在的问题,他深深地为国为民担忧,“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他和士兵们的共同心愿。他的这种思想影响很远。如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9)等等。苏、辛有不少这样的词篇。还如张元干的【石州慢】“雨急云飞”,【水调歌头】“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等,都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足以看出和范词在思想内容上的师承关系。但是,不论是边塞诗,还是苏轼、辛弃疾、张元干的豪放词,因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范仲淹的时代是很不相同的,而作品中所表述的思想就具有差异。唐代的边塞诗,如王昌龄、岑参的作品,因他们所处盛唐,作品中所表现的多是积极的、充满战斗激情和杀敌立功必胜信心的。苏轼的作品表现的则多是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豪迈之情。辛弃疾、张元干所处的时代,是外敌已侵入我中原,皇帝主和,投降偏安,社会的各种危机都已暴露,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范仲淹则不同,他所处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但表面尚遮有一层承平的帷幕。他是有眼光、有远见的,能通过表面的繁荣看到内在的危机,并为国家的命运担忧,这尤为可贵。如果说宋代文坛爱国主义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那么就词来说,范词就是这条红线的始端。所以不能把他的词简单地看成边塞词,它和唐代的边塞诗也有所不同,有着更深广的意义。
四
就艺术风格而言,范词最主要的是豪放,“苍凉悲壮,慷慨生哀”,(金栗词话)(20)放在当时的文坛上看,确实使人耳目一新。豪放词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到了苏轼才正式确立为一个词派,“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是成功地转变这种风气的第一个词家,他的《东坡乐府》,以黄钟大吕式的巨响,冲击着莺娇燕呢的词林,他以纵横开合的如椽巨笔,闯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他所确立的豪放词派,大大地扩展了宋词的领域,丰富了表现手法,成为词史上最有朝气、最有积极意义的一个流派,一直影响到南宋的辛弃疾、张孝祥、张元干等人,并形成爱国词派,在我国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范仲淹的词,正是这个词派的开端,在当时的条件下,表现出新气象,预示着词的发展方向,对苏辛词派起着启迪作用,是他们的先驱。
范仲淹的词,另外还有【剔银灯】和【定风波】等,【剔银灯】和【定风波】反映了范仲淹思想的另一个侧面,但都有新意,因这两首词的成就和其他几首相比,显得略逊一筹,影响也不大,这里就不多作分析。
注释:
①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序》,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5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22页、第866页、第934页、第22页、第19页、第107页、第122页、第123页、第99页、第154页。
(12)(14)张芸主编:《宋词三百首》(丹青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第23页。
(16)(18)(19)杨义主编:《宋词选评》,岳麓书社出版,2006年版,第78页、第212页、第237页。
(13)(17)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初版,1998年北京第七次印刷。一卷第11页、三卷第1943页。
(15)况周颐(清)著、孙克强辑考:《惠风词话,广惠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0)彭孙�(清)著:《词评,词统源流,金粟词话,词藻》(全新合一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作者为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副教授)
编校:郑 艳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仁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的词,现存比较可靠的只有五六首,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北宋初期“浮糜”“艳丽”的形式主义词风有所突破,具有开创意义,对后来的豪放派词人颇有影响。历来的学者对于范仲淹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政治上的功过是非,而文学上又偏重于诗文方面,这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掌握文学发展线索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准确评价范仲淹的历史成就,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局限。本文根据对范仲淹词作的研究和理解,试图对范仲淹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
范仲淹现存的五首词中,有的是继承花间派的婉约词,但与花间派又不完全相同。
词在民间兴起后,题材本是多方面的,反映社会生活也比较广阔,这正如王重民在《敦煌曲子词集序》中所说:“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①这足以说明唐代词刚兴起时题材的广泛性,风格也具有多样性,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创见,其中不乏慷慨雄壮的作品,如【定风波】“攻书学剑能几何”,②【望江南】:“边塞苦,圣上合闻声。背蕃归汉经数岁。常闻大国作长城。金榜有嘉名。”③另外就是一些“言情及花柳者”,其风格也和花间词大不相同,显得平易、朴素、情真、清新,如【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④这个新兴的文学样式被文人掌握以后,把题材搞得越来越窄,形式也越来越僵,但文人词当中还有一些如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等,声调还是很雄壮的,在中唐的文人词中,还可以看到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⑤戴叔伦的【转应词】:“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⑥等等。这些少数的文人词,尚保留朴素豪健的风格。而到了晚唐的温庭筠、韦庄等人,由于社会原因,政治腐败,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生活糜烂,而视词为艳科,走上了浮艳的歧路,形成“花间”词派,如温飞卿的【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⑦【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⑧“梳洗罢,独倚望江楼”,⑨【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⑩
韦庄的【菩萨蛮】: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11)
这些词只讲求形式上的华美,内容空乏,有的只是一些无聊的色情描写。五代的冯延巳(如【治令】【采桑子】),李后主前期的词也是如此,后来李后主能把家破之痛,亡国之恨写入词中,多少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但并没有完全摆脱“花间”“樽前”的窠臼。
北宋初期,词风基本上是晚唐五代婉约词的继续。整个词坛绮糜柔丽,形式主义盛行,多写艳情和士大夫贵族的闲情逸致。这种状况和北宋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此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如张子野,作品如【醉垂鞭】:“双蝶绣罗裙,”【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等。晏殊【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还有欧阳修、柳永等人。范仲淹的词,因受时代风尚的影响,有的也是写离愁别恨的,大体上讲,也属于婉约词,具有代表性的是【苏幕遮】和【御街行】。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12)
这是一首深秋望远怀人之作。【御街行】同样也是秋日怀人之作: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3)
这两首词,和上面提到的温、韦、冯延巳、晏殊等人相比,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花间词的束缚,可是他开始从妇女形象美、服饰美的描绘,转向细致深刻的内心刻画,又把代言体进而改变为个人抒情之作,写景也由狭小的室内扩展到辽阔的原野,情词真切,不侧艳,不轻浮,骨力遒劲,婉约之中见豪放,含有一些阳刚的成分,很有新意,气象在“花间”之外,有它的独创性,词中所表述的多思离愁之苦,望远怀人之情,都字字珠玉,表现了作者过人的才华,写离情缠绵细密“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辞虽华美而不淫艳”(刘大杰)一字一句都是真情的流露,“不以世人头中气重”(左麾词话),这和写艳情的温、韦,写富贵气的晏殊,写士大夫闲适情调的欧阳修是大不相同的,对后世影响很大。“碧云天,黄叶地”(苏幕遮)两句,后来直接为《西厢记》长亭送别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所采用;【御街行】中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用辞新奇,也是前所未有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易安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就是从这里脱胎而成的。范仲淹的词,对于后来词的创作,对于婉约派词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
上面提到,范仲淹的一些写儿女离情的词,能在当时浮靡文风盛行的情况下独放异彩,与众不同,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更为可贵的是,范仲淹的词能在词为艳科、为“花间”樽前娱宾遣兴的工具的条件下,突破那种绮罗香泽绸缪婉转的词风,纳边塞事入词,扩大词的内容范围,从题材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而词风又具有沉郁悲壮、豪健雄放的倾向,对后来的苏派词人、辛弃疾等具有启迪作用,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一席。代表作品是【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4)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写景的。词中描绘出了边塞秋天的严凝肃杀,写出了边塞特有的风光,也写出了在这种环境中人的复杂心情。“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很自然会联想起杜甫的“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杜诗虽佳,总感到没有范词的深沉、雄浑、凝重,同时也可以联想到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描绘的边塞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上阕写景,但融有情。词的下阕写情,情中有景,以景托情,景真情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反映出戍边将士复杂的矛盾心情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非常可贵。这和唐代的边塞诗是不同的。如王昌龄、岑参等人的边塞诗充满着乐观的、激昂的战斗情绪和必胜信心,因为那是盛唐。而范仲淹的时代是一个表面繁荣实则危机四伏的时代,作品中反映的则是矛盾的现实、矛盾的心情和一杯浊酒,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概括,具有典型意义。我们知道,北宋以前的词里,已有边塞征战这类题材,但这类题材在民间曲子词里却显得有些粗疏;文人词则因他们并没有到过边塞,感情也不真。范仲淹亲自参加过对西夏的战争,有着直接的真实的战争生活体验,所以他写的边塞词就感人至深,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蕙风词话》中讲:“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15)因此我们可以说范仲淹的【渔家傲】,是唐代以来边塞词中最突出的一首。
范仲淹的【渔家傲】,把征战的边塞事写入词中,这在北宋还是第一家,对后世影响很大。如豪放词派大师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6)表现了为国立功杀敌的壮志。还如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17)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18)等等。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另外还有陆游、岳飞、张元干等人。范词能在北宋形式主义文风统治下的文坛上独放异彩,上承唐代的边塞诗及民间、文人的边塞词,下启苏辛派词人,在“花间”“樽前”之外,独辟蹊径,为词的发展、题材的开拓和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
三
上面就词的题材而言谈了范词的地位问题,下面就范词的表现思想,谈一谈其开拓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知道,北宋王朝历来是重内轻外的,在边防上,只是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边防部队兵少将寡,兵将不识,同时又在军队中多方掣肘,致使连战皆败。范仲淹曾在西北经营了多年,也只是稳定了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这种状况,都是由北宋王朝的反动政策所致,并不是将士无能。【渔家傲】当中就反映了范仲淹对北宋王朝的这种反动政策的不满和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 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为什么会发为之白,士兵们为什么会流下眼泪呢?就是因为他们希望胜利而战争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乡忧国,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范仲淹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有眼光的志士,已洞察到社会存在的问题,他深深地为国为民担忧,“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他和士兵们的共同心愿。他的这种思想影响很远。如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9)等等。苏、辛有不少这样的词篇。还如张元干的【石州慢】“雨急云飞”,【水调歌头】“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等,都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足以看出和范词在思想内容上的师承关系。但是,不论是边塞诗,还是苏轼、辛弃疾、张元干的豪放词,因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范仲淹的时代是很不相同的,而作品中所表述的思想就具有差异。唐代的边塞诗,如王昌龄、岑参的作品,因他们所处盛唐,作品中所表现的多是积极的、充满战斗激情和杀敌立功必胜信心的。苏轼的作品表现的则多是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豪迈之情。辛弃疾、张元干所处的时代,是外敌已侵入我中原,皇帝主和,投降偏安,社会的各种危机都已暴露,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范仲淹则不同,他所处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但表面尚遮有一层承平的帷幕。他是有眼光、有远见的,能通过表面的繁荣看到内在的危机,并为国家的命运担忧,这尤为可贵。如果说宋代文坛爱国主义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那么就词来说,范词就是这条红线的始端。所以不能把他的词简单地看成边塞词,它和唐代的边塞诗也有所不同,有着更深广的意义。
四
就艺术风格而言,范词最主要的是豪放,“苍凉悲壮,慷慨生哀”,(金栗词话)(20)放在当时的文坛上看,确实使人耳目一新。豪放词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到了苏轼才正式确立为一个词派,“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是成功地转变这种风气的第一个词家,他的《东坡乐府》,以黄钟大吕式的巨响,冲击着莺娇燕呢的词林,他以纵横开合的如椽巨笔,闯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他所确立的豪放词派,大大地扩展了宋词的领域,丰富了表现手法,成为词史上最有朝气、最有积极意义的一个流派,一直影响到南宋的辛弃疾、张孝祥、张元干等人,并形成爱国词派,在我国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范仲淹的词,正是这个词派的开端,在当时的条件下,表现出新气象,预示着词的发展方向,对苏辛词派起着启迪作用,是他们的先驱。
范仲淹的词,另外还有【剔银灯】和【定风波】等,【剔银灯】和【定风波】反映了范仲淹思想的另一个侧面,但都有新意,因这两首词的成就和其他几首相比,显得略逊一筹,影响也不大,这里就不多作分析。
注释:
①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序》,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第5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著:《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22页、第866页、第934页、第22页、第19页、第107页、第122页、第123页、第99页、第154页。
(12)(14)张芸主编:《宋词三百首》(丹青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第23页。
(16)(18)(19)杨义主编:《宋词选评》,岳麓书社出版,2006年版,第78页、第212页、第237页。
(13)(17)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初版,1998年北京第七次印刷。一卷第11页、三卷第1943页。
(15)况周颐(清)著、孙克强辑考:《惠风词话,广惠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0)彭孙�(清)著:《词评,词统源流,金粟词话,词藻》(全新合一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作者为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副教授)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