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山陵资料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兼顾艺术欣赏性和历史的客观性鲜活的展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黄花岗烈士序》中写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而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为了革命一个一个倒下,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要革命呢?牺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进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对革命者的选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其实,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这样。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说是要让大清帝国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朝廷在组织内阁的时候过半数都是皇族和满人。让人看不到一点儿清政府推行宪政的诚意。所以孙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孙中山为什么要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使得他复辟帝制,窃取革命果实。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孙中山希望中华民国这个共和体制的政体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令清帝退位的人。虽然说孙中山不该让位于一个满脑子封建思想的军阀,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我理解了孙中山此举的无奈。但孙中山这样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游中山陵有感 中山陵坐落于钟山脚下,钟山位于南京城东,古称金陵山,汉代始称钟山,自古被称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脊有紫色页岩,每当旭日东升,或残阳斜照,紫气升腾,变幻莫测,故又称为紫金山。中山陵始建于一九二三年,当我们沿着一条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这两个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导游说,牌坊这类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歌功颂德的。石坊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立像英姿勃勃,摆动的手势好像正在发表关系国家命运的演说。蹬至台阶再到陵门,经过三百多余级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山陵的最高处。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祭堂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分别刻着“民族”、“民权”、“民生”的横批,往里走便看到大祭堂的两壁刻有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从侧门跨入墓室,只见中央砌有圆形的墓穴,雕有中山先生的卧像,据说当年孙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由专车将灵柩运往到南京,于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紫金山陵园举行大典。直至今日来瞻仰先生的人群还是络绎不绝。抬头望去,上面是绘有国民党党徽的陵顶,在灯光的照射下此地更加的庄严肃穆。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居高临下,把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也宽阔了许多。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创下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后人才会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来纪念他。不由想起刚才在陵门处看到的无字碑,那是孙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伟绩刻在石碑上,后人自由评说。就更加深了对先生的敬佩。心中翻涌着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换的岁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山陵,位于钟山脚下,南京城东,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中山凌座北朝南。整个建筑是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通过一段林荫道,我们就来到了中山陵园广场,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说出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理想。中山陵的最高处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陵门的上面是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祭堂有三个拱门,门上刻着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我们这次活动的全体人员在“博爱”前合影留念,缅怀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听导游讲,从“博爱”,到墓室有392级台阶和10个平台,从下向上看,台阶笔直且陡,从上向下看,看不到台阶,全是平台。我们迈步向上,真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感觉。往下看,真是平的,一点也看不到台阶,往上看,全是台阶。真是感叹设计者的聪明才智,感叹设计者计算之精确。我们的人生何常不是这样?当别人成功之时,你只看到他的辉煌,而不知道他创业时的艰辛。只有经过一步步攀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们才能创造出绚丽的人生。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它兼顾艺术欣赏性和历史的客观性鲜活的展现了辛亥革命这段历史。《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孙中山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回顾历史,1911年前后,那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政权摇摇欲坠,人民深受压迫。革命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改变命运,更好的生活;对于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来说是历史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要为天下人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黄花岗烈士序》中写道:“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而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七十二烈士为了革命一个一个倒下,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要革命呢?牺牲了那么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进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对革命者的选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其实,孙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这样。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说是要让大清帝国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朝廷在组织内阁的时候过半数都是皇族和满人。让人看不到一点儿清政府推行宪政的诚意。所以孙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命运,才能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孙中山为什么要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使得他复辟帝制,窃取革命果实。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孙中山希望中华民国这个共和体制的政体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诺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令清帝退位的人。虽然说孙中山不该让位于一个满脑子封建思想的军阀,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我理解了孙中山此举的无奈。但孙中山这样做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游中山陵有感 中山陵坐落于钟山脚下,钟山位于南京城东,古称金陵山,汉代始称钟山,自古被称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脊有紫色页岩,每当旭日东升,或残阳斜照,紫气升腾,变幻莫测,故又称为紫金山。中山陵始建于一九二三年,当我们沿着一条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这两个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导游说,牌坊这类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歌功颂德的。石坊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立像英姿勃勃,摆动的手势好像正在发表关系国家命运的演说。蹬至台阶再到陵门,经过三百多余级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山陵的最高处。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祭堂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分别刻着“民族”、“民权”、“民生”的横批,往里走便看到大祭堂的两壁刻有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从侧门跨入墓室,只见中央砌有圆形的墓穴,雕有中山先生的卧像,据说当年孙先生在北京逝世后,由专车将灵柩运往到南京,于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在紫金山陵园举行大典。直至今日来瞻仰先生的人群还是络绎不绝。抬头望去,上面是绘有国民党党徽的陵顶,在灯光的照射下此地更加的庄严肃穆。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居高临下,把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也宽阔了许多。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创下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后人才会建造规模如此宏大的陵墓来纪念他。不由想起刚才在陵门处看到的无字碑,那是孙中山先生不想把自己的伟绩刻在石碑上,后人自由评说。就更加深了对先生的敬佩。心中翻涌着中国近代史上那段风云变换的岁月,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山陵,位于钟山脚下,南京城东,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中山凌座北朝南。整个建筑是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通过一段林荫道,我们就来到了中山陵园广场,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说出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的理想。中山陵的最高处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陵门的上面是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祭堂有三个拱门,门上刻着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我们这次活动的全体人员在“博爱”前合影留念,缅怀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听导游讲,从“博爱”,到墓室有392级台阶和10个平台,从下向上看,台阶笔直且陡,从上向下看,看不到台阶,全是平台。我们迈步向上,真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感觉。往下看,真是平的,一点也看不到台阶,往上看,全是台阶。真是感叹设计者的聪明才智,感叹设计者计算之精确。我们的人生何常不是这样?当别人成功之时,你只看到他的辉煌,而不知道他创业时的艰辛。只有经过一步步攀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们才能创造出绚丽的人生。


相关文章

  • 9.中山陵前
  • 9.中山陵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大生产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领导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革命历程及伟大历史功绩. 2.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辑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查看


  • 民国时期的孙中山研究
  • 作者:尚明轩 学术月刊 2003年07期 孙中山的名字是和中华民国紧紧关联在一起的.他既是民国的艰辛缔造者,又是民国的忠诚捍卫者.孙中山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和历史感召力,因此使不少学者潜心于对他的研究,成为民国时期学者以至政治家所关注的热门课 ...查看


  • 会党元素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
  • 2009年第2期 (总第192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AMENNo.22009GeneralSerialNo.192IINⅣ职SnY(Ans&SocialSciences) 会党元素与孙中山领导的武装 ...查看


  •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第8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者:尹盼盼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 ...查看


  •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 v932li2 2006月Ⅲ究生碗i学位论文0Zm学校代码:1血70 学目03000 上够脚范大誓 中国的会党制度和孙中山的 革命活动 院 专系:挂蕴兰瞳置兰塞研究方向:主星奎也虹业:生-凰_j生兰 指日教师:』Ljt』L一顾=|州宄隹-i ...查看


  • 读书手抄报资料:孙中山读书
  • 中山先生很喜欢研究各种海陆地图,常常因为写书的需要,命人代为收 集购买.先生对世界地理特别是中国地理极为熟悉,所以在他写作<建国方略>时,提出了全国修建铁路20万里,公路百万里的伟大理想,以及疏导黄河,治理淮河的水利工程与如何建 ...查看


  • 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说课稿
  • 第一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开场白: 各位评委,您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历史必修第一册第一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她在这个单元中是很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当 ...查看


  • 民国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近代经济观简论
  • 作者:陶士和 史林 2003年05期 [中图分类号] F09:K2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873(2003)02-0117-06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1912年 ...查看


  • 辛亥革命说课稿(北师大版)
  •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