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简介(4)

钢琴曲简介 春

《Rhythm of the Rain》

欧美经典,听到这旋律很多人只知道是很多年前绿箭口香糖的广告歌曲。《Rhythm of the Rain》,中文名《雨中的旋律》。The Cascades(瀑布合唱团)来自加州圣地亚哥的这支乐队,是由擅长作曲以及吉他的主唱约翰甘莫 (John Gummoe)领军的,他在1950年代末期结识了另外四位乐手,由于彼此十分投缘,决定共同组团。他们以类似「屋顶歌手合唱团」(The Rooftop Singers)的流畅抒情曲风,在许多私人的宴会上演出,逐渐打响名声。有一天晚上,他们正在某家俱乐部表演的时候,有一家唱片公司的星探正好在场,立刻决定跟他们签约。1962年底,唱片公司把他们带到好莱坞的录音室,帮他们录制第一张单曲「Second Chance」,虽然并不成功,但是他们的第二张单曲,也就是「Rhythm of the Rain 」, 却得到了爆炸性的成功,在流行榜上获得了第三名,同时更勇夺抒情歌曲排行榜的冠军。

只可惜,他们的运气显然不是很好(或许应该说是生不逢辰吧),接下来的 「Shy Girl」和「The Last Leaf」虽然也还算很受欢迎,却无法再创同样的高峰,加上披头带来的英国摇滚入侵狂潮,他们的唱片竟然被认为「太美国」而遭到了消费者的冷落,尽管他们继续努力,却依然改变不了过气的命运,团员们先后打了退堂鼓,甚至连负责创作大部分歌曲的约翰甘莫也宣告退出,到了1969年,只剩下萨克斯风手还是原始的团员,当然也就更加的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不过,虽然他们只有一首真正畅销的歌曲,这首 「Rhythm of the Rain」却成了流行音乐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一,不但翻唱的人难以数计,更平均每隔几年就要再流行一次,最近的一次是丹佛格伯(Dan Fogelberg)在1990年推出的版本。而在我国,它也被翻译成国语歌曲「雨中的旋律」,同样也是三十多年以来始终大受欢迎。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作曲家雷振邦先生的电影音乐常以民间音乐素材构成音乐主题,也有根据民歌改编发展的,所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来是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民歌,后来由雷振邦先生改编成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插曲表现的是电影故事中,一名驻守新疆唐古拉山的解放军边防战士,同当地一名美丽的姑娘的一段爱情故事。主要参考了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民间歌曲《古力碧塔》。《古力碧塔》讲述的是一名为商人赶脚的塔吉克青年,爱上了喀布尔城的一位公主,但遭到了反对,青年只能顺着古丝绸之路流浪,把优美凄凉的歌声传遍了所有他路经的地方,最后传回到帕米尔高原他的故乡。

雷振邦,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能够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协会副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4月雷振邦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作曲,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0多年间,他谱写的电影歌曲一百余首。他坚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创作了大量的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的音乐作品,形成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他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芦笙恋歌》等谱写的乐曲,都具有上述音乐特点。1960年在第二届百花

奖中,他为影片《刘三姐》的谱曲,荣获最佳音乐奖。以后他为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吉鸿昌》和《小字辈》谱写的乐曲,也分别在1964年和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举办的第一、二届“小百花奖”中获最佳作曲奖。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在1939年创作的一首至今仍被广为传唱的歌曲。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也特别选用这首歌曲搭载。 这首歌曲的曲调源于哈萨克族民歌。1939年秋,王洛宾受马步芳委派,协助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她是当地一位藏族千户的女儿。三天的相处,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 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已成了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在三天的拍摄过程中,两人共乘一马,在青海湖边奔驰,如同歌词中写的那样,卓玛的皮鞭轻轻地敲打在王洛宾的身上。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民歌的旋律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小河淌水》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属于南方音乐。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词曲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歌终于定型。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两位同志创作。

阮若珊就读过贝满中学与育英中学,到抗大文工团后来到沂蒙山区。在一个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团,不到三年时间里,在没有一个音乐专业人才的条件下,她和李林创作出《跟着共产党走》和《沂蒙山小调》两首广为流传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李林的才气再加上久鸣和沙河的激情,就是抗战史上的文化奇迹啊。

《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肖邦的玛祖卡赋予更精练的旋律,增加了跳跃感,在变化中赋予诗意。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此外还有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

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的。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蝴蝶》

《蝴蝶》op.2写于1829~1831 年间,是舒曼最早的杰作,其特点是优美的散文形式。全曲由一个六小节的序和十二段小曲组成,每段的标题是:《化装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装》、《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蝴蝶”之名,是来自舒曼读过的一部小说,小说的最后一章叫《幼虫之舞》,写的是一个假面舞会的事;舒曼有感于书中主人公的情感,想象着许许多多蝴蝶从虫蛹里蜂拥飞出,如同他心里飞奔而出的乐思——这就是《蝴蝶》的得名。十二首小曲中的人名都是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音乐本身都是快慢不等的三拍子,类似圆舞曲和波兰舞曲的风格,整体上是假面舞会的热闹、生动、嬉戏的气氛。有些段落也有轻盈飘动,如同蝴蝶翻飞的形象。每个曲子表现各自的主题,表现手法,曲式及不同的表现情绪。《蝴蝶》的创作开创了音乐历史上又一重要的器乐体裁,就如同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无比浪漫的意境中更能体会到的是作品"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底蕴。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 ,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 , 《狂欢节》 , 《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 , 《诗人之恋》 ;艺术歌曲《月夜》 ,《奉献》 , 《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碟中谍》

同名电影的主题曲。《碟中谍》是由汤姆·克鲁斯主演,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的动作电影。该电影改编自六七十年代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由Cruise/Wagner Productions公司与派拉蒙影业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美国制作。该片配乐由丹尼·叶夫曼完成。

丹尼·叶夫曼(Danny Elfman)于1953年5月29日生于德州,Danny Elfman的音乐

背景和大多数的电影配乐家有很大的不同,他的音乐完全自成一家,无处师承,Danny Elfman表示,自己其实对古典音乐所知有限,但却一向是个电影音乐迷。

《绣金匾》

这首歌曲是以甘肃庆阳民歌为基础改编的。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流行于陕甘宁边区,随着全国的解放,又很快地流传到全国各地。歌曲结构短小,全曲共上下两乐句,下句的曲调骨架是上句的下四度变化模进。旋律的进行明快流畅,起伏自然,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以亲切细致的音调,深刻地抒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热爱和对人民子弟兵——八路军的深厚情意。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后,歌唱家郭兰英怀着深切悼念之情再次演唱了这首歌,给了它新的解释,特别是将第五段词改填为:“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您。”把歌曲引向高潮,深深打动了亿万人民的心。 四绣刘少奇,也表达了全国人民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依然不忘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国后在各领域的贡献!正印证了少奇同志的一句永恒的名言: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第六

段歌颂刘少奇同志的歌词为:“四绣刘少奇,人民的好主席,开辟白区立大功,我们永记您。”

起先创作这首歌的作者,叫汪庭有。他祖籍陕西 商南,生于1916年。1918年因灾全家出外逃荒,其父携带全家沿门乞讨度日,受尽磨难。直至1936年,汪庭有流落至新正县马栏区三乡——杨家店子落户定居。他在马栏开荒种地,学做木匠活。由于他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干活认真,不计报酬,逐渐成为方圆一带小有名气的巧木匠。汪庭有未念过书,但他很喜欢当地的民间秧歌。他所受的文化教育,得益于当放羊娃的时候,比自己年龄大的同伴经常传唱的《五更道情》《绣荷包》《五哥放羊》等民间歌谣的熏陶。在马栏期间,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边区的种种的新气象,给庭有生活注入了无限的激情,使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愉悦和欢乐。再加上他悉心的搜取、荟萃和升华,于是他就在挥动锯子和刨子的间隙里,不由自主地哼出歌来。他的歌,不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而是由感情化成一串串声音唱出来的,反映了穷苦农民翻身作主、自由生产、生活的心声。在编歌的过程中,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识字。有时刚把第一节编好,编第二节时,往往就把前面的又忘了。他想了个法子,每节编好后,教给村里孩子唱,当他忘了时,村里孩子记住了,这样就克服了不识字的困难。从而他编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在当时的马栏川,大多数老百姓都会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后来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的《绣金匾》。

《采茶扑蝶》

一首众人听来赞不绝口的民乐,它可以使用民族乐器,如笛子、二胡等来演奏。也可以用西洋乐器,如钢琴等来演奏。它是一首福建民间舞曲,整首曲子描写了茶农们愉快采茶的场景,曲子的旋律高昂、优美。很容易使人身临其境,您不妨在工作之余欣赏一下《采茶扑蝶》,它一定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桑塔露琪亚》

桑塔露琪亚(Santa Lucia)是一支威尼斯船歌民歌。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1849年特奥多罗·科特劳(Teodoro Cottrau)把它从那不勒斯语翻译成意大利,当作一首船歌出版。它是第一首被翻译为意大利语的那不勒斯歌曲。科特劳本人常被说成是该歌曲的作曲家。他的父亲是一名出生于法国的作曲家和歌曲收集家。桑塔露琪亚歌词描述那不勒斯湾里桑塔露

琪娅区优美的风景,它的词意是说一名船夫请客人搭他的船出去兜一圈,尤其是在傍晚的凉风之中。

《小步舞曲》

巴赫在他的第一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就有一首小步舞曲。其实那时所谓的协奏曲,是一种乐队合奏曲,只不过有时是一两件或三四件乐器演奏较为独立的声部而已。巴赫一生中写了很多的小步舞曲,我们生活最熟悉的这首G大调的小步舞曲是出自《致安娜.玛格丽娜古钢琴小品集》,那是巴赫献给他第二任妻子安娜的一部杰出作品,创作于1722年。(不得不说的是,一个好女人真的对男人很重要。)简要事件:1720年,巴赫的前妻去世,1721年,36岁的巴赫再婚,娶了安娜,一个在事业和家庭上给了巴赫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的女人;1750年巴赫去世,安娜从此无人过问,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不得不住进救济院,十年后,也离开了人世……整体上看一下这六首组曲。从调性上来看,前三首为小调,后三首则是大调,大小调平分秋色,既不像六首无伴奏小提小调占多数而略微显得宛转而伤感,也不像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清一色的大调而显得无比光辉灿烂,总体上比较中性,具有一种平衡感。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塔兰泰拉舞曲》

塔兰泰拉的意大利文是Tarantelle。最初可能起源于意大利塔兰图(Taranto)地方,是意大利南部那坡里地区的一种民间舞曲。相传当地有一种毒蜘蛛(tarantula),被它咬伤的人必须发狂似的跳舞,直到筋疲力尽方能解毒。它的音乐性格跟古曲舞曲库朗和基格相似,类似恒动曲(无穷动)一气呵成的这种舞曲体裁,为19世纪中叶的音乐艺术创作中常用。其特点为:舞曲风格,节拍通常为八三拍或八六拍子,以三连音构成的节奏贯穿全曲,速度较快,临结束时逐渐加快,情绪热烈。许多作曲家如肖邦、李斯特、韦伯等曾以这种体裁写成很辉煌、奔放的器乐曲。默茨的塔兰泰拉舞曲(Op.13 n.6)共有64个小节,八六拍,整个曲子的调性时a和声小调,属于统一调性。曲子的结构是带变化再现的三段体和结尾构成的。谱子标注的是Presto,即急板,大约每分钟奏184拍,速度是比较快的,这样才有塔兰泰拉舞曲奔放的情绪。

曲作者:默茨(Joseph Kasper Mertz,1806--1856)。吉他音乐大师约瑟夫卡斯帕尔默茨生在普雷斯堡。年幼时自学长笛与吉他,二十岁开始教这两件乐器的演奏法。1840年到维也纳,在宫廷剧院作为吉他独奏家演出成功后,任宫廷吉他音乐家,后到波兰等地旅行演出。1842年与钢琴家约瑟芬布兰廷结婚,后定居维也纳。默茨使用附有四根空弦(re、do、si、la)的十弦吉他。默茨作有为数众多的吉他曲,其中包括教材。代表作有《匈牙利幻想曲》(作品65之1)、《船歌》、《富有独创性的幻想曲》、《塔兰泰拉》、《黄昏之歌》、《不安》(作品13之2)、《无词歌》(作品13之11)、《浪漫曲》、《诙谐曲》、《芬加尔的洞窟》、《妖精之舞》等。其作品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结构坚实。在加强吉他的表

现力和提高吉他演奏技巧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比较重视力度方面的效果(日本――玖岛隆明语)。

《牧民歌唱毛主席》

胡适熙创作的钢琴曲《牧民歌唱毛主席》,是包括引子和尾声的ABA三部曲式,音乐欢快自豪、深情优美,表现牧民对新中国伟大领袖的深切感情与敬仰。乐曲长度为33小节,属于钢琴小品类。第1-4小节是乐曲的序引,音乐自由宽广,描绘草原辽阔无际的大自然

景象,弹奏中“气要通、心要畅”,右手倚音巧妙,连线舒展,左手琶音柱式和弦要从低音向高音逐个弹出并手指逐个保留,声音犹如琵琶扫弦似地放响,切分踏板运用要准确连贯并烘托出优美的和声效果。

胡适熙,女,1939年9月10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钢琴伴奏教研室主任,教授,他是优秀的声乐艺术指导、钢琴伴奏,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多年来不断与中外著名演唱家合作演出,并代表中国先后到过美国、俄罗斯、芬兰、朝鲜、奥地利访问演出和为参加国际声乐比赛选手担任伴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了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松河水盘溪山流》

钢琴曲《松溪河水盘山流》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是一首复调作品,优美深情,舒展歌唱。乐曲的主旋律分句明确,对于弹奏技术的提高和音乐修养的内化,都有很强的学习价值。运用中华民族的乐思观念和歌唱心灵,让自己的弹奏“手指唱歌”——唱出民族风格浓郁的优美之歌。

《草原小姐妹》

《草原小姐妹》,是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1972年春,尝试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蒙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动人故事,歌颂祖国年轻一代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的一部作品,1977年初春正式公演。后曾于1978年和1979年两次在美国公演,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赞赏。乐曲流畅生动形象,叙事性强。乐曲的主题清新活泼,充满活力。并具有浓郁的内蒙民间音乐色彩。全曲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草原放牧”是一呈示性段落,它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节奏轻活泼,具有舞蹈性,表现了两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第二部分“与暴风雪博斗”是个展开性的段落。主旋律若隐若现,表现了两姐妹为保护羊群,不畏严寒,与风雪博斗的情景。第三部分“在寒夜中前进”是个相当于慢板乐章的插部。第四部分“党的关怀记心间”。节奏舒缓自然,旋律如歌而富有深情,深刻地揭示了小主人公对党的真挚感情,及党对两姐妹的亲切关怀;第五部分“千万朵红花遍地开”重复主旋律,表达的主题不言而喻。带有“尾声”性质,它是第一主题的再现,欢快、活泼、明朗。

吴祖强 中国作曲家。原籍江苏武进,1927年7月24日生于北京。1947年入南京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学习。1950年转入中央音乐学院,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1953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学习作曲。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1970~1973年任《光明日报》编辑部音乐组长,1972~1974年任中央乐团创作组组长。1974年回校任教。1978年任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历任副教授、副院长,1982年起任

院长。刘德海,琵琶演奏家,教育家。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是中国五十年代末期成长起来的演奏家中的优秀代表。人们称他为琵琶大师,国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水草舞》

创作于1959年,改编自吴祖强、杜鸣心芭蕾舞剧《鱼美人》的音乐。《水草舞》的中间段落,即b小调旋律在左手如歌般连贯演奏,右手以高八度切分音交错复奏同样旋律,犹如键盘乐作品“托卡塔”的特点,又有一点恰似民乐扬琴演奏的味道。当中衬以和声,弹起来津津有味,既“洋”且新,可又十分中国化,民族音调气息风韵尤浓,钢琴织体出了新,这就是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做出的尝试和贡献。中间段的调性、情绪和色彩都和前面主题部分恰成鲜明对照。从作曲结构上说,是典型的三段体“对比原则”。写得“中规中矩”。但是如果作曲者没有灵性及才华,就只能写出一篇“循规蹈矩”、平庸无奇的作品;而杜鸣心是在遵守创作清规戒律的情况下,却不使自己的才能、灵感和悟性受到其约束及桎梏,而有所突破创新,这就是本为智者的杜鸣心更加聪明之处。

《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将军1850年-1857年,他任伦巴地-威尼斯地区总督,全军上下莫不爱戴,称之为拉德茨基老爹。他以91岁高龄在米兰辞世,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亲自主持葬礼,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哀悼14日。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胜利专门谱写了《拉德斯基进行曲》进行颂扬,成为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48年。是老约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也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搬到中国来,向国人直播的那一年,当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乐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的年度指挥家赫尔伯特·冯·卡拉扬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其实,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早已形成的惯例,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是加演曲目中的保留场景。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祖父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叫弗郎茨,会拉小提琴,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乐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翻身的日子》

朱践耳作于1952年。原是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的插曲,由中西混合乐队演奏。后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的结构短小,风趣生动,是一首广泛流传的民乐合奏曲。全曲由三个部分和引子、尾声组成。先由乐队合奏出的热烈欢腾的引子,然后板胡奏出富有陕北风味的主题,明亮活泼。主题在变化反复时加入了二胡,表达了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主题末句由乐队复奏一次,形成一唱众和、一呼百应的生动效果。第二部分主题选用山东吕

剧音调,由管子领奏,并与乐队对答,幽默诙谐,富有情趣。第三部分的旋律借鉴了河北吹歌的发展手法,乐队分成两组,对答呼应,句幅递减;之后,由管子和笛子不断吹奏更换着的长音,而乐队演奏围绕这些长音旋转的短小音型衬托呼应,这种民间音乐中常用的“紧拉慢唱”的手法使音乐有层次地展开,抒发了农民欢天喜地庆翻身的热烈情绪。

朱践耳(1922~ ),中国作曲家。安徽泾县人。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在上海长大,中学时代曾自学钢琴、作曲。少年时学习音乐。1945 年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剧团。1947年担任华东军区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建国后在上海、北京等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49年起担任过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处专职作曲1955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60年毕业回国,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作曲。1975年调入上海交响乐团从事作曲。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喷泉》

卡尔.博姆所作。此曲是轻音乐式的钢琴曲,并没有很深的意境可以表达,只不过在描绘轻松愉快的格调。在这首音乐中可以听到十分流畅的音型和左手非常有弹性的节奏。全篇应弹奏的轻松、活泼。这首曲目是二十世纪伸受人们喜爱的轻音乐式钢琴代表作之一。此曲中段(第三十三页第四行第四小节)要弹奏地稍微有一点力度,坚定一些,这样就和前后两段流动的、流水一般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段结尾处(第三十四页第一、二行)要注意音量上的写法,它并不是延用了浪漫主义时期渐强、渐弱的写法,而是借用了古典或巴洛克时期的阶梯式表现。这一页第一小节开始两个小节很强,另两个小节很弱,然后在强奏两小节,最后是渐强的表现形式,这样使巴洛克时期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曲尤其要注意轻松明快的节奏以及流畅的右手旋律和中段断奏级进式音型的对比,结尾处的三连音弹奏得不宜太快,要保持旋律性的奏法。

《山林》

这部钢琴协奏曲《山林》, 是一九八一年中国首届交响乐作品评选优秀奖排名第一的“中国第一名曲”;并于1993年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刘敦南作于1979年5月,同年6月首演于上海。 充满诗意、富于幻想是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一大特点,在作曲技法上也有不少尝试和探索。全曲共有三个乐章,七个音乐主题都是根据苗族“飞歌”的特点而创作的,虽纳入了很多半音,听来仍感民族风味十分浓郁。第一乐章“山林的春天”:奏鸣曲式,性格、气质上则是一首谐谑曲。一开始是抒情、明朗的引子,接着出现格调轻快的第一主题,以及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前者仿佛是人们奔向山林时的脚步声,后者则使人联想到春到山林的美好景象。第二乐章”山林的夜话”:富于幻想性的乐章,音调悠扬、恬美而又具有苗族的特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主要写山峦和树林的对话。其中包括:山林千百年来的变迁、山林的苏醒、山林的黎明,以及山林即将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为人类造福等。第三乐章“山林的节日”:奏鸣回旋曲式抒写风俗情景的乐章。乐曲热烈欢腾,其活跃而富有特色的节奏十分引人注目。由单三部曲式构成的呈示部,中段是舞蹈场面,象是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打起铃鼓,吹起芦管乐器,欢腾起舞的情景。展开部是个赋格段,主题活泼而跳跃,对题巧妙的引用了第一乐章呈示部中的副题。再现部与呈示部一样,也是单三部曲式,但形式高潮的中段又为了节省素材而取材于第一乐章的引子。在高潮出现前,是整个乐曲华彩段的所在,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演奏性能。全曲在“急板”的嘹亮音响中结束。

《辛德勒的名单》

同名电影的经典配乐。《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List)荣获第66届(199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该片由约翰·威廉姆斯配乐。

约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1932-)一位电影音乐创作者,在他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电影创作的音乐不计其数,代表作有《辛德勒名单》、《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外星人》等等。约翰·威廉姆斯以音乐风格的多样,作品的产量以及品质的精良著称,而他与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合作更是珠联璧合,使他成为现代电影配乐史上最无法让人忽视的人。约翰·威廉姆斯曾先后荣获5次奥斯卡金像奖及31次提名。他从1979年末开始,还接任了美国波士顿流行乐团的指挥职务,演出的曲目涵概了电影音乐、音乐剧、流行乐和爵士乐。

《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地久天长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诗歌,原文是苏格兰文,意思大概是逝去已久的日子。Auld Lang Syne是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根据当地父老口传录下的。这首诗后来被谱了乐曲,除了原苏格兰文外,这首歌亦被多国谱上当地语言,绝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基本上是地球人都听过了。但很多人都对这个旋律熟到不能再熟,也知道这歌总出现在什么场合,记得当时的心情,却总想不起它的名字。在中国各地普遍称为友谊地久天长。人们通常可以哼出歌曲的旋律,但大部分人只可唱出歌词的一小段。在很多西方国家,这首歌通常会在除夕夜演唱,象征送走旧年而迎接新年的来临,它的主调并没有中文版本那样感伤,而这首歌在很多亚洲地区中的学校毕业礼或葬礼中作为主题曲,象征告别或结束的情感。飙泪度百分百。

《兰花花》

陕北传统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这个被称为普天下最聪明、最美丽的好姑娘,竟被强行嫁给一个“好像一座坟”的周家“猴老子”。但是蓝花花并没有屈服,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拚上性命,坚决反抗封建礼教。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这首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优秀传统民歌,其唱词在流传中多有变异,经歌唱家郭兰英、王昆、朱逢博、李波、刘燕萍、阿宝等人演唱的通常是八段词是较流行的。曾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和大型歌舞剧。

《勇敢的心》

同名电影中的经典插曲。《勇敢的心》是由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导演的电影,讲述英雄之后华莱士带领苏格兰人民揭竿起义,对抗敌人的英雄故事。本片在1996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该片配乐由詹姆斯·霍纳完成。

詹姆斯·霍纳于70年代末期转入电影界,为美国电影学院及柔格·克曼的新世界电影公

司出品的一些低成本恐怖片或科幻片配乐。在80年代末期开始崭露头角,1989年,Horner因《光荣》一片荣获葛莱美大奖,而先前詹姆斯.霍纳为动画片《美国鼠谭》谱写的歌曲《出门在外》(Somewhere Out There)不仅使他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更是勇夺该年度葛莱美“最佳歌曲”和“最佳电影插曲”双料大奖,从而詹姆斯.霍纳一举成名。从1995年起,他又以《燃情岁月》、《勇敢的心》、《阿波罗13号》等一系列风格迥异的电影配乐建立其创作领域的霸主地位。两年之后,他为史诗巨片《泰坦尼克号》创作的音乐不仅使他在奥斯卡奖上满载而归,更为该片夺得“年度最佳”立下汗马功劳,由此,James Horner已理所当然成为当今乐坛最炙手可热的王牌电影配乐大师。从踏入影视创作领域至今,詹姆斯.霍纳以其唯美华丽、充满诗意的配乐风格在乐坛独树一帜。

《梦幻曲》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1838年,热恋中的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记得有一回你对我说:„有时在你面前我真像个孩子。‟无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写了30首有趣的小品。”在其中,就有《梦幻曲》。在《梦幻曲》中,可以够明显觉察到诗歌般层层递进但又有些微妙变化的律动感。 乐曲用单主题三部曲式写成。一般三部曲的第二段,在曲调、性格、节奏上都有所变化,以便前后形成对比。 人们对那四个小节旋律既熟悉又喜爱,那些轻盈融情的歌,是每个聆听此曲的人心中的旋律。它叙述着人们儿时的美丽的梦,也抒发着理想世界的温暖、深远与甜蜜。一支简短的旋律包容了人们对生活、对爱情、对幻想的追求与希冀,也表达人们对已逝去或将来到的美好的梦幻的热望与挚爱。这支旋律可以响在孩子的摇篮边,也可以在庄严的凯旋行列中奏响,它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力和无限宽广的适应性,显示出这个梦幻主题是永恒的,也是不朽的,细腻的音乐表情,丰富的和声语言,引人入胜的表现力,使这首短诗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百听不厌。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 ,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未完成交响曲》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

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他为不少诗人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民间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嘎达梅林》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女作曲家辛沪光于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的毕业作品。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水准的作品。 此曲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以悠长而富有民族风格的主题展开,不但有大漠草原的描写,也有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对英雄致意的悲歌与颂赞。乐曲旋律抒情而优美,隐含着一种辛酸、哀伤,在这种感觉背后,则是草原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的热爱和憧憬,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战斗精神和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有人将其与《梁祝》相提并论,并不为过。20世纪初,我国一位蒙族英雄嘎达,为了土地和自由,领导人们起义,斗争长达五年之久,最后起义失败。这部作品以嘎达牺牲的历史故事为题材,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各部分的音乐主题均来源于蒙族民歌《嘎达梅林》。

辛沪光(1933-2011 ),女作曲家,原籍江西万载。1951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师于江定仙、陈培勋等,毕业后任内蒙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内蒙古艺术学校教。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而一举成名。辛沪光因病医治无效,于当地时间2011年10月17日1时(北京时间2011年10月17日13时)在美国纽约不幸逝世,享年78岁。 《月光》

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原属从1890年开始写作的钢琴组曲《贝加莫组曲》(Suite Burgamasque)第三乐章,但作品实在太美了,以至人们常常将它单独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处。作为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可称是名副其实的“音画”。人们对王维的诗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借用这一评价,德彪西的作品可以当之无愧地称“曲中有画,画中有曲”了。然而,要做到这一步又谈何容易:曲是流动的时空,画是凝固的瞬景。但大师毕竟是大师,他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作为其表现手法,转而汲取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绘画派的技巧,并将之实践于自己的作品中,以朦胧的、有多重指向的旋律让听者进行音—画重构。代表作中最典型地体现这一方式的便是《月光》。也正因为《月光》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以至于直到今天,现代派的作曲家们仍未能写出,至少未能写出广为流传的描摹月光之作。

《贝加摩组曲》是作者的早期作品,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组成,直到1905年才出版,前后历时十五年,可见这一组曲的写作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推敲。这一组曲不但旋律优美,而且运用了色彩极其丰富的和声,显示出德彪西已逐渐走向他自己所创立的“印象派”。组曲的曲名来源于德彪西留学意大利时,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深刻印象。

钢琴曲简介 春

《Rhythm of the Rain》

欧美经典,听到这旋律很多人只知道是很多年前绿箭口香糖的广告歌曲。《Rhythm of the Rain》,中文名《雨中的旋律》。The Cascades(瀑布合唱团)来自加州圣地亚哥的这支乐队,是由擅长作曲以及吉他的主唱约翰甘莫 (John Gummoe)领军的,他在1950年代末期结识了另外四位乐手,由于彼此十分投缘,决定共同组团。他们以类似「屋顶歌手合唱团」(The Rooftop Singers)的流畅抒情曲风,在许多私人的宴会上演出,逐渐打响名声。有一天晚上,他们正在某家俱乐部表演的时候,有一家唱片公司的星探正好在场,立刻决定跟他们签约。1962年底,唱片公司把他们带到好莱坞的录音室,帮他们录制第一张单曲「Second Chance」,虽然并不成功,但是他们的第二张单曲,也就是「Rhythm of the Rain 」, 却得到了爆炸性的成功,在流行榜上获得了第三名,同时更勇夺抒情歌曲排行榜的冠军。

只可惜,他们的运气显然不是很好(或许应该说是生不逢辰吧),接下来的 「Shy Girl」和「The Last Leaf」虽然也还算很受欢迎,却无法再创同样的高峰,加上披头带来的英国摇滚入侵狂潮,他们的唱片竟然被认为「太美国」而遭到了消费者的冷落,尽管他们继续努力,却依然改变不了过气的命运,团员们先后打了退堂鼓,甚至连负责创作大部分歌曲的约翰甘莫也宣告退出,到了1969年,只剩下萨克斯风手还是原始的团员,当然也就更加的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不过,虽然他们只有一首真正畅销的歌曲,这首 「Rhythm of the Rain」却成了流行音乐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一,不但翻唱的人难以数计,更平均每隔几年就要再流行一次,最近的一次是丹佛格伯(Dan Fogelberg)在1990年推出的版本。而在我国,它也被翻译成国语歌曲「雨中的旋律」,同样也是三十多年以来始终大受欢迎。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作曲家雷振邦先生的电影音乐常以民间音乐素材构成音乐主题,也有根据民歌改编发展的,所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来是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民歌,后来由雷振邦先生改编成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插曲表现的是电影故事中,一名驻守新疆唐古拉山的解放军边防战士,同当地一名美丽的姑娘的一段爱情故事。主要参考了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民间歌曲《古力碧塔》。《古力碧塔》讲述的是一名为商人赶脚的塔吉克青年,爱上了喀布尔城的一位公主,但遭到了反对,青年只能顺着古丝绸之路流浪,把优美凄凉的歌声传遍了所有他路经的地方,最后传回到帕米尔高原他的故乡。

雷振邦,是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能够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协会副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4月雷振邦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作曲,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0多年间,他谱写的电影歌曲一百余首。他坚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创作了大量的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的音乐作品,形成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他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芦笙恋歌》等谱写的乐曲,都具有上述音乐特点。1960年在第二届百花

奖中,他为影片《刘三姐》的谱曲,荣获最佳音乐奖。以后他为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吉鸿昌》和《小字辈》谱写的乐曲,也分别在1964年和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举办的第一、二届“小百花奖”中获最佳作曲奖。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在1939年创作的一首至今仍被广为传唱的歌曲。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也特别选用这首歌曲搭载。 这首歌曲的曲调源于哈萨克族民歌。1939年秋,王洛宾受马步芳委派,协助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她是当地一位藏族千户的女儿。三天的相处,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 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已成了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在三天的拍摄过程中,两人共乘一马,在青海湖边奔驰,如同歌词中写的那样,卓玛的皮鞭轻轻地敲打在王洛宾的身上。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民歌的旋律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小河淌水》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属于南方音乐。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词曲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歌终于定型。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两位同志创作。

阮若珊就读过贝满中学与育英中学,到抗大文工团后来到沂蒙山区。在一个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团,不到三年时间里,在没有一个音乐专业人才的条件下,她和李林创作出《跟着共产党走》和《沂蒙山小调》两首广为流传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李林的才气再加上久鸣和沙河的激情,就是抗战史上的文化奇迹啊。

《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肖邦的玛祖卡赋予更精练的旋律,增加了跳跃感,在变化中赋予诗意。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的。此外还有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也都是三拍子的。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集合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创作出来的。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在肖邦《玛祖卡舞曲》中经常显露,

但肖邦是出神入化地应用它,远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肖邦是天才地吸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造出来的。和声、调式更有肖邦独出心裁的创造。尽管如此,《玛祖卡舞曲》的波兰乡土风格毫不减弱;相反,是以更高雅、更诗意的风度,婷婷玉立于钢琴音乐的百花园之中。评论家们说,《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对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觉,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蝴蝶》

《蝴蝶》op.2写于1829~1831 年间,是舒曼最早的杰作,其特点是优美的散文形式。全曲由一个六小节的序和十二段小曲组成,每段的标题是:《化装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装》、《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蝴蝶”之名,是来自舒曼读过的一部小说,小说的最后一章叫《幼虫之舞》,写的是一个假面舞会的事;舒曼有感于书中主人公的情感,想象着许许多多蝴蝶从虫蛹里蜂拥飞出,如同他心里飞奔而出的乐思——这就是《蝴蝶》的得名。十二首小曲中的人名都是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音乐本身都是快慢不等的三拍子,类似圆舞曲和波兰舞曲的风格,整体上是假面舞会的热闹、生动、嬉戏的气氛。有些段落也有轻盈飘动,如同蝴蝶翻飞的形象。每个曲子表现各自的主题,表现手法,曲式及不同的表现情绪。《蝴蝶》的创作开创了音乐历史上又一重要的器乐体裁,就如同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无比浪漫的意境中更能体会到的是作品"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底蕴。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 ,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 , 《狂欢节》 , 《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 , 《诗人之恋》 ;艺术歌曲《月夜》 ,《奉献》 , 《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碟中谍》

同名电影的主题曲。《碟中谍》是由汤姆·克鲁斯主演,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的动作电影。该电影改编自六七十年代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由Cruise/Wagner Productions公司与派拉蒙影业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美国制作。该片配乐由丹尼·叶夫曼完成。

丹尼·叶夫曼(Danny Elfman)于1953年5月29日生于德州,Danny Elfman的音乐

背景和大多数的电影配乐家有很大的不同,他的音乐完全自成一家,无处师承,Danny Elfman表示,自己其实对古典音乐所知有限,但却一向是个电影音乐迷。

《绣金匾》

这首歌曲是以甘肃庆阳民歌为基础改编的。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流行于陕甘宁边区,随着全国的解放,又很快地流传到全国各地。歌曲结构短小,全曲共上下两乐句,下句的曲调骨架是上句的下四度变化模进。旋律的进行明快流畅,起伏自然,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以亲切细致的音调,深刻地抒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热爱和对人民子弟兵——八路军的深厚情意。1976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后,歌唱家郭兰英怀着深切悼念之情再次演唱了这首歌,给了它新的解释,特别是将第五段词改填为:“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您。”把歌曲引向高潮,深深打动了亿万人民的心。 四绣刘少奇,也表达了全国人民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依然不忘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国后在各领域的贡献!正印证了少奇同志的一句永恒的名言: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第六

段歌颂刘少奇同志的歌词为:“四绣刘少奇,人民的好主席,开辟白区立大功,我们永记您。”

起先创作这首歌的作者,叫汪庭有。他祖籍陕西 商南,生于1916年。1918年因灾全家出外逃荒,其父携带全家沿门乞讨度日,受尽磨难。直至1936年,汪庭有流落至新正县马栏区三乡——杨家店子落户定居。他在马栏开荒种地,学做木匠活。由于他心灵手巧,勤奋好学,干活认真,不计报酬,逐渐成为方圆一带小有名气的巧木匠。汪庭有未念过书,但他很喜欢当地的民间秧歌。他所受的文化教育,得益于当放羊娃的时候,比自己年龄大的同伴经常传唱的《五更道情》《绣荷包》《五哥放羊》等民间歌谣的熏陶。在马栏期间,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边区的种种的新气象,给庭有生活注入了无限的激情,使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愉悦和欢乐。再加上他悉心的搜取、荟萃和升华,于是他就在挥动锯子和刨子的间隙里,不由自主地哼出歌来。他的歌,不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而是由感情化成一串串声音唱出来的,反映了穷苦农民翻身作主、自由生产、生活的心声。在编歌的过程中,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不识字。有时刚把第一节编好,编第二节时,往往就把前面的又忘了。他想了个法子,每节编好后,教给村里孩子唱,当他忘了时,村里孩子记住了,这样就克服了不识字的困难。从而他编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在当时的马栏川,大多数老百姓都会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后来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的《绣金匾》。

《采茶扑蝶》

一首众人听来赞不绝口的民乐,它可以使用民族乐器,如笛子、二胡等来演奏。也可以用西洋乐器,如钢琴等来演奏。它是一首福建民间舞曲,整首曲子描写了茶农们愉快采茶的场景,曲子的旋律高昂、优美。很容易使人身临其境,您不妨在工作之余欣赏一下《采茶扑蝶》,它一定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桑塔露琪亚》

桑塔露琪亚(Santa Lucia)是一支威尼斯船歌民歌。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1849年特奥多罗·科特劳(Teodoro Cottrau)把它从那不勒斯语翻译成意大利,当作一首船歌出版。它是第一首被翻译为意大利语的那不勒斯歌曲。科特劳本人常被说成是该歌曲的作曲家。他的父亲是一名出生于法国的作曲家和歌曲收集家。桑塔露琪亚歌词描述那不勒斯湾里桑塔露

琪娅区优美的风景,它的词意是说一名船夫请客人搭他的船出去兜一圈,尤其是在傍晚的凉风之中。

《小步舞曲》

巴赫在他的第一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就有一首小步舞曲。其实那时所谓的协奏曲,是一种乐队合奏曲,只不过有时是一两件或三四件乐器演奏较为独立的声部而已。巴赫一生中写了很多的小步舞曲,我们生活最熟悉的这首G大调的小步舞曲是出自《致安娜.玛格丽娜古钢琴小品集》,那是巴赫献给他第二任妻子安娜的一部杰出作品,创作于1722年。(不得不说的是,一个好女人真的对男人很重要。)简要事件:1720年,巴赫的前妻去世,1721年,36岁的巴赫再婚,娶了安娜,一个在事业和家庭上给了巴赫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的女人;1750年巴赫去世,安娜从此无人过问,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不得不住进救济院,十年后,也离开了人世……整体上看一下这六首组曲。从调性上来看,前三首为小调,后三首则是大调,大小调平分秋色,既不像六首无伴奏小提小调占多数而略微显得宛转而伤感,也不像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清一色的大调而显得无比光辉灿烂,总体上比较中性,具有一种平衡感。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塔兰泰拉舞曲》

塔兰泰拉的意大利文是Tarantelle。最初可能起源于意大利塔兰图(Taranto)地方,是意大利南部那坡里地区的一种民间舞曲。相传当地有一种毒蜘蛛(tarantula),被它咬伤的人必须发狂似的跳舞,直到筋疲力尽方能解毒。它的音乐性格跟古曲舞曲库朗和基格相似,类似恒动曲(无穷动)一气呵成的这种舞曲体裁,为19世纪中叶的音乐艺术创作中常用。其特点为:舞曲风格,节拍通常为八三拍或八六拍子,以三连音构成的节奏贯穿全曲,速度较快,临结束时逐渐加快,情绪热烈。许多作曲家如肖邦、李斯特、韦伯等曾以这种体裁写成很辉煌、奔放的器乐曲。默茨的塔兰泰拉舞曲(Op.13 n.6)共有64个小节,八六拍,整个曲子的调性时a和声小调,属于统一调性。曲子的结构是带变化再现的三段体和结尾构成的。谱子标注的是Presto,即急板,大约每分钟奏184拍,速度是比较快的,这样才有塔兰泰拉舞曲奔放的情绪。

曲作者:默茨(Joseph Kasper Mertz,1806--1856)。吉他音乐大师约瑟夫卡斯帕尔默茨生在普雷斯堡。年幼时自学长笛与吉他,二十岁开始教这两件乐器的演奏法。1840年到维也纳,在宫廷剧院作为吉他独奏家演出成功后,任宫廷吉他音乐家,后到波兰等地旅行演出。1842年与钢琴家约瑟芬布兰廷结婚,后定居维也纳。默茨使用附有四根空弦(re、do、si、la)的十弦吉他。默茨作有为数众多的吉他曲,其中包括教材。代表作有《匈牙利幻想曲》(作品65之1)、《船歌》、《富有独创性的幻想曲》、《塔兰泰拉》、《黄昏之歌》、《不安》(作品13之2)、《无词歌》(作品13之11)、《浪漫曲》、《诙谐曲》、《芬加尔的洞窟》、《妖精之舞》等。其作品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结构坚实。在加强吉他的表

现力和提高吉他演奏技巧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比较重视力度方面的效果(日本――玖岛隆明语)。

《牧民歌唱毛主席》

胡适熙创作的钢琴曲《牧民歌唱毛主席》,是包括引子和尾声的ABA三部曲式,音乐欢快自豪、深情优美,表现牧民对新中国伟大领袖的深切感情与敬仰。乐曲长度为33小节,属于钢琴小品类。第1-4小节是乐曲的序引,音乐自由宽广,描绘草原辽阔无际的大自然

景象,弹奏中“气要通、心要畅”,右手倚音巧妙,连线舒展,左手琶音柱式和弦要从低音向高音逐个弹出并手指逐个保留,声音犹如琵琶扫弦似地放响,切分踏板运用要准确连贯并烘托出优美的和声效果。

胡适熙,女,1939年9月10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钢琴伴奏教研室主任,教授,他是优秀的声乐艺术指导、钢琴伴奏,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多年来不断与中外著名演唱家合作演出,并代表中国先后到过美国、俄罗斯、芬兰、朝鲜、奥地利访问演出和为参加国际声乐比赛选手担任伴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了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松河水盘溪山流》

钢琴曲《松溪河水盘山流》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是一首复调作品,优美深情,舒展歌唱。乐曲的主旋律分句明确,对于弹奏技术的提高和音乐修养的内化,都有很强的学习价值。运用中华民族的乐思观念和歌唱心灵,让自己的弹奏“手指唱歌”——唱出民族风格浓郁的优美之歌。

《草原小姐妹》

《草原小姐妹》,是作曲家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1972年春,尝试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蒙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动人故事,歌颂祖国年轻一代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的一部作品,1977年初春正式公演。后曾于1978年和1979年两次在美国公演,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赞赏。乐曲流畅生动形象,叙事性强。乐曲的主题清新活泼,充满活力。并具有浓郁的内蒙民间音乐色彩。全曲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草原放牧”是一呈示性段落,它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节奏轻活泼,具有舞蹈性,表现了两姐妹在草原放牧欢歌跳舞、天真烂漫的快乐情景。第二部分“与暴风雪博斗”是个展开性的段落。主旋律若隐若现,表现了两姐妹为保护羊群,不畏严寒,与风雪博斗的情景。第三部分“在寒夜中前进”是个相当于慢板乐章的插部。第四部分“党的关怀记心间”。节奏舒缓自然,旋律如歌而富有深情,深刻地揭示了小主人公对党的真挚感情,及党对两姐妹的亲切关怀;第五部分“千万朵红花遍地开”重复主旋律,表达的主题不言而喻。带有“尾声”性质,它是第一主题的再现,欢快、活泼、明朗。

吴祖强 中国作曲家。原籍江苏武进,1927年7月24日生于北京。1947年入南京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学习。1950年转入中央音乐学院,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1953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学习作曲。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1970~1973年任《光明日报》编辑部音乐组长,1972~1974年任中央乐团创作组组长。1974年回校任教。1978年任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历任副教授、副院长,1982年起任

院长。刘德海,琵琶演奏家,教育家。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是中国五十年代末期成长起来的演奏家中的优秀代表。人们称他为琵琶大师,国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水草舞》

创作于1959年,改编自吴祖强、杜鸣心芭蕾舞剧《鱼美人》的音乐。《水草舞》的中间段落,即b小调旋律在左手如歌般连贯演奏,右手以高八度切分音交错复奏同样旋律,犹如键盘乐作品“托卡塔”的特点,又有一点恰似民乐扬琴演奏的味道。当中衬以和声,弹起来津津有味,既“洋”且新,可又十分中国化,民族音调气息风韵尤浓,钢琴织体出了新,这就是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做出的尝试和贡献。中间段的调性、情绪和色彩都和前面主题部分恰成鲜明对照。从作曲结构上说,是典型的三段体“对比原则”。写得“中规中矩”。但是如果作曲者没有灵性及才华,就只能写出一篇“循规蹈矩”、平庸无奇的作品;而杜鸣心是在遵守创作清规戒律的情况下,却不使自己的才能、灵感和悟性受到其约束及桎梏,而有所突破创新,这就是本为智者的杜鸣心更加聪明之处。

《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将军1850年-1857年,他任伦巴地-威尼斯地区总督,全军上下莫不爱戴,称之为拉德茨基老爹。他以91岁高龄在米兰辞世,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亲自主持葬礼,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哀悼14日。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胜利专门谱写了《拉德斯基进行曲》进行颂扬,成为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48年。是老约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也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搬到中国来,向国人直播的那一年,当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乐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的年度指挥家赫尔伯特·冯·卡拉扬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其实,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早已形成的惯例,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是加演曲目中的保留场景。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祖父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叫弗郎茨,会拉小提琴,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乐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翻身的日子》

朱践耳作于1952年。原是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的插曲,由中西混合乐队演奏。后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的结构短小,风趣生动,是一首广泛流传的民乐合奏曲。全曲由三个部分和引子、尾声组成。先由乐队合奏出的热烈欢腾的引子,然后板胡奏出富有陕北风味的主题,明亮活泼。主题在变化反复时加入了二胡,表达了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主题末句由乐队复奏一次,形成一唱众和、一呼百应的生动效果。第二部分主题选用山东吕

剧音调,由管子领奏,并与乐队对答,幽默诙谐,富有情趣。第三部分的旋律借鉴了河北吹歌的发展手法,乐队分成两组,对答呼应,句幅递减;之后,由管子和笛子不断吹奏更换着的长音,而乐队演奏围绕这些长音旋转的短小音型衬托呼应,这种民间音乐中常用的“紧拉慢唱”的手法使音乐有层次地展开,抒发了农民欢天喜地庆翻身的热烈情绪。

朱践耳(1922~ ),中国作曲家。安徽泾县人。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在上海长大,中学时代曾自学钢琴、作曲。少年时学习音乐。1945 年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剧团。1947年担任华东军区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建国后在上海、北京等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49年起担任过上影、北影、新影、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处专职作曲1955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60年毕业回国,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作曲。1975年调入上海交响乐团从事作曲。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喷泉》

卡尔.博姆所作。此曲是轻音乐式的钢琴曲,并没有很深的意境可以表达,只不过在描绘轻松愉快的格调。在这首音乐中可以听到十分流畅的音型和左手非常有弹性的节奏。全篇应弹奏的轻松、活泼。这首曲目是二十世纪伸受人们喜爱的轻音乐式钢琴代表作之一。此曲中段(第三十三页第四行第四小节)要弹奏地稍微有一点力度,坚定一些,这样就和前后两段流动的、流水一般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段结尾处(第三十四页第一、二行)要注意音量上的写法,它并不是延用了浪漫主义时期渐强、渐弱的写法,而是借用了古典或巴洛克时期的阶梯式表现。这一页第一小节开始两个小节很强,另两个小节很弱,然后在强奏两小节,最后是渐强的表现形式,这样使巴洛克时期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曲尤其要注意轻松明快的节奏以及流畅的右手旋律和中段断奏级进式音型的对比,结尾处的三连音弹奏得不宜太快,要保持旋律性的奏法。

《山林》

这部钢琴协奏曲《山林》, 是一九八一年中国首届交响乐作品评选优秀奖排名第一的“中国第一名曲”;并于1993年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刘敦南作于1979年5月,同年6月首演于上海。 充满诗意、富于幻想是这部钢琴协奏曲的一大特点,在作曲技法上也有不少尝试和探索。全曲共有三个乐章,七个音乐主题都是根据苗族“飞歌”的特点而创作的,虽纳入了很多半音,听来仍感民族风味十分浓郁。第一乐章“山林的春天”:奏鸣曲式,性格、气质上则是一首谐谑曲。一开始是抒情、明朗的引子,接着出现格调轻快的第一主题,以及富于歌唱性的第二主题。前者仿佛是人们奔向山林时的脚步声,后者则使人联想到春到山林的美好景象。第二乐章”山林的夜话”:富于幻想性的乐章,音调悠扬、恬美而又具有苗族的特色,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主要写山峦和树林的对话。其中包括:山林千百年来的变迁、山林的苏醒、山林的黎明,以及山林即将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为人类造福等。第三乐章“山林的节日”:奏鸣回旋曲式抒写风俗情景的乐章。乐曲热烈欢腾,其活跃而富有特色的节奏十分引人注目。由单三部曲式构成的呈示部,中段是舞蹈场面,象是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打起铃鼓,吹起芦管乐器,欢腾起舞的情景。展开部是个赋格段,主题活泼而跳跃,对题巧妙的引用了第一乐章呈示部中的副题。再现部与呈示部一样,也是单三部曲式,但形式高潮的中段又为了节省素材而取材于第一乐章的引子。在高潮出现前,是整个乐曲华彩段的所在,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演奏性能。全曲在“急板”的嘹亮音响中结束。

《辛德勒的名单》

同名电影的经典配乐。《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List)荣获第66届(199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影片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该片由约翰·威廉姆斯配乐。

约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1932-)一位电影音乐创作者,在他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电影创作的音乐不计其数,代表作有《辛德勒名单》、《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外星人》等等。约翰·威廉姆斯以音乐风格的多样,作品的产量以及品质的精良著称,而他与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合作更是珠联璧合,使他成为现代电影配乐史上最无法让人忽视的人。约翰·威廉姆斯曾先后荣获5次奥斯卡金像奖及31次提名。他从1979年末开始,还接任了美国波士顿流行乐团的指挥职务,演出的曲目涵概了电影音乐、音乐剧、流行乐和爵士乐。

《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地久天长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诗歌,原文是苏格兰文,意思大概是逝去已久的日子。Auld Lang Syne是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根据当地父老口传录下的。这首诗后来被谱了乐曲,除了原苏格兰文外,这首歌亦被多国谱上当地语言,绝对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基本上是地球人都听过了。但很多人都对这个旋律熟到不能再熟,也知道这歌总出现在什么场合,记得当时的心情,却总想不起它的名字。在中国各地普遍称为友谊地久天长。人们通常可以哼出歌曲的旋律,但大部分人只可唱出歌词的一小段。在很多西方国家,这首歌通常会在除夕夜演唱,象征送走旧年而迎接新年的来临,它的主调并没有中文版本那样感伤,而这首歌在很多亚洲地区中的学校毕业礼或葬礼中作为主题曲,象征告别或结束的情感。飙泪度百分百。

《兰花花》

陕北传统民歌。以纯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这个被称为普天下最聪明、最美丽的好姑娘,竟被强行嫁给一个“好像一座坟”的周家“猴老子”。但是蓝花花并没有屈服,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拚上性命,坚决反抗封建礼教。民歌以优美流畅、开阔有力的信天游曲调咏唱,并吸收了叙事的手法,用分节歌的形式,深刻地表现了歌词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蓝花花的形象。这首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优秀传统民歌,其唱词在流传中多有变异,经歌唱家郭兰英、王昆、朱逢博、李波、刘燕萍、阿宝等人演唱的通常是八段词是较流行的。曾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和大型歌舞剧。

《勇敢的心》

同名电影中的经典插曲。《勇敢的心》是由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导演的电影,讲述英雄之后华莱士带领苏格兰人民揭竿起义,对抗敌人的英雄故事。本片在1996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该片配乐由詹姆斯·霍纳完成。

詹姆斯·霍纳于70年代末期转入电影界,为美国电影学院及柔格·克曼的新世界电影公

司出品的一些低成本恐怖片或科幻片配乐。在80年代末期开始崭露头角,1989年,Horner因《光荣》一片荣获葛莱美大奖,而先前詹姆斯.霍纳为动画片《美国鼠谭》谱写的歌曲《出门在外》(Somewhere Out There)不仅使他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更是勇夺该年度葛莱美“最佳歌曲”和“最佳电影插曲”双料大奖,从而詹姆斯.霍纳一举成名。从1995年起,他又以《燃情岁月》、《勇敢的心》、《阿波罗13号》等一系列风格迥异的电影配乐建立其创作领域的霸主地位。两年之后,他为史诗巨片《泰坦尼克号》创作的音乐不仅使他在奥斯卡奖上满载而归,更为该片夺得“年度最佳”立下汗马功劳,由此,James Horner已理所当然成为当今乐坛最炙手可热的王牌电影配乐大师。从踏入影视创作领域至今,詹姆斯.霍纳以其唯美华丽、充满诗意的配乐风格在乐坛独树一帜。

《梦幻曲》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完成于1838年,是舒曼所作十三首《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1838年,热恋中的舒曼写信告诉克拉拉:“记得有一回你对我说:„有时在你面前我真像个孩子。‟无论是不是这句话的影响,总之,我突然有了灵感,即席写了30首有趣的小品。”在其中,就有《梦幻曲》。在《梦幻曲》中,可以够明显觉察到诗歌般层层递进但又有些微妙变化的律动感。 乐曲用单主题三部曲式写成。一般三部曲的第二段,在曲调、性格、节奏上都有所变化,以便前后形成对比。 人们对那四个小节旋律既熟悉又喜爱,那些轻盈融情的歌,是每个聆听此曲的人心中的旋律。它叙述着人们儿时的美丽的梦,也抒发着理想世界的温暖、深远与甜蜜。一支简短的旋律包容了人们对生活、对爱情、对幻想的追求与希冀,也表达人们对已逝去或将来到的美好的梦幻的热望与挚爱。这支旋律可以响在孩子的摇篮边,也可以在庄严的凯旋行列中奏响,它所具有的高度的概括力和无限宽广的适应性,显示出这个梦幻主题是永恒的,也是不朽的,细腻的音乐表情,丰富的和声语言,引人入胜的表现力,使这首短诗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百听不厌。

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 ,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艺术歌曲《月夜》,《奉献》,《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未完成交响曲》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于1822年,作者时年25岁,但直到43年后乐谱才被发现,并于1865年首次公演。本交响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由于此曲的已完成部分乐章出彩,故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完整无缺,并因此引出许多穿凿附会的传说,影响颇大。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即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

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他为不少诗人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民间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嘎达梅林》

交响诗《嘎达梅林》是女作曲家辛沪光于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的毕业作品。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水准的作品。 此曲音乐素材取自于一首同名蒙古民歌,并运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而成。乐曲内容是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及其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作品以悠长而富有民族风格的主题展开,不但有大漠草原的描写,也有千军万马的激战,更有对英雄致意的悲歌与颂赞。乐曲旋律抒情而优美,隐含着一种辛酸、哀伤,在这种感觉背后,则是草原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的热爱和憧憬,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战斗精神和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有人将其与《梁祝》相提并论,并不为过。20世纪初,我国一位蒙族英雄嘎达,为了土地和自由,领导人们起义,斗争长达五年之久,最后起义失败。这部作品以嘎达牺牲的历史故事为题材,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各部分的音乐主题均来源于蒙族民歌《嘎达梅林》。

辛沪光(1933-2011 ),女作曲家,原籍江西万载。1951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师于江定仙、陈培勋等,毕业后任内蒙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内蒙古艺术学校教。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而一举成名。辛沪光因病医治无效,于当地时间2011年10月17日1时(北京时间2011年10月17日13时)在美国纽约不幸逝世,享年78岁。 《月光》

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原属从1890年开始写作的钢琴组曲《贝加莫组曲》(Suite Burgamasque)第三乐章,但作品实在太美了,以至人们常常将它单独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处。作为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可称是名副其实的“音画”。人们对王维的诗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借用这一评价,德彪西的作品可以当之无愧地称“曲中有画,画中有曲”了。然而,要做到这一步又谈何容易:曲是流动的时空,画是凝固的瞬景。但大师毕竟是大师,他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作为其表现手法,转而汲取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绘画派的技巧,并将之实践于自己的作品中,以朦胧的、有多重指向的旋律让听者进行音—画重构。代表作中最典型地体现这一方式的便是《月光》。也正因为《月光》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以至于直到今天,现代派的作曲家们仍未能写出,至少未能写出广为流传的描摹月光之作。

《贝加摩组曲》是作者的早期作品,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组成,直到1905年才出版,前后历时十五年,可见这一组曲的写作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推敲。这一组曲不但旋律优美,而且运用了色彩极其丰富的和声,显示出德彪西已逐渐走向他自己所创立的“印象派”。组曲的曲名来源于德彪西留学意大利时,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深刻印象。


相关文章

  • 2016年钢琴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 中国钢琴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趋势预 测报告(2016年版) 报告编号:161201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 ...查看


  • 全美钢琴教师协会简介
  • 全美音乐家学院 / 全美钢琴教师协会简介 总部设于美国德州奥斯丁的全美钢琴教师协会,隶属于全美音乐家学院.该协会创始于1929年,由爱理森博士(Dr.Irl Allison) 创办,为美国最大最权威的钢琴考试与教育系统.目前在美国及加拿大有 ...查看


  • 舒伯特作品简介
  • 重奏 - - 八重奏 - - Octet - - D.803 - - 1824 - - F大调 重奏 - -钢琴五重奏(鳟鱼) - - Piano Quintet "Trout" - - D.667 - - 1819 - ...查看


  • 李云迪简介
  • 李云迪 百科名片 李云迪 李云迪,中国著名钢琴家,2000年获得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名--他的演奏震撼了古典音乐世界.他是首位登上美国财经权威报章<华尔街日报>及有日本「时代杂志」之称的<AERA>封面故事的中国钢琴家: ...查看


  • 钢琴十大名,
  • 1.春之歌 乐曲简介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该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 ...查看


  •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特点
  • [摘要]<黄河>是第一部表现人民战争这样伟大主题的钢琴协奏曲.在结构上它打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由三个乐章组成的形式,而由四个乐章组成.在调式上,它是别具特色的中西结合式交响曲.这部协奏曲的诞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通过介绍钢琴协 ...查看


  • 新版八年级音乐
  • 八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八个主题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内容贯穿抒情歌曲.竖笛学习.歌曲艺 术处理.音乐剧.国内外名曲.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分单元.分板块地进行阶梯教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听 ...查看


  • 江南石肆会所总裁石磊资料简介
  • http://www.ycmhz.com.cn/ent/1324021.shtml江南石肆会所总裁石磊资料简介 来源:网络综合(www.ycmhz.com.cn) 2012/7/30 8:52:04 我来说两句( 2281) 责任编辑:Lu ...查看


  • 李斯特部分钢琴作品简介
  • 名家与名 曲李特部斯分钢琴品简介 <作 降! 调第一大钢协奏琴> 匈曲利作曲牙家.钢 琴 家 李 特 斯 作 "于#$ 年 ,%"# ! ! &年 月 " 日' 在 玛 魏首, 由李斯演特本 ...查看


  • 贝多芬简介
  •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祖籍佛兰德的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帝侯.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任宫廷乐队(指挥为内费)羽管键琴手,十四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十八岁任歌剧乐队的 ...查看


热门内容