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第二章 中药材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一、当归

当归别名秦归、西当归、岷当归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木植物。以根入药,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去瘀生新、润肠通便等功能,是中医妇科要药。当归为我省地道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岷归”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

1、 生长习性

当归喜高寒凉爽湿润环境,是一种低温长日照植物,适宜在海拔1500~3000m的高寒地区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生长。一年生幼苗喜荫,忌阳光直射,须盖草遮荫,二年生成株耐强光,须充足阳光照射。当归种植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生长对温度要求较严,低海拔地区夏季高温易引起枯死,但水分过多易发生根腐烂。

2、 栽培技术

(1)适种范围 在我省海拔在1500~2500m,年平均气温在6.50C以下,年降雨量在500 m m以上的岷县、漳县、陇西、渭源的大部分地区可种植。

(2)选地整地 育苗地可选择阴潮湿的生荒地,高山选半阴半阳坡,土壤以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为宜。生荒地育苗一般在4~5月开荒,先将灌木毁草砍除,晒干后堆起,点火烧制熏熟厩肥和熏肥最好,一般每亩施腐熟厩肥5000kg左右,均匀撒于地面,再浅翻一次,使土肥混合均匀,以备作畦,一般按1m开沟作畦,畦沟宽30cm,畦高约25 m,四周开好排水沟以利排水。移栽应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荒地或休闲地最好,如连作,前茬以小麦、大麻、亚麻、油菜等为好,不宜选用马铃薯和豆类地块,如栽植坡地,以阳坡最好,选好的地块,栽产要深翻25 cm,结合深翻亩施腐熟厩肥6000kg以上,油渣100kg,有条件的地方亩施适量的过磷酸钙或其它复合肥。

(3)选用种子 当归种植应选用适度成熟的种子,即种子呈粉白色时采收的种子。老熟种子较饱满,播后生长旺盛,含糖高,易抽苔,所以不宜选用老熟种子。

(4)播种育苗 播种前用300C左右的水侵种24小时,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高海拔地区6月下旬播种。亩播量8~10kg左右。采用撒播,即在整平的畦面上,将种子均匀撒入畦面,加盖细肥土0.5 cm,以盖住种子为度,再用扫把轻拍,使种子和土壤紧贴,以利催芽萌发。播种后的苗床必须保持湿润。同时盖草保墒。苗高1~2 cm时,选阴天或傍晚抖松盖草,然后小心揭去。育苗期间保持苗床无杂草,并结合除草进行间苗、去弱留强,保持株距1 cm,苗子生长到末期追施氮肥。可降低抽苔率。

(5)择苗移栽

①种苗选择 一般选用直径2~5 m m,生长均匀健壮、无病无伤、分杈少、表皮光滑的小麦备用(苗龄90~110天,百根鲜重40~70g),直径2mm以下过细和6mm以上的大苗尽量填用。

②种苗处理 一般栽种前用40%甲基异柳磷和40%多菌灵各250 g兑水10~15kg配成药液,将种苗用药剂浸蘸,一般10小时左右后再移植田间,可预防病虫害和当归麻口病。 ③适时移栽 当归栽植分冬栽和春栽两种。冬栽在立秋后至封冻前进行,春栽在春分至谷雨以清明前后为宜。

④栽植密度 一般亩保苗6500~8000株。

⑤栽植方法 有平栽、垄栽和地膜栽培三种。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地膜盖栽培。各种栽植方法的技术规格是:地膜栽培选用70~80 cm宽、厚度0.005或0.006mm的强力超微膜,带幅10cm ,垄面宽60cm ,垄间距40cm ,垄高10cm.。每垄种植2行,行距50cm 、穴距20cm ,每穴2苗,穴深15cm ,亩植6600穴,先覆膜后栽植,栽后压实穴口封土。平栽分窝栽和

沟栽,窝栽挖穴深18~22cm、直径12~15cm,每窝栽1~2株,苗子分开,覆土1.5~2cm;沟栽按横向开沟,沟距40cm, 沟深15cm,株距15cm, 压实、覆土1.2~2cm。垄栽,起垄高23cm左右,垄距33cm,在垄上挖窝,窝距25~30cm,每窝栽1~2株,也可采用单垄双行。

(6)田间管理

①查苗补苗 当归一般移栽后10~30天出苗,苗齐后及时查苗补苗。

②间苗定苗 当苗高5cm时,应结合田间锄草,及时拔除病苗,及时定苗至适宜密度。

③中耕除草 当归在苗出齐后进行三次中耕地除草,第一次在齐苗后苗高5cm时除草,浅耕浅锄;第二次在苗高10~15 cm时除草,适当深锄;第三次在苗高25~30 cm时结合中耕除草,并进行培土。

④追肥 当归幼苗期不可多追肥。以免旺长,中后期结合中耕除草每亩追厩肥1500kg,有条件可追加过磷酸钙25 kg,饼肥50 kg。

⑤摘花苔 栽培中因控制不当有提早抽苔的植株时,应及早剪除摘净,否则会影响药材质量。

⑥灌排水 当归生长前期要少浇水,土壤干旱时适量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好,忌用大水灌溉,后期田间不能积水,雨季要及时排积水,防止烂根。

(7)病虫害及其防治

①根腐病 根腐病是一种半知真菌,主要危害当归根部。防治方法一是在栽植前用70%的五氯硝基苯1 kg对土壤进行消毒;二是选用无病健壮种栽栽植,栽前用65%的代森锌600倍溶液浸泡种栽10分钟,并尽量与禾本作物轮作种植,雨后及时排水;三是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石灰对病穴消毒;四是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发病区。

②褐斑病 褐斑病也是一种半知菌,高温高湿时易发病。在当归上主要危害植株叶片,一般5月发生,7~8月严重。发病初期可用65%的代森锌600倍溶液或1:1:120波尔多液喷洒或浇灌病区防治。

(8)采收加工

①采挖 一般当归在10月上旬叶片开始变黄,即可采挖。采挖前三天,先割去地上茎叶,留3cm左右的短茬,促进根部成熟,逐行逐株挖收,避免挖断根或漏挖。 ②加工 当归采挖后及时除去残留叶柄,去掉病虫根,将泥土洗净,晾2~3天,至根系变软时,将根理顺扎成小把,头朝下挂在熏棚内炕架上,先用柴火喷湿燃烟慢火熏烤,使当归上色,至表皮呈赤红色后,再用柴火熏烤,熏时室内通风,并经常翻动,烤干后搓去毛须,修去过细的尾根即成商品。

二、党参

党参别名上党、西党、东党、潞党等,为桔梗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以根入药。有补气养血、和脾胃、生津止渴清肺等功能。原产山西“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现许多地方都有栽培。我省主产西党、潞党,尤其以“纹党”因质量上佳而响誉海外。

1、 生长喜气候温和,夏季较凉的地方生长,耐寒忌高温,能在一300C的低温下安

全越冬,适应性强。党参对阳光要求严格,幼苗喜阴,成株喜光,党参种子细小,播种及苗期需水较多,保持土壤湿润有利出苗。定植成株怕涝,遇高温高湿易引

起烂根。栽培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壤土或砂壤土。地势

低洼,土质粘重以及盐碱土无均不宜栽培。

2、 栽培技术

(1)适种范围 我省种植党参的适宜区为海拔1600~2500米,年平均气温在70C以下的地区。

(2)育苗

①选地整地 育苗地宜选择排、灌水方便的半阴半阳坡地,以土地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好。整地耕翻时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500kg,同时均匀撒入15%的3911颗粒剂2.5~3 kg到土壤中,精细耙耱,按地走向整成3m宽畦,做到地绵墒足。

②种子精选与处理 选用当年新种子(隔年种子不宜选用),清除杂质、霉烂及秕粒,将种子放入40~500C的温水中浸泡,边搅边撒种子,直至水温降至150C左右不烫手为止,然后,将种子取出装入布袋或麻袋中,用清水淋洗数次,与稍湿润的细砂混合,贮藏于瓦缸内,约经8天左右,种子多数裂口露白时即可播种。

③播种 党参育苗播种春、夏、秋三季均可。我省一般4月中旬到5月上旬播种为好。播种方法:撒播时每亩用种子1.5~2kg,用细砂混匀,均匀撒于地表,用扫帚在地表来回扫2~3次,然后轻轻镇压,使种子和土壤完全接触;条播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8~20cm横向开浅沟,沟深3cm,播幅宽10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盖细土厚0.5~1cm。无论是撒播还是条播,播后地表应覆麦草或麦衣遮阴,以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地面湿润。

④田间管理 在幼苗出土长至5cm左右,选择阴雨天及时揭开覆盖物,适时松土除草。苗高10cm左右时去掉小苗、弱苗,使株距保持在2cm。有条件的苗期追施几次腐熟稀薄人畜粪水催苗。

(3)移栽

①选茬整地 选择前茬种植过粮食作物、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阳地块,秋季或春季播前整地,整地时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2000~2500 kg,腐熟饼肥50 kg,磷酸二氨20 kg做基肥。同时结合翻耕亩施入15%3911颗粒剂2.5~3 kg,防治地下害虫。 ②栽植 选择生长健壮、均匀、头梢尾完整、条长无妥叉、头部留有1~2个芽眼的参苗,于秋季10月上旬或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铵行距20 cm、横向挖沟深15~18 cm,按株距4~5 cm斜放于整好的坡度小于150沟坡上,尾部不要弯曲,使根系自然舒展,然后覆土超过根头约5 cm,压实后浇透定根水。

③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 除草是保证党参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春季幼苗出土后,应勤除杂草,当苗长高至10 cm左右时可松耕锄草,封垄后应停止。

追肥 一般搭救架前追施一次厩肥,随后结合灌水追肥,亩施尿素15 kg。

防治地下害虫 危害党参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小地老虎等。防治主要通过土壤处理、毒饵诱杀、灌根等方法防治。

防治病害 根腐病是党参主要病害,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喷5%托布津2000倍液淋根或50%甲基异柳磷1000倍液灌根。每7~10天1次,连续喷2~3次。有锈病发生初期用25%粉锈宁1000~15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4)采收加工

①采收 党参一般在定植后当年秋季采挖,也可第二年秋季采挖。秋季地上茎叶黄枯后,选晴天小心深挖,刨出全根,要避免伤根使浆汁流出,形成黑疤症,降低质量。 ②加工 将挖出的参根洗净按粗细分级、晾晒,晒干后放于凉爽处储藏,防潮湿,防虫蛀变质。

三、黄芪

黄芪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黄芪其根干燥后药用,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效用。主治体虚多汗,气短心悸,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及白细胞减少贫血等症。黄芪分为东北黄芪(膜夹黄芪)和蒙古黄芪(绵黄芪),蒙古黄芪植株较小茎细弱呈匍匐状,根长直,质量好。东北黄芪(膜夹黄芪)植株高大直立,根多分枝,质量较差。

黄芪原为野生,主产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山东及我省等地,已有百年栽培历史,近年全国各地均有引种栽培。我省陇西县种植黄芪历史悠久,所产黄芪根条粗大,质坚而绵,粉性足,药用成分含量高,是芪中精品,为陇西地道珍贵药材。2001年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将我省陇西县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称誉。黄芪一般每亩可生产干药600 kg左右,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

1、 生长习性

黄芪是深根系植物,喜阳光,耐旱怕涝,喜欢冷爽气候,气温过高常抑制生长,种植较坚硬,吸水性差,发芽率低,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忌重茬,不宜在重盐碱地、涝洼地、粘土地种植,宜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上栽培。

2、 栽培技术

(1)适种范围 在我省定西市的大部分地方均可种植。

(2)选择茬口 一般不宜与马铃薯、菊花、白术连作,但要尽量避免与豆科作物轮作,忌连茬重茬。

(3)施肥整地 一般选择地势较高,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中性或碱性沙质壤土或绵沾沾自喜土地块种植。耕翻整地时每亩施熟圈肥5000 kg以上,饼肥50 kg,复合肥50 kg,将土壤耙细整平;多雨易涝地应做高畦。

(4)种子处理 黄芪的种子外皮有一层果胶质,种皮极硬,吸水力差,出苗率低。播前必须要对种子进行处理,目产生产上一般应用下列几种方法:

① 沸水催芽 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急速搅拌1分钟,立即加入冷水将温度降至400C,再浸泡

2小时,然后把水倒出,将种子装入麻袋等物中焖12小时,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播种。

② 硫酸处理 对晚熟硬实的种子,可用浓度为70~80%的硫酸浸泡3~5分钟,取出迅速置

于流水中冲洗半个小时后凉干播种。

③ 细砂擦伤 在种子中掺入细沙摩擦种皮,使种皮有轻微磨损(以利于吸水),之后置种

子于30~500C温水中浸泡3~4小时,待种子吸水膨胀后播种。

(5)种植方式 黄芪种植方式有直播与育苗移栽两种。

①直播法 经过人工处理的上年生产的新种子,在3月底至4月初土地解冻后进行春播,亦可在当年冬季11月份封冻前进行冬播,冬播种子不进行任何处理。在整好的地里按行距30 cm、株距12 cm撒籽播种,覆土厚2 cm,稍加镇压,亩用种量2.5~3 kg.

②育苗移栽 直播一般产量低,产品质量差,保苗难度大,因此生产上应采取育苗移栽的方法进行栽培,春季或夏季,种子前置处理后,按每亩7 kg的用种量,均匀撒入田内,覆土厚度2 cm,铺一薄层细沙,干旱时应多次进行喷、洒水,30天时间苗可出齐,苗期要间苗除草二次,行、株距6~8 cm,注意防治病虫害,当年月10月上中旬挖出埋土保温贮藏,或在第二年春季萌芽前挖苗移栽到大田中去;移栽时按行距20 cm开沟,按株距10 cm斜平摆入芪苗,使苗头上部直立向上,距地面3~4 cm,整平表面稍加镇压。

(6)田间管理

①间苗定苗 直播田当苗高3~4 cm时,进行间苗和移苗补缺,苗高10 cm左右时,按株距12 cm定苗。结合间苗定苗进行除草松土。

②追施肥料 黄芪比较喜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每年还需追肥2~3次。第一次苗齐或返

青后,每亩追施硫酸铵15 kg;第三次,对多年生芪在冬季枯苗后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 kg或过磷酸钙50 kg、饼肥150 kg混合均匀后在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

③灌水排涝 黄芪定苗后一般不灌水,要保持地面稍干,进行适当蹲苗,经利根糸伸长。但当天气特别干旱时,应及时适当浇水。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涝,防止烂根。

④摘顶打蕾 除留种田外,为避免开花造成植株养分的无效损耗而影响到根部的生长发育,应在现蕾初期打去花序的顶心。

⑤病虫防治 生长期发现蛴螬等地下害虫时,可用90%的固体敌百虫配成1000倍液滴灌植株;对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在青果期喷施兼有防治黄芪种子小峰的作用;豆荚螟初孵幼虫期限用50%马拉硫磷1500~2000倍液,成虫期喷50%敌敌畏800倍液进行防治;白粉病可用波美度为0.1~0.3度的石硫合剂喷雾、或亩用70~100g三唑酮配成500倍液喷雾。

(7)选留良种 黄芪收获时,选地上部茎矮细弱,地下部根肥大长,侧根少的当年不开花的根留作种栽用。在芦头下剪去次根栽植于施足基肥的畦田中,行距40 cm,株距26 cm,开沟深度20 cm,将种根垂直放于沟内,芽头朝上,使芦头顶离地面2~3 cm,覆土后将土压实。7~8月黄芪开花结籽时,待种子变为褐色采摘荚果,随熟随摘。荚果晒干后脱离种子,去掉杂质,装入布袋或麻袋,放入通风干燥处贮藏备用。

(8)收获加工 如果管理措施正确,冬季播种或春季移栽的黄芪一年生长当年即可收获,也可待二年采收。一般在11月上旬当植树株茎叶枯萎时,将地上部分叶茎叶割掉,在畦的一端开60~70 cm深的沟,然后用长铁叉翻土,将根扒出,除去泥土,剪掉芦头,晒至7~8成干时,剪去侧根及须根,分等捆成小把,此后晾晒至全干,即可上市出售。

四、柴胡

柴胡又名北柴胡、硬苗柴胡、竹叶柴胡、红柴胡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省是全国有名的此胡主产地之一。柴胡以根入药,有解表和里,疏肝解郁,镇静镇痛。退热镇咳和降低血压等作用。主治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肝炎及妇科疾病等。

1、 生长习性

柴胡多为野生,家种柴胡由野生种经种栽驯化而来。柴胡适应性强,喜凉爽湿润气候,耐旱耐寒、耐贫瘠,忌高温,怕涝积水。种植柴胡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质地以沙土或疏松的夹沙壤土最为适宜,低洼积木、盐碱地、粘质土地不宜盲目种植。

2、 栽培技术

(1) 适种范围 一般在我省海拔2000m以下的冷凉山地、川旱地及水川地均可种植。

(2) 选择良种 柴胡种子寿命较短,应选用成熟度好的新种子,隔年种子一般不使

用。田间留种要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2~3年生柴胡作留种母株,生育期

间加强田间管理,加大磷钾肥的用量,促进果实充分发育,使其籽粒充实饱满,

9~11月当果实由青变褐时收割,置通风干燥处,待种子完全完成后熟作后,再

进行脱粒、净选、贮藏。

(3) 茬口选择 一般豆类、小麦等夏收作物作前茬,忌连茬种植。

(4) 种子处理品 播种之前将柴胡种子用40~50C的温水浸泡8~12小时,除取浮

在水面上的瘪籽,将水倒掉后将1份种子与3份湿沙混合,在20~25C温度下

催戈芽,约10天后,当部分出现种子裂口,筛去砂土即可播种。

(5) 播期 柴胡播种有春播和秋播两个时期。春播一般于3月上旬至4月下旬进行,

秋播在土壤封冻前完成。

(6) 播种子 柴胡的种植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直播在我省定西市一般采取

将柴胡与小麦、胡麻或油菜等进行混作的方式进行。方法是在粮、油作物按常

规方法法播种后,以亩用种2~3kg柴胡籽与等量的细干土(或细砂)混合均匀,

撒施于地表,然后进行耙耱。

(7) 育苗移栽

① 育苗 选向阳背风地块作育苗畦,在整平耙细的苗床上按10cm的行距,开深度为1.5~2cm的浅沟,将种子与优质农家肥、火土灰混拌均匀撒入沟内,覆土使之与畦面齐平,稍加镇压,用喷壶浇水后在畦面覆盖地膜或盖草保温保湿,待有八成种子发牙出苗后揭去覆盖物,当苗高12~15cm时轻轻松土拔草,并适当追施发酵后的过滤稀粪,精心培育。

② 移栽 次年春季起苗移栽,移栽地块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缓坡夹沙地,深耕深翻20~30cm打碎土块,整平地面,按行距15~20cm深度10cm开沟,并以株距10~15cm单株移栽,尽量使之根糸舒展,覆土压实。

(8) 施肥 柴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长、植株高、密度大,需水需肥多,直

播田一般由于与其它作物混作,更消耗地力,因此,必须施足底肥,一般亩施

农家肥2200~3000kg,过磷酸钙25kg。

(9) 田间管理

①间苗除草 直播田实行与小麦混作的在小麦收获后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锄草,当苗高3~5cm时进行间苗,次年等苗高10cm左右时结合松土再锄草一次,并按株距5~7cm定苗。

②追肥灌水 有灌溉条件的川水地,在小麦收获前灌水一次,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10 kg,当苗高15cm时,结合灌水亩施过磷酸钙15 kg,尿素5 kg。

③病虫防治 柴胡上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锈病、斑枯病;虫害主要是蚜虫、黄风蝶。其防治方法分别是移栽时严格挑选,剔除病弱株,种苗根部用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浸根,重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对底下害虫及线虫进行及时防治等措施来防治根腐病;园内发现病株要及时清理,在发病初期用25%的粉锈宁1000倍液喷施防治锈病;注意轮作,清理田园病株,用1:1:12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或用80%的蓝宝700倍液喷雾防治斑枯病;用40%乐果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牙虫;用青虫菌300倍液防治黄风蝶。以上措施,对病虫害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④ 摘心除蕾 除留种田外,柴胡7~8月开花前应及时除蕾。摘心除蕾,防止抽薹开花是提

高柴胡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

(10) 适时收获 第二年当地上部茎叶自然枯萎时至至第三年春季土壤解冻后幼苗出芽前采挖,尽量保持根的完整性,以不伤根为限。采挖后抖去根部泥土,除去根毛、残茎、晒干即可。

(11) 分级加工 将柴胡以根的粗细进分级,一般分为0.6cm以上、0.4~0.6cm和0.4cm以下三个级别,分级后每0.5kg左右捆成小把分别晾晒。

第三章 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有三种,即条锈、叶锈、秆锈,群众称为“黄疸”或“黄金”。我县以条锈危危害为主。小麦得了条锈病,叶子变黄枯死,轻的能抽穗结实,但灌浆不足籽粒秕瘦;重的部分小穗开花不结实,穗粒减少,一般减产百分之十之二十,严重时,有的还不能抽穗 ,形成“锁口疸”,颗粒无收。

一、 病状 : 小麦三种锈 病的共同特征是,在发病部位产生铁锈色

粉疱状的病斑,这种粉疱状的病斑,叫夏孢子堆。但形状、大小、

颜色、排列各有不同。条锈病以叶片为主,也危害叶鞘、茎秆和

穗部,夏孢子堆最小,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排列成虚线状

和叶脉平形。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秆锈病危害茎秆,也危

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最大,长圆形,红褐色,散生,常愈合

成大斑。俗话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二、 传播方式: 小麦病是一种随气体传播的病菌,蔓延扩散非常

快,先是由越冬病菌侵入麦苗,到早春就可出现单片病叶,经过

几代繁殖形成发病中心,再逐渐扩大形成发病基地,开始迅速蔓

延扩大,几天之后就会暴发流行。

三、 防治方法:

1、 药剂防治:当前防治小麦锈病的有效药剂是粉锈宁。当田间普遍

率(病叶、秆率)达到10%时,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

克,兑水50~60公斤,在早晨露水干后,睛天无风时进行喷雾防治。

2、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推广抗锈良种是防治锈病的根本途径,是

大面积防治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但由于新的条锈生理小种的产

生,使我州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丧失了抗性,成为感病品种。因

此,急需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提高防治锈病的能力。

3、 加强田间管理:一是调节播种期,在条锈病越冬地区,冬麦适期

晚种,可减少秋苗发病。在秆锈病流行区适期早播或选用早熟品种,

可减轻后期受灾程度。二是合理施肥,氮肥应早施,以免造成贪青

晚熟,加重受害。增施磷、钾肥,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合,可

增强小麦的抗锈能力。

麦类黑穗病

麦类黑穗病在我县小麦、青稞上普遍发生的有小麦腥黑穗病、小麦散黑

穗病和大麦坚黑穗病、大麦散黑穗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危害部位都在

穗部,受害的籽粒变成黑粉,传播途径都是以种子为主,防治方法基本

一致。

一、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略有增多,最明显的特征是病穗短直,颜色为暗色,后变灰白色。颖壳外张,露出病粒。病粒较健粒短而圆,腹沟不明显,成熟后灰褐色,外被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具鱼腥味,因而得名。病穗通常为全穗罹病,但也有半穗或部分小穗受害者。

小麦散黑穗病病株抽穗较健株为早,全穗变成松散的黑粉团。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白色薄膜,当病穗完全抽出后,薄膜破裂,黑粉随风吹散。后期只留下一个空穗轴。穗颈比正常穗为短。有的病穗出有少数小穗仍能结实的,一般一株发病所有分蘖穗均成黑穗,有时也有个别分蘖仍结实的,这在抗病品种中比较常见。

大麦坚黑穗病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病穗不完全抽出,即使抽出,穗颈显著变短。病穗上的籽粒包括内、外颖全破坏,变成一层灰黑色薄膜,黑粉不易散开。

大麦散黑穗病病株比健株矮,抽穗早,穗部完全被破坏成黑粉,外包灰色薄膜,破裂后被风吹散,仅留穗轴。

二、防治方法:

麦类黑穗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种子带菌,因而在防治上应以种子处理为主。药剂拌种子方法简便,技术较易掌握,是防治麦类黑穗的理想方法。目前用于防治麦类黑穗病的药剂种类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100公斤种子用50%神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克或40%五氧硝

基苯粉剂500克拌种。

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克加水4公斤,拌100公斤

麦种,然后闷种6小时。

3、用40%多菌灵悬浮剂250克,加水4公斤,拌麦种100公斤,

再堆闷6小时后播种。

4、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60—320克拌麦种100公斤。

5、每100公斤种子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200克拌种。

小麦白秆病

小麦白秆病是一种以种子传播为主小麦病害,主要发生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我县于1987年大面积发生,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轻者减产2—3成,重者达6—7成,个别地块几乎绝收,给我县的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一、 病状:受害叶片发病初期沿叶脉出现水渍状或褐色条斑,边缘较深,

从叶的茎部向叶尖延伸,继而叶鞘、茎秆上产生黄褐色的条斑。抽

穗期叶鞘和茎秆上也产生和叶片相类似的条斑,至扬花灌浆期,蔓

延到茎秆和穗轴上。每叶一般有宽3—4毫米的条斑2—3条,而后

条斑扩大,致使叶片干枯,呈现明显的白秆症状。

二、 传播方式:小麦白秆病初侵染源主要是种子带菌,病菌以菌丝及菌

丝结存在种子表皮及种皮内,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可存活4年以

上,田间发病后,孢子随气流传播再侵染,在田间形成明显的发病

中心。本病适于高寒气候条件下发生,如小麦后期多雨、气温低有

利于流行,在气温高的条件下,孢子很容易死亡。

三、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此病以种子传播为主,采用药剂拌种可收到明显的防效。目前我县使用的最有效的药剂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

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250克,拌麦种100公斤进行防治,均可达

到90%以 上的效果。

2、农业防治:;轮作倒茬,病田常遗落大量的病残体,应进行清除,即翻耕灭茬,并以小麦与其它作物实行轮作倒茬。小麦品种间的抗菌

性也有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抗病品种。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在甘肃省以前就有发生,但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变和某些高产矮秆小麦品种的推广及栽培密度的增加,此病发展迅速,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县尤以洮河流域发生较为严重。

一、病状:小麦白粉病对小麦秋苗倒成株期皆可被害,在舟曲主要发生在春

季5~6月份,危害叶片、叶鞘、秆穗部的颖壳及芒,病部产生绒状的白色霉素点(即菌丝体),后在毒点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覆盖叶面,影响光合作用,消耗植株大量的养分、水分,致使麦苗生长衰弱。小麦成熟期白色霉点逐渐变为灰色淡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产生的闭壳,菌丝层脱落后,叶片枯黄。

二、传播方式:小麦白粉病也是气流传播的病害,病菌的分生孢子,随气流

传播,扩大再侵染,在温度高,雨量多,湿度大,风多风大的情况下,更有利于病菌侵染和繁殖。干旱虽对病菌有一定影响,但干旱亦使小麦生长不良,降低抗病能力,因而干旱年份病害亦重。

三、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当白粉病病茎率达20%时,每亩用15%粉锈宁75克,兑水50—60公斤进行喷雾,亦可兼治小麦锈病。也可用50%退菌特可

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2、农业防治:注意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密度要适宜,施肥要氮、磷、钾合理施用,灌水要合理,以创造提高植株抗性,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

件。

麦鞘毛眼蝇

麦鞘毛眼蝇主要危害青稞,还可危害小麦、燕麦及一些禾本科植物。

近年来在我县东南北路各乡发生严重,并有逐年年加重的趋势。该虫以幼虫潜入青稞、小麦叶鞘,取食危害,致使叶鞘枯白,叶片黄化,提前干枯,导致籽粒秕瘦品质低劣,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以上。

一、形态识别

麦鞘毛眼水蝇成、幼虫都很小。成虫体色灰暗,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幼虫体仿锤形,淡黄色,口钩黑色,尖端呈钩形伏,柄部分叉,象“丫”字形,尾端有黑色短刺,腹部末端有气门突一对。

二、发生规律

据观察,麦鞘毛眼水蝇在青稞上一年发生一代,每年五月中旬开始见到成虫,五月下旬和六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并大量产卵,卵主要产于青稞、小麦剑叶以下的第一、二、三片叶上。卵散产以距叶舌1—3厘米处最多,卵期12—18天。卵孵化后,幼虫立即钻入叶面表皮内活动,不久即进入叶鞘表皮内危害,咬食叶肉,留下潜道,潜道呈水渍状,随着虫龄的增大,幼虫经过之处,叶肉几乎被吃光,只留下内外表皮和维管束,里表皮呈半透明状,外表皮呈灰白色,幼虫期约25天。七月中旬后幼虫在叶鞘内化蛹,蛹期20天左右。八月中旬可见第一代成虫,绝大部分成虫突然去向不明,经淘土检查,末发现任何虫态在合作地区越冬,其越冬场所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 防治方法

麦鞘毛眼水蝇的防治,在目前仍以药剂防治为主,防治适期应在第一代卵化开始大量卵化阶段,亦即青稞抽穗前期,抓住幼虫抗药性差和尚末侵入的关键时机,在大量发生年集中防治两次,即可控制为害,具体可采用:

1、在成虫盛发期,即在青稞孕穗期,每亩用40%乐果和80%敌敌畏各50%克或90%敌百虫结晶75克,或25%亚胺硫磷100克兑水50公斤喷洒消灭成虫。

2、在卵孵化期(青稞抽穗期),每亩用40%氧化乐果100克,兑清水50公斤喷洒,防治初孵化幼虫。

麦 蚜

麦蚜在我县广泛分布、危害较重,种类较多,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黍缢管蚜等,以麦二叉蚜和长管蚜危害为主。麦蚜具有繁殖力强,发生世代多等特点。

一、危害:麦蚜大都群集在小麦叶片及嫩穗上刺吸为害,吸取汁液使叶片出现黄斑或全部枯黄,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还可传播病毒病,损失更大。

二、形态特征:体长1.8—2.5毫米,身体弱小、柔软,触角长,通常6节,刺吸式口器,分为有翅蚜和无翅蚜。

三、发生特点:麦蚜在我县以卵越冬,3月下旬卵开始孵化,4月份开始发生,5月份由点向面扩散,随着气温的上升,6月中下旬虫口数量达到高峰,产生有翅蚜向秋作物上飞迁,8月下旬—9月中旬再次形成高峰,其后产生性蚜,产卵越冬。

四、防治措施:

1、化学防治:当百株蚜量达到500头时,可进行田间喷药防治,每亩用40%氧化乐果50毫升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蚜丰产型品种;适期早播,灌区适时冬灌,消灭越冬虫卵。

3、保护天敌,以虫治虫:蚜虫的天敌主要有瓢虫、食蚜忙、草青蛉、食虫蝽象等,应加强保护利用,达到控制蚜虫危害的目的。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是我县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它们分布广,危害大,种类多,主要有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

底下害虫是多食性害虫。各种农作物、蔬菜以及果树、林木的幼苗和播下的

种子都可以受害。

地老虎又名切根虫、地蚕、土蚕等。其成虫全体暗褐至黑褐色;幼虫出唇基为等边三角形,体色黄褐至暗褐色,背面淡色纵带,表皮粗糙,有大小间杂的颗粒。地老虎属迁飞性害虫。春夏作物幼苗受其第一代幼虫危害,造成缺苗。作物受害情况,常与幼虫龄期及作物幼苗大小而有所差异,刚出土的子叶期作物,常齐地面被咬断,造成缺苗;有些作物长出真叶后,3—4龄幼虫食叶,或啃食茎期韧皮,或钻蛀茎其部等。

蛴螬是金龟子幼虫的总称。幼虫危害时在土中咬食萌发的种子,咬断幼苗根茎,断口整齐,幼虫还能危害洋芋块茎,成孔洞。身体乳白色,头部褐色,有三对胸足,体多皱纹,弯曲成“C”形。

蝼蛄俗称蛄蝼虫、地狗子等。以成、若虫于春季播种后为害小麦、青稞等禾谷类作物,咬断作物的根茎部,伤口成松开的乱麻状,使幼苗枯死或生长不良,夜间在地面活动时,能咬食地面的嫩茎,常将幼苗咬断。蝼蛄体黄褐色,全体密生细毛,头顶具有触角一对,前胸背面有短翅两对,前翅平叠于后翅之上,雄虫前翅可发声,后翅纵卷成筒状。足三对,前足特别发达并锯齿适于开挖土壤,其余两对后足较小。

金针虫俗称黄蚰蜒、节节虫、黄硬虫等。主要危害麦类作物,钻到根茎内取食,主根不完全被咬断,并能钻到大粒种子或洋芋块茎里存食,被害部不整齐或有虫洞和钻裂的痕迹,作物受害后慢慢枯黄而死。金针虫是叩头甲幼虫的总称,金针虫的成虫头部能上下活动,用于捏时点头作响,形似叩头,由此而得名。金针虫身体细长、光滑、坚硬,金黄色或茶褐色而带有光泽,故名“金针虫”。

地下害虫在土中生活,为害时间较长,是较难以防治的一类害虫,光靠化学农药防治是不够的,要实行综合措施防治。

一、农业防治

1、精耕细作,深耕多肥。可借机械力量杀伤一部分虫体。

2、有条件的地方,适时进行冬灌、春灌,改善凹地的排水条件,合理施肥,及时进行中耕、除草,随犁拾虫等。

二、化学防治

防治指标为地老虎虫(卵)1头(粒)/米2、蛴螬1—5头/米2、金针虫3—5/米2、蝼蛄0.5头/米2以上。

1、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兑水5公斤,拌种500公斤,主治蛴螬,兼治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残效期约40天,麦苗的保苗率达到92.2%—99%,或用40%甲期异柳磷乳油0.5公斤兑水40公斤,拌种400—500公斤,主治地下害虫,药效持续30—45天,保苗率在95%左右。

2、土壤处理。在冬小麦返青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50—300毫升,结合灌水施于土中,对金针虫有良好的灭虫保苗效果;或每亩2%甲基异柳磷粉剂2—3公斤,拌细土25—30公斤,顺垄撒施,然后覆土或浅锄,防治蛴螬效果较好。

3、 谷(饵)。用5公斤炒香的麦麸加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对硫磷乳油50—100克,兑适量水,制成毒饵,每亩施用1、2—2公斤,可防治蝼蛄。

4、 枝诱杀金龟子。取长0、3—1米榆、杨树枝,浸于40%氧化乐果乳油30倍液或40%久效磷乳油50倍液中浸泡10余小时,于傍晚前播入田间,1亩播5把,诱杀效果较好。

四、诱杀成虫。

1、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地老虎、蝼蛄、金龟子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效果也很好。

2、除草灭卵。由于地老虎产卵主要产地表部分和地面枯草和根须上,部分产于灰条、荠菜、旋花等十字花科作物的叶片背面,彻底铲除杂草

并进行中耕,并随即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可大大降低虫口密度。

3、人工捕杀。穴播作物采用早间苗、晚间苗,结合间苗、定苗、补苗等农事活动进行人工捕杀;也可在缺苗盛期每天清晨进行查苗,发现新

鲜断茎就近搜查捕杀地老虎幼虫。

粘虫

粘虫幼虫又叫夜盗虫、五色虫等,我州以洮河沿岸及羊沙河冶木河沿岸川水地发生较为严重,对小麦、青稞等粮食作物均能造成较大的为害。

一、形态识别及为害

粘虫幼虫有6个龄期,老熟幼虫头黄褐色,头盖有网纹,沿蜕裂线

有两条黑褐色纵纹呈“八字”形。胸腹部圆筒形,有五条纵线。幼

虫体色常因食科料、环境和幼虫密度不同而有变化。

粘虫是一种暴食性和杂食性害虫,发幼虫吞食叶片和咬断穗头。幼

虫的食量随龄期而增加,1—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鞘中昼夜

取食,但食量很小仅啃食叶肉残留表皮,3龄幼虫开始沿叶缘咬成缺

口,食量渐大,5—6龄为暴食阶段,所以防治粘虫要掌握在3龄以

前。

二、防治方法

对粘虫这样一种“暴食性”害虫,只掌握好防治的有利时机,就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目前药剂防治是控制粘虫为害的主要措施。用20%灭脲1号胶悬剂10克喷雾;或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时期应以2龄幼虫初盛期施药最佳。

油菜跳甲

油菜跳甲,既黄曲条跳甲、黄宽条跳甲、黄狭条跳甲三种。我县主要以黄曲条跳甲危害为主,群众统称土虼蚤、菜虼蚤。其主要为害十字花科的蔬菜如油菜、萝卜、白菜等。

一、形态识别及为害

黄曲条跳甲其成虫体小如蚤,体黑色,具有光泽,前胸布满小刻点,鞘翅上有8条纵行小刻点,体背有一黄色近肾脏形条纹,中间狭窄,两端膨大,各足胫节的基部及跗节均为黄褐色,后足腿节特别发达,善于跳跃。油菜跳甲以成虫在落叶、杂草中越冬,以春秋两季为害较重,春季作物幼苗出土,成虫即开始活动,啃食菜叶,其性活泼,受惊后即跳跃逃逸,成虫啃食叶部,油菜等出苗期被害叶片轻者千疮百孔,重者吃光吃净,迫使返种。油菜开花结荚期取食嫩荚,影响结实。

二、防治方法

1、消除田间杂草、残株落叶,播前深耕,幼虫为害严重时灌水,以减少虫源。

2、用烟草粉加草木灰或石灰3份喷洒。

3、播前亩用5%甲拌磷颗粒剂2—3公斤撒施,进行土壤处理。

4、播种时用5%甲拌磷颗粒剂0、5公斤/亩拌种,亦可用5%甲磷颗粒剂与种子混播或沟施、盖种。

5、出苗前或幼苗期也可用5%甲拌磷颗粒剂2公斤/亩,兑细土5公斤均匀撒施防治,亦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0%甲基异柳磷500倍液喷洒防治;蕾苔期,每亩撒施5%甲拌磷1公斤,均可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麦田阔叶杂草的防治

阔叶杂草可严重地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它们和农作物争阳光、水份和养份,有些还是作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能帮助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因此从作物播种到收获应进行农田阔叶杂草防治,以确保农作物的丰收。

一、 种类:在人县因气候条件复杂,地域间差异明显,故农田中阔叶杂草分

布广、种类多。主要有:蓟(刺几菜)、猪秧秧、芨芨菜、婆婆奶、藜(灰灰菜)、田旋花、艾蒿、苦荞麦、荠菜、龙葵(野海椒)、苍耳、苦苣菜、米瓦罐(麦瓶草)、蒲公英、车前草等。

二、 防治措施:阔叶杂草的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用化学的防治、农

业防治、机械防治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化学防治:每亩用72%的2、4—D丁酯乳油50—70克,兑水50—60公斤喷雾,或每亩用48%百草敌水剂20—30毫升,或每亩用绿黄隆4克。一般在小麦3—4叶期,喷雾防治效果最好,且对农作物比较安全。喷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无风的晴天,于早晨露水干后至下午6时前进行喷药,喷药后4小时以内若下雨,则需补喷。

2、农业防治:①精选种子:播种前应提前筛选种子,以防杂草种子混入。 ②田间除草:一般至少要求除草二次,幼苗期除草一次,孕穗前后除草一次。

③适时深翻:当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翻,使杂草种子埋入15厘米以下的土层中,抑制其出苗。

⑤ 轮作倒茬:将麦类作物与中耕作物蚕豆、玉米、瓜菜等轮作,经过精心除草和田间管理,可有效地防除阔叶杂草。

中华鼢鼠

中华鼢鼠,俗称瞎老、瞎瞎。在我县普遍发生,特别是在高寒阴湿和干旱地区为害较严重,近年来,在我县农区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中华鼢鼠食性很杂,主要取食植物地下根和地下茎,喜吃豆类、薯类、苜蓿、蔬菜、瓜类、药材胶禾本科作物鲜嫩多汁的地下部分胶嫩芽、新苗等,其中洋芋受害最为严重。中华鼢鼠是一种终年在地下活动的鼠种,营穴居生活。

防治方法:抓住有利时机,在惊蛰后交配活动期、秋季拉根期、小麦抽穗前后乱跑期,久旱天气突然下雨其在地表活动期均为防治的最佳时期。

1、农业防治。经常检查农田中中华鼢鼠的危害情况,发现鼠洞及时挖毁堵塞,按时收割庄稼,不在田间堆放谷物或秸秆,尽量减少丢失籽实,扩大机耕深耕面积,使中华鼢鼠失去隐藏的条件和场所。

2、人工防治。广大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农田灭鼠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如人挖、灌水、铁叉夹、石板榻、弓箭射杀等方法,对控制鼢鼠危害起到一定的作用,应大力推广应用。

3、药物防治,中华鼢鼠常年在地下生活,它的嗅觉单纯而灵敏,如遇异味马上堵洞脱逃,所以无论采用那种鼠药,都不能简单地裸放在鼠洞,必须以其最爱吃的食物为诱铒,将诱杀效果好的药物包在里面,才会奏效,目前多采用葱叶作诱铒将磷化锌装入葱叶完整的叶尖内,在有效洞上方用细木棍打眼,然后将灌好磷化锌的葱叶尖朝下放入洞中,再有土压牢,亦可采用鼢鼠灵、氯鼠酮等杀鼠剂诱杀,其方法是在有效洞上方用细木棍打眼,每眼投放3—4粒毒饵,然后封洞,鼢鼠闻味而取食中毒死亡。

第二章 中药材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一、当归

当归别名秦归、西当归、岷当归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木植物。以根入药,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去瘀生新、润肠通便等功能,是中医妇科要药。当归为我省地道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岷归”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

1、 生长习性

当归喜高寒凉爽湿润环境,是一种低温长日照植物,适宜在海拔1500~3000m的高寒地区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生长。一年生幼苗喜荫,忌阳光直射,须盖草遮荫,二年生成株耐强光,须充足阳光照射。当归种植要求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生长对温度要求较严,低海拔地区夏季高温易引起枯死,但水分过多易发生根腐烂。

2、 栽培技术

(1)适种范围 在我省海拔在1500~2500m,年平均气温在6.50C以下,年降雨量在500 m m以上的岷县、漳县、陇西、渭源的大部分地区可种植。

(2)选地整地 育苗地可选择阴潮湿的生荒地,高山选半阴半阳坡,土壤以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为宜。生荒地育苗一般在4~5月开荒,先将灌木毁草砍除,晒干后堆起,点火烧制熏熟厩肥和熏肥最好,一般每亩施腐熟厩肥5000kg左右,均匀撒于地面,再浅翻一次,使土肥混合均匀,以备作畦,一般按1m开沟作畦,畦沟宽30cm,畦高约25 m,四周开好排水沟以利排水。移栽应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荒地或休闲地最好,如连作,前茬以小麦、大麻、亚麻、油菜等为好,不宜选用马铃薯和豆类地块,如栽植坡地,以阳坡最好,选好的地块,栽产要深翻25 cm,结合深翻亩施腐熟厩肥6000kg以上,油渣100kg,有条件的地方亩施适量的过磷酸钙或其它复合肥。

(3)选用种子 当归种植应选用适度成熟的种子,即种子呈粉白色时采收的种子。老熟种子较饱满,播后生长旺盛,含糖高,易抽苔,所以不宜选用老熟种子。

(4)播种育苗 播种前用300C左右的水侵种24小时,一般6月上、中旬播种,高海拔地区6月下旬播种。亩播量8~10kg左右。采用撒播,即在整平的畦面上,将种子均匀撒入畦面,加盖细肥土0.5 cm,以盖住种子为度,再用扫把轻拍,使种子和土壤紧贴,以利催芽萌发。播种后的苗床必须保持湿润。同时盖草保墒。苗高1~2 cm时,选阴天或傍晚抖松盖草,然后小心揭去。育苗期间保持苗床无杂草,并结合除草进行间苗、去弱留强,保持株距1 cm,苗子生长到末期追施氮肥。可降低抽苔率。

(5)择苗移栽

①种苗选择 一般选用直径2~5 m m,生长均匀健壮、无病无伤、分杈少、表皮光滑的小麦备用(苗龄90~110天,百根鲜重40~70g),直径2mm以下过细和6mm以上的大苗尽量填用。

②种苗处理 一般栽种前用40%甲基异柳磷和40%多菌灵各250 g兑水10~15kg配成药液,将种苗用药剂浸蘸,一般10小时左右后再移植田间,可预防病虫害和当归麻口病。 ③适时移栽 当归栽植分冬栽和春栽两种。冬栽在立秋后至封冻前进行,春栽在春分至谷雨以清明前后为宜。

④栽植密度 一般亩保苗6500~8000株。

⑤栽植方法 有平栽、垄栽和地膜栽培三种。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是地膜盖栽培。各种栽植方法的技术规格是:地膜栽培选用70~80 cm宽、厚度0.005或0.006mm的强力超微膜,带幅10cm ,垄面宽60cm ,垄间距40cm ,垄高10cm.。每垄种植2行,行距50cm 、穴距20cm ,每穴2苗,穴深15cm ,亩植6600穴,先覆膜后栽植,栽后压实穴口封土。平栽分窝栽和

沟栽,窝栽挖穴深18~22cm、直径12~15cm,每窝栽1~2株,苗子分开,覆土1.5~2cm;沟栽按横向开沟,沟距40cm, 沟深15cm,株距15cm, 压实、覆土1.2~2cm。垄栽,起垄高23cm左右,垄距33cm,在垄上挖窝,窝距25~30cm,每窝栽1~2株,也可采用单垄双行。

(6)田间管理

①查苗补苗 当归一般移栽后10~30天出苗,苗齐后及时查苗补苗。

②间苗定苗 当苗高5cm时,应结合田间锄草,及时拔除病苗,及时定苗至适宜密度。

③中耕除草 当归在苗出齐后进行三次中耕地除草,第一次在齐苗后苗高5cm时除草,浅耕浅锄;第二次在苗高10~15 cm时除草,适当深锄;第三次在苗高25~30 cm时结合中耕除草,并进行培土。

④追肥 当归幼苗期不可多追肥。以免旺长,中后期结合中耕除草每亩追厩肥1500kg,有条件可追加过磷酸钙25 kg,饼肥50 kg。

⑤摘花苔 栽培中因控制不当有提早抽苔的植株时,应及早剪除摘净,否则会影响药材质量。

⑥灌排水 当归生长前期要少浇水,土壤干旱时适量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好,忌用大水灌溉,后期田间不能积水,雨季要及时排积水,防止烂根。

(7)病虫害及其防治

①根腐病 根腐病是一种半知真菌,主要危害当归根部。防治方法一是在栽植前用70%的五氯硝基苯1 kg对土壤进行消毒;二是选用无病健壮种栽栽植,栽前用65%的代森锌600倍溶液浸泡种栽10分钟,并尽量与禾本作物轮作种植,雨后及时排水;三是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石灰对病穴消毒;四是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发病区。

②褐斑病 褐斑病也是一种半知菌,高温高湿时易发病。在当归上主要危害植株叶片,一般5月发生,7~8月严重。发病初期可用65%的代森锌600倍溶液或1:1:120波尔多液喷洒或浇灌病区防治。

(8)采收加工

①采挖 一般当归在10月上旬叶片开始变黄,即可采挖。采挖前三天,先割去地上茎叶,留3cm左右的短茬,促进根部成熟,逐行逐株挖收,避免挖断根或漏挖。 ②加工 当归采挖后及时除去残留叶柄,去掉病虫根,将泥土洗净,晾2~3天,至根系变软时,将根理顺扎成小把,头朝下挂在熏棚内炕架上,先用柴火喷湿燃烟慢火熏烤,使当归上色,至表皮呈赤红色后,再用柴火熏烤,熏时室内通风,并经常翻动,烤干后搓去毛须,修去过细的尾根即成商品。

二、党参

党参别名上党、西党、东党、潞党等,为桔梗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以根入药。有补气养血、和脾胃、生津止渴清肺等功能。原产山西“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现许多地方都有栽培。我省主产西党、潞党,尤其以“纹党”因质量上佳而响誉海外。

1、 生长喜气候温和,夏季较凉的地方生长,耐寒忌高温,能在一300C的低温下安

全越冬,适应性强。党参对阳光要求严格,幼苗喜阴,成株喜光,党参种子细小,播种及苗期需水较多,保持土壤湿润有利出苗。定植成株怕涝,遇高温高湿易引

起烂根。栽培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壤土或砂壤土。地势

低洼,土质粘重以及盐碱土无均不宜栽培。

2、 栽培技术

(1)适种范围 我省种植党参的适宜区为海拔1600~2500米,年平均气温在70C以下的地区。

(2)育苗

①选地整地 育苗地宜选择排、灌水方便的半阴半阳坡地,以土地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好。整地耕翻时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500kg,同时均匀撒入15%的3911颗粒剂2.5~3 kg到土壤中,精细耙耱,按地走向整成3m宽畦,做到地绵墒足。

②种子精选与处理 选用当年新种子(隔年种子不宜选用),清除杂质、霉烂及秕粒,将种子放入40~500C的温水中浸泡,边搅边撒种子,直至水温降至150C左右不烫手为止,然后,将种子取出装入布袋或麻袋中,用清水淋洗数次,与稍湿润的细砂混合,贮藏于瓦缸内,约经8天左右,种子多数裂口露白时即可播种。

③播种 党参育苗播种春、夏、秋三季均可。我省一般4月中旬到5月上旬播种为好。播种方法:撒播时每亩用种子1.5~2kg,用细砂混匀,均匀撒于地表,用扫帚在地表来回扫2~3次,然后轻轻镇压,使种子和土壤完全接触;条播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8~20cm横向开浅沟,沟深3cm,播幅宽10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盖细土厚0.5~1cm。无论是撒播还是条播,播后地表应覆麦草或麦衣遮阴,以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地面湿润。

④田间管理 在幼苗出土长至5cm左右,选择阴雨天及时揭开覆盖物,适时松土除草。苗高10cm左右时去掉小苗、弱苗,使株距保持在2cm。有条件的苗期追施几次腐熟稀薄人畜粪水催苗。

(3)移栽

①选茬整地 选择前茬种植过粮食作物、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阳地块,秋季或春季播前整地,整地时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2000~2500 kg,腐熟饼肥50 kg,磷酸二氨20 kg做基肥。同时结合翻耕亩施入15%3911颗粒剂2.5~3 kg,防治地下害虫。 ②栽植 选择生长健壮、均匀、头梢尾完整、条长无妥叉、头部留有1~2个芽眼的参苗,于秋季10月上旬或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铵行距20 cm、横向挖沟深15~18 cm,按株距4~5 cm斜放于整好的坡度小于150沟坡上,尾部不要弯曲,使根系自然舒展,然后覆土超过根头约5 cm,压实后浇透定根水。

③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 除草是保证党参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春季幼苗出土后,应勤除杂草,当苗长高至10 cm左右时可松耕锄草,封垄后应停止。

追肥 一般搭救架前追施一次厩肥,随后结合灌水追肥,亩施尿素15 kg。

防治地下害虫 危害党参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小地老虎等。防治主要通过土壤处理、毒饵诱杀、灌根等方法防治。

防治病害 根腐病是党参主要病害,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喷5%托布津2000倍液淋根或50%甲基异柳磷1000倍液灌根。每7~10天1次,连续喷2~3次。有锈病发生初期用25%粉锈宁1000~15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4)采收加工

①采收 党参一般在定植后当年秋季采挖,也可第二年秋季采挖。秋季地上茎叶黄枯后,选晴天小心深挖,刨出全根,要避免伤根使浆汁流出,形成黑疤症,降低质量。 ②加工 将挖出的参根洗净按粗细分级、晾晒,晒干后放于凉爽处储藏,防潮湿,防虫蛀变质。

三、黄芪

黄芪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黄芪其根干燥后药用,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等效用。主治体虚多汗,气短心悸,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及白细胞减少贫血等症。黄芪分为东北黄芪(膜夹黄芪)和蒙古黄芪(绵黄芪),蒙古黄芪植株较小茎细弱呈匍匐状,根长直,质量好。东北黄芪(膜夹黄芪)植株高大直立,根多分枝,质量较差。

黄芪原为野生,主产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山东及我省等地,已有百年栽培历史,近年全国各地均有引种栽培。我省陇西县种植黄芪历史悠久,所产黄芪根条粗大,质坚而绵,粉性足,药用成分含量高,是芪中精品,为陇西地道珍贵药材。2001年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将我省陇西县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称誉。黄芪一般每亩可生产干药600 kg左右,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

1、 生长习性

黄芪是深根系植物,喜阳光,耐旱怕涝,喜欢冷爽气候,气温过高常抑制生长,种植较坚硬,吸水性差,发芽率低,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忌重茬,不宜在重盐碱地、涝洼地、粘土地种植,宜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上栽培。

2、 栽培技术

(1)适种范围 在我省定西市的大部分地方均可种植。

(2)选择茬口 一般不宜与马铃薯、菊花、白术连作,但要尽量避免与豆科作物轮作,忌连茬重茬。

(3)施肥整地 一般选择地势较高,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中性或碱性沙质壤土或绵沾沾自喜土地块种植。耕翻整地时每亩施熟圈肥5000 kg以上,饼肥50 kg,复合肥50 kg,将土壤耙细整平;多雨易涝地应做高畦。

(4)种子处理 黄芪的种子外皮有一层果胶质,种皮极硬,吸水力差,出苗率低。播前必须要对种子进行处理,目产生产上一般应用下列几种方法:

① 沸水催芽 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急速搅拌1分钟,立即加入冷水将温度降至400C,再浸泡

2小时,然后把水倒出,将种子装入麻袋等物中焖12小时,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播种。

② 硫酸处理 对晚熟硬实的种子,可用浓度为70~80%的硫酸浸泡3~5分钟,取出迅速置

于流水中冲洗半个小时后凉干播种。

③ 细砂擦伤 在种子中掺入细沙摩擦种皮,使种皮有轻微磨损(以利于吸水),之后置种

子于30~500C温水中浸泡3~4小时,待种子吸水膨胀后播种。

(5)种植方式 黄芪种植方式有直播与育苗移栽两种。

①直播法 经过人工处理的上年生产的新种子,在3月底至4月初土地解冻后进行春播,亦可在当年冬季11月份封冻前进行冬播,冬播种子不进行任何处理。在整好的地里按行距30 cm、株距12 cm撒籽播种,覆土厚2 cm,稍加镇压,亩用种量2.5~3 kg.

②育苗移栽 直播一般产量低,产品质量差,保苗难度大,因此生产上应采取育苗移栽的方法进行栽培,春季或夏季,种子前置处理后,按每亩7 kg的用种量,均匀撒入田内,覆土厚度2 cm,铺一薄层细沙,干旱时应多次进行喷、洒水,30天时间苗可出齐,苗期要间苗除草二次,行、株距6~8 cm,注意防治病虫害,当年月10月上中旬挖出埋土保温贮藏,或在第二年春季萌芽前挖苗移栽到大田中去;移栽时按行距20 cm开沟,按株距10 cm斜平摆入芪苗,使苗头上部直立向上,距地面3~4 cm,整平表面稍加镇压。

(6)田间管理

①间苗定苗 直播田当苗高3~4 cm时,进行间苗和移苗补缺,苗高10 cm左右时,按株距12 cm定苗。结合间苗定苗进行除草松土。

②追施肥料 黄芪比较喜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每年还需追肥2~3次。第一次苗齐或返

青后,每亩追施硫酸铵15 kg;第三次,对多年生芪在冬季枯苗后亩施优质农家肥2000 kg或过磷酸钙50 kg、饼肥150 kg混合均匀后在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

③灌水排涝 黄芪定苗后一般不灌水,要保持地面稍干,进行适当蹲苗,经利根糸伸长。但当天气特别干旱时,应及时适当浇水。雨季应注意及时排涝,防止烂根。

④摘顶打蕾 除留种田外,为避免开花造成植株养分的无效损耗而影响到根部的生长发育,应在现蕾初期打去花序的顶心。

⑤病虫防治 生长期发现蛴螬等地下害虫时,可用90%的固体敌百虫配成1000倍液滴灌植株;对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在青果期喷施兼有防治黄芪种子小峰的作用;豆荚螟初孵幼虫期限用50%马拉硫磷1500~2000倍液,成虫期喷50%敌敌畏800倍液进行防治;白粉病可用波美度为0.1~0.3度的石硫合剂喷雾、或亩用70~100g三唑酮配成500倍液喷雾。

(7)选留良种 黄芪收获时,选地上部茎矮细弱,地下部根肥大长,侧根少的当年不开花的根留作种栽用。在芦头下剪去次根栽植于施足基肥的畦田中,行距40 cm,株距26 cm,开沟深度20 cm,将种根垂直放于沟内,芽头朝上,使芦头顶离地面2~3 cm,覆土后将土压实。7~8月黄芪开花结籽时,待种子变为褐色采摘荚果,随熟随摘。荚果晒干后脱离种子,去掉杂质,装入布袋或麻袋,放入通风干燥处贮藏备用。

(8)收获加工 如果管理措施正确,冬季播种或春季移栽的黄芪一年生长当年即可收获,也可待二年采收。一般在11月上旬当植树株茎叶枯萎时,将地上部分叶茎叶割掉,在畦的一端开60~70 cm深的沟,然后用长铁叉翻土,将根扒出,除去泥土,剪掉芦头,晒至7~8成干时,剪去侧根及须根,分等捆成小把,此后晾晒至全干,即可上市出售。

四、柴胡

柴胡又名北柴胡、硬苗柴胡、竹叶柴胡、红柴胡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省是全国有名的此胡主产地之一。柴胡以根入药,有解表和里,疏肝解郁,镇静镇痛。退热镇咳和降低血压等作用。主治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肝炎及妇科疾病等。

1、 生长习性

柴胡多为野生,家种柴胡由野生种经种栽驯化而来。柴胡适应性强,喜凉爽湿润气候,耐旱耐寒、耐贫瘠,忌高温,怕涝积水。种植柴胡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质地以沙土或疏松的夹沙壤土最为适宜,低洼积木、盐碱地、粘质土地不宜盲目种植。

2、 栽培技术

(1) 适种范围 一般在我省海拔2000m以下的冷凉山地、川旱地及水川地均可种植。

(2) 选择良种 柴胡种子寿命较短,应选用成熟度好的新种子,隔年种子一般不使

用。田间留种要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2~3年生柴胡作留种母株,生育期

间加强田间管理,加大磷钾肥的用量,促进果实充分发育,使其籽粒充实饱满,

9~11月当果实由青变褐时收割,置通风干燥处,待种子完全完成后熟作后,再

进行脱粒、净选、贮藏。

(3) 茬口选择 一般豆类、小麦等夏收作物作前茬,忌连茬种植。

(4) 种子处理品 播种之前将柴胡种子用40~50C的温水浸泡8~12小时,除取浮

在水面上的瘪籽,将水倒掉后将1份种子与3份湿沙混合,在20~25C温度下

催戈芽,约10天后,当部分出现种子裂口,筛去砂土即可播种。

(5) 播期 柴胡播种有春播和秋播两个时期。春播一般于3月上旬至4月下旬进行,

秋播在土壤封冻前完成。

(6) 播种子 柴胡的种植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直播在我省定西市一般采取

将柴胡与小麦、胡麻或油菜等进行混作的方式进行。方法是在粮、油作物按常

规方法法播种后,以亩用种2~3kg柴胡籽与等量的细干土(或细砂)混合均匀,

撒施于地表,然后进行耙耱。

(7) 育苗移栽

① 育苗 选向阳背风地块作育苗畦,在整平耙细的苗床上按10cm的行距,开深度为1.5~2cm的浅沟,将种子与优质农家肥、火土灰混拌均匀撒入沟内,覆土使之与畦面齐平,稍加镇压,用喷壶浇水后在畦面覆盖地膜或盖草保温保湿,待有八成种子发牙出苗后揭去覆盖物,当苗高12~15cm时轻轻松土拔草,并适当追施发酵后的过滤稀粪,精心培育。

② 移栽 次年春季起苗移栽,移栽地块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缓坡夹沙地,深耕深翻20~30cm打碎土块,整平地面,按行距15~20cm深度10cm开沟,并以株距10~15cm单株移栽,尽量使之根糸舒展,覆土压实。

(8) 施肥 柴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育期长、植株高、密度大,需水需肥多,直

播田一般由于与其它作物混作,更消耗地力,因此,必须施足底肥,一般亩施

农家肥2200~3000kg,过磷酸钙25kg。

(9) 田间管理

①间苗除草 直播田实行与小麦混作的在小麦收获后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锄草,当苗高3~5cm时进行间苗,次年等苗高10cm左右时结合松土再锄草一次,并按株距5~7cm定苗。

②追肥灌水 有灌溉条件的川水地,在小麦收获前灌水一次,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10 kg,当苗高15cm时,结合灌水亩施过磷酸钙15 kg,尿素5 kg。

③病虫防治 柴胡上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锈病、斑枯病;虫害主要是蚜虫、黄风蝶。其防治方法分别是移栽时严格挑选,剔除病弱株,种苗根部用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浸根,重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对底下害虫及线虫进行及时防治等措施来防治根腐病;园内发现病株要及时清理,在发病初期用25%的粉锈宁1000倍液喷施防治锈病;注意轮作,清理田园病株,用1:1:12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或用80%的蓝宝700倍液喷雾防治斑枯病;用40%乐果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牙虫;用青虫菌300倍液防治黄风蝶。以上措施,对病虫害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④ 摘心除蕾 除留种田外,柴胡7~8月开花前应及时除蕾。摘心除蕾,防止抽薹开花是提

高柴胡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

(10) 适时收获 第二年当地上部茎叶自然枯萎时至至第三年春季土壤解冻后幼苗出芽前采挖,尽量保持根的完整性,以不伤根为限。采挖后抖去根部泥土,除去根毛、残茎、晒干即可。

(11) 分级加工 将柴胡以根的粗细进分级,一般分为0.6cm以上、0.4~0.6cm和0.4cm以下三个级别,分级后每0.5kg左右捆成小把分别晾晒。

第三章 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有三种,即条锈、叶锈、秆锈,群众称为“黄疸”或“黄金”。我县以条锈危危害为主。小麦得了条锈病,叶子变黄枯死,轻的能抽穗结实,但灌浆不足籽粒秕瘦;重的部分小穗开花不结实,穗粒减少,一般减产百分之十之二十,严重时,有的还不能抽穗 ,形成“锁口疸”,颗粒无收。

一、 病状 : 小麦三种锈 病的共同特征是,在发病部位产生铁锈色

粉疱状的病斑,这种粉疱状的病斑,叫夏孢子堆。但形状、大小、

颜色、排列各有不同。条锈病以叶片为主,也危害叶鞘、茎秆和

穗部,夏孢子堆最小,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排列成虚线状

和叶脉平形。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秆锈病危害茎秆,也危

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最大,长圆形,红褐色,散生,常愈合

成大斑。俗话说:“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二、 传播方式: 小麦病是一种随气体传播的病菌,蔓延扩散非常

快,先是由越冬病菌侵入麦苗,到早春就可出现单片病叶,经过

几代繁殖形成发病中心,再逐渐扩大形成发病基地,开始迅速蔓

延扩大,几天之后就会暴发流行。

三、 防治方法:

1、 药剂防治:当前防治小麦锈病的有效药剂是粉锈宁。当田间普遍

率(病叶、秆率)达到10%时,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

克,兑水50~60公斤,在早晨露水干后,睛天无风时进行喷雾防治。

2、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推广抗锈良种是防治锈病的根本途径,是

大面积防治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但由于新的条锈生理小种的产

生,使我州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丧失了抗性,成为感病品种。因

此,急需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提高防治锈病的能力。

3、 加强田间管理:一是调节播种期,在条锈病越冬地区,冬麦适期

晚种,可减少秋苗发病。在秆锈病流行区适期早播或选用早熟品种,

可减轻后期受灾程度。二是合理施肥,氮肥应早施,以免造成贪青

晚熟,加重受害。增施磷、钾肥,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合,可

增强小麦的抗锈能力。

麦类黑穗病

麦类黑穗病在我县小麦、青稞上普遍发生的有小麦腥黑穗病、小麦散黑

穗病和大麦坚黑穗病、大麦散黑穗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危害部位都在

穗部,受害的籽粒变成黑粉,传播途径都是以种子为主,防治方法基本

一致。

一、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略有增多,最明显的特征是病穗短直,颜色为暗色,后变灰白色。颖壳外张,露出病粒。病粒较健粒短而圆,腹沟不明显,成熟后灰褐色,外被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具鱼腥味,因而得名。病穗通常为全穗罹病,但也有半穗或部分小穗受害者。

小麦散黑穗病病株抽穗较健株为早,全穗变成松散的黑粉团。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白色薄膜,当病穗完全抽出后,薄膜破裂,黑粉随风吹散。后期只留下一个空穗轴。穗颈比正常穗为短。有的病穗出有少数小穗仍能结实的,一般一株发病所有分蘖穗均成黑穗,有时也有个别分蘖仍结实的,这在抗病品种中比较常见。

大麦坚黑穗病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病穗不完全抽出,即使抽出,穗颈显著变短。病穗上的籽粒包括内、外颖全破坏,变成一层灰黑色薄膜,黑粉不易散开。

大麦散黑穗病病株比健株矮,抽穗早,穗部完全被破坏成黑粉,外包灰色薄膜,破裂后被风吹散,仅留穗轴。

二、防治方法:

麦类黑穗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种子带菌,因而在防治上应以种子处理为主。药剂拌种子方法简便,技术较易掌握,是防治麦类黑穗的理想方法。目前用于防治麦类黑穗病的药剂种类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100公斤种子用50%神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克或40%五氧硝

基苯粉剂500克拌种。

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克加水4公斤,拌100公斤

麦种,然后闷种6小时。

3、用40%多菌灵悬浮剂250克,加水4公斤,拌麦种100公斤,

再堆闷6小时后播种。

4、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60—320克拌麦种100公斤。

5、每100公斤种子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00—200克拌种。

小麦白秆病

小麦白秆病是一种以种子传播为主小麦病害,主要发生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我县于1987年大面积发生,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轻者减产2—3成,重者达6—7成,个别地块几乎绝收,给我县的小麦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一、 病状:受害叶片发病初期沿叶脉出现水渍状或褐色条斑,边缘较深,

从叶的茎部向叶尖延伸,继而叶鞘、茎秆上产生黄褐色的条斑。抽

穗期叶鞘和茎秆上也产生和叶片相类似的条斑,至扬花灌浆期,蔓

延到茎秆和穗轴上。每叶一般有宽3—4毫米的条斑2—3条,而后

条斑扩大,致使叶片干枯,呈现明显的白秆症状。

二、 传播方式:小麦白秆病初侵染源主要是种子带菌,病菌以菌丝及菌

丝结存在种子表皮及种皮内,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可存活4年以

上,田间发病后,孢子随气流传播再侵染,在田间形成明显的发病

中心。本病适于高寒气候条件下发生,如小麦后期多雨、气温低有

利于流行,在气温高的条件下,孢子很容易死亡。

三、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此病以种子传播为主,采用药剂拌种可收到明显的防效。目前我县使用的最有效的药剂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

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250克,拌麦种100公斤进行防治,均可达

到90%以 上的效果。

2、农业防治:;轮作倒茬,病田常遗落大量的病残体,应进行清除,即翻耕灭茬,并以小麦与其它作物实行轮作倒茬。小麦品种间的抗菌

性也有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抗病品种。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在甘肃省以前就有发生,但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变和某些高产矮秆小麦品种的推广及栽培密度的增加,此病发展迅速,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县尤以洮河流域发生较为严重。

一、病状:小麦白粉病对小麦秋苗倒成株期皆可被害,在舟曲主要发生在春

季5~6月份,危害叶片、叶鞘、秆穗部的颖壳及芒,病部产生绒状的白色霉素点(即菌丝体),后在毒点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覆盖叶面,影响光合作用,消耗植株大量的养分、水分,致使麦苗生长衰弱。小麦成熟期白色霉点逐渐变为灰色淡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产生的闭壳,菌丝层脱落后,叶片枯黄。

二、传播方式:小麦白粉病也是气流传播的病害,病菌的分生孢子,随气流

传播,扩大再侵染,在温度高,雨量多,湿度大,风多风大的情况下,更有利于病菌侵染和繁殖。干旱虽对病菌有一定影响,但干旱亦使小麦生长不良,降低抗病能力,因而干旱年份病害亦重。

三、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当白粉病病茎率达20%时,每亩用15%粉锈宁75克,兑水50—60公斤进行喷雾,亦可兼治小麦锈病。也可用50%退菌特可

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2、农业防治:注意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密度要适宜,施肥要氮、磷、钾合理施用,灌水要合理,以创造提高植株抗性,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

件。

麦鞘毛眼蝇

麦鞘毛眼蝇主要危害青稞,还可危害小麦、燕麦及一些禾本科植物。

近年来在我县东南北路各乡发生严重,并有逐年年加重的趋势。该虫以幼虫潜入青稞、小麦叶鞘,取食危害,致使叶鞘枯白,叶片黄化,提前干枯,导致籽粒秕瘦品质低劣,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以上。

一、形态识别

麦鞘毛眼水蝇成、幼虫都很小。成虫体色灰暗,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幼虫体仿锤形,淡黄色,口钩黑色,尖端呈钩形伏,柄部分叉,象“丫”字形,尾端有黑色短刺,腹部末端有气门突一对。

二、发生规律

据观察,麦鞘毛眼水蝇在青稞上一年发生一代,每年五月中旬开始见到成虫,五月下旬和六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并大量产卵,卵主要产于青稞、小麦剑叶以下的第一、二、三片叶上。卵散产以距叶舌1—3厘米处最多,卵期12—18天。卵孵化后,幼虫立即钻入叶面表皮内活动,不久即进入叶鞘表皮内危害,咬食叶肉,留下潜道,潜道呈水渍状,随着虫龄的增大,幼虫经过之处,叶肉几乎被吃光,只留下内外表皮和维管束,里表皮呈半透明状,外表皮呈灰白色,幼虫期约25天。七月中旬后幼虫在叶鞘内化蛹,蛹期20天左右。八月中旬可见第一代成虫,绝大部分成虫突然去向不明,经淘土检查,末发现任何虫态在合作地区越冬,其越冬场所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 防治方法

麦鞘毛眼水蝇的防治,在目前仍以药剂防治为主,防治适期应在第一代卵化开始大量卵化阶段,亦即青稞抽穗前期,抓住幼虫抗药性差和尚末侵入的关键时机,在大量发生年集中防治两次,即可控制为害,具体可采用:

1、在成虫盛发期,即在青稞孕穗期,每亩用40%乐果和80%敌敌畏各50%克或90%敌百虫结晶75克,或25%亚胺硫磷100克兑水50公斤喷洒消灭成虫。

2、在卵孵化期(青稞抽穗期),每亩用40%氧化乐果100克,兑清水50公斤喷洒,防治初孵化幼虫。

麦 蚜

麦蚜在我县广泛分布、危害较重,种类较多,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黍缢管蚜等,以麦二叉蚜和长管蚜危害为主。麦蚜具有繁殖力强,发生世代多等特点。

一、危害:麦蚜大都群集在小麦叶片及嫩穗上刺吸为害,吸取汁液使叶片出现黄斑或全部枯黄,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还可传播病毒病,损失更大。

二、形态特征:体长1.8—2.5毫米,身体弱小、柔软,触角长,通常6节,刺吸式口器,分为有翅蚜和无翅蚜。

三、发生特点:麦蚜在我县以卵越冬,3月下旬卵开始孵化,4月份开始发生,5月份由点向面扩散,随着气温的上升,6月中下旬虫口数量达到高峰,产生有翅蚜向秋作物上飞迁,8月下旬—9月中旬再次形成高峰,其后产生性蚜,产卵越冬。

四、防治措施:

1、化学防治:当百株蚜量达到500头时,可进行田间喷药防治,每亩用40%氧化乐果50毫升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蚜丰产型品种;适期早播,灌区适时冬灌,消灭越冬虫卵。

3、保护天敌,以虫治虫:蚜虫的天敌主要有瓢虫、食蚜忙、草青蛉、食虫蝽象等,应加强保护利用,达到控制蚜虫危害的目的。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是我县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它们分布广,危害大,种类多,主要有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

底下害虫是多食性害虫。各种农作物、蔬菜以及果树、林木的幼苗和播下的

种子都可以受害。

地老虎又名切根虫、地蚕、土蚕等。其成虫全体暗褐至黑褐色;幼虫出唇基为等边三角形,体色黄褐至暗褐色,背面淡色纵带,表皮粗糙,有大小间杂的颗粒。地老虎属迁飞性害虫。春夏作物幼苗受其第一代幼虫危害,造成缺苗。作物受害情况,常与幼虫龄期及作物幼苗大小而有所差异,刚出土的子叶期作物,常齐地面被咬断,造成缺苗;有些作物长出真叶后,3—4龄幼虫食叶,或啃食茎期韧皮,或钻蛀茎其部等。

蛴螬是金龟子幼虫的总称。幼虫危害时在土中咬食萌发的种子,咬断幼苗根茎,断口整齐,幼虫还能危害洋芋块茎,成孔洞。身体乳白色,头部褐色,有三对胸足,体多皱纹,弯曲成“C”形。

蝼蛄俗称蛄蝼虫、地狗子等。以成、若虫于春季播种后为害小麦、青稞等禾谷类作物,咬断作物的根茎部,伤口成松开的乱麻状,使幼苗枯死或生长不良,夜间在地面活动时,能咬食地面的嫩茎,常将幼苗咬断。蝼蛄体黄褐色,全体密生细毛,头顶具有触角一对,前胸背面有短翅两对,前翅平叠于后翅之上,雄虫前翅可发声,后翅纵卷成筒状。足三对,前足特别发达并锯齿适于开挖土壤,其余两对后足较小。

金针虫俗称黄蚰蜒、节节虫、黄硬虫等。主要危害麦类作物,钻到根茎内取食,主根不完全被咬断,并能钻到大粒种子或洋芋块茎里存食,被害部不整齐或有虫洞和钻裂的痕迹,作物受害后慢慢枯黄而死。金针虫是叩头甲幼虫的总称,金针虫的成虫头部能上下活动,用于捏时点头作响,形似叩头,由此而得名。金针虫身体细长、光滑、坚硬,金黄色或茶褐色而带有光泽,故名“金针虫”。

地下害虫在土中生活,为害时间较长,是较难以防治的一类害虫,光靠化学农药防治是不够的,要实行综合措施防治。

一、农业防治

1、精耕细作,深耕多肥。可借机械力量杀伤一部分虫体。

2、有条件的地方,适时进行冬灌、春灌,改善凹地的排水条件,合理施肥,及时进行中耕、除草,随犁拾虫等。

二、化学防治

防治指标为地老虎虫(卵)1头(粒)/米2、蛴螬1—5头/米2、金针虫3—5/米2、蝼蛄0.5头/米2以上。

1、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100克兑水5公斤,拌种500公斤,主治蛴螬,兼治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残效期约40天,麦苗的保苗率达到92.2%—99%,或用40%甲期异柳磷乳油0.5公斤兑水40公斤,拌种400—500公斤,主治地下害虫,药效持续30—45天,保苗率在95%左右。

2、土壤处理。在冬小麦返青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50—300毫升,结合灌水施于土中,对金针虫有良好的灭虫保苗效果;或每亩2%甲基异柳磷粉剂2—3公斤,拌细土25—30公斤,顺垄撒施,然后覆土或浅锄,防治蛴螬效果较好。

3、 谷(饵)。用5公斤炒香的麦麸加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对硫磷乳油50—100克,兑适量水,制成毒饵,每亩施用1、2—2公斤,可防治蝼蛄。

4、 枝诱杀金龟子。取长0、3—1米榆、杨树枝,浸于40%氧化乐果乳油30倍液或40%久效磷乳油50倍液中浸泡10余小时,于傍晚前播入田间,1亩播5把,诱杀效果较好。

四、诱杀成虫。

1、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地老虎、蝼蛄、金龟子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效果也很好。

2、除草灭卵。由于地老虎产卵主要产地表部分和地面枯草和根须上,部分产于灰条、荠菜、旋花等十字花科作物的叶片背面,彻底铲除杂草

并进行中耕,并随即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可大大降低虫口密度。

3、人工捕杀。穴播作物采用早间苗、晚间苗,结合间苗、定苗、补苗等农事活动进行人工捕杀;也可在缺苗盛期每天清晨进行查苗,发现新

鲜断茎就近搜查捕杀地老虎幼虫。

粘虫

粘虫幼虫又叫夜盗虫、五色虫等,我州以洮河沿岸及羊沙河冶木河沿岸川水地发生较为严重,对小麦、青稞等粮食作物均能造成较大的为害。

一、形态识别及为害

粘虫幼虫有6个龄期,老熟幼虫头黄褐色,头盖有网纹,沿蜕裂线

有两条黑褐色纵纹呈“八字”形。胸腹部圆筒形,有五条纵线。幼

虫体色常因食科料、环境和幼虫密度不同而有变化。

粘虫是一种暴食性和杂食性害虫,发幼虫吞食叶片和咬断穗头。幼

虫的食量随龄期而增加,1—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鞘中昼夜

取食,但食量很小仅啃食叶肉残留表皮,3龄幼虫开始沿叶缘咬成缺

口,食量渐大,5—6龄为暴食阶段,所以防治粘虫要掌握在3龄以

前。

二、防治方法

对粘虫这样一种“暴食性”害虫,只掌握好防治的有利时机,就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目前药剂防治是控制粘虫为害的主要措施。用20%灭脲1号胶悬剂10克喷雾;或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时期应以2龄幼虫初盛期施药最佳。

油菜跳甲

油菜跳甲,既黄曲条跳甲、黄宽条跳甲、黄狭条跳甲三种。我县主要以黄曲条跳甲危害为主,群众统称土虼蚤、菜虼蚤。其主要为害十字花科的蔬菜如油菜、萝卜、白菜等。

一、形态识别及为害

黄曲条跳甲其成虫体小如蚤,体黑色,具有光泽,前胸布满小刻点,鞘翅上有8条纵行小刻点,体背有一黄色近肾脏形条纹,中间狭窄,两端膨大,各足胫节的基部及跗节均为黄褐色,后足腿节特别发达,善于跳跃。油菜跳甲以成虫在落叶、杂草中越冬,以春秋两季为害较重,春季作物幼苗出土,成虫即开始活动,啃食菜叶,其性活泼,受惊后即跳跃逃逸,成虫啃食叶部,油菜等出苗期被害叶片轻者千疮百孔,重者吃光吃净,迫使返种。油菜开花结荚期取食嫩荚,影响结实。

二、防治方法

1、消除田间杂草、残株落叶,播前深耕,幼虫为害严重时灌水,以减少虫源。

2、用烟草粉加草木灰或石灰3份喷洒。

3、播前亩用5%甲拌磷颗粒剂2—3公斤撒施,进行土壤处理。

4、播种时用5%甲拌磷颗粒剂0、5公斤/亩拌种,亦可用5%甲磷颗粒剂与种子混播或沟施、盖种。

5、出苗前或幼苗期也可用5%甲拌磷颗粒剂2公斤/亩,兑细土5公斤均匀撒施防治,亦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0%甲基异柳磷500倍液喷洒防治;蕾苔期,每亩撒施5%甲拌磷1公斤,均可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麦田阔叶杂草的防治

阔叶杂草可严重地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它们和农作物争阳光、水份和养份,有些还是作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能帮助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因此从作物播种到收获应进行农田阔叶杂草防治,以确保农作物的丰收。

一、 种类:在人县因气候条件复杂,地域间差异明显,故农田中阔叶杂草分

布广、种类多。主要有:蓟(刺几菜)、猪秧秧、芨芨菜、婆婆奶、藜(灰灰菜)、田旋花、艾蒿、苦荞麦、荠菜、龙葵(野海椒)、苍耳、苦苣菜、米瓦罐(麦瓶草)、蒲公英、车前草等。

二、 防治措施:阔叶杂草的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用化学的防治、农

业防治、机械防治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化学防治:每亩用72%的2、4—D丁酯乳油50—70克,兑水50—60公斤喷雾,或每亩用48%百草敌水剂20—30毫升,或每亩用绿黄隆4克。一般在小麦3—4叶期,喷雾防治效果最好,且对农作物比较安全。喷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无风的晴天,于早晨露水干后至下午6时前进行喷药,喷药后4小时以内若下雨,则需补喷。

2、农业防治:①精选种子:播种前应提前筛选种子,以防杂草种子混入。 ②田间除草:一般至少要求除草二次,幼苗期除草一次,孕穗前后除草一次。

③适时深翻:当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翻,使杂草种子埋入15厘米以下的土层中,抑制其出苗。

⑤ 轮作倒茬:将麦类作物与中耕作物蚕豆、玉米、瓜菜等轮作,经过精心除草和田间管理,可有效地防除阔叶杂草。

中华鼢鼠

中华鼢鼠,俗称瞎老、瞎瞎。在我县普遍发生,特别是在高寒阴湿和干旱地区为害较严重,近年来,在我县农区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中华鼢鼠食性很杂,主要取食植物地下根和地下茎,喜吃豆类、薯类、苜蓿、蔬菜、瓜类、药材胶禾本科作物鲜嫩多汁的地下部分胶嫩芽、新苗等,其中洋芋受害最为严重。中华鼢鼠是一种终年在地下活动的鼠种,营穴居生活。

防治方法:抓住有利时机,在惊蛰后交配活动期、秋季拉根期、小麦抽穗前后乱跑期,久旱天气突然下雨其在地表活动期均为防治的最佳时期。

1、农业防治。经常检查农田中中华鼢鼠的危害情况,发现鼠洞及时挖毁堵塞,按时收割庄稼,不在田间堆放谷物或秸秆,尽量减少丢失籽实,扩大机耕深耕面积,使中华鼢鼠失去隐藏的条件和场所。

2、人工防治。广大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农田灭鼠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如人挖、灌水、铁叉夹、石板榻、弓箭射杀等方法,对控制鼢鼠危害起到一定的作用,应大力推广应用。

3、药物防治,中华鼢鼠常年在地下生活,它的嗅觉单纯而灵敏,如遇异味马上堵洞脱逃,所以无论采用那种鼠药,都不能简单地裸放在鼠洞,必须以其最爱吃的食物为诱铒,将诱杀效果好的药物包在里面,才会奏效,目前多采用葱叶作诱铒将磷化锌装入葱叶完整的叶尖内,在有效洞上方用细木棍打眼,然后将灌好磷化锌的葱叶尖朝下放入洞中,再有土压牢,亦可采用鼢鼠灵、氯鼠酮等杀鼠剂诱杀,其方法是在有效洞上方用细木棍打眼,每眼投放3—4粒毒饵,然后封洞,鼢鼠闻味而取食中毒死亡。


相关文章

  • 生物医药技术
  • 生物技术是二十一世纪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在某些具体技术项目上,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生物技术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 ...查看


  •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就是践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绿色消费"."生态文明&q ...查看


  • 关于生物技术在山东地区的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 学院: 班级: 姓名: 关于生物技术在山东地区的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生物技术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健康.食物.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最具潜力的技术,当前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正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山东是生物资源大省,农业生物.医药生物.海 ...查看


  • 盘县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 盘县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调研报告 黄雷 何斌 [内容摘要] 盘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生产方式和观念落后.产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投入不足,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 ...查看


  • 最新的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2008-12-14
  • 最新的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 2008-12-14 19:27 鼓励类 :对设在西部地区,以国家规定的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内资工业企业和外资工业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 ...查看


  • 产道地药材的重金属含量测定与分析
  • 104 低,检测灵敏度比较低,为减少误差,最终选择称样量 为2 g.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2005年版Is].一部.2005:78. [2]许腊英.半夏化学成分及饮片的现代研究进展FJ].时珍 国医国药,2004,15(7):441- ...查看


  • 盘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 盘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及基本情况 中药材利用是我国古代医药工作者的智慧的结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生存质量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对药用植物需求量越来越大,需求质 ...查看


  •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以铜仁市为例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部署,铜仁市在稳定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作为主攻方向,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深入实施" ...查看


  • 腰站子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 腰站子东乡族乡中药材产业化 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我乡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现对我乡甘草.枸杞.红花等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查看


  • 项目验收自评报告
  • 兵团科技项目验收自评价报告 项目编号: S 2 0 1 1 G 4 1 0 0 2 3 项目名称: 红花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 承担单位: xxxxxxxx 组织单位: xxxxxxxx 起止时间: 2011 年4 月1 日-2012年1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