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

1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形成后又会影响心理过程。 4,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1.2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识记:

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6、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领会:

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具有客观的源泉。只有客观现实作用人脑,人脑才能产生心理。 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决定性。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的最高境界是实事求是。

心理具有发展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以倒退的。比如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也不可以倒退。

1.3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识记: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收集第一手才来哦的最直接的手段。 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

实验法是比较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氛围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2.1 注意的概述

识记:

1、注意:。

2、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3、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无意注意: 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一种。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领会:

2

1、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

2.2小学儿童的注意

识记:

1、注意品质包括和分配等四种。

小学儿童注意广度比较小,瞬间知觉二年级儿童能够清楚知觉圆点少于4个,五年级儿童在4-5个,成人能够达到8-9个。儿童的注意广度低于成人。

2、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3、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注意分配能力在幼儿到小学二年级这个阶段发展较迅速。

4、注意的转移:上。

5、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分为广义(集中于一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和狭义(集中于一事物)的注意稳定性。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有一特殊现象:注意的动摇或注意的起伏。

7-10岁儿童可以维持,10-12岁约为,12岁以上儿童可以维持

注意稳定性在小学阶段有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

应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联系教育教学实际)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教学的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1)学校应该在远离公路、铁路和闹市的地方。(2)教室要与音乐教室、操场有一定距离,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安静。(3)教室内的布置要适当。(4)教师的穿着打扮要大众化。(5)教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6)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1)新颖、系统、严密的教学,容易引起和稳定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相反,内容贫乏、零乱,脱离实际 3

的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容易涣散。(2)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太深,太易太浅的内容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3)教师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信息和新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4)既不要生怕学生不懂,不厌其烦地重复,又不能超出学生接受水平,一味的赶进度,这些做法都无法使学生的注意保持在所学的内容上。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2)讲授重点的地方要加强语气,适当重复,一边讲一边写黑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3)把讲述、提问、演示与学生看书、回答、做练习、做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4)启发式教学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5)正确而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具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6)教师讲话要生动、形象、有趣,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听清、听懂,声音的高低快慢要适度,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7)板书要整齐,字迹要工整。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搞好学习,必须学习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和维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间接兴趣。(1)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2)对于那些学生没有直接兴趣的学科和教材,或者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更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向往和追求,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1)建立正常的教学常规,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这有利于增强学生有意注意的力量,从而减少注意的分散。(2)培养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严格遵守纪律和作息制度,养成自觉组织和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的习惯,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这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1)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必须严密紧骤,使教学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2)教师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投入紧张的学习活动,减少注意分散的机会,从而保证有意注意长时间地处于稳定的状态。

4、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首创性,学习的知识、杂乱无章,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和干扰,容易分散注意,半途而废。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分散。因而必须交替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在一堂课中,(1)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原来感兴趣的活动对象上,必须通过组织教学明确目的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2)接着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新内容发生兴趣,形成无意注意;(3)讲到重点、难点和关键时,又提醒学生加强有意注意;(4)在一段紧张努力学习之后,再适当的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入无意注意;(5) 4

下课前,学生注意容易涣散,在布置作业时又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一堂课就能做到注意的松紧交替,有张有弛,不易疲劳,始终保持稳定持久的注意,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课堂上学生分心的控制措施

分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消除分心。(1)超前控制。预先估计可能产生的分心情况和分心的学生,采取预防措施,“打预防针”,减少或消除分心的产生。(2)信号控制。教师发现学生分心情况,可采取举目凝视,变化表情动作,变化语调、语气,做出特定的手势或暂时停止讲课等暗示信号,向分心的学生示意,及时制止。这样做可以不中断正常教学过程。(3)邻近控制。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走近分心的学生并站在他的身旁,或轻拍其背或加重语气以提醒。(4)提问控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课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不注意的学生起来回答,以达到控制分心的目的。(5)表扬(批评)控制。表扬专心听课的学生,使不注意听讲或违犯纪律的学生警觉,从而自我改正错误,自动转入注意听课状态。当然,采取恰当的批评,指出违犯纪律和不注意听课的错误,控制分心,也是必要的。(6)偶发事件的处理。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外界的干扰,学生的纠纷。教师应先稳定一下学生的情绪,然后提问“刚才讲到哪里了?”以此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所讲的课题上来。

2.3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识记:

1、感觉:是。

2、知觉:是

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4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5、感觉的产生是相应区域联合组成的神经机构。

6、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为分类标准,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肤知觉。按知觉的对象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7、感觉适应:

感觉的适应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强烈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一个持续的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的下降。

8、视觉适应较明显,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味觉、触觉等均有适应现象。只有痛觉很难适应,正因如此,才对生命具有保护意义。

9、错觉:

10、感受性是;感觉阈限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呈反比。

领会:

5

1、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适应现象。

(2)感觉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变化的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3)实践与感受性变化。

识记和应用:

知觉的特性:

(1)知觉选择性。人有选择的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其它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2)知觉整体性。知觉对象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人在知觉时,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知觉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的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观念把它们标示出来。

(4)知觉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2.4小学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识记: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领会:

1、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

(1)认识“个别现象”阶段。(幼儿)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小学低中年级儿童)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小学高年级儿童)

2、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2)观察的精确性不高。

(3)观察不讲顺序。

(4)观察的深刻性差。

应用: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2)充分利用感官,勤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6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3.1记忆的概述

识记:

1、记忆:。

2是信息的加工;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回忆就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

3、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通常要记住某一事物,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记忆类型参与。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持续的时间是0.25—2秒。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组块。长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这三中记忆是相互联系的: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长时记忆。

4间接性,概括性) 的特征。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5、识记:。

6、识记的种类

(1)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反复感知,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7、遗忘:。 遗忘不全是坏事,它对于精神健康和工作效率或许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8、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看出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9、回忆:。

领会:

遗忘的原因:关于遗忘的原因,至今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学说。

(一)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二)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先学习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搜肠刮肚”是“追忆”,是有意再现。

3.2小学儿童的记忆

领会:

一、小学刚入学,记忆以无意识记占主要地位,二年级-四年级有意识记的效果提高迅速。小学低、中年级是记忆有意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意义识记 7

的保持量高于机械识记。

二、小学儿童记忆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刚如小学的儿童还不会用追忆的方法去提取信息。

三、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是要提倡情境教学、愉快教学,以激起他们的情绪,提高学习的兴趣,使记忆达到最佳效果。

四、小学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

1、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2、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a 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b 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c 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d 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e 教给儿童一些记忆策略:(1)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2)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作充分分析。

3、合理地组织复习

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与经常复习。

(2)复习方式多样化。

(3)复习分量要适当,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过度学习”。

(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应用:

教给学生避免遗忘的措施。(联系实际来说明)

1、组织有效的复习。

2、适当的超额学习。最好的超额学习量是50%。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3.3想象的概述

识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的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

想象的形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来源于客观现实。

1、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想象力比知识更需要。”

2、教与学的活动离不开想象

3、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离不开想象

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8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别人的描述和描绘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可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是理想,消极的幻想是空想。

3.4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应用:

一、小学生想象有意性的发展

二、小学生想象现实性的发展

三、小学生想象创造性的发展

怎样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

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2、结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A 、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

B 、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

C 、对人物做拟人想象。

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思维

4.1思维的概述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思维的种类

(1)从个体发展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动作思维:儿童在掌握数字概念前用手摆弄实物进行计算,属于此类。 形象思维:“8个苹果,小朋友吃勒个,还有几个?”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根据有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集中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同,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

3、思维的形式有的同化两种。

儿童在学校教学条件下,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掌握概念。

4、创造性思维

(1)定义:运用全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发散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

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高度发挥思维的流畅性(短时间内表达出大量的概念)、变通性(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拘一格)、独特性(新视角、新观点)等。

9

领会:

1、思维的过程:

(1)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分析和综合。

(2)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2、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

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

4.2小学儿童的思维

领会:

一、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概括水平发展的的三个水平

第一级,直观形象水平概括

第二级,直观—抽象水平概括

第三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概括

小学儿童思维的概括水平既要表现概念掌握中,也表现在理解中。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

这一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10岁~11岁)。儿童思维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的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小学儿童思维的

小学低年级儿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知识的积累,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

3、小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

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即“对思维进行思维”,以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

应用:

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联系实际)

1、发展儿童的言语。

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的。首先丰富儿童的词汇。其次通过阅读、写作掌握词的运用,使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向词的思维水平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儿童的词汇,推动思维的发展。

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

(2)教师在丰富儿童感性经验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儿童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

3、在教学中加强对儿童思维的训练

运用变式与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4、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A 、教会儿童以直观材料帮助思维。

B 、教给儿童逻辑推理的方法。

10

正确运用教学语言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

适当开展思维形式训练和教学技术训练。

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流畅性训练

在流畅性训练方面,“头脑风暴法”是集体训练中运用较多的方法。

变通性训练

独特性训练

演绎推理训练;归纳推理训练;类比推理训练;思维冲击法训练。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5.1情感的概述

识记:

1、情感:是

情感是一种主观反映,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关系。

2、情感和认识过程的联系: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情感的外部表现叫表情。表情可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情感的功能: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

情感的种类:

(1)按情感的状态,可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特征,影响作用,

(2)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 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状态。

5.2小学儿童的情感

识记与领会:

二、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素质性焦虑和境遇性焦虑两种。

(1)过度焦虑儿童的表现:

A 、整日忧心忡忡,总担心回发生什么事情。B 、对自己做过的事是否适当,总感到不放心。C 、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过分担心,生怕不如别人。D 、常感到有躯体疾病(实际没有)。E 、有明显的紧张感,不能放松自己。F 、自我意识强烈。

(2)如何帮助过度焦虑的儿童。

首先区分其性质,如属境遇性的,找出成因,加以调整,就会收效。如属素质性的,往往与性格有关,则帮助其找出性格的不足,培养自信、自立、客观判断等 11

方面的能力,通过长时间帮助,逐渐改造。

2、绪。

(1)儿童恐怖症的类型:

儿童恐怖症通常可以归为以下几种:A 、动物恐怖症;B 、特殊境遇恐怖症;C 、见人恐怖症;D 、学校恐怖症。

(2)儿童恐怖症产生的原因:

A 、不恰当的恐吓;B 、性格缺陷。

(3)对恐怖症儿童的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采用让人的肌肉放松的方法来逐步与紧张对抗,最终以松弛压倒紧张恐怖。其治疗包括:A 、肌肉放松训练;B 、建立恐怖等级;C 、实际治疗。

三、小学儿童情感的培养

1、提高儿童的,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2、创造良好的,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运用移情。

5.3 意志的概述

识记:

1、意志:是

2、意志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随意动作掌握的水平越高,越容易实现意志行动。

人的意志水平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的水平中。

3、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基础。意志又对认识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意志对情感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5

6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和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和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和怯懦;和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

应用:

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

1、提高形儿童行动的自觉性,开展理想教育

2、培养自制力,加强养成教育—小事入手/反复训练/以身作则

3、正确对待挫折

4、在困难中锻炼意志。循序渐进/鼓励指导/照顾差异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6.1品德的概述

识记:

1、品德:是。

2、道德是,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3、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12

4、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 分构成。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可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

6.2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领会与应用:

1、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小学儿童在道德判断上,总的发展趋势是只注意行为的效果, 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规律。

(1)从他律到自律。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以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到以自己独立见解为标准的。这种转折一般以9岁为界限。

(2)从效果到动机。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3)由片面到全面。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2、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

(3)道德行为习惯在逐步养成。

3、分析小学儿童撒慌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

撒慌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有时候儿童表现为用不适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

(1)造成撒慌的原因

A 、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民主、信任与沟通,是造成儿童撒慌最为多见的原因;B 、儿童撒慌也与他期望获得重视有关,他们经常通过夸大事实,用吹牛的方式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希望借此来发展和巩固自己在同学和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 、大部分儿童由于爱幻想,经常把想象中的或期望的事情当作真实的内容加以表述,这通常不是撒慌,而是由于认知和发展的限制,难以把理想与现实区分清楚。

(2)如何对待儿童撒慌

首先 ,教师、父母要增强对儿童的理解,寻求与儿童取得沟通的共同语言,打消孩子对教师、父母的戒备乃至恐惧的心理。

其次,对于撒慌的儿童,应该认真严肃地指出说慌的危害性,要让儿童知道,用撒慌来掩饰错误是错上加错。

再次,要注意帮助儿童克服因过去说慌而产生的罪恶感。

4、分析小学儿童逃学与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

逃学与离家出走是一种因为儿童拒绝学校或家庭而造成的社会行为问题。

(1)造成小学儿童逃学与离家出走的原因

A 、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过失给予过分严厉的惩罚,造成儿童在自尊或情感上的挫折而出走。B 、同学或一些社会组织团伙中用极具有诱惑力和易使人成瘾的活动吸引儿童,儿童会因为逐渐沉溺于这些活动而实际上造成出走的局面。C 、出走还和儿童不良的个性心理有关。D 、某些在学校 中始终受到老师重视的学生,缺少经历生活挫折的心理准备,以会因为偶然的失落而产生出走行为。 13

(2)如何防止和对待儿童逃学与离家出走

A 、父母不要过分娇宠是预防出走的重要前提。当然,同时也要注意不可走向另一极端,采用体罚、辱骂的方式对待孩子。

B 、成人要学会尊重和爱护儿童,又有理有节,不姑息儿童的错误。

C 、教师对于好学生不可一味抬举,对于差生也不能总是贬斥, 而是要论事不论人,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使好学生不至于承受不了挫折,差生也不至于消极逃避。

(3)对于已经逃学或出走的儿童,可从以下几方面给予系统帮助:

A 、对出走行为表示理解,使儿童感受到将不会对出走本身做出更多的惩罚,设法让儿童不再出走和愿意接受帮助,防止造成进一步对立;B 、与儿童诚恳交谈,设法寻找出走的原因;C 、对造成儿童出走的原因做出必要的解释,但对于确实由于儿童过失造成的出走,也不可无原则地忍让迁就,因为那样做,事实上就纵容了儿童的过失;D 、对于因任性而出走的儿童,家长或教师应努力淡化这种行为,使儿童感到这种方式的社会影响效果是微弱的;E 、对于因其它社会诱因造成的儿童出走,还应注意消除一些社会影响对儿童造成的危害。

6.3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方法

识记:

1、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恶善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的方法。

2、仿效法:是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给儿童提供道德榜样,让其仿效,从而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在儿童身上具体化的方法。

提供榜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榜样可敬,具有权威性。

(2)榜样可信,具有真实性。

(3)榜样可亲,具有感染力。

3、应坚

4、在一定条件下,适当的惩罚对改变行为有一定作用。

领会:

1、为什么惩罚应少用、慎用?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

(2)惩罚会削弱甚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3)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2、运用惩罚时应注意的几点:

(1)惩罚应以顾及儿童的自尊心、尊重人格为前提,以便使儿童理解教育者的善意,从而消除或减少惩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2)惩罚要公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好。

第七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7.1个性的概述

识记:

1、个性:是征系统。

14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个性的。 个性从发展的角度看,是有可变性的;个性整体性是系统固有的特性,它不是(心理特性)简单的“总和”;个性的本质是社会的。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意识是人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

7.2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识记:

1、需要是倾向。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它直接导致情绪的产生,推动认识和意志的发展。

2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理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动机对人的行为和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5、兴趣是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 生理的需要,第二层 安全的需要,第三层 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 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

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动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小学儿童对活动的强烈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小学儿童认识

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向高发展趋势。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内容是变化的。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与同学之间交往需要,在小学阶段日益强烈。

交往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儿童交往需要主要向老师和同学两个方面 15

发展,小学儿童与同学交往的需要,是促进同伴关系的重要内因,也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

(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成就需要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小学儿童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范围内。小学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其发展表现为:A 、儿童的期望变得更加现实。B 、儿童越来越多的使用社会比较了评价自己的成绩。C 、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D 、儿童对学业失败的焦虑。 小学儿童兴趣培养和引导

1、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兴趣

2、激发和保护儿童有益的兴趣

3、利用原有的兴趣迁移

4、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第八章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8.1自我意识的概述

识记:

1、自我意识:是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3、自我意识是心理成分: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包括自尊感(自尊心)、自信感、成功感和失败感。

(3)自我监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4、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的,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它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

5、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由低到高的。其中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尤其是一、二年级之间发展尤为迅速;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小学五、六年级内,自我意识发展又出现了加速现象。

8.2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领会: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

(1)过高的评价。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

(2)过低的评价。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以及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

(3)适当的评价。自我评价适当的儿童是积极、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

8.3提高自我评价水平,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识记:

1、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摆脱自我 16

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或结论。

2、儿童社会视角转换技能的培养训练,可采取命题作文、结合生活事件进行集体讨论等方法。

领会与应用:

1、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提倡“自我竞赛”。

(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2、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对自我评价不当的儿童,通过交往中的个别指导使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变得比较客观、比较恰当,从而对自己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1)对自我评价过高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与人难于相处的特征。

原因:一是经常得到周围人们不适当的肯定评价;二是他们确实具有某些能力。 对策: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其内心引起矛盾斗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讨论,切切实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激情情绪,逐步使行为变得正常起来。

(2)对自我评价过低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其特点是倾向于“不与人交往”。

原因: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往往有着多次交往。

对策:长期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儿童个性的正常发展和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要多加关心,注意保护。培养其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和别人交往,并在交往的技能上给予指导。

第九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9.1小学儿童的能力

识记:

1、能力:是备心理条件。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使之能够最有效的去完成某种活动。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3、能力的种类:(1)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叫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2)可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表现在:

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5、智力发展水平可通过智力测验获得。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传统上使用最多的有“比奈智力测验”与“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领会与应用: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

17

(1)区别: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能力是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化,而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也是一种经验,它是个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的行为方式。

(2)联系: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相连,由于这三者的协同作用,才使人们得以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概括起来,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B 、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着对知识、技能的运用。C 、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小学儿童能力的培养

(1)激发兴趣。

(2)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3)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3、小学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一规律对教育工作者的意义

小学生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均衡现象,绝大多数儿童的能力发展正常。但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高于常态,也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低于常态,所以这种智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正态分布。它的特点为处于中间位置上,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于极高或极低这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 理解这一能力分布现象,对于教育工作者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提醒要注意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水平的大多数人上,适应于他们的特点并施加教育影响。在一般学校中施行英才教育只会造成揠苗助长的效果。二是要有效的分辨出能力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但不可把学业成绩的高、中、低分布与能力水平简单挂钩。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不统一的,尤其当学生在对所学内容兴趣及努力程度上有差异时更是如此。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和科学测量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结论

9.2小学儿童的气质

识记:

1、气质:。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拖延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2、气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气质类型是相对稳定的,但后天的生活环境会产生气质的掩盖现象。

3、气质类型: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4、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领会: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证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这一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它们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不同的类型,最典型的有四种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四种气质类型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即兴奋型一一胆汁质、活泼型一一多血质、安静型一一粘液质、弱型一一抑郁质。 18

因此,可以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揭示了人的气质类型的神经生理机制。

9.3小学儿童的性格

识记:

1、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在人的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性格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个性品质,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性格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比气质容易变化。

3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应用:

4、培育孩子良好的性格,要注意:

提供适当的参照群体。

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创造良好的群体气氛。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联系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

1、搞好集体教育。

利用群体的共同性格优势,并设法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和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具体教育方案是:

(1)列出全体儿童的性格优点、缺点,从中找出多数儿童的共同性格倾向;

(2)借助多数儿童的性格优势,鼓励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并借此抑制不良性格的滋生;

(3)经常组织一些适应于群体良好共性的活动,使群体风气得以维护和发扬;

(4)注重创新、求异,让少数儿童的性格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并与多数儿童的性格优势取得互补。

2、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搞好个别教育。

(1)利用优秀生优良性格品质作为榜样,带头使群体风气向更高水准发展;

(2)充分肯定落后儿童身上的优秀品质,推动他与群体风气认同,切忌一味强调缺点,以免儿童失去上进希望;

(3)经常开小组评议会,提醒每个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以便改正。

第十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0.1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

识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2、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婴儿期(1个月~1岁、(3)幼儿早期(1岁~3岁)、(4)幼儿期(学龄前期)(3岁~6岁)、

(5)童年期(学龄初期)((6岁~11、12岁)、(5)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6)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岁~17岁)。 19

4、遗传素质:遗传是生物性状的在逐代传递,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特性都可以一代一代的遗传。所有遗传的生物性状,统称遗传素质。

5、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领会: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个体差异。

应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因素。

(1)客观因素。A 、生物因素:遗传素质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能限定发展幅度。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使心理发展处于准备状态。B 、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水平。

(2)主观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20

1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形成后又会影响心理过程。 4,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1.2对心理的基本认识

识记:

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6、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领会:

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具有客观的源泉。只有客观现实作用人脑,人脑才能产生心理。 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决定性。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的最高境界是实事求是。

心理具有发展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以倒退的。比如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也不可以倒退。

1.3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识记: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收集第一手才来哦的最直接的手段。 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产品分析法)

实验法是比较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氛围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

2.1 注意的概述

识记:

1、注意:。

2、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3、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无意注意: 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一种。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领会:

2

1、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观条件。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人的知识经验。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3)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4)培养间接兴趣。

2.2小学儿童的注意

识记:

1、注意品质包括和分配等四种。

小学儿童注意广度比较小,瞬间知觉二年级儿童能够清楚知觉圆点少于4个,五年级儿童在4-5个,成人能够达到8-9个。儿童的注意广度低于成人。

2、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3、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注意分配能力在幼儿到小学二年级这个阶段发展较迅速。

4、注意的转移:上。

5、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分为广义(集中于一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和狭义(集中于一事物)的注意稳定性。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有一特殊现象:注意的动摇或注意的起伏。

7-10岁儿童可以维持,10-12岁约为,12岁以上儿童可以维持

注意稳定性在小学阶段有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

应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联系教育教学实际)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意注意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教学的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1)学校应该在远离公路、铁路和闹市的地方。(2)教室要与音乐教室、操场有一定距离,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安静。(3)教室内的布置要适当。(4)教师的穿着打扮要大众化。(5)教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6)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系统、严密。(1)新颖、系统、严密的教学,容易引起和稳定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相反,内容贫乏、零乱,脱离实际 3

的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注意容易涣散。(2)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太难太深,太易太浅的内容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3)教师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信息和新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4)既不要生怕学生不懂,不厌其烦地重复,又不能超出学生接受水平,一味的赶进度,这些做法都无法使学生的注意保持在所学的内容上。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2)讲授重点的地方要加强语气,适当重复,一边讲一边写黑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3)把讲述、提问、演示与学生看书、回答、做练习、做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4)启发式教学是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5)正确而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具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6)教师讲话要生动、形象、有趣,每句话都应该让学生听清、听懂,声音的高低快慢要适度,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7)板书要整齐,字迹要工整。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会遇到困难和干扰,只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搞好学习,必须学习那些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这就得靠有意注意来引起和维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间接兴趣。(1)教学活动中要做到“教有方向”,“学有目标”。(2)对于那些学生没有直接兴趣的学科和教材,或者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更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向往和追求,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教学常规。(1)建立正常的教学常规,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这有利于增强学生有意注意的力量,从而减少注意的分散。(2)培养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严格遵守纪律和作息制度,养成自觉组织和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的习惯,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这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1)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必须严密紧骤,使教学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2)教师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安排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积极投入紧张的学习活动,减少注意分散的机会,从而保证有意注意长时间地处于稳定的状态。

4、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单纯依靠无意注意,会使教学活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首创性,学习的知识、杂乱无章,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和干扰,容易分散注意,半途而废。过分强调依靠有意注意,学生容易疲劳造成注意分散。因而必须交替使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在一堂课中,(1)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原来感兴趣的活动对象上,必须通过组织教学明确目的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2)接着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新内容发生兴趣,形成无意注意;(3)讲到重点、难点和关键时,又提醒学生加强有意注意;(4)在一段紧张努力学习之后,再适当的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入无意注意;(5) 4

下课前,学生注意容易涣散,在布置作业时又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一堂课就能做到注意的松紧交替,有张有弛,不易疲劳,始终保持稳定持久的注意,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课堂上学生分心的控制措施

分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消除分心。(1)超前控制。预先估计可能产生的分心情况和分心的学生,采取预防措施,“打预防针”,减少或消除分心的产生。(2)信号控制。教师发现学生分心情况,可采取举目凝视,变化表情动作,变化语调、语气,做出特定的手势或暂时停止讲课等暗示信号,向分心的学生示意,及时制止。这样做可以不中断正常教学过程。(3)邻近控制。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走近分心的学生并站在他的身旁,或轻拍其背或加重语气以提醒。(4)提问控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课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不注意的学生起来回答,以达到控制分心的目的。(5)表扬(批评)控制。表扬专心听课的学生,使不注意听讲或违犯纪律的学生警觉,从而自我改正错误,自动转入注意听课状态。当然,采取恰当的批评,指出违犯纪律和不注意听课的错误,控制分心,也是必要的。(6)偶发事件的处理。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外界的干扰,学生的纠纷。教师应先稳定一下学生的情绪,然后提问“刚才讲到哪里了?”以此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所讲的课题上来。

2.3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识记:

1、感觉:是。

2、知觉:是

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们共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4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内部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5、感觉的产生是相应区域联合组成的神经机构。

6、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为分类标准,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肤知觉。按知觉的对象为分类标准,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7、感觉适应:

感觉的适应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强烈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一个持续的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的下降。

8、视觉适应较明显,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嗅觉、味觉、触觉等均有适应现象。只有痛觉很难适应,正因如此,才对生命具有保护意义。

9、错觉:

10、感受性是;感觉阈限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呈反比。

领会:

5

1、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1)感觉的适应现象。

(2)感觉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变化的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3)实践与感受性变化。

识记和应用:

知觉的特性:

(1)知觉选择性。人有选择的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其它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2)知觉整体性。知觉对象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人在知觉时,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知觉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的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观念把它们标示出来。

(4)知觉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一定的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2.4小学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识记: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领会:

1、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

(1)认识“个别现象”阶段。(幼儿)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小学低中年级儿童)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小学高年级儿童)

2、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2)观察的精确性不高。

(3)观察不讲顺序。

(4)观察的深刻性差。

应用: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2)充分利用感官,勤与思考。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6

第三章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3.1记忆的概述

识记:

1、记忆:。

2是信息的加工;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回忆就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

3、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通常要记住某一事物,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记忆类型参与。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持续的时间是0.25—2秒。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组块。长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这三中记忆是相互联系的: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长时记忆。

4间接性,概括性) 的特征。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5、识记:。

6、识记的种类

(1)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反复感知,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7、遗忘:。 遗忘不全是坏事,它对于精神健康和工作效率或许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8、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看出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9、回忆:。

领会:

遗忘的原因:关于遗忘的原因,至今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学说。

(一)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二)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先学习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搜肠刮肚”是“追忆”,是有意再现。

3.2小学儿童的记忆

领会:

一、小学刚入学,记忆以无意识记占主要地位,二年级-四年级有意识记的效果提高迅速。小学低、中年级是记忆有意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意义识记 7

的保持量高于机械识记。

二、小学儿童记忆保持时以视觉加工为主。刚如小学的儿童还不会用追忆的方法去提取信息。

三、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是要提倡情境教学、愉快教学,以激起他们的情绪,提高学习的兴趣,使记忆达到最佳效果。

四、小学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

1、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2、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a 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b 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

c 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d 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e 教给儿童一些记忆策略:(1)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2)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作充分分析。

3、合理地组织复习

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与经常复习。

(2)复习方式多样化。

(3)复习分量要适当,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过度学习”。

(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4、掌握一些回忆的策略

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应用:

教给学生避免遗忘的措施。(联系实际来说明)

1、组织有效的复习。

2、适当的超额学习。最好的超额学习量是50%。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3.3想象的概述

识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的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

想象的形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来源于客观现实。

1、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想象力比知识更需要。”

2、教与学的活动离不开想象

3、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离不开想象

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8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别人的描述和描绘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可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是理想,消极的幻想是空想。

3.4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应用:

一、小学生想象有意性的发展

二、小学生想象现实性的发展

三、小学生想象创造性的发展

怎样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

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2、结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A 、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

B 、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

C 、对人物做拟人想象。

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第四章 小学儿童的思维

4.1思维的概述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思维的种类

(1)从个体发展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动作思维:儿童在掌握数字概念前用手摆弄实物进行计算,属于此类。 形象思维:“8个苹果,小朋友吃勒个,还有几个?”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根据有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集中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同,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

3、思维的形式有的同化两种。

儿童在学校教学条件下,主要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掌握概念。

4、创造性思维

(1)定义:运用全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发散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

创造性思维需要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高度发挥思维的流畅性(短时间内表达出大量的概念)、变通性(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拘一格)、独特性(新视角、新观点)等。

9

领会:

1、思维的过程:

(1)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分析和综合。

(2)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2、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

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

4.2小学儿童的思维

领会:

一、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概括水平发展的的三个水平

第一级,直观形象水平概括

第二级,直观—抽象水平概括

第三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概括

小学儿童思维的概括水平既要表现概念掌握中,也表现在理解中。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

这一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10岁~11岁)。儿童思维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的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小学儿童思维的

小学低年级儿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知识的积累,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

3、小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

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即“对思维进行思维”,以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

应用:

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联系实际)

1、发展儿童的言语。

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的。首先丰富儿童的词汇。其次通过阅读、写作掌握词的运用,使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向词的思维水平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儿童的词汇,推动思维的发展。

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

(2)教师在丰富儿童感性经验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儿童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

3、在教学中加强对儿童思维的训练

运用变式与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4、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A 、教会儿童以直观材料帮助思维。

B 、教给儿童逻辑推理的方法。

10

正确运用教学语言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

适当开展思维形式训练和教学技术训练。

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流畅性训练

在流畅性训练方面,“头脑风暴法”是集体训练中运用较多的方法。

变通性训练

独特性训练

演绎推理训练;归纳推理训练;类比推理训练;思维冲击法训练。

第五章 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

5.1情感的概述

识记:

1、情感:是

情感是一种主观反映,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关系。

2、情感和认识过程的联系: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情感的外部表现叫表情。表情可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情感的功能: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

情感的种类:

(1)按情感的状态,可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特征,影响作用,

(2)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 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状态。

5.2小学儿童的情感

识记与领会:

二、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素质性焦虑和境遇性焦虑两种。

(1)过度焦虑儿童的表现:

A 、整日忧心忡忡,总担心回发生什么事情。B 、对自己做过的事是否适当,总感到不放心。C 、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过分担心,生怕不如别人。D 、常感到有躯体疾病(实际没有)。E 、有明显的紧张感,不能放松自己。F 、自我意识强烈。

(2)如何帮助过度焦虑的儿童。

首先区分其性质,如属境遇性的,找出成因,加以调整,就会收效。如属素质性的,往往与性格有关,则帮助其找出性格的不足,培养自信、自立、客观判断等 11

方面的能力,通过长时间帮助,逐渐改造。

2、绪。

(1)儿童恐怖症的类型:

儿童恐怖症通常可以归为以下几种:A 、动物恐怖症;B 、特殊境遇恐怖症;C 、见人恐怖症;D 、学校恐怖症。

(2)儿童恐怖症产生的原因:

A 、不恰当的恐吓;B 、性格缺陷。

(3)对恐怖症儿童的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采用让人的肌肉放松的方法来逐步与紧张对抗,最终以松弛压倒紧张恐怖。其治疗包括:A 、肌肉放松训练;B 、建立恐怖等级;C 、实际治疗。

三、小学儿童情感的培养

1、提高儿童的,促进其情感的发展。

2、创造良好的,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

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运用移情。

5.3 意志的概述

识记:

1、意志:是

2、意志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随意动作掌握的水平越高,越容易实现意志行动。

人的意志水平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的水平中。

3、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基础。意志又对认识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意志对情感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5

6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和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和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和怯懦;和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

应用:

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

1、提高形儿童行动的自觉性,开展理想教育

2、培养自制力,加强养成教育—小事入手/反复训练/以身作则

3、正确对待挫折

4、在困难中锻炼意志。循序渐进/鼓励指导/照顾差异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6.1品德的概述

识记:

1、品德:是。

2、道德是,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3、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12

4、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 分构成。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可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

6.2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领会与应用:

1、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小学儿童在道德判断上,总的发展趋势是只注意行为的效果, 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规律。

(1)从他律到自律。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以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到以自己独立见解为标准的。这种转折一般以9岁为界限。

(2)从效果到动机。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3)由片面到全面。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2、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

(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

(3)道德行为习惯在逐步养成。

3、分析小学儿童撒慌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

撒慌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有时候儿童表现为用不适当的方式隐瞒部分或全部事实。

(1)造成撒慌的原因

A 、家庭中父母与孩子间缺乏民主、信任与沟通,是造成儿童撒慌最为多见的原因;B 、儿童撒慌也与他期望获得重视有关,他们经常通过夸大事实,用吹牛的方式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希望借此来发展和巩固自己在同学和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地位;C 、大部分儿童由于爱幻想,经常把想象中的或期望的事情当作真实的内容加以表述,这通常不是撒慌,而是由于认知和发展的限制,难以把理想与现实区分清楚。

(2)如何对待儿童撒慌

首先 ,教师、父母要增强对儿童的理解,寻求与儿童取得沟通的共同语言,打消孩子对教师、父母的戒备乃至恐惧的心理。

其次,对于撒慌的儿童,应该认真严肃地指出说慌的危害性,要让儿童知道,用撒慌来掩饰错误是错上加错。

再次,要注意帮助儿童克服因过去说慌而产生的罪恶感。

4、分析小学儿童逃学与离家出走的原因以及采取的对策

逃学与离家出走是一种因为儿童拒绝学校或家庭而造成的社会行为问题。

(1)造成小学儿童逃学与离家出走的原因

A 、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过失给予过分严厉的惩罚,造成儿童在自尊或情感上的挫折而出走。B 、同学或一些社会组织团伙中用极具有诱惑力和易使人成瘾的活动吸引儿童,儿童会因为逐渐沉溺于这些活动而实际上造成出走的局面。C 、出走还和儿童不良的个性心理有关。D 、某些在学校 中始终受到老师重视的学生,缺少经历生活挫折的心理准备,以会因为偶然的失落而产生出走行为。 13

(2)如何防止和对待儿童逃学与离家出走

A 、父母不要过分娇宠是预防出走的重要前提。当然,同时也要注意不可走向另一极端,采用体罚、辱骂的方式对待孩子。

B 、成人要学会尊重和爱护儿童,又有理有节,不姑息儿童的错误。

C 、教师对于好学生不可一味抬举,对于差生也不能总是贬斥, 而是要论事不论人,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使好学生不至于承受不了挫折,差生也不至于消极逃避。

(3)对于已经逃学或出走的儿童,可从以下几方面给予系统帮助:

A 、对出走行为表示理解,使儿童感受到将不会对出走本身做出更多的惩罚,设法让儿童不再出走和愿意接受帮助,防止造成进一步对立;B 、与儿童诚恳交谈,设法寻找出走的原因;C 、对造成儿童出走的原因做出必要的解释,但对于确实由于儿童过失造成的出走,也不可无原则地忍让迁就,因为那样做,事实上就纵容了儿童的过失;D 、对于因任性而出走的儿童,家长或教师应努力淡化这种行为,使儿童感到这种方式的社会影响效果是微弱的;E 、对于因其它社会诱因造成的儿童出走,还应注意消除一些社会影响对儿童造成的危害。

6.3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方法

识记:

1、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恶善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的方法。

2、仿效法:是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给儿童提供道德榜样,让其仿效,从而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在儿童身上具体化的方法。

提供榜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榜样可敬,具有权威性。

(2)榜样可信,具有真实性。

(3)榜样可亲,具有感染力。

3、应坚

4、在一定条件下,适当的惩罚对改变行为有一定作用。

领会:

1、为什么惩罚应少用、慎用?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

(2)惩罚会削弱甚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3)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2、运用惩罚时应注意的几点:

(1)惩罚应以顾及儿童的自尊心、尊重人格为前提,以便使儿童理解教育者的善意,从而消除或减少惩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2)惩罚要公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好。

第七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7.1个性的概述

识记:

1、个性:是征系统。

14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个性的。 个性从发展的角度看,是有可变性的;个性整体性是系统固有的特性,它不是(心理特性)简单的“总和”;个性的本质是社会的。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意识是人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特有的心理。

7.2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识记:

1、需要是倾向。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它直接导致情绪的产生,推动认识和意志的发展。

2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理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动机对人的行为和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5、兴趣是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 生理的需要,第二层 安全的需要,第三层 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 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

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动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小学儿童对活动的强烈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小学儿童认识

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向高发展趋势。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内容是变化的。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与同学之间交往需要,在小学阶段日益强烈。

交往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儿童交往需要主要向老师和同学两个方面 15

发展,小学儿童与同学交往的需要,是促进同伴关系的重要内因,也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

(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成就需要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小学儿童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范围内。小学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其发展表现为:A 、儿童的期望变得更加现实。B 、儿童越来越多的使用社会比较了评价自己的成绩。C 、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D 、儿童对学业失败的焦虑。 小学儿童兴趣培养和引导

1、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兴趣

2、激发和保护儿童有益的兴趣

3、利用原有的兴趣迁移

4、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第八章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8.1自我意识的概述

识记:

1、自我意识:是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3、自我意识是心理成分: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包括自尊感(自尊心)、自信感、成功感和失败感。

(3)自我监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4、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的,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它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

5、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由低到高的。其中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尤其是一、二年级之间发展尤为迅速;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小学五、六年级内,自我意识发展又出现了加速现象。

8.2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领会: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

(1)过高的评价。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

(2)过低的评价。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以及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

(3)适当的评价。自我评价适当的儿童是积极、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

8.3提高自我评价水平,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识记:

1、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摆脱自我 16

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或结论。

2、儿童社会视角转换技能的培养训练,可采取命题作文、结合生活事件进行集体讨论等方法。

领会与应用:

1、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提倡“自我竞赛”。

(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2、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对自我评价不当的儿童,通过交往中的个别指导使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变得比较客观、比较恰当,从而对自己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1)对自我评价过高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与人难于相处的特征。

原因:一是经常得到周围人们不适当的肯定评价;二是他们确实具有某些能力。 对策: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其内心引起矛盾斗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讨论,切切实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激情情绪,逐步使行为变得正常起来。

(2)对自我评价过低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其特点是倾向于“不与人交往”。

原因: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往往有着多次交往。

对策:长期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儿童个性的正常发展和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要多加关心,注意保护。培养其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和别人交往,并在交往的技能上给予指导。

第九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

9.1小学儿童的能力

识记:

1、能力:是备心理条件。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使之能够最有效的去完成某种活动。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3、能力的种类:(1)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叫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2)可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表现在:

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5、智力发展水平可通过智力测验获得。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传统上使用最多的有“比奈智力测验”与“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领会与应用: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

17

(1)区别: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能力是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化,而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也是一种经验,它是个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的行为方式。

(2)联系: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相连,由于这三者的协同作用,才使人们得以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概括起来,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B 、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着对知识、技能的运用。C 、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小学儿童能力的培养

(1)激发兴趣。

(2)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3)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3、小学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一规律对教育工作者的意义

小学生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均衡现象,绝大多数儿童的能力发展正常。但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高于常态,也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低于常态,所以这种智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正态分布。它的特点为处于中间位置上,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于极高或极低这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 理解这一能力分布现象,对于教育工作者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提醒要注意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水平的大多数人上,适应于他们的特点并施加教育影响。在一般学校中施行英才教育只会造成揠苗助长的效果。二是要有效的分辨出能力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但不可把学业成绩的高、中、低分布与能力水平简单挂钩。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不统一的,尤其当学生在对所学内容兴趣及努力程度上有差异时更是如此。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和科学测量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结论

9.2小学儿童的气质

识记:

1、气质:。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拖延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2、气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气质类型是相对稳定的,但后天的生活环境会产生气质的掩盖现象。

3、气质类型: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4、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领会: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证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这一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它们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不同的类型,最典型的有四种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四种气质类型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即兴奋型一一胆汁质、活泼型一一多血质、安静型一一粘液质、弱型一一抑郁质。 18

因此,可以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揭示了人的气质类型的神经生理机制。

9.3小学儿童的性格

识记:

1、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在人的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性格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个性品质,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性格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比气质容易变化。

3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应用:

4、培育孩子良好的性格,要注意:

提供适当的参照群体。

注意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创造良好的群体气氛。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联系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

1、搞好集体教育。

利用群体的共同性格优势,并设法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和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具体教育方案是:

(1)列出全体儿童的性格优点、缺点,从中找出多数儿童的共同性格倾向;

(2)借助多数儿童的性格优势,鼓励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并借此抑制不良性格的滋生;

(3)经常组织一些适应于群体良好共性的活动,使群体风气得以维护和发扬;

(4)注重创新、求异,让少数儿童的性格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并与多数儿童的性格优势取得互补。

2、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搞好个别教育。

(1)利用优秀生优良性格品质作为榜样,带头使群体风气向更高水准发展;

(2)充分肯定落后儿童身上的优秀品质,推动他与群体风气认同,切忌一味强调缺点,以免儿童失去上进希望;

(3)经常开小组评议会,提醒每个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以便改正。

第十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0.1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

识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2、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婴儿期(1个月~1岁、(3)幼儿早期(1岁~3岁)、(4)幼儿期(学龄前期)(3岁~6岁)、

(5)童年期(学龄初期)((6岁~11、12岁)、(5)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6)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岁~17岁)。 19

4、遗传素质:遗传是生物性状的在逐代传递,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特性都可以一代一代的遗传。所有遗传的生物性状,统称遗传素质。

5、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领会: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个体差异。

应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因素。

(1)客观因素。A 、生物因素:遗传素质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能限定发展幅度。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使心理发展处于准备状态。B 、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水平。

(2)主观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20


相关文章

  • 小学生心理学教学大纲
  • 小学生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小学生心理学 英文名称: Pupil Psychology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程 总学时:理论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思想道德 ...查看


  • 教师资格证相关信息
  • 一.各类教师资格教育理论综合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教师资格: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概论.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导论. 2.中等职业学校(含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 ...查看


  •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重点摘读
  •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 重点摘读 1. 自2013年起我省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我省将于今年下半年参加试点. 2. 颁发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3. 笔试主要考核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是否具备相应的教育 ...查看


  • [河南特岗教师]特岗教师考试科目指导
  • 特岗教师考试科目指导 一.考试科目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笔试以闭卷方式进行,主要考试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以及担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应具备的相关知识. 笔试注重应试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师基本技能的测试,满分为150分. ...查看


  • 2016年广西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指南
  • 2016年广西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指南 通过最新广西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上半年广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2016年1月13-19日,笔试时间:3月12日.笔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幼/中/小学). ...查看


  • [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 <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 学 时: 18 学 分: 1 理论学时: 12 实践学时: 6 适用专业: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一. 教育目标 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必修课程,小学艺术课 ...查看


  • 如何帮助小学生做好考前准备
  • 如何帮助小学生做好考前准备成了小学生家长们关心的话题.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和引导孩子. 一.建立良好的心态. 要想考试考得好,必须得建立良好的心态.究竟要怎么样建立好心态呢? 1.每天做好心理调节,把考试当成平时写作业,静下心来好好 ...查看


  • 1-12各年级学生特点
  • [转]小一到高三各年级的培养重点,谁总结的,太全了! 阅读:3602015-12-27 21:39 标签:高三重点培养重点生理特点年级特点教育 小学一年级 生理特点: 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 ...查看


  •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 中小学素质教育观后感 星期六早上,我观看了<中小学素质教育>专题讲座节目.这套教育节目的主题是"学习考试好帮手".专家从三个部分来讲,分别是: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看似是讲解考试,其实,这里面还穿插了学习方 ...查看


  • 南京师范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2009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简章 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邮编:210097 咨询电话:025-83598134 83598275 网址:http://202.119.98.7 南京师范大学简介 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