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新解

yuwenjiaoxue

语文教学

教材研究

《桃花源记》新解

广东省丰顺县龙山中学冯小武

宋代王安石《残菊》诗曰:“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笑曰:“百花尽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独菊枝上枯耳。”落,为报诗人仔细看。”向有“拗相公”之称的王“是岂不知楚辞‘餐秋菊之落安石反唇相讥曰:

英’,欧阳修不学之过也。”这个小故事争论的焦点虽然是菊落不落花,但其实也包含着对“落”的词义的争论,可见对“落”的词义的争论有很长的历史了。这个“落”字落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争义就更大了。

(粤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25课)有一段描写环境的句子:“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这句话充分字的理解争议颇多。粤教版参考书(八年级下)对“落英缤纷”的解释是“(风一吹来),桃花纷

认为渔人看到的是桃花纷纷落下的过程,这也难于令人信服,落花的过程如同开花的过程一样,很难见到,如果能见到,必定是刮了大风,这样一来岂不是大煞风景,渔人还有什么心情“穷其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缤纷”就是多而乱的意思,所以必定是桃花掉在了地上,问题是桃花在树上是不是就很整齐,我看桃花盛开时用“乱”来描述再恰当不过的了。又有人认为“其中往来种作……悉如外人”,就说明当时是春耕,桃花凋零了。其实这只是说明桃花源里有农业文明,并不是他们正在耕种。

欲要解释“落”,先考察它的更古的用法,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即是说,经·访落》:“访予落止”(“落止”意是初即位)。再看现代的《辞源》对“落英”的第一个解释: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尔雅·释诂第一》的解释是:“初、哉、首、基、描写了桃花源附近的迷人景色,但其中对“落”“落”的意思是“始”。(《尔雅·释诂第一》)《诗

纷落下”。“落”确实常常解作“坠落”,但是从语“初生的花。”《古汉语大字典》对“落英”的第二境看,“芳草鲜美”的“芳”是指花草的香气,个的解释:“初开的花。”这两本大辞典都以“朝“鲜”是指这草是新的,即刚抽出来的。“芳草鲜美”是写初春之草的嫩绿之美,“落英缤纷”则是写花的美,这样,意境优美而且和谐,渔人显然是被这样生机勃勃的美景迷住了,才会“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如果理解成“(风一,跟“芳草鲜美”就形成吹来),桃花纷纷落下”了一个突然的转折,意境就不和谐了,尽是凋零的花,简直就是伤春惜春了,美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渔人怎还会“甚异之”?有一种观点

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例证。《楚辞译注》的解释是:“落,《尔雅》‘始也。’:落英,最初的花,即蓓蕾。”(以屈原的化身灵均的高洁个性,他怎么肯吃凋谢的花)在现代汉语里偶尔还有这种用法,如:“落成典礼”,意思是(大楼)刚建成,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

但是也应该看到,古代以来,对“落英”也有相反的解释,例如:《尔雅·释诂第一》“陨、员、湮、下、降、坠、隆,落也。”“崩、薨、无禄、卒、

70

2013年第2期总第

393期

徂、落、殪,死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凡草;《辞源》对“落英”的第二个解释曰零,木曰落”是:“落花。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辞海》对“落英”的第一个解释是:“落花。”

两种相反的解释都能在古字典和古文里寻到依据,为什么会有相反的解释呢?其实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现象,叫反训,即一个词有两个相反的意思。反训的来历可能是词的引申义中的正反引申,就是两个相反的现象和两个相对立的事物常常相关,因而一个词可有正反两“乱”是会意字,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乱”的本字,本义是理丝,引子上散乱的丝,是申为“治理”。《论语·泰伯》:“武王曰:‘予有乱”(武王说:“我有十位善于治理天下臣十人。’

的臣子。”)再引申为“无秩序”,《吕氏春秋·察:“治国无法则乱。”落,本义是指树木花叶今》

但是,千万不要见古诗文的“落”,因为就“刚、始、初”的意思。倒是要首先要考虑以为是

能不能解作“凋零”,因为“凋零”是它的本义。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两句诗的“落”字就明显不能解作“刚、始、初”。“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落”字则较复杂,解作“凋零”和“刚、始、初”都讲得通。这一特性,符合钱钟书先生论述古汉语中一字而“虚涵数意”的现象:“赅众理而约为一字,并行或相反者互成。”(《管锥编·论易之三名》)。

义。如“乱”,《说文》:“乱,治也(乱,治理)。”歧出之分训得以同时合训焉,使不倍者交协,

此“秦”与彼“秦”之辩

《桃花源记》虽然是虚构的作品,但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他说:“如果鸟有上帝的话,鸟的上

凋落,《说文》:“凡草曰零,木曰落”。《离骚》:帝一定是有羽毛的。宗教所信奉的上帝或神也

国外各民族的人形神都是该民族人的“惟草木之零落兮”。草木零落意味着一年的终是这样,止,冬去春来,又意味着新的开始,故引申为开始。所以“零落、凋零”是“落”的本义,“开始”是

样子,中国的人形神则是中国人的模样。”同样的道理,既然《桃花源记》是晋朝的作品,那么

“落”的引申义。《诗经·访落》:“访予落止”从中必然可以看出晋朝的某些社会特点。认识文章的疑点就可以迎刃而解。(“落止”意是初即位)。正因为“落”同时有两种到这点,相反的解释,所以有不同的解释或存疑,《辞

《桃花源记》里写道:“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海》就是存疑的,它对“落英”的第二个解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初开的花。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境,一说‘落花’”。之落英。’

“落”虽然可以作两种解释,但在具体句子里必然只有一种最符合语境解释。回到原话“缤纷”的意思来解释,《辞海》对“缤题,再结合纷”的第一个解释是:“繁多貌”。。《辞源》的第二个解释是:“杂乱貌”。《古汉语大字典》的第一个解释是:“繁多貌”。三本辞典都举“落英缤作例子。从这些解释看来,似乎并不是描写纷”

落花的过程或落在地上的花。倒是用来描写盛开的花更恰当,也跟“芳草鲜美”的意境更和谐。综上所述,“落英缤纷”翻译成“桃花绽放满枝头”似乎更恰当些。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如果把这里的“秦”理解为秦始皇的“秦”;把“魏、晋”理解为三国的“魏”,司马氏的“晋”,其间相距五、六百年,桃花源里怎么有可能“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虽然是虚构的,但也要有逻辑性,不应该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因为五、六百年间换了好几个朝代,可谓沧海桑田,衣服的样式该变了很多次(想想看,民国到现在才多久,衣服换了多少种样式了)。

那到底要怎样看待“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这样的问题呢?有一种看法认为:桃花源里的人也跟外面人一样,有穿衣服,说明他们不是

总第393

期2013年第2期

71

野蛮人。这种看法难于使人信服,因为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这些句子看来,那里分明有发达的农“男业文明,哪里要强调他们不是野蛮人。所以女衣著,悉如外人”解作“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都跟外面人的一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没有问题,那就说明对朝代的理解有误,一般都把“秦”理解为秦始皇的秦王朝,并且秦统一全“五胡乱华”(凶奴、鲜卑、羯、氐、羌)时期比秦末更乱,持续时间更长。跟两晋并存的朝代还后秦、西秦)并且也闹得天下大乱,百姓痛苦不堪,尤其是氐族人符健建立的“前秦”(公元350—394年),它几乎统治了整个北中国,晋年——

太元年间跟前秦的年代大致重合(公元376年———396年)。前秦的第三任皇帝符生以残暴出名,再加上符坚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国内的羌族首领姚苌乘机独立,建立了“后秦”政权(公元384年———417年),前秦的末代皇帝“两秦”战争,再加符登对他进行征伐,引起了上自然灾害,百姓的生活自然就更痛苦了,史载:

(符)登既代卫平,遂专统征伐。是时岁旱众饥,道殣相望,登每战杀贼,名为熟食,谓军人曰:“汝等朝战,幕便饱肉,何忧于饥!”士众从之,啖死人肉,辄饱健能斗。姚苌闻之,急召硕德曰:“汝不来,必为苻登所食尽。”(《晋书-115卷》)

在战乱和饥荒到大量吃人肉情况下,老百姓自然要避“秦时”乱、要“来此绝境”。其实桃

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分数既明,号令不二,上少长有仪,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晋下有礼,书-88卷》)

《桃花源记》里理想化的社会关系件简直就是庾衮他们在禹山的反映。

结论是:此“秦”乃五胡十六国之“前秦、后秦”,非秦始皇之“秦”,隔东晋并不遥远,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因为尚未改变。至于《桃花源记》里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和《桃花源诗》里写的“嬴氏乱天纪”、“障眼法”。要知道,“偷梁换柱、移作品常用的

花接木、言在此意在彼”历来是文人的拿手功《红楼梦》的写法。夫。试对比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红楼梦》第一回)

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红楼梦》第六回)

试问《红楼梦》写的是汉唐的事吗,事情发移花接木又是生在长安吗,这不是偷梁换柱、什么呢?

国和秦末农民战争时,确实是天下大乱。其实,桃花源里的人在那里住得还不久,衣服的样式

有北方的十六国,其中就有几个“秦”,(前秦、“俎豆犹古法”只不过掩人耳目罢了,这是文学

虚、实之辩

“桃花源”也不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关

花源里的人“来此绝境”,也不完全是虚构的,于桃花源的传说有很多。例如:

“秦山,一名秦岭,在县南五十里。南入商在动乱的两晋年代里是合情合理的,也是有案可稽的,史载:

张泓等肆掠于阳翟,(庾)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于是峻险厄,杜蹊径,修壁坞,树蕃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

州,西南入华州。山高二千丈,周迴三百余里。桃源,在县东北十里,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也。”

“桃林塞,自县以西至潼关皆是也。”“有桃源宫,武德元年置。”

72

2013年第2期总第

393期

甚至刘子骥也是实有其人,《世说新语·栖记载:逸八》

南阳刘驎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笺疏]御览五好游于山泽,志在存道,常采药至名山,深入忘或说囷中皆仙方秘药,驎之欲更寻索,终不能知……据记,驎之盖即卒于太元间。晋书谓驎之为光禄大夫耽之族。而渊明作其外祖父孟嘉传,言耽与嘉同在桓温府,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嘉于耽,则渊明与耽世通家,宜得识驎之,故

知其有欲往桃源事。

可见,刘子骥不但实有其人,而且作者可能还认识他。他的故事和个性也很像陶渊明所药”)甚至“桃花源”的故事都还可能是刘子骥

从以上分析可知,《桃花源记》所记的事都的,正因为这样,陈寅恪说《桃花源记》是纪实之文。其实,作者只不过在现实、传说和严酷的社会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变得更浪漫、更神秘,以表达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对动乱社会的不满。

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写的那样,(只不过原故事讲的是求“仙方秘百四引晋中兴书曰:刘驎之字子骥,一字道民。告诉作者的。

返。见有一涧水,南有二石囷,一囷开,一囷闭,是有现实依据的,不能看作是全部虚构出来

咬文嚼字

“纵横捭阖”的误用

四川省德阳五中王友松

在高中阶段关于成语理解和运用的测试中,出题者经常拿出“纵横捭阖”一词来考学生,然而,在报刊上,我们却常常看到误用的现象。如:

(1)对史实,他信手拈来,讲解起来,更是纵横捭阖、洋洋洒洒,但如果仔细琢磨,却是句句精到,没有一句废话,还能紧扣教材,让学生有迹可循。(《人民教育》2012年第8期第38页)

(2)本首诗歌情感变化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黄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诗人的万古愁情就如这滚滚东流的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1年第7期第37页)

(3)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能否将思维打开,纵横捭阖,最大程度地发挥水平,往往取决于试题本身提供的思维广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1年第5期第55页)

以上3句中使用的“纵横捭阖”一词,都属于误用。

对于“纵横捭阖”的理解,其中的“纵横”,愿意是“合纵”和“连横”,指战国时期以苏秦、张仪等为代表的谋士,靠游说在诸侯之间进行政治活动时所持有的主张和策略。“捭阖”,指开与合。由此,《现代汉语词典》直接解释“纵横捭阖”为:“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

根据“纵横捭阖”一词的原意和今天人们的解释就可以看出,以上3句的语意都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外交上采取的任何手段。(1)不过是说“他”讲话联系广泛,连续不断,颇有气势罢了;(2)应该是用黄河水横冲直闯的纵情奔流,来比喻诗歌感情不受限制的豪放不羁;(3)也应该是说在思维打开之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因此,以上3句中使用的“纵横捭阖”一词与该词的原意和今意都毫不相干,因此属于误用。

总第393

期2013年第2期

73

yuwenjiaoxue

语文教学

教材研究

《桃花源记》新解

广东省丰顺县龙山中学冯小武

宋代王安石《残菊》诗曰:“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笑曰:“百花尽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独菊枝上枯耳。”落,为报诗人仔细看。”向有“拗相公”之称的王“是岂不知楚辞‘餐秋菊之落安石反唇相讥曰:

英’,欧阳修不学之过也。”这个小故事争论的焦点虽然是菊落不落花,但其实也包含着对“落”的词义的争论,可见对“落”的词义的争论有很长的历史了。这个“落”字落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争义就更大了。

(粤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25课)有一段描写环境的句子:“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这句话充分字的理解争议颇多。粤教版参考书(八年级下)对“落英缤纷”的解释是“(风一吹来),桃花纷

认为渔人看到的是桃花纷纷落下的过程,这也难于令人信服,落花的过程如同开花的过程一样,很难见到,如果能见到,必定是刮了大风,这样一来岂不是大煞风景,渔人还有什么心情“穷其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缤纷”就是多而乱的意思,所以必定是桃花掉在了地上,问题是桃花在树上是不是就很整齐,我看桃花盛开时用“乱”来描述再恰当不过的了。又有人认为“其中往来种作……悉如外人”,就说明当时是春耕,桃花凋零了。其实这只是说明桃花源里有农业文明,并不是他们正在耕种。

欲要解释“落”,先考察它的更古的用法,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即是说,经·访落》:“访予落止”(“落止”意是初即位)。再看现代的《辞源》对“落英”的第一个解释: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尔雅·释诂第一》的解释是:“初、哉、首、基、描写了桃花源附近的迷人景色,但其中对“落”“落”的意思是“始”。(《尔雅·释诂第一》)《诗

纷落下”。“落”确实常常解作“坠落”,但是从语“初生的花。”《古汉语大字典》对“落英”的第二境看,“芳草鲜美”的“芳”是指花草的香气,个的解释:“初开的花。”这两本大辞典都以“朝“鲜”是指这草是新的,即刚抽出来的。“芳草鲜美”是写初春之草的嫩绿之美,“落英缤纷”则是写花的美,这样,意境优美而且和谐,渔人显然是被这样生机勃勃的美景迷住了,才会“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如果理解成“(风一,跟“芳草鲜美”就形成吹来),桃花纷纷落下”了一个突然的转折,意境就不和谐了,尽是凋零的花,简直就是伤春惜春了,美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渔人怎还会“甚异之”?有一种观点

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例证。《楚辞译注》的解释是:“落,《尔雅》‘始也。’:落英,最初的花,即蓓蕾。”(以屈原的化身灵均的高洁个性,他怎么肯吃凋谢的花)在现代汉语里偶尔还有这种用法,如:“落成典礼”,意思是(大楼)刚建成,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

但是也应该看到,古代以来,对“落英”也有相反的解释,例如:《尔雅·释诂第一》“陨、员、湮、下、降、坠、隆,落也。”“崩、薨、无禄、卒、

70

2013年第2期总第

393期

徂、落、殪,死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凡草;《辞源》对“落英”的第二个解释曰零,木曰落”是:“落花。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辞海》对“落英”的第一个解释是:“落花。”

两种相反的解释都能在古字典和古文里寻到依据,为什么会有相反的解释呢?其实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现象,叫反训,即一个词有两个相反的意思。反训的来历可能是词的引申义中的正反引申,就是两个相反的现象和两个相对立的事物常常相关,因而一个词可有正反两“乱”是会意字,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乱”的本字,本义是理丝,引子上散乱的丝,是申为“治理”。《论语·泰伯》:“武王曰:‘予有乱”(武王说:“我有十位善于治理天下臣十人。’

的臣子。”)再引申为“无秩序”,《吕氏春秋·察:“治国无法则乱。”落,本义是指树木花叶今》

但是,千万不要见古诗文的“落”,因为就“刚、始、初”的意思。倒是要首先要考虑以为是

能不能解作“凋零”,因为“凋零”是它的本义。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两句诗的“落”字就明显不能解作“刚、始、初”。“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落”字则较复杂,解作“凋零”和“刚、始、初”都讲得通。这一特性,符合钱钟书先生论述古汉语中一字而“虚涵数意”的现象:“赅众理而约为一字,并行或相反者互成。”(《管锥编·论易之三名》)。

义。如“乱”,《说文》:“乱,治也(乱,治理)。”歧出之分训得以同时合训焉,使不倍者交协,

此“秦”与彼“秦”之辩

《桃花源记》虽然是虚构的作品,但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他说:“如果鸟有上帝的话,鸟的上

凋落,《说文》:“凡草曰零,木曰落”。《离骚》:帝一定是有羽毛的。宗教所信奉的上帝或神也

国外各民族的人形神都是该民族人的“惟草木之零落兮”。草木零落意味着一年的终是这样,止,冬去春来,又意味着新的开始,故引申为开始。所以“零落、凋零”是“落”的本义,“开始”是

样子,中国的人形神则是中国人的模样。”同样的道理,既然《桃花源记》是晋朝的作品,那么

“落”的引申义。《诗经·访落》:“访予落止”从中必然可以看出晋朝的某些社会特点。认识文章的疑点就可以迎刃而解。(“落止”意是初即位)。正因为“落”同时有两种到这点,相反的解释,所以有不同的解释或存疑,《辞

《桃花源记》里写道:“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海》就是存疑的,它对“落英”的第二个解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初开的花。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境,一说‘落花’”。之落英。’

“落”虽然可以作两种解释,但在具体句子里必然只有一种最符合语境解释。回到原话“缤纷”的意思来解释,《辞海》对“缤题,再结合纷”的第一个解释是:“繁多貌”。。《辞源》的第二个解释是:“杂乱貌”。《古汉语大字典》的第一个解释是:“繁多貌”。三本辞典都举“落英缤作例子。从这些解释看来,似乎并不是描写纷”

落花的过程或落在地上的花。倒是用来描写盛开的花更恰当,也跟“芳草鲜美”的意境更和谐。综上所述,“落英缤纷”翻译成“桃花绽放满枝头”似乎更恰当些。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如果把这里的“秦”理解为秦始皇的“秦”;把“魏、晋”理解为三国的“魏”,司马氏的“晋”,其间相距五、六百年,桃花源里怎么有可能“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虽然是虚构的,但也要有逻辑性,不应该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因为五、六百年间换了好几个朝代,可谓沧海桑田,衣服的样式该变了很多次(想想看,民国到现在才多久,衣服换了多少种样式了)。

那到底要怎样看待“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这样的问题呢?有一种看法认为:桃花源里的人也跟外面人一样,有穿衣服,说明他们不是

总第393

期2013年第2期

71

野蛮人。这种看法难于使人信服,因为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这些句子看来,那里分明有发达的农“男业文明,哪里要强调他们不是野蛮人。所以女衣著,悉如外人”解作“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都跟外面人的一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没有问题,那就说明对朝代的理解有误,一般都把“秦”理解为秦始皇的秦王朝,并且秦统一全“五胡乱华”(凶奴、鲜卑、羯、氐、羌)时期比秦末更乱,持续时间更长。跟两晋并存的朝代还后秦、西秦)并且也闹得天下大乱,百姓痛苦不堪,尤其是氐族人符健建立的“前秦”(公元350—394年),它几乎统治了整个北中国,晋年——

太元年间跟前秦的年代大致重合(公元376年———396年)。前秦的第三任皇帝符生以残暴出名,再加上符坚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国内的羌族首领姚苌乘机独立,建立了“后秦”政权(公元384年———417年),前秦的末代皇帝“两秦”战争,再加符登对他进行征伐,引起了上自然灾害,百姓的生活自然就更痛苦了,史载:

(符)登既代卫平,遂专统征伐。是时岁旱众饥,道殣相望,登每战杀贼,名为熟食,谓军人曰:“汝等朝战,幕便饱肉,何忧于饥!”士众从之,啖死人肉,辄饱健能斗。姚苌闻之,急召硕德曰:“汝不来,必为苻登所食尽。”(《晋书-115卷》)

在战乱和饥荒到大量吃人肉情况下,老百姓自然要避“秦时”乱、要“来此绝境”。其实桃

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分数既明,号令不二,上少长有仪,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晋下有礼,书-88卷》)

《桃花源记》里理想化的社会关系件简直就是庾衮他们在禹山的反映。

结论是:此“秦”乃五胡十六国之“前秦、后秦”,非秦始皇之“秦”,隔东晋并不遥远,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因为尚未改变。至于《桃花源记》里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和《桃花源诗》里写的“嬴氏乱天纪”、“障眼法”。要知道,“偷梁换柱、移作品常用的

花接木、言在此意在彼”历来是文人的拿手功《红楼梦》的写法。夫。试对比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红楼梦》第一回)

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红楼梦》第六回)

试问《红楼梦》写的是汉唐的事吗,事情发移花接木又是生在长安吗,这不是偷梁换柱、什么呢?

国和秦末农民战争时,确实是天下大乱。其实,桃花源里的人在那里住得还不久,衣服的样式

有北方的十六国,其中就有几个“秦”,(前秦、“俎豆犹古法”只不过掩人耳目罢了,这是文学

虚、实之辩

“桃花源”也不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关

花源里的人“来此绝境”,也不完全是虚构的,于桃花源的传说有很多。例如:

“秦山,一名秦岭,在县南五十里。南入商在动乱的两晋年代里是合情合理的,也是有案可稽的,史载:

张泓等肆掠于阳翟,(庾)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于是峻险厄,杜蹊径,修壁坞,树蕃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

州,西南入华州。山高二千丈,周迴三百余里。桃源,在县东北十里,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也。”

“桃林塞,自县以西至潼关皆是也。”“有桃源宫,武德元年置。”

72

2013年第2期总第

393期

甚至刘子骥也是实有其人,《世说新语·栖记载:逸八》

南阳刘驎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笺疏]御览五好游于山泽,志在存道,常采药至名山,深入忘或说囷中皆仙方秘药,驎之欲更寻索,终不能知……据记,驎之盖即卒于太元间。晋书谓驎之为光禄大夫耽之族。而渊明作其外祖父孟嘉传,言耽与嘉同在桓温府,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嘉于耽,则渊明与耽世通家,宜得识驎之,故

知其有欲往桃源事。

可见,刘子骥不但实有其人,而且作者可能还认识他。他的故事和个性也很像陶渊明所药”)甚至“桃花源”的故事都还可能是刘子骥

从以上分析可知,《桃花源记》所记的事都的,正因为这样,陈寅恪说《桃花源记》是纪实之文。其实,作者只不过在现实、传说和严酷的社会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变得更浪漫、更神秘,以表达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对动乱社会的不满。

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写的那样,(只不过原故事讲的是求“仙方秘百四引晋中兴书曰:刘驎之字子骥,一字道民。告诉作者的。

返。见有一涧水,南有二石囷,一囷开,一囷闭,是有现实依据的,不能看作是全部虚构出来

咬文嚼字

“纵横捭阖”的误用

四川省德阳五中王友松

在高中阶段关于成语理解和运用的测试中,出题者经常拿出“纵横捭阖”一词来考学生,然而,在报刊上,我们却常常看到误用的现象。如:

(1)对史实,他信手拈来,讲解起来,更是纵横捭阖、洋洋洒洒,但如果仔细琢磨,却是句句精到,没有一句废话,还能紧扣教材,让学生有迹可循。(《人民教育》2012年第8期第38页)

(2)本首诗歌情感变化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黄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诗人的万古愁情就如这滚滚东流的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1年第7期第37页)

(3)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能否将思维打开,纵横捭阖,最大程度地发挥水平,往往取决于试题本身提供的思维广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1年第5期第55页)

以上3句中使用的“纵横捭阖”一词,都属于误用。

对于“纵横捭阖”的理解,其中的“纵横”,愿意是“合纵”和“连横”,指战国时期以苏秦、张仪等为代表的谋士,靠游说在诸侯之间进行政治活动时所持有的主张和策略。“捭阖”,指开与合。由此,《现代汉语词典》直接解释“纵横捭阖”为:“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

根据“纵横捭阖”一词的原意和今天人们的解释就可以看出,以上3句的语意都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外交上采取的任何手段。(1)不过是说“他”讲话联系广泛,连续不断,颇有气势罢了;(2)应该是用黄河水横冲直闯的纵情奔流,来比喻诗歌感情不受限制的豪放不羁;(3)也应该是说在思维打开之后,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因此,以上3句中使用的“纵横捭阖”一词与该词的原意和今意都毫不相干,因此属于误用。

总第393

期2013年第2期

73


相关文章

  • "精行俭德"新解
  • 缪元朗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18日   16 版)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提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一说法,被视为中国古代"茶德"说的滥觞,也是陆羽将饮 ...查看


  •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人教版) 初中语文第一册目录 第-单元 阅读 1<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背影>教案及同步练习 <背影>课件及音频朗读 3&l ...查看


  •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 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时数] 总计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查看


  • "仁义礼智信"新解
  • "仁义礼智信"新解(学者论学问)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 陈 剑 < 人民日报 >( 2011年07月15日 07 版) "仁义礼智信"是我国古代先哲高度概括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其内容包含了 ...查看


  • 红楼梦新解之 108 木石前盟
  • 108  木石前盟 (1)两民族之盟约 五行中草属木,木暗示草原的民族,理解为蒙古族.石在书中理解为铁矿石,铁矿石可以炼出金属铁,暗指后金.蒙古族科尔沁部与后金结盟.其一是政治结盟,后金为领导,共同对抗明朝庭.其二是婚姻结亲. (2)政治盟 ...查看


  • 蒙娜丽莎之谜又有新解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蒙娜丽莎之谜又有新解 --一位研究者对瓦萨里1550年的推断表示支持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8月1日报道]蒙娜丽莎之谜最终揭开:她是五个孔子的母亲.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像是世界上最具女性神秘气息 ...查看


  • 成语新解:班门弄斧
  • 成语新解:班门弄斧 成语新解:班门弄斧 作者:陈达统 从古至今,无论在字典里还是人们的口中,总认为"班门弄斧"就是自不量力,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因而总是受到众人的鄙薄和否定.但是我认为敢于"班门弄斧&qu ...查看


  • 迈克尔孙--莫雷实验新解
  • 迈克尔孙--莫雷实验新解 我们的解要讨论该实验,首先把运动分两大类,1,能量运动和质量运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属于能量运动,空气是传播质,不可缺少的.2,质量运动,我们看相对运动.相对运动,(参考物理学上)如图1--21,一人站在作匀速直线 ...查看


  •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新解译 1
  •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新解译 这是一首描写妇人对出征的丈夫的思念.她在家无心劳动,心随丈夫远行,想到丈夫在行军.战斗.和返回中的疲惫.伤痛等种种遭遇而引起自己的无限的怀念.伤感和愁肠万般的情怀,揭露战争对女人的伤害. 采采卷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