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观点 | 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医思维

清人《医道图》

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医学就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如《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正因如此,中医比其他自然科学更容易和哲学相结合。

下面从五个方面举例具体阐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理解中医思维。

“ 从对立统一规律看中医阴阳的对立及平衡

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基础。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等等,其实质都是对立的统一。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一切方面。懂了它,就从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从中医心肾的关系来说;心属火肾属水。虽说水火不容,这是它们对立相反的一方面;但又可水火既济。这是它们统一相成的一面。水寒抑制火不至于炎上,火热也抑制了肾水不至于太寒,从而形成了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动态平衡。其他如肝的舒泄,肾的收藏,肺的宣发和肃降等都是相反相成。再如经脉的循行是足三阳从上往下,足三阴从下往上。后病治前,腹病治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走路及打太极拳时左上肢和右下肢一起动,也是相反相成,越相反效果相对越好。因为越能相成,越能统一,越能平衡。

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升就是升清,降就是降浊。一升一降,这是它们对立相反的一方面,但它们又有统一相成的一面。脾的升清抑制了胃不至于下降太过,胃的降也抑制了脾不至于升得太过,避免了太过打破平衡的弊端。从而形成了动态平衡。

“ 从量变质变规律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量的增加或减少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然后在新物质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就构成了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事物太过了就要走向反面,所谓物极必反。

中医的阴阳学说也同样认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也就是说在阴阳变化的过程中,阴到了极度,它可以转化为阳,或者说会表现出阳的现象。反之也一样;比如热或冷到极点就是转折点。热极生寒、如夏易保阳;寒极生热,如冬至一阳生。

再比如临床上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古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个重和极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阴与阳之间的转化,并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完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春夏都属阳,但春天只是阳的开始。冬天的内火到春天就随着阳气的升发表现出来了。这个时候,不但不会发生转折,而且经常有实实在在的火。如头痛,流鼻血,咳嗽,咽痛等增多。但继续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质的变化。如夏天酷热难当,因为出汗,阳气大量发散于外。因为口渴,大量的生冷,瓜果饮料服于内,造成了阳气大伤而内寒。

笔者参加过八年的援外医疗队。非洲炎热,外邪侵犯导致的全身疼痛性疾病反而比国内寒冷的地方更多。原因就是天热出汗,阳气大伤则卫外能力差,热则腠理开,故外邪更易侵入。所以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改为“夏养阳,冬养阴。”中医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俗话“冬吃萝卜夏吃姜”,是一个道理。正是为了改变和阻止上述现象。

再如,面瘫初期,患侧是弛缓无力的,故脸歪向健侧。但日久不愈,患侧由于长期经络气血的不通畅,发展到极点;则由痿软无力,变为拘挛抽搐,僵硬有力,脸又歪向患侧,出现“倒错”现象。偏瘫也有这种情况。久治不愈到最后出现患侧由初期痿软无力发展到拘挛僵硬足内翻。这些变化出现的早晚轻重和气血不通的程度有关。如人刚死时尸体是瘫软的,这时应尽快穿上寿衣,否则一天之内尸体就会僵硬。这是因为人死后气血完全停止了流通,都是一个道理。从哲学的角度,这就是物极必反、这就是哲学对事物发展的预测性,前瞻性,对事物规律发现的指导作用。

古人认为: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这包括药物的味数和剂量。包括了进针的深浅方向角度手法的力度等等,量的不同决定了疗效的不同。类似的现象,如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在于休息,都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键在度,多少合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这些我们都可以用哲学的理论来分析、预测、理解。

“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整体观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的,精神是第二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的反映。中医学在指导思想中强调了客观的物质基础,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如《内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明确地把医学的研究放在人体客观外在表现上。强调有其内必形诸于外。通过人体外部的变化来诊查内脏,如望闻切诊,如通过背俞穴耳穴等诊察疾病,

图片来源:《漫画中医》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它在承认物质决定精神的同时,又认为精神对物质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所谓精神变物质。中医也始终重视情绪精神对人体的影响,所谓七情胜于六淫。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从《内经》开始,就提倡的“治神”又称为“守神”“本神”“调神”等,就是强调了医患双方的精神意识或心理因素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指通过医生集中精神,施以一定的针刺手法,促使针下更宜得气,气至病所。并嘱病人也意守针刺处,以提高临床疗效。这种方法经临床证实,效果事半功倍。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其中的意,就是指守神,和之就是用神气来进行调和,这也是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具体运用。

“ 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看阴阳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时,一定要分清主要和次要,明确疾病的发展方向。才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疾病痊愈。如在临床上偏瘫初期患者不能动时,先主要针刺阳经,因为阳主动,阳经易恢复。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变化。我们强调阳经的作用,但并不否认在一定条件下,阴经也可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患者初步能动时,就要重视阴经了,否则易出现足内翻等偏瘫步态综合症。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乎之秒,存于一心。所以在临床必须用发展的、变化的、辩证的眼光看待疾病。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阳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统一。根据阴阳的同一性,依存性,中医根据实践又认为: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双方都要兼顾到,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 从物质的运动形式看升降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

如升和降就是物质运动具体体现,是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特有的机能。脏腑之间,必须有这一升一降矛盾统一的运动形式,才能产生生理机能。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而肺属五脏。位于上焦,即有宣发,也有肃降。而且主要趋向侧重于降,不降则有咳喘。这又是必须注意的特殊点。“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矛盾论》正是由于升降之中复有升降,升升降降,降降升升,相贯无间,才构成了人体生命运动的整体、恒动的画面。

山西中医学院 文 洪

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原创内容,如有转载请注明转自

中国中医药报微信(cntcm1989)

了解更多中医药资讯,请登录中国中医药网 www.cntcm.com.cn

新媒体编辑:朱蕗鋆

清人《医道图》

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医学就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如《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正因如此,中医比其他自然科学更容易和哲学相结合。

下面从五个方面举例具体阐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理解中医思维。

“ 从对立统一规律看中医阴阳的对立及平衡

对立统一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基础。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等等,其实质都是对立的统一。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一切方面。懂了它,就从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从中医心肾的关系来说;心属火肾属水。虽说水火不容,这是它们对立相反的一方面;但又可水火既济。这是它们统一相成的一面。水寒抑制火不至于炎上,火热也抑制了肾水不至于太寒,从而形成了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动态平衡。其他如肝的舒泄,肾的收藏,肺的宣发和肃降等都是相反相成。再如经脉的循行是足三阳从上往下,足三阴从下往上。后病治前,腹病治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走路及打太极拳时左上肢和右下肢一起动,也是相反相成,越相反效果相对越好。因为越能相成,越能统一,越能平衡。

叶天士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升就是升清,降就是降浊。一升一降,这是它们对立相反的一方面,但它们又有统一相成的一面。脾的升清抑制了胃不至于下降太过,胃的降也抑制了脾不至于升得太过,避免了太过打破平衡的弊端。从而形成了动态平衡。

“ 从量变质变规律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量的增加或减少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然后在新物质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如此不断循环往复,就构成了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事物太过了就要走向反面,所谓物极必反。

中医的阴阳学说也同样认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也就是说在阴阳变化的过程中,阴到了极度,它可以转化为阳,或者说会表现出阳的现象。反之也一样;比如热或冷到极点就是转折点。热极生寒、如夏易保阳;寒极生热,如冬至一阳生。

再比如临床上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古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个重和极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阴与阳之间的转化,并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完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春夏都属阳,但春天只是阳的开始。冬天的内火到春天就随着阳气的升发表现出来了。这个时候,不但不会发生转折,而且经常有实实在在的火。如头痛,流鼻血,咳嗽,咽痛等增多。但继续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质的变化。如夏天酷热难当,因为出汗,阳气大量发散于外。因为口渴,大量的生冷,瓜果饮料服于内,造成了阳气大伤而内寒。

笔者参加过八年的援外医疗队。非洲炎热,外邪侵犯导致的全身疼痛性疾病反而比国内寒冷的地方更多。原因就是天热出汗,阳气大伤则卫外能力差,热则腠理开,故外邪更易侵入。所以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改为“夏养阳,冬养阴。”中医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和俗话“冬吃萝卜夏吃姜”,是一个道理。正是为了改变和阻止上述现象。

再如,面瘫初期,患侧是弛缓无力的,故脸歪向健侧。但日久不愈,患侧由于长期经络气血的不通畅,发展到极点;则由痿软无力,变为拘挛抽搐,僵硬有力,脸又歪向患侧,出现“倒错”现象。偏瘫也有这种情况。久治不愈到最后出现患侧由初期痿软无力发展到拘挛僵硬足内翻。这些变化出现的早晚轻重和气血不通的程度有关。如人刚死时尸体是瘫软的,这时应尽快穿上寿衣,否则一天之内尸体就会僵硬。这是因为人死后气血完全停止了流通,都是一个道理。从哲学的角度,这就是物极必反、这就是哲学对事物发展的预测性,前瞻性,对事物规律发现的指导作用。

古人认为: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这包括药物的味数和剂量。包括了进针的深浅方向角度手法的力度等等,量的不同决定了疗效的不同。类似的现象,如锻炼,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在于休息,都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键在度,多少合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这些我们都可以用哲学的理论来分析、预测、理解。

“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整体观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的,精神是第二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的反映。中医学在指导思想中强调了客观的物质基础,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如《内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明确地把医学的研究放在人体客观外在表现上。强调有其内必形诸于外。通过人体外部的变化来诊查内脏,如望闻切诊,如通过背俞穴耳穴等诊察疾病,

图片来源:《漫画中医》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它在承认物质决定精神的同时,又认为精神对物质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所谓精神变物质。中医也始终重视情绪精神对人体的影响,所谓七情胜于六淫。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从《内经》开始,就提倡的“治神”又称为“守神”“本神”“调神”等,就是强调了医患双方的精神意识或心理因素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指通过医生集中精神,施以一定的针刺手法,促使针下更宜得气,气至病所。并嘱病人也意守针刺处,以提高临床疗效。这种方法经临床证实,效果事半功倍。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其中的意,就是指守神,和之就是用神气来进行调和,这也是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具体运用。

“ 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看阴阳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时,一定要分清主要和次要,明确疾病的发展方向。才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疾病痊愈。如在临床上偏瘫初期患者不能动时,先主要针刺阳经,因为阳主动,阳经易恢复。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变化。我们强调阳经的作用,但并不否认在一定条件下,阴经也可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当患者初步能动时,就要重视阴经了,否则易出现足内翻等偏瘫步态综合症。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乎之秒,存于一心。所以在临床必须用发展的、变化的、辩证的眼光看待疾病。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阳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统一。根据阴阳的同一性,依存性,中医根据实践又认为: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双方都要兼顾到,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 从物质的运动形式看升降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

如升和降就是物质运动具体体现,是中医理论中脏腑之间特有的机能。脏腑之间,必须有这一升一降矛盾统一的运动形式,才能产生生理机能。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而肺属五脏。位于上焦,即有宣发,也有肃降。而且主要趋向侧重于降,不降则有咳喘。这又是必须注意的特殊点。“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矛盾论》正是由于升降之中复有升降,升升降降,降降升升,相贯无间,才构成了人体生命运动的整体、恒动的画面。

山西中医学院 文 洪

本文为中国中医药报原创内容,如有转载请注明转自

中国中医药报微信(cntcm1989)

了解更多中医药资讯,请登录中国中医药网 www.cntcm.com.cn

新媒体编辑:朱蕗鋆


相关文章

  • 名老中医独家秘方倾囊相授(陈文伯)
  • 名老中医独家秘方倾囊相授 京鼓楼中医院原院长.国家级名老中医 陈文伯 现在很多治疗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对于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头晕头痛,中医讲究从整体和病源来治本,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小秘 ...查看


  • 第04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
  • (二)恒动观念 讲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讲了第一个特点--整体观念.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讲第二个特点--恒动观念.什么叫做恒动观念?就是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把中医学这种观点称之为中医学的恒动观念.一言 ...查看


  • 中医针灸推拿小儿推拿创业培训要点
  • 中医针灸推拿小儿推拿创业培训要点 学中医推拿致富技术用一个月的工资学一辈子都源源不断赚钱的技术 1.用一个月的工资学一辈子都源源不断赚钱的技术: 2.中医推拿小儿推拿走进了大众消费,永远都不会失业的技术: 3.悬壶救世,解除百姓的痛苦,做世 ...查看


  • 现代中医临床用药的西方哲学观
  • 综 2012 年第 3 期 述 Overview 现代中医临床用药的西方哲学观 刘尚建 1 李媛媛 2 [关键词]中医:临床用药:哲学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 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 本之处,在于它 ...查看


  •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 1. 解析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传统中医典籍启示下研究青藁素获得成功并获得今年诺贝尔奖,充分证明了我国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 ...查看


  •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尤为如此.中医学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 ...查看


  • 养生馆创业计划书
  • 一.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 ...查看


  • 论自然辩证法对中医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义
  • 论自然辩证法对中医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义 姓名:荣昊 学号:2015142 系别:研究生处 班级:科硕三班 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对中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中 ...查看


  • 晨讯:人人车完成D轮1.5亿美元融资:腾讯市值近2万亿港元,成中国市值最高公司
  • 论 · 品途晨讯 晨讯 | 人人车完成D轮1.5亿美元融资:腾讯市值近2万亿港元,成中国市值最高公司 观点 王君亚 2016.9.6 00:01 近日有微博爆料,有三位"老网红"重出江湖,触电直播.她们是一代网红鼻祖沉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