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酒(外二篇)

  在青春期,满心叛逆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时,我曾经喜欢李白。用稚拙的刀法刻了一枚章:“孤篷”,印在课本和其他的一切书上,因为向往孤篷万里征的苍茫寥廓之意。但是心里觉得最好的,还是花间一壶酒的意境,喜欢到不愿说出来。酒能醉人,花亦是。就那样漂浮在微醺的月光里,最能感受时光流转的悠闲和迅猛。

  父亲老了,喜欢喝一点花露烧。喝醉了,回忆年轻时候的事,那是他的诗酒年华。有一回去牛首山踏青,和同学散了,又迷了路,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人。只见月亮从山涧里升起来,又大又圆,白银一样寂静的光。然后就出现了那片花林,冉冉的,是梨花,香如雪,花亦如雪。看林的老人坐在花树簇拥的茅棚下,一条黄狗,身上落着梨花,眼里也都是梨花。须发如雪的老人自称爷爷,不时捋一下它的脑袋。邀迷路的年轻人对饮,月光和着雪白的落花,想起心仪而不敢开口的女孩,迷惘时代里难竟的理想。聊些什么都不再记得,或许什么都没有聊,那花间的一壶酒,倏忽间就有了四十年的余香。

  我居住的小城,人们善酿酒,就是每每惹父亲薄醉的花露烧。新春里酿下,中秋节开坛。外人都猜酒里有花,桂花。春天怎么有桂花呢?花在我们的酒里,只是一种想象。但是那酒真好。放着,哪怕不喝,随时都可以和远方的朋友说。来我家吧,我有一瓶酒,花露烧。邀请于是也顿生诚意和美意。就坐在庭院的月亮底下喝,风吹来远处叶子和叶子的絮语,又把它吹去。我有两只酒碗,陶制的小方斗。一盏是泥土的黄棕色,杯口烧了一片叶子,黯黯的红。一盏青绿,几道瓷白的纹理,像鱼一跃而过的水波,倒伏的芦苇。想起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于是一个杯子叫夏花,一个杯子叫秋叶。叶是银杏。推开后窗可以见到,几百年了,据说树洞中早年曾有巨蛇出没,于是树下供了香烛,在初夏的薄雾天气里,袅绕之中总有几分不安和妖气。

  饮花露烧适宜这样的陶器和天气,杯盏之中酒色如夕阳,四面八方装修的声音,工地上不绝于耳的轰鸣,于是都可以忽略,只剩下眼前开始胡言乱语的朋友,身后守慢而从容的光阴。酒在不同的杯中有不同的芳香与甘冽。《笑傲江湖》里,祖千秋与令狐冲谈酒,说饮高粱酒,须用青铜酒爵,始有古意。百草美酒,酒气清香,如行春郊,令人未饮先醉。须用古藤杯。百年古藤雕而成杯。以饮百草酒则大增芳香之气。牡甫诗云“红袖织绫夸柿叶,青旗沽酒趁梨花”,那唐朝的酒家卖梨花酒。挂的是滴翠的青旗,诗人盛酒的则是翡翠杯。父亲当年在梨花林,饮的也应是梨花酒吧。就着粗瓷碗,同样是一杯清香成清趣。

  我亦喜欢花雕,据说是因其酒坛外面绘有五彩雕塑装饰而得名。其实花雕的称呼,是从古代女酒、女儿酒的习俗演变过来的。女性由于主内的分工关系,酿酒成为其生产劳作的分内事。“清之美,始于禾”,当然,其他的植物也能酿酒。沈六逸的妈妈,去年用甜美的青葡萄和冰糖为她酿了一缸葡萄酒。九岁的女儿,有时喝得双颊酡红。我也想带小树去尝尝。生而有幸,是在植物的陪伴下成长的女子,我喜欢那些清雅的花草酿成的酒。郁金香草浸出的兰陵美酒,用玉碗盛来,光阴的华丽与忧伤尽在一饮之间。“万寿菖蒲酒,千金琥珀杯。”苏轼赞叹过的菖蒲酒,是用菖蒲叶浸制的,民俗端午节饮之,不知道现在还有人家酿吗?我想象它临水丛生,青青的样子,便就醉了。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人的酒局,或极尽风雅,或惊心动魄。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的华彩内容。曹操刘备二人以青梅下酒,天外龙隐,气象森森,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曹操的睥睨群雄,刘备的进退自如。虽说带上了一点政治机心,仍不失为酒后男人应当有的样子。

  

  落泪的菩提

  

  黄昏时到了福建泉州的开元寺。这千年古寺隐没在闹市里,顶上的天空云蒸霞蔚,凡尘与佛门的距离,在这里大约是最短的。我终于看到了妙音鸟,有着美妙歌声的佛的侍者,凡尘中的仰视,那种优雅和谦卑,繁华和朴素,正是信仰的姿势。但是我更喜欢它的梵文音译“迦陵频迦”,在心中默诵,仍有歌声落地。

  然后导游指给大家看百柱殿附近一株千年的古桑,据说是开过白莲花的。而我听到的是旁边一棵大树,它正在被风吹动,那哗哗的声音像千古的泪水在奔流。一瞬间心中空茫,眼里只剩下这一棵树。

  我感觉到它是一棵菩提。它巨大的树冠将附近的暮色推开。海一样的绿叶,在日落时分如此分明。别的树没有那样的力量,像命运一样温和,又不容质疑。树下面果然有牌子,解释这是一棵长了百余年的菩提树。我站在树下,一时不能走开。当时天光正慢慢垂下,东西塔的塔尖隐入黑暗。整个寺庙里的柏树和桑树,积满了风尘和时光的闲言碎语。惟独这遗世独立的一棵树,清洁如洗,没有沧桑之色,没有丝毫鸟兽虫蚁的痕迹,没有典故的喧哗。

  风悄悄地吹着一地的落叶。我捡起一片。它的叶柄很长,已经开始枯萎了,但是仍然洁净,叶脉坚定而柔婉地通向无限神秘的远方。忽而想起少年的时候记在心里的几句诗: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那时候喜欢极了,但是也不知道好在哪里。一转眼,离禅宗六祖慧能写下它的时间就几千年了。

  “菩提”是古印度语。意思是觉悟、智慧。两千多年前,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坐在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我曾得到一枚书签,就是菩提叶做的。据说将完美的心形叶片浸入冰水寒泉,叶肉会被慢慢蚀去,然后可以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叫做“菩提纱”。

  作为爱情的信物,那枚菩提纱被我夹在一本庄子的书里,“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少年的时候,在校园里过着单纯无忧的生活,反而喜欢这几句话,觉得通过修养,使心气淡漠清空是易得的境界。那时,我对自己和这个世界不了解。

  远离家乡,来到福建好几天了。站在菩提树下,身后是静穆的黄墙,想起舒伯特的一首曲子《菩提树》。说流浪汉故乡的门前,有一棵菩提树,他曾在树下度过了幸福的时光。如今他在凛冽的寒风中流浪,仍仿佛听见菩提树在向他轻轻呼唤。乐曲的和弦非常美,宁静中弥漫着白雪和绿树的悲凉。在天的国度,在过去的几千年和未来的几千年,或许妙音鸟就是这样歌唱的?

  我有点想念家里的亲人。小树有一套印度带回来的菩提木国际象棋,每天厮杀,终于掉了一个兵。出门前,我带他去找一个红木雕刻师。大师手中的刻刀,在一根乌木筷子上一刀一刀地雕刻下去。木屑纷飞处,

一个脑袋圆圆的小兵,就栩栩如生地站在筷头上了。他特别惊奇:爷爷怎么知道那个小兵躲在里边啊?他的刀怎么没有弄伤他啊?是不是小兵到爷爷心里去说的?

  他是一个有觉悟的孩子,可是我表扬他,他会说:我本来就知道是这样的。我抚摩着手中的菩提树叶,看到自己奔跑在凡尘中的焦虑背影:许多年了,我在课堂上做英语试题,有一道完形填空,从来得不到满分。因为学习的时候,老师总是叫我们重视一个个分解的语法知识点,而忽视整体的阅读。一项技艺如此,一座庙宇也是如此,不一定要依傍着名山大川,一道紫云屏就足以隔开功利与尘世了。

  而一个个体的人生可能也是这样,不能太附着在浮表之上,缺失了心中的完形。在生活中,我始终像做英语完形填空那样充满焦虑,所以我从来没有雕刻出自己心中的小兵。也不知道别人的小兵是如何雕刻出来的。因为做不到养心,顺物自然的境界与我越来越不相干了。

  心中轰响起一句话:落泪亦菩提。

  是的,籍由音乐、诗歌、草木、山川的引领,我终于慢慢接近这一棵菩提。

  青青菩提树,宝相庄严处。这个陌生之地在日暮时分弥漫着宿命的熟悉。我感觉到巨大的树压,感觉到自己就像一片叶脉清明的树叶,泪水在无量无边的青翠和苍茫中滴落下来。

  

  剑胆琴心

  

  少时背李白诗,极喜欢“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那种悲凉和阔大,十岁的心里就已经有了。因为我读了那么多书,而老师从不考课本以外的知识。这种怀才不遇,是和千古圣人们相通的。最近看《乐府诗集》,才知道《幽兰操》是孔子始作。蔡邕《琴操》记载:“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

  《幽兰》传本多种,《琴操》中有“孔子白伤生不逢时而作”的记载。我相信是孔子,最早在七弦琴上鼓出心不得偿的无奈,不为世知的悲怆。尽管这“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的慨叹,离后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达然境界。是何其遥远。

  杀人灭口的时光早已远去,我一遍遍听管平湖先生弹奏的《碣石调幽兰》,静到哀伤。而诸葛亮在空城之上焚香操琴,是《十面埋伏》还是《卧龙吟》?只觉得故弄玄虚,始终让我没有好感。我觉得他不是个性情中人,太过虚伪了,包括在家里种地,让刘备三顾茅庐。这样的人,于古琴是不配的。古琴是天籁,它若不属于孔子这样的万载师表,也必定属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千古佳话。

  那张承载了千古佳话的琴叫绿绮,后来还成了古琴的别称。司马相如的诗赋才气横溢。一篇《如玉赋》使梁王倾倒,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相如的琴艺亦是极佳,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人与琴都是名噪一时。

  司马相如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的女儿文君,以一曲《凤求凰》打动了文君,夜奔相如。这一场琴为媒的爱情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但两人没有屈服,以卖酒营生。文君锦里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裨,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司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晚年的相爱弥深,源自当年琴心相结的大美之爱。

  相如在《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胡颉颃兮共翱翔。”可惜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南北朝。有个叫王敬伯的书生,在江上邂逅美女,一见钟情却只有短暂欢爱,比之绿绮情话,更出离传统,是更难得的浪漫。那张缔结了一宵之欢的琴,如今不知何在。“妾本舟中女,闻君江上琴。君初感妾意,妾亦感君心。遂出合欢被,同为交颈禽。……宛转怨如何,中庭霜渐多。霜多叶可惜,昨夜非今夕。徒结万重欢,终成一宵客。王敬伯,青山绿水从此隔。”动人深情,发自琴心。

  孤高岑寂,淡而会心,一向是琴曲的最高美学追求。但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几张琴,却是有点偏离琴的原始精神。比如齐桓公的“号钟”,竟然是嘹亮激越催人泪下的。楚庄王的“绕梁”,使他整日沉湎在音乐之中,无心国事,七日不临朝,成为声色犬马的罪魁。在王妃樊姬的劝谏之下,楚庄王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绕梁”绝响。

  由此看来,琴只能为儒道文人自娱,不可触及政治,不宜落到诸葛亮楚庄王之流手上,辱没了它的清音,终致不能传世。有时候焚琴煮鹤的,还未见得是不解风情之人。

  王勃写“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那才是琴的归属啊。也是他,在少年时的诗序里慨叹“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这样的宝剑,何只王将军喜欢,一切抱琴的文人都喜欢。因为琴是风月的,剑是风云的,刚柔互济的心境才平稳。大多数文人都认为自己不得志,所以光“拂彼白石,弹吾素琴”还不行,当然也不一定要像辛弃疾那样“醉里挑灯看剑”,有时候内心愤怒了,把吴钩看看。栏杆拍拍也就可以了。

  “紫电”在诸葛青云等人的武侠小说里都写到过,说是金刚石经由地火熔炼而得,剑身轻薄,剑中有剑。江湖中少有人佩携此剑。凡持此剑者,必是飘忽、刚烈之辈。这番叙述曾令少女时代的我倾心不已。而“青霜”据说是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十二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最亮的白昼那样耀眼。这些剑或曾雪藏将军的武库,或曾高挂文人的诗赋。如今都隐身在典籍中,只剩下传奇。惟有在苏州,竟见干将、奠邪都被用作路名。这真是一个剑胆琴心的城市。那日黄昏我漂流在拙政园外的水上,桨声灯影里,觉得这个城市的意境,正像管平湖先生演绎的《碣石调幽兰》,虚静中有不平,风月之间有风云。

  在青春期,满心叛逆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时,我曾经喜欢李白。用稚拙的刀法刻了一枚章:“孤篷”,印在课本和其他的一切书上,因为向往孤篷万里征的苍茫寥廓之意。但是心里觉得最好的,还是花间一壶酒的意境,喜欢到不愿说出来。酒能醉人,花亦是。就那样漂浮在微醺的月光里,最能感受时光流转的悠闲和迅猛。

  父亲老了,喜欢喝一点花露烧。喝醉了,回忆年轻时候的事,那是他的诗酒年华。有一回去牛首山踏青,和同学散了,又迷了路,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人。只见月亮从山涧里升起来,又大又圆,白银一样寂静的光。然后就出现了那片花林,冉冉的,是梨花,香如雪,花亦如雪。看林的老人坐在花树簇拥的茅棚下,一条黄狗,身上落着梨花,眼里也都是梨花。须发如雪的老人自称爷爷,不时捋一下它的脑袋。邀迷路的年轻人对饮,月光和着雪白的落花,想起心仪而不敢开口的女孩,迷惘时代里难竟的理想。聊些什么都不再记得,或许什么都没有聊,那花间的一壶酒,倏忽间就有了四十年的余香。

  我居住的小城,人们善酿酒,就是每每惹父亲薄醉的花露烧。新春里酿下,中秋节开坛。外人都猜酒里有花,桂花。春天怎么有桂花呢?花在我们的酒里,只是一种想象。但是那酒真好。放着,哪怕不喝,随时都可以和远方的朋友说。来我家吧,我有一瓶酒,花露烧。邀请于是也顿生诚意和美意。就坐在庭院的月亮底下喝,风吹来远处叶子和叶子的絮语,又把它吹去。我有两只酒碗,陶制的小方斗。一盏是泥土的黄棕色,杯口烧了一片叶子,黯黯的红。一盏青绿,几道瓷白的纹理,像鱼一跃而过的水波,倒伏的芦苇。想起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于是一个杯子叫夏花,一个杯子叫秋叶。叶是银杏。推开后窗可以见到,几百年了,据说树洞中早年曾有巨蛇出没,于是树下供了香烛,在初夏的薄雾天气里,袅绕之中总有几分不安和妖气。

  饮花露烧适宜这样的陶器和天气,杯盏之中酒色如夕阳,四面八方装修的声音,工地上不绝于耳的轰鸣,于是都可以忽略,只剩下眼前开始胡言乱语的朋友,身后守慢而从容的光阴。酒在不同的杯中有不同的芳香与甘冽。《笑傲江湖》里,祖千秋与令狐冲谈酒,说饮高粱酒,须用青铜酒爵,始有古意。百草美酒,酒气清香,如行春郊,令人未饮先醉。须用古藤杯。百年古藤雕而成杯。以饮百草酒则大增芳香之气。牡甫诗云“红袖织绫夸柿叶,青旗沽酒趁梨花”,那唐朝的酒家卖梨花酒。挂的是滴翠的青旗,诗人盛酒的则是翡翠杯。父亲当年在梨花林,饮的也应是梨花酒吧。就着粗瓷碗,同样是一杯清香成清趣。

  我亦喜欢花雕,据说是因其酒坛外面绘有五彩雕塑装饰而得名。其实花雕的称呼,是从古代女酒、女儿酒的习俗演变过来的。女性由于主内的分工关系,酿酒成为其生产劳作的分内事。“清之美,始于禾”,当然,其他的植物也能酿酒。沈六逸的妈妈,去年用甜美的青葡萄和冰糖为她酿了一缸葡萄酒。九岁的女儿,有时喝得双颊酡红。我也想带小树去尝尝。生而有幸,是在植物的陪伴下成长的女子,我喜欢那些清雅的花草酿成的酒。郁金香草浸出的兰陵美酒,用玉碗盛来,光阴的华丽与忧伤尽在一饮之间。“万寿菖蒲酒,千金琥珀杯。”苏轼赞叹过的菖蒲酒,是用菖蒲叶浸制的,民俗端午节饮之,不知道现在还有人家酿吗?我想象它临水丛生,青青的样子,便就醉了。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古人的酒局,或极尽风雅,或惊心动魄。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的华彩内容。曹操刘备二人以青梅下酒,天外龙隐,气象森森,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曹操的睥睨群雄,刘备的进退自如。虽说带上了一点政治机心,仍不失为酒后男人应当有的样子。

  

  落泪的菩提

  

  黄昏时到了福建泉州的开元寺。这千年古寺隐没在闹市里,顶上的天空云蒸霞蔚,凡尘与佛门的距离,在这里大约是最短的。我终于看到了妙音鸟,有着美妙歌声的佛的侍者,凡尘中的仰视,那种优雅和谦卑,繁华和朴素,正是信仰的姿势。但是我更喜欢它的梵文音译“迦陵频迦”,在心中默诵,仍有歌声落地。

  然后导游指给大家看百柱殿附近一株千年的古桑,据说是开过白莲花的。而我听到的是旁边一棵大树,它正在被风吹动,那哗哗的声音像千古的泪水在奔流。一瞬间心中空茫,眼里只剩下这一棵树。

  我感觉到它是一棵菩提。它巨大的树冠将附近的暮色推开。海一样的绿叶,在日落时分如此分明。别的树没有那样的力量,像命运一样温和,又不容质疑。树下面果然有牌子,解释这是一棵长了百余年的菩提树。我站在树下,一时不能走开。当时天光正慢慢垂下,东西塔的塔尖隐入黑暗。整个寺庙里的柏树和桑树,积满了风尘和时光的闲言碎语。惟独这遗世独立的一棵树,清洁如洗,没有沧桑之色,没有丝毫鸟兽虫蚁的痕迹,没有典故的喧哗。

  风悄悄地吹着一地的落叶。我捡起一片。它的叶柄很长,已经开始枯萎了,但是仍然洁净,叶脉坚定而柔婉地通向无限神秘的远方。忽而想起少年的时候记在心里的几句诗: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那时候喜欢极了,但是也不知道好在哪里。一转眼,离禅宗六祖慧能写下它的时间就几千年了。

  “菩提”是古印度语。意思是觉悟、智慧。两千多年前,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坐在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我曾得到一枚书签,就是菩提叶做的。据说将完美的心形叶片浸入冰水寒泉,叶肉会被慢慢蚀去,然后可以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叫做“菩提纱”。

  作为爱情的信物,那枚菩提纱被我夹在一本庄子的书里,“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少年的时候,在校园里过着单纯无忧的生活,反而喜欢这几句话,觉得通过修养,使心气淡漠清空是易得的境界。那时,我对自己和这个世界不了解。

  远离家乡,来到福建好几天了。站在菩提树下,身后是静穆的黄墙,想起舒伯特的一首曲子《菩提树》。说流浪汉故乡的门前,有一棵菩提树,他曾在树下度过了幸福的时光。如今他在凛冽的寒风中流浪,仍仿佛听见菩提树在向他轻轻呼唤。乐曲的和弦非常美,宁静中弥漫着白雪和绿树的悲凉。在天的国度,在过去的几千年和未来的几千年,或许妙音鸟就是这样歌唱的?

  我有点想念家里的亲人。小树有一套印度带回来的菩提木国际象棋,每天厮杀,终于掉了一个兵。出门前,我带他去找一个红木雕刻师。大师手中的刻刀,在一根乌木筷子上一刀一刀地雕刻下去。木屑纷飞处,

一个脑袋圆圆的小兵,就栩栩如生地站在筷头上了。他特别惊奇:爷爷怎么知道那个小兵躲在里边啊?他的刀怎么没有弄伤他啊?是不是小兵到爷爷心里去说的?

  他是一个有觉悟的孩子,可是我表扬他,他会说:我本来就知道是这样的。我抚摩着手中的菩提树叶,看到自己奔跑在凡尘中的焦虑背影:许多年了,我在课堂上做英语试题,有一道完形填空,从来得不到满分。因为学习的时候,老师总是叫我们重视一个个分解的语法知识点,而忽视整体的阅读。一项技艺如此,一座庙宇也是如此,不一定要依傍着名山大川,一道紫云屏就足以隔开功利与尘世了。

  而一个个体的人生可能也是这样,不能太附着在浮表之上,缺失了心中的完形。在生活中,我始终像做英语完形填空那样充满焦虑,所以我从来没有雕刻出自己心中的小兵。也不知道别人的小兵是如何雕刻出来的。因为做不到养心,顺物自然的境界与我越来越不相干了。

  心中轰响起一句话:落泪亦菩提。

  是的,籍由音乐、诗歌、草木、山川的引领,我终于慢慢接近这一棵菩提。

  青青菩提树,宝相庄严处。这个陌生之地在日暮时分弥漫着宿命的熟悉。我感觉到巨大的树压,感觉到自己就像一片叶脉清明的树叶,泪水在无量无边的青翠和苍茫中滴落下来。

  

  剑胆琴心

  

  少时背李白诗,极喜欢“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那种悲凉和阔大,十岁的心里就已经有了。因为我读了那么多书,而老师从不考课本以外的知识。这种怀才不遇,是和千古圣人们相通的。最近看《乐府诗集》,才知道《幽兰操》是孔子始作。蔡邕《琴操》记载:“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

  《幽兰》传本多种,《琴操》中有“孔子白伤生不逢时而作”的记载。我相信是孔子,最早在七弦琴上鼓出心不得偿的无奈,不为世知的悲怆。尽管这“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的慨叹,离后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达然境界。是何其遥远。

  杀人灭口的时光早已远去,我一遍遍听管平湖先生弹奏的《碣石调幽兰》,静到哀伤。而诸葛亮在空城之上焚香操琴,是《十面埋伏》还是《卧龙吟》?只觉得故弄玄虚,始终让我没有好感。我觉得他不是个性情中人,太过虚伪了,包括在家里种地,让刘备三顾茅庐。这样的人,于古琴是不配的。古琴是天籁,它若不属于孔子这样的万载师表,也必定属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千古佳话。

  那张承载了千古佳话的琴叫绿绮,后来还成了古琴的别称。司马相如的诗赋才气横溢。一篇《如玉赋》使梁王倾倒,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相如的琴艺亦是极佳,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人与琴都是名噪一时。

  司马相如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的女儿文君,以一曲《凤求凰》打动了文君,夜奔相如。这一场琴为媒的爱情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但两人没有屈服,以卖酒营生。文君锦里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裨,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司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晚年的相爱弥深,源自当年琴心相结的大美之爱。

  相如在《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胡颉颃兮共翱翔。”可惜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南北朝。有个叫王敬伯的书生,在江上邂逅美女,一见钟情却只有短暂欢爱,比之绿绮情话,更出离传统,是更难得的浪漫。那张缔结了一宵之欢的琴,如今不知何在。“妾本舟中女,闻君江上琴。君初感妾意,妾亦感君心。遂出合欢被,同为交颈禽。……宛转怨如何,中庭霜渐多。霜多叶可惜,昨夜非今夕。徒结万重欢,终成一宵客。王敬伯,青山绿水从此隔。”动人深情,发自琴心。

  孤高岑寂,淡而会心,一向是琴曲的最高美学追求。但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几张琴,却是有点偏离琴的原始精神。比如齐桓公的“号钟”,竟然是嘹亮激越催人泪下的。楚庄王的“绕梁”,使他整日沉湎在音乐之中,无心国事,七日不临朝,成为声色犬马的罪魁。在王妃樊姬的劝谏之下,楚庄王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绕梁”绝响。

  由此看来,琴只能为儒道文人自娱,不可触及政治,不宜落到诸葛亮楚庄王之流手上,辱没了它的清音,终致不能传世。有时候焚琴煮鹤的,还未见得是不解风情之人。

  王勃写“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那才是琴的归属啊。也是他,在少年时的诗序里慨叹“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这样的宝剑,何只王将军喜欢,一切抱琴的文人都喜欢。因为琴是风月的,剑是风云的,刚柔互济的心境才平稳。大多数文人都认为自己不得志,所以光“拂彼白石,弹吾素琴”还不行,当然也不一定要像辛弃疾那样“醉里挑灯看剑”,有时候内心愤怒了,把吴钩看看。栏杆拍拍也就可以了。

  “紫电”在诸葛青云等人的武侠小说里都写到过,说是金刚石经由地火熔炼而得,剑身轻薄,剑中有剑。江湖中少有人佩携此剑。凡持此剑者,必是飘忽、刚烈之辈。这番叙述曾令少女时代的我倾心不已。而“青霜”据说是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十二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最亮的白昼那样耀眼。这些剑或曾雪藏将军的武库,或曾高挂文人的诗赋。如今都隐身在典籍中,只剩下传奇。惟有在苏州,竟见干将、奠邪都被用作路名。这真是一个剑胆琴心的城市。那日黄昏我漂流在拙政园外的水上,桨声灯影里,觉得这个城市的意境,正像管平湖先生演绎的《碣石调幽兰》,虚静中有不平,风月之间有风云。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